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綜合訓練一、選擇題1.壺中的水還沒有燒開,水就溢出來的原因是( )。A.水受熱體積變大 B.壺中的水增多 C.熱氣把水擠出來2.現實生活中,( )受熱時體積會增大,遇冷時體積會縮小,這種現象叫做熱脹冷縮。A.少數物體 B.絕大多數物體 C.所有物體3.媽媽煮湯時,鍋蓋內側出現許多小水珠。小紅認為這與自然界中某種現象原理相同,比如( )。A.清晨樹葉上出現露珠 B.冬天河面結冰 C.濕衣服在陽光下晾干4.古人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移動的關系制造出了一種計時工具,這種計時工具( )。A.在中國叫做太陽鐘 B.在中國叫做日晷 C.在西方叫做日晷5.通過對影子的長短與太陽高度的關系的研究,我們發現( )。A.太陽高時影子短 B.太陽高時影子長 C.太陽高低與影子長短沒有關系短6.我們對于月球并不陌生,李白就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句。對于月光,你認為說法正確的是( ) 。A.月球發出的光 B.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C.月球反射星星的光7.“蛹”是一只正常的蠶一生當中所要經歷的第( )階段,在這個階段也常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A.一 B.二 C.三 D.四8.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多數有一對或兩對翅。根據昆蟲的特征可知,下列全部屬于昆蟲的一組是( )。A.蝴蝶、蠶 B.蜘蛛、蚊子 C.蜻蜓、蚯蚓9.通過探究發現,( )與蠶的一生形態變化最相似。A.蚯蚓 B.蝴蝶 C.蜘蛛10.在觀察植物種子的過程中,如果種皮撕不開,我們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浸泡在水里一段時間 B.放到嘴里咬 C.用鑷子用力撕開11.植物的花凋謝后,會形成果實和種子。鳳仙花的種子是通過( )傳播的。A.風力 B.動物 C.彈力12.關于生物適應季節變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秋季,橡樹、楓樹和白楊等植物會將葉子脫落,減少水分蒸發和能量消耗,幫助它們度過寒冷的冬季中減少水分損失B.春季,氣候溫暖,適合傳粉,因此所有能開花的植物都在春季開花C.丹頂鶴會通過遷徙的方式來改變生活環境,以適應季節變化導致的環境變化二、填空題13.水在自然界同時以液態、 和 三種狀態存在,這三種狀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水的三態變化與 變化有關。14.月球上沒有 ,沒有液態 ,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它自己并不發光,但能夠反射 光。15.早上影子在我的 ,下午影子在我的 。16.蠶蛾的身體分為頭、胸、 三部分,頭部有 對觸角,胸部有 對足,多數有一對或兩對翅。17.蠶的一生要經歷卵、 、蛹、 四個階段,這種變化過程叫做完全變態發育。18.小科的家里養有一條泰迪寵物狗,還有一只鸚鵡。那么泰迪是通過 出生的,而鸚鵡是通過 出生的。(兩空選填“胎生”或“卵生”)19.兔子能生長、能繁殖,生長過程需要水和營養,所以兔子是 。機器人不能生長,不能繁殖,所以機器人是 。(選填“生物”或“非生物”)20.為適應環境的變化,動物會有一些特殊的行為: 、 、 、 等。三、判斷題21.鐵軌間留有一定空隙,是為了防止熱脹冷縮對鐵軌的破壞。( )22.日晷是可以用來記錄全天的時間。( )23.蠶和蝴蝶、蜻蜓等都有相同的結構,它們屬于同一類動物。( )24.種子里面最重要的是子葉,它可以發育成一株植物。( )25.每年數萬只黑臉琵鷺遷徙到紅樹林越冬,最主要的原因是游人會投喂大量的食物。( )26.當環境改變時,生物不需要適應它們所在的環境就能維持生存。( )四、連線題27.將植物與它的傳播方式對應連線。番茄 彈力傳播 油菜鳳仙花 動物傳播 蒲公英椰子 風力傳播 蒼耳柳絮 水流傳播 蓮蓬五、簡答題28.說一說用水壺燒水時為什么不能裝的太滿?29.人類認識地球經歷了怎樣的歷程?30.