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四平市2024年中考一模地理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四平市2024年中考一模地理試題

資源簡介

吉林省四平市2024年中考一模地理試題
(2024·四平模擬)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上1厘米的距離代表的實地距離是(  )
A.50米 B.500米 C.5千米 D.50千米
2.為發展經濟,向陽鎮規劃了多項旅游開發項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A處利用陡崖,開發攀巖項目
B.B處利用河流,開發漂流體驗項目
C.C處地勢高,修建觀景臺
D.向陽鎮地勢低平,可為旅游者提供住宿
【答案】1.B
2.B
【知識點】比例尺;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1.根據比例尺的定義,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比。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圖的比例尺為 1:50000,這意味著圖上 1 厘米代表實地距離 50000 厘米。因為 1 米 = 100 厘米,所以 50000 厘米換算為米是 50000÷100 = 500 米,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A、A 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地形,適合開發攀巖項目,A 選項合理;
B、B等高線向海拔變低的方向凸出,為山脊,沒有河流發育,B 選項不合理;
C、C 處地勢高,視野開闊,修建觀景臺可以讓游客欣賞到更廣闊的風景,C 選項合理;
D、向陽鎮等高線稀疏,地勢低平,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容易,可為旅游者提供住宿等服務,D 選項合理。
故答案為:B。
(2024·四平模擬)在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遠古物種展廳中, 展示有“中國肯氏獸動物群”化石標本。 肯氏獸化石在中國、 南非以及美洲大陸等地均有發現。 讀東西半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3.下列數字序號所示的大洲,暫未發現肯氏獸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4.肯氏獸是2億年前的陸生動物,它們的化石卻遠隔重洋,下列解釋比較合理的是(  )
A.動物遷徙 B.氣溫變化 C.降水變化 D.大陸漂移
【答案】3.C
4.D
【知識點】七大洲;大陸漂移假說
【解析】【點評】大陸漂移假說是20世紀初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3.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可知,①是亞洲、②是非洲、④是南極洲、⑤是南美洲。已知肯氏獸化石在中國、南非以及美洲大陸等地均有發現,中國位于亞洲,所以亞洲有發現;南非位于非洲,所以非洲有發現;美洲大陸包含南美洲等,所以南美洲有發現。暫未發現肯氏獸化石的是南極洲,即④。
故答案為:C。
4.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的大陸在遠古時期是連在一起的,后來逐漸分離漂移到現在的位置。肯氏獸生活在 2 億年前,當時各大陸可能還未完全分離,肯氏獸可以在相連的大陸上生存,后來隨著大陸的漂移,原本生活在同一大陸上的肯氏獸化石就被分隔在不同的大陸,遠隔重洋了,D 正確;化石能夠遠隔重洋,在不同地方發現,并不是動物遷徙的結果,因為肯氏獸不會飛,不可能越過大洋,A錯誤;氣溫變化、降水變化顯然不是化石遠隔重洋的理由,BC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四平模擬)為了讓人們直觀感受不同海域的海水,中國航海博物館委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在不同的海區采集當地的海水樣品。讀“地球局部地區經緯網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5.在海水采集的過程中,北冰洋海水采集點(54°N,179°E)的采集難度最大。圖中,該采集點大致位于(  )
A.a B.b C.c D.d
6.以下四個海水采集點中,位于東半球,且位于北溫帶的是(  )
A.大西洋:(47°N,6°W) B.太平洋:(32°N,156°W)
C.印度洋:(6°N,76°W) D.北冰洋:(54°N,179°W)
【答案】5.B
6.A
【知識點】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定位;五帶劃分
【解析】【點評】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南北緯度;可利用經度確定東西半球,可利用緯度確定南北半球,確定低、中、高緯度。
5.在經緯網上,緯度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經度向東增大為東經,向西增大為西經。題目中給出北冰洋海水采集點的經緯度為(54°N,179°E),讀圖可知a地經緯度度接近(50°N,0°),b地大致位于(54°N,179°E),c地經緯度(30°N,30°E),d地經緯度(23.5°N,150°E)。所以該采集點大致位于 b 處。
故答案為:B。
6.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是 20°W 和 160°E 組成的經線圈:20°W 以東、160°E 以西為東半球,20°W 以西、160°E 以東為西半球。熱帶的范圍是南北回歸線之間(23.5°N - 23.5°S),北溫帶的范圍是北回歸線(23.5°N)到北極圈(66.5°N)之間,南溫帶則是南回歸線(23.5°S)到南極圈(66.5°S)之間。由此可判斷,A位于北溫帶、東半球;B位于北溫帶、西半球;C位于熱帶,西半球;D位于北溫帶,西半球。
故答案為:A。
(2024·四平模擬)亞馬孫河流域氣候濕熱,森林茂密,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產生的氧氣占地球總量的1/3,被稱為“地球之肺”;該地區人煙稀少。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7.近些年“地球之肺”遭到破壞,對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有(  )
①使該地區人口急劇增加 ②水土流失加劇
③生物多樣性銳減 ④南極冰雪資源更豐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下列措施符合合理開發和保護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是(  )
A.毀林開荒,發展農業 B.封山育林,禁止開發
C.采育結合,多種經營 D.招商引資,大力采伐
【答案】7.B
8.C
【知識點】巴西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
【解析】【點評】(1)熱帶雨林的作用:熱帶雨林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護全球大氣的炭氧平衡;熱帶雨林蒸騰作用強大,雨林區降水豐富,維持全球的水量平衡;熱帶雨林為無數的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維持全球的生物多樣性。
(2)本題考查合理開發和保護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7.根據題意可知,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其產生的氧氣占地球總量的1/3,被稱為“地球之肺”。其遭到破壞,對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有②水土流失加劇;③生物多樣性銳減;④氣溫升高使南極冰雪融化。但不會對該地區人口產生影響。故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8.熱帶雨林的開發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兼顧環境效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毀林開荒,發展農業”、“招商引資,大力采伐”不利于熱帶雨林的保護;“封山育林,禁止開發”無法實現其經濟效益,都是不可取的。“采育結合,多種經營”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故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2024·四平模擬)讀“南亞盛行風向圖”,完成下面小題。
9.南亞的降水主要來自(  )
A.東南季風 B.東北季風 C.西南季風 D.西北季風
10.以下關于南亞季風不穩定對印度產生的影響,說法最恰當的是(  )
A.迫使居民大面積遷移 B.造成農作物產量下降
C.影響軟件產業的發展 D.影響工業生產和銷售
【答案】9.C
10.B
【知識點】印度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南亞地形、氣候與河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解析】【點評】南亞地區主要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每年的6-10月,盛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降水豐富,為南亞的雨季;西南季風活動不穩定,容易造成水旱災害。
9.南亞地區的降水主要來自西南季風,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吹向南亞大陸,帶來了大量的水汽,從而為南亞地區帶來豐富的降水,C正確;東北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與東南季風、西北季風無關,ABD錯誤。
故答案為:C。
