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份月考地理試題一、選擇題(共16道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讀“某半球極點俯視圖”,完成下面小題。1.若一架飛機由圖中①地經②地飛往③地,其飛行方向是( )A.一直向正東方向B.一直向正西方向C.先向東北,后向東南D.先向東南,后向東北2.飛機由圖中①地經②地飛往③地的過程中,途經的大洲和大洋依次是( )A.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 B.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C.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 D.印度洋—亞洲—太平洋如圖為北緯37°某大陸沿海局部地區9℃等溫線、等高線分布圖,圖中a、b等溫線表示地方時10時、16時氣溫分布狀況。該地夏季炎熱干燥,柑桔、葡萄等水果糖份高、品質好。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a為10時等溫線,此時乙坡背陰 B.a為16時等溫線,此時甲坡背陰C.b為10時等溫線,此時乙坡向陽 D.b為16時等溫線,此時甲坡向陽4.該地區沿海夏季夜晚多霧的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A.夜晚海風帶來暖濕氣流遇到冷的下墊面凝結起霧B.沿岸暖流流過,與寒冷氣流接觸,水汽遇冷起霧C.白天氣溫高,水汽多,寒流流經,夜晚輻射冷卻快D.夜晚海風將寒冷水面的水汽帶至陸地遇到地形阻擋起霧5.有關該地區河流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水位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大 B.夏季地下水補給河流水C.有結冰期,汛期集中在冬季 D.春季積雪融雪補給量大我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比例呈不斷下降趨勢,由1949年的97.1%降至2015年的63.12%,非業農用水(包括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生態用水等)占比則不斷提高,促進農業用水在結構和方向上發生轉移,即為水資源“農轉非”現象。我國水資源“農轉非”在空間上呈現極其不平衡的分布狀態,2003年以來水資源“農轉非”重心偏離地理重心(111.49°E,33.50°N)。完成下面小題。6.2003—2006年,水資源“農轉非”進程最快的地區是( )A.東北地區 B.西北地區 C.西南地區 D.東南地區7.從2007—2015年水資源“農轉非”重心移動軌跡可推出水資源“農轉非”程度( )A.西部高于東部 B.東西差異小于南北差異C.西南地區減小 D.沒有出現明顯區域差異8.對水資源“農轉非”時空分異影響較小的因素是( )A.產業結構變化 B.水資源市場化 C.生態環境建設 D.水資源的質量“城市礦產”是指在城市生產和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中可回收循環利用的資源。金屬鈮在多個國家被列為關鍵金屬,在航空航天、電子、醫療等行業有著廣泛應用。目前,“城市礦產”中的鈮金屬回收處于起步階段。如圖示意1990-2090年全球鈮產量及“城市礦產”中鈮資源量(含預測)。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汽車廢料是“城市礦產”鈮金屬回收的重點,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污染程度較低 B.廢料數量較多 C.回收成本較低 D.提取難度較小10.預測到2030年之后,全球鈮生產量將趨于穩定,這主要取決于( )①資源稟賦 ②市場需求 ③生產技術 ④國際貿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考慮“城市礦產”鈮金屬回收,2040年之后全球鈮的凈需求總體上( )A.波動下降 B.波動增長 C.一直下降 D.先降后增地球碳循環系統中儲存碳的載體稱為碳庫。北極地區土壤碳庫含碳量約占全球土壤碳含量的50%,主要“封存”在北極地區的凍土中。下圖示意北極地區陸地生態系統(虛線框內)碳循環,該系統的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敏感度高。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北極地區( )A.土壤碳排放量為3.0×109噸/年 B.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量為11.77×109噸/年C.生物凈固碳量為5.73×109噸/年 D.陸地生態系統凈固碳量為4.7×109噸/年1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圖示碳循環中( )A.生物碳含量降低 B.河流輸送碳減少C.土壤呼吸釋放碳減少 D.土壤碳含量降低中巴經濟走廊起點在喀什國際樞紐港,終點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貫通南北絲綢之路的關鍵樞紐。下圖示意中巴經濟走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為更好地推動喀什國際樞紐港高質量發展,可采取的最優措施是( )A.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經濟發展 B.拓展海港業務,提高對外開放水平C.完善交通網絡,增強國際經貿往來 D.加強環境治理,打造生態宜居城市15.通過中巴經濟走廊,雙方合作的主要領域最可能是( )A.精細化工產業 B.水稻種植推廣 C.生物醫藥研發 D.交通和能源16.中巴經濟走廊建設( )A.實現區域間均衡發展,增強競爭力 B.促進中亞各國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C.促進巴基斯坦產業升級,增加就業 D.利于化解巴基斯坦農產品過剩產能二、綜合題(共三道大題,共52分)17.(16分)閱讀材料,完成問題。