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學林小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六年級科學試卷1.(2025六上·錢塘期末)被稱為中國“天眼之父”的科學家是( )。A.列文虎克 B.屠呦呦 C.鐘南山 D.南仁東【答案】D【知識點】科學常識【解析】【分析】南仁東是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主導建設了 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即 “中國天眼”,為中國射電天文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列文虎克是荷蘭顯微鏡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諾獎,鐘南山是呼吸病學專家,均與 “天眼” 無關,故正確答案為 D。2.(2025六上·錢塘期末)將干草放入水中制成培養液,培養草履蟲用的液體最好用( )。A.酒精 B.礦泉水 C.池塘水 D.開水【答案】C【知識點】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蟲通常生活在有機質豐富的淡水中,池塘水含有天然的微生物、藻類等有機質,能為草履蟲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酒精會殺死草履蟲,開水高溫滅菌后缺乏營養,礦泉水經過處理也缺少天然有機質,均不適合培養草履蟲,故最佳選擇是C。3.(2025六上·錢塘期末)用下列凸透鏡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范圍最小的是( )。A. B. C. D.【答案】D【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凸透鏡是由兩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鏡體組成; 凸透鏡是一個最簡單的放大鏡。凸透鏡的放大倍數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越大,我們能看到的范圍就越小。4.(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果在顯微鏡中觀察到一個污點,移動玻片標本和轉動物鏡后,污點仍不動,污點應該在 ( )。A.玻片標本上 B.物鏡上 C.目鏡上 D.手上【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中污點可能存在于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上。移動玻片標本,污點不動,說明污點不在玻片上;轉動物鏡后污點仍不動,說明污點也不在物鏡上。因此,污點只能在目鏡上。手上的污點不會出現在視野中,故正確答案為 C。5.(2025六上·錢塘期末)在顯微鏡下觀察草履蟲,若發現草履蟲在左上方游動,為了使草履蟲能在視野中央,應該將玻片向( )移動。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成的像是倒像,視野中草履蟲的位置與實際位置相反。當觀察到草履蟲在左上方游動時,其實際位于玻片的右下方。要將其移至視野中央,需向看到的方向移動玻片,即向左上方移動,這樣實際操作會使草履蟲向右下方移動至視野中央,故選擇 C。6.(2025六上·錢塘期末)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草履蟲是 ( )。A. B. C. D.【答案】C【知識點】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顯微下呈倒置的草鞋形,身體前端較鈍,后端稍尖,體表密布纖毛,細胞中部有一個大核和一個小核。7.(2025六上·錢塘期末)關于微生物與細胞的相關知識,下面描述與事實不符的有 ( )。A.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B.一個變形蟲就是一個細胞C.同一種生物不同部位的細胞是不同的D.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答案】D【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A 正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B 正確,變形蟲為單細胞生物,一個個體即一個細胞;C 正確,同一種生物不同部位細胞因分化而形態、功能不同;D 錯誤,并非所有生物都由細胞組成,如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和核酸構成,故 D 與事實不符。8.(2025六上·錢塘期末)下列現象與地球公轉無關的是 ( )。A.夏天太陽升起比冬天早 B.秋去冬來C.貓頭鷹晝伏夜出 D.大雁南飛【答案】C【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地球公轉產生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及動物遷徙等季節性現象。A 中夏冬日出早晚差異由公轉導致的晝夜長短變化引起;B 秋去冬來是公轉形成的季節更替;D 大雁南飛是應對公轉帶來的氣候季節變化。而 C 貓頭鷹晝伏夜出是由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影響的生物節律,與公轉無關,故選 C。9.(2025六上·錢塘期末)工具與技術的發展讓村民取水越來越方便了,對于工具與技術,下列說法你不認同的是( )。A.完成同一任務只能使用一種工具B.不同的工具有著不同的技術C.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工具的發展D.技術和工具都可以不斷發展【答案】A【知識點】科技【解析】【分析】A 錯誤,完成同一任務往往可使用多種工具,如取水既可用水桶也可用水管,并非唯一選擇;B 正確,不同工具對應不同技術,如水車與抽水機的技術原理不同;C 正確,技術進步推動工具升級,如電動水泵替代傳統轆轤;D 正確,技術和工具隨需求持續發展,如從手工打水到自動化供水系統。故不認同 A。10.(2025六上·錢塘期末)使用下圖剪刀時,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的位置標注正確的是 ( )。A. B.C. D.【答案】C【知識點】剪刀【解析】【分析】剪刀屬于杠桿工具,支點是兩刀刃連接處的軸(鉚釘位置);用力點是人手施加力的手柄部位;阻力點是刀刃接觸被剪物體的位置。11.(2025六上·錢塘期末)活字印刷的正確流程是 ( )。A.拓印一晾制一刷墨一檢字 B.檢字一拓印一晾制一刷墨C.檢字一刷墨一拓印一晾制 D.