10.南亞屬于熱帶季風氣候,西南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時,容易形成洪澇災害;西南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時,易造成旱災。無論是旱災還是澇災,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造成嚴重影響,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B正確;不會迫使居民大面積遷移、對軟件產業的發展、工業生產和銷售影響小,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024·四平模擬)根據聯合國定義,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通常認為這個國家進入老齡化。讀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趨勢圖,完成下面小題。
11.圖中反映出我國未來人口的突出問題是(  )
A.人口總量不斷增加 B.人口老齡化加重
C.人口分布不均衡 D.人口性別比例失調
12.為了緩解上述人口問題,下列措施不符合我國人口發展戰略的是(  )
A.開放三孩政策
B.使人口的增長與資源、環境向協調
C.堅持獨生子女政策
D.建構養老、敬老、孝老的社會環境
【答案】11.B
12.C
【知識點】我國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
【解析】【點評】老齡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國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11.讀圖可知,圖中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呈持續上升趨勢,直接體現了老齡化程度加劇,B正確;圖中反映不了人口增長速度、分布和性別比,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B。
12.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是人口老齡化,開放三孩政策可以緩解人口老齡化,使人口的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這樣符合我國人口發展戰略,ABD正確;獨生子女政策是 20 世紀 80 年代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措施,當前我國已轉向鼓勵生育(如三孩政策),繼續堅持該政策會加劇人口老齡化,不符合現行戰略,C錯誤。
故答案為: C。
(2024·四平模擬)讀“歐洲略圖”和“利物浦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完成下面小題。
13.下列描述符合歐洲地理特征的是(  )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廣②南回歸線穿過③人口自然增長率高④位于亞歐大陸西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當地人們利用該地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  )
A.畜牧業 B.林業 C.種植業 D.漁業
【答案】13.C
14.A
【知識點】歐洲的自然環境(地形地勢、氣候、河流);歐洲西部的位置與范圍;歐洲西部現代化的畜牧業
【解析】【點評】歐洲西部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畜牧業發達。
13.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多呈東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使得溫帶海洋性氣候在歐洲西部廣泛分布,①正確;歐洲位于北半球,主要處于北溫帶和北寒帶,沒有被南回歸線穿過,②錯誤;歐洲經濟發達,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人們生育意愿較低,人口自然增長率普遍較低,部分國家甚至出現人口負增長,③錯誤;歐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西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④正確。
故答案為:C。
14.歐洲西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其特點是終年溫和濕潤,這種氣候條件下光照不足,不利于農作物成熟,但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而多汁牧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優質的飼料,所以當地人們大力發展畜牧業
故答案為:A。
(2024·四平模擬)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聯系日益緊密,人們工作和居住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這種現象被稱為“同城效應”。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是文化獨特、景點眾多的地區,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實現“同城效應”主要依賴于(  )
A.長江水運 B.航空運輸
C.海洋運輸 D.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
16.長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旅游業發達地區之一的條件是(  )
①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較為完善的服務設施④水能資源豐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5.D
16.A
【知識點】長江三角洲區域概況;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與區域發展;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
【解析】【點評】“同城效應” 是指隨著交通運輸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不同城市的人們在工作、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的現象。
15.“同城效應” 主要依賴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來實現。高速鐵路運行速度快,能夠在短時間內將人們送達不同城市;高速公路連接各個城市,汽車行駛靈活,可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服務,方便人們在不同城市間快速往返,滿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它們構建了密集的交通網絡,站點分布合理,使得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提高了人們的通勤效率,讓人們在不同城市間工作和居住成為可能,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
故答案為:D。
16.長江三角洲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村,①正確;擁有發達的水陸空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縱橫交錯,機場眾多,水運發達,②正確;酒店、餐飲、購物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全,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③正確;該地區地形平坦,水能資源并不豐富,④錯誤。
故答案為:A。
(2024·四平模擬)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圖為某少數民族剪紙作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圖示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  )
A.潑水節 B.那達慕節 C.火把節 D.雪頓節
18.圖示民居的特點及反映的地理特征是(  )
A.屋頂坡度大—降水豐沛 B.竹木框架—盛產竹木
C.門窗較大—潮濕悶熱 D.易于拆裝—游牧生活
【答案】17.B
18.D
【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我國的民族構成和民族風情
【解析】【點評】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最多的是壯族,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是云南省,各個民族呈現“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東南地區。各民族文化既互相交融,又多元發展,各民族在建筑、飲食、服飾、風俗、節慶、藝術、體育、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共同組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和關注。
17.圖中展示的少數民族民居為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民居。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敖包節等。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雪頓節是藏族的傳統節日。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8.圖中展示的少數民族民居為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民居。蒙古包易于拆裝,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適合游牧生活。該內蒙古自治區降水較少、氣候干燥、草場廣布,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2024·四平模擬)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實施,兩岸經貿往來不斷加深。讀“臺灣省簡圖”完成下面小題。
