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2022-2023學年五年級第二學期科學期末測試卷1.(2022五下·甌海期末)前往溫州龍舟運動中心的路上,小科發現附近一片農田里生活著多種生物,這些生物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關系。(1)請寫出上面生物之間一條食物鏈: 。(2)下列現象或行為不會引起農田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是( )。A.冬天下雪 B.人類大量捕殺青蛙 C.過度踐踏田園(3)冬天,農田里的青蛙冬眠,以適應寒冷的環境。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會做出適應環境變化的行為 請舉2個例子:① ;② 。(4)“浙里問學”課堂上,老師帶同學們對常見動物進行了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鯨魚是魚類 B.蜻蜓是昆蟲 C.蝙蝠是鳥類2.(2022五下·甌海期末)小科回家研究了“綠豆種子發芽條件”的實驗,實驗設計如下:組別 1 2 3 4種子環境 不加水、溫暖處 少量水、溫暖處 少量水、真空、溫暖處 少量水、寒冷處實驗結果 不發芽 發芽 不發芽 不發芽(1)第2組和第3組是為了驗證綠豆種子發芽和( )之間的關系。A.光照 B.空氣 C.水分(2)第1組和第2組是為了驗證綠豆種子發芽和水分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 )條件相同。A.水分和光照 B.水分和空氣 C.溫度和空氣(3)通過上述實驗,發現綠豆種子發芽所必需的條件有 、 、 。(4)以上是小科設計的對比實驗,關于實驗過程,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對比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B.為了公平,每個組只放1粒綠豆種子C.在同一實驗中,若自己組的數據與其他組不一致時,再次實驗,收集證據(5)小科將實驗中已經發芽的綠豆移植到花盆里,繼續探究“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并設置了對比實驗(見右圖)。他通過實驗發現陽光下的綠豆苗的莖和葉有什么特點 ( )。A.莖粗壯、葉綠色 B.莖粗壯、葉黃色 C.莖倒伏、葉綠色(6)如果用如圖的式子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字母a、b分別代表的物質是( )。A.氧氣、養料 B.氮氣、養料 C.二氧化碳、養料(7)小科仔細觀察農田中的蚯蚓,發現蚯蚓一般都生活在樹蔭下或潮濕泥土中,說明蚯蚓喜歡生活在( )的環境中。A.陰暗、潮濕 B.明亮、潮濕 C.陰暗、干燥(8)小科看著農田里的生態系統,便回家自己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瓶,下面步驟正確的是( )。A.準備玻璃瓶一種水草一放魚蝦B.準備玻璃瓶一鋪沙裝水一放魚蝦一種水草C.準備玻璃瓶—鋪沙裝水—種水草—放魚蝦(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種生物滅絕了,不會影響依賴于這種生物的其他生物B.環境影響著生物的生長,但生物的生長也會影響周圍的環境C.當環境改變時,動物不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來適應環境變化3.(2022五下·甌海期末)龍舟最初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傳統龍舟用坤甸木來做,可以浸在水里長年不腐,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標準賽龍舟也已經逐漸更換為玻璃鋼化合物材質。登舟比賽隊員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以及劃手多人。(1)下面三種船,在船的發展史中最晚出現的是( )。A.獨木舟 B.帆船 C.竹筏(2)龍舟從最初單木雕刻龍形的獨木舟,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你認為龍形船的優點有( )。A.載重量小 B.穩定性不強 C.船體材料易得(3)當龍舟比賽結束,參賽隊員返回地面之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龍舟浸入水中的體積變大B.龍舟浸入水中的體積變小C.龍舟受到的浮力不變(4)龍舟的外形基本是船首尖而上翹,船底平坦。這樣設計的好處是( )。A.減小阻力,增加穩定性B.增加美觀度,增大載重量C.節約材料,增大空間(5)龍舟在行駛過程中,向左偏離航向,為了能保持正向航行,舵手應使船舵( )。A.向左偏轉 B.保持正向 C.向右偏轉(6)龍舟比賽中劃手用臂力劃槳,同時腰腹也用力,劃槳時身體盡量往前伸,龍舟速度才能快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劃手劃槳只靠肌肉用力B.劃手劃槳只靠關節活動C.劃手劃槳靠骨、關節和肌肉共同配合完成(7)龍舟劃手排兩隊,左右兩邊隊員人數相等。下列說法合理的是( )。A.體重輕的要坐船頭,讓船頭翹起來減小阻力B.左邊隊員的體重加起來一定要重于右邊隊員的體重C.如果把船身造大一些,可以讓船行駛更快(8)龍舟比賽中,龍舟運動員們拼盡全力,創造佳績。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大腦控制身體的活動B.比賽過程中,呼吸加速,心臟跳動變快C.心臟在兩次跳動的間隙都有短暫的休息,所以不會疲勞(9)小科想要做個自己的龍舟,請幫他設計一下。材料:黃瓜、小刀、勺子等。①設計龍舟。黃瓜小龍舟:(圖文結合) 哪些設計能讓小龍舟穩定地浮在水面上以及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②測試龍舟。龍舟做好了,小科將龍舟放入水槽。