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貴陽市2024年中考地理試題(2024·貴陽)中國“國信一號”是全球第一艘大型深海養殖工船,主要養殖大黃魚,大黃魚最佳生水溫為22-26℃,根據其養殖特性和養殖海域水溫變化,“國信一號”不同季節在我國東海、南海間自航轉場。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大黃魚屬于海洋( )A.礦產資源 B.化學資源 C.生物資源 D.能源資源2.二月份“國信一號”最可能在的海域是( )A.渤海 B.黃海 C.東海 D.南海3.“國信一號”能自主規避的自然災害最可能是( )A.臺風 B.寒潮 C.干旱 D.洪澇(2024·貴陽)食用油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食用油種類豐富,各地區對食用油種類偏好不同,近年來隨著制油技術的提高,牡丹籽油、稻米油等越來越多種類的高品質食用油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圖為我國各地食用油偏好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云貴川偏好的食用油是( )A.亞麻籽油 B.菜籽油 C.花生油 D.大豆油5.我國( )A.棉籽集中產區在青藏地區 B.花生集中產區在廣東省C.大豆集中產區在東北三省 D.亞麻籽主產區僅在甘肅省6.高品質食用油種類越來越多,主要得益于( )A.科技進步 B.原料豐富 C.勞動力豐富 D.市場需求大(2024·貴陽)黔東南清水江屬長江水系、沿岸森林資源豐富。苗族人在此聚居,并以此建成別具特色的民居,明清時期,該流線居民通過清水江將木材外運,形成了“一江木植向東流”的景觀為保護森林,當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圖為清水江運輸木材場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明清時期當地通過清水江運輸木材,主要是由于( )A.河流結冰時易于運輸 B.河運安全性高C.河運受天氣影響較小 D.陸路交通不便8.清水江畔苗族人民以木建房,主要是因為木屋( )A.建造工藝簡單 B.防腐性強C.建造取材便利 D.防火性好9.為保護森林資源,當地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伐與育林相結合②大力發展木材加工業③遵守森林保護法規④用新型材料替代木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024·貴陽)俄羅斯北部亞馬爾半島及其周邊油氣資源豐富。近年來,俄羅斯與中國合作開采該地天然氣,并規劃建設“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線路(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亞馬爾半島位于( )A.北溫帶 B.北冰洋沿岸C.西歐平原北部 D.中緯度地區11.在“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沿線可能看到( )A.極光、西伯利亞虎 B.草原、長頸鹿C.常綠闊葉林、棕熊 D.沼澤、鴨嘴獸12.該天然氣管道線路開通后可( )①增加俄羅斯的經濟收入②帶動蒙古的經濟發展③徹底滿足中國能源需求④拓寬中國能源進口渠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3.(2024·貴陽)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隨著計算機、智能手機、互聯網的普及,數字地圖和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下圖為兩種不同類型的數字地圖。(1)要了解某地某時刻的人口分布情況,應選擇的地圖是 (填圖號),此時圖中人口數量最多的地方是 ,該地最可能是 (公園/住宅)。(2)圖中顯示要到達的目的地位于出發點的 方向,有三條線路可到達該地,你選擇哪一條 請說明理由 。14.(2024·貴陽)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4月20日,“雪域之傲”敦煌-拉薩旅游專列正式開通,該專列需在格爾木換乘進藏列車。進藏列車上有許多獨特的配置,如:供氧系統、車窗玻璃上的防紫外線貼膜等。圖示意敦煌到拉薩旅游專列行程路線和敦煌光熱發電站景觀。(1)說出敦煌和格爾木所在的省級政區簡稱。(2)列舉兩例敦煌到拉薩旅游專列沿線景點。(3)分別指出長江、黃河源頭所在的山脈。(4)說明在進藏列車上配置供氧系統的必要性。(5)簡析在敦煌建設光熱發電站的有利自然條件。15.(2024·貴陽)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竹子喜溫喜濕,適宜生長在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快、產量高,廣泛用于生產建筑材料、家具、竹炭等,埃塞俄比亞是非洲竹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近年來,中埃兩國合作,極大地促進了埃塞俄比亞竹產業的快速發展,2022年,中國政府聯合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行代塑”倡議,以推動各國減少塑料污染,圖1為埃塞俄比亞地形圖,圖2為亞的斯亞貝巴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1)描述埃塞俄比亞的地形特征。(2)簡要分析亞的斯亞貝巴適宜竹子生長的氣候條件。(3)指出埃塞俄比亞發展竹產業的有利條件。(4)說出中國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的意義。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D3.A【知識點】中國的疆域;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成因及分布;豐富的海洋資源【解析】【點評】 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活動有價值的物質和能量,如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稱為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分類: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1.