刷墨一晾制一拓印一檢字【答案】C【知識點】印刷術【解析】【分析】活字印刷的正確流程為:先從字盤中檢字,將所需活字按順序排列固定;接著在活字上刷墨,使文字沾墨;然后用紙張拓印,將墨字轉印到紙上;最后晾制,讓墨跡干燥固定。C 選項 “檢字 — 刷墨 — 拓印 — 晾制” 符合實際操作順序,其他選項步驟混亂,故正確答案為 C。12.(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為手搖鉛筆刀,收攏耳夾夾緊鉛筆后,轉動搖柄就能把鉛筆刨尖。搖柄運用了 ( )原理。A.杠桿 B.輪軸 C.斜面 D.滑輪【答案】B【知識點】輪軸【解析】【分析】搖柄由半徑較大的 “輪”(搖柄手柄)和半徑較小的 “軸”(與刀片連接的轉動軸)組成,轉動時輪帶動軸旋轉,屬于輪軸原理。輪軸通過增大輪半徑來減小作用力,使搖柄轉動更省力。而杠桿需繞支點轉動,斜面是傾斜平面,滑輪用于改變力的方向,均與搖柄結構不符,故正確答案為 B。13.(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是研究我國北京和烏魯木齊,哪座城市先迎來黎明的模擬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同學們面朝外圍成圓圈是模擬地球B.貼有“北京”紙片的同學同時要標注“東”C.站在圈外的同學舉一個紅色紙片代表太陽D.大家按照自“東”向“西”的方向慢慢轉動, “北京”先看到太陽【答案】D【知識點】日出時間【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先迎來黎明。北京位于烏魯木齊東邊,應先看到太陽。模擬實驗中,若大家按自西向東轉動(即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北京”(東邊)才會先見太陽,而 D 中 “自東向西轉動” 與實際自轉方向相反,說法錯誤。14.(2025六上·錢塘期末)今年的正月初一是2025年1月29日這天,當天太陽直射在( )位置。A.赤道 B.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C.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 D.南回歸線【答案】B【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之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2025 年 1 月 29 日在冬至日之后、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之前,所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故答案選 B。15.(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是“地心說”和“日心說”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種學說沒有相同的觀點B.左圖是“日心說”示意圖C.右圖是“日心說”示意圖D.“日心說”觀點認為太陽是不斷轉動的【答案】C【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地心說” 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左圖),“日心說” 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右圖),二者均承認天體圍繞中心轉動,A 錯誤。左圖中心為地球,是 “地心說” 示意圖,B 錯誤;右圖中心為太陽,是 “日心說” 示意圖,C 正確。“日心說” 觀點是地球等行星繞太陽轉動,太陽被視為相對靜止的中心,D 錯誤。16.(2025六上·錢塘期末)地球自轉的周期是 ( )。A.一年 B.一個月 C.24小時 D.12小時【答案】C【知識點】地球自轉【解析】【分析】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轉動的運動方式,其周期為24 小時(1 天),這導致了晝夜交替現象。A 選項 “一年” 是地球公轉周期,B “一個月” 多與月球公轉相關,D “12 小時” 為半天,均非自轉周期。故正確答案為 C。17.(2025六上·錢塘期末)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入軌后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3名飛行員與神舟十八號3名飛行員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下列說法與實際不符的是( )。A.火箭升空階段能量轉化為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B.空間站的“大翅膀”張開時是電能轉化為機械能C.“大翅膀”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給空間站供電D.宇航員在艙內活動時是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答案】D【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宇航員在艙內活動時,是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人體通過消耗體內儲存的化學能來提供動力進行活動。A 中火箭升空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B 中空間站太陽翼張開靠電能驅動,是電能轉化為機械能,C 中太陽翼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A、B、C 均正確,故答案為 D。18.(2025六上·錢塘期末)關于能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上所有能量都來自太陽B.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C.生物體的能量最初都來自太陽D.通過食物鏈的傳遞能量越積越多【答案】C【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地球上大部分能量來自太陽,但地球內部的熱能等來自地球本身,A 錯誤。植物光合作用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B 錯誤。生物體通過食物鏈獲取能量,而食物鏈能量最初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C 正確。19.