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姓名 單位名稱 填寫時間學科 語文 年級/冊 八年級下冊 教材版本 部編版教材課題名稱 八年級下冊 24 《賣炭翁》難點名稱 體會《賣炭翁》一詩的諷喻含義,體會《賣炭翁》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感受詩人對以賣炭翁為典型代表的廣大勞苦人民的同情及對“宮市”的憎惡。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賞析詩歌,結合時代背景,賞析人物描寫的方法,通過人物描寫感受作者對于詩歌中人物的感情。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學生對于唐朝那個中國封建社會有時代的距離,缺乏情感經驗和生活經驗。對于“宮市”不了解,理解困難:難點教學方法 1.通過情境誦讀和想象,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2.通過討論及問題探究,體會詩人對以賣炭翁為典型代表的廣大勞苦人民的同情及對“宮市”的憎惡。。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 一、導入新課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空前鼎盛的時期,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有力地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而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主流,更是大放異彩??梢哉f,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不僅詩歌的藝術風格、流派多樣化,而且藝術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一首新樂府詩《賣炭翁》。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那《賣炭翁》作者是為何事而作呢?知識講解 (難點突破) 二、作者簡介(預習檢測)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三、寫作背景(預習檢測) 本詩選自《白居易集》卷四(中華書局1979年版)。本詩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賣炭翁》,苦宮市也?!卑拙右讓懽鳌缎聵犯肥窃谠停ㄌ茟椬谀晏枺?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十分的了解,又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詩人有感于此,寫下本詩。 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 四、課文解讀 1.從詩中哪里可以看出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 復雜的工序、漫長的勞動過程、工作環境的惡劣 形象地描繪出賣炭翁的生存狀態:一是勞動的艱辛,一是年歲已老。 2.“衣正單”“愿天寒”“可憐”分別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樣的心理和情感? “衣正單”,本該希望天暖,然而卻“愿天寒”,只因為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上。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矛盾的內心活動?!翱蓱z”二字,傾注著詩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3.“曉駕炭車輾冰轍”中的“輾”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輾”字既寫出了天氣寒冷,已經結了冰,從而突出說明了賣炭翁的辛苦,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說明了賣炭翁的勤勞。 4.“牛困人饑日已高”寫出了哪些內容? 作者不寫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只用七個字,就把路遠、車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筆墨暫時收住,木炭能不能賣出,是老翁懸心的事,也是讀者迫切想知道的結果。 5.“翩翩兩騎來是誰”中的“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 “翩翩”,輕快的樣子。這里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凄慘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6.“把”“稱”“叱”“牽”幾個動詞有何深意? 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拔臅?,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監手里是不會有這種公文的,更不用說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書了。這里有諷刺之意,將宮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奪的情形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深入探究 1、《賣炭翁》一詩中多處運用了對比,請分別找出,并說說各自的作用。 “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 對比,寫出了宮使掠奪的殘酷;“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勞動者的艱辛,宮使的得意忘形、驕橫無理;“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寫出賣炭翁買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艱難處境。 2、我們知道,白居易主張“歌詩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樣的社會現實?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小結 詩人塑造了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宮市的弊端以及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班配樂朗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