大黃魚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海洋生物,屬于海洋生物資源,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我國海域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冬季時我國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我國的四大海域中,南海全部位于熱帶,是“國信1號”冬季最可能養殖的海域,D正確,排除ABC故答案為:D。3.臺風是發生在海洋上的強烈氣旋,“國信一號” 作為自航工船,可通過提前監測臺風路徑并航行至安全海域規避風險,A正確;寒潮主要影響陸地及近海,對深海影響較小,且工船在深海養殖,受陸地寒潮直接影響弱,B錯誤;干旱和洪澇是陸地氣象災害,與深海養殖環境無關,CD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4.B5.C6.A【知識點】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中國農業的發展(科技強農)【解析】【點評】小麥是我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主要分布于秦嶺—淮河的以北區域;棉花生產集中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疆是我國優質長絨棉產區;大豆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大豆的集中產區在東北平原;油菜主要為我國南方的油料作物,主要種植區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花生分布比較普遍,山東、河南兩省為主要產區;甜菜是一種性喜溫涼的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到北疆地區;甘蔗性喜濕熱,主要分布在華南及四川盆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為最大產區。科技興農是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的一種戰略措施。基本內容有:因地制宜地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如選擇適用良種,改進栽培辦法,推廣機械深耕和平衡施肥等;農業技術人員到生產第一線,進行技術攻關,普及增產顯著的綜合性栽培技術,如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地膜覆蓋、模式化栽培等;實行耕地、草原、造林綜合治理,抓好農田基本建設,重點是基本農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基地建設;普及農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素質。4.根據圖例分析可知,云貴川偏好的食用油是菜籽油。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5.讀圖分可知A.A.棉籽集中產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藏地區以酥油為主,A不符合題意;B.花生集中產區在華北平原,并不在廣東省,B不符合題意;C.大豆集中產區在東北三省,C符合題意;D.亞麻籽主產區不僅在甘肅省,還有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6.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高品質食用油種類的增加, 主要得益于科技的進步,使得原本難以提取或品質不高的油料作物也能被加工成高品質食用油,從而豐富了食用油的種類,還促進了油料作物的種植和改良,提高了油料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為高品質食用油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原料、勞動力、市場關系不大。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答案】7.D8.C9.D【知識點】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和選擇;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解析】【點評】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應大力保護我國的林地資源,其措施有加強林地管理和保護,建立林地保護區;林地選擇性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正確的資源觀等。7.明清時期陸路交通不便,而清水江地處長江水系,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木材可順流而下運輸,成本低且效率高,D正確;河流結冰期短,A 錯誤;河運受天氣、地形影響大,安全性并無優勢,B、C 錯誤。故答案為:D。8.清水江沿岸森林資源豐富,苗族先民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取材便利是主要原因,C正確。木屋建造工藝并不簡單,且木材防腐、防火性差,A、B、D 錯誤。故答案為:C。9.采伐與育林相結合,可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①正確;大力發展木材加工業會加劇森林砍伐,不利于保護,②錯誤;遵守森林保護法規,能從政策層面約束破壞行為,③正確;用新型材料替代木材,可減少對森林的依賴,④正確。故答案為:D。【答案】10.B11.A12.B【知識點】俄羅斯自然地理概況;俄羅斯的交通特點【解析】【點評】“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天然氣管道是一條起于俄羅斯亞馬爾半島,途經蒙古國,最終抵達中國,全長約 2600 公里,設計年輸氣量為 50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輸送管道。10.亞馬爾半島位于俄羅斯北部,北臨北冰洋,屬于北寒帶(緯度高于 66.5°N),地處高緯度地區(60°N—90°N),并非西歐平原(位于歐洲西部),而是屬于西伯利亞地區,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11.管道沿線主要位于西伯利亞地區,這里有大面積的沼澤。