(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為驗證奧斯特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實驗證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B.實驗結束斷開開關,小磁針最終不會回到原處C.“小磁針偏轉角度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這是作出猜想D.實驗中將導線換成線圈,小磁針偏轉角度都會變大【答案】A【知識點】奧斯特實驗【解析】【分析】奧斯特實驗證明了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A 正確。斷開開關后,小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會回到南北指向,B 錯誤;“小磁針偏轉角度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屬于提出問題,而非作出猜想,C 錯誤;導線換成線圈時,若電流等條件不變,小磁針偏轉角度不一定變大,D 錯誤。20.(2025六上·錢塘期末)關于小電動機的結構和功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動機的主要結構是鐵芯和換向器B.電動機工作時動能轉換為電能C.電動機的轉速快慢與電流大小無關D.電動機是利用電能產生動力的機器【答案】D【知識點】電動機【解析】【分析】電動機是利用電能產生動力的裝置,工作時將電能轉化為動能,D 正確、B 錯誤。其主要結構包括定子(如磁鐵)、轉子(如線圈)、換向器等,鐵芯并非核心結構,A 錯誤。電動機轉速與電流大小、磁場強度等相關,電流越大轉速通常越快,C 錯誤。21.(2025六上·錢塘期末)學習《微小世界》單元后,大家對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充滿了好奇。向陽小隊的同學們想進一步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于是制作了土壤浸出液并提取上層液體觀察。(1)在制作土壤浸出液玻片標本時,下列蓋蓋玻片的方法正確的是( )。A. B. C. D.(2)下列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標本的操作步驟正確的是 ( )。A.c→d→a→b B.c→a→b→d C.d→b→a→c D.d→b→c→a(3)觀察發現視野中的微生物太小了,看不清細節,想要放到最大,可以選擇的目鏡和物鏡組合是 (填字母序號)(4)他們先用低倍物鏡觀察,再換高倍物鏡,視野里看到的細胞會( )。A.更多、更大、更亮 B.更少、更小、更暗C.更少、更大、更暗 D.更多、更小、更亮【答案】(1)B(2)C(3)BC(4)C【知識點】制作顯微標本;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蓋蓋玻片時,應使用鑷子夾住蓋玻片一側,使其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慢傾斜放下另一邊,目的是避免產生氣泡,確保觀察清晰。若圖示中某選項符合 “先接觸液滴、緩慢放下” 的操作,則為正確答案,其余可能因垂直放下或操作不當導致氣泡產生。(2)光學顯微鏡正確操作步驟為:對光→放置標本→鏡筒向下調焦→鏡筒向上找物像。對光使視野明亮,放片后先降鏡筒(避免壓片),再升鏡筒調焦。(3)顯微鏡放大倍數 = 目鏡放大倍數 × 物鏡放大倍數。若想看清微生物細節,需最大化放大倍數。BC組合放大倍數最大,為400倍。(4)從低倍物鏡換高倍物鏡時,顯微鏡放大倍數增大,視野中細胞體積會變大,但由于高倍鏡視野范圍變小,看到的細胞數量會減少。同時,高倍鏡通光量減少,視野會變暗。因此,換高倍鏡后視野中的細胞表現為 “更少、更大、更暗”,選項C正確。22.(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是研究地球公轉特點的示意圖,請回答:(1)這個實驗是 (填“模擬”或“對比”)實驗。(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 ,地球從B運動到A位置所需要的時間是 個月。(3)有同學認為四季的形成主要是與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遠近有關,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為什么 。(4)請將春分日的太陽光線和桿子影子畫在下圖中。【答案】(1)模擬(2)自西向東;9(3)不同意, 四季形成主要與地球公轉和太陽直射點位置(或直射角度)有關(4)【知識點】影長的四季變化;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1)該實驗通過構建模型來模仿地球公轉的真實過程,屬于模擬實驗。模擬實驗是用模型替代真實事物進行研究,能直觀展示難以直接觀察的自然現象,而對比實驗需設置對照組變量。此實驗未涉及變量對比,故為模擬實驗。(2)地球公轉方向與自轉一致,為自西向東,這是太陽系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從示意圖看, B到A 為公轉軌道的四分之三,因地球公轉周期約 12 個月,四分之三周期對應約9個月。(3)四季形成主要與地球公轉時地軸傾斜且方向不變有關,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使不同地區獲得太陽熱量不同。地球與太陽距離變化對四季影響極小,如北半球冬季時地球正處于近日點附近,這說明距離并非四季形成的主因。(4)太陽光線:從正南方斜射至地面,與地面夾角隨緯度不同而變化,但光線方向為水平向南偏上,且與地軸傾斜方向一致。影子方向:桿子影子朝向正北方,且影子長度取決于桿子高度和當地太陽高度角。23.(2025六上·錢塘期末)桔槔(jié gāo) 是一種春秋時期就比較普遍的原始汲水工具。它利用的是 原理,由于重物替代了一部分人力,所以能夠節省人力。當水桶取好水后,重物由于 的作用會下降,水就被提起來了。如果還想更省力.,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將支架做得更靠近 的一端。【答案】杠桿;重力;水桶【知識點】杠桿【解析】【分析】桔槔通過橫桿(杠桿)繞支架轉動,利用重物平衡水桶重量,屬于杠桿原理。水桶取水后,重物受重力作用下降,帶動水桶上升。根據杠桿省力原理,將支架靠近重物一端,可增大重物力臂、減小提水阻力臂,從而更省力。24.(2025六上·錢塘期末)右圖是兩人在通過蹬自行車讓面包機工作烤熟面包。面包烤熟后會彈上來。請分析:(1)此處的人蹬自行車的功能相當于 ;(2)面包被烤熟發生的能量轉化是 ;(3)請寫出兩個自行車結構中運用簡單機械的結構名稱和相應的科學原理。①結構名稱 ,科學原理 ;②結構名稱 ,科學原理 。