他將一個鉤碼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接著將兩個鉤碼同時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本實驗研究的是 對龍舟穩定性的影響。實驗后的記錄如下:實驗后的記錄如下: 鉤碼放置的位置一端 中間 兩端一個鉤碼 不穩定 穩定 —兩個鉤碼 不穩定 穩定 穩定分析表格,當一個鉤碼放置在龍舟 位置時,龍舟穩定,不側翻。當兩個鉤碼均勻地放置在龍舟的 時,龍舟穩定,不側翻。得出結論:龍舟受力 ,龍舟不易側翻。4.(2022五下·甌海期末)隨著杭州亞運會的腳步越來越近,溫州地區也進入了亞運時間。溫州市民為提升亞運會環境品質,開展行動方案“美麗溫州”。(1)到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 、 、 三個圈層。地球的內部運動引起了火山和 。(2)現在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有①大氣污染;②水污染;③固體廢棄物污染;④噪聲污染等。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放會引起 ;建筑工地不分晝夜地打樁會造成 ;推行公共自行車交通有利于減少 。(選填序號)(3)下列關于地球上水資源的描述,正確的是( )。A.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水B.地球上的水資源分布不均衡,許多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C.江河湖泊等淡水資源在全球淡水資源中的占比很大(4)下列行為中,屬于“節水新招”的是( )。A.開著水龍頭刷牙B.將洗過手的水燒開喝C.在馬桶水箱里放一個500毫升裝滿水的塑料瓶(5)下列能源均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太陽能、風能 B.太陽能、天然氣 C.地熱能、石油(6)下列不屬于資源再利用的是( )。A.廚余垃圾用來堆肥 B.塑料袋隨意丟棄 C.舊衣服回收再利用(7)城中湖是“城市的心肺”,下列做法既能發展城中湖經濟,又能保護環境的是( )。A.為了保護環境,關閉所有漁業養殖業B.湖周邊工廠的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至湖中C.建立觀魚通道,適度發展旅游產業(8)下列( )是解決垃圾問題的常用辦法。A.減量化 B.資源化 C.以上都是(9)給下列生活垃圾分類。①無汞電池 ②塑料瓶 ③香蕉皮 ④廢油漆 ⑤舊報紙 ⑥中藥藥渣 ⑦菜葉 ⑧餐巾紙 ⑨舊衣服 ⑩廢日光燈管 碎陶瓷 過期藥品5.(2022五下·甌海期末)探秘溫州龍舟運動中心后,小科同學準備自制一些小冰塊,為炎熱的夏日增加一抹涼爽。制作方法:①將清水燒開至沸騰;②冷卻開水;③冷卻后倒入冰塊模具并放入冰箱冷凍。水的變化。(1)在加熱過程中,小科發現水中產生了很多氣泡,這些氣泡實際上是( )。A.小水珠 B.水蒸氣 C.小冰晶(2)在加熱過程中,小科發現熱水壺噴嘴上方有白霧。這些白霧實際上是( )。A.小水珠 B.水蒸氣 C.小冰晶(3)小科用溫度計測量,水在加熱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沸騰時水的溫度大約是100℃。繼續加熱,我們發現溫度( )。A.繼續上升 B.急速上升 C.保持不變6.(2022五下·甌海期末)熱量的傳遞。(1)燒水壺的底部是金屬材質,因為金屬屬于( )。A.熱的良導體 B.熱的不良導體 C.無法判斷(2)( )能正確反映熱水壺底部金屬片中熱的傳遞過程(黑點為熱水壺加熱點)。A. B. C.(3)( )能正確反映熱在水中傳遞的過程(黑點為熱水壺加熱點)。A. B. C.(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式,稱為( )。A.熱傳導 B.熱對流 C.熱輻射7.(2022五下·甌海期末)開水的冷卻。(1)室溫30℃,小科將開水倒在大杯中冷卻,但是涼得太慢了。于是小科又拿了一個裝有冷水的盆子,將裝有熱水的大杯子放到盆子中(冷水未漫過大杯子),右圖是兩者溫度變化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盆子中的冷水接下來溫度還會繼續升高B.大杯子中的熱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鐘后溫度將保持不變C.大杯子中的熱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鐘后溫度將下降,直至室溫(2)在前10分鐘,盆子中的冷水溫度為什么會升高 。8.(2022五下·甌海期末)冰塊的冷藏。小科想制作一個保溫杯來冷藏冰塊,以便外出游玩時使用。他在觀察家用保溫杯結構后,找了身邊一些材料制作保溫杯。(1)將大、小兩個塑料瓶剪去瓶口,然后套在一起(見右圖),最適合用來填充在兩個瓶子間的物質是( )。A.鋁 B.鐵 C.泡沫塑料(2)家用保溫杯金屬蓋里面,有一層柔軟的橡膠墊。小科也想設計一個有橡膠墊的杯蓋,這是因為橡膠墊( )。A.可以減緩熱量傳遞 B.能夠產生熱量 C.牢固耐用(3)小科將冰塊放入保溫杯來測試保溫杯的保溫性能,為了快速檢測保溫杯的保溫性能,可以將保溫杯放在( )。A.陰涼的室內 B.冰箱冷藏室 C.60℃熱水中(4)小科要測試保溫杯的保溫性能,他分別測量了冰塊在室溫下和冰塊在保溫杯中的溫度變化,如下表。冰塊溫度變化記錄表 0分鐘 2分鐘 4分鐘 6分鐘 8分鐘 10分鐘 室溫下 - 10℃ -6℃ -3℃ -1℃ 0℃ 1℃ ……保溫杯中 - 10℃ -10℃ -9℃ -9℃ -8℃ -7℃ ……通過對比,發現: 。(5)請你對小科制作的保溫杯提1條改進建議: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綠豆苗→蚜蟲→白鷺鳥(2)A(3)蜥蜴斷尾;松鼠儲存食物(4)B【知識點】昆蟲;食物鏈、食物網;維護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解析】【分析】(1)在該農田生態系統中,水稻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產者;害蟲以水稻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青蛙捕食害蟲,是次級消費者;蛇則以青蛙為食,成為三級消費者。