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可能出現在這里,D錯誤;長頸鹿主要生活在非洲熱帶草原,B錯誤;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地區,西伯利亞地區氣候寒冷,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C錯誤;“西伯利亞力量 2 號”管道途經高緯度的西伯利亞地區,冬季可觀測到極光現象;西伯利亞虎是該區域的典型動物,A正確。故答案為:A。12. 俄羅斯通過輸氣可增加能源出口收入,①正確;管道途經蒙古,能帶動當地基建、能源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②正確;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拓寬了能源進口渠道,減少對單一來源的依賴,④正確;中國能源需求龐大,該管道開通不能徹底滿足中國能源需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拓寬能源進口渠道,③錯誤。故答案為:B。13.【答案】(1)②;乙;住宅(2)東南;①;時間短【知識點】地圖的選擇和使用;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1)圖②是人流量分析圖,能直觀反映某時刻不同區域的人流量情況,可用于了解某地某時刻人口分布。圖中根據人流量由大到小的灰度顯示,乙處顏色最深,人流量最大,即人口數量最多。相比公園,住宅是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人口相對更為集中且穩定,所以該地最可能是住宅。(2)在圖①中,依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原則,目的地在出發點的東南方向。線路①用時 35 分鐘,23處紅燈;線路②用時 37 分鐘,24處紅燈;線路③用時 40 分鐘,31 處紅燈。線路①用時最短,所以選擇線路①,理由是時間短。【點評】地圖上表示方向的三種方法:指向標;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方法確定;在經緯網地圖上,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沒有指向標與經緯網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1)據圖可知,第一個圖為電子地圖,為出發點與目的地之間,規劃了三條路線。第二個圖,圖例為人流量大小,故其為人口分布隨時間變化圖;故要了解某地某時刻的人口分布狀況,應選擇第二個圖(圖②);據圖可知,顏色越深,表示人數量最大,乙地顏色最深,故其此時數量最大。結合時間分析,該時間為21:51,故為夜晚,人們主要待在家里;住宅區是人們長期居住的地方,故該時段人口密度自然會相對較高 , 相比之下,公園功能主要是休閑和娛樂,該時段可能人口較少。(2)據圖可知,圖中沒有指向標和經緯線,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法判讀,故可以判斷目的地位于出發點的東南方向。三條線路相比,①路線時間較短,故應選擇該線。14.【答案】(1)敦煌:“甘”或“隴”;格爾木:“青”。(2)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3)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脈;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脈。(4)青藏高原地勢高,空氣稀薄,氧氣含量低。(5)敦煌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氣候干旱,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適合發展光熱發電站。【知識點】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中國的行政區劃;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分析】(1)敦煌位于甘肅省,甘肅省簡稱“甘”或“隴”;格爾木位于青海省,青海省簡稱“青”。(2)從行程路線圖及標注可知,敦煌莫高窟是敦煌的重要景點,布達拉宮位于拉薩,二者均是敦煌到拉薩旅游專列沿線景點。(3)根據所學地理知識,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脈,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脈。(4)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中氧氣含量低,容易導致人體缺氧出現高原反應。配置供氧系統能保障乘客的身體健康和旅行安全。(5)敦煌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這種氣候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具備建設光熱發電站的良好自然條件。【點評】青藏地區的主體是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藏地區地勢高、氣溫低,形成了“高、寒”的地理特征,高原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1)據圖可知,敦煌位于甘肅省,其簡稱為“甘”或“隴”;格爾木位于青海省,其簡稱為“青”。(2)敦煌莫高窟是四大石窟之一,為著名佛教殿堂;拉薩有著名的布達拉宮,是拉薩標志性建筑。(3)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4)青藏高原地勢高,空氣稀薄,氧氣含量較低,進藏列車上配置供氧系統有利于保障生命安全。(5)敦煌位于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氣候干旱,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適合發展光熱發電站。15.【答案】(1)埃塞俄比亞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以山地、高原為主。中部主要是埃塞俄比亞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2)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光熱、水分充足。(3)埃塞俄比亞自然條件優越,山地、高原為主,適宜竹林生長;埃塞俄比亞竹林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竹制品市場需求大;投資政策良好以及政策的支持。