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1.(2024八下·嵊州期末)下列有關“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實驗的裝置或操作不正確的是(  )
A.檢查氣密性 B.制備氧氣
C.收集氧氣 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2.(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人類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B.實行稻草還田
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大量施用化肥
3.(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土壤浸出液進行過濾,收集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機質 C.腐殖質 D.無機鹽
4.(2024八下·嵊州期末)下列物質中含有氫分子的是(  )
A.H2O2 B.H2O C.H2 D.Ca(OH)2
5.(2024八下·嵊州期末)據《武經總要》記載,古人將具有磁性的空心鐵魚放入水中漂浮制成指南魚,多次將指南魚輕輕旋轉,靜止后,觀察到魚尾總是指向南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魚尾是指南魚的N極
B.指南魚的魚尾指向地磁南極
C.指南魚周圍存在大量的磁感線
D.用磁體的N極靠近魚尾,會相互吸引
6.(2024八下·嵊州期末)在科學王國里,數字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下列科學用語中對數字“2”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2H ②2CO ③CO2④Mg2+⑤2OH-⑥H2O ⑦
A.表示離子個數的是⑤⑦ B.表示分子個數的是①②
C.表示分子中原子個數的是③⑥ D.表示離子所帶電荷數的是④⑤
7.(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是某家庭電路的一部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保險絲改接到零線上更安全
B.電冰箱接入三孔插座后,電燈與電冰箱并聯
C.零線和地線之間的電壓為220V
D.閉合S,燈不亮,說明沒電,可以直接維修
8.(2024八下·嵊州期末)鹽拌黃瓜時,黃瓜細胞會出現如圖所示的狀態,原因是(  )
A.b濃度小于a濃度,細胞吸水 B.b濃度大于a濃度,細胞吸水
C.a濃度小于b濃度,細胞失水 D.a濃度大于b濃度,細胞失水
9.(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為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做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先用砂紙把鎂條打磨干凈的目的是
A.除去鎂條表面氧化膜 B.使鎂條表面平整
C.提高鎂條表面的溫度 D.降低鎂條的著火點
10.(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為直流電動機工作原理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電動機通電后不轉,一定是電路斷路
B.電動機沒有換向器也可實現持續轉動
C.對調磁體的磁極,可以增大電動機的轉速
D.改變磁場方向,可以改變線圈轉動的方向
11.(2024八下·嵊州期末)用作漂白劑的過二硫酸鉀()在高于100℃的條件下能發生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中的硫元素顯+7價
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C.生成物屬于氧化物
D.反應前后固體中的硫元素質量不變
12.(2024八下·嵊州期末)為探究綠色植物和種子的生命活動,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并實施了以下實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實驗前暗處理是將葉片內原有淀粉耗盡
B.乙:收集到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C.丙: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D.丁:燃燒的蠟燭熄滅說明種子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
13.(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CO2的性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3紙花變色,2、4紙花不變色
B.上方木條先熄滅,下方木條后熄滅
C.對比1、3紙花的現象,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
D.對比3、4紙花的現象,說明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14.(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表示向日葵在24小時內的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毫克/小時),據圖推斷下列正確的是(  )
A.在暗處,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處,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
15.(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研究小組以CO和H2為原料合成清潔能源二甲醚:。向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充入4gH2和28gCO,經過一段時間反應后容器內壓強穩定不變,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反應過程中測得的部分數據如表所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時間 0min 20min 40min 80min 100min
m(H2)/g 4 2.8 _ 0.8 m1
m(CO)/g 28 m2 11.2 5.6 5.6
m(C2H6O)/g 0 _ m3 _ 18.4
m(H2O)/g 0 _ _ m4 _
A.壓強穩定后,H2和CO恰好完全反應
B.表中的數據:m1C.20min時,容器中有30%的CO發生反應
D.隨著反應的進行,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變小
16.(2024八下·嵊州期末)小明同學列舉了如下兩種方法來檢驗鐵棒是否有磁性;
(1)圖甲,將鐵棒的一端靠近小磁針的N極,互相吸引;將另一端靠近小磁針N極,也互相吸引,說明鐵棒   (選填“有”或“無”)磁性;
(2)圖乙,當鐵塊從鐵棒左端開始水平向右移動至右端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先變小后變大,說明鐵棒   (選填“有”或“無”)磁性。
17.(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鎂和氯兩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表中是A、B、C三種微粒的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
A B C
質子數 12 12 17
中子數 12 12 18
電子數 10 12 18
(1)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
(2)表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微粒是   。(用字母表示)。
(3)A、C兩種微粒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
18.(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19.(2024八下·嵊州期末)1911年,盧瑟福等人用一些高速運動的α粒子(由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構成)轟擊金箔,發現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反彈。
(1)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符合實驗現象的圖像是   。
A. B.
C. D.
(2)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根據所學知識推測,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0.(2024八下·嵊州期末)同學們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
(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
21.(2024八下·嵊州期末)科技館展廳內有一個名為“伸縮線圈”的展品,它是一個用導線在塑料管上繞成的軟螺線管,軟螺線管導線的兩端通過開關與電源相聯,圖甲、圖乙分別為沒有通電和通電時的情形;
(1)請對軟螺線管通電后觀察到的情形作出解釋   ;
(2)若改變圖乙軟螺線管中的電流方向(電流大小不變),則線圈間的間隙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2.(2024八下·嵊州期末)碳的化學性質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是初中科學的主要內容。
(1)對圖1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
A.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B.產生大量白煙 C.發出藍紫色火焰 D.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2)小明用圖2裝置制取二氧化碳,請指出該裝置的錯誤:   。
(3)如圖3,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
23.(2024八下·嵊州期末)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圖二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1)圖一中,②氣球模擬的器官(或結構)是   。
(2)圖一中,乙模擬的是人體   (選填“吸氣”或“呼氣”)過程。
(3)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結合圖二,請寫出肺泡適應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寫出一點即可)
24.(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各裝置的初始質量均為300克,枝條大小及葉片數量相同且來自同株植物。各組實驗結果的數據統計如表所示。
組別 5小時后裝置質量(g)
甲 150
乙 100
丙 200
丁 130
(1)如果甲、乙是一組對照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
(2)如果乙、丁是一組對照實驗,丁組中的“?”處應填   ℃。
(3)根據乙、丙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
(4)除實驗中的三種因素外,請再寫出一種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   。
25.(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脫氧劑主要成分有鐵粉、活性炭、氯化鈉,發生脫氧反應消耗食品包裝袋內的氧氣,可延長食品保質期。實驗小組探究了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和影響脫氧反應速率的因素。
實驗一:探究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
按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利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如圖2所示。
(1)請結合圖2分析,集氣瓶②中鐵粉發生了脫氧反應的依據是   。
(2)實驗一可得出的結論是發生脫氧反應需要鐵粉與氧氣和   同時接觸。
實驗二:探究氯化鈉、活性炭用量對脫氧反應速率的影響
室溫下,利用5g鐵粉和10滴水,改變活性炭和氯化鈉的用量(見下表),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實驗結果如圖3、圖4所示。
實驗編號 鐵粉/g 活性炭/g 氯化鈉/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0.75 2
(3)根據實驗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的結論,請對小明的結論作出評價。   。
(4)對比實驗2、3、5,可得出的結論   。
26.(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是“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實驗裝置;
(1)實驗中,可以通過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感應電流產生;還可以通過指針偏轉的方向判斷   ;
(2)閉合開關,實驗探究過程記錄如表所示,根據實驗現象,初步得出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   ;
次數 AB棒在磁場中的運動情況 是否有感應電流
1 靜止 無
2 沿磁場方向運動(不切割磁感線運動) 無
3 切割磁感線運動 有
(3)保持AB棒運動方向不變,僅將磁體N、S極對調,重復上述實驗,是為了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與   的關系;
(4)若將此裝置中靈敏電流計換成   ,可進一步探究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27.(2024八下·嵊州期末)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微觀粒子是有一定質量的。
(1)已知鉀原子質量為一個碳-12原子(相對原子質量是12)質量的3.25倍,則鉀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2)已知Cu和Ag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為64和108,則等質量的這兩種金屬所含原子個數較多的是   。
