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1.(2024八下·新昌期末)2024年六五環境日以“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主題,旨在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下列措施不符合該主題的是( )A.合理開發新型能源 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C.加大空氣質量監測 D.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答案】B【知識點】水體污染和防治;水資源的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新能源及其開發與利用【解析】【分析】(1)合理開發新型能源,可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降低污染物排放,利于環境保護。(2)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會使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質惡化,破壞水生態環境。(3)加大空氣質量監測,能及時掌握空氣質量狀況,為治理大氣污染提供依據,促進空氣質量改善。(4)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可增加植被覆蓋率,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作用,利于生態環境改善。【解答】合理開發新型能源、加大空氣質量監測、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都符合“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主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會造成河道污染,不符合“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主題,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2024八下·新昌期末)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模型和符號,下列屬于符號的是( )A.眼球結構B.甲烷分子結構C.地磁場D.時間t【答案】D【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解析】【分析】符號首先是一種象征物,用來指稱和代表其他事物,據此解答。【解答】A、眼球結構模型,不是符號,不符合題意;B、圖中可以表示甲烷分子結構的模型,不符合題意;C、該圖表示的是表示地磁場的磁感線模型,不符合題意;D、這是時間的符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實驗主要是為了說明( )A.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答案】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無機鹽等多種營養物質,水分是植物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參與植物的各種生理活動。(2)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氮、磷、鉀等元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3)根尖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成熟區有大量根毛,增大了吸收面積。(4)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通過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過導管向上運輸。【解答】在軸向上,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成熟區,也稱根毛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兩株長勢相同的同種幼苗,上圖減掉根尖,下圖不作任何處理,分別放入等量等濃度的土壤浸出液中,經過一段時間,上圖幼苗萎蔫,下圖幼苗生長良好,說明該實驗是為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很尖。所以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4.(2024八下·新昌期末)圖中的四種操作行為符合安全用電規范的是( )A.圖甲:有人觸電無法切斷電源時,立即用干木棍挑開電線B.圖乙:用手握住測電筆的筆尖金屬體判斷插座是否有電C.圖丙:保險絲熔斷后,用銅絲代替保險絲接入電路D.圖丁:直接用潮濕的手去拔插頭【答案】A【知識點】測電筆的使用;觸電危害及常見的觸電類型與預防;安全用電原則【解析】【分析】(1)發現有人觸電時,首先切斷電源或讓觸電者盡快脫離開電源,再實行救援措施;(2)使用測電筆時,不能用手觸及測電筆前端的金屬桿,否則會造成人身觸電事故;(3)保險絲的作用就是在電流異常升高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自身熔斷切斷電流,從而起到保護電路安全運行的作用;(4)當人體直接或間接接觸火線并形成電流通路的時候,就會有電流流過人體,從而造成觸電。【解答】A、發現有人觸電時,應盡快切斷電源或用絕緣干木棍挑開電線讓觸電者盡快脫離開電源,再實行救治措施,故A符合題意;B、使用測電筆時,測電筆前端的金屬探頭和帶電體相連接,不能用手去接觸,否則會造成人身觸電事故,故B不符合題意;C、用銅絲代替保險絲接入電路中,使電路起不到保險的作用,故C不符合題意;D、接在電路中的插頭屬于帶電體,用濕手拔插頭時,水屬于導體,有可能使電流通過水傳到人體上,使人體觸電,十分危險,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2024八下·新昌期末)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氧氣可用作燃料 B.液態氮可用作冷凍劑C.稀有氣體可用作保護氣 D.二氧化碳可用來滅火【答案】A【知識點】空氣的利用【解析】【分析】 1.氧氣(1)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能支持燃燒(2)用途:①供給呼吸:潛水、醫療救護、登山、宇航等②支持燃燒:氣焊、煉鋼、宇航;日常生活中的燒水、煮飯等;注意:氧氣具有助燃性,而不具有可燃性;2.氮氣(1)性質;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密度為1.251g/L,比空氣密度(1.293g/L)略小;化學性質: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不與水反應,化學性質不活潑(2)用途;①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②作保護氣,如焊接金屬時常用氮氣作保護氣,燈泡中充氮以延長壽命,食品包裝時充氮以防腐等;③醫療上可在液氮冷凍麻醉條件下做手術;④超導材料在液氮的低溫環境下能顯示超導性能3.稀有氣體:(1)稀有氣體包括:氦、氖、氬、氪、氙、氡等氣體,屬于混合物(2)性質: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極不活潑,但某些稀有氣體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與某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3)用途:①常用作保護劑,如焊接金屬時常用稀有氣體來隔絕空氣,燈泡中充稀有氣體以使燈泡耐用;②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成多種用途的電光源,如航標燈、閃光燈、霓虹燈等;③氦、氖、氬、氪、氙等可用于激光技術;④氦可用于制造低溫環境;⑤氙可用于醫療麻醉【解答】A. 氧氣不可用作燃料,只能做助燃劑,A錯誤;B. 液態氮可用作冷凍劑 ,B正確;C. 稀有氣體可用作保護氣 ,C正確;D. 二氧化碳可用來滅火 ,D正確;故答案為:A6.(2024八下·新昌期末)2023年10月科學家發現戰略性關鍵金屬新礦物—鈮包頭礦。鈮包頭礦富含鈮等元素。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鈮的說法正確的是( )A.鈮的相對原子質量是92.91g B.鈮屬于非金屬元素C.鈮原子的質子數為41 D.符號Nb只能表示鈮元素【答案】C【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根據圖中元素周期表可以獲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字母表示該元素的元素符號;中間的漢字表示元素名稱;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進行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鈮的相對原子質量為92.91,單位為“1”,不是“g”,故說法錯誤;B、鈮帶“钅”字旁,屬于金屬元素,故說法錯誤;C、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元素名稱的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原子序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因此鈮原子的質子數是41,故說法正確;D、符號Nb不僅可表示鈮元素,還也可表示鈮這種物質,或表示一個鈮原子,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7.(2024八下·新昌期末)下面是用來檢測土壤成分及比例的實驗示意圖,其中用于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土壤是由水、空氣和礦物顆粒和腐殖物質組成,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組成,其中的礦物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據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向盛有土壤塊的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產生氣泡,是因為空氣中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因此從水中溢出形成氣泡,證明土壤中含有空氣,不能證明含有無機鹽,選項錯誤;B、給試管中的土壤塊加熱,試管口內壁上出現水珠,證明土壤中含有水分,不能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選項錯誤;C、將土壤放在石棉網上加熱,出現火星,有焦臭味,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不能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選項錯誤;D、將土壤與水混合,然后將懸濁液過濾,再將濾液放到蒸發皿中加熱蒸發,最后得到白色固體,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8.(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為“磁懸浮抗震屋”,在房屋的基座上增加磁懸浮設備,當地震來臨時,在短時間內房屋就會自動脫離地面懸浮在空中從而減小危害。下列與房屋懸浮原理相似的是( )A. B. C. D.【答案】A【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磁極間的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解答】A、由于同名磁極相排斥,所以圖中兩個磁體會相互排斥,使房屋懸浮,故A符合題意;BCD、由于異名磁極相吸引,所以圖中兩個磁體的異名磁極相互靠攏,會相互吸引,不能使房屋懸浮,故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9.(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和“”分別表示兩種質子數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圖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解析】【分析】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有分子構成的物質中,由一種分子構成屬于純凈物,否則屬于混合物; 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解答】A、由圖可知,圖中含有兩種分子,一種分子構成一種物質,即圖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B、由圖可知,圖中含有兩種分子,一種分子構成一種物質,即圖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C、由圖可知,圖中只含有一種分子,且每個分子都由不同的原子構成,則圖中的物質屬于化合物,選項正確;D、由圖可知,圖中含有兩種分子,一種分子構成一種物質,即圖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10.(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電磁起重機工作的情景,下列四幅圖中與其工作原理一致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電磁感應;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解析】【分析】(1)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2)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3)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4)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解答】電磁起重機的核心是電磁鐵,利用電流的磁效應工作的。A、圖中是奧斯特實驗,說明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磁場,故A符合題意;B、該圖是發電機的原理圖,發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制成的,故B不符合題意;C、該圖是電動機的原理圖,電動機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而轉動的理論制成的,故C不符合題意;D、該圖演示的是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2024八下·新昌期末)當阻塞物阻塞咽喉時,救護者可按照如圖所示方法施救。下列有關施救過程中的說法正確的是( )A.膈肌處于收縮狀態,橫膈膜上升B.橫膈膜上升,胸腔容積擴大C.胸腔容積擴大,肺內氣壓變大D.肺內氣壓變大,實現呼氣【答案】D【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當肋間肌和膈肌收縮時,胸廓體積增大,肺也隨之擴張,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時,胸廓體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氣。【解答】由圖可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施救時,膈頂部上升,膈肌舒張,胸廓的上下徑縮小,胸腔容積縮小,肺跟著回縮,肺的容積縮小,肺內氣壓變大,迫使肺泡內的部分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到體外,完成呼氣,將咽喉部位的阻塞物沖出。可見,ABC錯誤,D正確。故答案為:D。12.(2024八下·新昌期末)下列科學實驗設計方案能達到目的的是( )A.甲圖——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B.乙圖——驗證鎂和稀鹽酸反應會放熱C.丙圖——驗證質量守恒定律D.丁——圖驗證動物需要呼吸【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金屬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驗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需證明有新物質生成,僅水和二氧化碳混合不能直接證明反應發生。(2)金屬與酸反應若放熱,會使裝置內氣體受熱膨脹,可通過相關現象驗證。(3)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有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需在密閉容器中進行,防止物質質量因氣體變化而難以準確測定。(4)驗證動物呼吸,要考慮裝置內氣體成分變化及對實驗現象的影響,堿石灰會吸收二氧化碳干擾判斷。【解答】A、圖中實驗,軟塑料瓶變癟了,不能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B、鎂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反應放出大量的熱,溫度升高,U型管左側液面降低,該選項能達到實驗目的;C、雙氧水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氧氣逸出裝置,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D、利用動物呼吸,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堿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使活塞向左運動,是由于封閉容器內壓強減小原理,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答案為:B。13.(2024八下·新昌期末)利用圖1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圖1瓶中的紅磷用硫代替,仍能達到實驗目的B.圖2中ab段壓強變化是由于燃燒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C.圖2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瓶內壓強逐漸減小D.