19.臺灣島的鐵路環島分布,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氣候因素 C.地形因素 D.河流分布
20.下列有關港、澳、臺經濟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臺灣的旅游博彩業十分發達 B.新竹是香港的高新技術園區
C.澳門是世界著名自由貿易港 D.最大的貿易伙伴是祖國大陸
【答案】19.C
20.D
【知識點】香港概況及經濟發展;臺灣省自然地理概況;澳門概況及其經濟發展
【解析】【點評】臺灣省位于我國東南海域,主體是臺灣島,此外,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200多個島嶼,其中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臺灣臨東海和南海,而且臺灣島東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19.臺灣島中部是高大的臺灣山脈,地勢起伏大,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受地形因素的影響,臺灣島修建的鐵路環島分布,C正確;臺灣島的鐵路環島分布與地理位置、氣候因素和河流分布無關,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A、澳門的旅游博彩業十分發達,A錯誤;
B、新竹是臺灣的高新技術園區,有 “臺灣硅谷” 之稱,B錯誤;
C、香港是世界著名自由貿易港,C錯誤;
D、港、澳、臺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都是祖國大陸,與大陸之間的經濟聯系密切,在貿易、投資等方面合作廣泛,D正確。
故答案為:D
21.(2024·四平模擬)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日本從2023年春季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當地漁民和周邊國家對此表示擔憂。
(1)從亞洲地理分區看,日本在   亞,是   (選填“內陸”“臨海”或“島嶼”)國家。
(2)日本工業區集中分布在   沿岸和   沿岸。
(3)日本建有55座核電站,位居世界第三。建如此多的核電站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   等能源資源貧乏。
(4)福島第一核電站位于日本最大的島嶼   島上,排放核廢水主要污染   洋。
【答案】(1)東;島嶼
(2)瀨戶內海;太平洋
(3)煤和石油
(4)本州;太平
【知識點】日本概況;日本的工業
【解析】【分析】(1)從亞洲地理分區來看,日本位于東亞地區。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以及眾多小島組成的國家,四周被海洋環繞,屬于島嶼國家。
(2)日本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經濟發達,但是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較強。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3)日本煤炭、石油等常規能源貧乏,國內能源供應遠遠不能滿足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求。而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相對穩定等特點,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其能源缺口,所以大力發展核電站,以此來保障能源供應,維持工業生產以及居民生活等對能源的需求。
(4)日本最大的島嶼是本州島,福島第一核電站就位于本州島上。福島位于日本東部沿海地區,其東臨太平洋,排放的核廢水一旦流入海洋,首先會對太平洋造成污染。【點評】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數千個小島及附近的海域組成。日本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經濟發達,但是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較強。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1)從亞洲地理分區看,日本位于亞洲東部位于東亞,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及其附近的39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一個島嶼國家。
(2)日本地域狹小,煤、石油等能源匱乏,為保證能源供應,日本建設了許多核電站。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該地區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運輸便利,便于原料輸入和產品輸出。
(3)日本地域狹小,煤、石油等能源匱乏,為保證能源供應,日本建設了許多核電站。
(4)日本的首都是東京,位于本州島。福島第一核電站位于日本最大的島嶼本州島,靠近太平洋,日本排放的核廢水最后會排入太平洋,所以日本排放的核廢水主要污染太平洋。
22.(2024·四平模擬)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地理差異明顯。讀“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完成下列問題。
(1)甲區域和乙區域分界線①大致是沿秦嶺—淮河一線,確定該界線的主導因素是氣候,作為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此線是我國暖溫帶和   帶的分界線。
(2)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乙區域最適宜發展的耕地類型是   ,主要糧食作物是   。
(3)圖中丁區域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該區域由于海拔高,氣溫較低,形成了獨特的高寒牧區和   農業區。
(4)②處所在的地形區是   高原,該地形區千溝萬壑,生態環境脆弱,請你列舉一項此區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
(5)③處位于   省南部,這里是被譽為“中華水塔”的   地區。
【答案】(1)亞熱
(2)水田;水稻
(3)河谷
(4)黃土;土質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稀少
(5)青海;三江源
【知識點】高原牧區和河谷農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決措施;南方地區水田發展的條件、主要農作物和農產品;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與界線
【解析】【分析】(1)秦嶺 — 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該線以北是暖溫帶,以南是亞熱帶。
(2)乙區域是南方地區,該區域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河網密布,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最適宜發展的耕地類型是水田,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
(3)丁區域是青藏地區,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由于海拔高,氣溫較低,熱量成為限制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一些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氣溫相對較高,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形成了獨特的河谷農業區,主要種植青稞、小麥等作物。
(4)②處所在的地形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容易遭受侵蝕;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雨水的沖刷力強,容易將地表的黃土沖走;歷史上的過度開墾、砍伐等人類活動,導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低,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弱,無法有效減緩雨水對地面的沖刷和阻擋地表徑流。
(5)③處位于青海省南部。這里是被譽為 “中華水塔” 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供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點評】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一淮河一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1) 讀圖可知,甲地區和乙地區分界線①大致是沿秦嶺—淮河一線,確定該界線的主導因素是氣候,作為我國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此線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是我國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2) 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圖中乙為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和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多,最適宜發展的耕地類型是水田,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