(3)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調味劑,其主要成分乙酸的分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
①乙酸中碳原子和氫原子的個數比為   。
②乙酸可由乙醛制得,乙醛的化學式為C2HxO,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4,則x=   。
28.(2024八下·嵊州期末)臨海邵家渡有“浙東草莓之鄉”之稱。目前,“邵家渡草莓”商標正式使用,大大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對于提高溫室大棚中種植草莓的產量,果農們有以下的經驗分享。(圖為大棚草莓)
草莓喜光,果農們一般選用無色透光的材料作為大棚膜,大棚膜要經常去除灰塵,保證良好的透光率;若光照不足時,每天早上用補光燈補光3-4小時。在草莓生長初期和開花后,可以人工施用二氧化碳氣肥。施肥方法:在棚內草莓上端50厘米處懸掛“二氧化碳發生器”,若將“二氧化碳發生器”放在草莓底部則效果不佳。每天9時-16時,施用二氧化碳氣肥效果最佳。在果實膨大期,大棚溫度白天宜控制20~25℃左右,夜間宜控制6~8℃左右。
結合上述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經驗能提高草莓產量的原因做出科學解釋。
29.(2024八下·嵊州期末)為了節約用水,很多地方建有雨水蓄水池,下雨時,雨水通過專用管道流入蓄水池;未蓄滿水時燈泡發光;當達到警戒水位時,控制電路中電流為60mA,銜鐵剛好被吸合,工作電路會啟動排水泵,將水排出,保證蓄水池的安全;圖甲是蓄水池水位監測及排水電路的簡化示意圖;已知控制電路的電源電壓保持3V不變,電阻R是定值電阻,線圈阻值忽略不計,壓敏電阻RF裝在蓄水池底部的壓力傳感器中,其阻值與蓄水池內水位深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
(1)通電后,螺線管上端為   (選填“N”或“S”)極;
(2)當蓄水池中未蓄水時,電流表的示數為40mA,求R的阻值;   
(3)達到警戒水位時,水位深度為   米;
(4)要想增大蓄水池的警戒水位深度,可對原控制電路做出的改進是   。
30.(2024八下·嵊州期末)小明同學用石灰石樣品(雜質不溶于水且不與酸反應)和稀鹽酸反應進行實驗研究。取15克石灰石樣品于裝置A中(如圖甲)。先打開K,通過一段時間的空氣,再關閉K,向A錐形瓶中緩慢加入稀鹽酸直到過量,當A裝置中不再有氣體產生時,再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記錄A裝置中相關數據如圖乙;測得B裝置質量增加了4.7克;C裝置質量不變。(堿石灰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實驗過程中不計鹽酸的揮發)
(1)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的作用是   。
(2)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   克。
(3)實驗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克。
(4)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根據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以及鐵絲燃燒實驗的注意事項來分析。
【解答】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先將導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試管,看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故A正確;
B、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在試管口加一團棉花,用酒精燈加熱,試管口略向下傾斜,故B正確;
C、氧氣密度大于空氣,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導管應伸入到集氣瓶底,利于排出空氣,故C錯誤;
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要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或鋪一層細沙,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瓶底,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2.【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對土壤造成污染的物質包括:
①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無機物主要有汞、鉻、鉛、銅、鋅等重金屬,砷、硒等非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有酚、有機農藥、油類、和洗滌劑類等;
②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解答】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地膜幾十年都不能分解,會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故A不合題意;
B.實行稻草還田,稻草腐爛后可以作為植物生長的肥料,對土壤沒有污染,故B符合題意;
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廢水中的重金屬等化學污染物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破壞,故C不合題意;
D.大量施用化肥,會造成土壤酸化,嚴重板結,故D不合題意。
故選B。
3.【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由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氣相(土壤空氣)等三相物質四種成分有機地組成。按容積計,在較理想的土壤中礦物質約占38-45%,有機質約占5-12%,孔隙約占50%;按重量計,礦物質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機質約占1-10%。
【解答】土壤浸出液加熱蒸干后殘留白色固體是無機鹽。
故答案為:D。
4.【答案】C
【知識點】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化學式的書寫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H2O2表示:過氧化氫分子含有2個氫原子,故A不合題意;
B.H2O表示:一個水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故B不合題意;
C.H2表示1個氫原子,故C符合題意;
D.Ca(OH)2表示一個氫氧化鈣分子含有2個氫原子,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5.【答案】D
【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地磁場
【解析】【分析】(1)指南魚尾靜止指南的是S極,指北的是N極。
(2)磁體周圍存在磁場,但是磁感線不是真實存在的。
(3)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解答】A、地球是一個大的磁體,地球和指南魚的磁場相互作用,魚尾總是指向南方,則魚尾是指南魚的S極,故A錯誤;
B、地磁場的南極在地球的北極附近,地磁場的北極在地球的南極附近,如圖所示,指南魚魚尾指向南方,則指南魚的魚尾指向地磁北極,故B錯誤;
C、指南魚周圍存在磁場,磁感線是為了描述磁場而畫出的線,實際并不存在,故C錯誤;
D、異名磁極相互吸引,指南魚的魚尾是S極,若用磁體的N極靠近魚尾,會相互吸引,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6.【答案】C
【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離子的書寫與意義;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
【解析】【分析】①表示2個氫原子;②表示兩個一氧化碳分子;③表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中有兩個氧原子;④表示一個鎂離子帶兩個單位的正電荷;⑤表示2個氫氧根離子;⑥表示一個水分子中有兩個氫原子;⑦表示銅離子的化合價為+2價;
【解答】A. 表示離子個數的是⑤,A錯誤;
B. 表示分子個數的是②,B錯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個數的是③⑥,C正確;
D. 表示離子所帶電荷數的是④,D錯誤;
故答案為:C
7.【答案】B
【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安全用電原則
【解析】【分析】(1)家用電器是并聯的;
(2)燈泡不發光,應該首先檢測電路故障的原因;
(3)零線和地線之間的電壓為0V;
(4)家庭電路中,為了安全,保險絲要接在火線上。
【解答】A、保險絲接在火線上,當保險絲熔斷,火線能被切斷,電路安全,故A錯誤;
B、電冰箱接入三孔插座后,電燈與電冰箱互不影響,能獨立工作,所以電燈與電冰箱并聯,故B正確;
C、由于零線上沒有電流,所以零線和地線之間的電壓為0,故C錯誤;
D、閉合S,燈不亮,可能是零線斷路,燈泡仍與火線相連,為了防止觸電,不能直接維修,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8.【答案】C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1)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現象。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相當于半透膜。
(2)細胞吸水條件:當細胞外溶液濃度(b)小于細胞液濃度(a)時,水分子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細胞吸水膨脹。
(3)細胞失水條件:當細胞外溶液濃度(b)大于細胞液濃度(a)時,細胞內的水分子透過原生質層擴散到細胞外,細胞失水,會出現質壁分離現象(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 。
(4)從圖中可看出黃瓜細胞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處于失水狀態。
【解答】據圖可知,鹽拌黃瓜時,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說明a細胞內濃度小于b細胞外的濃度,故ABD錯誤,C正確。
故答案為:C。
9.【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鎂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在空氣中能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氧化鎂薄膜。
【解答】鎂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在空氣中能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氧化鎂薄膜,做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先用砂紙把鎂條打磨干凈的目的是除去鎂條表面氧化膜。因此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10.【答案】D
【知識點】直流電動機的構造原理與工作過程
【解析】【分析】電動機的原理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方向及磁場方向有關,所以改變磁場方向或電流方向,線圈轉動的方向發生改變。【解答】A、電動機通電后不轉的可能原因:電流太小、磁場磁性太弱、電路斷路、線圈處于平衡位置,故A錯誤;
B、換向器在線圈剛轉過平衡位置時,能自動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方向,能使線圈連續轉動下去,沒有換向器無法實現持續轉動,故B錯誤;
C、對調磁極只會使線圈受力方向發生改變,不會改變線圈受力的大小,線圈轉動的速度將不變,故C錯誤;
D、線圈轉動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改變其中一者,線圈轉動方向改變;同時改變兩者,線圈轉動方向不變,因此改變磁場方向可以改變線圈轉動的方向,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1.【答案】A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A、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計算方法來分析;
B、根據化學反應的特點來分析;
C、根據氧化物的概念來分析;
D、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解答】A、K2S2O8中,鉀元素化合價是+1,氧元素化合價是-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知硫元素顯+7價,該選項說法正確;
B、反應物是一種,生成物是三種,是分解反應,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硫酸鉀中含有三種元素,不是氧化物,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不變,根據可知,反應后生成含硫元素的二氧化硫氣體,反應前后固體中的硫元素質量發生改變,所以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答案為:A。
12.【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A、為了排除葉片內原有淀粉對實驗現象的影響,實驗前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暗處一晝夜,目的是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保證實驗結果所檢測到的淀粉是實驗過程中形成的,A正確。
B、氧氣有助燃的性質;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因此收集到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B正確。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萌發的種子呼吸作用旺盛,產生了二氧化碳;因此,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正確。
D、氧氣有助燃的性質;燃燒的蠟燭熄滅說明瓶內的氧氣減少了;由此證明種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氣,D錯誤。
故答案為:D。
13.【答案】D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變紅。因此,1、3 紙花不變紅,2、4 紙花變色,錯誤;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所以下方木條先熄滅,上方木條后熄滅,錯誤;