(4)有利于減少塑料污染、促進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竹產業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等【知識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氣候;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與環境【解析】【分析】(1)從圖 1 的海拔圖例和分布可知,大部分區域海拔在 1000 米以上 。地形類型上,以山地、高原為主。結合圖中信息,中部為埃塞俄比亞高原,且整體呈現四周地勢逐漸下降的特征。(2)由圖 2 可知,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地區,全年氣溫較高,滿足竹子喜溫的條件。降水有明顯干濕季,濕季降水較多,能提供竹子生長所需水分,光熱和水分條件總體適宜竹子生長。(3)自然方面,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排水良好,且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竹子生長,竹林面積大,資源豐富。社會經濟方面,埃塞俄比亞經濟相對欠發達,勞動力成本低;竹制品用途廣泛,市場需求大;近年來中埃合作以及相關政策支持,利于竹產業發展。(4)塑料污染危害大,“以竹代塑”可減少塑料使用,降低污染。該倡議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竹藤組織及各國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竹產業上下游發展,帶動相關產業鏈;在一些竹產區,還能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點評】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氣候干濕季分明,是非洲竹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在中埃合作等助力下,竹產業發展迅速。(1)從埃塞俄比亞地形圖中可知,埃塞俄比亞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以山地、高原為主。中部主要是埃塞俄比亞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2)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氣候是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的熱帶草原氣候。光熱、水分充足,可以為竹子生長提供良好的氣候條件。(3)埃塞俄比亞自然條件優越,山地、高原為主,適宜竹林生長;埃塞俄比亞竹林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埃塞俄比亞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竹產業;目前竹制品市場需求大;通過中埃合作,埃塞俄比亞擁有良好的投資政策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4)“以竹代塑”倡議的提出,有利于減少塑料污染、促進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竹產業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等1 / 1貴州省貴陽市2024年中考地理試題(2024·貴陽)中國“國信一號”是全球第一艘大型深海養殖工船,主要養殖大黃魚,大黃魚最佳生水溫為22-26℃,根據其養殖特性和養殖海域水溫變化,“國信一號”不同季節在我國東海、南海間自航轉場。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大黃魚屬于海洋( )A.礦產資源 B.化學資源 C.生物資源 D.能源資源2.二月份“國信一號”最可能在的海域是( )A.渤海 B.黃海 C.東海 D.南海3.“國信一號”能自主規避的自然災害最可能是( )A.臺風 B.寒潮 C.干旱 D.洪澇【答案】1.C2.D3.A【知識點】中國的疆域;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成因及分布;豐富的海洋資源【解析】【點評】 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活動有價值的物質和能量,如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稱為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分類: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1.大黃魚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海洋生物,屬于海洋生物資源,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我國海域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冬季時我國南北溫差大、越往北氣溫越低,我國的四大海域中,南海全部位于熱帶,是“國信1號”冬季最可能養殖的海域,D正確,排除ABC故答案為:D。3.臺風是發生在海洋上的強烈氣旋,“國信一號” 作為自航工船,可通過提前監測臺風路徑并航行至安全海域規避風險,A正確;寒潮主要影響陸地及近海,對深海影響較小,且工船在深海養殖,受陸地寒潮直接影響弱,B錯誤;干旱和洪澇是陸地氣象災害,與深海養殖環境無關,CD錯誤。故答案為:A。(2024·貴陽)食用油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食用油種類豐富,各地區對食用油種類偏好不同,近年來隨著制油技術的提高,牡丹籽油、稻米油等越來越多種類的高品質食用油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圖為我國各地食用油偏好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云貴川偏好的食用油是( )A.亞麻籽油 B.菜籽油 C.花生油 D.大豆油5.我國( )A.棉籽集中產區在青藏地區 B.花生集中產區在廣東省C.大豆集中產區在東北三省 D.亞麻籽主產區僅在甘肅省6.高品質食用油種類越來越多,主要得益于( )A.科技進步 B.原料豐富 C.勞動力豐富 D.