這條食物鏈體現了生物之間通過食物形成的能量傳遞關系。(2)冬天下雪是自然氣候現象,農田生態系統可通過自身調節適應(如作物休眠、土壤保墑),一般不會打破生態平衡。A正確。(3)① 大雁南飛:冬季北方寒冷,食物匱乏,大雁集群飛往南方溫暖地區越冬,待春季再北返,這是通過遷徙適應氣候和食物資源的變化。② 松鼠儲存食物:秋季松鼠會收集松子、堅果等囤積在樹洞或地洞,冬季食物稀缺時依靠儲備生存,這種行為幫助其度過食物短缺的季節。(4)蜻蜓符合昆蟲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足和兩對翅,屬于昆蟲綱。B正確。2.【答案】(1)B(2)C(3)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4)B(5)A(6)C(7)A(8)C(9)B【知識點】種子萌發的條件;葉的作用;觀察蚯蚓的活動;光合作用【解析】【分析】(1)第 2 組和第 3 組的實驗設計中,水分(少量水)和溫度(溫暖處) 均保持一致,唯一變量是空氣條件:第 2 組處于正常空氣環境,種子發芽;第 3 組處于真空環境(缺乏空氣),種子不發芽。由此可驗證綠豆種子發芽與空氣的關系,故選 B。(2)第 1 組(不加水、溫暖處)和第 2 組(少量水、溫暖處)的實驗中,水分是變量。為確保單一變量原則,需保證其他條件相同:溫度均為 “溫暖處”,保持一致;空氣環境未作特殊處理(默認相同)。(3)通過實驗可知,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有:適宜的溫度:第 2 組在溫暖處發芽,第 4 組寒冷處不發芽,證明溫度不可或缺。充足的水分:第 1 組不加水不發芽,第 2 組少量水發芽,說明水分是必要條件。足夠的空氣:第 2 組有空氣發芽,第 3 組真空環境不發芽,驗證空氣為必需因素。(4)每組只放 1 粒種子存在偶然性,可能因種子自身問題影響結果,應放置多粒(如 5-10 粒)以排除偶然誤差,保證實驗公平。B正確。(5)陽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關鍵條件。陽光下的綠豆苗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足夠養分,因此莖稈生長粗壯,葉片因葉綠素充足呈現健康的綠色。(6)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和二氧化碳,產出氧氣和養料的過程。(7)蚯蚓的生活環境特點可通過觀察得出。“樹蔭下” 對應陰暗環境,說明其不喜強光,適合在避光處生存;“潮濕泥土” 直接體現其對潮濕環境的偏好,因蚯蚓需濕潤體表輔助呼吸,干燥環境會導致其生理活動受阻。B 中 “明亮” 與樹蔭環境矛盾,C 中 “干燥” 與潮濕泥土不符,故選 A。(8)生態瓶制作需遵循科學順序。先鋪沙裝水,構建基底與水環境,沙層可穩定生態瓶并提供微生物棲息場所;再種水草,水草需扎根沙中,且先種植可讓其提前適應環境,為后續生物提供氧氣和食物;最后放魚蝦,若先放生物再種植,魚蝦活動可能擾動水草根系。A 缺少鋪沙裝水且順序混亂,B 先放魚蝦后種水草會影響植物生長,故選 C。(9)環境(如光照、水分)影響生物生長,同時生物也能改變環境,如蚯蚓疏松土壤、植物蒸騰作用調節氣候。B正確。3.【答案】(1)B(2)C(3)B(4)A(5)C(6)C(7)A(8)C(9)圖略;根據自己的設計回答;鉤碼放置的位置;中間【知識點】制作小船;船的載重量【解析】【分析】(1)船的發展史大致順序為:竹筏和獨木舟是早期原始工具,利用自然材料(竹子、單根原木)簡單加工而成,出現時間最早。帆船依賴帆篷與風力驅動,需掌握木材拼接、帆索系統設計等技術,其出現晚于直接利用自然材料的竹筏和獨木舟。因此在三種船中,帆船屬于更晚發展階段的產物,故選 B。(2)獨木舟依賴單根巨大原木,材料獲取受限;木板船可利用多塊普通木材拼接,材料來源更廣泛,符合 “船體材料易得” 的特點,故選 C。(3)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所受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參賽隊員返回地面后,龍舟的總質量減小,重力隨之減小。由于龍舟漂浮時浮力等于重力,故浮力也減小。浮力減小意味著排開水的體積(即浸入水中的體積)需相應減小。A 中體積變大與浮力增大矛盾,C 中浮力不變與重力減小不符,因此選 B。(4)船首尖而上翹:尖形設計可減少航行時水的阻力,使龍舟更易破水前進;上翹結構能避免船頭埋入水中,降低航行阻力。船底平坦:增大與水面的接觸面積,使船體在水中受力更均勻,從而增加穩定性,減少側翻風險。B 中 “增大載重量” 與平坦船底設計關聯不大,載重量主要取決于船體容積;C 中 “節約材料”“增大空間” 并非該外形設計的核心目的,故選 A。(5)龍舟向左偏離時,需通過舵面調整改變水流對船尾的推力方向。船舵向右偏轉后,右側水流受阻,流速減慢,壓強增大,左側水流流速快、壓強小,形成向右的推力差,推動船尾向右、船頭向左回正,從而糾正航向。若舵向左偏轉(A),會加劇向左偏離;保持正向(B)無法調整航向,故選 C。(6)人體運動的基本原理是肌肉收縮牽拉骨骼,通過關節活動實現動作,劃槳時臂力、腰腹用力均需骨、關節和肌肉的共同配合,故選 C。(7)船頭翹高可減少航行時水對船頭的阻力,體重輕的隊員坐船頭能避免船頭因過重下沉,符合流體力學設計。A正確。(8)盡管心臟在跳動間隙有短暫休息,但長時間高強度運動中,心臟持續高頻收縮舒張,仍會因負荷過大而疲勞,甚至可能影響泵血效率,該說法忽略了生理極限。C正確。(9)龍舟做好了,小科將龍舟放入水槽。他將一個鉤碼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接著將兩個鉤碼同時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本實驗研究的是載重量對龍舟穩定性的影響。當一個鉤碼放置在龍舟中間位置時,龍舟穩定,不側翻。當兩個鉤碼均勻地放置在龍舟的中間或兩端時,龍舟穩定,不側翻。得出結論:龍舟受力均勻,龍舟不易側翻。4.