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北京門頭溝高三一模化 學2025.3本試卷共 10頁,100分。考試時長 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N14 O16 Mn55 Cu64第一部分本部分共 14題,每題 3分,共 4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 三星堆考古挖掘中,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商代銅人銅像填補了我國考古學、青銅文化、青銅藝術史上的諸多空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測定出土文物年代的 14C原子核內有 14 個質子B. X 射線衍射實驗可以對青銅器微觀晶體結構進行分析C. 銅像表面的銅綠 Cu2 (OH) CO 3 能在空氣中穩定存在 2D. 青銅是銅、錫等金屬的合金,屬于金屬材料2. 下列化學用語或圖示表達不.正.確.的是A. CO2 的電子式:B. K+的結構示意圖:C. H2O 的價層電子對互斥(VSEPR)模型:5 1D. 基態Cr 原子的簡化電子排布式為: Ar 3d 4s3.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利用鹽析的方法可以將蛋白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B. 葡萄糖發生水解反應生成CO2 和H2O 是放熱反應C. 核苷酸在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反應得到核苷和磷酸第1頁/共21頁D. 植物油經催化加氫得到的硬化油不易被空氣氧化變質4. 下列方程式與所給事實不.相.符.的是酸或酶C12H22O11 +H2O →2C6H12O6A. 蔗糖在酸或酶的作用下水解:蔗糖 葡萄糖 B. 堿性鋅錳電池的負極反應:Zn + 2OH 2e = Zn (OH)2SO +Br + 2H O = SO2 + 4H+ -C. 海水提溴過程中,用二氧化硫還原溴: 2 2 2 4 + 2Br高溫3Fe + 4H O g Fe O + 4HD. 鐵粉在高溫下與水蒸氣反應生成可燃氣體: 2 ( ) 3 4 25. 下列比較不.正.確.的是A. 第一電離能: N O B. 沸點:H2O NH3C. 鍵角:PH3 NH3 D. 鍵能:HF HCl6. 尿素 CO (NH ) 2 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肥料,利用電催化法將CO2 和含氮物質 (NO3 )等化成尿素,電解2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尿素中 C 原子采用 sp2 雜化B. 電極 b 接電源的正極C. 標況下, b 電極每生成1.12LO2 ,會有0.1molH+ 移向 a 極 +D. a 極的電極反應式為:CO2 + 2NO3 +18H +16e = CO (NH2 ) + 7H2O 27. 下列實驗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A. 實驗室制備氨氣B. 分離乙醇和水第2頁/共21頁C. 探究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2NO2 (g) N2O4 (g)D. 在鐵制品上鍍銅8. 以菱鎂礦(主要成分為MgCO ,含少量SiO 、 Fe2O3 2 3 和Al2O3 )為原料制備高純鎂砂的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已知浸出時產生的廢渣中有SiO2、Fe(OH) 和Al(OH) 。 3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浸出鎂”所需的溫度比“沉鎂”溫度高B. 分離Mg2+ 、 Fe3+ 與Al3+,是利用了它們氫氧化物的 Ksp 大小不同C. 在上述流程中,用石灰乳代替氨水可以達到相同的工藝目的D. 氯化銨溶液浸出鎂是利用氯化銨溶液顯弱酸性9. 關于 Na2SO3 和 NaHSO3 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NaHSO3 溶液顯酸性,是因為HSO3 的電離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B. 兩種物質的溶液中都存在 c (Na )+ c (H+ ) = 2c (SO2 3 )+ c (HSO 3 )+ c (OH- )C. 可以利用SO2 除去 NaHSO3 溶液中少量的 Na2SO3 雜質D. 用鹽酸酸化的Ba (NO3 ) 溶液,可以檢驗 Na SO 和 NaHSO2 3 3 是否變質 210. 除去電石渣漿(CaO)清液中的S2 ,并制取石膏 (CaSO4 2H2O)的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2Mn (OH) +O + 4OH = 2MnO2 A. 過程 I 的方程式為: 2 3 + 4H2 2OB. 除去S2 的過程中,Mn (OH) 起催化劑作用 22 2 2 C. S2O3 轉化為SO4 的過程中, n (S2O3 ) : n (O2 ) =1:1D. 整個過程涉及的反應類型有氧化還原反應和復分解反應11. AgCN 與CH3CH2Br 可發生反應生成腈( CH CH CN )和異腈( CH3CH2NC3 2 )兩種產物。通過量子化學計算得到的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如圖所示(TS 為過渡態,Ⅰ、Ⅱ為后續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第3頁/共21頁A. 