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師姓名 單位名稱 填寫時間學科 語文 年級/冊 八年級(下) 教材版本 部編版課題名稱 第六單元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難點名稱 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博大的濟世情懷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聚焦微觀“人事、物景”,對重點詞句進行品析領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八年級的學生,正是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達到深層次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難點教學方法 1.通過情境誦讀和想象,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2.通過討論及問題探究,體會濟世情懷的現實意義。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們都會認為偉大詩人生前定會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可事實遠非如此,他幾乎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在公元760年,詩人費盡周折在成都浣花溪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可到了八月,一陣狂風掀走了茅屋上的茅草,雨漏濕透,長夜難眠,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己的房屋被破了,肯定是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一首,他要歌頌的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通讀全文,合作探究:同學們從詩中看出杜甫過著怎樣的生活?詩歌中有哪些地方體現出來?Ppt展示:窮困潦倒(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老師覺得,秋風破屋也不是那么苦,把茅草撿回來不就完了嗎?不過,那些茅草還能撿回來嗎?小組合作探究(不能),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來呢?總結(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老師提出質疑:除了被大風刮走的茅草,還有嗎?總結(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提出質疑:“歸來倚仗自嘆息”詩人為何是嘆息而不是憤怒地痛罵呢?(因為無奈)那么詩人在嘆息什么呢?(自己沒用,家都保護不了,更保護不了國家,焦灼之后轉為嘆息)在背影里,有個詞語叫“禍不單行”,此刻的杜甫正是禍不單行的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情此景,詩人“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僅僅是因為雨嗎?出示安史之亂背景,師生共同探究:杜甫有著雄心壯志,現在49歲的他,經歷了半生流離顛沛,此時面對國家的動蕩不安,自然環境的惡劣,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嘆息。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同學們如果你像杜甫一樣,國家動亂,自己家被毀了,你的愿望是什么?那杜甫是怎么想的呢?Ppt展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們來說一說杜甫的愿望,根據下面的句式來讀一讀。“老天啊,求您_________,那么我_________也愿意啊!” 教師總結:這是杜甫發自內心的呼喚,他的信念是非常堅定悲壯的,由此可見,杜甫是個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推己及人的濟世情懷的人。 這位偉大的詩人,他并沒有沉浸在個人的苦難中,而是牽掛著天下人的苦難,這種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和大公無私的寬廣胸襟是值得我們敬佩。他被稱之為詩圣,不僅僅是因為他詩寫的好,更是他那份濟世情懷感染者后世。 3、最后全班同學有感情的朗讀全詩,感受詩人的救世情懷。同學們,杜甫的一生是悲涼的,但是他用自己的筆又為后人塑造出了一座豐碑,讓人們看到了在苦難中不屈的意志與生命。他為生計奔忙,卻沒有忘記為天下蒼生吶喊;他的茅屋殘破了,卻又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孟子也曾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我們儒家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那些心懷天下、情系蒼生的人,那些甘愿為世界大同而犧牲“小我”的人,才更令人內心溫暖和倍感崇敬。小結 2020年是個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如其來,無數英雄勇赴險境,84歲高齡終南山院士掛帥專家組組長,身患漸凍癥的金銀潭醫院醫院張定宇咬牙堅守崗位,各地援鄂醫療隊不顧風險,“最美逆行”....英雄之所以為英雄,就在于他們挺身而出,勇擔重任。從保家衛國到見義勇為,從救死扶傷到舍己為人,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不缺乏英雄。為什么總有英雄不懼危險?支撐英雄壯舉的,是為民擔當、為國奉獻的濟世情懷。我們從自身做起,提升責任意識,憂國憂民情懷、愛國精神、敬業精神,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就能更加強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