(3) 讀圖可知,圖中丁地區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該地區由于海拔高,氣溫較低,形成了獨特的高寒牧區;青藏地區氣溫較低,日照時間長,在一些海拔較低的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較好,分布著河谷農業區。
(4)讀圖可知,圖中②處所在的地形區是黃土高原,該地形區千溝萬壑,生態環境脆弱,此區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尤為嚴重,導致土地肥力下降。
(5)讀圖可知,圖中③處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因此這里是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
23.(2024·四平模擬)讀美國和澳大利亞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兩國其共同瀕臨的海洋是   ,兩國都是   (發達/發展中)國家。
(2)兩國地形均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美國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脈,該山脈是由   板塊與   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
(3)圖一體現了美國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征是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但是需要進口咖啡、可可等農產品,主要原因是   。
(4)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   的國家”。
(5)從圖二中澳大利亞農業帶的分布來看,可以推測出該國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   沿海。
【答案】(1)太平洋;發達
(2)美洲;太平洋
(3)地區生產專門化;美國熱帶面積狹小
(4)騎在羊背上
(5)東南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美國概況;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澳大利亞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解析】【分析】(1)美國西臨太平洋,澳大利亞東臨太平洋,所以兩國共同瀕臨的海洋是太平洋。美國和澳大利亞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都是發達國家。
(2)落基山脈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是由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板塊的碰撞擠壓使得地殼隆起,形成了高大的山脈。
(3)圖一顯示美國的農業生產在不同地區專門生產不同的農產品,如乳畜帶、玉米帶、棉花帶等,這體現了美國農業生產的地區生產專門化特征。咖啡、可可等屬于熱帶農產品,美國本土主要位于北溫帶,熱帶面積狹小,無法滿足國內對熱帶農產品的大量需求,所以需要進口。
(4)澳大利亞氣候適宜,草原廣闊,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5)從圖二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農業帶中,混合農業等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因為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開發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所以該國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點評】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經濟發達,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有許多古老的動物,如袋鼠、鴯鹋、鴨嘴獸等,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因放養綿羊和出口羊毛最多,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鐵礦、鋁土礦、煤、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而且開采的礦石一半以上用于出口,被譽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美國和澳大利亞共同瀕臨的海洋是太平洋;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兩國都是發達國家。
(2)兩國地形均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美國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脈,該山脈是由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屬于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
(3)圖一體現了美國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征即地區生產專門化,機械化程度高,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但是需要進口咖啡、可可等農產品,主要原因是美國熱帶面積狹小,美國本土位于北溫帶。
(4)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5)從圖二中澳大利亞農業帶的分布特點可得,該國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其原因是:狹窄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交通發達、開發歷史早等。
24.(2024·四平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1:2024年元旦之后,哈爾濱冰雪旅游市場持續火爆,熱門景點和街頭小巷都被南方游客“包場”。
材料2:雪期是指從當年初雪日到次年終雪日的天數。下圖為“東北地區多年平均雪期分布圖”。
材料3:下圖為“松花江年徑流量變化曲線圖”
(1)哈爾濱屬于   氣候,緯度高,氣溫低,結冰期長,冰雪不易融化。2024年元旦之后,冰雪旅游續火爆的原因有   。
①獨特的冰雪文化②熱情的服務態度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當地旅游政策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國冬季南北溫差   ,因此東北地區成為南方人熱衷的旅游目的地。根據材料2可知,東北地區雪期由南向北   (變短/變長),這主要是受   因素影響。
(3)哈爾濱冰雕原材料主要取自松花江的冰,根據材料3可以看出松花江有春、夏兩個汛期,夏汛的補給水源主要以   為主;春汛的補給水源是   。
【答案】(1)溫帶季風;B
(2)大;變長;緯度位置
(3)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
【知識點】東北三省的自然地理概況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哈爾濱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冰雪旅游續火爆的原因有①獨特的冰雪文化、②熱情的服務態度、④當地旅游政策的支持,B正確;豐富的石油資源與冰雪旅游火爆無關,③錯誤,ACD錯誤;故選B。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緯度因素的影響,冬季緯度低的南方地區氣溫高,緯度高的北方地區氣溫低,冬季南北溫差大;讀材料二可知,受緯度的影響,緯度高,氣溫低,東北地區雪期由南向北逐漸變長。
(3)松花江有春、夏兩個汛期。夏汛的補給水源主要以降水為主,夏季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河流形成汛期。春汛的補給水源是季節性積雪融水,冬季東北地區積雪豐富,春季氣溫回升,積雪融化,形成春汛。
【點評】黑龍江省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省區,加之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冬季氣溫最低;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降雪多,積雪厚,雪期長。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哈爾濱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溫帶季風氣候;冰雪旅游續火爆的原因有①獨特的冰雪文化、②熱情的服務態度、④當地旅游政策的支持,B正確;與石油資源分布無關,③錯誤,ACD錯誤;故選B。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緯度因素的影響,冬季緯度低的南方地區氣溫高,緯度高的北方地區氣溫低,冬季南北溫差大;讀材料二可知,受緯度的影響,緯度高,氣溫低,東北地區雪期由南向北逐漸變長。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松花江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夏汛的補給水源主要以降水為主;春季氣溫回升快,春汛補給主要來源于季節性積雪融水。
1 / 1吉林省四平市2024年中考一模地理試題
(2024·四平模擬)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上1厘米的距離代表的實地距離是(  )