如果想要飼養一只蠶寶寶的話,我們需要通過哪些步驟來飼養呢?請簡單寫下來。31.請列舉三種可以通過莖進行繁殖的植物,并簡要描述其繁殖方式。32.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人類活動也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人類的哪些行為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哪些改變?對生物的生存產生了什么影響?六、實驗題33.歡歡為探究種子的萌發情況,做了如下實驗:(1)選三顆蠶豆種子放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這樣可使發芽的速度 ;(2)向瓶內倒水,使水位達到1厘米。將紗布弄濕后貼在瓶壁;(3)將種子擺放在紗布和瓶壁之間。如上圖,蠶豆a為 放,蠶豆b為 放,蠶豆c為 放。之后把瓶子放在溫暖的地方;(4)幾天以后觀察發現:種子在萌發時,根向 生長,芽向 生長。種子的 會發育成植物的根, 會發育成植物的莖、葉。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頁,共4頁第3頁,共4頁《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期末綜合訓練》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B A B C A B A題號 11 12答案 C B1.A【詳解】水在受熱過程中,溫度升高,體積會膨脹變大,因此壺中的水會往外溢出。加熱不會增加水量,水未燒開時不會產生大量熱氣。故選A。2.B【詳解】絕大多數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增大,遇冷時體積會縮小,這種現象稱為熱脹冷縮。例如,金屬、液體(如水銀)和氣體都符合這一規律。但存在少數例外,如水在0℃到4℃之間遇冷時體積反而增大(反常膨脹)。故選B。3.A【詳解】鍋蓋內側的小水珠是水蒸氣(氣態)遇冷凝結成液態水的過程,屬于液化現象。A.清晨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溫度較低的樹葉表面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與鍋蓋現象原理相同。B.河面結冰是液態水凝固成固態冰,屬于凝固,原理不同。C.濕衣服晾干是液態水蒸發為氣態水蒸氣,屬于汽化,原理相反。故選A。4.B【詳解】A.日晷在東方稱作日晷,在西方被稱作太陽鐘,因此A選項錯誤。B.日晷也叫太陽鐘,是測量時間的工具,是我國古代人根據太陽和影子的關系制成的。B選項正確。C.日晷是我國古人發明的儀器,在西方被稱作太陽鐘,C選項排除。故選B。5.A【詳解】太陽的高度(在天空中的位置)會影響影子的長短。當太陽位置較高時(如正午),陽光幾乎垂直照射地面,物體遮擋后形成的影子較短;而當太陽位置較低時(如早晨或傍晚),陽光傾斜照射,影子會被拉長。例如,中午時人的影子通常最短,而早晚的影子較長。因此,太陽高時影子短,兩者有直接關系。選項B和C均不符合實際觀察結果。故選A。6.B【詳解】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選項A錯誤,因為月球不能自行發光;選項C錯誤,其他星星的光太微弱,無法被月球有效反射。因此正確答案是B。7.C【詳解】蠶的一生經歷四個階段:卵:蠶的生命始于卵,孵化出幼蟲。幼蟲(蠶寶寶):孵化后通過不斷進食桑葉生長,經歷多次蛻皮。蛹:幼蟲成熟后吐絲結繭,在繭內蛻變為蛹,此階段不食不動,身體逐漸羽化。成蟲(蠶蛾):蛹羽化為蠶蛾,破繭而出,交配產卵后結束生命周期。因此,“蛹” 是蠶的第三個階段,且部分地區會將蠶蛹作為食物,C符合題意。8.A【詳解】A .蝴蝶:符合昆蟲特征,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有一對觸角、三對足和兩對翅。 蠶:屬于鱗翅目昆蟲的幼蟲階段,雖然無翅,但身體仍分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胸足,符合昆蟲定義。 錯誤選項分析: B. 蜘蛛、蚊子:蜘蛛屬于蛛形綱(身體分頭胸部和腹部,四對足),不是昆蟲。