實驗最后圖1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說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約為【答案】B【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試劑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室溫,據此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氣體,裝置內的氣壓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反應結束后,打開止水夾,水不能倒流,不能達到實驗目的,錯誤;B、圖 2 中 ab 段壓強變化是由于紅磷燃燒放出熱量,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正確;C、圖 2 中 bc 段壓強變化是因為紅磷燃燒消耗氧氣,使瓶內氣壓減小,c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錯誤;D、由圖 2 可知,實驗最后圖 1 瓶中水面上升至 1 左右,說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約為,錯誤。故答案為:B。14.(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為恒溫密閉玻璃溫室大棚內一晝夜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棚植物在24時有機物積累最多B.光合作用開始于6時,結束于18時C.E點比A點高,大棚植物才能正常生長D.在6時和18時,大棚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答案】D【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2)當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時,植物積累有機物;當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時,植物消耗有機物。(3)在密閉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反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的相對大小。(4)曲線轉折點往往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的時刻。【解答】A、早上6點到傍晚18點,植物進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機物,所以18 點時,有機物積累最多,A錯誤。B、圖曲線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閉大棚內一晝夜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B點表示二氧化碳的平衡點,此時光合作用強度剛好等于呼吸作用強度,因此光合作用在6點之前已經開始,B錯誤。C、E點二氧化碳含量低于A點時,E點有機物總量大于A點有機物總量,大棚植物才能正常生長,C錯誤。D、圖中,在B點和D點時,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平衡點,即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釋放二氧化碳,此時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達到相等,因此時和18時的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D正確。故答案為:D。15.(2024八下·新昌期末)在一只密閉容器內,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表所示,其中乙與丁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是197和15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的質量/克 8.7 19.7 0.4 31.6反應后的質量/克 17.4 待測 3.6 0A.待測值為0B.反應中乙、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2C.該反應為化合反應D.反應過程中甲、丙的變化質量比是87:36【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進行分析判斷。【解答】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的甲質量增加了17.4g-8.7g=8.7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8.7g;同理可以確定丁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31.6g-0g=31.6g;丙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3.6g-0.4g=3.2g;由質量守恒定律,乙應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31.6g-8.7g-3.2g=19.7g,故待測的數值為19.7+19.7=39.4。A、待測的數值為19.7+19.7=39.4,錯誤;B、反應過程中,乙 、丁的質量為19.7g:31.6g=197:316,乙和丁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97和158,則反應中甲、丙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正確;C、該反應的反應物為丁,生成物是甲、乙、丙,符合“一變多”的形式,屬于分解反應,錯誤;D、反應過程中,甲、丙的變化質量比為8.7g:3.2g=87:32,錯誤。故答案為:B。16.(2024八下·新昌期末)指南針能指示地理方位,是由于指南針在 的作用下能夠指南北。如圖所示是同名磁極磁感線分布圖,根據磁感線方向判斷圖中兩磁極均為 極。【答案】地磁場;南/S【知識點】地磁場【解析】【分析】(1)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周圍的磁場叫地磁場;(2)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磁體的S極;(3)奧斯特實驗表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著磁場。【解答】指南針能確定地理方位,是由于指南針在地磁場的作用下能夠指南北。由圖知道,是同名磁極磁感線分布圖,因為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磁體的S極,因此根據磁感線方向判斷圖中兩磁極均為S極。17.(2024八下·新昌期末)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毫米)砂粒 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選填“好”或“差”)。(2)“桃蛋”(如圖所示)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答案】好;砂粒【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顆粒因其大小和結構差異,保水性、透氣性等性質不同。黏粒顆粒細小,顆粒間孔隙小,保水性強。(2)砂粒顆粒較大,顆粒間孔隙大,排水透氣性好;粉砂粒性質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間。(3)植物生長對土壤的保水、排水透氣等性能有不同需求,要根據植物習性選擇合適土壤。(4)本題需根據不同土壤顆粒性質和植物生長需求來作答。【解答】(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主要由非常小的(<2um)硅酸鋁鹽顆粒組成,是含沙粒很少、黏粒含量多,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所以保水性較好。(2)“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據表中數據可見:“桃蛋”適于生活在砂粒較多的土壤中,這種土壤透氣性能好。18.(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初中科學中常見儀器裝置及操作。回答下列問題:(1)A中儀器a的名稱是 ,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是 。(2)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氣,可選用的裝置為 (選填裝置字母)。(3)裝置F中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有 。【答案】長頸漏斗;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浸沒長頸漏斗末端,夾緊止水夾,繼續往長頸漏斗內加水,靜止,若漏斗內水柱高度不變,則氣密性良好;BD;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任意一點即可)【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1)依據常見儀器的形狀和用途,識別圖A中儀器a的名稱。(2)根據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以及收集干燥氧氣對收集方法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裝置。(3)結合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原理,分析裝置F中的反應現象。【解答】(1)A中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是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浸沒長頸漏斗末端,夾緊止水夾,形成密封體系,繼續往長頸漏斗內加水,靜止,若漏斗內水柱高度不變,則氣密性良好;(2)氯酸鉀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氧氣密度略大于空氣,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氣體較為干燥,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比較干燥的氧氣,應選用的裝置組合是BD;(3)裝置F中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有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19.(2024八下·新昌期末)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選填圖中字母)。(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答案】B;自上而下【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圖中A是韌皮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沿著葉脈、韌皮部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的;B是木質部,水分和無機鹽是沿著木質部的導管運輸自下而上的;C是髓,在最中央,儲存著營養。【解答】(1)導管位于莖的木質部,作用是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因此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圖中B木質部。(2)篩管位于莖的韌皮部,作用是向下運輸有機物。把生長健壯的一個枝條,剝去一圈樹皮,說明莖的韌皮部被割斷,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就會聚集于傷口的上方,由于此處營養豐富,所以細胞分裂和生長加快,就形成瘤狀物。所以環剝木本植物的樹皮,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節瘤,這個現象說明有機物通過篩管由上向下運輸。20.(2024八下·新昌期末)思維導圖是一種有助于建構知識體系的模型,如圖是小科建立的有關物質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思維導圖,請你幫助他一起完成下列內容:(1)上述思維導圖中“▲”處的內容為: 。(2)水是由大量的水 (選填“分子”、“離子”、“元素”)構成。(3)硒是抗衰老元素,能抑制癌細胞生長,某品牌口服液中含有硒酸鈉(硒酸根離子:),寫出硒酸鈉的化學式: 。【答案】原子;分子;Na2SeO4【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思維導圖的結構,可以看出“▲”處連接了“宏觀”和“微觀”,并且指向了“分子”和“離子”,因此可以推斷“▲”處的內容應該是“微觀”的另一種構成形式,即“原子”。(2)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這是化學中的基本知識。(3)硒酸鈉的化學式可以根據硒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的電荷平衡來確定。【解答】(1)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原子能夠構成分子,即上述思維導圖中“▲”處的內容為原子,故填原子;(2)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3)由題文可知,硒酸根離子帶2個單位的負電荷,則硒酸根的化合價為-2價,化合物中鈉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則硒酸鈉的化學式為Na2SeO4。21.(2024八下·新昌期末)火折子被譽為古代的“打火機”(如圖),其制作與使用方法如下: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③點燃后裝入竹筒,竹筒蓋子上有小孔④使用時取下蓋子,吹一下就能復燃以上有利于燃燒的有 (填序號),其中①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 。【答案】①③④;有可燃物【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可燃物、②氧氣或空氣、③溫度要達到著火點,進行分析解答。【解答】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增大了可燃物的接觸面積,有助于燃燒;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不利于與空氣充分接觸,不利于燃燒;③竹筒蓋子上有小孔,可使空氣進入,有利于可燃物與氧氣充分接觸,有助于燃燒;④吹氣時能補充空氣,使可燃物與空氣接觸,有利于燃燒。以上有利于燃燒的有①③④;棉花、松香、硫磺都具有可燃性,①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有可燃物。22.(2024八下·新昌期末)斷路器具有方便、安全的特點,家庭中常用它來代替閘刀開關和熔斷器。斷路器串聯在 (選填“火線”或“零線”)上。當電路中電流過大時,會出現如圖中 (選填“A”或“B”)所示狀態,起保護作用。【答案】火線;B【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1)為了用電的安全,斷路器應串聯在火線上;(2)斷路器的作用是電路中電流過大時自動切斷電源,斷路器的構造是兩片膨脹系數不同的金屬片構成,電流過大時膨脹系數大的膨脹程度大,雙金屬片向一側彎曲,起到切斷電源的作用。據此結合圖片進行分析。【解答】為了用電的安全,斷路器應串聯在火線上,當斷路器斷開時,整個電路不帶電。當斷路器中的電流過大時,雙層金屬片發熱過多,雙層金屬片會向右彎曲,觸動簧鎖裝置,簧鎖裝置會脫開,于是觸點斷開,對電路起到保護作用,所以會出現圖中B的現象。23.(2024八下·新昌期末)小米Su7汽車使用磷酸鐵鋰電池(LiFePO4),續航可達830km,快充時間僅需30分鐘。下表所示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1)圖甲為鋰-6的原子結構圖,請判斷圖乙中 原子為甲的同位素原子。(2)已知LiFePO4中Li和P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1價和+5價,則Fe的化合價為 價。(3)根據上述元素周期表分析同一周期元素電負性變化規律 。【答案】B;+2;從左到右,原子電負性越來越大(合理即可)【知識點】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同位素是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判斷同位素需看質子數和中子數情況。(2)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據此可計算未知元素化合價。(3)通過觀察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電負性數據,總結其變化規律。(4)本題需根據上述知識點,結合題目所給信息進行作答。【解答】(1)同位素是指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由鋰-6的原子結構圖可知,鋰-6中含有3個質子和3個中子,圖乙中的B粒子含有3個質子和4個中子,與鋰-6的同位素。故選B;(2)LiFePO4中Li和P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1價和+5價,氧元素顯-2價,設鐵元素的化合價是x,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1)+x+(+5)+(-2)×4=0,則x=+2價;(3)根據上述元素周期表可知,同一周期元素電負性變化規律是:從左往右,電負性逐漸增大(合理即可)。24.(2024八下·新昌期末)請根據自然界中碳氧的循環簡圖回答:(1)自1910年科學家開始測定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以來,氧氣含量至今沒有明顯變化,大氣中O2的最主要來源是 。(2)結合圖,下列關于碳循環的認識正確的是 (填字母)。A.可實現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互轉化B.碳循環過程只涉及到化學變化C.碳循環過程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都不變(3)請結合圖寫出一條緩解溫室效應的措施: 。【答案】光合作用;A;植樹造林(合理即可)【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解析】【分析】(1)地球上產生氧氣的途徑有植物光合作用、海洋中藻類植物光合作用等,海洋面積廣闊,藻類植物數量巨大,是大氣中氧氣的最主要來源。