C、1、3 紙花不變紅,對比 1、3 紙花的現象,不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錯誤;
D、實驗中 3紙花不變紅,4 紙花變紅,對比3、4紙花的現象,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色,說明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正確。
故答案為:D。
14.【答案】B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通過氣孔使水分蒸發的過程。但是,蒸騰作用也為植物根系提供了強大的蒸騰拉力,使得水分能夠運輸到高大的喬木頂端。
蒸騰作用本身是散失水分,但是有利于吸收水分。
【解答】如圖,向日葵在24小時內的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分了三個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圖形可知,在黑暗處,吸收水分的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體是中間部分是蒸騰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兩邊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騰作用的速率。
故答案為:B。
15.【答案】C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結合反應及表格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解答】A、由題意可知,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與C2H6O的物質的量相等,由化學方程式可知,氫氣和一氧化碳恰好完全反應后分子個數減少,所以H2和CO沒有恰好完全反應,故說法錯誤;
B、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知,每消耗4g-0.8g=3.2g氫氣則會相應反應28g-5.6g=22.4g一氧化碳;則(2.8g-0.8g):(m2-5.6g)=3.2g:22.4g,m2=19.6,反應過程中各物質 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與C2H6O的物質的量相等,所以H2和CO沒有恰好完全反應,所以m1=0.8,但m3、m4無法確定,所以m2與m3的大小關系不能確定,故說法錯誤;
C、由表中數據可知,20min時,消耗氫氣的質量為4g-2.8g=1.2g,設消耗CO的質量為x,
x=8.4g,
所以容器中有×100%=30%的CO發生反應,故說法正確;
D、根據表中數據和可知,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為4:28=1:7、2.8:19.6=1:7、1.6:11.2=1:7、0.8:5.6=1:7,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始終不變,故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C。
16.【答案】無;有
【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1)根據磁體的吸鐵性和同名磁極相互排斥分析;
(2)根據磁體的磁極磁性最強分析。
【解答】(1)由于磁體能吸引鐵質物體,所以將鐵棒的一端靠近小磁針的N極,互相吸引;將另一端靠近小磁針N極,也互相吸引,則鐵棒的兩端不是磁極,所以鐵棒無磁性。
(2)由于磁體的兩極磁性強,中間磁性弱,所以將鐵塊從鐵棒左端開始水平向右移動至右端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先變小后變大,說明鐵棒的兩端有磁性,故鐵棒有磁性。
17.【答案】24.31;AB;MgCl2
【知識點】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據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中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
(2)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間互稱同位素,據此進行分析;
(3)根據化合物中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進行分析。
【解答】(1)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因此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4.31;
(2)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同種元素的粒子是質子相同,AB 的質子數相同,屬于同種元素;
(3)A的質子數為12,為鎂元素,鎂元素為+2價,C為氯元素,氯元素為-1價,書寫化學式時,一般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它們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MgCl2。
18.【答案】(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1)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如含氮、磷、鉀等的無機鹽。土壤浸出液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能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而蒸餾水中基本不含無機鹽。植物缺乏無機鹽會生長不良。
(2)根尖的結構和功能:根尖從頂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
(3)成熟區的功能:成熟區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接觸的面積,提高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效率。
(4)圖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
【解答】(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9.【答案】B;質子
【知識點】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
【解析】【分析】(1)根據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體積很小,進行分析。
(2)根據氧原子與氮原子的本質區別在于氧原子有8個質子,而氮原子有7個質子,進行分析。
【解答】(1)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反彈,即大多數α粒子偏轉角度是0度,少數α粒子的偏轉角度大于0度小于180度,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角度是180度,故選B;
(2)盧瑟福從氮原子中打出了1個微粒,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說明原子核內的質子數變成了8個,所以打出了一個質子。
20.【答案】(1)⑤;導管
(2)上方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莖的結構:木本植物莖從外到內一般包括樹皮(內側為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圖二中①是樹皮,②是韌皮部,③包含①② ,④是形成層,⑤是木質部,⑥是髓 。
(2)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植物通過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導管位于木質部中,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當把枝條插入紅墨水中,紅墨水會隨著水分的運輸途徑,通過導管向上運輸,所以被染紅的部位是木質部。
(3)有機物的運輸:植物通過篩管運輸有機物,篩管位于韌皮部中,運輸方向是自上而下。
(4)環割實驗原理:環割樹皮會破壞韌皮部中的篩管,有機物向下運輸受阻,在環割處上方積累,導致上方形成枝瘤。
【解答】(1)木本植物莖的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因此,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⑤木質部,此部位中的導管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樹皮由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環剝樹皮后,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切口處不能在向下運輸,能夠在環割處的上方形成枝瘤。
(1)木本植物莖的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因此,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⑤木質部,此部位中的導管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樹皮由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環剝樹皮后,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切口處不能在向下運輸,能夠在環割處的上方形成枝瘤。
21.【答案】乙圖是軟螺線管通電時的狀態,螺線管通電后,螺線管的各單匝線圈均會產生磁場,把每匝通電線圈看作一個條形磁鐵,其相鄰的磁極都是異名磁極,因此它們之間相互吸引,在力的作用下螺線管收縮在一起。;不變
【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
【解析】【分析】(1)根據安培定則,通電后,螺線管的每一匝線圈的N極朝著同一個方向;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2)改變電流的方向,通電螺線管的磁極改變,但是每匝線圈之間仍然相互吸引。
【解答】(1)乙圖是軟螺線管通電時的狀態,螺線管通電后,螺線管的各單匝線圈均會產生磁場,把每匝通電線圈看作一個條形磁鐵,其相鄰的磁極都是異名磁極,因此它們之間相互吸引,在力的作用下螺線管收縮在一起。
(2)當通電電流方向相反時,相鄰的磁極都是異名磁極,因此它們之間相互吸引,在力的作用下軟螺線管仍處于收縮狀態,所以線圈間的間隙不變。
22.【答案】D;長頸漏斗下端未浸入液面以下;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塑料瓶變癟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1)根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
(2)根據用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碳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氣體收集裝置的要求進行分析;
(3)根據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內氣體壓強減小分析。
【解答】(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故選D;
(2)發生裝置中,長頸漏斗下端應浸入液面,防止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則應選用向上排空氣法,圖中為向下排空氣法;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倒水,擰緊瓶蓋振蕩,會觀察到軟塑料瓶變癟。
23.【答案】(1)肺
(2)吸氣
(3)肺泡外纏繞著毛細血管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呼吸模型
【解析】【分析】(1)人體呼吸系統結構: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肺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在呼吸運動模擬圖中,各部分模擬對應的人體結構。
(2)呼吸運動原理:吸氣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容積擴大,肺擴張,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呼氣時,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胸廓容積縮小,肺回縮,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
(3)肺泡的結構與功能適應性:肺泡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基本單位,其結構特點與氣體交換功能相適應,以保證高效的氣體交換。
(4)氣體交換過程: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即氣體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5)圖一①氣管,②肺,③膈肌,甲呼氣,乙吸氣。圖二A氧氣,B二氧化碳。
【解答】(1)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①模擬氣管、②氣球模擬肺、③橡皮膜模擬膈肌。
(2)圖一中,甲:膈頂上升,胸廓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造成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是呼氣過程;乙:膈部下降,胸廓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
(3)肺由大量的肺泡組成,肺泡數目多,增加了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面積;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于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1)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①模擬氣管、②氣球模擬肺、③橡皮膜模擬膈肌。
(2)圖一中,甲:膈頂上升,胸廓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造成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是呼氣過程;乙:膈部下降,胸廓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