【答案】(1)發電機(2)電能轉化為熱能(3)踏腳;輪軸;剎車手柄;杠桿【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杠桿;輪軸【解析】【分析】(1)人蹬自行車時,通過機械傳動帶動發電機運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面包機供電,使其完成烤面包的工作。這一過程中,自行車的功能與發電機一致,都是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故此處人蹬自行車的功能相當于發電機。(2)面包機工作時,接收到的電能通過內部加熱元件(如電阻絲)轉化為內能,利用高溫使面包受熱烘烤,從而實現烤熟的過程。該過程中,電能作為輸入能量,最終以內能形式作用于面包,完成能量的轉化。(3)①結構名稱:腳踏板與鏈輪,科學原理:杠桿原理。腳踏板轉動時,以中軸為支點,形成杠桿結構,腳踩踏板的力通過杠桿傳遞到鏈輪,帶動鏈條轉動,將人力轉化為機械能,驅動自行車前進。②結構名稱:剎車手柄,科學原理:杠桿原理。剎車手柄運用杠桿原理:以手柄與車把的連接處為支點,手指捏握手柄的位置為動力作用點,剎車線與手柄的連接點為阻力作用點。捏動手柄時,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形成省力杠桿,通過較小的手指力拉動剎車線,使剎車塊夾緊車輪,實現減速制動。25.(2025六上·錢塘期末)甲、乙、丙三個實驗裝置圖是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的探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請結合你學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甲、乙、丙三個實驗中所用的電池、導線、鐵芯、大頭針都相同)(1)分析甲、乙兩個實驗,實驗條件不同的是 ,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2)奇奇同學拿著一枚小磁針靠近通電的甲裝置鐵芯下端,結果發現小磁針的S極被排斥,則可推測甲裝置中鐵芯的上端是 極。(3)奇奇同學想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是否與電流大小有關,則需選擇上圖中的 裝置進行對比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 。(4)在實驗過程中,該小組同學發現電池會發燙,這是因為電磁鐵工作時電池將一部分 能轉化為 能。(5)在實驗過程中,該小組同學還疑惑電磁鐵的磁性強弱是否與鐵芯粗細有關,對此你的猜想是 。【答案】(1)線圈匝數;電磁鐵磁性強弱是否與線圈匝數有關(2)N(或北)(3)甲丙;丙吸住更多的大頭針(4)化學;熱(5)鐵芯越粗,通電后磁性越強【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電磁鐵的磁性;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1)甲、乙實驗中電池、鐵芯等條件相同,唯獨線圈匝數不同(甲匝數少,乙匝數多)。通過觀察兩裝置吸引大頭針的數量差異,可分析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屬于控制變量法的典型應用。(2)小磁針 S 極被甲裝置鐵芯下端排斥,根據 “同名磁極相互排斥” 可知,鐵芯下端為 S 極。由于電磁鐵的磁極分布遵循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且鐵芯上下端為異名磁極,因此鐵芯上端為 N 極。(3)甲和丙實驗中線圈匝數、鐵芯等條件相同,丙通過并聯電池增大電流。根據控制變量法,可探究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電流越大,電磁鐵磁性越強,故丙裝置吸引的大頭針更多,直觀體現電流對磁性的影響。(4)電池工作時,內部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供電磁鐵使用。但由于導線存在電阻,電流通過時會產生焦耳熱,導致部分電能轉化為內能,使電池發燙。這是能量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熱損耗現象,符合能量守恒定律。(5)鐵芯作為電磁鐵的磁路介質,其粗細會影響磁導率和磁通量。粗鐵芯可能提供更暢通的磁路,減少磁阻,使更多磁感線通過線圈,從而增強磁性。可類比水管粗細對水流的影響 —— 粗管更易導通水流,同理粗鐵芯可能更利于磁力線傳導,故推測磁性強弱與鐵芯粗細相關。26.(2025六上·錢塘期末)汽車拋錨往往需要用拖車拖離。拖車時,師傅先從車上滑下一層鋼板,駕在了地面和車尾之間,隨后用鉤子把車拉了上去。此時的鋼板運用了____的科學原理。小科設計了相關實驗進行驗證并記錄了表中數據。重物 直接提升的力(N) 沿斜面A提升 的力 (N) 沿斜面B提升的力(N) 沿斜面C 提升的力(N)鉛筆盒 第1次 5.0 2.7 2.2第2次 5.0 3.5 2.7 2.8第3次 4.9 3.6 2.6 2.2第4次 5.0 3.6 2.7 2.1(1)已知表中有一個數據記錄錯誤,請你將它圈出來。(2)斜面A的第一次數據最有可能是 。(3)對比直接提升物體的力和沿斜面A提升的力,小科能得出的結論是 。(4)分析A、B、C三組實驗數據,還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在這個實驗中,保持不變的條件有 、 等。【答案】(1)(2)3.5或3.6均可(3)使用斜面提升物體可以省力(4)提升相同重物,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汽車重物;斜面的高度【知識點】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斜面【解析】【分析】(1)斜面的作用是省力,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應小于直接提升的力。且沿著同一個斜面提升物體,所用的力相差不會太大,C斜面第二次數據有誤。(2)斜面A的第一次數據最有可能是出現最多次數的3.6N。(3)對比數據可知,直接提升力約為 5.0N,而沿斜面提升物體,所用力都不直接提升需要的小,所以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斜面提升物體可以省力。(4)對比 A、B、C 三組數據,沿斜面提升的力大小為 A>B>C,推測 C 的坡度最小。說明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實驗中需控制重物重力、斜面粗糙程度等變量不變,僅改變斜面坡度,符合控制變量法的要求。1 / 1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學林小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六年級科學試卷1.(2025六上·錢塘期末)被稱為中國“天眼之父”的科學家是( )。