(2)碳循環涉及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動植物呼吸及化石燃料燃燒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等過程,需分析各選項關于碳循環的描述是否準確。(3)溫室效應主要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可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等方面思考緩解措施。(4)本題需依據碳 - 氧循環知識,結合題目所給循環簡圖進行作答。【解答】(1)該生理過程為圖中的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且是放出氧氣的過程;(2)A、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放出氧氣,二氧化碳和氧氣可以相互轉化,故說法正確;B、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放出氧氣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是碳循環過程只涉及到化學變化,故說法錯誤;C、碳循環過程中,有單質氧氣生成,氧元素的化合價改變,故說法錯誤;故選A;(3)植樹造林,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潔能源等措施可以緩解溫室效應。25.(2024八下·新昌期末)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作用”。(1)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應選擇 (填“鐵”或“鋁”)棒作為實驗材料;(2)在(1)中提供的金屬棒中,選擇合適金屬棒ab進行實驗,看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乙所示,然后小明僅對調磁極位置,再閉合開關,觀察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丙所示,說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 方向有關;(3)小明保持圖甲中的磁極位置不動,將金屬棒ab兩端對調后接入電路,發現金屬棒ab的擺動方向依然如圖乙所示,由此小明認為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無關。小明這樣的操作存在的問題是 。【答案】鋁;磁場;沒有改變金屬棒ab的電流方向【知識點】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解析】【分析】(1)在探究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作用實驗中,要排除材料受磁場本身影響,需選擇非磁性材料。鐵是磁性材料,易被磁化干擾實驗,鋁不是磁性材料。(2)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改變其中一個因素,受力方向改變,通過對比實驗現象分析受力方向與磁場方向關系。(3)探究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關系時,應控制磁場方向不變,只改變電流方向,分析操作是否符合控制變量法。(4)本題需依據上述知識點,結合實驗操作和現象進行作答。【解答】(1)磁體具有吸引鐵鈷鎳的性質,在做實驗前,為了防止鐵棒被磁體吸引著,應選擇鋁棒為好。(2)在(1)中提供的金屬棒中,選擇合適金屬棒ab進行實驗,看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乙所示,運動狀態改變了,這說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在探究導線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磁場方向的關系時,小明先僅對調磁極位置,改變磁場方向,再閉合開關,觀察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丙所示,受力分析改變,由此可知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的方向與磁場方向有關。(3)小明保持圖甲中的磁極位置不動,將金屬棒ab兩端對調后接入電路,發現金屬棒ab的擺動方向依然如圖乙所示,電流方向與甲相同,由此小明認為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無關。小明這樣的操作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改變電流方向。26.(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氣霧立體栽培”裝置,以人工創造植物根系環境取代土壤環境,可有效解決傳統土壤栽培中難以解決的水分、空氣和養分供應問題,深受眼下愛上陽臺“微農業”的居民歡迎。某同學為了研究“氣霧能否解決根部空氣供應問題”,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一:選取兩只同樣的燒杯,編號甲、乙。步驟二:量取足量的按照適宜比例調配的營養液,分成兩等份。一份營養液直接加入甲燒杯中,另一份通過霧化方式加入乙燒杯中。步驟三: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加熱兩個燒杯,比較兩個燒杯中產生的氣泡數量。(1)甲在實驗中起 作用。(2)如果氣霧能解決空氣供應問題,則預期的實驗結果是 。(3)營養液中溶解的空氣較多時,可促進根系的 ,為生命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答案】對照;植物生長正常;呼吸作用【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照實驗和呼吸作用。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解答】(1)這個實驗研究目的就是研究“氣霧能否解決根部空氣供應問題”,所以在設置對照組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氣霧的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實驗變量為氣霧。甲組為對照組,起對照作用。(2)運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通過霧化可以溶解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預期的實驗結果:乙燒杯產生的氣泡數量會多于甲燒杯,促使植物生長正常。(3)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營養液中溶解的空氣較多時,可促進根系的有氧呼吸(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27.(2024八下·新昌期末)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如圖甲)。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如圖乙)。(1)極少數α粒子發生大角度偏轉,盧瑟福推測: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數據,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繪制圖像(如圖丙)。結合圖丙,請列舉得出“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這一結論的主要證據是 。(3)基于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你認為下圖中最符合實際的原子結構為 (填字母)。(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填序號)。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盧瑟福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答案】原子核;大部分α粒子未發生偏轉;C;ABD【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體積小但質量大,α 粒子散射實驗中極少數 α 粒子大角度偏轉與原子核有關。(2)根據 α 粒子散射實驗現象,絕大部分 α 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前進,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空間無阻擋,可得出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結論。(3)基于 α 粒子散射實驗,原子結構應是原子核體積小、質量大,位于原子中心,核外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據此判斷符合的原子結構模型。(4)科學模型建立是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分析關于原子結構模型建立過程的相關表述是否正確。【解答】(1)盧瑟福說“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體積很小的原子核;(2)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即絕大多數α粒子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不發生偏轉,能穿過原子內部的空間,則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3)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可知,原子結構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則原子結構應該是C;(4)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故說法正確;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模型使科學研究直觀化,故說法正確;C、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并沒有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故說法錯誤;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BD。28.(2024八下·新昌期末)番茄維生素含量豐富,深受大眾喜愛。某科學興趣小組研究了其生理活動:圖甲是大棚內番茄種植密度與有機物制造和消耗的關系圖。為了進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動,科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據圖分析回答:(1)當播種密度過大或過小時,番茄產量都不理想。分析圖甲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 時(選填“m1”“m2”“m3”或“m4”),有機物積累得最多。(2)科學興趣小組實驗過程如下:①首先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色小液滴會向 移動。②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到陽光下,打開閥門并移除氫氧化鈉溶液,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一段時間后取下葉片甲,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實驗現象是:A不變藍,B變藍,據此可得出結論: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的目的是: 。【答案】(1)m2(2)左;水;消耗葉片中原有的有機物【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關知識。(1)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有機物積累量 = 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量 - 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量,通過分析兩者差值確定有機物積累最多時的種植密度。(2)植物在黑暗處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裝置內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裝置內氣體壓強變化,導致紅色小液滴移動。(3)切斷葉脈會影響水分運輸,結合光合作用條件和產物,通過葉片不同部位的實驗現象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將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是為了排除原有有機物對實驗的干擾。【解答】(1)分析圖甲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m2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減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的差值最大,因此種植密度為m2時有機物積累得最多。(2)①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裝置內的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因此裝置內氣壓降低,紅色小液滴向左移動。②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葉片甲的A部分(無水)與B部分(有水)就以水為變量形成了對照實驗;由實驗現象“A不變藍,B變藍”可得出結論: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選作實驗的植物實驗前已經進行了光合作用,葉片里面儲存了豐富的有機物(如淀粉)。若不除去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將此裝置放入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把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以排除原來貯存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1)分析圖甲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m2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減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的差值最大,因此種植密度為m2時有機物積累得最多。(2)①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裝置內的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因此裝置內氣壓降低,紅色小液滴向左移動。②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葉片甲的A部分(無水)與B部分(有水)就以水為變量形成了對照實驗;由實驗現象“A不變藍,B變藍”可得出結論: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選作實驗的植物實驗前已經進行了光合作用,葉片里面儲存了豐富的有機物(如淀粉)。若不除去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將此裝置放入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把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以排除原來貯存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29.(2024八下·新昌期末)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產生明顯的現象,因此常用澄清石灰水檢驗CO2。實驗中常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但無明顯現象。能否“制造現象”獲得CO2,與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的證據?資料:NaOH易溶于水和酒精,Na2CO3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且兩者都不與酒精反應。【實驗一】小科設計了如方案一所示的實驗,向兩個裝滿二氧化碳的同樣規格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蒸餾水,振蕩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1)實驗過程中觀察到U形管左側液面 右側液面,由此證明CO2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2)CO2與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二】小新設計了如方案二所示的實驗,也獲得了化學反應的證據。實驗步驟:步驟一:錐形瓶中裝入適量的石灰石,分液漏斗中裝入適量的 ,按方案二連接裝置,甲試管中裝入一定量的10%NaOH水溶液,乙試管中裝入等量的10%NaOH酒精溶液。步驟二: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和止水夾a、b,分別向甲、乙兩試管通入CO2氣體。步驟三:觀察甲、乙試管中出現的現象。發現甲試管沒有明顯現象,乙試管有 現象。實驗結論:CO2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答案】高于;;稀鹽酸;出現白色沉淀【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利用對比實驗,根據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和與水反應程度差異,導致裝置內壓強變化不同,觀察 U 形管液面變化證明反應。(2)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需準確書寫化學方程式。