(3) 肺由大量的肺泡組成,肺泡數目多,增加了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面積;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于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24.【答案】(1)濕度
(2)30
(3)溫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4)風速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1)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片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影響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有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空氣流動狀況等 。
(2)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通過設置對照實驗,可以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準確地探究實驗變量對研究對象的影響。
(3)變量分析:在甲、乙兩組實驗中,溫度、光照情況相同,唯一不同的變量是濕度;在乙、丁兩組實驗中,濕度、光照情況相同,要探究光照對蒸騰作用的影響,唯一變量應是光照,其他條件需保持一致。
(4)實驗目的:通過設置不同的對照實驗,探究不同環境因素(濕度、光照等)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
【解答】(1)分析題圖的實驗設置可知,甲、乙是一組以濕度為變量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濕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由表中數據可知,甲的濕度是70%,蒸騰失水量是150g,乙的濕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由此說明,空氣濕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2)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乙、丁是以光照為變量形成的一組對照實驗,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丁組中的“?”處應填30℃。
(3)乙、丙是以溫度為變量形成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溫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分析表中數據可知:乙的溫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丙的溫度是16℃,蒸騰失水量是100g;由此說明,溫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4)本實驗探究了溫度、濕度和光照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除了光照、溫度、濕度外,還有空氣流動狀況(風速)、光照強度等。
(1)分析題圖的實驗設置可知,甲、乙是一組以濕度為變量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濕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由表中數據可知,甲的濕度是70%,蒸騰失水量是150g,乙的濕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由此說明,空氣濕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2)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乙、丁是以光照為變量形成的一組對照實驗,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丁組中的“?”處應填30℃。
(3)乙、丙是以溫度為變量形成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溫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分析表中數據可知:乙的溫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丙的溫度是16℃,蒸騰失水量是100g;由此說明,溫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4)本實驗探究了溫度、濕度和光照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除了光照、溫度、濕度外,還有空氣流動狀況(風速)、光照強度等。
25.【答案】集氣瓶②中氧氣的含量降低;水;小明的結論不正確,原因是其他條件不變時,反應開始時,活性炭質量較少的,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反應一段時后,活性炭質量較多時,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其他條件不變時,氯化鈉用量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1)根據圖像分析;
(2)根據鐵生銹條件分析;
(3)根據控制變量法分析;
(5)根據圖像對比分析。
【解答】(1)根據圖示可知,集氣瓶②中氧氣的含量降低,說明鐵粉與氧氣發生了反應,消耗了氧氣,即鐵粉發生了脫氧反應;
(2)集氣瓶①中只含有鐵粉和氧氣,沒有水,氧氣的含量幾乎不變;集氣瓶②中含有鐵粉、氧氣和水,氧氣的含量降低;對比集氣瓶①和②可知,發生脫氧反應需要鐵粉與氧氣和水(或H2O)同時接觸;
(3)由實驗1、3、4可知,其他條件不變時,反應開始時,活性炭質量較少的,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反應一段時后,活性炭質量較多時,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因此小明的結論不正確;
(4)對比實驗2、3、5可知,鐵粉、活性炭的用量相同,氯化鈉的用量不同。 由圖 3、圖 4 可知,隨著氯化鈉用量的增加,脫氧反應速率加快。 因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不變時,氯化鈉用量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
26.【答案】感應電流的方向;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磁場方向;電源
【知識點】電磁感應;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和規律
【解析】【分析】(1)本實驗通過靈敏電流計指針的偏轉情況來判斷感應電流的大小和方向。
(2)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3)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導體切割磁感線運動的方向有關。
(4)電動機是利用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來工作的。
【解答】(1)電磁感應現象中產生的感應電流比較微弱,要用靈敏電流計來檢測,根據靈敏電流表的偏轉方向,還可以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2)由于AB棒在磁場中的靜止,沒有感應電流產生;AB棒在磁場中沿磁場方向運動,不切割磁感線運動,沒有感應電流產生;AB棒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有感應電流產生;所以可以初步得出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會產生感應電流。
(3)感應電流方向跟磁場方向和導體切割磁感線方向有關,保持AB棒運動方向不變,僅將磁體N、S極對調,是為了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跟磁場方向的關系。
(4)若將此裝置中靈敏電流計換成電源,則金屬棒中有電流通過,觀察通電導體中磁場中是否運動,可進一步探究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27.【答案】39;Cu;1:2;4
【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
【解析】【分析】(1)根據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
(2)根據質量相同的金屬,相對原子質量越大,所含原子數目越小進行分析;
(3)①根據結構模型圖確定其分子組成;
②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
【解答】(1)已知鉀原子質量約等于一個碳-12原子(相對原子質量是12)質量的3.25倍,則鉀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25×12=39;
(2)已知Cu和Ag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為64和108,設兩種金屬的質量都是1,
則等質量的這兩種金屬所含原子個數比為:,
因此等質量的兩種金屬所含原子個數較多的是Cu;
(3)據圖可知,乙酸的化學式為C2H4O2。
①乙酸中碳原子和氫原子的個數比為2:4=1:2;
②乙醛的化學式為C2HxO,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4,則x=44-2×12-16=4。
28.【答案】通過增加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增加原料二氧化碳濃度和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強度,制造較多的有機物;夜晚適當較低溫度減弱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1)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就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提高產量從促進光合作用和抑制呼吸作用兩個方面考慮。白天有光,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所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延長光照時間,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強,制造的有機物就越多。夜晚無光,植物只能進行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由于在一定范圍內,溫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弱,消耗的有機物就越少,所以夜晚適當降低溫度,也能使農作物的產量提高。因此,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經驗能提高草莓產量的原因做出科學解釋胃:通過增加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增加原料二氧化碳濃度和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強度,制造較多的有機物;夜晚適當較低溫度減弱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
29.【答案】S;45Ω;2;增大R的阻值
【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
【解析】【分析】(1)由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磁性;
(2)未蓄時壓敏電阻的阻值已知,此時電流表的示數已知,求出此時控制的總電阻,總電阻減去壓敏電阻就是R的阻值;
(3)根據到達警戒水位時的電流,可求出此時控制電路的總電阻,R的電阻已知,可求出此時RF,通過乙圖可知水深;
(4)增大蓄水池的警戒水位深度,就要減小RF,因為RF等于警戒時的總電阻減去定值電阻R,這樣可適當增大定值電阻R的阻值;
【解答】(1)由圖甲可知,通電后,電流從螺線管下端流入,從螺線管上端流出,由安培定則可以判斷,螺線管下端為N極,上端為S極。
(2)控制電路的電源電壓保持3V不變,當電流表的示數為40mA時,電路中總電阻
由乙圖可知,當蓄水池中未蓄水時,RF為30Ω,則
(3)當達到警戒水位時,控制電路中電流為60mA,電路中總電阻
則RF的阻值
由乙圖可知,當RF為5Ω,蓄水池中水位深度為2m。
(4)要想增大蓄水池的警戒水位深度,則需要減小電路中電流,使銜鐵不能吸合,則可以增大R的阻值。
30.【答案】(1)將裝置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到裝置B中,使其充分反應(合理即可)
(2)10
(3)4.4
(4)設消耗鹽酸中的氯化氫質量為y,
y=7.3g,
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鹽酸質量為:110.3g+4.4g-15g=99.7g
所用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7.3%。
答:所用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7.3%。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可以使殘留在裝置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能被B完全吸收來分析解答;
(2)根據圖像中的數據來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鈣的質量和方程式求出二氧化碳的質量來分析解答;
(4)根據碳酸鈣的質量和方程式求出HCl的質量,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求出稀鹽酸的質量,進而求出稀鹽酸的質量分數來分析解答。
【解答】(1)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的作用是:將裝置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到裝置B中,使其充分反應;
(2)由圖象可知,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15g-5g=10g;
(3)設15g樣品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x,
x=4.4g;
(1)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的作用是:將裝置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到裝置B中,使其充分反應;
(2)由圖象可知,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15g-5g=10g;
(3)設15g樣品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x,