A.列文虎克 B.屠呦呦 C.鐘南山 D.南仁東2.(2025六上·錢塘期末)將干草放入水中制成培養液,培養草履蟲用的液體最好用( )。A.酒精 B.礦泉水 C.池塘水 D.開水3.(2025六上·錢塘期末)用下列凸透鏡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范圍最小的是( )。A. B. C. D.4.(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果在顯微鏡中觀察到一個污點,移動玻片標本和轉動物鏡后,污點仍不動,污點應該在 ( )。A.玻片標本上 B.物鏡上 C.目鏡上 D.手上5.(2025六上·錢塘期末)在顯微鏡下觀察草履蟲,若發現草履蟲在左上方游動,為了使草履蟲能在視野中央,應該將玻片向( )移動。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6.(2025六上·錢塘期末)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草履蟲是 ( )。A. B. C. D.7.(2025六上·錢塘期末)關于微生物與細胞的相關知識,下面描述與事實不符的有 ( )。A.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B.一個變形蟲就是一個細胞C.同一種生物不同部位的細胞是不同的D.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8.(2025六上·錢塘期末)下列現象與地球公轉無關的是 ( )。A.夏天太陽升起比冬天早 B.秋去冬來C.貓頭鷹晝伏夜出 D.大雁南飛9.(2025六上·錢塘期末)工具與技術的發展讓村民取水越來越方便了,對于工具與技術,下列說法你不認同的是( )。A.完成同一任務只能使用一種工具B.不同的工具有著不同的技術C.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工具的發展D.技術和工具都可以不斷發展10.(2025六上·錢塘期末)使用下圖剪刀時,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的位置標注正確的是 ( )。A. B.C. D.11.(2025六上·錢塘期末)活字印刷的正確流程是 ( )。A.拓印一晾制一刷墨一檢字 B.檢字一拓印一晾制一刷墨C.檢字一刷墨一拓印一晾制 D.刷墨一晾制一拓印一檢字12.(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為手搖鉛筆刀,收攏耳夾夾緊鉛筆后,轉動搖柄就能把鉛筆刨尖。搖柄運用了 ( )原理。A.杠桿 B.輪軸 C.斜面 D.滑輪13.(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是研究我國北京和烏魯木齊,哪座城市先迎來黎明的模擬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同學們面朝外圍成圓圈是模擬地球B.貼有“北京”紙片的同學同時要標注“東”C.站在圈外的同學舉一個紅色紙片代表太陽D.大家按照自“東”向“西”的方向慢慢轉動, “北京”先看到太陽14.(2025六上·錢塘期末)今年的正月初一是2025年1月29日這天,當天太陽直射在( )位置。A.赤道 B.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C.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 D.南回歸線15.(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是“地心說”和“日心說”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種學說沒有相同的觀點B.左圖是“日心說”示意圖C.右圖是“日心說”示意圖D.“日心說”觀點認為太陽是不斷轉動的16.(2025六上·錢塘期末)地球自轉的周期是 ( )。A.一年 B.一個月 C.24小時 D.12小時17.(2025六上·錢塘期末)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入軌后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3名飛行員與神舟十八號3名飛行員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下列說法與實際不符的是( )。A.火箭升空階段能量轉化為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B.空間站的“大翅膀”張開時是電能轉化為機械能C.“大翅膀”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給空間站供電D.宇航員在艙內活動時是熱能轉化為機械能18.(2025六上·錢塘期末)關于能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上所有能量都來自太陽B.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C.生物體的能量最初都來自太陽D.通過食物鏈的傳遞能量越積越多19.(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為驗證奧斯特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實驗證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B.實驗結束斷開開關,小磁針最終不會回到原處C.“小磁針偏轉角度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這是作出猜想D.實驗中將導線換成線圈,小磁針偏轉角度都會變大20.(2025六上·錢塘期末)關于小電動機的結構和功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動機的主要結構是鐵芯和換向器B.電動機工作時動能轉換為電能C.電動機的轉速快慢與電流大小無關D.電動機是利用電能產生動力的機器21.(2025六上·錢塘期末)學習《微小世界》單元后,大家對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充滿了好奇。向陽小隊的同學們想進一步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于是制作了土壤浸出液并提取上層液體觀察。(1)在制作土壤浸出液玻片標本時,下列蓋蓋玻片的方法正確的是( )。A. B. C. D.(2)下列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標本的操作步驟正確的是 ( )。