C..蜻蜓、蚯蚓:蚯蚓屬于環節動物(無足、無翅、身體分節但無頭胸腹),不是昆蟲。因此,全部屬于昆蟲的選項是 A。9.B【詳解】A.蚯蚓屬于直接發育(卵→幼體→成體),無蛹期;A選項錯誤。B.蠶的一生經歷卵→幼蟲(蠶)→蛹→成蟲(蠶蛾)四個階段。蝴蝶的發育過程為卵→幼蟲(毛毛蟲)→蛹→成蟲,與蠶的形態變化完全一致。B選項正確。C.蜘蛛的發育為卵→幼蛛→成蛛三個階段,也無蛹期。C選項錯誤。故選B。10.A【詳解】種皮是種子的保護層,干燥時可能較硬且難以撕開。將種子浸泡在水中一段時間后,種皮會吸水膨脹變軟,更容易剝離。這種方法安全且不會損傷種子內部結構。選項B(放到嘴里咬)存在衛生和安全風險;選項C(用鑷子用力撕開)可能破壞種子,影響觀察效果。因此,選項A是最合理的選擇。11.C【詳解】A.風力傳播的植物種子一般輕小、有翅或絨毛等,鳳仙花種子不是,故錯誤。B.動物傳播的種子常附著動物皮毛或被動物吞食后傳播,鳳仙花不是,故錯誤。C.鳳仙花果實成熟時會炸裂,靠自身彈力傳播種子,故正確。故選:C。12.B【詳解】A.落葉樹在秋季落葉,主要是為了應對冬季可能出現的嚴寒、干旱(土壤結冰導致根系吸水困難)和強風。沒有葉子可以大大減少水分通過葉片蒸騰散失,同時也能減少因大風搖動樹枝造成的能量消耗和損傷。選項不符合題意;B.雖然春季氣候轉暖,日照增加,確實有利于許多植物的開花和傳粉,但這并不是所有開花植物的規律。植物的開花時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物種遺傳特性、氣候帶、海拔、土壤條件等。有很多植物在其他季節開花,例如:夏季開花的:荷花、向日葵、茉莉等。選項符合題意;C.丹頂鶴是候鳥,它們在冬季會從寒冷的北方遷往溫暖的南方過冬,以尋找更適宜的溫度、食物和水源,這是典型的通過遷徙來適應季節變化的例子。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13. 固態 氣態 溫度【詳解】水在自然界以液態(常見的水)、固態(冰)和氣態(水蒸氣)三種狀態存在。溫度變化會促使水在這三種狀態間相互轉化,比如加熱冰,冰會吸熱融化成水,繼續加熱水會汽化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會液化成水,水降溫到0℃以下會凝固成冰。14. 空氣 水 太陽【詳解】月球是沒有空氣和水分,沒有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15. 西邊 東邊【詳解】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早上太陽在東方,光照向物體時,影子會出現在相反方向(西方);下午太陽移到西方,影子則出現在東方。因此,早晨和下午的影子方向與太陽位置相反。16. 腹 一 三【詳解】蠶蛾屬于昆蟲,昆蟲的身體通常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這是昆蟲感知環境的重要器官。多數昆蟲成蟲有翅,蠶蛾屬于鱗翅目,有兩對翅,但題目中已說明“一對或兩對”,因此無需額外填寫數字。17. 幼蟲 成蟲【詳解】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是胚胎發育、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攝取食物營養的生長階段,蛹是從幼蟲向成蟲過渡的變態階段,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階段。18. 胎生 卵生【詳解】胎生:動物的受精卵在雌性動物體內的子宮里發育成熟并生產的過程。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式喂養幼崽。泰迪犬屬于哺乳動物,其生殖方式是胎生,所以泰迪是通過胎生出生的。卵生:動物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進行發育的生殖方式。卵生動物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黃提供營養。鸚鵡屬于鳥類,鳥類的生殖方式是卵生,所以鸚鵡是通過卵生出生的。19. 生物 非生物【詳解】生物能生長,能繁殖,生長過程需要水和營養。