市場需求大【答案】4.B5.C6.A【知識點】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中國農業的發展(科技強農)【解析】【點評】小麥是我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主要分布于秦嶺—淮河的以北區域;棉花生產集中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疆是我國優質長絨棉產區;大豆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大豆的集中產區在東北平原;油菜主要為我國南方的油料作物,主要種植區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花生分布比較普遍,山東、河南兩省為主要產區;甜菜是一種性喜溫涼的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到北疆地區;甘蔗性喜濕熱,主要分布在華南及四川盆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為最大產區。科技興農是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的一種戰略措施。基本內容有:因地制宜地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如選擇適用良種,改進栽培辦法,推廣機械深耕和平衡施肥等;農業技術人員到生產第一線,進行技術攻關,普及增產顯著的綜合性栽培技術,如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地膜覆蓋、模式化栽培等;實行耕地、草原、造林綜合治理,抓好農田基本建設,重點是基本農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基地建設;普及農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素質。4.根據圖例分析可知,云貴川偏好的食用油是菜籽油。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5.讀圖分可知A.A.棉籽集中產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藏地區以酥油為主,A不符合題意;B.花生集中產區在華北平原,并不在廣東省,B不符合題意;C.大豆集中產區在東北三省,C符合題意;D.亞麻籽主產區不僅在甘肅省,還有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6.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高品質食用油種類的增加, 主要得益于科技的進步,使得原本難以提取或品質不高的油料作物也能被加工成高品質食用油,從而豐富了食用油的種類,還促進了油料作物的種植和改良,提高了油料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為高品質食用油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原料、勞動力、市場關系不大。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024·貴陽)黔東南清水江屬長江水系、沿岸森林資源豐富。苗族人在此聚居,并以此建成別具特色的民居,明清時期,該流線居民通過清水江將木材外運,形成了“一江木植向東流”的景觀為保護森林,當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圖為清水江運輸木材場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明清時期當地通過清水江運輸木材,主要是由于( )A.河流結冰時易于運輸 B.河運安全性高C.河運受天氣影響較小 D.陸路交通不便8.清水江畔苗族人民以木建房,主要是因為木屋( )A.建造工藝簡單 B.防腐性強C.建造取材便利 D.防火性好9.為保護森林資源,當地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伐與育林相結合②大力發展木材加工業③遵守森林保護法規④用新型材料替代木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7.D8.C9.D【知識點】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和選擇;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解析】【點評】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應大力保護我國的林地資源,其措施有加強林地管理和保護,建立林地保護區;林地選擇性采伐與更新造林相結合;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正確的資源觀等。7.明清時期陸路交通不便,而清水江地處長江水系,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木材可順流而下運輸,成本低且效率高,D正確;河流結冰期短,A 錯誤;河運受天氣、地形影響大,安全性并無優勢,B、C 錯誤。故答案為:D。8.清水江沿岸森林資源豐富,苗族先民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取材便利是主要原因,C正確。木屋建造工藝并不簡單,且木材防腐、防火性差,A、B、D 錯誤。故答案為:C。9.采伐與育林相結合,可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①正確;大力發展木材加工業會加劇森林砍伐,不利于保護,②錯誤;遵守森林保護法規,能從政策層面約束破壞行為,③正確;用新型材料替代木材,可減少對森林的依賴,④正確。故答案為:D。(2024·貴陽)俄羅斯北部亞馬爾半島及其周邊油氣資源豐富。近年來,俄羅斯與中國合作開采該地天然氣,并規劃建設“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線路(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亞馬爾半島位于( )A.北溫帶 B.北冰洋沿岸C.西歐平原北部 D.中緯度地區11.在“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沿線可能看到( )A.極光、西伯利亞虎 B.草原、長頸鹿C.常綠闊葉林、棕熊 D.沼澤、鴨嘴獸12.該天然氣管道線路開通后可( )①增加俄羅斯的經濟收入②帶動蒙古的經濟發展③徹底滿足中國能源需求④拓寬中國能源進口渠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10.B11.A12.B【知識點】俄羅斯自然地理概況;俄羅斯的交通特點【解析】【點評】“西伯利亞力量 2 號”天然氣管道是一條起于俄羅斯亞馬爾半島,途經蒙古國,最終抵達中國,全長約 2600 公里,設計年輸氣量為 50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輸送管道。