A.c→d→a→b B.c→a→b→d C.d→b→a→c D.d→b→c→a(3)觀察發現視野中的微生物太小了,看不清細節,想要放到最大,可以選擇的目鏡和物鏡組合是 (填字母序號)(4)他們先用低倍物鏡觀察,再換高倍物鏡,視野里看到的細胞會( )。A.更多、更大、更亮 B.更少、更小、更暗C.更少、更大、更暗 D.更多、更小、更亮22.(2025六上·錢塘期末)如圖是研究地球公轉特點的示意圖,請回答:(1)這個實驗是 (填“模擬”或“對比”)實驗。(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 ,地球從B運動到A位置所需要的時間是 個月。(3)有同學認為四季的形成主要是與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遠近有關,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為什么 。(4)請將春分日的太陽光線和桿子影子畫在下圖中。23.(2025六上·錢塘期末)桔槔(jié gāo) 是一種春秋時期就比較普遍的原始汲水工具。它利用的是 原理,由于重物替代了一部分人力,所以能夠節省人力。當水桶取好水后,重物由于 的作用會下降,水就被提起來了。如果還想更省力.,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將支架做得更靠近 的一端。24.(2025六上·錢塘期末)右圖是兩人在通過蹬自行車讓面包機工作烤熟面包。面包烤熟后會彈上來。請分析:(1)此處的人蹬自行車的功能相當于 ;(2)面包被烤熟發生的能量轉化是 ;(3)請寫出兩個自行車結構中運用簡單機械的結構名稱和相應的科學原理。①結構名稱 ,科學原理 ;②結構名稱 ,科學原理 。25.(2025六上·錢塘期末)甲、乙、丙三個實驗裝置圖是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的探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請結合你學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甲、乙、丙三個實驗中所用的電池、導線、鐵芯、大頭針都相同)(1)分析甲、乙兩個實驗,實驗條件不同的是 ,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 。(2)奇奇同學拿著一枚小磁針靠近通電的甲裝置鐵芯下端,結果發現小磁針的S極被排斥,則可推測甲裝置中鐵芯的上端是 極。(3)奇奇同學想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是否與電流大小有關,則需選擇上圖中的 裝置進行對比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 。(4)在實驗過程中,該小組同學發現電池會發燙,這是因為電磁鐵工作時電池將一部分 能轉化為 能。(5)在實驗過程中,該小組同學還疑惑電磁鐵的磁性強弱是否與鐵芯粗細有關,對此你的猜想是 。26.(2025六上·錢塘期末)汽車拋錨往往需要用拖車拖離。拖車時,師傅先從車上滑下一層鋼板,駕在了地面和車尾之間,隨后用鉤子把車拉了上去。此時的鋼板運用了____的科學原理。小科設計了相關實驗進行驗證并記錄了表中數據。重物 直接提升的力(N) 沿斜面A提升 的力 (N) 沿斜面B提升的力(N) 沿斜面C 提升的力(N)鉛筆盒 第1次 5.0 2.7 2.2第2次 5.0 3.5 2.7 2.8第3次 4.9 3.6 2.6 2.2第4次 5.0 3.6 2.7 2.1(1)已知表中有一個數據記錄錯誤,請你將它圈出來。(2)斜面A的第一次數據最有可能是 。(3)對比直接提升物體的力和沿斜面A提升的力,小科能得出的結論是 。(4)分析A、B、C三組實驗數據,還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在這個實驗中,保持不變的條件有 、 等。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科學常識【解析】【分析】南仁東是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主導建設了 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即 “中國天眼”,為中國射電天文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列文虎克是荷蘭顯微鏡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諾獎,鐘南山是呼吸病學專家,均與 “天眼” 無關,故正確答案為 D。2.【答案】C【知識點】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蟲通常生活在有機質豐富的淡水中,池塘水含有天然的微生物、藻類等有機質,能為草履蟲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酒精會殺死草履蟲,開水高溫滅菌后缺乏營養,礦泉水經過處理也缺少天然有機質,均不適合培養草履蟲,故最佳選擇是C。3.【答案】D【知識點】放大鏡【解析】【分析】凸透鏡是由兩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鏡體組成; 凸透鏡是一個最簡單的放大鏡。凸透鏡的放大倍數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越大,我們能看到的范圍就越小。4.【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中污點可能存在于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上。移動玻片標本,污點不動,說明污點不在玻片上;轉動物鏡后污點仍不動,說明污點也不在物鏡上。因此,污點只能在目鏡上。手上的污點不會出現在視野中,故正確答案為 C。5.【答案】C【知識點】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顯微鏡成的像是倒像,視野中草履蟲的位置與實際位置相反。當觀察到草履蟲在左上方游動時,其實際位于玻片的右下方。要將其移至視野中央,需向看到的方向移動玻片,即向左上方移動,這樣實際操作會使草履蟲向右下方移動至視野中央,故選擇 C。6.【答案】C【知識點】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顯微下呈倒置的草鞋形,身體前端較鈍,后端稍尖,體表密布纖毛,細胞中部有一個大核和一個小核。7.【答案】D【知識點】生物細胞【解析】【分析】A 正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B 正確,變形蟲為單細胞生物,一個個體即一個細胞;C 正確,同一種生物不同部位細胞因分化而形態、功能不同;D 錯誤,并非所有生物都由細胞組成,如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和核酸構成,故 D 與事實不符。