動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我們把有生命特征的有機體叫做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長,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營養。兔子能生長、能繁殖,生長過程需要水和營養,所以兔子是生物;機器人不能生長,不能繁殖,所以機器人是非生物。20. 冬眠 遷徙 換毛 變色【詳解】在寒冷的冬季,食物變得稀缺,許多動物會選擇冬眠以降低能量消耗。例如,青蛙和蛇在冬季會進入冬眠狀態,減少活動,降低體溫和代謝率,以度過食物匱乏的時期。一些動物會根據季節的變化進行長距離的遷徙,以尋找更適宜的生存環境。例如,大雁在冬季來臨前會飛到南方溫暖的地方過冬,待春季來臨再返回北方繁殖。隨著季節的變化,動物的毛發也會發生改變,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例如,北極狐在冬季會長出更厚實的白色毛發,以保暖并融入雪地環境;而在夏季,它們的毛發會變得更薄且顏色變深,以適應溫暖的天氣。某些動物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改變自身的體色,以達到偽裝或保護的目的。例如,變色龍能夠根據周圍環境的顏色和光線調整自己的體色,使其與背景融為一體,從而躲避天敵的捕食。21.√【詳解】鐵軌之間留有縫隙,是因為溫度過高或者壓力過大時鐵軌會發生形變,留有縫隙的話,鐵軌發生形變的話就不會因為體積膨脹而使鐵軌相互擠壓松動,防止鐵軌因熱脹冷縮而使鐵路損壞。故該說法正確。22.×【詳解】日晷是古代人們利用光影來計時的一種工具,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日晷是利用日影長度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這種計時器的缺點:陰雨天和夜晚無法計時。23.√【詳解】昆蟲的特征是: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蠶屬于昆蟲,蜻蜓、螞蟻、蝴蝶都符合昆蟲的特征,和蠶屬于同一類動物。24.×【詳解】種子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胚(包括胚芽、胚根、胚軸和子葉),而不是子葉本身。胚才是發育成新植物的關鍵部分: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根→發育成根,子葉→僅提供營養(如雙子葉植物儲存養分)或傳遞營養(如單子葉植物),但它不會直接發育成一株植物。25.×【詳解】黑臉琵鷺遷徙到紅樹林越冬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如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食物資源,而不是游人投喂。遷徙行為是鳥類本能,由季節變化和生存需求決定,而非人為因素。26.×【詳解】環境改變時,生物必須通過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例如:青蛙會冬眠度過寒冷環境;候鳥遷徙到溫暖地區過冬; 沙漠植物仙人掌用針刺減少水分蒸發,若生物無法適應環境變化(如溫度驟降、食物短缺等),就可能無法生存。因此題目說法錯誤。27.【詳解】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和果實外部形態、結構之間有著密切聯系。種子的自然傳播方式大體是四種方式,水力傳播、風力傳播、動物傳播、彈射傳播。蒼耳、番茄種子是靠動物傳播的;椰子、蓮蓬種子是靠水流傳播的;蒲公英、柳絮種子是靠風力傳播的;鳳仙花、油菜的種子是彈射傳播的。28.用水壺燒水時不能裝得太滿,主要是因為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同時水蒸氣需要排出空間。如果裝得太滿,沸騰的水和蒸汽容易溢出,可能燙傷人、澆滅火焰或損壞電器,存在安全隱患。【詳解】水加熱時體積會變大(熱脹冷縮),裝得太滿容易溢出,導致燙傷或弄濕周圍。水沸騰會產生大量水蒸氣,若水太滿,蒸汽無法從壺蓋的小孔順利排出,可能頂開壺蓋或增加內部壓力,存在危險。29.