A.50米 B.500米 C.5千米 D.50千米
2.為發展經濟,向陽鎮規劃了多項旅游開發項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A處利用陡崖,開發攀巖項目
B.B處利用河流,開發漂流體驗項目
C.C處地勢高,修建觀景臺
D.向陽鎮地勢低平,可為旅游者提供住宿
(2024·四平模擬)在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遠古物種展廳中, 展示有“中國肯氏獸動物群”化石標本。 肯氏獸化石在中國、 南非以及美洲大陸等地均有發現。 讀東西半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3.下列數字序號所示的大洲,暫未發現肯氏獸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4.肯氏獸是2億年前的陸生動物,它們的化石卻遠隔重洋,下列解釋比較合理的是(  )
A.動物遷徙 B.氣溫變化 C.降水變化 D.大陸漂移
(2024·四平模擬)為了讓人們直觀感受不同海域的海水,中國航海博物館委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在不同的海區采集當地的海水樣品。讀“地球局部地區經緯網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5.在海水采集的過程中,北冰洋海水采集點(54°N,179°E)的采集難度最大。圖中,該采集點大致位于(  )
A.a B.b C.c D.d
6.以下四個海水采集點中,位于東半球,且位于北溫帶的是(  )
A.大西洋:(47°N,6°W) B.太平洋:(32°N,156°W)
C.印度洋:(6°N,76°W) D.北冰洋:(54°N,179°W)
(2024·四平模擬)亞馬孫河流域氣候濕熱,森林茂密,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產生的氧氣占地球總量的1/3,被稱為“地球之肺”;該地區人煙稀少。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7.近些年“地球之肺”遭到破壞,對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有(  )
①使該地區人口急劇增加 ②水土流失加劇
③生物多樣性銳減 ④南極冰雪資源更豐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下列措施符合合理開發和保護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是(  )
A.毀林開荒,發展農業 B.封山育林,禁止開發
C.采育結合,多種經營 D.招商引資,大力采伐
(2024·四平模擬)讀“南亞盛行風向圖”,完成下面小題。
9.南亞的降水主要來自(  )
A.東南季風 B.東北季風 C.西南季風 D.西北季風
10.以下關于南亞季風不穩定對印度產生的影響,說法最恰當的是(  )
A.迫使居民大面積遷移 B.造成農作物產量下降
C.影響軟件產業的發展 D.影響工業生產和銷售
(2024·四平模擬)根據聯合國定義,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通常認為這個國家進入老齡化。讀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趨勢圖,完成下面小題。
11.圖中反映出我國未來人口的突出問題是(  )
A.人口總量不斷增加 B.人口老齡化加重
C.人口分布不均衡 D.人口性別比例失調
12.為了緩解上述人口問題,下列措施不符合我國人口發展戰略的是(  )
A.開放三孩政策
B.使人口的增長與資源、環境向協調
C.堅持獨生子女政策
D.建構養老、敬老、孝老的社會環境
(2024·四平模擬)讀“歐洲略圖”和“利物浦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完成下面小題。
13.下列描述符合歐洲地理特征的是(  )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廣②南回歸線穿過③人口自然增長率高④位于亞歐大陸西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當地人們利用該地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  )
A.畜牧業 B.林業 C.種植業 D.漁業
(2024·四平模擬)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聯系日益緊密,人們工作和居住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這種現象被稱為“同城效應”。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是文化獨特、景點眾多的地區,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實現“同城效應”主要依賴于(  )
A.長江水運 B.航空運輸
C.海洋運輸 D.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
16.長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旅游業發達地區之一的條件是(  )
①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較為完善的服務設施④水能資源豐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4·四平模擬)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圖為某少數民族剪紙作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圖示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  )
A.潑水節 B.那達慕節 C.火把節 D.雪頓節
18.圖示民居的特點及反映的地理特征是(  )
A.屋頂坡度大—降水豐沛 B.竹木框架—盛產竹木
C.門窗較大—潮濕悶熱 D.易于拆裝—游牧生活
(2024·四平模擬)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實施,兩岸經貿往來不斷加深。讀“臺灣省簡圖”完成下面小題。
19.臺灣島的鐵路環島分布,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氣候因素 C.地形因素 D.河流分布
20.下列有關港、澳、臺經濟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臺灣的旅游博彩業十分發達 B.新竹是香港的高新技術園區
C.澳門是世界著名自由貿易港 D.最大的貿易伙伴是祖國大陸
21.(2024·四平模擬)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日本從2023年春季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當地漁民和周邊國家對此表示擔憂。
(1)從亞洲地理分區看,日本在   亞,是   (選填“內陸”“臨海”或“島嶼”)國家。
(2)日本工業區集中分布在   沿岸和   沿岸。
(3)日本建有55座核電站,位居世界第三。建如此多的核電站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   等能源資源貧乏。
(4)福島第一核電站位于日本最大的島嶼   島上,排放核廢水主要污染   洋。
22.(2024·四平模擬)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地理差異明顯。讀“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完成下列問題。
(1)甲區域和乙區域分界線①大致是沿秦嶺—淮河一線,確定該界線的主導因素是氣候,作為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此線是我國暖溫帶和   帶的分界線。
(2)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乙區域最適宜發展的耕地類型是   ,主要糧食作物是   。
(3)圖中丁區域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該區域由于海拔高,氣溫較低,形成了獨特的高寒牧區和   農業區。
(4)②處所在的地形區是   高原,該地形區千溝萬壑,生態環境脆弱,請你列舉一項此區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
(5)③處位于   省南部,這里是被譽為“中華水塔”的   地區。
23.(2024·四平模擬)讀美國和澳大利亞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兩國其共同瀕臨的海洋是   ,兩國都是   (發達/發展中)國家。
(2)兩國地形均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美國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脈,該山脈是由   板塊與   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
(3)圖一體現了美國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征是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但是需要進口咖啡、可可等農產品,主要原因是   。
(4)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   的國家”。
(5)從圖二中澳大利亞農業帶的分布來看,可以推測出該國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   沿海。
24.(2024·四平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1:2024年元旦之后,哈爾濱冰雪旅游市場持續火爆,熱門景點和街頭小巷都被南方游客“包場”。
材料2:雪期是指從當年初雪日到次年終雪日的天數。下圖為“東北地區多年平均雪期分布圖”。
材料3:下圖為“松花江年徑流量變化曲線圖”