8.【答案】C【知識點】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解析】【分析】地球公轉產生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及動物遷徙等季節性現象。A 中夏冬日出早晚差異由公轉導致的晝夜長短變化引起;B 秋去冬來是公轉形成的季節更替;D 大雁南飛是應對公轉帶來的氣候季節變化。而 C 貓頭鷹晝伏夜出是由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影響的生物節律,與公轉無關,故選 C。9.【答案】A【知識點】科技【解析】【分析】A 錯誤,完成同一任務往往可使用多種工具,如取水既可用水桶也可用水管,并非唯一選擇;B 正確,不同工具對應不同技術,如水車與抽水機的技術原理不同;C 正確,技術進步推動工具升級,如電動水泵替代傳統轆轤;D 正確,技術和工具隨需求持續發展,如從手工打水到自動化供水系統。故不認同 A。10.【答案】C【知識點】剪刀【解析】【分析】剪刀屬于杠桿工具,支點是兩刀刃連接處的軸(鉚釘位置);用力點是人手施加力的手柄部位;阻力點是刀刃接觸被剪物體的位置。11.【答案】C【知識點】印刷術【解析】【分析】活字印刷的正確流程為:先從字盤中檢字,將所需活字按順序排列固定;接著在活字上刷墨,使文字沾墨;然后用紙張拓印,將墨字轉印到紙上;最后晾制,讓墨跡干燥固定。C 選項 “檢字 — 刷墨 — 拓印 — 晾制” 符合實際操作順序,其他選項步驟混亂,故正確答案為 C。12.【答案】B【知識點】輪軸【解析】【分析】搖柄由半徑較大的 “輪”(搖柄手柄)和半徑較小的 “軸”(與刀片連接的轉動軸)組成,轉動時輪帶動軸旋轉,屬于輪軸原理。輪軸通過增大輪半徑來減小作用力,使搖柄轉動更省力。而杠桿需繞支點轉動,斜面是傾斜平面,滑輪用于改變力的方向,均與搖柄結構不符,故正確答案為 B。13.【答案】D【知識點】日出時間【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先迎來黎明。北京位于烏魯木齊東邊,應先看到太陽。模擬實驗中,若大家按自西向東轉動(即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北京”(東邊)才會先見太陽,而 D 中 “自東向西轉動” 與實際自轉方向相反,說法錯誤。14.【答案】B【知識點】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之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2025 年 1 月 29 日在冬至日之后、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之前,所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故答案選 B。15.【答案】C【知識點】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解析】【分析】“地心說” 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左圖),“日心說” 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右圖),二者均承認天體圍繞中心轉動,A 錯誤。左圖中心為地球,是 “地心說” 示意圖,B 錯誤;右圖中心為太陽,是 “日心說” 示意圖,C 正確。“日心說” 觀點是地球等行星繞太陽轉動,太陽被視為相對靜止的中心,D 錯誤。16.【答案】C【知識點】地球自轉【解析】【分析】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轉動的運動方式,其周期為24 小時(1 天),這導致了晝夜交替現象。A 選項 “一年” 是地球公轉周期,B “一個月” 多與月球公轉相關,D “12 小時” 為半天,均非自轉周期。故正確答案為 C。17.【答案】D【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宇航員在艙內活動時,是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人體通過消耗體內儲存的化學能來提供動力進行活動。A 中火箭升空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B 中空間站太陽翼張開靠電能驅動,是電能轉化為機械能,C 中太陽翼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A、B、C 均正確,故答案為 D。18.【答案】C【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地球上大部分能量來自太陽,但地球內部的熱能等來自地球本身,A 錯誤。植物光合作用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B 錯誤。生物體通過食物鏈獲取能量,而食物鏈能量最初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C 正確。19.【答案】A【知識點】奧斯特實驗【解析】【分析】奧斯特實驗證明了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A 正確。斷開開關后,小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會回到南北指向,B 錯誤;“小磁針偏轉角度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屬于提出問題,而非作出猜想,C 錯誤;導線換成線圈時,若電流等條件不變,小磁針偏轉角度不一定變大,D 錯誤。20.【答案】D【知識點】電動機【解析】【分析】電動機是利用電能產生動力的裝置,工作時將電能轉化為動能,D 正確、B 錯誤。其主要結構包括定子(如磁鐵)、轉子(如線圈)、換向器等,鐵芯并非核心結構,A 錯誤。電動機轉速與電流大小、磁場強度等相關,電流越大轉速通常越快,C 錯誤。21.【答案】(1)B(2)C(3)BC(4)C【知識點】制作顯微標本;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解析】【分析】(1)蓋蓋玻片時,應使用鑷子夾住蓋玻片一側,使其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慢傾斜放下另一邊,目的是避免產生氣泡,確保觀察清晰。若圖示中某選項符合 “先接觸液滴、緩慢放下” 的操作,則為正確答案,其余可能因垂直放下或操作不當導致氣泡產生。(2)光學顯微鏡正確操作步驟為:對光→放置標本→鏡筒向下調焦→鏡筒向上找物像。對光使視野明亮,放片后先降鏡筒(避免壓片),再升鏡筒調焦。(3)顯微鏡放大倍數 = 目鏡放大倍數 × 物鏡放大倍數。若想看清微生物細節,需最大化放大倍數。