10.亞馬爾半島位于俄羅斯北部,北臨北冰洋,屬于北寒帶(緯度高于 66.5°N),地處高緯度地區(60°N—90°N),并非西歐平原(位于歐洲西部),而是屬于西伯利亞地區,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11.管道沿線主要位于西伯利亞地區,這里有大面積的沼澤。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可能出現在這里,D錯誤;長頸鹿主要生活在非洲熱帶草原,B錯誤;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地區,西伯利亞地區氣候寒冷,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C錯誤;“西伯利亞力量 2 號”管道途經高緯度的西伯利亞地區,冬季可觀測到極光現象;西伯利亞虎是該區域的典型動物,A正確。故答案為:A。12. 俄羅斯通過輸氣可增加能源出口收入,①正確;管道途經蒙古,能帶動當地基建、能源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②正確;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拓寬了能源進口渠道,減少對單一來源的依賴,④正確;中國能源需求龐大,該管道開通不能徹底滿足中國能源需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拓寬能源進口渠道,③錯誤。故答案為:B。13.(2024·貴陽)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隨著計算機、智能手機、互聯網的普及,數字地圖和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下圖為兩種不同類型的數字地圖。(1)要了解某地某時刻的人口分布情況,應選擇的地圖是 (填圖號),此時圖中人口數量最多的地方是 ,該地最可能是 (公園/住宅)。(2)圖中顯示要到達的目的地位于出發點的 方向,有三條線路可到達該地,你選擇哪一條 請說明理由 。【答案】(1)②;乙;住宅(2)東南;①;時間短【知識點】地圖的選擇和使用;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1)圖②是人流量分析圖,能直觀反映某時刻不同區域的人流量情況,可用于了解某地某時刻人口分布。圖中根據人流量由大到小的灰度顯示,乙處顏色最深,人流量最大,即人口數量最多。相比公園,住宅是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人口相對更為集中且穩定,所以該地最可能是住宅。(2)在圖①中,依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原則,目的地在出發點的東南方向。線路①用時 35 分鐘,23處紅燈;線路②用時 37 分鐘,24處紅燈;線路③用時 40 分鐘,31 處紅燈。線路①用時最短,所以選擇線路①,理由是時間短。【點評】地圖上表示方向的三種方法:指向標;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方法確定;在經緯網地圖上,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沒有指向標與經緯網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1)據圖可知,第一個圖為電子地圖,為出發點與目的地之間,規劃了三條路線。第二個圖,圖例為人流量大小,故其為人口分布隨時間變化圖;故要了解某地某時刻的人口分布狀況,應選擇第二個圖(圖②);據圖可知,顏色越深,表示人數量最大,乙地顏色最深,故其此時數量最大。結合時間分析,該時間為21:51,故為夜晚,人們主要待在家里;住宅區是人們長期居住的地方,故該時段人口密度自然會相對較高 , 相比之下,公園功能主要是休閑和娛樂,該時段可能人口較少。(2)據圖可知,圖中沒有指向標和經緯線,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法判讀,故可以判斷目的地位于出發點的東南方向。三條線路相比,①路線時間較短,故應選擇該線。14.(2024·貴陽)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4月20日,“雪域之傲”敦煌-拉薩旅游專列正式開通,該專列需在格爾木換乘進藏列車。進藏列車上有許多獨特的配置,如:供氧系統、車窗玻璃上的防紫外線貼膜等。圖示意敦煌到拉薩旅游專列行程路線和敦煌光熱發電站景觀。(1)說出敦煌和格爾木所在的省級政區簡稱。(2)列舉兩例敦煌到拉薩旅游專列沿線景點。(3)分別指出長江、黃河源頭所在的山脈。(4)說明在進藏列車上配置供氧系統的必要性。(5)簡析在敦煌建設光熱發電站的有利自然條件。【答案】(1)敦煌:“甘”或“隴”;格爾木:“青”。(2)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3)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脈;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脈。(4)青藏高原地勢高,空氣稀薄,氧氣含量低。(5)敦煌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氣候干旱,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適合發展光熱發電站。【知識點】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中國的行政區劃;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分析】(1)敦煌位于甘肅省,甘肅省簡稱“甘”或“隴”;格爾木位于青海省,青海省簡稱“青”。(2)從行程路線圖及標注可知,敦煌莫高窟是敦煌的重要景點,布達拉宮位于拉薩,二者均是敦煌到拉薩旅游專列沿線景點。(3)根據所學地理知識,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脈,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脈。(4)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中氧氣含量低,容易導致人體缺氧出現高原反應。配置供氧系統能保障乘客的身體健康和旅行安全。