(1)哈爾濱屬于   氣候,緯度高,氣溫低,結冰期長,冰雪不易融化。2024年元旦之后,冰雪旅游續火爆的原因有   。
①獨特的冰雪文化②熱情的服務態度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當地旅游政策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國冬季南北溫差   ,因此東北地區成為南方人熱衷的旅游目的地。根據材料2可知,東北地區雪期由南向北   (變短/變長),這主要是受   因素影響。
(3)哈爾濱冰雕原材料主要取自松花江的冰,根據材料3可以看出松花江有春、夏兩個汛期,夏汛的補給水源主要以   為主;春汛的補給水源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知識點】比例尺;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1.根據比例尺的定義,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比。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圖的比例尺為 1:50000,這意味著圖上 1 厘米代表實地距離 50000 厘米。因為 1 米 = 100 厘米,所以 50000 厘米換算為米是 50000÷100 = 500 米,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2.A、A 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地形,適合開發攀巖項目,A 選項合理;
B、B等高線向海拔變低的方向凸出,為山脊,沒有河流發育,B 選項不合理;
C、C 處地勢高,視野開闊,修建觀景臺可以讓游客欣賞到更廣闊的風景,C 選項合理;
D、向陽鎮等高線稀疏,地勢低平,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容易,可為旅游者提供住宿等服務,D 選項合理。
故答案為:B。
【答案】3.C
4.D
【知識點】七大洲;大陸漂移假說
【解析】【點評】大陸漂移假說是20世紀初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3.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可知,①是亞洲、②是非洲、④是南極洲、⑤是南美洲。已知肯氏獸化石在中國、南非以及美洲大陸等地均有發現,中國位于亞洲,所以亞洲有發現;南非位于非洲,所以非洲有發現;美洲大陸包含南美洲等,所以南美洲有發現。暫未發現肯氏獸化石的是南極洲,即④。
故答案為:C。
4.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的大陸在遠古時期是連在一起的,后來逐漸分離漂移到現在的位置。肯氏獸生活在 2 億年前,當時各大陸可能還未完全分離,肯氏獸可以在相連的大陸上生存,后來隨著大陸的漂移,原本生活在同一大陸上的肯氏獸化石就被分隔在不同的大陸,遠隔重洋了,D 正確;化石能夠遠隔重洋,在不同地方發現,并不是動物遷徙的結果,因為肯氏獸不會飛,不可能越過大洋,A錯誤;氣溫變化、降水變化顯然不是化石遠隔重洋的理由,BC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5.B
6.A
【知識點】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定位;五帶劃分
【解析】【點評】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南北緯度;可利用經度確定東西半球,可利用緯度確定南北半球,確定低、中、高緯度。
5.在經緯網上,緯度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經度向東增大為東經,向西增大為西經。題目中給出北冰洋海水采集點的經緯度為(54°N,179°E),讀圖可知a地經緯度度接近(50°N,0°),b地大致位于(54°N,179°E),c地經緯度(30°N,30°E),d地經緯度(23.5°N,150°E)。所以該采集點大致位于 b 處。
故答案為:B。
6.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是 20°W 和 160°E 組成的經線圈:20°W 以東、160°E 以西為東半球,20°W 以西、160°E 以東為西半球。熱帶的范圍是南北回歸線之間(23.5°N - 23.5°S),北溫帶的范圍是北回歸線(23.5°N)到北極圈(66.5°N)之間,南溫帶則是南回歸線(23.5°S)到南極圈(66.5°S)之間。由此可判斷,A位于北溫帶、東半球;B位于北溫帶、西半球;C位于熱帶,西半球;D位于北溫帶,西半球。
故答案為:A。
【答案】7.B
8.C
【知識點】巴西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
【解析】【點評】(1)熱帶雨林的作用:熱帶雨林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維護全球大氣的炭氧平衡;熱帶雨林蒸騰作用強大,雨林區降水豐富,維持全球的水量平衡;熱帶雨林為無數的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維持全球的生物多樣性。
(2)本題考查合理開發和保護亞馬孫熱帶雨林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7.根據題意可知,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其產生的氧氣占地球總量的1/3,被稱為“地球之肺”。其遭到破壞,對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有②水土流失加劇;③生物多樣性銳減;④氣溫升高使南極冰雪融化。但不會對該地區人口產生影響。故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8.熱帶雨林的開發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兼顧環境效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毀林開荒,發展農業”、“招商引資,大力采伐”不利于熱帶雨林的保護;“封山育林,禁止開發”無法實現其經濟效益,都是不可取的。“采育結合,多種經營”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故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答案】9.C
10.B
【知識點】印度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南亞地形、氣候與河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解析】【點評】南亞地區主要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每年的6-10月,盛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降水豐富,為南亞的雨季;西南季風活動不穩定,容易造成水旱災害。
9.南亞地區的降水主要來自西南季風,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吹向南亞大陸,帶來了大量的水汽,從而為南亞地區帶來豐富的降水,C正確;東北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與東南季風、西北季風無關,ABD錯誤。
故答案為:C。
10.南亞屬于熱帶季風氣候,西南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時,容易形成洪澇災害;西南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時,易造成旱災。無論是旱災還是澇災,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造成嚴重影響,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B正確;不會迫使居民大面積遷移、對軟件產業的發展、工業生產和銷售影響小,ACD錯誤,
故答案為:B。
【答案】11.B
12.C
【知識點】我國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
【解析】【點評】老齡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國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11.讀圖可知,圖中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呈持續上升趨勢,直接體現了老齡化程度加劇,B正確;圖中反映不了人口增長速度、分布和性別比,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B。
12.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是人口老齡化,開放三孩政策可以緩解人口老齡化,使人口的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這樣符合我國人口發展戰略,ABD正確;獨生子女政策是 20 世紀 80 年代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措施,當前我國已轉向鼓勵生育(如三孩政策),繼續堅持該政策會加劇人口老齡化,不符合現行戰略,C錯誤。
故答案為: C。
【答案】13.C
14.A
【知識點】歐洲的自然環境(地形地勢、氣候、河流);歐洲西部的位置與范圍;歐洲西部現代化的畜牧業
【解析】【點評】歐洲西部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畜牧業發達。
13.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多呈東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使得溫帶海洋性氣候在歐洲西部廣泛分布,①正確;歐洲位于北半球,主要處于北溫帶和北寒帶,沒有被南回歸線穿過,②錯誤;歐洲經濟發達,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人們生育意愿較低,人口自然增長率普遍較低,部分國家甚至出現人口負增長,③錯誤;歐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西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④正確。