【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地震(2)②;④;①(3)B(4)C(5)A(6)B(7)C(8)C(9)②⑤⑨⑧ 、③⑥⑦、①④⑩ 【知識點】地球上的水;地球的內部結構;垃圾的處理;垃圾分類與回收;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解析】【分析】(1)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火山和地震。其中,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內部巖漿活動等運動,會導致火山噴發,板塊擠壓、碰撞等則引發地震。(2)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放會引起②水污染,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等進入水體,破壞水質;建筑工地晝夜打樁造成④噪聲污染,機械施工產生的高分貝聲響干擾環境;推行公共自行車利于減少①大氣污染,可降低機動車使用量,減少尾氣排放。(3)受氣候、地形等因素影響,全球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差異顯著,如非洲、中亞等地區因降水少或人口密集,缺水問題突出。B正確。(4)在馬桶水箱中放置裝滿水的塑料瓶,可減少單次沖水量(瓶中水量約 500 毫升),通過減少無效水量消耗實現節水,是常見的家庭節水妙招。(5)太陽能來自太陽輻射,風能由大氣流動產生,二者均屬于可再生能源,能源供應可持續且對環境友好。A正確。(6)塑料袋隨意丟棄不僅會造成白色污染,還未對其材質進行回收或二次利用,屬于浪費資源且污染環境的行為。B正確。(7)建立觀魚通道可利用城中湖自然景觀發展旅游經濟,“適度發展” 能避免過度開發;同時旅游產業的規范管理可促進環境維護,實現經濟與環保的雙贏。(8)通過減少垃圾產生量,從源頭降低垃圾處理壓力,是解決垃圾問題的基礎措施。將垃圾轉化為可利用資源,既能減少填埋量,又能創造經濟價值,是垃圾處理的重要方向。兩者均為解決垃圾問題的核心手段,且常結合使用,因此 “以上都是” 為正確答案。(9)可回收物:②塑料瓶、⑤舊報紙、⑨舊衣服(可回收再利用)。廚余垃圾:③香蕉皮、⑥中藥藥渣、⑦菜葉(易腐爛的生物質廢棄物)。有害垃圾:①無汞電池、④廢油漆、⑩廢日光燈管、 過期藥品(含有毒有害物質)。其他垃圾:⑧餐巾紙、 碎陶瓷(難以回收且無危害的廢棄物)。5.【答案】(1)B(2)A(3)C【知識點】水的蒸發;凝結;水的三態變化【解析】【分析】(1)水加熱至沸騰時,液態水受熱汽化,變為氣態水蒸氣。氣泡是水蒸氣在水中聚集形成的,上升到水面后破裂,水蒸氣逸散到空氣中。(2)熱水壺噴嘴噴出的水蒸氣溫度較高,遇冷后迅速液化成無數細小的液態水珠,懸浮在空氣中形成 “白霧”。這是水蒸氣從氣態變為液態的液化現象。(3)水沸騰時會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這是因為液態水達到沸點后,繼續加熱的能量用于使水從液態轉變為氣態,而非升高溫度。6.【答案】(1)A(2)B(3)B(4)A【知識點】熱傳遞;材料的導熱性【解析】【分析】(1)金屬內部存在自由電子,受熱時電子運動加劇,能快速傳遞熱量,因此金屬屬于熱的良導體。燒水壺底部用金屬材質,可高效將火源熱量傳導至水,加快加熱速度。(2)金屬作為熱的良導體,熱量傳遞方式為熱傳導,特征是:從加熱點(黑點)向四周均勻擴散,離加熱點越近溫度越高,越遠溫度越低。熱傳遞路徑呈輻射狀或同心圓狀,熱量從高溫區域向低溫區域逐步傳導。(3)水屬于液體,熱傳遞主要通過對流實現,特征為:加熱點(黑點)附近的水受熱升溫,密度減小而上升,周圍較冷的水密度大則下沉填補,形成循環流動的對流環。熱傳遞路徑呈現動態的水流循環,而非單純的輻射擴散。(4)熱傳導是指熱量通過物體內部分子、原子或自由電子的振動和碰撞傳遞,金屬中自由電子豐富,導熱性強,如鐵鍋加熱時熱量從鍋底傳導至邊緣。A正確。7.【答案】(1)C(2)熱量從高溫物體(熱水)傳到低溫物體(冷水),低溫物體(冷水)溫度會升高【知識點】熱傳遞;材料的導熱性【解析】【分析】(1)熱傳遞的條件是存在溫度差。從圖中可知,10 分鐘后熱水和冷水的溫度趨于一致(達到熱平衡),此時兩者不再有熱量交換,溫度將保持穩定,故C正確。(2)在前 10 分鐘,盆子中的冷水溫度升高,是因為熱傳遞的基本規律:熱水溫度高于冷水,存在溫度差時,熱量會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大杯中的熱水)通過杯壁傳導至低溫物體(盆子中的冷水)。冷水吸收熱量后,分子熱運動加劇,內能增加,表現為溫度升高。這一過程持續到兩者溫度趨于一致(熱平衡)時停止。8.【答案】(1)C(2)A(3)C(4)冰塊在保溫杯中融化速度更慢(5)設計一條背帶,便于攜帶【知識點】熱傳遞;材料的導熱性【解析】【分析】(1)冷藏冰塊需要減少外界熱量傳入,因此填充物需為熱的不良導體。泡沫塑料內部有大量空氣孔隙,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有效阻隔熱傳導和對流,延緩冰塊融化。(2)橡膠屬于熱的不良導體,其內部結構疏松、空氣含量高,能有效阻礙熱量通過傳導和對流的方式散失(或傳入)。在保溫杯蓋中添加橡膠墊,可增強密封性能,同時減少杯內與外界的熱交換,延長保溫(或保冷)時間。(3)檢測保溫杯的保溫性能需創造明顯的溫差環境。將保溫杯置于 60℃熱水中時,外界溫度遠高于杯內冰塊溫度,若保溫杯隔熱效果好,冰塊融化速度慢;反之則融化快,能快速通過冰塊融化程度判斷保溫性能。(4)通過對比可知:保溫杯能顯著延緩冰塊升溫速度,保溫性能良好。室溫下冰塊 10 分鐘從 - 10℃升至 1℃,升溫明顯;而保溫杯中冰塊 10 分鐘僅升至 - 7℃,溫度上升緩慢。這是因為保溫杯的隔熱材料減少了外界熱量傳入,使冰塊融化(升溫)過程大幅減緩,體現了其有效阻隔熱傳遞的作用。(5)(合理即可)建議在兩層塑料瓶之間填充更厚的泡沫塑料或添加空氣夾層。泡沫塑料作為熱的不良導體,增加其厚度可進一步阻隔熱量傳導;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添加空氣夾層能通過減少對流和傳導來增強保溫效果,從而讓保溫杯的保溫性能更好,更利于冰塊的冷藏。1 / 1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2022-2023學年五年級第二學期科學期末測試卷1.