(5)敦煌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這種氣候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具備建設光熱發電站的良好自然條件。【點評】青藏地區的主體是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藏地區地勢高、氣溫低,形成了“高、寒”的地理特征,高原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1)據圖可知,敦煌位于甘肅省,其簡稱為“甘”或“隴”;格爾木位于青海省,其簡稱為“青”。(2)敦煌莫高窟是四大石窟之一,為著名佛教殿堂;拉薩有著名的布達拉宮,是拉薩標志性建筑。(3)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4)青藏高原地勢高,空氣稀薄,氧氣含量較低,進藏列車上配置供氧系統有利于保障生命安全。(5)敦煌位于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氣候干旱,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適合發展光熱發電站。15.(2024·貴陽)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竹子喜溫喜濕,適宜生長在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快、產量高,廣泛用于生產建筑材料、家具、竹炭等,埃塞俄比亞是非洲竹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近年來,中埃兩國合作,極大地促進了埃塞俄比亞竹產業的快速發展,2022年,中國政府聯合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行代塑”倡議,以推動各國減少塑料污染,圖1為埃塞俄比亞地形圖,圖2為亞的斯亞貝巴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1)描述埃塞俄比亞的地形特征。(2)簡要分析亞的斯亞貝巴適宜竹子生長的氣候條件。(3)指出埃塞俄比亞發展竹產業的有利條件。(4)說出中國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的意義。【答案】(1)埃塞俄比亞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以山地、高原為主。中部主要是埃塞俄比亞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2)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光熱、水分充足。(3)埃塞俄比亞自然條件優越,山地、高原為主,適宜竹林生長;埃塞俄比亞竹林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竹制品市場需求大;投資政策良好以及政策的支持。(4)有利于減少塑料污染、促進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竹產業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等【知識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氣候;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糧食與環境【解析】【分析】(1)從圖 1 的海拔圖例和分布可知,大部分區域海拔在 1000 米以上 。地形類型上,以山地、高原為主。結合圖中信息,中部為埃塞俄比亞高原,且整體呈現四周地勢逐漸下降的特征。(2)由圖 2 可知,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地區,全年氣溫較高,滿足竹子喜溫的條件。降水有明顯干濕季,濕季降水較多,能提供竹子生長所需水分,光熱和水分條件總體適宜竹子生長。(3)自然方面,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排水良好,且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竹子生長,竹林面積大,資源豐富。社會經濟方面,埃塞俄比亞經濟相對欠發達,勞動力成本低;竹制品用途廣泛,市場需求大;近年來中埃合作以及相關政策支持,利于竹產業發展。(4)塑料污染危害大,“以竹代塑”可減少塑料使用,降低污染。該倡議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竹藤組織及各國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竹產業上下游發展,帶動相關產業鏈;在一些竹產區,還能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點評】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氣候干濕季分明,是非洲竹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在中埃合作等助力下,竹產業發展迅速。(1)從埃塞俄比亞地形圖中可知,埃塞俄比亞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以山地、高原為主。中部主要是埃塞俄比亞高原,四周地勢逐漸下降。(2)埃塞俄比亞地處熱帶,氣候是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的熱帶草原氣候。光熱、水分充足,可以為竹子生長提供良好的氣候條件。(3)埃塞俄比亞自然條件優越,山地、高原為主,適宜竹林生長;埃塞俄比亞竹林面積廣大,資源豐富;埃塞俄比亞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竹產業;目前竹制品市場需求大;通過中埃合作,埃塞俄比亞擁有良好的投資政策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4)“以竹代塑”倡議的提出,有利于減少塑料污染、促進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竹產業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等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貴州省貴陽市2024年中考地理試題(學生版).docx 貴州省貴陽市2024年中考地理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