x=4.4g;
(4)見答案。
1 / 1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
1.(2024八下·嵊州期末)下列有關“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實驗的裝置或操作不正確的是(  )
A.檢查氣密性 B.制備氧氣
C.收集氧氣 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答案】C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根據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以及鐵絲燃燒實驗的注意事項來分析。
【解答】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先將導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試管,看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故A正確;
B、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在試管口加一團棉花,用酒精燈加熱,試管口略向下傾斜,故B正確;
C、氧氣密度大于空氣,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導管應伸入到集氣瓶底,利于排出空氣,故C錯誤;
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要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或鋪一層細沙,防止高溫熔融物濺落炸裂瓶底,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2.(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人類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B.實行稻草還田
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大量施用化肥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對土壤造成污染的物質包括:
①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無機物主要有汞、鉻、鉛、銅、鋅等重金屬,砷、硒等非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有酚、有機農藥、油類、和洗滌劑類等;
②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如尾礦、廢石、粉煤灰和工業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解答】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地膜幾十年都不能分解,會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故A不合題意;
B.實行稻草還田,稻草腐爛后可以作為植物生長的肥料,對土壤沒有污染,故B符合題意;
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廢水中的重金屬等化學污染物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破壞,故C不合題意;
D.大量施用化肥,會造成土壤酸化,嚴重板結,故D不合題意。
故選B。
3.(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土壤浸出液進行過濾,收集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有機質 C.腐殖質 D.無機鹽
【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由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氣相(土壤空氣)等三相物質四種成分有機地組成。按容積計,在較理想的土壤中礦物質約占38-45%,有機質約占5-12%,孔隙約占50%;按重量計,礦物質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機質約占1-10%。
【解答】土壤浸出液加熱蒸干后殘留白色固體是無機鹽。
故答案為:D。
4.(2024八下·嵊州期末)下列物質中含有氫分子的是(  )
A.H2O2 B.H2O C.H2 D.Ca(OH)2
【答案】C
【知識點】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
【解析】【分析】根據化學式的書寫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H2O2表示:過氧化氫分子含有2個氫原子,故A不合題意;
B.H2O表示:一個水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故B不合題意;
C.H2表示1個氫原子,故C符合題意;
D.Ca(OH)2表示一個氫氧化鈣分子含有2個氫原子,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5.(2024八下·嵊州期末)據《武經總要》記載,古人將具有磁性的空心鐵魚放入水中漂浮制成指南魚,多次將指南魚輕輕旋轉,靜止后,觀察到魚尾總是指向南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魚尾是指南魚的N極
B.指南魚的魚尾指向地磁南極
C.指南魚周圍存在大量的磁感線
D.用磁體的N極靠近魚尾,會相互吸引
【答案】D
【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地磁場
【解析】【分析】(1)指南魚尾靜止指南的是S極,指北的是N極。
(2)磁體周圍存在磁場,但是磁感線不是真實存在的。
(3)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解答】A、地球是一個大的磁體,地球和指南魚的磁場相互作用,魚尾總是指向南方,則魚尾是指南魚的S極,故A錯誤;
B、地磁場的南極在地球的北極附近,地磁場的北極在地球的南極附近,如圖所示,指南魚魚尾指向南方,則指南魚的魚尾指向地磁北極,故B錯誤;
C、指南魚周圍存在磁場,磁感線是為了描述磁場而畫出的線,實際并不存在,故C錯誤;
D、異名磁極相互吸引,指南魚的魚尾是S極,若用磁體的N極靠近魚尾,會相互吸引,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6.(2024八下·嵊州期末)在科學王國里,數字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下列科學用語中對數字“2”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2H ②2CO ③CO2④Mg2+⑤2OH-⑥H2O ⑦
A.表示離子個數的是⑤⑦ B.表示分子個數的是①②
C.表示分子中原子個數的是③⑥ D.表示離子所帶電荷數的是④⑤
【答案】C
【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離子的書寫與意義;化學符號及其周圍數字的意義
【解析】【分析】①表示2個氫原子;②表示兩個一氧化碳分子;③表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中有兩個氧原子;④表示一個鎂離子帶兩個單位的正電荷;⑤表示2個氫氧根離子;⑥表示一個水分子中有兩個氫原子;⑦表示銅離子的化合價為+2價;
【解答】A. 表示離子個數的是⑤,A錯誤;
B. 表示分子個數的是②,B錯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個數的是③⑥,C正確;
D. 表示離子所帶電荷數的是④,D錯誤;
故答案為:C
7.(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是某家庭電路的一部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保險絲改接到零線上更安全
B.電冰箱接入三孔插座后,電燈與電冰箱并聯
C.零線和地線之間的電壓為220V
D.閉合S,燈不亮,說明沒電,可以直接維修
【答案】B
【知識點】家庭電路的故障分析;安全用電原則
【解析】【分析】(1)家用電器是并聯的;
(2)燈泡不發光,應該首先檢測電路故障的原因;
(3)零線和地線之間的電壓為0V;
(4)家庭電路中,為了安全,保險絲要接在火線上。
【解答】A、保險絲接在火線上,當保險絲熔斷,火線能被切斷,電路安全,故A錯誤;
B、電冰箱接入三孔插座后,電燈與電冰箱互不影響,能獨立工作,所以電燈與電冰箱并聯,故B正確;
C、由于零線上沒有電流,所以零線和地線之間的電壓為0,故C錯誤;
D、閉合S,燈不亮,可能是零線斷路,燈泡仍與火線相連,為了防止觸電,不能直接維修,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8.(2024八下·嵊州期末)鹽拌黃瓜時,黃瓜細胞會出現如圖所示的狀態,原因是(  )
A.b濃度小于a濃度,細胞吸水 B.b濃度大于a濃度,細胞吸水
C.a濃度小于b濃度,細胞失水 D.a濃度大于b濃度,細胞失水
【答案】C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1)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的現象。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相當于半透膜。
(2)細胞吸水條件:當細胞外溶液濃度(b)小于細胞液濃度(a)時,水分子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細胞吸水膨脹。
(3)細胞失水條件:當細胞外溶液濃度(b)大于細胞液濃度(a)時,細胞內的水分子透過原生質層擴散到細胞外,細胞失水,會出現質壁分離現象(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 。
(4)從圖中可看出黃瓜細胞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處于失水狀態。
【解答】據圖可知,鹽拌黃瓜時,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說明a細胞內濃度小于b細胞外的濃度,故ABD錯誤,C正確。
故答案為:C。
9.(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為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做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先用砂紙把鎂條打磨干凈的目的是
A.除去鎂條表面氧化膜 B.使鎂條表面平整
C.提高鎂條表面的溫度 D.降低鎂條的著火點
【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鎂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在空氣中能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氧化鎂薄膜。
【解答】鎂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在空氣中能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氧化鎂薄膜,做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先用砂紙把鎂條打磨干凈的目的是除去鎂條表面氧化膜。因此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10.(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為直流電動機工作原理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電動機通電后不轉,一定是電路斷路
B.電動機沒有換向器也可實現持續轉動
C.對調磁體的磁極,可以增大電動機的轉速
D.改變磁場方向,可以改變線圈轉動的方向
【答案】D
【知識點】直流電動機的構造原理與工作過程
【解析】【分析】電動機的原理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方向及磁場方向有關,所以改變磁場方向或電流方向,線圈轉動的方向發生改變。【解答】A、電動機通電后不轉的可能原因:電流太小、磁場磁性太弱、電路斷路、線圈處于平衡位置,故A錯誤;
B、換向器在線圈剛轉過平衡位置時,能自動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方向,能使線圈連續轉動下去,沒有換向器無法實現持續轉動,故B錯誤;
C、對調磁極只會使線圈受力方向發生改變,不會改變線圈受力的大小,線圈轉動的速度將不變,故C錯誤;
D、線圈轉動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改變其中一者,線圈轉動方向改變;同時改變兩者,線圈轉動方向不變,因此改變磁場方向可以改變線圈轉動的方向,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1.(2024八下·嵊州期末)用作漂白劑的過二硫酸鉀()在高于100℃的條件下能發生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中的硫元素顯+7價
B.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C.生成物屬于氧化物
D.反應前后固體中的硫元素質量不變
【答案】A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A、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計算方法來分析;
B、根據化學反應的特點來分析;
C、根據氧化物的概念來分析;
D、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解答】A、K2S2O8中,鉀元素化合價是+1,氧元素化合價是-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知硫元素顯+7價,該選項說法正確;
B、反應物是一種,生成物是三種,是分解反應,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硫酸鉀中含有三種元素,不是氧化物,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不變,根據可知,反應后生成含硫元素的二氧化硫氣體,反應前后固體中的硫元素質量發生改變,所以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答案為:A。
12.(2024八下·嵊州期末)為探究綠色植物和種子的生命活動,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并實施了以下實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實驗前暗處理是將葉片內原有淀粉耗盡
