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姓名 單位名稱 填寫時間學科 語文 年級/冊 八年級(下) 教材版本 部編版教材課題名稱 第六單元30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難點名稱 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博大的濟世情懷。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詩人所具有的濟世情懷,不是常人所能具有的,他的濟世情懷是和他的性格和生平經歷分不開的,特別是長安求職、安史之亂讓作者堅定不移的走上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道路。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學生生活于和平盛世,對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困苦無法理解,更不能體會到一個窮愁潦倒,自己尚不能正常生活的人具有的濟世情懷無法理解。難點教學方法 1.通過知人論世,感受詩人的人生經歷,了解詩歌創作背景。 2.通過朗讀及分析字詞,體驗詩人詩人博大的濟世情懷。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 《孟子·盡心下》有言“‘何為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知識講解 (難點突破) 1.知人論世了解詩人 知人論世是我們進行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我們在賞析詩歌時通過深入的探究作者的生平,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主旨,體會作品情感。下面我們跟隨杜甫的名句來看看杜甫的人生經歷。 杜甫生于712年,在他24歲時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滿懷鴻鵠之志,遠眺泰山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名句,想著能輔佐賢君,大濟蒼生, 但生不逢時,壯志難酬,43歲(755年)時從長安到奉先縣探望妻兒時,看到自己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同年冬天爆發了安史之亂(出示小視頻),安史之亂期間,杜甫寫了很多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的詩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因此它的詩被冠以“詩史”的稱號。在公元757年杜甫被叛軍擄到長安后,親眼目睹長安淪陷后悲慘景象,城池破了、國家亡了、百姓離散了,此情此景讓作者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名句, 公元760年,作者窮困潦倒、四處求親告友,終于在成都浣花溪旁有了一間茅草屋,但在第二年的秋天,一場狂風吹走了作者的茅草屋,杜甫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763年,作者52歲時唐軍打了一個大勝仗,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欣喜若狂,寫下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此后作者一直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最后在一條船上去世。 2.學習詩歌 我們看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哪句話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這句話為什么是千古名句?當時杜甫生活的處境是怎樣的? 出示語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品析:描述秋風用“怒號”而不用“猛烈”“兇猛”等詞語,是因為“怒號”運用了擬人化手法,形象的表現了風之大、風之猛、風之無情。該怎么讀呢? “怒號”要重讀,讀出狂風的威力,讀出詩人的痛惜和著急。 狂風未歇,群童又至,請同學們自由讀“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欺”“為盜賊”“公然”要重讀,讀出作者內心的氣憤;“老無力” “呼不得” “自嘆息”要讀的遲緩,讀出作者的無可奈何。 暴雨傾瀉,杜甫家中是怎樣的?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了被子很破舊,杜甫的生活很困窘;“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讀的時候要注意把“無干處”“未斷絕”讀的稍長一些,表現作者的無奈和心焦。 在這個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假如你是杜甫,你心中會有什么愿望?杜甫心中的愿望是什么呢? 你的愿望是有一間溫暖的房子,我的愿望是有一間房子,能夠面對大海,春暖花開。杜甫的愿望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詩人自己身處逆境之中,卻能夠推己及人,為天下寒士振臂高呼,表現了他博大的胸襟;“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實現理想,寧愿犧牲自己,不正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情感嗎?讀這部分時要讀出悲壯的感覺來,要讀的悲壯、有力。課堂練習 (難點鞏固) 練習:杜甫詩歌中還有哪些詩句體現了杜甫的憂國憂民思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前出塞九首》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登樓》小結 凄風冷雨,屋漏難眠,詩人無處棲身,卻沒有抱怨個人命運的悲苦,心中牽掛的是天下寒士,只要能庇護天下寒士,自己凍死也心甘情愿,這是怎樣的一種濟世情懷呀!無愧于詩圣的稱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