北極東北航道東起白令海峽,西至歐洲西北部,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羅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海域,大連到白令海峽的航線是此航道的延伸部分。北極東北航道通航后,大連到鹿特丹比傳統航道航行時間縮短約10天。(1)從氣候角度,分析大連自然植被的形成條件。(4分)2017年中俄兩國達成建設北極東北航道的共識,之后雙方逐步探討基礎設施改造、全年通航計劃以及增加過境運輸量等議題。(2)評價北極東北航道通航的可行性。(6分)北極地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反饋最敏感的區域。(3)闡述北極東北航道通航對維護我國國家安全的意義。(6分)18.(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蘭坪鉛鋅礦是世界著名鉛鋅礦產區,同時也是滇西北地區最大的礦區,開采歷史悠久。從群采時期起,蘭坪鉛鋅礦經歷了40多年的開發與利用,對環境造成了綜合性的破壞,這種破壞包含了礦區環境景觀的所有元素,其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均遭到了劇烈的擾動。在蘭坪鉛鋅礦區的開采過程中,由挖礦和堆礦形成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下凹的露天采礦坑,二是凸出地表、開礦形成的臺層狀地貌,三是在礦產開發過程中自發形成的礦山交通路徑肌理。(1)簡述蘭坪鉛鋅礦的開采對巖石圈的影響。(6分)(2)臺層狀地貌是鉛鋅礦區遺留肌理的最主要形式,簡述其形成原因及特點。(6分)(3)指出臺層狀地貌面臨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問題,并提出合理的整治措施。(6分)19.(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題目。材料一 黃河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后備資源最多的高效生態經濟區,也是我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土壤鹽堿化、工業污染和快速城市化等是影響該區域土地生態系統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圖1示意2016年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生態系統脆弱性等級空間分布。材料二 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點開發區域。圖2為黃河三角洲經濟區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分布示意圖。 材料三 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即使只使用其中的十分之一,我國的水稻產量就可提高20%,足以養活2億人。2016年,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建立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至2022年,全國海水稻(耐鹽堿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1)指出黃河三角洲經濟區土地生態系統脆弱性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說明原因。(8分)(2)與黃河三角洲經濟區相比,簡要評價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發展的不利條件。(4分)(3)簡析推廣發展海水稻生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積極意義。(6分)參考答案1-5DCACB 6-10CBDBA 11-16ABDCBC17.(16分)(1)大連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水熱條件好,滿足闊葉林生長需求,冬季寒冷干燥,森林落葉,形成溫帶落葉闊葉林。(4分)(2)有利條件:全球變暖海冰減少,通航時間延長;航運需求量大;沿岸有港口等基礎設施,便于船只停靠中轉;國際合作,資金、技術有保證等。不利條件:自然條件惡劣,航行安全性差;航行過程需要破冰,運行成本高,維護難度大、成本高;與傳統航道相比全年通航時間短;存在沿線國家社會動蕩導致運輸通道不暢的風險等。(6分)(3)開辟新航線,拓展石油、天然氣供給渠道,與沿線國家達成共識,縮短油氣運輸時間和距離,提高運輸安全性,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便于我國在北極地區監測大氣和海冰等數據,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及早制定應對措施,保障我國環境安全。(6分)18.(18分)(1)巖石圈發生連續變形、間斷變形;開采巖體結構松動,巖層密實度被破壞,斷裂帶及裂隙活動加劇;沉降盆地廢棄物積累,新沉積盆地形成塌陷洼地等。(6分)(2)形成原因:礦體開掘形成,質硬,坡度較陡;由廢渣土堆疊產生。特點:規模大,地勢起伏大,多位于谷地。(6分)(3)地質災害:滑坡、塌方、泥石流。環境問題:水土流失。整治措施:做坡度改良工程技術處理;挖排水溝,在臺地頂層增挖截流溝,然后在表層覆土;做客土改良,恢復地表植被。(6分)19.(18分)(1)特征:分布不均,東部高,西部低(東部生態脆弱性高于西部);沿海地區生態脆弱性較高。原因:與西部地區比,東部離海較近,受海水反復入侵倒灌;地勢較低,地下水位埋深淺,易引起土壤返鹽,土壤鹽堿化較嚴重;油氣資源分布廣,開采、運輸環節產生污染較嚴重。(8分)(2)后備土地資源不足;石油、海鹽等資源短缺。(4分)(3)豐富水稻品種,保障種子安全;改良鹽堿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增加后備耕地資源;增加糧食總產量,減少糧食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