(3)方案二通過石灰石與某溶液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結合實驗室制二氧化碳原理確定所用溶液。(4)依據碳酸鈉在酒精中微溶性質,分析乙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現象。【解答】(1)實驗中若觀察到U型管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導致氣壓減小的幅度大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氣壓減小的幅度),則證明溶液中的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故答案為:高于;(2)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3)實驗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錐形瓶中裝入適量的石灰石,分液漏斗中裝入適量的稀鹽酸(HCl);(4)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根據題目中的信息,Na2CO3微溶于酒精且不與酒精反應,因此乙裝置中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生成的碳酸鈉微溶于酒精,從而出現白色沉淀。30.(2024八下·新昌期末)科學興趣小組同學為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設計了如下裝置進行探究(如圖1)。取一段透明軟管,一側連接注射器空筒,另一側的處理分別為:甲組——插入帶葉枝條;乙組——插入去葉枝條;丙組——不插入枝條。向空筒中注入稀釋的紅墨水至2毫升刻度處,將三組裝置放在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等其余條件一致的環境中,觀察并記錄液面變化。組別 處理方式 液體刻度(mL)實驗前 15min后 液體減少量甲 帶葉枝條 2 1.8 0.2乙 去除葉片的枝條 2 1.98 0.02丙 無材料 2 1.99 0.01(1)靜置15min,觀察注射器中液面下降情況并記錄數據(如上表)。比較甲組和乙組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2)為進一步探究空氣流通對蒸騰作用的影響,同學們對裝置進行了新的改造,在固定板上加裝一個微型風扇(模擬空氣流通),如圖2所示,標記為丁組。①為確保實驗準確,應選擇上述實驗中的 組與植物枝條丁組進行對照。②一段時間后觀察兩組注射筒中的液面刻度,丁組的液面 (選填“低于”或“高于”)對照組,這說明空氣流通利于植物的蒸騰作用。(3)有小組想根據蒸騰作用的原理制作仿生加濕器。同學們已篩選幾種材料,并完成初代產品,接下來要對該產品進行全方面的評估,請你從性能角度提出一條評價指標 。【答案】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甲;低于;能增加空氣濕度或方便移動(合理即可)【知識點】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蒸騰作用是植物體內水分通過葉片氣孔以水蒸氣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實驗通過比較不同處理枝條的水分減少量探究葉片對蒸騰作用的影響。(2)探究空氣流通對蒸騰作用影響時,需遵循控制變量原則,選擇除空氣流通外其他條件相同的組進行對照,根據液面下降情況判斷空氣流通對蒸騰作用的作用。(3) 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解答】(1)由表格中數據分析可知:甲組液體減少量是0.2mL,乙組液體減少量是0.02mL,比較兩組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葉片是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2)①為確保實驗準確,保證單一變量原則,變量為是否有微型風扇,所以應選擇上一實驗中的甲組與丁組進行對照。②一段時間后觀察兩組注射筒中的液面刻度,若丁組的液面低于對照組,這說明空氣流通利于植物的蒸騰作用。(3)評價仿生加濕器可以從性能方面:是否能增加空氣濕度等;外觀:美觀、方便移動等加以評價。31.(2024八下·新昌期末)在探究“影響感應電流大小因素”的實驗中,小新用導線將金屬棒、開關等連接成如圖甲所示電路。請你參與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是部分實驗電路,a、b間接入的電表應選擇 (選填“學生電流表”或“靈敏電流計”);(2)用圖甲所示裝置探究“感應電流大切割磁感線速度大小的關系”時,讓導體棒沿相同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切割磁感線,分別記下每次實驗中電表指針偏轉的格數如表,由表中數據可得出結論:在其它條件相同時, ;實驗序號 導體棒切割磁感線速度 電表指針偏轉格數1 慢速 1.5格2 中速 3格3 快速 5格(3)探究“感應電流大小與磁場強弱的關系”時,小新將蹄形磁體換成如圖乙所示的電磁鐵,這樣做的好處是 ;(4)移動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時, 能轉化為電能。【答案】靈敏電流計;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快,閉合電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越大;可以通過改變電流大小來改變磁場強弱;機械【知識點】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和規律【解析】【分析】(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感應電流的大小與磁場的強弱、導體運動的速度有關;圖甲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產生的感應電流很小;(2)從表格中看出,從實驗1到實驗3,金屬棒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來越快,電流計指針偏轉格數越來越大,據此分析;(3)串聯滑動變阻器,可以改變電流的大小;(4)產生感應電流的過程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解答】(1)將蹄形磁體放在水平桌面上,將導體棒懸掛在蹄形磁體的兩磁極之間,a、b間接入的電表應選擇靈敏電流計。(2)由表格中知道,從實驗1到實驗3,金屬棒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來越快,電流計指針偏轉格數越來越大,電流越來越大,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都相同時,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大,閉合電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越大。(3)在圖乙的電路中接入了滑動變阻器,可以通過改變電流大小來改變磁場的強弱。(4)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消耗了機械能,產生了電能。所以產生感應電流的過程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32.(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已破損的維生素C片劑說明書的部分信息。已知維生素C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請回答:XX牌維生素C(片劑) 化學式:C6H8O 相對分子質量:176 規格:每片含Vc10mg 用法與用量:一日3次,成人每次2片……(1)維生素C中碳、氫元素的質量比為C:H= 。(2)維生素C的化學式為 。(3)若100g西紅柿含維生素C30mg,則成人每天食用西紅柿 g,即可達到服用上述維生素C片的效果。【答案】9:1;C6H8O6;200【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解答;(2)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為構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進行分析解答;(3)根據題干信息,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Vc中碳、氫元素質量之比=(12×6):(1×8)=72:8=9:1;(2)Vc的化學式中氧元素的原子個數=,則Vc的化學式為C6H8O6;(3)根據標簽中服用說明,可知成人每天需服用6片該維生素C片,6片Vc片所含維生素C的質量=10mg×6=60mg,若100g西紅柿含Vc30mg,則小輝媽媽每天食用西紅柿=。33.(2024八下·新昌期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有個夢想:我夢見我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樣長,稻粒像花生那么大……他的夢想將持續激勵科研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材料一:袁隆平院士帶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在青島首次種出高達兩米的“巨人稻”。“巨人稻”雖然根系發達,但它不能逐漸加粗。材料二: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科研團隊又成功培育出能在沿海灘涂和鹽堿地上生長的水稻新品種——“海稻86”,而普通水稻品種在鹽堿地中難以存活。材料三:為防止水稻倒伏,施加含鉀化肥較好,但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不利于植物的生長。請結合所學知識對上述材料中的劃線內容做出合理解釋。【答案】材料一:水稻等植物是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莖不能逐年加粗。材料二:鹽堿地的濃度大于水稻細胞液的濃度,因此水稻細胞失水,水稻體內的水流到鹽堿地里,細胞失水,使普通水稻在鹽堿地很難存活。材料三: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缺少氧氣,影響根的呼吸作用。在水稻田里施加有機肥不僅改良土壤,而且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原因是細菌、真菌分解有機肥中的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知識點】鹽與化肥【解析】【分析】(1)植物莖加粗生長與形成層有關,木本植物有形成層可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無形成層不能逐年加粗。(2)根據細胞滲透原理,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反之吸水。鹽堿地土壤溶液濃度高,影響普通水稻生存。(3)植物生長需要含氮、磷、鉀等無機鹽,不同無機鹽有不同作用,鉀肥能使植物莖稈健壯。(4)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影響根呼吸,有機肥能改良土壤,因為微生物分解有機肥會產生二氧化碳等物質。【解答】材料一:形成層是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一種分生組織。能不斷的進行細胞分裂,可以不斷向內產生新的木質部與向外產生新的韌皮部,使植物的莖不斷長粗。水稻等植物是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莖不能逐年加粗。材料二:細胞的吸水或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和外界溶液濃度的大小。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細胞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鹽堿地的濃度大于水稻細胞液的濃度,因此水稻細胞失水,水稻體內的水流到鹽堿地里,細胞失水,使普通水稻在鹽堿地很難存活。材料三: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單位面積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費,又不至于讓葉片相互遮擋,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缺少氧氣,影響根的呼吸作用.在水稻田里施加有機肥不僅改良土壤,而且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原因是細菌、真菌分解有機肥中的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34.(2024八下·新昌期末)某項目學習小組計劃設計一款可溫控電風扇(如圖甲所示)。工作電路電源電壓220V,控制電路電源電壓3V,Rx為熱敏電阻,其阻值隨溫度的變化如圖乙所示。在開關S1閉合的前提下,當聯動開關S撥向右側時,若室溫達到30℃,工作電路接通,電風扇運轉;當室溫低于22℃,工作電路斷開,電風扇停止運轉;當未達到臨界溫度時,電風扇將保持原來工作狀態(電磁鐵線圈電阻忽略不計)。(1)當電流通過電磁鐵時,電磁體的上端是 極;(2)溫控模式下,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20mA時,試通過計算說明此時風扇是否處于運轉狀態 ;(3)小新提出對方案進行適當的升級改造,欲使電風扇運轉的臨界溫度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為達成該設計的迭代升級,以下方案中可行的是 。A.在控制電路中接一個滑動變阻器B.電磁鐵選用匝數可變的線圈C.設置一個可改變電風扇風速的旋鈕D.將控制電路的電源改成電壓可調的電源【答案】北/N;溫控模式下,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3V,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I=20mA=0.02A時,由圖乙知道30Ω<150Ω<300Ω此時溫度在22℃~30℃之間,在溫控狀態下,如風扇原先處于運轉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運轉;如風扇原先處于停止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保持停止狀態。;ABD【知識點】電路的動態分析;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安培定則判斷電磁鐵磁極,安培定則是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指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 N 極。(2)利用歐姆定律計算出控制電路電流為20mA時熱敏電阻阻值,再結合其阻值 - 溫度圖像判斷溫度范圍,確定風扇狀態。(3)分析每個選項對控制電路中電磁鐵磁性及風扇運轉臨界溫度的影響,判斷是否能實現個性化調節臨界溫度。【解答】(1)由安培定則知道,電磁體的上端是北(N)極。(2)溫控模式下,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3V,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I=20mA=0.02A時,由圖乙知道30Ω<150Ω<300Ω此時溫度在22℃~30℃之間,在溫控狀態下,如風扇原先處于運轉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運轉;如風扇原先處于停止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保持停止狀態。(3)欲使電風扇運轉的臨界溫度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可以通過在控制電路中接一個滑動變阻器,改變電路中的電流,來改變電磁鐵對銜鐵的吸合與斷開;也可以電磁鐵選用匝數可變的線圈,來改變電磁鐵對銜鐵的吸合與斷開;也可以將控制電路的電源改成電壓可調的電源,來改變電磁鐵對銜鐵的吸合與斷開,實現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故ABD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BD。35.(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小科同學制作了一個家庭制氧裝置1.0版本。該制氧裝置由甲乙兩個塑料瓶、AB兩根軟管和藥劑構成。藥劑主要是過碳酸鈉(Na2CO4)。制氧時,先往兩個飲料瓶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往甲瓶中加入藥劑,產生的氣體通過B管從乙瓶導出,即可供人吸氧。(1)針對洗氣裝置乙,同組其他同學認為小科同學的設計存在錯誤,請你指出其中的錯誤: 。(2)針對小科同學存在的錯誤,同組同學設計了2.0版本的制氧裝置,并在此基礎上經歷了3.0和4.0版本的優化迭代,推測該小組迭代的理由 。A.導管少,氣密性更好B.減少產生氧氣在導管處殘留C.藥品添加方便,可以控制反應進度D.反應裝置和洗氣裝置合在一起更輕便,方便攜帶適用情況 吸氧濃度日常保健 30%—40%一般缺氧性疾病 40%—60%急救 ≥60%(3)迭代改進后的制氧機出氧流量(每分鐘產生氧氣體積)平穩,其中吸氧濃度C=[21%+4%×出氧流量(升/分鐘)],適用情況如表所示。某次在推廣使用中,小組同學在反應裝置中放入1220克過碳酸鈉,待藥品完全反應后,可供一位病人吸25分鐘,計算吸氧濃度為多少?根據計算判斷本次使用屬于哪種適用情況? (ρ氧=1.28克/升,過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答案】B軟管插入液面下,氣體無法導出;ABD;設:產生氧氣質量為x。;解得:x=160g出氧流量=125L/25分=5升/分鐘吸氧濃度=21%+4%5升/分鐘=41%;根據題中表格數據可知,本次使用屬于一般缺氧性疾病適用情況。【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洗氣裝置的作用分析;(2)根據更新能節省材料分析;(3)根據氧氣的體積和密度求出氧氣質量,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解答】(1)小科同學的設計存在錯誤是:B軟管插入液面下,氣體無法導出(2)A、迭代過程中減少導管數量可以降低氣體泄漏的風險,提高整體裝置的氣密性和效率,正確;B、迭代過程中減少導管數量,減少產生氧氣在導管處殘留,正確;C、根據圖示可知,迭代過程中沒有考慮方便藥品添加,也沒有考慮控制反應進度,錯誤;D、迭代過程中反應裝置和洗氣裝置合在一起更輕便,方便攜帶,正確。故答案為:ABD;1 / 1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1.