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習作《中華傳統節日》作文指導及優秀范文習作核心目標:1. 認知節日: 了解至少一個中華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的名稱和時間。2. 體驗習俗: 能說出并描述該節日1-2個主要的、自己參與過的習俗活動。3. 表達感受: 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在節日中的心情和感受(熱鬧、開心、溫馨、思念、莊重等)。4. 描繪場景: 嘗試用感官(看、聽、聞、嘗)和動作描寫,展現節日氛圍和活動細節。5. 結構清晰: 能按“節日介紹 -> 活動經歷 -> 內心感受”的基本結構組織內容。6. 培養情感: 初步感受傳統節日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家庭溫情。寫作步驟分解指導方案:第一步:【節日大盤點,選定“主角”】—— “我要寫哪個節?”任務: 引導學生回憶并選定一個自己最熟悉、最有話可說的中華傳統節日。指導重點:列舉節日: 師生一起快速說出知道的中華傳統節日名稱(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簡單說說它們大概在什么時間(如:春節在農歷正月初一,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喚醒記憶: “想一想,這些節日里,哪個節日你過得最開心/印象最深?哪個節日你和家人一起做了特別的事情?”選定目標: 明確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就為你最喜歡的那個傳統節日‘畫一幅文字畫’!”第二步:【習俗大搜索,回憶“故事”】—— “這個節,我們怎么過?”任務: 聚焦選定的節日,引導學生回憶并記錄相關的習俗活動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指導重點(提供“節日體驗卡” —— 可口頭或簡單記錄):節日名稱: _________過節時間: _________ (農歷/公歷?大概幾月?)我知道的習俗:(至少寫1-2個)如:春節:貼春聯、放鞭炮(或電子鞭炮)、吃年夜飯、收壓歲錢、拜年、看春晚...元宵節:吃元宵/湯圓、看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可能看過)、掛艾草菖蒲、戴香包...中秋節:吃月餅、賞月、家人團聚...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我參與的活動:(重點!選擇1-2項你親身做過、印象深的寫)活動1:_________和誰一起做的?_________做了什么? (具體動作) _________看到了什么? (顏色、樣子、場景) _________聽到了什么? (聲音、話語) _________聞到了什么? (氣味) _________嘗到了什么? (味道 —— 如果有) _________感覺怎么樣? (心情) _________活動2:_________ (同上記錄細節)節日里的心情: 整體感覺是?(熱鬧、開心、團圓、溫馨、有趣、有點思念?)技巧:強調親身經歷,寫自己真實做過、看過、感受過的事情。引導學生調動感官回憶,關注細節(顏色、聲音、味道、動作)。幫助學生聚焦1-2個核心活動詳細寫,避免泛泛而談。第三步:【氛圍大感受,捕捉“瞬間”】—— “節日里,什么最難忘?”任務: 引導學生捕捉節日中最有氛圍、最打動自己的一個瞬間或畫面。指導重點(提問引導):“節日里,你覺得哪個時刻最有節日氣氛?哪個畫面最美/最熱鬧/最溫馨?” (如:除夕夜全家舉杯、元宵節滿街花燈亮起、端午節剝開粽葉的瞬間、中秋月亮升起來的時候)“這個瞬間/畫面里有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引導具體描述場景、人物表情、物品狀態)“這個瞬間讓你心里有什么特別的感覺?” (是覺得幸福?團圓?新奇?還是別的?)“如果給這個瞬間拍張照片,你會取個什么名字?”(如:“團圓飯的干杯”、“花燈下的笑臉”、“飄香的粽子”、“最美的月亮”)技巧:這個“難忘瞬間”可以作為作文中的一個亮點細節來描寫。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感受與具體的畫面聯系起來。第四步:【框架巧搭建,思路更清晰】—— “怎么寫我的節日故事?”任務: 規劃文章結構,理清寫作順序。