故答案為:C。
14.歐洲西部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其特點是終年溫和濕潤,這種氣候條件下光照不足,不利于農作物成熟,但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而多汁牧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優質的飼料,所以當地人們大力發展畜牧業
故答案為:A。
【答案】15.D
16.A
【知識點】長江三角洲區域概況;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與區域發展;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
【解析】【點評】“同城效應” 是指隨著交通運輸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不同城市的人們在工作、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的現象。
15.“同城效應” 主要依賴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來實現。高速鐵路運行速度快,能夠在短時間內將人們送達不同城市;高速公路連接各個城市,汽車行駛靈活,可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服務,方便人們在不同城市間快速往返,滿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它們構建了密集的交通網絡,站點分布合理,使得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提高了人們的通勤效率,讓人們在不同城市間工作和居住成為可能,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
故答案為:D。
16.長江三角洲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村,①正確;擁有發達的水陸空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縱橫交錯,機場眾多,水運發達,②正確;酒店、餐飲、購物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全,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③正確;該地區地形平坦,水能資源并不豐富,④錯誤。
故答案為:A。
【答案】17.B
18.D
【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我國的民族構成和民族風情
【解析】【點評】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最多的是壯族,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是云南省,各個民族呈現“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東南地區。各民族文化既互相交融,又多元發展,各民族在建筑、飲食、服飾、風俗、節慶、藝術、體育、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共同組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和關注。
17.圖中展示的少數民族民居為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民居。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敖包節等。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雪頓節是藏族的傳統節日。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8.圖中展示的少數民族民居為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民居。蒙古包易于拆裝,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適合游牧生活。該內蒙古自治區降水較少、氣候干燥、草場廣布,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答案】19.C
20.D
【知識點】香港概況及經濟發展;臺灣省自然地理概況;澳門概況及其經濟發展
【解析】【點評】臺灣省位于我國東南海域,主體是臺灣島,此外,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200多個島嶼,其中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臺灣臨東海和南海,而且臺灣島東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19.臺灣島中部是高大的臺灣山脈,地勢起伏大,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受地形因素的影響,臺灣島修建的鐵路環島分布,C正確;臺灣島的鐵路環島分布與地理位置、氣候因素和河流分布無關,ABD錯誤;
故答案為:C。
20.A、澳門的旅游博彩業十分發達,A錯誤;
B、新竹是臺灣的高新技術園區,有 “臺灣硅谷” 之稱,B錯誤;
C、香港是世界著名自由貿易港,C錯誤;
D、港、澳、臺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都是祖國大陸,與大陸之間的經濟聯系密切,在貿易、投資等方面合作廣泛,D正確。
故答案為:D
21.【答案】(1)東;島嶼
(2)瀨戶內海;太平洋
(3)煤和石油
(4)本州;太平
【知識點】日本概況;日本的工業
【解析】【分析】(1)從亞洲地理分區來看,日本位于東亞地區。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以及眾多小島組成的國家,四周被海洋環繞,屬于島嶼國家。
(2)日本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經濟發達,但是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較強。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3)日本煤炭、石油等常規能源貧乏,國內能源供應遠遠不能滿足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求。而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相對穩定等特點,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其能源缺口,所以大力發展核電站,以此來保障能源供應,維持工業生產以及居民生活等對能源的需求。
(4)日本最大的島嶼是本州島,福島第一核電站就位于本州島上。福島位于日本東部沿海地區,其東臨太平洋,排放的核廢水一旦流入海洋,首先會對太平洋造成污染。【點評】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數千個小島及附近的海域組成。日本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經濟發達,但是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較強。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1)從亞洲地理分區看,日本位于亞洲東部位于東亞,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及其附近的39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一個島嶼國家。
(2)日本地域狹小,煤、石油等能源匱乏,為保證能源供應,日本建設了許多核電站。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該地區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運輸便利,便于原料輸入和產品輸出。
(3)日本地域狹小,煤、石油等能源匱乏,為保證能源供應,日本建設了許多核電站。
(4)日本的首都是東京,位于本州島。福島第一核電站位于日本最大的島嶼本州島,靠近太平洋,日本排放的核廢水最后會排入太平洋,所以日本排放的核廢水主要污染太平洋。
22.【答案】(1)亞熱
(2)水田;水稻
(3)河谷
(4)黃土;土質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稀少
(5)青海;三江源
【知識點】高原牧區和河谷農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決措施;南方地區水田發展的條件、主要農作物和農產品;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與界線
【解析】【分析】(1)秦嶺 — 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該線以北是暖溫帶,以南是亞熱帶。
(2)乙區域是南方地區,該區域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河網密布,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最適宜發展的耕地類型是水田,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
(3)丁區域是青藏地區,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由于海拔高,氣溫較低,熱量成為限制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一些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氣溫相對較高,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形成了獨特的河谷農業區,主要種植青稞、小麥等作物。