(2022五下·甌海期末)前往溫州龍舟運動中心的路上,小科發現附近一片農田里生活著多種生物,這些生物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關系。(1)請寫出上面生物之間一條食物鏈: 。(2)下列現象或行為不會引起農田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是( )。A.冬天下雪 B.人類大量捕殺青蛙 C.過度踐踏田園(3)冬天,農田里的青蛙冬眠,以適應寒冷的環境。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會做出適應環境變化的行為 請舉2個例子:① ;② 。(4)“浙里問學”課堂上,老師帶同學們對常見動物進行了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鯨魚是魚類 B.蜻蜓是昆蟲 C.蝙蝠是鳥類【答案】(1)綠豆苗→蚜蟲→白鷺鳥(2)A(3)蜥蜴斷尾;松鼠儲存食物(4)B【知識點】昆蟲;食物鏈、食物網;維護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解析】【分析】(1)在該農田生態系統中,水稻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產者;害蟲以水稻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青蛙捕食害蟲,是次級消費者;蛇則以青蛙為食,成為三級消費者。這條食物鏈體現了生物之間通過食物形成的能量傳遞關系。(2)冬天下雪是自然氣候現象,農田生態系統可通過自身調節適應(如作物休眠、土壤保墑),一般不會打破生態平衡。A正確。(3)① 大雁南飛:冬季北方寒冷,食物匱乏,大雁集群飛往南方溫暖地區越冬,待春季再北返,這是通過遷徙適應氣候和食物資源的變化。② 松鼠儲存食物:秋季松鼠會收集松子、堅果等囤積在樹洞或地洞,冬季食物稀缺時依靠儲備生存,這種行為幫助其度過食物短缺的季節。(4)蜻蜓符合昆蟲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足和兩對翅,屬于昆蟲綱。B正確。2.(2022五下·甌海期末)小科回家研究了“綠豆種子發芽條件”的實驗,實驗設計如下:組別 1 2 3 4種子環境 不加水、溫暖處 少量水、溫暖處 少量水、真空、溫暖處 少量水、寒冷處實驗結果 不發芽 發芽 不發芽 不發芽(1)第2組和第3組是為了驗證綠豆種子發芽和( )之間的關系。A.光照 B.空氣 C.水分(2)第1組和第2組是為了驗證綠豆種子發芽和水分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 )條件相同。A.水分和光照 B.水分和空氣 C.溫度和空氣(3)通過上述實驗,發現綠豆種子發芽所必需的條件有 、 、 。(4)以上是小科設計的對比實驗,關于實驗過程,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對比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B.為了公平,每個組只放1粒綠豆種子C.在同一實驗中,若自己組的數據與其他組不一致時,再次實驗,收集證據(5)小科將實驗中已經發芽的綠豆移植到花盆里,繼續探究“綠豆苗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并設置了對比實驗(見右圖)。他通過實驗發現陽光下的綠豆苗的莖和葉有什么特點 ( )。A.莖粗壯、葉綠色 B.莖粗壯、葉黃色 C.莖倒伏、葉綠色(6)如果用如圖的式子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字母a、b分別代表的物質是( )。A.氧氣、養料 B.氮氣、養料 C.二氧化碳、養料(7)小科仔細觀察農田中的蚯蚓,發現蚯蚓一般都生活在樹蔭下或潮濕泥土中,說明蚯蚓喜歡生活在( )的環境中。A.陰暗、潮濕 B.明亮、潮濕 C.陰暗、干燥(8)小科看著農田里的生態系統,便回家自己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瓶,下面步驟正確的是( )。A.準備玻璃瓶一種水草一放魚蝦B.準備玻璃瓶一鋪沙裝水一放魚蝦一種水草C.準備玻璃瓶—鋪沙裝水—種水草—放魚蝦(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種生物滅絕了,不會影響依賴于這種生物的其他生物B.環境影響著生物的生長,但生物的生長也會影響周圍的環境C.當環境改變時,動物不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來適應環境變化【答案】(1)B(2)C(3)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4)B(5)A(6)C(7)A(8)C(9)B【知識點】種子萌發的條件;葉的作用;觀察蚯蚓的活動;光合作用【解析】【分析】(1)第 2 組和第 3 組的實驗設計中,水分(少量水)和溫度(溫暖處) 均保持一致,唯一變量是空氣條件:第 2 組處于正常空氣環境,種子發芽;第 3 組處于真空環境(缺乏空氣),種子不發芽。由此可驗證綠豆種子發芽與空氣的關系,故選 B。(2)第 1 組(不加水、溫暖處)和第 2 組(少量水、溫暖處)的實驗中,水分是變量。為確保單一變量原則,需保證其他條件相同:溫度均為 “溫暖處”,保持一致;空氣環境未作特殊處理(默認相同)。(3)通過實驗可知,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有:適宜的溫度:第 2 組在溫暖處發芽,第 4 組寒冷處不發芽,證明溫度不可或缺。充足的水分:第 1 組不加水不發芽,第 2 組少量水發芽,說明水分是必要條件。足夠的空氣:第 2 組有空氣發芽,第 3 組真空環境不發芽,驗證空氣為必需因素。(4)每組只放 1 粒種子存在偶然性,可能因種子自身問題影響結果,應放置多粒(如 5-10 粒)以排除偶然誤差,保證實驗公平。B正確。(5)陽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關鍵條件。陽光下的綠豆苗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足夠養分,因此莖稈生長粗壯,葉片因葉綠素充足呈現健康的綠色。