指導重點(提供清晰結構):開頭:介紹節日方式1:開門見山 ——“我最喜歡的中華傳統節日是_________。”方式2:時間引入 —— “每年農歷的_________,就是熱鬧的_________節。”方式3:感受開頭 —— “一想到_________節,我的心里就充滿了_________(開心/期待/溫暖)。”中間:講述活動(重點!)整體氛圍: 簡單說說節日那天的感覺(到處張燈結彩?家里忙忙碌碌?街上人山人海?)。詳寫活動1: 按照“節日體驗卡”的記錄,把你親身參與的主要活動1寫清楚:和誰一起?做了什么?(動作描寫:貼、包、吃、看、放、拜、賞…)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什么?(感官描寫)感覺怎么樣?(心情)(可選) 詳寫活動2/難忘瞬間: 如果還有另一個重要活動或那個難忘瞬間,可以接著寫。或者把“難忘瞬間”融入活動描寫中。結尾:表達感受方式1:抒發情感 —— “_________節真是一個_________(熱鬧/溫馨/有趣)的節日,我真喜歡過_________節!”方式2:點明意義 —— “過_________節讓我感受到了_________(家人的愛/團圓的幸福/傳統文化的樂趣)。”方式3:期待未來 —— “我盼望著下一個_________節快點到來!”技巧:強調中間部分是重點,要把活動寫具體、寫生動。寫作順序可以是時間順序(如從節日前的準備寫到節日當天的活動),也可以圍繞主要活動展開。第五步:【動筆繪佳節,細節放光彩】—— “用文字記錄美好!”任務: 學生根據構思和記錄,獨立寫作。指導重點:寫開頭:點明節日,可以加上時間或簡單感受。寫中間:回憶“節日體驗卡”,把參與的活動像放電影一樣寫出來。多用動詞寫動作! (貼春聯、包粽子、煮湯圓、放煙花、賞月亮、收紅包…)打開感官寫細節! (紅紅的燈籠、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香噴噴的飯菜、甜甜的月餅、家人開心的笑臉…)寫出自己的真實心情!(高興、興奮、滿足、好奇…)嘗試把那個“難忘瞬間”寫生動。寫結尾: 自然表達對這個節日的喜愛或感受。語言: 用自己會的詞語寫,句子寫通順。不會的字用拼音。配插圖(推薦): 在作文旁邊畫一幅節日場景或活動圖!支持:提供簡單詞語庫:形容熱鬧(人山人海、張燈結彩、歡聲笑語)、形容食物(香噴噴、甜滋滋、糯嘰嘰)、形容心情(興高采烈、心花怒放、暖洋洋)、形容顏色(紅彤彤、金燦燦、亮閃閃)。鼓勵學生運用積累的關于節日的古詩名句(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可選,不強求)。第六步:【誦讀品年味,分享傳喜悅】—— “聽聽我的節日故事!”任務: 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檢查修改,并與同學分享節日喜悅。指導重點:朗讀自查: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檢查句子是否通順?有沒有漏字錯字?對照“節日體驗卡”,檢查是否把主要活動和感受寫清楚了?讀起來有節日的感覺嗎?節日分享會:在小組或全班朗讀自己的作文,展示配圖。互相說說:“他/她寫的哪個活動/細節最有意思?讓你仿佛也看到了/聞到了/感受到了?”“聽了介紹,你對這個節日更了解/更喜歡了嗎?”簡單修改:修改不通順的句子和錯別字。可以添加一兩個更生動的詞語或細節描寫。布置展示: 將優秀作文(配插圖)貼在“中華傳統節日”主題墻報上。給學生的溫馨小貼士:1. 選熟悉的節日: 寫你真正過過、記得清的節日,這樣才有話可說。2. 寫親身經歷: 重點寫你自己做過、看過、吃過、感受過的事情,這樣最真實。3. 抓住特色活動: 每個節日都有特別的活動(如春節貼春聯吃餃子、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餅賞月),選1-2個詳細寫。4. 用感官來幫忙: 寫寫你看到的(顏色、樣子)、聽到的(聲音、說話)、聞到的(香味)、嘗到的(味道)、感受到的(心情),文章會更生動!5. 寫出真感情: 你是覺得開心?熱鬧?溫馨?還是有趣?把你的真實感受寫出來。6. 配上小圖畫: 畫一畫節日里熱鬧的場景或你喜歡的活動,圖文并茂更有趣!范文片段示例(《歡樂的春節》片段):(開頭)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我最盼望的就是熱熱鬧鬧的春節了!(中間 —— 活動描寫) 除夕這天,家里可忙活啦!一大早,我就和爸爸一起貼春聯。紅彤彤的春聯紙上寫著金燦燦的大字,爸爸站在凳子上貼,我在下面當“小指揮”:“左邊高一點!