(2024八下·新昌期末)2024年六五環境日以“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主題,旨在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下列措施不符合該主題的是( )A.合理開發新型能源 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C.加大空氣質量監測 D.植樹造林,退耕還林2.(2024八下·新昌期末)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模型和符號,下列屬于符號的是( )A.眼球結構B.甲烷分子結構C.地磁場D.時間t3.(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實驗主要是為了說明( )A.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4.(2024八下·新昌期末)圖中的四種操作行為符合安全用電規范的是( )A.圖甲:有人觸電無法切斷電源時,立即用干木棍挑開電線B.圖乙:用手握住測電筆的筆尖金屬體判斷插座是否有電C.圖丙:保險絲熔斷后,用銅絲代替保險絲接入電路D.圖丁:直接用潮濕的手去拔插頭5.(2024八下·新昌期末)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氧氣可用作燃料 B.液態氮可用作冷凍劑C.稀有氣體可用作保護氣 D.二氧化碳可用來滅火6.(2024八下·新昌期末)2023年10月科學家發現戰略性關鍵金屬新礦物—鈮包頭礦。鈮包頭礦富含鈮等元素。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如圖所示,下列關于鈮的說法正確的是( )A.鈮的相對原子質量是92.91g B.鈮屬于非金屬元素C.鈮原子的質子數為41 D.符號Nb只能表示鈮元素7.(2024八下·新昌期末)下面是用來檢測土壤成分及比例的實驗示意圖,其中用于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是( )A. B.C. D.8.(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為“磁懸浮抗震屋”,在房屋的基座上增加磁懸浮設備,當地震來臨時,在短時間內房屋就會自動脫離地面懸浮在空中從而減小危害。下列與房屋懸浮原理相似的是( )A. B. C. D.9.(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和“”分別表示兩種質子數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圖是( )A. B.C. D.10.(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電磁起重機工作的情景,下列四幅圖中與其工作原理一致的是( )A. B.C. D.11.(2024八下·新昌期末)當阻塞物阻塞咽喉時,救護者可按照如圖所示方法施救。下列有關施救過程中的說法正確的是( )A.膈肌處于收縮狀態,橫膈膜上升B.橫膈膜上升,胸腔容積擴大C.胸腔容積擴大,肺內氣壓變大D.肺內氣壓變大,實現呼氣12.(2024八下·新昌期末)下列科學實驗設計方案能達到目的的是( )A.甲圖——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B.乙圖——驗證鎂和稀鹽酸反應會放熱C.丙圖——驗證質量守恒定律D.丁——圖驗證動物需要呼吸13.(2024八下·新昌期末)利用圖1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圖1瓶中的紅磷用硫代替,仍能達到實驗目的B.圖2中ab段壓強變化是由于燃燒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C.圖2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瓶內壓強逐漸減小D.實驗最后圖1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說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約為14.(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為恒溫密閉玻璃溫室大棚內一晝夜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棚植物在24時有機物積累最多B.光合作用開始于6時,結束于18時C.E點比A點高,大棚植物才能正常生長D.在6時和18時,大棚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15.(2024八下·新昌期末)在一只密閉容器內,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表所示,其中乙與丁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是197和15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的質量/克 8.7 19.7 0.4 31.6反應后的質量/克 17.4 待測 3.6 0A.待測值為0B.反應中乙、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2C.該反應為化合反應D.反應過程中甲、丙的變化質量比是87:3616.(2024八下·新昌期末)指南針能指示地理方位,是由于指南針在 的作用下能夠指南北。如圖所示是同名磁極磁感線分布圖,根據磁感線方向判斷圖中兩磁極均為 極。17.(2024八下·新昌期末)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毫米)砂粒 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 (選填“好”或“差”)。(2)“桃蛋”(如圖所示)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18.(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初中科學中常見儀器裝置及操作。回答下列問題:(1)A中儀器a的名稱是 ,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是 。(2)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氣,可選用的裝置為 (選填裝置字母)。(3)裝置F中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有 。19.(2024八下·新昌期末)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選填圖中字母)。(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20.(2024八下·新昌期末)思維導圖是一種有助于建構知識體系的模型,如圖是小科建立的有關物質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思維導圖,請你幫助他一起完成下列內容:(1)上述思維導圖中“▲”處的內容為: 。(2)水是由大量的水 (選填“分子”、“離子”、“元素”)構成。(3)硒是抗衰老元素,能抑制癌細胞生長,某品牌口服液中含有硒酸鈉(硒酸根離子:),寫出硒酸鈉的化學式: 。21.(2024八下·新昌期末)火折子被譽為古代的“打火機”(如圖),其制作與使用方法如下: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③點燃后裝入竹筒,竹筒蓋子上有小孔④使用時取下蓋子,吹一下就能復燃以上有利于燃燒的有 (填序號),其中①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 。22.(2024八下·新昌期末)斷路器具有方便、安全的特點,家庭中常用它來代替閘刀開關和熔斷器。斷路器串聯在 (選填“火線”或“零線”)上。當電路中電流過大時,會出現如圖中 (選填“A”或“B”)所示狀態,起保護作用。23.(2024八下·新昌期末)小米Su7汽車使用磷酸鐵鋰電池(LiFePO4),續航可達830km,快充時間僅需30分鐘。下表所示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1)圖甲為鋰-6的原子結構圖,請判斷圖乙中 原子為甲的同位素原子。(2)已知LiFePO4中Li和P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1價和+5價,則Fe的化合價為 價。(3)根據上述元素周期表分析同一周期元素電負性變化規律 。24.(2024八下·新昌期末)請根據自然界中碳氧的循環簡圖回答:(1)自1910年科學家開始測定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以來,氧氣含量至今沒有明顯變化,大氣中O2的最主要來源是 。(2)結合圖,下列關于碳循環的認識正確的是 (填字母)。A.可實現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互轉化B.碳循環過程只涉及到化學變化C.碳循環過程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都不變(3)請結合圖寫出一條緩解溫室效應的措施: 。25.(2024八下·新昌期末)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作用”。(1)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應選擇 (填“鐵”或“鋁”)棒作為實驗材料;(2)在(1)中提供的金屬棒中,選擇合適金屬棒ab進行實驗,看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乙所示,然后小明僅對調磁極位置,再閉合開關,觀察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丙所示,說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 方向有關;(3)小明保持圖甲中的磁極位置不動,將金屬棒ab兩端對調后接入電路,發現金屬棒ab的擺動方向依然如圖乙所示,由此小明認為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無關。小明這樣的操作存在的問題是 。26.(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氣霧立體栽培”裝置,以人工創造植物根系環境取代土壤環境,可有效解決傳統土壤栽培中難以解決的水分、空氣和養分供應問題,深受眼下愛上陽臺“微農業”的居民歡迎。某同學為了研究“氣霧能否解決根部空氣供應問題”,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一:選取兩只同樣的燒杯,編號甲、乙。步驟二:量取足量的按照適宜比例調配的營養液,分成兩等份。一份營養液直接加入甲燒杯中,另一份通過霧化方式加入乙燒杯中。步驟三: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加熱兩個燒杯,比較兩個燒杯中產生的氣泡數量。(1)甲在實驗中起 作用。(2)如果氣霧能解決空氣供應問題,則預期的實驗結果是 。(3)營養液中溶解的空氣較多時,可促進根系的 ,為生命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27.(2024八下·新昌期末)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如圖甲)。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如圖乙)。(1)極少數α粒子發生大角度偏轉,盧瑟福推測: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數據,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繪制圖像(如圖丙)。結合圖丙,請列舉得出“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這一結論的主要證據是 。(3)基于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你認為下圖中最符合實際的原子結構為 (填字母)。(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填序號)。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盧瑟福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28.(2024八下·新昌期末)番茄維生素含量豐富,深受大眾喜愛。某科學興趣小組研究了其生理活動:圖甲是大棚內番茄種植密度與有機物制造和消耗的關系圖。為了進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動,科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據圖分析回答:(1)當播種密度過大或過小時,番茄產量都不理想。分析圖甲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 時(選填“m1”“m2”“m3”或“m4”),有機物積累得最多。(2)科學興趣小組實驗過程如下:①首先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色小液滴會向 移動。②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到陽光下,打開閥門并移除氫氧化鈉溶液,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一段時間后取下葉片甲,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實驗現象是:A不變藍,B變藍,據此可得出結論: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的目的是: 。29.(2024八下·新昌期末)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產生明顯的現象,因此常用澄清石灰水檢驗CO2。實驗中常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但無明顯現象。能否“制造現象”獲得CO2,與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的證據?資料:NaOH易溶于水和酒精,Na2CO3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且兩者都不與酒精反應。【實驗一】小科設計了如方案一所示的實驗,向兩個裝滿二氧化碳的同樣規格的瓶中分別注入等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蒸餾水,振蕩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1)實驗過程中觀察到U形管左側液面 右側液面,由此證明CO2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2)CO2與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二】小新設計了如方案二所示的實驗,也獲得了化學反應的證據。實驗步驟:步驟一:錐形瓶中裝入適量的石灰石,分液漏斗中裝入適量的 ,按方案二連接裝置,甲試管中裝入一定量的10%NaOH水溶液,乙試管中裝入等量的10%NaOH酒精溶液。步驟二: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和止水夾a、b,分別向甲、乙兩試管通入CO2氣體。步驟三:觀察甲、乙試管中出現的現象。發現甲試管沒有明顯現象,乙試管有 現象。實驗結論:CO2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30.(2024八下·新昌期末)科學興趣小組同學為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設計了如下裝置進行探究(如圖1)。取一段透明軟管,一側連接注射器空筒,另一側的處理分別為:甲組——插入帶葉枝條;乙組——插入去葉枝條;丙組——不插入枝條。向空筒中注入稀釋的紅墨水至2毫升刻度處,將三組裝置放在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等其余條件一致的環境中,觀察并記錄液面變化。組別 處理方式 液體刻度(mL)實驗前 15min后 液體減少量甲 帶葉枝條 2 1.8 0.2乙 去除葉片的枝條 2 1.98 0.02丙 無材料 2 1.99 0.01(1)靜置15min,觀察注射器中液面下降情況并記錄數據(如上表)。比較甲組和乙組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2)為進一步探究空氣流通對蒸騰作用的影響,同學們對裝置進行了新的改造,在固定板上加裝一個微型風扇(模擬空氣流通),如圖2所示,標記為丁組。①為確保實驗準確,應選擇上述實驗中的 組與植物枝條丁組進行對照。②一段時間后觀察兩組注射筒中的液面刻度,丁組的液面 (選填“低于”或“高于”)對照組,這說明空氣流通利于植物的蒸騰作用。(3)有小組想根據蒸騰作用的原理制作仿生加濕器。同學們已篩選幾種材料,并完成初代產品,接下來要對該產品進行全方面的評估,請你從性能角度提出一條評價指標 。31.(2024八下·新昌期末)在探究“影響感應電流大小因素”的實驗中,小新用導線將金屬棒、開關等連接成如圖甲所示電路。請你參與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是部分實驗電路,a、b間接入的電表應選擇 (選填“學生電流表”或“靈敏電流計”);(2)用圖甲所示裝置探究“感應電流大切割磁感線速度大小的關系”時,讓導體棒沿相同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切割磁感線,分別記下每次實驗中電表指針偏轉的格數如表,由表中數據可得出結論:在其它條件相同時, ;實驗序號 導體棒切割磁感線速度 電表指針偏轉格數1 慢速 1.5格2 中速 3格3 快速 5格(3)探究“感應電流大小與磁場強弱的關系”時,小新將蹄形磁體換成如圖乙所示的電磁鐵,這樣做的好處是 ;(4)移動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時, 能轉化為電能。32.(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已破損的維生素C片劑說明書的部分信息。已知維生素C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請回答:XX牌維生素C(片劑) 化學式:C6H8O 相對分子質量:176 規格:每片含Vc10mg 用法與用量:一日3次,成人每次2片……(1)維生素C中碳、氫元素的質量比為C:H= 。(2)維生素C的化學式為 。(3)若100g西紅柿含維生素C30mg,則成人每天食用西紅柿 g,即可達到服用上述維生素C片的效果。33.