資源簡介 漳州立人學校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地理科試卷選擇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右圖為某研究小組繪制的某城市產業轉型演變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支撐性服務業主要有①科技服務 ②物流倉儲 ③養老服務 ④餐飲服務A.①③ B.①②C.②③ D.②④2.路徑②體現產業轉型的具體方式與目的為A.產業升級降低生產成本 B.產業集群加強上下游聯系C.產業更新提高產品競爭力 D.產業延伸促進集聚效益高鐵對沿線城市的作用主要有虹吸作用、擴散作用和廊道作用。虹吸作用指高鐵網絡強化了大城市對小城市的資源吸引作用;擴散作用指高鐵網絡增加了發達地區經濟資源向落后地區溢出的機會;廊道作用指高鐵對沿線不設站的城鎮具有一定的資源流“屏蔽”作用,減少了這些城市的發展機會。下圖示意高鐵對沿線城市的三種作用。據此完成3-4題。3.產生廊道作用的直接原因是被屏蔽地區A.資源稟賦差 B.距高鐵站遠 C.產業基礎弱 D.城鎮等級低4.高鐵建設促進了中心城市與沿線中小城市的產業分工協作,這體現了高鐵的A.虹吸作用與擴散作用并存 B.虹吸作用主導區域發展C.屏蔽作用與擴散作用并存 D.擴散作用促進均衡發展鄂西丘陵地帶傳統村落眾多,堯治河村發展快速,該村經歷了原始文明時期、農耕文明時期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商品經濟時期。在不同的時期,該村聚落空間格局差異顯著,形成獨特的聚落演變模式(如下圖)。據此完成5-6題。5.堯治河村空間格局演變為“沿線式聚合”有利于A.方便村民開展商貿活動 B.加強各宗族內部聯系C.縮短農田與聚落的距離 D.節約村內土地資源6.同之前的聚合模式相比,“引導式聚合”階段的顯著特點是①集約利用土地 ②減少村民搬遷 ③減少基礎設施重復建設 ④保護傳統村落多元格局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研究發現,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距今2430萬年至1600萬年)期間,青藏高原地區不斷隆升,氣候反復交替,高原中部某盆地植被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替。圖示意該盆地某古湖泊周圍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的植被分布和演替模式。據此完成7-9題。7.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時期,湖泊周圍草本植物分布的主導因素是A.光照 B.熱量C.水分 D.巖性8.與其它階段相比,階段II時期氣候更加A.暖干 B.暖濕C.冷干 D.冷濕9.若僅考慮青藏高原不斷隆升過程對植被生存的影響,最先消失的是A.針葉林 B.落葉林 C.灌木林 D.草原硒是動植體必需的營養元素。土壤中硒主要來自巖石風化,再經過農作物或動植物經食物鏈傳遞被人體吸收利用。土壤硒含量與土壤pH值呈負相關,與土壤有機質和風化程度呈正相關。某研究小組在廣東省佛岡縣采集4組深層土壤剖面樣本,下圖為土壤樣本中硒元素含量的數據。據此完成10-11題。10.與林地和果園相比,村莊附近水田土壤20cm深處硒含量最低的主要原因是A.成土母質釋放硒元素少 B.硒元素隨降雨淋溶較多C.硒元素被作物吸收較多 D.表層硒元素被風力侵蝕11.為了增強土壤中硒元素對人類的有利影響,應采取的措施是A.水田施用適量石灰 B.退耕還林還草C.提高水稻復種指數 D.水田休耕輪作順層坡是指傾斜方向與層狀基巖的傾向接近或大體一致的邊坡,反之稱為逆層坡。某喀斯特槽谷區的斷面呈“U”形,槽谷兩側邊坡存在典型的順層坡和逆層坡。圖為相同降水歷時和降雨強度下在不同孔裂隙度下的地表、地下產流量(以自然裸坡作為對照)示意圖。據此完成12-14題。12.圖中為逆層坡的是A.①坡和③坡 B.①坡和④坡 C.②坡和④坡 D.②坡和③坡13.推測順層坡條件下與地下產流量呈負相關關系的是A.巖層透水性 B.降水歷時 C.地下孔裂隙度 D.降雨強度14.下列四個坡面中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A.逆層坡裸地 B.順層坡裸地 C.逆層坡草地 D.順層坡草地建筑色彩數據庫的建立,是古建筑保護工作深化的重要技術節點。色卡是色彩研究中最為常見的取色工具。取色現場背景光強及其變化速度對色卡采集干擾較大。岳麓書院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西側緊鄰岳麓山。為開展岳麓書院修復工作,某團隊首先運用色卡對岳麓書院外墻和木門取色。木門長期暴露在外,受光輻射老化變黃,受苔蘚附著變青。