再高一點!好啦好啦,正正好!” 貼好春聯,家里立刻充滿了喜慶的氣氛。晚上,香噴噴的年夜飯擺滿了桌子,有我最愛吃的紅燒魚和餃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干杯祝福,電視機里還傳來春節聯歡晚會的歡歌笑語,屋子里暖洋洋的,熱鬧極了!最開心的時刻當然是收壓歲錢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笑呵呵地給我發紅包,我一邊說“謝謝”,一邊心里樂開了花。(結尾) 聽著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現在是電子鞭炮的噼啪聲啦),看著家里紅火的裝飾和親人的笑臉,我覺得春節真是最幸福、最溫暖的節日!真希望天天都過年!教師/家長使用建議:課前準備: 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回憶或向家人了解一個傳統節日及其習俗。可以帶一些節日相關的實物(如春聯、粽子、月餅模型、燈籠圖片)到課堂展示。文化浸潤: 在單元學習或寫作前,通過故事、視頻、圖片等形式,簡要介紹主要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核心文化內涵(如春節辭舊迎新、中秋團圓思念),但重點仍放在學生可體驗的習俗活動上,避免深奧講解。強調“體驗”:反復提醒學生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避免抄襲資料或泛泛而談節日意義。提供支架:“節日體驗卡”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幫助學生梳理素材。提供寫作框架和詞語庫降低難度。尊重差異:學生家庭過節方式可能不同(如有的家庭清明祭祖,有的踏青;有的春節看春晚,有的守歲聊天),都予以尊重。重點在于寫出自己的真實經歷。鼓勵配圖:繪畫能很好地輔助表達和激發興趣。延伸活動:舉辦“傳統節日知多少”小展覽(作文、繪畫、手工作品如剪紙、龍舟模型)。學唱簡單的節日童謠或歌曲。有條件可在相應節日組織小實踐活動(如班級包粽子、做燈籠、寫福字)。評價重點: 是否寫清了節日名稱和主要習俗?是否具體描述了1-2項親身參與的活動(有動作、感官細節)?是否表達了真實感受?語句是否基本通順?這份詳細的步驟方案希望能幫助三年級的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中華傳統節日》的習作,用文字記錄下傳統節日的美好體驗,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并樂于分享這份文化的喜悅!請欣賞優秀范文《難忘的中秋節》每年的中秋節,月亮都像一盞最亮的燈籠,掛在深藍色的夜空中。但去年那個中秋,卻像一顆裹著糖衣的星星,永遠甜在我的記憶里。月光下的“面團大戰”那天下午,奶奶說要教我包月餅。面團像淘氣的云朵,粘在我手上甩不掉。我偷偷往臉上抹面粉,變成“小花貓”,逗得奶奶直不起腰。“餡兒要像月亮一樣圓!”奶奶把豆沙團塞進面皮,可我一捏,豆沙從指縫鉆出來,活像月亮的笑臉裂開了。最后,我的月餅成了“四不像”,奶奶卻夸它像玉兔的腳印,還刻了朵小花作記號。陽臺上的“月亮宴會”傍晚,全家把餐桌搬到陽臺。媽媽端出清蒸大閘蟹,紅彤彤的殼像將軍的鎧甲;爸爸泡的桂花茶飄著金星星,我一口氣喝光,舌尖留著淡淡的甜。最神奇的是一盤水靈靈的葡萄,媽媽說是“月亮珠”:“吃一顆,就能聽懂月亮的悄悄話!”我趕緊塞了一顆,抬頭望月——哎呀,月亮真的在云紗后面眨眼呢!藏在云里的故事突然,一片烏云飄來,月亮躲得無影無蹤。我急得跺腳:“我的月餅還沒給月亮看呢!”爺爺搖著蒲扇說:“別急,這是嫦娥姐姐在換新裙子。”他講起小時候的中秋:沒有烤箱,太婆用炭火烤月餅,火候全靠看月亮的臉——月亮亮,火就旺;月亮暗,火就小。正說著,月亮“唰”地鉆出云層,比之前更圓更亮。我的“四不像”月餅躺在盤子里,月光給它鍍了一層銀邊,仿佛成了真正的玉兔貢品。尾聲睡覺前,我把咬了一口的月餅放在窗臺上。夢里,嫦娥乘著月光滑進我的房間,裙擺掃過月餅上的小花:“這是我收過最特別的禮物!”第二天,月餅真的少了一半,只留下幾粒芝麻。媽媽說,是風偷吃了。可我知道,那是月亮舍不得人間的甜。寫作小貼士:1. 五感魔法:寫面粉的觸感(黏)、桂花茶的香氣(甜)、葡萄的比喻(月亮珠);2. 代際溫情:通過祖孫互動(奶奶教做月餅、爺爺講故事)傳遞文化傳承;3. 虛實結合:現實與傳說交融(嫦娥入夢),讓節日充滿童趣幻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