(2024八下·新昌期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有個夢想:我夢見我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樣長,稻粒像花生那么大……他的夢想將持續激勵科研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材料一:袁隆平院士帶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在青島首次種出高達兩米的“巨人稻”。“巨人稻”雖然根系發達,但它不能逐漸加粗。材料二: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科研團隊又成功培育出能在沿海灘涂和鹽堿地上生長的水稻新品種——“海稻86”,而普通水稻品種在鹽堿地中難以存活。材料三:為防止水稻倒伏,施加含鉀化肥較好,但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不利于植物的生長。請結合所學知識對上述材料中的劃線內容做出合理解釋。34.(2024八下·新昌期末)某項目學習小組計劃設計一款可溫控電風扇(如圖甲所示)。工作電路電源電壓220V,控制電路電源電壓3V,Rx為熱敏電阻,其阻值隨溫度的變化如圖乙所示。在開關S1閉合的前提下,當聯動開關S撥向右側時,若室溫達到30℃,工作電路接通,電風扇運轉;當室溫低于22℃,工作電路斷開,電風扇停止運轉;當未達到臨界溫度時,電風扇將保持原來工作狀態(電磁鐵線圈電阻忽略不計)。(1)當電流通過電磁鐵時,電磁體的上端是 極;(2)溫控模式下,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20mA時,試通過計算說明此時風扇是否處于運轉狀態 ;(3)小新提出對方案進行適當的升級改造,欲使電風扇運轉的臨界溫度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為達成該設計的迭代升級,以下方案中可行的是 。A.在控制電路中接一個滑動變阻器B.電磁鐵選用匝數可變的線圈C.設置一個可改變電風扇風速的旋鈕D.將控制電路的電源改成電壓可調的電源35.(2024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所示,小科同學制作了一個家庭制氧裝置1.0版本。該制氧裝置由甲乙兩個塑料瓶、AB兩根軟管和藥劑構成。藥劑主要是過碳酸鈉(Na2CO4)。制氧時,先往兩個飲料瓶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往甲瓶中加入藥劑,產生的氣體通過B管從乙瓶導出,即可供人吸氧。(1)針對洗氣裝置乙,同組其他同學認為小科同學的設計存在錯誤,請你指出其中的錯誤: 。(2)針對小科同學存在的錯誤,同組同學設計了2.0版本的制氧裝置,并在此基礎上經歷了3.0和4.0版本的優化迭代,推測該小組迭代的理由 。A.導管少,氣密性更好B.減少產生氧氣在導管處殘留C.藥品添加方便,可以控制反應進度D.反應裝置和洗氣裝置合在一起更輕便,方便攜帶適用情況 吸氧濃度日常保健 30%—40%一般缺氧性疾病 40%—60%急救 ≥60%(3)迭代改進后的制氧機出氧流量(每分鐘產生氧氣體積)平穩,其中吸氧濃度C=[21%+4%×出氧流量(升/分鐘)],適用情況如表所示。某次在推廣使用中,小組同學在反應裝置中放入1220克過碳酸鈉,待藥品完全反應后,可供一位病人吸25分鐘,計算吸氧濃度為多少?根據計算判斷本次使用屬于哪種適用情況? (ρ氧=1.28克/升,過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水體污染和防治;水資源的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新能源及其開發與利用【解析】【分析】(1)合理開發新型能源,可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降低污染物排放,利于環境保護。(2)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會使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質惡化,破壞水生態環境。(3)加大空氣質量監測,能及時掌握空氣質量狀況,為治理大氣污染提供依據,促進空氣質量改善。(4)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可增加植被覆蓋率,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作用,利于生態環境改善。【解答】合理開發新型能源、加大空氣質量監測、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都符合“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主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會造成河道污染,不符合“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主題,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答案】D【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解析】【分析】符號首先是一種象征物,用來指稱和代表其他事物,據此解答。【解答】A、眼球結構模型,不是符號,不符合題意;B、圖中可以表示甲烷分子結構的模型,不符合題意;C、該圖表示的是表示地磁場的磁感線模型,不符合題意;D、這是時間的符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答案】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無機鹽等多種營養物質,水分是植物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參與植物的各種生理活動。(2)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氮、磷、鉀等元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3)根尖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成熟區有大量根毛,增大了吸收面積。(4)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通過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過導管向上運輸。【解答】在軸向上,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成熟區,也稱根毛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兩株長勢相同的同種幼苗,上圖減掉根尖,下圖不作任何處理,分別放入等量等濃度的土壤浸出液中,經過一段時間,上圖幼苗萎蔫,下圖幼苗生長良好,說明該實驗是為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很尖。所以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4.【答案】A【知識點】測電筆的使用;觸電危害及常見的觸電類型與預防;安全用電原則【解析】【分析】(1)發現有人觸電時,首先切斷電源或讓觸電者盡快脫離開電源,再實行救援措施;(2)使用測電筆時,不能用手觸及測電筆前端的金屬桿,否則會造成人身觸電事故;(3)保險絲的作用就是在電流異常升高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自身熔斷切斷電流,從而起到保護電路安全運行的作用;(4)當人體直接或間接接觸火線并形成電流通路的時候,就會有電流流過人體,從而造成觸電。【解答】A、發現有人觸電時,應盡快切斷電源或用絕緣干木棍挑開電線讓觸電者盡快脫離開電源,再實行救治措施,故A符合題意;B、使用測電筆時,測電筆前端的金屬探頭和帶電體相連接,不能用手去接觸,否則會造成人身觸電事故,故B不符合題意;C、用銅絲代替保險絲接入電路中,使電路起不到保險的作用,故C不符合題意;D、接在電路中的插頭屬于帶電體,用濕手拔插頭時,水屬于導體,有可能使電流通過水傳到人體上,使人體觸電,十分危險,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答案】A【知識點】空氣的利用【解析】【分析】 1.氧氣(1)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能支持燃燒(2)用途:①供給呼吸:潛水、醫療救護、登山、宇航等②支持燃燒:氣焊、煉鋼、宇航;日常生活中的燒水、煮飯等;注意:氧氣具有助燃性,而不具有可燃性;2.氮氣(1)性質;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密度為1.251g/L,比空氣密度(1.293g/L)略小;化學性質: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不與水反應,化學性質不活潑(2)用途;①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②作保護氣,如焊接金屬時常用氮氣作保護氣,燈泡中充氮以延長壽命,食品包裝時充氮以防腐等;③醫療上可在液氮冷凍麻醉條件下做手術;④超導材料在液氮的低溫環境下能顯示超導性能3.稀有氣體:(1)稀有氣體包括:氦、氖、氬、氪、氙、氡等氣體,屬于混合物(2)性質: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極不活潑,但某些稀有氣體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與某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3)用途:①常用作保護劑,如焊接金屬時常用稀有氣體來隔絕空氣,燈泡中充稀有氣體以使燈泡耐用;②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成多種用途的電光源,如航標燈、閃光燈、霓虹燈等;③氦、氖、氬、氪、氙等可用于激光技術;④氦可用于制造低溫環境;⑤氙可用于醫療麻醉【解答】A. 氧氣不可用作燃料,只能做助燃劑,A錯誤;B. 液態氮可用作冷凍劑 ,B正確;C. 稀有氣體可用作保護氣 ,C正確;D. 二氧化碳可用來滅火 ,D正確;故答案為:A6.【答案】C【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根據圖中元素周期表可以獲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字母表示該元素的元素符號;中間的漢字表示元素名稱;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進行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鈮的相對原子質量為92.91,單位為“1”,不是“g”,故說法錯誤;B、鈮帶“钅”字旁,屬于金屬元素,故說法錯誤;C、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元素名稱的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原子序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因此鈮原子的質子數是41,故說法正確;D、符號Nb不僅可表示鈮元素,還也可表示鈮這種物質,或表示一個鈮原子,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7.【答案】D【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解析】【分析】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土壤是由水、空氣和礦物顆粒和腐殖物質組成,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組成,其中的礦物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據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向盛有土壤塊的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產生氣泡,是因為空氣中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因此從水中溢出形成氣泡,證明土壤中含有空氣,不能證明含有無機鹽,選項錯誤;B、給試管中的土壤塊加熱,試管口內壁上出現水珠,證明土壤中含有水分,不能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選項錯誤;C、將土壤放在石棉網上加熱,出現火星,有焦臭味,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不能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選項錯誤;D、將土壤與水混合,然后將懸濁液過濾,再將濾液放到蒸發皿中加熱蒸發,最后得到白色固體,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8.【答案】A【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解析】【分析】磁極間的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解答】A、由于同名磁極相排斥,所以圖中兩個磁體會相互排斥,使房屋懸浮,故A符合題意;BCD、由于異名磁極相吸引,所以圖中兩個磁體的異名磁極相互靠攏,會相互吸引,不能使房屋懸浮,故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9.【答案】C【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解析】【分析】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有分子構成的物質中,由一種分子構成屬于純凈物,否則屬于混合物; 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解答】A、由圖可知,圖中含有兩種分子,一種分子構成一種物質,即圖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B、由圖可知,圖中含有兩種分子,一種分子構成一種物質,即圖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C、由圖可知,圖中只含有一種分子,且每個分子都由不同的原子構成,則圖中的物質屬于化合物,選項正確;D、由圖可知,圖中含有兩種分子,一種分子構成一種物質,即圖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10.【答案】A【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電磁感應;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解析】【分析】(1)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2)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3)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4)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解答】電磁起重機的核心是電磁鐵,利用電流的磁效應工作的。A、圖中是奧斯特實驗,說明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磁場,故A符合題意;B、該圖是發電機的原理圖,發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制成的,故B不符合題意;C、該圖是電動機的原理圖,電動機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而轉動的理論制成的,故C不符合題意;D、該圖演示的是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答案】D【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析】【分析】當肋間肌和膈肌收縮時,胸廓體積增大,肺也隨之擴張,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時,胸廓體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氣。【解答】由圖可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施救時,膈頂部上升,膈肌舒張,胸廓的上下徑縮小,胸腔容積縮小,肺跟著回縮,肺的容積縮小,肺內氣壓變大,迫使肺泡內的部分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到體外,完成呼氣,將咽喉部位的阻塞物沖出。可見,ABC錯誤,D正確。故答案為:D。12.【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金屬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驗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需證明有新物質生成,僅水和二氧化碳混合不能直接證明反應發生。(2)金屬與酸反應若放熱,會使裝置內氣體受熱膨脹,可通過相關現象驗證。(3)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有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需在密閉容器中進行,防止物質質量因氣體變化而難以準確測定。(4)驗證動物呼吸,要考慮裝置內氣體成分變化及對實驗現象的影響,堿石灰會吸收二氧化碳干擾判斷。【解答】A、圖中實驗,軟塑料瓶變癟了,不能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B、鎂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反應放出大量的熱,溫度升高,U型管左側液面降低,該選項能達到實驗目的;C、雙氧水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氧氣逸出裝置,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D、利用動物呼吸,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堿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使活塞向左運動,是由于封閉容器內壓強減小原理,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答案為:B。13.