(6)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和二氧化碳,產出氧氣和養料的過程。(7)蚯蚓的生活環境特點可通過觀察得出。“樹蔭下” 對應陰暗環境,說明其不喜強光,適合在避光處生存;“潮濕泥土” 直接體現其對潮濕環境的偏好,因蚯蚓需濕潤體表輔助呼吸,干燥環境會導致其生理活動受阻。B 中 “明亮” 與樹蔭環境矛盾,C 中 “干燥” 與潮濕泥土不符,故選 A。(8)生態瓶制作需遵循科學順序。先鋪沙裝水,構建基底與水環境,沙層可穩定生態瓶并提供微生物棲息場所;再種水草,水草需扎根沙中,且先種植可讓其提前適應環境,為后續生物提供氧氣和食物;最后放魚蝦,若先放生物再種植,魚蝦活動可能擾動水草根系。A 缺少鋪沙裝水且順序混亂,B 先放魚蝦后種水草會影響植物生長,故選 C。(9)環境(如光照、水分)影響生物生長,同時生物也能改變環境,如蚯蚓疏松土壤、植物蒸騰作用調節氣候。B正確。3.(2022五下·甌海期末)龍舟最初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傳統龍舟用坤甸木來做,可以浸在水里長年不腐,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標準賽龍舟也已經逐漸更換為玻璃鋼化合物材質。登舟比賽隊員包括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以及劃手多人。(1)下面三種船,在船的發展史中最晚出現的是( )。A.獨木舟 B.帆船 C.竹筏(2)龍舟從最初單木雕刻龍形的獨木舟,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你認為龍形船的優點有( )。A.載重量小 B.穩定性不強 C.船體材料易得(3)當龍舟比賽結束,參賽隊員返回地面之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龍舟浸入水中的體積變大B.龍舟浸入水中的體積變小C.龍舟受到的浮力不變(4)龍舟的外形基本是船首尖而上翹,船底平坦。這樣設計的好處是( )。A.減小阻力,增加穩定性B.增加美觀度,增大載重量C.節約材料,增大空間(5)龍舟在行駛過程中,向左偏離航向,為了能保持正向航行,舵手應使船舵( )。A.向左偏轉 B.保持正向 C.向右偏轉(6)龍舟比賽中劃手用臂力劃槳,同時腰腹也用力,劃槳時身體盡量往前伸,龍舟速度才能快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劃手劃槳只靠肌肉用力B.劃手劃槳只靠關節活動C.劃手劃槳靠骨、關節和肌肉共同配合完成(7)龍舟劃手排兩隊,左右兩邊隊員人數相等。下列說法合理的是( )。A.體重輕的要坐船頭,讓船頭翹起來減小阻力B.左邊隊員的體重加起來一定要重于右邊隊員的體重C.如果把船身造大一些,可以讓船行駛更快(8)龍舟比賽中,龍舟運動員們拼盡全力,創造佳績。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大腦控制身體的活動B.比賽過程中,呼吸加速,心臟跳動變快C.心臟在兩次跳動的間隙都有短暫的休息,所以不會疲勞(9)小科想要做個自己的龍舟,請幫他設計一下。材料:黃瓜、小刀、勺子等。①設計龍舟。黃瓜小龍舟:(圖文結合) 哪些設計能讓小龍舟穩定地浮在水面上以及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②測試龍舟。龍舟做好了,小科將龍舟放入水槽。他將一個鉤碼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接著將兩個鉤碼同時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本實驗研究的是 對龍舟穩定性的影響。實驗后的記錄如下:實驗后的記錄如下: 鉤碼放置的位置一端 中間 兩端一個鉤碼 不穩定 穩定 —兩個鉤碼 不穩定 穩定 穩定分析表格,當一個鉤碼放置在龍舟 位置時,龍舟穩定,不側翻。當兩個鉤碼均勻地放置在龍舟的 時,龍舟穩定,不側翻。得出結論:龍舟受力 ,龍舟不易側翻。【答案】(1)B(2)C(3)B(4)A(5)C(6)C(7)A(8)C(9)圖略;根據自己的設計回答;鉤碼放置的位置;中間【知識點】制作小船;船的載重量【解析】【分析】(1)船的發展史大致順序為:竹筏和獨木舟是早期原始工具,利用自然材料(竹子、單根原木)簡單加工而成,出現時間最早。帆船依賴帆篷與風力驅動,需掌握木材拼接、帆索系統設計等技術,其出現晚于直接利用自然材料的竹筏和獨木舟。因此在三種船中,帆船屬于更晚發展階段的產物,故選 B。(2)獨木舟依賴單根巨大原木,材料獲取受限;木板船可利用多塊普通木材拼接,材料來源更廣泛,符合 “船體材料易得” 的特點,故選 C。(3)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所受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參賽隊員返回地面后,龍舟的總質量減小,重力隨之減小。由于龍舟漂浮時浮力等于重力,故浮力也減小。浮力減小意味著排開水的體積(即浸入水中的體積)需相應減小。A 中體積變大與浮力增大矛盾,C 中浮力不變與重力減小不符,因此選 B。(4)船首尖而上翹:尖形設計可減少航行時水的阻力,使龍舟更易破水前進;上翹結構能避免船頭埋入水中,降低航行阻力。船底平坦:增大與水面的接觸面積,使船體在水中受力更均勻,從而增加穩定性,減少側翻風險。B 中 “增大載重量” 與平坦船底設計關聯不大,載重量主要取決于船體容積;C 中 “節約材料”“增大空間” 并非該外形設計的核心目的,故選 A。(5)龍舟向左偏離時,需通過舵面調整改變水流對船尾的推力方向。船舵向右偏轉后,右側水流受阻,流速減慢,壓強增大,左側水流流速快、壓強小,形成向右的推力差,推動船尾向右、船頭向左回正,從而糾正航向。若舵向左偏轉(A),會加劇向左偏離;保持正向(B)無法調整航向,故選 C。(6)人體運動的基本原理是肌肉收縮牽拉骨骼,通過關節活動實現動作,劃槳時臂力、腰腹用力均需骨、關節和肌肉的共同配合,故選 C。(7)船頭翹高可減少航行時水對船頭的阻力,體重輕的隊員坐船頭能避免船頭因過重下沉,符合流體力學設計。A正確。