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注重文化傳承與理解,在故事中體會中華文化,培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尊重。語言運用:借助圖畫復述課文,講故事。思維能力:借助連環畫課文的特點,讀懂故事內容,能根據課后問題找出相關信息進行推斷。審美創造:初步懂得遇事要學會思考,不盲目跟從的道理。課前解析關注課文結構:《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民間故事。講述了一只兔子偶然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拔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逃跑,只有野牛提出疑問,大家看了才明白:原來“咕咚”是成熟木瓜掉到湖里發出的聲音。從這個故事中學生初步懂得遇事要學會思考,不盲目跟從的道理。全文共7個自然段、四幅插圖,四幅圖對應故事的四部分。關注字詞:課文是繼一年級上冊《小蝸牛》后出現的第二篇沒有全文注音的連環畫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借助圖畫識字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形聲字特點、聯系上下文等多種方式猜字、識字,繼續發展學生的獨立識字和閱讀能力。此課需要書寫的生字共7個,其中4個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象”撇畫較多,教師示范時重點指導學生注意觀察起筆位置和行筆的方向。關于朗讀: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借助連環畫獨立讀課文,借助圖畫和形聲字特點進行猜讀,教師再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第1、6自然段的第2句是長句子,可結合插圖,指導讀好句子的停頓。小動物們的話可引導學生抓住提示語、語氣詞、標點符號,讀出害怕或冷靜的語氣,同時借助動作表演進入角色,激發朗讀興趣。教學目標1.認識“咕、咚”等14個生字和頁字旁1個偏旁,會寫“嚇、為”等7個字。2.通過圖畫、形聲字或聯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認字,把故事讀正確、讀流利。(重點)3.借助連環畫課文的特點,讀懂故事內容;能根據課后問題找出相關信息進行推斷。(難點)4.初步懂得遇事要學會思考,不盲目跟從。課前準備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1.認識“咕、咚”等14個生字,正確書寫“嚇、為、怕、家、象”5個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借助插圖,厘清故事脈絡,了解故事內容。一、導入新課教師導入:你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 預設1:看到了木瓜掉落。預設2:聽到了咕咚一聲。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咕咚》,看看發生了怎樣有趣的故事。(板書:咕咚)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看圖猜讀的閱讀方法。 設計意圖:由圖片加音頻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1.初讀課文:借助連環畫獨立讀課文。教師提出朗讀要求。2.學習字詞。(1)出示會認字。學生自由拼讀,識記生字。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認識的生字。教師根據巡視情況進行補充:“領”是后鼻音。(2)出示詞語。教師引導學生讀準詞語:先自己讀詞語,讀準字音,再同桌互相讀,互相糾正。去掉拼音,學生接龍讀詞語,教師檢查認讀情況。3.識字方法。教師過渡并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1)看圖識字:鹿 象(2)形聲字識字:咕 咚 嚇 攔 領(3)熟字比較:熟—熱 那—哪(4)聯系上下文或生活經驗識記:掉發、扔掉、阻攔。(5)組詞識字。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自主識字的前提下,互動交流,互相啟發,豐富學習伙伴之間的識字方法,檢測識字效果,讓學生學會相互欣賞、相互激勵,培養學生識字的信心,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三、整體感知1.教師引導:觀察課文插圖,找一找四幅插圖對應的段落。預設:第一幅插圖——第1、2自然段;第二幅插圖——第3、4自然段;第三幅插圖——第5自然段;第四幅插圖——第6、7自然段。2.教師出示句子,指導學生讀好輕聲和長句子。狐貍呀,山羊啊,小鹿哇,一個跟著一個跑起來。正好又有一個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咕咚!3.教師引導:根據圖片和句子,按照順序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四、互動課堂1.學習第1、2自然段。(1)教師引導:讓我們跟著兔子來到湖邊,這時候一個成熟的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了湖里,咕咚!聽到咕咚聲,兔子是怎么做的 預設:拔腿就跑。(板書:兔子跑)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一幅插圖的內容:兔子聽到木瓜掉進湖里發出的“咕咚”聲,嚇了一跳,拔腿就跑。(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學生自由讀第2自然段,抓住“一邊跑一邊叫”、語氣詞“啦”和嘆號,讀出兔子害怕、慌張的心情。2.學習第3~5自然段。(1)教師引導:其他小動物聽到兔子的叫喊聲有什么反應呢 請大家看第二幅插圖,讀讀第3~5自然段。預設:小猴子、狐貍、山羊、小鹿、大象聽到兔子的叫喊聲,都跟著跑起來。課件出示句子,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動物們想也不想、看也不看“咕咚”是誰,“咕咚”為什么可怕,只是看到別人逃命,就認為一定非常危險,從而慌成一團。(板書:大伙兒跟著跑)(2)教師引導學生模仿第3自然段,看圖說話。 一聽,就 。他 , :“ !”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想象當時熱鬧的場面,再次朗讀第4自然段,讀出慌亂、熱鬧的語氣。3.學寫字。教師逐一示范,講解“嚇、為、怕、家、象”的書寫要領。學生描紅,教師適時點評。1.會寫“沒、到”2個字。2.借助插圖學習第5~7自然段,了解故事內容。3.能根據課后題找出相關信息進行推斷。4.初步懂得遇事要學會思考,不盲目跟從的道理。一、復習回顧教師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今天它們又來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教師出示游戲課件,檢測學生在第一課時的學習效果。學生認讀,教師指正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象形字連線。教師引導:大家表現得非常好,那你們還記得課文內容嗎 試著演一演吧!教師過渡: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咕咚》。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詞語、借助插圖朗讀課文的方式,幫助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為這節課繼續學習第5~7自然段做鋪墊。二、互動課堂,學習生字1.學習第5自然段。教師引導:讀第5自然段,想一想:正當小動物們都跟著跑的時候,野牛是怎么做的呢 結合第三幅插圖,畫出相關語句。預設:野牛攔住大象,提出疑問。教師追問:野牛是怎么問的呢 其他小動物們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預設:野牛很冷靜地提出疑問,小動物們很著急、不知所措地回答。教師引導:野牛問的大伙兒中都有誰,問的什么 請同學們分角色扮演,說一說。2.學習第6、7自然段,了解故事真相。(1)教師引導:小動物們都沒看見“咕咚”,卻一個跟著一個跑起來。自由讀第6、7自然段,結合第四幅插圖,說說你知道了什么。預設:大伙兒來到湖邊,終于知道了“咕咚”的真相,都笑了。(2)教師引導:大伙兒是怎么知道事情的真相的 預設:大家來到湖邊,正好又有一個木瓜從樹上掉進了湖里,咕咚。(板書:大家回去看)教師追問:“咕咚”究竟是什么 預設:木瓜熟透了,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發出的聲音。(板書:熟透的木瓜)(3)教師引導:觀察插圖,說一說:知道了真相,大伙兒都笑了。他們在笑什么呢 學生交流匯報。(4)教師提問: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小結: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筋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跟從。(板書:遇事要多動腦筋 不要盲從)(5)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看課本插圖講故事。各小組派代表上臺講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連續的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最終學生在思考中找尋答案,弄清事實真相。學生在朗讀課文、追問問題中由疑惑到清晰,一步步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自豪感。3.學寫生字。教師出示課件,分別展示“沒、到”,講解書寫重點。學生描紅,教師適時點評。三、梳理結構,課文小結1.梳理結構。2.課文小結。四、拓展延伸,課堂演練1.拓展延伸。2.課堂演練。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我通過播放咕咚聲,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聲音 接著板書:咕咚。看到課文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呢 學生帶著疑問開啟學習之旅。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