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燈籠》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掌握文中生字詞。2.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理解作者從不同方面表達的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3.認識文中所表現出的鄉情民俗,詩詞典故,進而升華出的愛國之情。4.以“燈籠”為線索,理清文章敘事脈絡5.品味語言,體會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法。二、教學重點:1.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2.認識文中所表現出的鄉情民俗,詩詞典故,進而升華出的情感變化三、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從不同方面表達的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 導入新課。學生對燈籠并不陌生,教師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說說什么時候,在哪里,見過什么樣的燈籠;也可以出示一些燈籠的圖片,設置情境,讓學生說說燈籠通常帶給我們哪些感受。2. 學習字詞。字詞學習 以“ 讀讀寫寫 ” 中涉及 的字詞為主, 如“ 爭訟( sònɡ)、 斡( wò) 旋、 思慕 (mù)、悵惘(chànɡwǎnɡ)、鏘( qiānɡ) 然、燎( liáo) 原、熙( xī)熙然”要注意讀音和字 形,“領域、靜穆、思慕、褪色、人情世故”等常用詞要學會使用。此外,“幽悄( qiǎo)”的 “悄”是多音字,要加以留意;神龕(kān)、星闌( lán)、司馬懿(yì)等詞語知道讀音和意思 即可,不要求掌握。3. 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 )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能參考的只有閱讀提示,建議教師布置預習,讓學生查找相應的 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明確:本文寫于20 世紀30年代。當時國難深重,作者自己也久別故鄉,漂泊在外。對家鄉、 祖國的情感,在作者的心胸中激蕩,通過“燈籠”這個意象引出,從而催生了這篇情感豐厚的散文。(2 )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 又指有貫 穿全文的線索。自讀討論: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著這個線索作者寫了哪些事?本文的線索清晰,學生找出來難度不大。但本文記敘的事件很多,學生回答可能會有疏漏,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相互補充的時間,并及時點撥。明確:以燈籠為線索,作者挑著燈籠接祖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接過母親遞給的紗燈 上下燈學;鄉俗還愿時,村口紅燈高照;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族姊遠嫁,宅第紅燈 高掛;在紗燈上描紅;想象宮燈的樣子和宮燈下的景象;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4. 有感情地朗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非常適合朗讀,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寄寓的 情思。可以讓學生分組,從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讀起。在朗讀的過程中,要將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積 累下來。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朗讀方式,如聽課文錄音,聽老師范讀,讓學生齊讀,讓學生分段朗讀,還可以鼓勵學生朗讀自己喜愛的段落和語句。要通過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的語流語速、聲調語氣等,讀出課文語言的美感。以課文開篇一段為例:雖不像/撲燈蛾,(連)愛光明/而至焚身,(停,轉折)小孩子/喜歡火,(連)喜歡/亮 光,(連)卻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寶兒,(連)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 歲梢/寒夜,(連)玩火/玩燈,(連)除夕/燃滴滴金,(連)放焰火,(連)是孩子群里/少有 例外的事。盡管大人們/怕火火燭燭的危險,(連)要說/ “玩火黑夜溺炕”/那種跡近恐嚇的 話,(停)但偷偷/還要在神龕里/點起燭來。讀這一段時,注意語速的變化,開頭不宜快,快了就流于飄忽;最后一句要讀出深情。以上 的朗讀標記僅供參考,不是唯一正確的。最后提示,復習鞏固七年級所學到的朗讀技能,把課文 當成美文來讀。第二課時1. 復習生字詞。教師可以主要就 “讀讀寫寫”中的詞語設計題目,如聽寫、選字填空、造句等。注意向學 生強調“斡、慕、燎、熙、融”等字的字形、“悄”的不同讀音和意義、“人情世故”等詞語的 用法。2. 梳理文章思路。本篇文章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抒寫了作者關于燈籠的一些回憶。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 1段):開篇說“火”, 為下文說“燈籠”做鋪墊。第二部分(第2— 11段):抒寫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作者乃至 民族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第 12段):深化主題,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3. 探究作者的情感。本文情感非常豐富,對早年生活及對家鄉親人的懷念,這類情感學生容易理解;對國家社會 的擔當精神,典型的卒章顯志的散文筆法,則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特別是結尾處,作者振臂一 呼,渴望全中國的民眾們都能團結一心,共同抵御外敵侵略,其中表現出的悲壯激越的家國情 懷,必須結合時代背景才能有透徹的理解。提問: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文中有怎樣的變化?明確:有兩種感情基調——深情,激情。對大部分段落描寫早年鄉村生活,充滿深情;到最 后延伸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表達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數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現出最 高亢、最激越的感情。在明確作者感情變化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強化對作者情感的認識。前 面的段落可以讀得舒緩、深情,結尾兩段則應讀得慷慨激昂。4. 品析作品的語言特色。本文是20 世紀30年代的散文名篇,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用于品味課文語言。 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細細品讀,讀出意味情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