(8)盡管心臟在跳動間隙有短暫休息,但長時間高強度運動中,心臟持續高頻收縮舒張,仍會因負荷過大而疲勞,甚至可能影響泵血效率,該說法忽略了生理極限。C正確。(9)龍舟做好了,小科將龍舟放入水槽。他將一個鉤碼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接著將兩個鉤碼同時放入龍舟,調整其在龍舟中的位置,使其穩定。本實驗研究的是載重量對龍舟穩定性的影響。當一個鉤碼放置在龍舟中間位置時,龍舟穩定,不側翻。當兩個鉤碼均勻地放置在龍舟的中間或兩端時,龍舟穩定,不側翻。得出結論:龍舟受力均勻,龍舟不易側翻。4.(2022五下·甌海期末)隨著杭州亞運會的腳步越來越近,溫州地區也進入了亞運時間。溫州市民為提升亞運會環境品質,開展行動方案“美麗溫州”。(1)到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 、 、 三個圈層。地球的內部運動引起了火山和 。(2)現在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有①大氣污染;②水污染;③固體廢棄物污染;④噪聲污染等。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放會引起 ;建筑工地不分晝夜地打樁會造成 ;推行公共自行車交通有利于減少 。(選填序號)(3)下列關于地球上水資源的描述,正確的是( )。A.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是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水B.地球上的水資源分布不均衡,許多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C.江河湖泊等淡水資源在全球淡水資源中的占比很大(4)下列行為中,屬于“節水新招”的是( )。A.開著水龍頭刷牙B.將洗過手的水燒開喝C.在馬桶水箱里放一個500毫升裝滿水的塑料瓶(5)下列能源均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太陽能、風能 B.太陽能、天然氣 C.地熱能、石油(6)下列不屬于資源再利用的是( )。A.廚余垃圾用來堆肥 B.塑料袋隨意丟棄 C.舊衣服回收再利用(7)城中湖是“城市的心肺”,下列做法既能發展城中湖經濟,又能保護環境的是( )。A.為了保護環境,關閉所有漁業養殖業B.湖周邊工廠的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至湖中C.建立觀魚通道,適度發展旅游產業(8)下列( )是解決垃圾問題的常用辦法。A.減量化 B.資源化 C.以上都是(9)給下列生活垃圾分類。①無汞電池 ②塑料瓶 ③香蕉皮 ④廢油漆 ⑤舊報紙 ⑥中藥藥渣 ⑦菜葉 ⑧餐巾紙 ⑨舊衣服 ⑩廢日光燈管 碎陶瓷 過期藥品【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地震(2)②;④;①(3)B(4)C(5)A(6)B(7)C(8)C(9)②⑤⑨⑧ 、③⑥⑦、①④⑩ 【知識點】地球上的水;地球的內部結構;垃圾的處理;垃圾分類與回收;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解析】【分析】(1)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火山和地震。其中,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內部巖漿活動等運動,會導致火山噴發,板塊擠壓、碰撞等則引發地震。(2)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放會引起②水污染,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等進入水體,破壞水質;建筑工地晝夜打樁造成④噪聲污染,機械施工產生的高分貝聲響干擾環境;推行公共自行車利于減少①大氣污染,可降低機動車使用量,減少尾氣排放。(3)受氣候、地形等因素影響,全球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差異顯著,如非洲、中亞等地區因降水少或人口密集,缺水問題突出。B正確。(4)在馬桶水箱中放置裝滿水的塑料瓶,可減少單次沖水量(瓶中水量約 500 毫升),通過減少無效水量消耗實現節水,是常見的家庭節水妙招。(5)太陽能來自太陽輻射,風能由大氣流動產生,二者均屬于可再生能源,能源供應可持續且對環境友好。A正確。(6)塑料袋隨意丟棄不僅會造成白色污染,還未對其材質進行回收或二次利用,屬于浪費資源且污染環境的行為。B正確。(7)建立觀魚通道可利用城中湖自然景觀發展旅游經濟,“適度發展” 能避免過度開發;同時旅游產業的規范管理可促進環境維護,實現經濟與環保的雙贏。(8)通過減少垃圾產生量,從源頭降低垃圾處理壓力,是解決垃圾問題的基礎措施。將垃圾轉化為可利用資源,既能減少填埋量,又能創造經濟價值,是垃圾處理的重要方向。兩者均為解決垃圾問題的核心手段,且常結合使用,因此 “以上都是” 為正確答案。(9)可回收物:②塑料瓶、⑤舊報紙、⑨舊衣服(可回收再利用)。廚余垃圾:③香蕉皮、⑥中藥藥渣、⑦菜葉(易腐爛的生物質廢棄物)。有害垃圾:①無汞電池、④廢油漆、⑩廢日光燈管、 過期藥品(含有毒有害物質)。其他垃圾:⑧餐巾紙、 碎陶瓷(難以回收且無危害的廢棄物)。5.(2022五下·甌海期末)探秘溫州龍舟運動中心后,小科同學準備自制一些小冰塊,為炎熱的夏日增加一抹涼爽。制作方法:①將清水燒開至沸騰;②冷卻開水;③冷卻后倒入冰塊模具并放入冰箱冷凍。水的變化。(1)在加熱過程中,小科發現水中產生了很多氣泡,這些氣泡實際上是( )。A.小水珠 B.水蒸氣 C.小冰晶(2)在加熱過程中,小科發現熱水壺噴嘴上方有白霧。這些白霧實際上是( )。A.小水珠 B.水蒸氣 C.小冰晶(3)小科用溫度計測量,水在加熱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沸騰時水的溫度大約是100℃。繼續加熱,我們發現溫度( )。A.繼續上升 B.急速上升 C.保持不變【答案】(1)B(2)A(3)C【知識點】水的蒸發;凝結;水的三態變化【解析】【分析】(1)水加熱至沸騰時,液態水受熱汽化,變為氣態水蒸氣。氣泡是水蒸氣在水中聚集形成的,上升到水面后破裂,水蒸氣逸散到空氣中。