下圖示意基于減法三原色原理的色卡調色方向。據此完成15-16題。15.運用色卡對岳麓書院外墻取色,最適合選擇在A.晴天,6:00—8:00 B.晴天,14:00—16:00C.陰天,6:00—8:00 D.陰天,14:00—16:0016.依托色卡取色的數據,岳麓書院各處木門的擬還原方向為A.西門、北門向紅色方向調整 B.西門、北門向藍色方向調整C.東門、南門向綠色方向調整 D.東門、南門向紅色方向調整綜合題(共3小題,52分)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西藏某農業基地在研究溫室效應與農業設施的聯系過程中,首先開展了探究二氧化碳對氣溫影響的簡易實驗。實驗使用錐形瓶、干燥管、導氣管等材料,用大理石粉末和稀鹽酸進行反應(CaCO3+2HCl=CaCl2+H2O+CO2↑),裝置如圖1所示,氣密性良好。在相同強日照條件下,向錐形瓶A中加入稀鹽酸并記錄錐形瓶B和C的溫度變化。結果表明,錐形瓶B和C的溫度均上升,B瓶升溫更快,溫差最終穩定。該基地開發的陰陽棚日光溫室是對傳統溫室的創新。圖2為雙拱三膜半地下式陰陽棚日光溫室結構,它在傳統日光溫室北側增建采光面朝北的陰棚,二者共用一面支撐墻。陽棚有內外兩層拱架,內層鋪塑料薄膜,外層輔塑料薄膜和保溫被,額外加一層薄膜。建造時陽棚地基低于陰棚。結合實驗原理,說明圖2的陰陽棚日光溫室提升陽棚保溫性能的過程。(5分)簡述陰陽棚日光溫室相較傳統溫室的優勢。(5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昌昌故城位于秘魯北部,為古代美洲奇穆王國的首都,于850-1470年逐漸建成,它是世界最大的土坯城。源于安第斯山脈的地下水對昌昌故城具有重要意義,地下水通過地下引水到達故城外,后進入明渠,在故城上游一側發展灌溉,在下游一側用淡水和海水混合,發展魚類養殖,包括淡水魚和海魚。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和氣候異常給昌昌故城土坯城遺址保護帶來一定威脅。圖1示意昌昌故城的位置,圖2示意昌昌故城地下水利用方式。分析昌昌故城建成世界最大的土坯城的條件。(8分)分別簡述灌溉在故城上游、養殖在故城下游的原因。(8分)簡述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和氣候異常對昌昌故城土坯城遺址保護的威脅。(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桑托斯盆地位于巴西東部海岸,是在大陸裂解過程中逐漸沉積、充填而形成的中生代盆地。 白堊紀以來,桑托斯盆地先后經歷了裂谷期、凹陷期、過渡期、漂移期等構造演化階段。裂谷期發生過大規?;鹕交顒?熔巖流中含有烴類),形成玄武巖;凹陷期伴隨大規模裂陷活動和海侵,發育碳酸鹽巖;過渡期,桑托斯盆地南部發育的海脊和凸起,造成盆地與南大西洋之間連通不暢,發育蒸發巖(由湖盆、海盆中的鹵水經蒸發、濃縮,鹽類物質結晶而);漂移期,持續沉積洋殼碎屑巖和碳酸鹽巖,碳酸鹽巖厚度最大可達600m。下圖示意桑托斯盆地位置和白堊紀地質構造模式。簡述白堊紀時期桑托斯盆地斷裂帶的分布特征。(6分)說明裂谷期裂谷帶的分布特征對盆地地形的影響。(4分)指出桑托斯盆地構造演化階段湖盆水位最淺的階段,并說明理由。(4分)(4)分析桑托斯盆地油氣田分布多的主要原因。(6分)漳州立人學校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地理科參考答案1-5 BCBAA 6-10 DCABC 11-15 DCDBD 16 A1.科技咨詢能夠為傳統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等提供技術研發、創新策略等方面的專業建議,助力企業在生產活動中解決技術難題、提升生產效率,為生產活動提供保障服務,①正確; 物流倉儲可以確保原材料及時供應到生產企業,保障生產的連續性,同時能妥善存儲和高效運輸產品成品,使產品順利進入市場,對生產活動起到關鍵的保障作用,②正確; 養老服務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餐飲服務主要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都屬于生活性服務業,而非為生產活動提供保障服務的行業,③④錯誤。綜上,B正確,排除ACD。故選B。2.讀圖,路徑②是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往往在研發、設備投入等方面成本較高,并非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A錯誤;路徑②重點在于產業類型的更新換代,從傳統產業轉向新興產業,并非強調產業集群內部上下游聯系的加強 ,B錯誤;通過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實現產業更新,這些新興產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特點,能顯著提高產品的競爭力,C正確;產業延伸通常是在原有產業基礎上拓展產業鏈長度,而這里是從傳統產業向全新的戰略新興產業轉變,不是產業延伸,D錯誤。