【答案】B【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試劑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室溫,據此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氣體,裝置內的氣壓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反應結束后,打開止水夾,水不能倒流,不能達到實驗目的,錯誤;B、圖 2 中 ab 段壓強變化是由于紅磷燃燒放出熱量,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正確;C、圖 2 中 bc 段壓強變化是因為紅磷燃燒消耗氧氣,使瓶內氣壓減小,c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錯誤;D、由圖 2 可知,實驗最后圖 1 瓶中水面上升至 1 左右,說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約為,錯誤。故答案為:B。14.【答案】D【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2)當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時,植物積累有機物;當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時,植物消耗有機物。(3)在密閉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反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的相對大小。(4)曲線轉折點往往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的時刻。【解答】A、早上6點到傍晚18點,植物進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機物,所以18 點時,有機物積累最多,A錯誤。B、圖曲線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閉大棚內一晝夜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B點表示二氧化碳的平衡點,此時光合作用強度剛好等于呼吸作用強度,因此光合作用在6點之前已經開始,B錯誤。C、E點二氧化碳含量低于A點時,E點有機物總量大于A點有機物總量,大棚植物才能正常生長,C錯誤。D、圖中,在B點和D點時,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平衡點,即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釋放二氧化碳,此時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達到相等,因此時和18時的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D正確。故答案為:D。15.【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進行分析判斷。【解答】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的甲質量增加了17.4g-8.7g=8.7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8.7g;同理可以確定丁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31.6g-0g=31.6g;丙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3.6g-0.4g=3.2g;由質量守恒定律,乙應是生成物,生成的質量為31.6g-8.7g-3.2g=19.7g,故待測的數值為19.7+19.7=39.4。A、待測的數值為19.7+19.7=39.4,錯誤;B、反應過程中,乙 、丁的質量為19.7g:31.6g=197:316,乙和丁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97和158,則反應中甲、丙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正確;C、該反應的反應物為丁,生成物是甲、乙、丙,符合“一變多”的形式,屬于分解反應,錯誤;D、反應過程中,甲、丙的變化質量比為8.7g:3.2g=87:32,錯誤。故答案為:B。16.【答案】地磁場;南/S【知識點】地磁場【解析】【分析】(1)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周圍的磁場叫地磁場;(2)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磁體的S極;(3)奧斯特實驗表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著磁場。【解答】指南針能確定地理方位,是由于指南針在地磁場的作用下能夠指南北。由圖知道,是同名磁極磁感線分布圖,因為在磁體外部,磁感線從磁體的N極出發,回到磁體的S極,因此根據磁感線方向判斷圖中兩磁極均為S極。17.【答案】好;砂粒【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顆粒因其大小和結構差異,保水性、透氣性等性質不同。黏粒顆粒細小,顆粒間孔隙小,保水性強。(2)砂粒顆粒較大,顆粒間孔隙大,排水透氣性好;粉砂粒性質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間。(3)植物生長對土壤的保水、排水透氣等性能有不同需求,要根據植物習性選擇合適土壤。(4)本題需根據不同土壤顆粒性質和植物生長需求來作答。【解答】(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主要由非常小的(<2um)硅酸鋁鹽顆粒組成,是含沙粒很少、黏粒含量多,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所以保水性較好。(2)“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據表中數據可見:“桃蛋”適于生活在砂粒較多的土壤中,這種土壤透氣性能好。18.【答案】長頸漏斗;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浸沒長頸漏斗末端,夾緊止水夾,繼續往長頸漏斗內加水,靜止,若漏斗內水柱高度不變,則氣密性良好;BD;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任意一點即可)【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1)依據常見儀器的形狀和用途,識別圖A中儀器a的名稱。(2)根據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以及收集干燥氧氣對收集方法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裝置。(3)結合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原理,分析裝置F中的反應現象。【解答】(1)A中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檢驗該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是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浸沒長頸漏斗末端,夾緊止水夾,形成密封體系,繼續往長頸漏斗內加水,靜止,若漏斗內水柱高度不變,則氣密性良好;(2)氯酸鉀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氧氣密度略大于空氣,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氣體較為干燥,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比較干燥的氧氣,應選用的裝置組合是BD;(3)裝置F中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有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19.【答案】B;自上而下【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圖中A是韌皮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沿著葉脈、韌皮部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的;B是木質部,水分和無機鹽是沿著木質部的導管運輸自下而上的;C是髓,在最中央,儲存著營養。【解答】(1)導管位于莖的木質部,作用是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因此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圖中B木質部。(2)篩管位于莖的韌皮部,作用是向下運輸有機物。把生長健壯的一個枝條,剝去一圈樹皮,說明莖的韌皮部被割斷,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就會聚集于傷口的上方,由于此處營養豐富,所以細胞分裂和生長加快,就形成瘤狀物。所以環剝木本植物的樹皮,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節瘤,這個現象說明有機物通過篩管由上向下運輸。20.【答案】原子;分子;Na2SeO4【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解析】【分析】(1)根據思維導圖的結構,可以看出“▲”處連接了“宏觀”和“微觀”,并且指向了“分子”和“離子”,因此可以推斷“▲”處的內容應該是“微觀”的另一種構成形式,即“原子”。(2)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這是化學中的基本知識。(3)硒酸鈉的化學式可以根據硒酸根離子和鈉離子的電荷平衡來確定。【解答】(1)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原子能夠構成分子,即上述思維導圖中“▲”處的內容為原子,故填原子;(2)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3)由題文可知,硒酸根離子帶2個單位的負電荷,則硒酸根的化合價為-2價,化合物中鈉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則硒酸鈉的化學式為Na2SeO4。21.【答案】①③④;有可燃物【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根據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可燃物、②氧氣或空氣、③溫度要達到著火點,進行分析解答。【解答】①將棉花、松香、硫磺等可燃物混合,增大了可燃物的接觸面積,有助于燃燒;②將混合后的可燃物卷起、壓實、捆緊,不利于與空氣充分接觸,不利于燃燒;③竹筒蓋子上有小孔,可使空氣進入,有利于可燃物與氧氣充分接觸,有助于燃燒;④吹氣時能補充空氣,使可燃物與空氣接觸,有利于燃燒。以上有利于燃燒的有①③④;棉花、松香、硫磺都具有可燃性,①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有可燃物。22.【答案】火線;B【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1)為了用電的安全,斷路器應串聯在火線上;(2)斷路器的作用是電路中電流過大時自動切斷電源,斷路器的構造是兩片膨脹系數不同的金屬片構成,電流過大時膨脹系數大的膨脹程度大,雙金屬片向一側彎曲,起到切斷電源的作用。據此結合圖片進行分析。【解答】為了用電的安全,斷路器應串聯在火線上,當斷路器斷開時,整個電路不帶電。當斷路器中的電流過大時,雙層金屬片發熱過多,雙層金屬片會向右彎曲,觸動簧鎖裝置,簧鎖裝置會脫開,于是觸點斷開,對電路起到保護作用,所以會出現圖中B的現象。23.【答案】B;+2;從左到右,原子電負性越來越大(合理即可)【知識點】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1)同位素是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判斷同位素需看質子數和中子數情況。(2)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據此可計算未知元素化合價。(3)通過觀察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電負性數據,總結其變化規律。(4)本題需根據上述知識點,結合題目所給信息進行作答。【解答】(1)同位素是指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由鋰-6的原子結構圖可知,鋰-6中含有3個質子和3個中子,圖乙中的B粒子含有3個質子和4個中子,與鋰-6的同位素。故選B;(2)LiFePO4中Li和P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1價和+5價,氧元素顯-2價,設鐵元素的化合價是x,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得:(+1)+x+(+5)+(-2)×4=0,則x=+2價;(3)根據上述元素周期表可知,同一周期元素電負性變化規律是:從左往右,電負性逐漸增大(合理即可)。24.【答案】光合作用;A;植樹造林(合理即可)【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解析】【分析】(1)地球上產生氧氣的途徑有植物光合作用、海洋中藻類植物光合作用等,海洋面積廣闊,藻類植物數量巨大,是大氣中氧氣的最主要來源。(2)碳循環涉及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動植物呼吸及化石燃料燃燒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等過程,需分析各選項關于碳循環的描述是否準確。(3)溫室效應主要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可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等方面思考緩解措施。(4)本題需依據碳 - 氧循環知識,結合題目所給循環簡圖進行作答。【解答】(1)該生理過程為圖中的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并且是放出氧氣的過程;(2)A、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放出氧氣,二氧化碳和氧氣可以相互轉化,故說法正確;B、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放出氧氣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不是碳循環過程只涉及到化學變化,故說法錯誤;C、碳循環過程中,有單質氧氣生成,氧元素的化合價改變,故說法錯誤;故選A;(3)植樹造林,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潔能源等措施可以緩解溫室效應。25.【答案】鋁;磁場;沒有改變金屬棒ab的電流方向【知識點】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解析】【分析】(1)在探究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作用實驗中,要排除材料受磁場本身影響,需選擇非磁性材料。鐵是磁性材料,易被磁化干擾實驗,鋁不是磁性材料。(2)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改變其中一個因素,受力方向改變,通過對比實驗現象分析受力方向與磁場方向關系。(3)探究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關系時,應控制磁場方向不變,只改變電流方向,分析操作是否符合控制變量法。(4)本題需依據上述知識點,結合實驗操作和現象進行作答。【解答】(1)磁體具有吸引鐵鈷鎳的性質,在做實驗前,為了防止鐵棒被磁體吸引著,應選擇鋁棒為好。(2)在(1)中提供的金屬棒中,選擇合適金屬棒ab進行實驗,看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乙所示,運動狀態改變了,這說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在探究導線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磁場方向的關系時,小明先僅對調磁極位置,改變磁場方向,再閉合開關,觀察到金屬棒ab穩定時如圖丙所示,受力分析改變,由此可知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的方向與磁場方向有關。(3)小明保持圖甲中的磁極位置不動,將金屬棒ab兩端對調后接入電路,發現金屬棒ab的擺動方向依然如圖乙所示,電流方向與甲相同,由此小明認為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無關。小明這樣的操作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改變電流方向。26.【答案】對照;植物生長正常;呼吸作用【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照實驗和呼吸作用。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解答】(1)這個實驗研究目的就是研究“氣霧能否解決根部空氣供應問題”,所以在設置對照組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氣霧的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實驗變量為氣霧。甲組為對照組,起對照作用。(2)運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通過霧化可以溶解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預期的實驗結果:乙燒杯產生的氣泡數量會多于甲燒杯,促使植物生長正常。(3)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營養液中溶解的空氣較多時,可促進根系的有氧呼吸(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27.【答案】原子核;大部分α粒子未發生偏轉;C;ABD【知識點】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體積小但質量大,α 粒子散射實驗中極少數 α 粒子大角度偏轉與原子核有關。(2)根據 α 粒子散射實驗現象,絕大部分 α 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前進,說明原子內部大部分空間無阻擋,可得出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結論。(3)基于 α 粒子散射實驗,原子結構應是原子核體積小、質量大,位于原子中心,核外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據此判斷符合的原子結構模型。