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練習一、單選題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下所能承載的人口規模。1850年,清朝的人口為4.3億。當時的學者汪士鐸驚呼:“人多之害,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而今天的中國,不但養活了13億人,人們的生活水平比那個時代還提高了許多。完成下面小題。1.以上材料表明,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因素是( )A.地區對外開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與文化消費水平C.科技發展水平 D.蘊藏的資源數量2.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我國必須進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計,其主要意義在于( )A.限制高消費現象的產生 B.規劃農業生產的發展規模C.制定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 D.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下圖為最佳人口規模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下列關于圖中人口規模的敘述,正確的是( )A.P為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B.P'為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C.P'為較高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最高人口容量D.P為較低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4.圖中反映了( )A.人口規模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關系B.人口規模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關系C.當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規模時,人口的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呈負相關關系D.當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規模時,人口的增長將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喀斯特山地省份,多數地區人口合理容量超載。貴州省烏江流域不同海拔區域人口分布差異顯著。中低海拔(1000-1400米)人口密度較大。表1為貴州省2021-2023年人口變動數據。表2為該區域不同海拔段自然特征對比。據此完成下面小題。表1年份 年末常住(萬人) 人口增量(萬人) 自然增長人口(萬人) 自然增長率(‰)2021 3852 -6 19.2 4.982022 3856 4 14.3 3.712023 3865 9 11.1 2.88表2海拔段(米) 年均溫℃ 耕地連片率(%)<1000 18.5 12.31000~1400 16.2 34.7>1400 13.8 9.15.與2021、2022年相比,2023年貴州省人口增量較大的原因( )A.人口自然增長率高,自然增長人數多B.經濟發展加速,吸引大量省外勞動力遷入C.生育政策調整,育齡婦女數量大幅增加D.承接產業轉移成效顯著,就業崗位增加吸引人口回流6.烏江流域中低海拔區域人口分布較多,根據材料推測其自然原因是( )①熱量條件較好,農耕期較長 ②地勢相對平緩,耕地集中連片③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④交通網絡發達,對外聯系便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影響該省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直接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地質條件 C.耕地數量 D.氣候條件生態承載力指特定區域實際能夠提供各類生物生產性土地(包含水域)面積。生態足跡指某一區域人口消耗自然資源及消納廢棄物所需要的各類生產性土地(包括水域)面積。貴陽市位于貴州省中部,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84.61%。下表為2018年貴陽市人均生態足跡與人均生態承載力平衡表(單位:/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土地類型 人均生態承載力 人均生態足跡 人均生態盈虧耕地 0.259 0.225 0.034林地 0.058 0.022 0.036草地 0.001 0.041 -0.040建成地 0.060 0.001 0.059水域 0.001 0.003 -0.002化石能源用地 0.000 1.091 -1.091注:化石能源用地是指用來補償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損失的自然資本存量而應儲備的土地。8.下列農產品對貴陽市人均生態足跡影響最大的是( )A.稻谷和玉米 B.牛肉和羊肉 C.茶葉和牛奶 D.蜂蜜和禽蛋9.為降低人均生態赤字,貴陽市亟需( )A.增加化石能源的消費量 B.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C.提高耕地集約利用水平 D.提高林草地的產出量讀我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對我國各地的土地生產潛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數據表,完成下面小題。具體地區 年生產量/萬噸 可載人口量/萬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長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10.造成兩地區土地生產潛力差異的因素是( )①光照②地形③土壤④熱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青藏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特點是( )①地域廣大,資源豐富,資源環境承載力大②地處內陸,氣候干旱,資源環境承載力小③地理環境“高、寒”,生態脆弱,資源環境承載力小④充分利用該地區豐富的太陽輻射能,可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和資源環境承載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在測算區域人口合理容量時,可能—滿意度法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可能—滿意度0.9為最滿意臨界點,0.6為可接受臨界點。下圖為2015年基于可能—滿意度法繪制的某省人口合理容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當可能—滿意度處于可接受臨界點時,制約該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A.能源供給 B.人居環境 C.糧食供給 D.土地資源13.為提高該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A.鼓勵人口外遷 B.全面開墾山區C.擴大對外開放 D.降低消費水平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因此,協調人口與環境的關系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4.有關一個區域環境人口容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口數量越多,環境人口容量越大 B.人口數量越少,環境人口容量越大C.資源越豐富的地區,環境人口容量越大 D.地區越封閉,環境人口容量越大15.我國下列地區中,單位土地面積的環境承載力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珠江三角洲 C.新疆南部的沙漠地區 D.東北平原16.有關人口與環境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人口規模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會導致環境污染嚴重B.“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這一舉措,有利于協調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C.人類發展史就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D.控制人口、保護環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二、非選擇題17.下圖示意亞洲中部地區部分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讀圖完成下列問題。與B區域相比,判斷A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高低,并分析原因。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這里地勢高聳、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下圖示意西藏自治區主要城鎮的分布。(1)西藏自治區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河流地貌區 分析該區域利于人口分布的條件。(2)分析西藏自治區環境承載力小的自然及人文原因。(3)提出增加西藏自治區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9.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這里地勢高聳、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下圖示意西藏自治區主要城鎮的分布。 (1)簡述西藏自治區人口主要分布特點。分析該區域利于人口分布的有利條件。(2)分析西藏自治區環境承載力小的自然原因。(3)提出增加西藏自治區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20.新疆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存在巨大差異,其中準噶爾盆地南部最高,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結合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分析準噶爾盆地南部資源環境承載力最高的原因。(2)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簡述當地可采取的措施。(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約32人/k㎡,目前已達13人/k㎡,有人認為“為促進該區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對人口環境學頗有研究的某專家卻認為這種看法不妥試為該專家的說法提供依據。《1.3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D D A C A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C B A17.高(或大)。A地有河流流經,水資源充足;位于山麓地帶,土壤肥沃,土地生產力較高;靠近城市,經濟基礎較好;鐵路經過,鐵路交通便利,對外開發程度較高。18.(1)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和其他河谷區;有利條件:河谷海拔較低,氣溫較高;靠近水源,便于生產生活用水;地形較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農耕。(2)自然原因:海拔高,氣候高寒缺氧;溫度低,凍土廣布;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 人文原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科技發展水平低。(3)發展科技,提高科技水平,增加資源開發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對外開放程度。19.(1)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和其他河谷區;有利條件:河谷海拔較低,氣溫較高;靠近水源,便于生產生活用水;地形較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農耕。(2)海拔高,氣候高寒缺氧;溫度低,凍土廣布;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3)發展科技,提高科技水平,增加資源開發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對外開放程度。20.(1)礦產資源豐富,經濟基礎較好;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程度較高;水資源較豐富。(2)種草治沙,改善生態環境;加速節水工程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實行農牧結合;發展經濟。(3)資源環境承載力決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達到最大值,不但會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該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人口增長較快,且新疆氣候干旱,生態環境脆弱,因此應控制人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