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猜想到實踐再到太空觀測的歷程。天圓地方--球體--橢球體--不規則球體。(后面內容說的言之有理即可)【詳解】天圓地方說: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說法,也有“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的說法。球體:后來人們根據太陽月球的形狀,推測地球是個球體,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橢球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經過精確測量發現,地球并非是一個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不規則球體:人們經過進一步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不同地區的半徑和赤道半徑不等長,是一個不規則球體。20世紀,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證實了地球是個不規則球體。所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是:天圓地方--球體--橢球體--不規則球體。30.飼養蠶寶寶的步驟:①準備容器:用干凈的紙盒或塑料盒(扎孔通風)作為住所。②提供桑葉:每天摘取新鮮桑葉(需洗凈擦干),剪成小片喂食。③日常清潔:清理殘葉和黑色顆粒狀糞便,保持干燥。④觀察蛻皮:4-5齡蠶會靜止蛻皮,期間不要觸碰。⑤結繭準備:在盒內放樹枝/網格,供成熟蠶吐絲結繭。【詳解】蠶是完全變態昆蟲,飼養時需滿足其食性(只吃桑葉)、清潔環境(避免霉變)和生理需求(蛻皮需靜置,結繭需支撐物)。注意桑葉不可帶水,避免暴曬或過潮環境。31.馬鈴薯:通馬鈴薯的繁殖是通過塊莖進行的,這些塊莖被稱為“土豆”。草莓:通過其匍匐莖進行繁殖,匍匐莖上會長出新的草莓植株。月季:可以通過剪取健康的枝條進行扦插繁殖,也可以將枝條壓入土壤中形成不定根后再切離母株進行繁殖。【詳解】馬鈴薯:通馬鈴薯的繁殖是通過塊莖進行的,這些塊莖被稱為“土豆”。在馬鈴薯植株的生長過程中,匍匐莖會在土壤中延伸并在末端形成新的塊莖。這些新塊莖可以收獲并種植,以繁殖新的植株。草莓:通過其匍匐莖進行繁殖,這種繁殖方式是草莓最常見的自然繁殖方法,也是園藝上常用的繁殖手段,因為它可以快速地擴大草莓的種植面積。月季:可以通過剪取健康的枝條進行扦插繁殖,也可以將枝條壓入土壤中形成不定根后再切離母株進行繁殖。扦插是將枝條剪下并插入土壤或培養基中,等待其生根成活。壓條是將枝條的一部分壓入土壤,待其生根后再與母株分離。這兩種方法都是無性繁殖,可以保留母株的遺傳特性,并且是月季等薔薇科植物常見的繁殖方法。竹子: 竹子的繁殖主要通過地下莖(竹鞭)進行。竹鞭是竹子的橫向莖,它們在地下蔓延,并在節點處長出新的竹筍。這些竹筍會發育成新的竹子植株。竹子的這種繁殖方式被稱為無性繁殖,因為新植株與母株遺傳特性相同。32.砍伐森林、排放廢氣、石油泄漏、城市擴張等人類活動會破壞生物棲息地,危害生物生存,破壞生物多樣性。【詳解】砍伐森林會導致植被覆蓋率降低,會導致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荒漠化;城市擴張會導致植被覆蓋率下降,濕地面積縮小,氣候濕度下降;排放廢氣容易造成大氣污染,霧霾天氣增多,環境惡化;石油泄漏會造成海水污染。砍伐森林會破壞生物棲息地,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擴張會導致生物生存范圍縮小,生物多樣性減少;排放廢氣造成大氣污染,危害生物生存;石油泄漏造成海水污染,破壞海洋生物生存環境,威脅海洋生物生存,導致海洋生物物種減少。33. 加快 正 倒 橫 下 上 胚根 胚芽【詳解】(1)種子萌發需要水,選三顆蠶豆種子放在水中浸泡幾個小時,這樣可使發芽的速度加快。(3)觀察圖片,蠶豆a為倒放,b為正放,c為橫放。(4)種子萌發時,根向下生長,芽向上生長。胚根發育成根,胚芽發育成莖和葉。答案第2頁,共7頁答案第7頁,共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