B.乙:收集到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C.丙: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D.丁:燃燒的蠟燭熄滅說明種子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A、為了排除葉片內原有淀粉對實驗現象的影響,實驗前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暗處一晝夜,目的是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對實驗的干擾,保證實驗結果所檢測到的淀粉是實驗過程中形成的,A正確。
B、氧氣有助燃的性質;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因此收集到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B正確。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萌發的種子呼吸作用旺盛,產生了二氧化碳;因此,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正確。
D、氧氣有助燃的性質;燃燒的蠟燭熄滅說明瓶內的氧氣減少了;由此證明種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氣,D錯誤。
故答案為:D。
13.(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CO2的性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3紙花變色,2、4紙花不變色
B.上方木條先熄滅,下方木條后熄滅
C.對比1、3紙花的現象,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
D.對比3、4紙花的現象,說明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答案】D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變紅。因此,1、3 紙花不變紅,2、4 紙花變色,錯誤;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所以下方木條先熄滅,上方木條后熄滅,錯誤;
C、1、3 紙花不變紅,對比 1、3 紙花的現象,不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錯誤;
D、實驗中 3紙花不變紅,4 紙花變紅,對比3、4紙花的現象,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色,說明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正確。
故答案為:D。
14.(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表示向日葵在24小時內的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毫克/小時),據圖推斷下列正確的是(  )
A.在暗處,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處,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
【答案】B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通過氣孔使水分蒸發的過程。但是,蒸騰作用也為植物根系提供了強大的蒸騰拉力,使得水分能夠運輸到高大的喬木頂端。
蒸騰作用本身是散失水分,但是有利于吸收水分。
【解答】如圖,向日葵在24小時內的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分了三個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圖形可知,在黑暗處,吸收水分的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體是中間部分是蒸騰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兩邊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騰作用的速率。
故答案為:B。
15.(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研究小組以CO和H2為原料合成清潔能源二甲醚:。向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充入4gH2和28gCO,經過一段時間反應后容器內壓強穩定不變,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反應過程中測得的部分數據如表所示。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時間 0min 20min 40min 80min 100min
m(H2)/g 4 2.8 _ 0.8 m1
m(CO)/g 28 m2 11.2 5.6 5.6
m(C2H6O)/g 0 _ m3 _ 18.4
m(H2O)/g 0 _ _ m4 _
A.壓強穩定后,H2和CO恰好完全反應
B.表中的數據:m1C.20min時,容器中有30%的CO發生反應
D.隨著反應的進行,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變小
【答案】C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結合反應及表格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解答】A、由題意可知,反應過程中各物質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與C2H6O的物質的量相等,由化學方程式可知,氫氣和一氧化碳恰好完全反應后分子個數減少,所以H2和CO沒有恰好完全反應,故說法錯誤;
B、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知,每消耗4g-0.8g=3.2g氫氣則會相應反應28g-5.6g=22.4g一氧化碳;則(2.8g-0.8g):(m2-5.6g)=3.2g:22.4g,m2=19.6,反應過程中各物質 均為氣態,壓強穩定后,H2和CO的物質的量之和與C2H6O的物質的量相等,所以H2和CO沒有恰好完全反應,所以m1=0.8,但m3、m4無法確定,所以m2與m3的大小關系不能確定,故說法錯誤;
C、由表中數據可知,20min時,消耗氫氣的質量為4g-2.8g=1.2g,設消耗CO的質量為x,
x=8.4g,
所以容器中有×100%=30%的CO發生反應,故說法正確;
D、根據表中數據和可知,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為4:28=1:7、2.8:19.6=1:7、1.6:11.2=1:7、0.8:5.6=1:7,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質量比始終不變,故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C。
16.(2024八下·嵊州期末)小明同學列舉了如下兩種方法來檢驗鐵棒是否有磁性;
(1)圖甲,將鐵棒的一端靠近小磁針的N極,互相吸引;將另一端靠近小磁針N極,也互相吸引,說明鐵棒   (選填“有”或“無”)磁性;
(2)圖乙,當鐵塊從鐵棒左端開始水平向右移動至右端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先變小后變大,說明鐵棒   (選填“有”或“無”)磁性。
【答案】無;有
【知識點】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1)根據磁體的吸鐵性和同名磁極相互排斥分析;
(2)根據磁體的磁極磁性最強分析。
【解答】(1)由于磁體能吸引鐵質物體,所以將鐵棒的一端靠近小磁針的N極,互相吸引;將另一端靠近小磁針N極,也互相吸引,則鐵棒的兩端不是磁極,所以鐵棒無磁性。
(2)由于磁體的兩極磁性強,中間磁性弱,所以將鐵塊從鐵棒左端開始水平向右移動至右端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先變小后變大,說明鐵棒的兩端有磁性,故鐵棒有磁性。
17.(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鎂和氯兩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表中是A、B、C三種微粒的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
A B C
質子數 12 12 17
中子數 12 12 18
電子數 10 12 18
(1)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
(2)表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微粒是   。(用字母表示)。
(3)A、C兩種微粒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
【答案】24.31;AB;MgCl2
【知識點】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據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中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
(2)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間互稱同位素,據此進行分析;
(3)根據化合物中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進行分析。
【解答】(1)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因此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4.31;
(2)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同種元素的粒子是質子相同,AB 的質子數相同,屬于同種元素;
(3)A的質子數為12,為鎂元素,鎂元素為+2價,C為氯元素,氯元素為-1價,書寫化學式時,一般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它們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MgCl2。
18.(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答案】(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1)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如含氮、磷、鉀等的無機鹽。土壤浸出液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能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而蒸餾水中基本不含無機鹽。植物缺乏無機鹽會生長不良。
(2)根尖的結構和功能:根尖從頂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
(3)成熟區的功能:成熟區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接觸的面積,提高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效率。
(4)圖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
【解答】(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9.(2024八下·嵊州期末)1911年,盧瑟福等人用一些高速運動的α粒子(由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構成)轟擊金箔,發現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反彈。
(1)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符合實驗現象的圖像是   。
A. B.
C. D.
(2)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根據所學知識推測,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答案】B;質子
【知識點】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
【解析】【分析】(1)根據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體積很小,進行分析。
(2)根據氧原子與氮原子的本質區別在于氧原子有8個質子,而氮原子有7個質子,進行分析。
【解答】(1)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反彈,即大多數α粒子偏轉角度是0度,少數α粒子的偏轉角度大于0度小于180度,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角度是180度,故選B;
(2)盧瑟福從氮原子中打出了1個微粒,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說明原子核內的質子數變成了8個,所以打出了一個質子。
20.(2024八下·嵊州期末)同學們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
(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
【答案】(1)⑤;導管
(2)上方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莖的結構:木本植物莖從外到內一般包括樹皮(內側為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圖二中①是樹皮,②是韌皮部,③包含①② ,④是形成層,⑤是木質部,⑥是髓 。
(2)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植物通過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導管位于木質部中,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當把枝條插入紅墨水中,紅墨水會隨著水分的運輸途徑,通過導管向上運輸,所以被染紅的部位是木質部。
(3)有機物的運輸:植物通過篩管運輸有機物,篩管位于韌皮部中,運輸方向是自上而下。
(4)環割實驗原理:環割樹皮會破壞韌皮部中的篩管,有機物向下運輸受阻,在環割處上方積累,導致上方形成枝瘤。
【解答】(1)木本植物莖的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因此,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⑤木質部,此部位中的導管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樹皮由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環剝樹皮后,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切口處不能在向下運輸,能夠在環割處的上方形成枝瘤。