(4)科學模型建立是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分析關于原子結構模型建立過程的相關表述是否正確。【解答】(1)盧瑟福說“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體積很小的原子核;(2)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即絕大多數α粒子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不發生偏轉,能穿過原子內部的空間,則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3)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可知,原子結構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則原子結構應該是C;(4)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故說法正確;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模型使科學研究直觀化,故說法正確;C、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并沒有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故說法錯誤;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BD。28.【答案】(1)m2(2)左;水;消耗葉片中原有的有機物【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關知識。(1)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有機物積累量 = 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量 - 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量,通過分析兩者差值確定有機物積累最多時的種植密度。(2)植物在黑暗處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裝置內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裝置內氣體壓強變化,導致紅色小液滴移動。(3)切斷葉脈會影響水分運輸,結合光合作用條件和產物,通過葉片不同部位的實驗現象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將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是為了排除原有有機物對實驗的干擾。【解答】(1)分析圖甲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m2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減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的差值最大,因此種植密度為m2時有機物積累得最多。(2)①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裝置內的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因此裝置內氣壓降低,紅色小液滴向左移動。②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葉片甲的A部分(無水)與B部分(有水)就以水為變量形成了對照實驗;由實驗現象“A不變藍,B變藍”可得出結論: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選作實驗的植物實驗前已經進行了光合作用,葉片里面儲存了豐富的有機物(如淀粉)。若不除去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將此裝置放入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把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以排除原來貯存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1)分析圖甲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m2時,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的量減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的量的差值最大,因此種植密度為m2時有機物積累得最多。(2)①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裝置內的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因此裝置內氣壓降低,紅色小液滴向左移動。②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葉片甲的A部分(無水)與B部分(有水)就以水為變量形成了對照實驗;由實驗現象“A不變藍,B變藍”可得出結論: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選作實驗的植物實驗前已經進行了光合作用,葉片里面儲存了豐富的有機物(如淀粉)。若不除去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將此裝置放入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把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消耗,以排除原來貯存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29.【答案】高于;;稀鹽酸;出現白色沉淀【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利用對比實驗,根據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和與水反應程度差異,導致裝置內壓強變化不同,觀察 U 形管液面變化證明反應。(2)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需準確書寫化學方程式。(3)方案二通過石灰石與某溶液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結合實驗室制二氧化碳原理確定所用溶液。(4)依據碳酸鈉在酒精中微溶性質,分析乙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現象。【解答】(1)實驗中若觀察到U型管中左邊液面上升,右邊液面下降(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導致氣壓減小的幅度大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氣壓減小的幅度),則證明溶液中的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故答案為:高于;(2)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3)實驗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錐形瓶中裝入適量的石灰石,分液漏斗中裝入適量的稀鹽酸(HCl);(4)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根據題目中的信息,Na2CO3微溶于酒精且不與酒精反應,因此乙裝置中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生成的碳酸鈉微溶于酒精,從而出現白色沉淀。30.【答案】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甲;低于;能增加空氣濕度或方便移動(合理即可)【知識點】蒸騰作用【解析】【分析】(1)蒸騰作用是植物體內水分通過葉片氣孔以水蒸氣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實驗通過比較不同處理枝條的水分減少量探究葉片對蒸騰作用的影響。(2)探究空氣流通對蒸騰作用影響時,需遵循控制變量原則,選擇除空氣流通外其他條件相同的組進行對照,根據液面下降情況判斷空氣流通對蒸騰作用的作用。(3) 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解答】(1)由表格中數據分析可知:甲組液體減少量是0.2mL,乙組液體減少量是0.02mL,比較兩組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葉片是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2)①為確保實驗準確,保證單一變量原則,變量為是否有微型風扇,所以應選擇上一實驗中的甲組與丁組進行對照。②一段時間后觀察兩組注射筒中的液面刻度,若丁組的液面低于對照組,這說明空氣流通利于植物的蒸騰作用。(3)評價仿生加濕器可以從性能方面:是否能增加空氣濕度等;外觀:美觀、方便移動等加以評價。31.【答案】靈敏電流計;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快,閉合電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越大;可以通過改變電流大小來改變磁場強弱;機械【知識點】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和規律【解析】【分析】(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感應電流的大小與磁場的強弱、導體運動的速度有關;圖甲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產生的感應電流很小;(2)從表格中看出,從實驗1到實驗3,金屬棒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來越快,電流計指針偏轉格數越來越大,據此分析;(3)串聯滑動變阻器,可以改變電流的大小;(4)產生感應電流的過程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解答】(1)將蹄形磁體放在水平桌面上,將導體棒懸掛在蹄形磁體的兩磁極之間,a、b間接入的電表應選擇靈敏電流計。(2)由表格中知道,從實驗1到實驗3,金屬棒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來越快,電流計指針偏轉格數越來越大,電流越來越大,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都相同時,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越大,閉合電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越大。(3)在圖乙的電路中接入了滑動變阻器,可以通過改變電流大小來改變磁場的強弱。(4)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消耗了機械能,產生了電能。所以產生感應電流的過程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32.【答案】9:1;C6H8O6;200【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解答;(2)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為構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進行分析解答;(3)根據題干信息,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Vc中碳、氫元素質量之比=(12×6):(1×8)=72:8=9:1;(2)Vc的化學式中氧元素的原子個數=,則Vc的化學式為C6H8O6;(3)根據標簽中服用說明,可知成人每天需服用6片該維生素C片,6片Vc片所含維生素C的質量=10mg×6=60mg,若100g西紅柿含Vc30mg,則小輝媽媽每天食用西紅柿=。33.【答案】材料一:水稻等植物是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莖不能逐年加粗。材料二:鹽堿地的濃度大于水稻細胞液的濃度,因此水稻細胞失水,水稻體內的水流到鹽堿地里,細胞失水,使普通水稻在鹽堿地很難存活。材料三: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缺少氧氣,影響根的呼吸作用。在水稻田里施加有機肥不僅改良土壤,而且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原因是細菌、真菌分解有機肥中的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知識點】鹽與化肥【解析】【分析】(1)植物莖加粗生長與形成層有關,木本植物有形成層可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無形成層不能逐年加粗。(2)根據細胞滲透原理,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反之吸水。鹽堿地土壤溶液濃度高,影響普通水稻生存。(3)植物生長需要含氮、磷、鉀等無機鹽,不同無機鹽有不同作用,鉀肥能使植物莖稈健壯。(4)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影響根呼吸,有機肥能改良土壤,因為微生物分解有機肥會產生二氧化碳等物質。【解答】材料一:形成層是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一種分生組織。能不斷的進行細胞分裂,可以不斷向內產生新的木質部與向外產生新的韌皮部,使植物的莖不斷長粗。水稻等植物是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莖不能逐年加粗。材料二:細胞的吸水或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和外界溶液濃度的大小。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細胞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失水。鹽堿地的濃度大于水稻細胞液的濃度,因此水稻細胞失水,水稻體內的水流到鹽堿地里,細胞失水,使普通水稻在鹽堿地很難存活。材料三: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單位面積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費,又不至于讓葉片相互遮擋,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缺少氧氣,影響根的呼吸作用.在水稻田里施加有機肥不僅改良土壤,而且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原因是細菌、真菌分解有機肥中的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34.【答案】北/N;溫控模式下,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3V,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I=20mA=0.02A時,由圖乙知道30Ω<150Ω<300Ω此時溫度在22℃~30℃之間,在溫控狀態下,如風扇原先處于運轉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運轉;如風扇原先處于停止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保持停止狀態。;ABD【知識點】電路的動態分析;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解析】【分析】(1)根據安培定則判斷電磁鐵磁極,安培定則是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指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 N 極。(2)利用歐姆定律計算出控制電路電流為20mA時熱敏電阻阻值,再結合其阻值 - 溫度圖像判斷溫度范圍,確定風扇狀態。(3)分析每個選項對控制電路中電磁鐵磁性及風扇運轉臨界溫度的影響,判斷是否能實現個性化調節臨界溫度。【解答】(1)由安培定則知道,電磁體的上端是北(N)極。(2)溫控模式下,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3V,當控制電路的電流為I=20mA=0.02A時,由圖乙知道30Ω<150Ω<300Ω此時溫度在22℃~30℃之間,在溫控狀態下,如風扇原先處于運轉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運轉;如風扇原先處于停止狀態,則此時電風扇繼續保持停止狀態。(3)欲使電風扇運轉的臨界溫度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可以通過在控制電路中接一個滑動變阻器,改變電路中的電流,來改變電磁鐵對銜鐵的吸合與斷開;也可以電磁鐵選用匝數可變的線圈,來改變電磁鐵對銜鐵的吸合與斷開;也可以將控制電路的電源改成電壓可調的電源,來改變電磁鐵對銜鐵的吸合與斷開,實現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調節,故ABD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BD。35.【答案】B軟管插入液面下,氣體無法導出;ABD;設:產生氧氣質量為x。;解得:x=160g出氧流量=125L/25分=5升/分鐘吸氧濃度=21%+4%5升/分鐘=41%;根據題中表格數據可知,本次使用屬于一般缺氧性疾病適用情況。【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洗氣裝置的作用分析;(2)根據更新能節省材料分析;(3)根據氧氣的體積和密度求出氧氣質量,再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解答】(1)小科同學的設計存在錯誤是:B軟管插入液面下,氣體無法導出(2)A、迭代過程中減少導管數量可以降低氣體泄漏的風險,提高整體裝置的氣密性和效率,正確;B、迭代過程中減少導管數量,減少產生氧氣在導管處殘留,正確;C、根據圖示可知,迭代過程中沒有考慮方便藥品添加,也沒有考慮控制反應進度,錯誤;D、迭代過程中反應裝置和洗氣裝置合在一起更輕便,方便攜帶,正確。故答案為:ABD;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