(4)②處所在的地形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容易遭受侵蝕;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雨水的沖刷力強,容易將地表的黃土沖走;歷史上的過度開墾、砍伐等人類活動,導致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低,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弱,無法有效減緩雨水對地面的沖刷和阻擋地表徑流。
(5)③處位于青海省南部。這里是被譽為 “中華水塔” 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供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點評】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一淮河一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1) 讀圖可知,甲地區和乙地區分界線①大致是沿秦嶺—淮河一線,確定該界線的主導因素是氣候,作為我國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此線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是我國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2) 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圖中乙為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和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多,最適宜發展的耕地類型是水田,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
(3) 讀圖可知,圖中丁地區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該地區由于海拔高,氣溫較低,形成了獨特的高寒牧區;青藏地區氣溫較低,日照時間長,在一些海拔較低的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較好,分布著河谷農業區。
(4)讀圖可知,圖中②處所在的地形區是黃土高原,該地形區千溝萬壑,生態環境脆弱,此區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尤為嚴重,導致土地肥力下降。
(5)讀圖可知,圖中③處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因此這里是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
23.【答案】(1)太平洋;發達
(2)美洲;太平洋
(3)地區生產專門化;美國熱帶面積狹小
(4)騎在羊背上
(5)東南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美國概況;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澳大利亞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解析】【分析】(1)美國西臨太平洋,澳大利亞東臨太平洋,所以兩國共同瀕臨的海洋是太平洋。美國和澳大利亞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都是發達國家。
(2)落基山脈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是由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板塊的碰撞擠壓使得地殼隆起,形成了高大的山脈。
(3)圖一顯示美國的農業生產在不同地區專門生產不同的農產品,如乳畜帶、玉米帶、棉花帶等,這體現了美國農業生產的地區生產專門化特征。咖啡、可可等屬于熱帶農產品,美國本土主要位于北溫帶,熱帶面積狹小,無法滿足國內對熱帶農產品的大量需求,所以需要進口。
(4)澳大利亞氣候適宜,草原廣闊,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5)從圖二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農業帶中,混合農業等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因為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開發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所以該國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點評】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經濟發達,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有許多古老的動物,如袋鼠、鴯鹋、鴨嘴獸等,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因放養綿羊和出口羊毛最多,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鐵礦、鋁土礦、煤、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而且開采的礦石一半以上用于出口,被譽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美國和澳大利亞共同瀕臨的海洋是太平洋;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兩國都是發達國家。
(2)兩國地形均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美國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脈,該山脈是由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的,屬于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
(3)圖一體現了美國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征即地區生產專門化,機械化程度高,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但是需要進口咖啡、可可等農產品,主要原因是美國熱帶面積狹小,美國本土位于北溫帶。
(4)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5)從圖二中澳大利亞農業帶的分布特點可得,該國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其原因是:狹窄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交通發達、開發歷史早等。
24.【答案】(1)溫帶季風;B
(2)大;變長;緯度位置
(3)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
【知識點】東北三省的自然地理概況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哈爾濱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冰雪旅游續火爆的原因有①獨特的冰雪文化、②熱情的服務態度、④當地旅游政策的支持,B正確;豐富的石油資源與冰雪旅游火爆無關,③錯誤,ACD錯誤;故選B。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緯度因素的影響,冬季緯度低的南方地區氣溫高,緯度高的北方地區氣溫低,冬季南北溫差大;讀材料二可知,受緯度的影響,緯度高,氣溫低,東北地區雪期由南向北逐漸變長。
(3)松花江有春、夏兩個汛期。夏汛的補給水源主要以降水為主,夏季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河流形成汛期。春汛的補給水源是季節性積雪融水,冬季東北地區積雪豐富,春季氣溫回升,積雪融化,形成春汛。
【點評】黑龍江省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省區,加之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冬季氣溫最低;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降雪多,積雪厚,雪期長。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哈爾濱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溫帶季風氣候;冰雪旅游續火爆的原因有①獨特的冰雪文化、②熱情的服務態度、④當地旅游政策的支持,B正確;與石油資源分布無關,③錯誤,ACD錯誤;故選B。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受緯度因素的影響,冬季緯度低的南方地區氣溫高,緯度高的北方地區氣溫低,冬季南北溫差大;讀材料二可知,受緯度的影響,緯度高,氣溫低,東北地區雪期由南向北逐漸變長。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松花江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夏汛的補給水源主要以降水為主;春季氣溫回升快,春汛補給主要來源于季節性積雪融水。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延寿县| 新营市| 井冈山市| 文成县| 南岸区| 永兴县| 贵州省| 栖霞市| 霍州市| 静宁县| 江山市| 蕉岭县| 凤冈县| 谢通门县| 海兴县| 鄂托克前旗| 陆良县| 石家庄市| 汝南县| 利辛县| 左权县| 比如县| 彭山县| 海盐县| 渭源县| 济宁市| 新竹市| 凤阳县| 无极县| 仙游县| 旺苍县| 会理县| 裕民县| 武邑县| 永丰县| 秀山| 郸城县| 海伦市| 西乡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