(1)木本植物莖的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因此,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⑤木質部,此部位中的導管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樹皮由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環剝樹皮后,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切口處不能在向下運輸,能夠在環割處的上方形成枝瘤。
21.(2024八下·嵊州期末)科技館展廳內有一個名為“伸縮線圈”的展品,它是一個用導線在塑料管上繞成的軟螺線管,軟螺線管導線的兩端通過開關與電源相聯,圖甲、圖乙分別為沒有通電和通電時的情形;
(1)請對軟螺線管通電后觀察到的情形作出解釋   ;
(2)若改變圖乙軟螺線管中的電流方向(電流大小不變),則線圈間的間隙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答案】乙圖是軟螺線管通電時的狀態,螺線管通電后,螺線管的各單匝線圈均會產生磁場,把每匝通電線圈看作一個條形磁鐵,其相鄰的磁極都是異名磁極,因此它們之間相互吸引,在力的作用下螺線管收縮在一起。;不變
【知識點】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
【解析】【分析】(1)根據安培定則,通電后,螺線管的每一匝線圈的N極朝著同一個方向;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2)改變電流的方向,通電螺線管的磁極改變,但是每匝線圈之間仍然相互吸引。
【解答】(1)乙圖是軟螺線管通電時的狀態,螺線管通電后,螺線管的各單匝線圈均會產生磁場,把每匝通電線圈看作一個條形磁鐵,其相鄰的磁極都是異名磁極,因此它們之間相互吸引,在力的作用下螺線管收縮在一起。
(2)當通電電流方向相反時,相鄰的磁極都是異名磁極,因此它們之間相互吸引,在力的作用下軟螺線管仍處于收縮狀態,所以線圈間的間隙不變。
22.(2024八下·嵊州期末)碳的化學性質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是初中科學的主要內容。
(1)對圖1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
A.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B.產生大量白煙 C.發出藍紫色火焰 D.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2)小明用圖2裝置制取二氧化碳,請指出該裝置的錯誤:   。
(3)如圖3,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
【答案】D;長頸漏斗下端未浸入液面以下;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塑料瓶變癟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1)根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
(2)根據用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碳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氣體收集裝置的要求進行分析;
(3)根據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內氣體壓強減小分析。
【解答】(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故選D;
(2)發生裝置中,長頸漏斗下端應浸入液面,防止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則應選用向上排空氣法,圖中為向下排空氣法;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倒水,擰緊瓶蓋振蕩,會觀察到軟塑料瓶變癟。
23.(2024八下·嵊州期末)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圖二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1)圖一中,②氣球模擬的器官(或結構)是   。
(2)圖一中,乙模擬的是人體   (選填“吸氣”或“呼氣”)過程。
(3)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結合圖二,請寫出肺泡適應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寫出一點即可)
【答案】(1)肺
(2)吸氣
(3)肺泡外纏繞著毛細血管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呼吸模型
【解析】【分析】(1)人體呼吸系統結構: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肺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在呼吸運動模擬圖中,各部分模擬對應的人體結構。
(2)呼吸運動原理:吸氣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容積擴大,肺擴張,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呼氣時,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胸廓容積縮小,肺回縮,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
(3)肺泡的結構與功能適應性:肺泡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基本單位,其結構特點與氣體交換功能相適應,以保證高效的氣體交換。
(4)氣體交換過程: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即氣體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5)圖一①氣管,②肺,③膈肌,甲呼氣,乙吸氣。圖二A氧氣,B二氧化碳。
【解答】(1)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①模擬氣管、②氣球模擬肺、③橡皮膜模擬膈肌。
(2)圖一中,甲:膈頂上升,胸廓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造成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是呼氣過程;乙:膈部下降,胸廓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
(3)肺由大量的肺泡組成,肺泡數目多,增加了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面積;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于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1)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①模擬氣管、②氣球模擬肺、③橡皮膜模擬膈肌。
(2)圖一中,甲:膈頂上升,胸廓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造成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是呼氣過程;乙:膈部下降,胸廓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
(3) 肺由大量的肺泡組成,肺泡數目多,增加了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面積;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于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24.(2024八下·嵊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為了探究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各裝置的初始質量均為300克,枝條大小及葉片數量相同且來自同株植物。各組實驗結果的數據統計如表所示。
組別 5小時后裝置質量(g)
甲 150
乙 100
丙 200
丁 130
(1)如果甲、乙是一組對照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
(2)如果乙、丁是一組對照實驗,丁組中的“?”處應填   ℃。
(3)根據乙、丙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
(4)除實驗中的三種因素外,請再寫出一種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   。
【答案】(1)濕度
(2)30
(3)溫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4)風速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1)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片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影響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有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空氣流動狀況等 。
(2)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通過設置對照實驗,可以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準確地探究實驗變量對研究對象的影響。
(3)變量分析:在甲、乙兩組實驗中,溫度、光照情況相同,唯一不同的變量是濕度;在乙、丁兩組實驗中,濕度、光照情況相同,要探究光照對蒸騰作用的影響,唯一變量應是光照,其他條件需保持一致。
(4)實驗目的:通過設置不同的對照實驗,探究不同環境因素(濕度、光照等)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
【解答】(1)分析題圖的實驗設置可知,甲、乙是一組以濕度為變量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濕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由表中數據可知,甲的濕度是70%,蒸騰失水量是150g,乙的濕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由此說明,空氣濕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2)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乙、丁是以光照為變量形成的一組對照實驗,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丁組中的“?”處應填30℃。
(3)乙、丙是以溫度為變量形成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溫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分析表中數據可知:乙的溫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丙的溫度是16℃,蒸騰失水量是100g;由此說明,溫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4)本實驗探究了溫度、濕度和光照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除了光照、溫度、濕度外,還有空氣流動狀況(風速)、光照強度等。
(1)分析題圖的實驗設置可知,甲、乙是一組以濕度為變量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濕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由表中數據可知,甲的濕度是70%,蒸騰失水量是150g,乙的濕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由此說明,空氣濕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2)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乙、丁是以光照為變量形成的一組對照實驗,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丁組中的“?”處應填30℃。
(3)乙、丙是以溫度為變量形成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溫度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分析表中數據可知:乙的溫度是30℃,蒸騰失水量是200g,丙的溫度是16℃,蒸騰失水量是100g;由此說明,溫度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4)本實驗探究了溫度、濕度和光照對植物蒸騰作用的影響,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除了光照、溫度、濕度外,還有空氣流動狀況(風速)、光照強度等。
25.(2024八下·嵊州期末)食品脫氧劑主要成分有鐵粉、活性炭、氯化鈉,發生脫氧反應消耗食品包裝袋內的氧氣,可延長食品保質期。實驗小組探究了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和影響脫氧反應速率的因素。
實驗一:探究脫氧反應的發生條件
按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利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如圖2所示。
(1)請結合圖2分析,集氣瓶②中鐵粉發生了脫氧反應的依據是   。
(2)實驗一可得出的結論是發生脫氧反應需要鐵粉與氧氣和   同時接觸。
實驗二:探究氯化鈉、活性炭用量對脫氧反應速率的影響
室溫下,利用5g鐵粉和10滴水,改變活性炭和氯化鈉的用量(見下表),用氧氣傳感器測定密閉容器中氧氣含量變化,實驗結果如圖3、圖4所示。
實驗編號 鐵粉/g 活性炭/g 氯化鈉/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0.75 2
(3)根據實驗1、3、4,小明得出“活性炭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的結論,請對小明的結論作出評價。   。
(4)對比實驗2、3、5,可得出的結論   。