BC組合放大倍數最大,為400倍。(4)從低倍物鏡換高倍物鏡時,顯微鏡放大倍數增大,視野中細胞體積會變大,但由于高倍鏡視野范圍變小,看到的細胞數量會減少。同時,高倍鏡通光量減少,視野會變暗。因此,換高倍鏡后視野中的細胞表現為 “更少、更大、更暗”,選項C正確。22.【答案】(1)模擬(2)自西向東;9(3)不同意, 四季形成主要與地球公轉和太陽直射點位置(或直射角度)有關(4)【知識點】影長的四季變化;地球的公轉【解析】【分析】(1)該實驗通過構建模型來模仿地球公轉的真實過程,屬于模擬實驗。模擬實驗是用模型替代真實事物進行研究,能直觀展示難以直接觀察的自然現象,而對比實驗需設置對照組變量。此實驗未涉及變量對比,故為模擬實驗。(2)地球公轉方向與自轉一致,為自西向東,這是太陽系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從示意圖看, B到A 為公轉軌道的四分之三,因地球公轉周期約 12 個月,四分之三周期對應約9個月。(3)四季形成主要與地球公轉時地軸傾斜且方向不變有關,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使不同地區獲得太陽熱量不同。地球與太陽距離變化對四季影響極小,如北半球冬季時地球正處于近日點附近,這說明距離并非四季形成的主因。(4)太陽光線:從正南方斜射至地面,與地面夾角隨緯度不同而變化,但光線方向為水平向南偏上,且與地軸傾斜方向一致。影子方向:桿子影子朝向正北方,且影子長度取決于桿子高度和當地太陽高度角。23.【答案】杠桿;重力;水桶【知識點】杠桿【解析】【分析】桔槔通過橫桿(杠桿)繞支架轉動,利用重物平衡水桶重量,屬于杠桿原理。水桶取水后,重物受重力作用下降,帶動水桶上升。根據杠桿省力原理,將支架靠近重物一端,可增大重物力臂、減小提水阻力臂,從而更省力。24.【答案】(1)發電機(2)電能轉化為熱能(3)踏腳;輪軸;剎車手柄;杠桿【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化;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杠桿;輪軸【解析】【分析】(1)人蹬自行車時,通過機械傳動帶動發電機運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面包機供電,使其完成烤面包的工作。這一過程中,自行車的功能與發電機一致,都是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故此處人蹬自行車的功能相當于發電機。(2)面包機工作時,接收到的電能通過內部加熱元件(如電阻絲)轉化為內能,利用高溫使面包受熱烘烤,從而實現烤熟的過程。該過程中,電能作為輸入能量,最終以內能形式作用于面包,完成能量的轉化。(3)①結構名稱:腳踏板與鏈輪,科學原理:杠桿原理。腳踏板轉動時,以中軸為支點,形成杠桿結構,腳踩踏板的力通過杠桿傳遞到鏈輪,帶動鏈條轉動,將人力轉化為機械能,驅動自行車前進。②結構名稱:剎車手柄,科學原理:杠桿原理。剎車手柄運用杠桿原理:以手柄與車把的連接處為支點,手指捏握手柄的位置為動力作用點,剎車線與手柄的連接點為阻力作用點。捏動手柄時,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形成省力杠桿,通過較小的手指力拉動剎車線,使剎車塊夾緊車輪,實現減速制動。25.【答案】(1)線圈匝數;電磁鐵磁性強弱是否與線圈匝數有關(2)N(或北)(3)甲丙;丙吸住更多的大頭針(4)化學;熱(5)鐵芯越粗,通電后磁性越強【知識點】各種形式的能量;電磁鐵的磁性;能量的轉化【解析】【分析】(1)甲、乙實驗中電池、鐵芯等條件相同,唯獨線圈匝數不同(甲匝數少,乙匝數多)。通過觀察兩裝置吸引大頭針的數量差異,可分析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影響,屬于控制變量法的典型應用。(2)小磁針 S 極被甲裝置鐵芯下端排斥,根據 “同名磁極相互排斥” 可知,鐵芯下端為 S 極。由于電磁鐵的磁極分布遵循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且鐵芯上下端為異名磁極,因此鐵芯上端為 N 極。(3)甲和丙實驗中線圈匝數、鐵芯等條件相同,丙通過并聯電池增大電流。根據控制變量法,可探究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電流越大,電磁鐵磁性越強,故丙裝置吸引的大頭針更多,直觀體現電流對磁性的影響。(4)電池工作時,內部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供電磁鐵使用。但由于導線存在電阻,電流通過時會產生焦耳熱,導致部分電能轉化為內能,使電池發燙。這是能量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熱損耗現象,符合能量守恒定律。(5)鐵芯作為電磁鐵的磁路介質,其粗細會影響磁導率和磁通量。粗鐵芯可能提供更暢通的磁路,減少磁阻,使更多磁感線通過線圈,從而增強磁性。可類比水管粗細對水流的影響 —— 粗管更易導通水流,同理粗鐵芯可能更利于磁力線傳導,故推測磁性強弱與鐵芯粗細相關。26.【答案】(1)(2)3.5或3.6均可(3)使用斜面提升物體可以省力(4)提升相同重物,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汽車重物;斜面的高度【知識點】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斜面【解析】【分析】(1)斜面的作用是省力,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應小于直接提升的力。且沿著同一個斜面提升物體,所用的力相差不會太大,C斜面第二次數據有誤。(2)斜面A的第一次數據最有可能是出現最多次數的3.6N。(3)對比數據可知,直接提升力約為 5.0N,而沿斜面提升物體,所用力都不直接提升需要的小,所以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斜面提升物體可以省力。(4)對比 A、B、C 三組數據,沿斜面提升的力大小為 A>B>C,推測 C 的坡度最小。說明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實驗中需控制重物重力、斜面粗糙程度等變量不變,僅改變斜面坡度,符合控制變量法的要求。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學林小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六年級科學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學林小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六年級科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