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上《誡子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習默讀,勾畫關鍵詞句,把握行文思路。2.品悟領會家書中蘊含的款款深情和人生理念。【教學重難點】1.品讀語言,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2.辨析司馬氏家族和諸葛家族的家風流傳,準確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教學過程】一、導入【屏顯】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他是被后世敬仰的政治家、軍事家,但是,作為一位普通的父親,他又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位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封信。二、誦讀,明勸誡之核心同學們,咱們的爸爸媽媽勸誡我們的時候,一般會怎么說呢?我們以開火車的形式來說一說。師:聽起來我們的爸爸媽媽們都一樣,他們總是叮囑著我們要做什么,不要去做什么,身為父親的諸葛亮也有此般勸誡。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思考:諸葛亮希望兒子諸葛瞻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預設】①你抓住了“須”和“不能”這類直接體現諸葛亮要求的關鍵詞,讀到了諸葛亮希望兒子要靜心學習,不要輕薄浮躁,不要放縱懈怠。②你關注到了關鍵詞“以”和“非......無以......”,讀到了諸葛亮希望兒子要寧靜專一,自我約束,要恬靜淡泊,立志治學。③你從“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讀到了諸葛亮希望兒子不要浪費時間,不要對社會沒有貢獻。師:同學們,讀到這,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挖掘出來的這些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呢?【明確】大部分詞語的意思相近,它們都指向文章中反復出現的一個字——“靜”,比如寧靜專一、淡泊寧靜、靜心學習等,還有一些詞語如“淫慢”“險躁”等則與“靜”意義相反,所以,諸葛亮勸誡兒子的核心思想是——靜。三、默讀,悟勸誡之理味這封家書只有短短的86個字,卻注入了諸葛亮對兒子的無限期許??芍^是紙短情長!一封好的家書應該是情理兼備的?,F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文章內容,從“理”與“情”的角度思考這封家書好在哪里。【屏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br/>“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br/>“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br/>“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預設】①你關注到了“以”,你發現諸葛亮在勸誡兒子的時候,不但提出了要求,還強調了如果做到了這樣就會有所收獲,比如“靜以修身”,因為做到了寧靜專一,所以就能修養身心,強調了因果聯系。②你發現了這些句子或者用表目的的“以”前后連接,有的還用雙重否定加強了語氣,從正面進行說理;或者用“不能”展現不靜的后果,從反面進行說理。師:放眼整篇文章,全文正是按照從正面到反面的順序進行勸誡的,現在請男生讀一讀正面論述的句子,請女生讀一讀反面論述的句子。 一句之中有因果聯系,一篇之中有正反論證,諸葛亮教育兒子,實實在在是曉之以理。那他又是怎么做到動之以情的呢?【預設】①“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句話連用了六個四字短語,語言節奏變得短促,情感也更加強烈,更能體現出父親的擔心。②你關注到了文章中的用詞,此時的諸葛瞻只有8歲,諸葛亮卻已經想到了孩子暮年的境遇。一個“窮”字,既道出了生活之窮困,更寫出了志向不能伸展的精神困境。師:其實,這封信不僅是一封家書,更是半封遺書。【屏顯】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① ,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②?!?br/>其年③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注釋:①地名。②嫌其大器早成,難以擔當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③建興十二年。師:諸葛亮在人生的尾巴上給兒子留下了這樣一封書信。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文章最后一句,感受一位父親的愛子情深。【屏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朗讀指導】:①讀準節奏,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②注意重音,重讀“馳”“去”“悲”字;③讀出語氣、語調、語速的變化,語速稍緩,語氣沉重一些,語調低一些。師:伴著大家的讀書聲,我仿佛看見了那位正在燈下提筆寫字的父親,紙上的一撇一捺,都飽含深情。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位父親,不僅有著嚴密的勸誡邏輯,懂得曉之以理,更有著處處流露的關心與愛,懂得動之以情。從這兩個維度來說,《誡子書》無疑是一封絕佳的家書。除了情理交融,一封家書所展示出來的精神品質,也應是父母所身體力行的準則。確實,諸葛亮不僅這樣勸誡著兒子,而且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在踐行著。【屏顯】前27年,隱居隆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后27年,出山之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br/>54歲,臨終之時——“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br/>師:諸葛亮年輕時躬耕南陽,志存高遠,刻苦學習;后來追隨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無論什么時候,他都以身作則,做“清心寡欲,為政清廉”的示范者,正是這樣一位智慧又始終如一,清廉又以身為范的父親,才能夠培養出同樣有著君子風范的諸葛瞻。【屏顯】六年冬,魏國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賜瑯琊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陣前死。時年三十七歲。瞻長子尚幼,與瞻俱沒。師:諸葛瞻最終以身殉國,“瞻長子尚幼,與瞻俱沒”。在諸葛瞻身上,我們看到了將士風骨,看到了諸葛亮的影子。諸葛瞻終是讀懂了父親的這一封家書,這一番苦心。四、背誦,傳經典之韻味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在字斟句酌中梳理思路,領悟深情?,F在,我們不妨嘗試著背誦這封家書。五、作業設計無懼生死、留取丹心是文天祥的追求,投身革命、不懼血雨腥風是陳毅元帥的追求,扎根大山、點燃女子夢想是張桂梅老師的追求......人的一生應當有所追求,那么,我們的追求是什么呢?課后,請大家結合所學,嘗試運用以下句式,寫一篇短小的《誡己書》,明確自己的追求。板書設計誡子書 以 非 無以 須 則不能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