(2)熱水壺噴嘴噴出的水蒸氣溫度較高,遇冷后迅速液化成無數細小的液態水珠,懸浮在空氣中形成 “白霧”。這是水蒸氣從氣態變為液態的液化現象。(3)水沸騰時會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這是因為液態水達到沸點后,繼續加熱的能量用于使水從液態轉變為氣態,而非升高溫度。6.(2022五下·甌海期末)熱量的傳遞。(1)燒水壺的底部是金屬材質,因為金屬屬于( )。A.熱的良導體 B.熱的不良導體 C.無法判斷(2)( )能正確反映熱水壺底部金屬片中熱的傳遞過程(黑點為熱水壺加熱點)。A. B. C.(3)( )能正確反映熱在水中傳遞的過程(黑點為熱水壺加熱點)。A. B. C.(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式,稱為( )。A.熱傳導 B.熱對流 C.熱輻射【答案】(1)A(2)B(3)B(4)A【知識點】熱傳遞;材料的導熱性【解析】【分析】(1)金屬內部存在自由電子,受熱時電子運動加劇,能快速傳遞熱量,因此金屬屬于熱的良導體。燒水壺底部用金屬材質,可高效將火源熱量傳導至水,加快加熱速度。(2)金屬作為熱的良導體,熱量傳遞方式為熱傳導,特征是:從加熱點(黑點)向四周均勻擴散,離加熱點越近溫度越高,越遠溫度越低。熱傳遞路徑呈輻射狀或同心圓狀,熱量從高溫區域向低溫區域逐步傳導。(3)水屬于液體,熱傳遞主要通過對流實現,特征為:加熱點(黑點)附近的水受熱升溫,密度減小而上升,周圍較冷的水密度大則下沉填補,形成循環流動的對流環。熱傳遞路徑呈現動態的水流循環,而非單純的輻射擴散。(4)熱傳導是指熱量通過物體內部分子、原子或自由電子的振動和碰撞傳遞,金屬中自由電子豐富,導熱性強,如鐵鍋加熱時熱量從鍋底傳導至邊緣。A正確。7.(2022五下·甌海期末)開水的冷卻。(1)室溫30℃,小科將開水倒在大杯中冷卻,但是涼得太慢了。于是小科又拿了一個裝有冷水的盆子,將裝有熱水的大杯子放到盆子中(冷水未漫過大杯子),右圖是兩者溫度變化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盆子中的冷水接下來溫度還會繼續升高B.大杯子中的熱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鐘后溫度將保持不變C.大杯子中的熱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鐘后溫度將下降,直至室溫(2)在前10分鐘,盆子中的冷水溫度為什么會升高 。【答案】(1)C(2)熱量從高溫物體(熱水)傳到低溫物體(冷水),低溫物體(冷水)溫度會升高【知識點】熱傳遞;材料的導熱性【解析】【分析】(1)熱傳遞的條件是存在溫度差。從圖中可知,10 分鐘后熱水和冷水的溫度趨于一致(達到熱平衡),此時兩者不再有熱量交換,溫度將保持穩定,故C正確。(2)在前 10 分鐘,盆子中的冷水溫度升高,是因為熱傳遞的基本規律:熱水溫度高于冷水,存在溫度差時,熱量會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大杯中的熱水)通過杯壁傳導至低溫物體(盆子中的冷水)。冷水吸收熱量后,分子熱運動加劇,內能增加,表現為溫度升高。這一過程持續到兩者溫度趨于一致(熱平衡)時停止。8.(2022五下·甌海期末)冰塊的冷藏。小科想制作一個保溫杯來冷藏冰塊,以便外出游玩時使用。他在觀察家用保溫杯結構后,找了身邊一些材料制作保溫杯。(1)將大、小兩個塑料瓶剪去瓶口,然后套在一起(見右圖),最適合用來填充在兩個瓶子間的物質是( )。A.鋁 B.鐵 C.泡沫塑料(2)家用保溫杯金屬蓋里面,有一層柔軟的橡膠墊。小科也想設計一個有橡膠墊的杯蓋,這是因為橡膠墊( )。A.可以減緩熱量傳遞 B.能夠產生熱量 C.牢固耐用(3)小科將冰塊放入保溫杯來測試保溫杯的保溫性能,為了快速檢測保溫杯的保溫性能,可以將保溫杯放在( )。A.陰涼的室內 B.冰箱冷藏室 C.60℃熱水中(4)小科要測試保溫杯的保溫性能,他分別測量了冰塊在室溫下和冰塊在保溫杯中的溫度變化,如下表。冰塊溫度變化記錄表 0分鐘 2分鐘 4分鐘 6分鐘 8分鐘 10分鐘 室溫下 - 10℃ -6℃ -3℃ -1℃ 0℃ 1℃ ……保溫杯中 - 10℃ -10℃ -9℃ -9℃ -8℃ -7℃ ……通過對比,發現: 。(5)請你對小科制作的保溫杯提1條改進建議: 。【答案】(1)C(2)A(3)C(4)冰塊在保溫杯中融化速度更慢(5)設計一條背帶,便于攜帶【知識點】熱傳遞;材料的導熱性【解析】【分析】(1)冷藏冰塊需要減少外界熱量傳入,因此填充物需為熱的不良導體。泡沫塑料內部有大量空氣孔隙,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有效阻隔熱傳導和對流,延緩冰塊融化。(2)橡膠屬于熱的不良導體,其內部結構疏松、空氣含量高,能有效阻礙熱量通過傳導和對流的方式散失(或傳入)。在保溫杯蓋中添加橡膠墊,可增強密封性能,同時減少杯內與外界的熱交換,延長保溫(或保冷)時間。(3)檢測保溫杯的保溫性能需創造明顯的溫差環境。將保溫杯置于 60℃熱水中時,外界溫度遠高于杯內冰塊溫度,若保溫杯隔熱效果好,冰塊融化速度慢;反之則融化快,能快速通過冰塊融化程度判斷保溫性能。(4)通過對比可知:保溫杯能顯著延緩冰塊升溫速度,保溫性能良好。室溫下冰塊 10 分鐘從 - 10℃升至 1℃,升溫明顯;而保溫杯中冰塊 10 分鐘僅升至 - 7℃,溫度上升緩慢。這是因為保溫杯的隔熱材料減少了外界熱量傳入,使冰塊融化(升溫)過程大幅減緩,體現了其有效阻隔熱傳遞的作用。(5)(合理即可)建議在兩層塑料瓶之間填充更厚的泡沫塑料或添加空氣夾層。泡沫塑料作為熱的不良導體,增加其厚度可進一步阻隔熱量傳導;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添加空氣夾層能通過減少對流和傳導來增強保溫效果,從而讓保溫杯的保溫性能更好,更利于冰塊的冷藏。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2022-2023學年五年級第二學期科學期末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2022-2023學年五年級第二學期科學期末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