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七下語文第10課《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魯迅及相關文學常識,積累常考詞語。2.能力目標: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阿長的形象。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注意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與所體現的民族品格。學習重點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阿長的形象。2.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學習難點1.理解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特點。2.注意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妙。一.導入新課。上個學期,我們已經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在文中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長媽媽。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引起童年魯迅無盡的幻想。那么,長媽媽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在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里面,有多篇寫到長媽媽,魯迅先生還專門寫了一篇來全面介紹長媽媽,為什么魯迅先生對一個女傭這樣看重呢?今天我們一起通過課文的學習來解開這個疑問。二.學習新課。1.檢測預習,了解有關文學常識。(1)了解作者:結合以前積累,說說你了解的魯迅。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等。(2)文體知識:回憶性散文。①概念:回憶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態為基礎,熔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只是在敘述上用回憶過去的方式,對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闡述,回憶描寫。②特點:首先,回憶性散文是片段式的,它不追求完整性。其次,回憶性散文具有雙重視角:一是體驗主體——過去的“我”;二是回憶主體——現在的“我”。文章中既有“當時的我”的感受,也有“現在的我”對“當時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3)了解背景:說說你所知道的《朝花夕拾》。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但又受到守舊勢力的排擠,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憶了童年時期自己與阿長相處的一段生活。(4)檢查預習。①讓學生寫出自己覺得重要或疑難的字詞,歸納強調,整理積累。形近字:矩-距、憚-撣-禪、橘-桔、拙-茁-絀、駭-賅多音字:脯、模、惡易錯字:絮、 辟、悚、寡、擄、臍、戚②展示自己找到的成語,小組挑戰釋義。2.感知內容,把握形象。(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事件:①“阿長”這個稱呼的由來;②阿長“切切察察”的毛病;③阿長擺成“大”字的不雅的睡相;④阿長元旦給我吃福橘;⑤阿長給我講得規矩和道理;⑥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⑦阿長“謀害”我的隱鼠;⑧阿長給“我”買《山海經》。詳略:詳寫了④阿長元旦給我吃福橘;⑥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⑧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略寫了①“阿長”這個稱呼的由來;②阿長“切切察察”的毛病;③阿長擺成“大”字的不雅的睡相;⑤阿長給我講得規矩和道理;⑦阿長“謀害”我的隱鼠;(2)結合具體事件說一說,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阿長是一個舊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形象。雖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卻樂天安命;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愚昧無知,卻天性純樸善良、仁厚慈愛。(3)結合詳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人?明確寫作目的:阿長毫不計較“我”對她的各種不屑和無禮,真心實意關心愛護“我”,努力滿足孩子的愿望,這讓成年后的“我”深感慚愧,同時也倍加感激和懷念。因此作者用文字寫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達了對舊中國勞動婦女淳樸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對她們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諷和批判。(4)結合具體內容說說,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刻畫阿長的形象?①選取典型事件。②突出典型細節。外貌細節:“黃胖而矮”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新的藍布衫”,長媽媽給“我”《山海經》那天穿的,突出自己的深刻印象。動作細節: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形象地刻畫出阿長舉止粗俗,饒舌多事的人物特點。睡覺細節:但到夜里,我熱得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刻畫出人物的粗俗愚笨。神態細節:“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刻畫出人物的迷信善良。③欲揚先抑手法。對阿長不好的習慣,我是充滿了憎惡、討厭、不耐煩;聽到她講“長毛”的故事后,我對她產生空前的敬意;當得知阿長踩死隱鼠后,我的敬意消失,產生怨恨;當長媽媽買來《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5)補充人物資料,結合課后小卡片全面了解長媽媽其人。長媽媽( -1899),浙江紹興東浦大門溇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的夫家姓余,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叫五九,是做裁縫的。