故選C。3.廊道作用是指高鐵對沿線不設站的城鎮產生資源流“屏蔽”。從材料可知,高鐵帶來的資源流(如人流、物流、信息流等 )主要集中在設站的城市。被屏蔽地區由于距高鐵站遠,難以利用高鐵的便捷性來獲取這些資源,從而導致發展機會減少,所以產生廊道作用的直接原因是距高鐵站遠,B正確。資源稟賦是指一個地區擁有的自然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情況。即便資源稟賦不差,若距高鐵站遠,仍可能受廊道作用影響,A錯誤。產業基礎影響城市發展潛力,但不是因為產業基礎弱就直接產生廊道作用,關鍵在于與高鐵站的距離關系,C錯誤。城鎮等級與資源獲取能力有一定關聯,但并非直接因等級低就受廊道作用影響,核心還是距高鐵站遠近,D錯誤。故選B。4.在中心城市與沿線中小城市的產業分工協作中,中心城市憑借自身的經濟、技術等優勢,通過高鐵網絡吸引中小城市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強化了對中小城市的資源吸引,這符合虹吸作用的定義;同時,中心城市也通過高鐵網絡,將自身的產業向中小城市擴散,把一些產業環節布局到中小城市,帶動中小城市發展,增加了發達地區(中心城市 )經濟資源向落后地區(中小城市 )溢出的機會,這體現了擴散作用,所以高鐵建設促進中心城市與沿線中小城市產業分工協作,體現了虹吸作用與擴散作用并存,A正確。只強調虹吸作用,不能全面反映產業分工協作的情況,B錯誤;屏蔽作用不利于產業分工協作,C錯誤;只強調擴散作用,忽略了虹吸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的存在,D錯誤。故選A。5.讀圖可知,“沿線式聚合”是依道路(對外交通線)布局而形成的聚落形態,有利于商品和勞動力的流動,能夠方便村民進行商貿活動,A正確;宗族關系的穩定與聚落的空間格局關系不大,更多依賴于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B錯誤;沿線式聚合并不一定縮短農田與聚落的距離,反而可能因為沿交通線發展而使得部分農田與聚落的距離增加,C錯誤;沿線式聚合可能導致土地資源的分散使用,不一定節約土地資源,D錯誤。故選A。 6.“引導式聚合”通過政府或規劃部門的有序引導,對村落進行集中整合,可在相對有限的空間里實現公共設施與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減少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①③正確;“引導式聚合”需要合村并點,往往需要搬遷,②錯誤;“引導式聚合”需要合村并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傳統村落的多元格局,不利于保護傳統村落多元格局,④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7.草本植物對水分條件敏感,通常分布在降水較少或土壤持水能力較弱的區域。 圖中顯示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湖泊外圍較干旱地帶,而靠近湖泊的濕潤區以森林為主,說明水分梯度是控制植被分異的關鍵。 光照、熱量、巖性雖有一定影響,但圖中植被分帶與湖泊距離(即水分可獲得性)的關聯性更強,C正確,排除ABD。故選C。8.階段II高海拔處的森林分布情況主要受熱量條件影響,湖泊左側闊葉林上限升高,說明氣候變暖,湖泊周圍低海拔處植被分布主要受水分條件影響,階段II湖泊右側森林面積減小,草原面積增大說明氣候變干。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9.高原不斷隆升,海拔升高導致熱量減少,喜溫暖的落葉林適應性最差,可能最先消失。高原隆升阻擋水汽,內陸降水減少,落葉林需水量高于針葉林和灌木,落葉林可能最先消失。落葉林對水熱條件要求最高,因此最先退化,B正確,排除ACD。故選B。10.材料中提到土壤中硒主要來自巖石風化,同一地區成土母質釋放硒元素的量應該是相對一致的,水田、林地和果園的成土母質差異不大,所以不是水田土壤20cm深處硒含量最低的主要原因,A錯誤;水田長期處于水淹狀態,淋溶作用較弱,B錯誤;水田的作物根系相較林地和果園較淺,20cm深處作物根系吸收硒元素的量較多,導致水田土壤20cm深處硒含量最低,C正確;廣東省佛岡縣地處南方,風力侵蝕相對較弱,且風力侵蝕主要影響表層土壤,對20cm深處土壤硒含量影響較小,D錯誤。故選C。11.