【答案】集氣瓶②中氧氣的含量降低;水;小明的結論不正確,原因是其他條件不變時,反應開始時,活性炭質量較少的,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反應一段時后,活性炭質量較多時,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其他條件不變時,氯化鈉用量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1)根據圖像分析;
(2)根據鐵生銹條件分析;
(3)根據控制變量法分析;
(5)根據圖像對比分析。
【解答】(1)根據圖示可知,集氣瓶②中氧氣的含量降低,說明鐵粉與氧氣發生了反應,消耗了氧氣,即鐵粉發生了脫氧反應;
(2)集氣瓶①中只含有鐵粉和氧氣,沒有水,氧氣的含量幾乎不變;集氣瓶②中含有鐵粉、氧氣和水,氧氣的含量降低;對比集氣瓶①和②可知,發生脫氧反應需要鐵粉與氧氣和水(或H2O)同時接觸;
(3)由實驗1、3、4可知,其他條件不變時,反應開始時,活性炭質量較少的,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反應一段時后,活性炭質量較多時,脫氧反應速率較快;因此小明的結論不正確;
(4)對比實驗2、3、5可知,鐵粉、活性炭的用量相同,氯化鈉的用量不同。 由圖 3、圖 4 可知,隨著氯化鈉用量的增加,脫氧反應速率加快。 因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不變時,氯化鈉用量越多,脫氧反應速率越快。
26.(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是“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實驗裝置;
(1)實驗中,可以通過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感應電流產生;還可以通過指針偏轉的方向判斷   ;
(2)閉合開關,實驗探究過程記錄如表所示,根據實驗現象,初步得出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   ;
次數 AB棒在磁場中的運動情況 是否有感應電流
1 靜止 無
2 沿磁場方向運動(不切割磁感線運動) 無
3 切割磁感線運動 有
(3)保持AB棒運動方向不變,僅將磁體N、S極對調,重復上述實驗,是為了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與   的關系;
(4)若將此裝置中靈敏電流計換成   ,可進一步探究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答案】感應電流的方向;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磁場方向;電源
【知識點】電磁感應;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和規律
【解析】【分析】(1)本實驗通過靈敏電流計指針的偏轉情況來判斷感應電流的大小和方向。
(2)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3)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導體切割磁感線運動的方向有關。
(4)電動機是利用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來工作的。
【解答】(1)電磁感應現象中產生的感應電流比較微弱,要用靈敏電流計來檢測,根據靈敏電流表的偏轉方向,還可以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2)由于AB棒在磁場中的靜止,沒有感應電流產生;AB棒在磁場中沿磁場方向運動,不切割磁感線運動,沒有感應電流產生;AB棒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有感應電流產生;所以可以初步得出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會產生感應電流。
(3)感應電流方向跟磁場方向和導體切割磁感線方向有關,保持AB棒運動方向不變,僅將磁體N、S極對調,是為了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跟磁場方向的關系。
(4)若將此裝置中靈敏電流計換成電源,則金屬棒中有電流通過,觀察通電導體中磁場中是否運動,可進一步探究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27.(2024八下·嵊州期末)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微觀粒子是有一定質量的。
(1)已知鉀原子質量為一個碳-12原子(相對原子質量是12)質量的3.25倍,則鉀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2)已知Cu和Ag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為64和108,則等質量的這兩種金屬所含原子個數較多的是   。
(3)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調味劑,其主要成分乙酸的分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
①乙酸中碳原子和氫原子的個數比為   。
②乙酸可由乙醛制得,乙醛的化學式為C2HxO,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4,則x=   。
【答案】39;Cu;1:2;4
【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
【解析】【分析】(1)根據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
(2)根據質量相同的金屬,相對原子質量越大,所含原子數目越小進行分析;
(3)①根據結構模型圖確定其分子組成;
②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
【解答】(1)已知鉀原子質量約等于一個碳-12原子(相對原子質量是12)質量的3.25倍,則鉀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25×12=39;
(2)已知Cu和Ag的相對原子質量分別為64和108,設兩種金屬的質量都是1,
則等質量的這兩種金屬所含原子個數比為:,
因此等質量的兩種金屬所含原子個數較多的是Cu;
(3)據圖可知,乙酸的化學式為C2H4O2。
①乙酸中碳原子和氫原子的個數比為2:4=1:2;
②乙醛的化學式為C2HxO,其相對分子質量為44,則x=44-2×12-16=4。
28.(2024八下·嵊州期末)臨海邵家渡有“浙東草莓之鄉”之稱。目前,“邵家渡草莓”商標正式使用,大大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對于提高溫室大棚中種植草莓的產量,果農們有以下的經驗分享。(圖為大棚草莓)
草莓喜光,果農們一般選用無色透光的材料作為大棚膜,大棚膜要經常去除灰塵,保證良好的透光率;若光照不足時,每天早上用補光燈補光3-4小時。在草莓生長初期和開花后,可以人工施用二氧化碳氣肥。施肥方法:在棚內草莓上端50厘米處懸掛“二氧化碳發生器”,若將“二氧化碳發生器”放在草莓底部則效果不佳。每天9時-16時,施用二氧化碳氣肥效果最佳。在果實膨大期,大棚溫度白天宜控制20~25℃左右,夜間宜控制6~8℃左右。
結合上述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經驗能提高草莓產量的原因做出科學解釋。
【答案】通過增加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增加原料二氧化碳濃度和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強度,制造較多的有機物;夜晚適當較低溫度減弱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1)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就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提高產量從促進光合作用和抑制呼吸作用兩個方面考慮。白天有光,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所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延長光照時間,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強,制造的有機物就越多。夜晚無光,植物只能進行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由于在一定范圍內,溫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弱,消耗的有機物就越少,所以夜晚適當降低溫度,也能使農作物的產量提高。因此,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經驗能提高草莓產量的原因做出科學解釋胃:通過增加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增加原料二氧化碳濃度和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強度,制造較多的有機物;夜晚適當較低溫度減弱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
29.(2024八下·嵊州期末)為了節約用水,很多地方建有雨水蓄水池,下雨時,雨水通過專用管道流入蓄水池;未蓄滿水時燈泡發光;當達到警戒水位時,控制電路中電流為60mA,銜鐵剛好被吸合,工作電路會啟動排水泵,將水排出,保證蓄水池的安全;圖甲是蓄水池水位監測及排水電路的簡化示意圖;已知控制電路的電源電壓保持3V不變,電阻R是定值電阻,線圈阻值忽略不計,壓敏電阻RF裝在蓄水池底部的壓力傳感器中,其阻值與蓄水池內水位深度的關系如圖乙所示;
(1)通電后,螺線管上端為   (選填“N”或“S”)極;
(2)當蓄水池中未蓄水時,電流表的示數為40mA,求R的阻值;   
(3)達到警戒水位時,水位深度為   米;
(4)要想增大蓄水池的警戒水位深度,可對原控制電路做出的改進是   。
【答案】S;45Ω;2;增大R的阻值
【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
【解析】【分析】(1)由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磁性;
(2)未蓄時壓敏電阻的阻值已知,此時電流表的示數已知,求出此時控制的總電阻,總電阻減去壓敏電阻就是R的阻值;
(3)根據到達警戒水位時的電流,可求出此時控制電路的總電阻,R的電阻已知,可求出此時RF,通過乙圖可知水深;
(4)增大蓄水池的警戒水位深度,就要減小RF,因為RF等于警戒時的總電阻減去定值電阻R,這樣可適當增大定值電阻R的阻值;
【解答】(1)由圖甲可知,通電后,電流從螺線管下端流入,從螺線管上端流出,由安培定則可以判斷,螺線管下端為N極,上端為S極。
(2)控制電路的電源電壓保持3V不變,當電流表的示數為40mA時,電路中總電阻
由乙圖可知,當蓄水池中未蓄水時,RF為30Ω,則
(3)當達到警戒水位時,控制電路中電流為60mA,電路中總電阻
則RF的阻值
由乙圖可知,當RF為5Ω,蓄水池中水位深度為2m。
(4)要想增大蓄水池的警戒水位深度,則需要減小電路中電流,使銜鐵不能吸合,則可以增大R的阻值。
30.(2024八下·嵊州期末)小明同學用石灰石樣品(雜質不溶于水且不與酸反應)和稀鹽酸反應進行實驗研究。取15克石灰石樣品于裝置A中(如圖甲)。先打開K,通過一段時間的空氣,再關閉K,向A錐形瓶中緩慢加入稀鹽酸直到過量,當A裝置中不再有氣體產生時,再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記錄A裝置中相關數據如圖乙;測得B裝置質量增加了4.7克;C裝置質量不變。(堿石灰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實驗過程中不計鹽酸的揮發)
(1)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的作用是   。
(2)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   克。
(3)實驗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克。
(4)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答案】(1)將裝置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到裝置B中,使其充分反應(合理即可)
(2)10
(3)4.4
(4)設消耗鹽酸中的氯化氫質量為y,
y=7.3g,
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鹽酸質量為:110.3g+4.4g-15g=99.7g
所用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7.3%。
答:所用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7.3%。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可以使殘留在裝置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能被B完全吸收來分析解答;
(2)根據圖像中的數據來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鈣的質量和方程式求出二氧化碳的質量來分析解答;
(4)根據碳酸鈣的質量和方程式求出HCl的質量,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求出稀鹽酸的質量,進而求出稀鹽酸的質量分數來分析解答。
【解答】(1)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的作用是:將裝置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到裝置B中,使其充分反應;
(2)由圖象可知,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15g-5g=10g;
(3)設15g樣品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x,
x=4.4g;
(1)第二次打開K,通入足量空氣的作用是:將裝置A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到裝置B中,使其充分反應;
(2)由圖象可知,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15g-5g=10g;
(3)設15g樣品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x,
x=4.4g;
(4)見答案。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平原县| 惠东县| 大埔县| 永兴县| 登封市| 休宁县| 贵港市| 金塔县| 收藏| 铁岭县| 新兴县| 台州市| 迁安市| 弥勒县| 修水县| 江华| 合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陇西县| 宣恩县| 阿克| 大丰市| 黑水县| 丰宁| 朝阳县| 颍上县| 新安县| 治县。| 若尔盖县| 右玉县| 新平| 郴州市| 松滋市| 嘉善县| 施甸县| 阜新市| 中山市| 洛浦县| 新民市|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