“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鄉下叫作'做媽媽’),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臨死。”長媽媽患有羊癲病,1899年農歷四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鴻壽堂徽班,長媽媽發病,辰刻身故”。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摘自《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一輯)3.體會情感,品讀語言。(1)分別找出“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語句,體會敘述視角。①成年的我:“寫作時的回憶”: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只有元旦的古怪儀式記得最清楚。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②童年的我:“童年的感受”: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么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這實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么呢!(2)在“寫作時的回憶”中,作者對阿長充滿了溫情。你從哪里能讀出來?充滿溫情的回憶①對書的喜愛,對書的難忘,表現了對長媽媽的深深感激。②補充介紹阿長的不幸身世,強調自己對她所知甚少,低沉的敘述語調中包含著思念和歉疚,也包含著感激和同情。(3)在“童年的感受”中,“我”對阿長的情感態度是有變化的。請簡要說明。①平時叫阿媽,憎惡時叫阿長②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③多回訴苦……實在是無法可想④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⑤煩瑣之至,非常麻煩⑥空前的特別的敬意,似乎深不可測⑦詰問,當面叫她阿長--憎惡⑧新的敬意(4)結合具體語句,說一說不同的敘述視角各有什么效果。成年視角:使文章充滿了溫情和深沉的懷念,并揭示出阿長對“我”成長的重要意義。展現出作者對于像阿長一樣生活困苦、遭遇不幸的下層勞動人民的人文關懷以及自我反思的愧意。童年視角:兒時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兒童的心態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動人。(5)魯迅先生善于在幽默詼諧的筆調中表達豐富而深刻的感情,請仔細閱讀課文,品讀課文語言。①“偉大的神力”在文中兩次出現,聯系上下文,說說其含義的不同。指攻城時抵擋大炮的神力。“偉大的神力”包含著荒誕和調侃的意味,表現了阿長的無知可笑,為后文阿長出人意料地買來《山海經》埋下伏筆。指沒有文化的阿長竟然幫“我”買來了“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經》,而這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偉大的神力”雖帶夸張,卻是作者以孩童口吻發出的最熱烈、最真誠的贊美。②“大詞小用”是本文的一大用詞特色,即將一些原本用于描述大場合、大人物的詞用于小事件、小人物之上。請找出相關句子說說其妙處。“憎惡”“謀死”大詞小用,夸張地體現了兒童的心理,表達了“我”對阿長的不滿和憤怒。“空前的敬意”夸張的修辭生動地體現了兒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著成年的“我”在寫作時流露出的對阿長迷信的調侃。用了“霹靂”、“震悚”“新的敬意”、“偉大的神力”來寫“我”得到《山海經》時的反應。貼切地體現出幼時的自己對這本圖畫書近乎莊重的珍視以及意外得到渴慕至極的“寶書”時的內心震動,使后文“我”心中產生“新的敬意”、認為阿長有“偉大的神力”的表述合理化,同時亦能讓讀者體會到,此時的“敬意”不再是反諷,更多的是由衷的感動與感激。③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到幽默有趣?找出來與大家一起分析它的寫法。阿長所說的“脫下褲子”的戰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驚嘆的。從成年的“我”的角度來看,不免有滑稽之感,這里用“當然”“倒”這樣的字詞來表示調侃的語氣,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認為“情有可原”“應該我退讓”。三.課堂練習1.擬為《朝花夕拾》中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配一幅最合適的插畫,你認為下列兩幅畫中哪一幅最為合適?請仔細觀察畫面并結合文章人物形象塑造、內容敘寫、主題表達等多方面闡述理由。示例一:選畫一。該畫中的阿長胖胖的,符合文章中對她“黃胖而矮”的描寫; 該畫中阿長豎起第二個指頭說話樣子也符合文章中對她的介紹“常喜歡切切察察……還豎起第二個手指”;此外畫中人物打扮也非常符合文章寫作背景。示例二:選畫二。 該畫中的阿長胖胖的,符合文章中對她“黃胖而矮”的描寫;該畫中阿長打開一包書給“我”,和文章最主要的情節——阿長想方設法給“我”買來《山海經》相吻合;阿長給“我”買書送書情節是“我”對阿長感情變化的關鍵,最能體現文章寫作用意。2.補敘是補充說明,但卻是神來之筆,輕飄飄的一句話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文章末尾作者補充到“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說說作者這樣寫的表達效果。【答案】這句話寫出阿長不幸的身世,與“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連在一起更增添同情悲憫和對阿長的歉疚。四.知識總結。1.主旨上:本文以兒時對阿長情感態度的起伏變化為線索,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既刻畫了阿長粗俗好事、愚昧可笑的一面,又表現了阿長樸實善良、仁厚慈愛的特點,表達了成年后的作者對阿長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復雜情感。2.寫法上: (1)雙重視角;(2)先抑后揚;(3)大詞小用。五.課后作業。課外翻閱繪圖版《山海經》,試著查找關于“九頭的蛇”“三腳的鳥”“一腳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圖,看看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時,大體了解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