土壤硒含量與土壤pH值呈負相關,施用適量石灰會使土壤pH值升高,會導致硒含量降低,不利于增強硒元素對人類的有利影響,A錯誤;退耕還林還草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對于直接增強土壤中硒元素對人類的有利影響作用不明顯,B錯誤;提高水稻復種指數主要是增加農作物產量,與增強土壤中硒元素對人類的有利影響關系不大,C錯誤;水田休耕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土壤中硒元素的保持和釋放,從而增強硒元素對人類的有利影響,D正確。故選D。12.相同降水歷時、降雨強度情況下,順層坡由于傾斜方向與層狀基巖的傾向接近或大體一致,不利于雨水下滲,因此地表產流量大于逆層坡,而地下產流量小于逆層坡,故①坡和③坡為順層坡,②坡和④坡為逆坡層,C正確,ABD錯誤。故選C。13.巖層透水性越強,下滲越多,地下產流量越大,兩者呈正相關,A錯誤;降水歷時越長,下滲越多,地下產流量越大,兩者呈正相關,B錯誤;地下孔裂隙度越大,地下產流量越大,兩者呈正相關,C錯誤;順層坡條件下,降雨強度越大,地表產流越大,地下產流量越少,兩者呈負相關,正確D。故選D。14.順層坡地表徑流多,下滲量少;逆層坡地表徑流少,下滲量大;植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草地比裸地水土流失程度較輕,所以順層坡裸地水土流失最嚴重,B正確,ACD錯誤。故選B。15.晴天,6:00—8:00這個時間段是早晨,光線變化較快,且晴天時光線較強,容易對取色造成干擾,A錯誤;晴天,14:00—16:00這個時間段是下午,光線較強且變化較大,同樣不適合取色,B錯誤;陰天,6:00—8:00雖然陰天光線較為柔和,但早晨光線變化仍然較快,可能對取色造成一定干擾,C錯誤;陰天,14:00—16:00這個時間段是下午,陰天時光線穩定且變化較小,最適合進行取色工作,D正確。故選D。16.西門、北門接受光照較弱,受苔蘚附著變青,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失真偏青應向紅色方向調整,東門、南門接受光照較強,受光輻射老化變黃,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失真偏黃應向藍色方向調整,A正確,BCD錯誤。故選A。17.(10分)(1)實驗中的保溫原理,一是在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長波輻射,減少熱量散失;另一方面在于裝置氣密性好,從而減少熱量散失。陰陽棚日光溫室中,多層薄膜能起到阻擋地面長波輻射散逸、減少熱量散失的作用;溫室構建封閉空間,也能減少熱量外散;溫室封閉空間便于積聚作物呼吸和土壤微生物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提高二氧化碳濃度,從而提升陽棚保溫性能。(5分)(2)陰陽棚共用支撐墻,降低建造成本;溫室采用三層薄膜和保溫被,一方面阻擋地面長波輻射散失熱量;另一方面結合半地下式及陰棚設計,形成空氣隔熱層,有效減少熱量散失,增強保溫性能;陰棚通過阻擋冷空氣的直接侵襲同時吸收白天太陽輻射并緩慢釋放熱量;作為緩沖層可減少陽棚的熱量損失,提高陽棚的溫度,減少作物凍害,提升農作物質量。(5分)18.(22分)(1)為奇穆王國的首都,人口多,且建設歷時長,規模大;地形平坦,利于建城布置;當地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缺乏木材作為建材;土坯便于就地取材,成本低;氣候干旱,利于土坯城保存。(四點8分)(2)灌溉在上游的原因:位于山前地帶,土壤肥沃,耕地集中分布;上游為高山冰雪融水,淡水灌溉用水量大,保障水源;(4分)養殖在下游的原因:臨近海洋,便于引海水發展海魚養殖;養殖分布在下游,減少對故城水質的影響。(4分)(3)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冰雪融水增加,地下水位升高,易導致土坯墻角受潮;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該地降水增加,雨水沖刷土坯城遺址,不利于昌昌故城土坯城遺址的保護。(一點3分,共6分)19.(20分)(1)斷裂分布較多;東南-西北走向斷裂中部稀疏,兩側密集;東北-西南走向在中部密集,兩側稀疏。(6分)(2)斷裂帶斷裂下陷,為盆地形成提供地質構造基礎;斷裂帶處巖漿活動填充盆地,使得盆地趨于平坦。(4分)(3)漂移期;漂移期經過較長時間的堆積(沉積),形成的巖層較厚,使得湖盆水位最淺。(4分)(4)裂谷期等火山活動,提供烴類較多;凹陷期等時期的構造運動,促進油氣資源演化形成;漂移期等階段形成較厚的沉積,提供良好的保存條件。(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