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語言運用:歸類積累詞語,并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思維能力:能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審美創造: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一心一意,有始有終。課前解析關注課文結構:《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經歷和結果,課文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樣,做什么”的語言形式構段,比較有特色,在講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形式來理解課文。關注字詞:此課的會認字以合體字為主,其中6個表示動作的詞“掰、扛、扔、摘、捧、追”中4個是提手旁。此課要書寫7個生字,其中“瓜”是獨體字。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這種“又×又×”式的詞語較多,要引導學生在讀課文時積累并運用。關注對課文的理解:文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較多,在理解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表演中理解。另外,可聯系課后第二題,進一步落實“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簡單推斷”這項能力訓練。教學目標1.認識“猴、塊”等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結”;會寫“高、興”等7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詞,并能選幾個詞各說一句話;了解并積累“又×又×”式的詞語。(重點)3.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做)”的句式,說說故事的主要情節。4.能推斷小猴子最后“只好空著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重點)課前準備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1.認識“猴、塊”等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結”,會寫“高、興、著、往”4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學習并積累“又×又×”式的詞語,認識并能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詞。一、導入新課教師導入:同學們,課前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朋友,請同學們一起來猜一猜。謎語:家住深山里,性情最調皮,慣會模仿人,樣子很滑稽。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過渡:同學們真聰明,就是小猴子。小猴子十分可愛,但是有時候又有點兒淘氣,今天老師帶大家來認識一只剛下山的小猴子。(板書:小猴子下山)學生齊讀課文題目。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通過有趣的猜謎導入新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習情況,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1.初讀課文。教師出示課文朗讀視頻和朗讀要求,學生聽讀。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難讀的生字,多讀幾遍;標出課文段落序號。教師出示課文,標注自然段:這篇課文一共有5個自然段,你標對了嗎 讀過課文,我們再來認識一下里面的生字和詞語吧!2.學習字詞。(1)出示生字。學生自由拼讀,識記生字。請學生當“小老師”領讀。教師進行補充:“興、扛、往、扔、捧”是后鼻音;“摘、追”是翹舌音。學習多音字“結”。(2)出示詞語。教師引導學生讀準詞語:先自己讀詞語,讀準字音;再同桌互相讀,互相糾正。去掉拼音,學生接龍讀詞語,教師檢查認讀情況。3.識字方法。(1)字理識字:掰。(2)動作演示:扛、扔、摘、捧。(3)熟字組新詞。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前提和重點,因此,我采取多種識字方法,如結合圖片法、動作演示法,調動學生的感官與身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生字,掃清閱讀障礙。三、整體感知教師引導:結合插圖,按照順序說一說,小猴子到了哪些地方。預設:玉米地、桃樹下、西瓜地、樹林邊。教師引導:你能用“先……接著……然后……最后……”的句式來說一說嗎 預設:小猴子先來到玉米地,接著來到桃樹下,然后來到西瓜地,最后去了樹林邊。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后,借助有關地點的關鍵詞了解主要內容,再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內容,降低了概括的難度,同時鍛煉了表達能力。四、互動課堂1.學習第1自然段。朗讀第1自然段,結合插圖,說說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黑板出示表格,教師根據教學進展逐步粘貼表格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結果怎樣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掰 扛 空著手回家去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 扔 摘 捧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 扔 摘 抱小兔子蹦蹦跳跳 扔 追(1)教師引導:小猴子在玉米地看到了什么 預設: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教師提問:小猴子為什么高興 學生回答:因為玉米又大又多。教師講解:“又大又多”說明玉米既大又多,同時具備兩個特點。教師引導學生積累詞語:“又×又×”式的詞語表示一種事物同時具備兩個特點。你能看圖說一說嗎 學生交流討論。(2)教師追問:小猴子看到玉米又大又多后,做了什么呢 預設: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板書:掰玉米)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圖做一做“掰”“扛”兩個動作,并用這兩個動詞各說一句話。學生演示動作。教師提問:小猴子為什么要扛著玉米往前走 預設:因為玉米很大、很重。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能得到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時的心情一定很高興。(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現在請同學們想象著小猴子的樣子再來讀一讀第1自然段,體會小猴子的動作。2.學寫字。教師逐一示范,講解“高、興、著、往”的書寫要領。學生描紅,教師適時點評。1.會寫“瓜、兔、進”3個字。2.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做)”的句式,說說故事的主要情節。3.能推斷小猴子最后“只好空著手回家去”的原因,知道《小猴子下山》揭示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應該一心一意。一、復習回顧教師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猴子下山》。二、互動課堂,學習生字1.學習第2~4自然段。(1)教師引導:齊讀第1自然段,回憶小猴子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預設:小猴子去了一塊玉米地,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2)教師引導:結合插圖,讀第2~4自然段,說說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課后第二題)(3)教師引導:小猴子從玉米地出來后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預設:小猴子走到一棵桃樹下。他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板書:扔玉米 摘桃子)(4)教師引導:讀一讀第3自然段,小猴子又來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預設:小猴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板書:扔桃子 摘西瓜)(5)教師引導:讀一讀第4自然段,小猴子把西瓜抱回家了嗎 預設:沒有。小猴子看見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板書:扔西瓜 追小兔子)(6)教師引導學生看圖做動作,完成課后第三題。(7)教師引導:小兔子怎么樣 預設:蹦蹦跳跳。教師講解:像“蹦蹦跳跳”這樣AABB式的詞語有很多,誰能再說幾個 學生舉例,教師給出示例。2.合作學習第5自然段。教師引導:結合插圖,讀第5自然段,說說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課后第二題)(板書:空手回家)教師出示課件:小兔子跑進樹林里,不見了。教師引導:小猴子下山本來想干什么 結果怎么樣 預設:小猴子下山想找吃的。結果空手而歸。教師引導:是山下沒有吃的嗎 為什么會空手而歸 預設:山下有很多吃的,但是因為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所以空手而歸。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心情:小猴子此時是什么心情 預設:后悔、失落、難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再次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小猴子失落、后悔的心情。3.總結課文內容。(1)教師引導學生推斷:小猴子最后為什么會空著手回家去 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指導并總結。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讀完課文后,你有什么收獲 預設:做事情要明確目標,始終如一。(板書:明確目標 始終如一)(2)教師引導:結合插圖,借助“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心情怎樣,是怎樣做的”這樣的順序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吧!(3)教師總結:老師相信通過這次經歷,小猴子一定吸取了教訓。我們也要吸取小猴子的教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做好一件事。 設計意圖:教學時結合插圖,借助“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心情怎樣,是怎樣做的”這樣的句式,引導學生學習,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簡單推斷出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4.學寫字。教師過渡:學完小猴子的故事,我們再來學寫字。教師逐一示范,講解“瓜、兔、進”的書寫要領。學生描紅,教師適時點評。三、梳理結構,課文小結1.梳理結構。2.課文小結。課文結構淺顯明了,但是運用了很多動詞,如“掰、扛、扔、摘、捧”等,這些動詞也表達了小猴子當時的心情。一年級的同學比較難分辨它們之間的細小差別,所以在字詞學習環節,我引導學生結合圖片,邊朗讀,邊演小猴子的動作、神態,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引導學生厘清文章脈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