腈 (CH3CH2CN)和異腈 (CH3CH2NC)互為同分異構體B. AgCN 與CH3CH2Br 生成腈和異腈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C. I 中“N…Ag”間的作用力比Ⅱ中“C…Ag”間的作用力弱D. 從整個過程分析,從后續物的穩定性和反應速率的角度均有利生成后續物 I12. 在 25℃時,向兩份10mL0.2mol L 1 的CH3COONH4溶液 (pH = 7)中分別滴加濃度均為0.2mol L 1的鹽酸和 NaOH 溶液。部分離子濃度隨加入溶液體積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相同條件下,醋酸和一水合氨的電離平衡常數相等B. b 點 c (Cl ) + 和d 點 c (Na )存在的關系是 2c (Cl ) = c (Na+ )C. 水的電離程度: a c = dD. b 點: c (CH3COOH)+ c (CH3COO- ) = 2c (Cl- )13. 某課題組研制了一種具有較高玻璃化轉變溫度的聚合物 P ,其合成路線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NaN CuI3X → →Z已知:A. X 的核磁共振氫譜有三個峰,峰面積比為1: 2 : 2B. Z 在一定條件下完全水解生成醇與羧酸鹽的物質的量比為1:1C. Z 通過碳碳三鍵的加聚反應生成的高分子容易降解為小分子第4頁/共21頁D. 制備聚合物P 的過程中還可能生成一種環狀化合物14. 某小組設計以下對比實驗,探究亞鐵鹽與H2O2 溶液的反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實驗 編號 試劑 現象溶液立即變為棕黃色,稍后經酸化的產生氣泡,向反應后的溶液 測得反應后溶液Ⅰ 0.5mol L 1FeSO4 溶5 滴試劑 中加入 KSCN 溶液,溶液變 pH=0.9液(pH=0.2)紅。溶液立即變為棕黃色,產生0.5mol L 1 FeSO4 溶 測得反應后溶液Ⅱ 大量氣泡,并放熱,反應混液(pH=3) pH=1.4合物顏色加深且有渾濁。2mL5% H2O2 現象與 II 相同,同時生成刺溶液(pH=5) 0.5mol L 1FeCl 溶液 激性氣味氣體,該氣體能使2 測得反應后溶液Ⅲ(pH=3) 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但 pH=2.0不褪色。2+ + 3+A. 實驗 I 中H2O2 溶液與FeSO4 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Fe +H2O2 + 2H = 2Fe + 2H2OB. 實驗Ⅰ、Ⅱ、Ⅲ中產生氣泡的原因可能為含鐵物質催化H2O2 分解產生O2C. 實驗Ⅱ中溶液變渾濁是由于H2O2 溶液氧化Fe2+ 消耗H+ 導致的D. 實驗Ⅲ中產生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HCl第二部分本部分共 5題,共 58分。15. 硅、鍺(Ge)及其化合物廣泛應用于光電材料領域。(1)“中國芯”的主要原材料是高純單晶硅,制備純硅的反應原理:高溫SiCl4 (g)+ 2H2 (g) Si (s)+ 4HCl(g)。①SiCl σ4 的分子結構類似CCl4 ,SiCl4 中Si Cl 鍵是由硅的_____軌道與氯的 3p 軌道重疊形成 鍵。②Si晶體熔點 (800.7℃)明顯高于SiCl4 ( 68.7℃),原因是_____。第5頁/共21頁(2)Ge 在元素周期表第 4 周期第 IVA 族。基態 Ge 原子的價層電子軌道表示式是_____。(3)由汞(Hg)、鍺(Ge)、銻(Sb)形成的一種新物質M ,是一種潛在的拓撲絕緣體材料。M 晶體可視為Ge 晶體(晶胞如圖 a 所示)中部分Ge 原子被Hg 和Sb 取代后形成。①圖 a 中與 Ge 距離最近的 Ge 的數目為_____。②圖 b 為 Ge 晶胞中部分Ge 原子被Hg 和Sb 取代后形成的一種單元結構,它不是晶胞單元,理由是_____。③圖 c為 3M 的晶胞,已知M 晶體的密度為 pg cm ,阿伏加德羅常數為 NA ,則M 的摩爾質量為_____g mol 1 (列出表達式,已知:1nm =10 7 cm )16. “雙碳”背景下,CO2 的資源化利用成為全世界的研究熱點。(1)將CO2 和H2 的混合氣體充入某密閉容器中制備甲酸( HCOOH ),同時有副反應發生。已知:CO2 (g)+H (g) HCOOH (g) ΔH 2 02CO2 (g)+H2 (g) CO (g)+H2O (g) ΔH1 0為了提高HCOOH 產率、降低CO的生成量,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寫出兩種)。(2)電催化還原CO2 也可以制備甲酸,原理如圖甲所示,電解質溶液為KOH 。①電極 b 是電解池的_____極,電極反應式為_____。②2024 年,我國研究人員為降低系統能耗,對圖甲裝置改進,搭建“(陰陽極)共產甲酸耦合系統”,將第6頁/共21頁KOH 電解液更換為KOH +CH3OH 混合溶液,應將_____極區(填“a”或“b”)電解液更換。此時,該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3)CO2 的電化學還原過程比較復雜,在相同條件下,恒定通過電解池的電量,電解得到的部分還原產物的法拉第效率(FE%)隨電解電壓的變化如圖乙所示。Q (生成還原產物X所需要的電量)已知: FE% =x 100%Q總(電解過程中通過的總電量)其中,QX = nF ,n表示電解生成還原產物X 所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 F 表示法拉第常數。①當電解電壓為U1V 時,電解過程中含碳還原產物的 FE% 為 0,陰極主要還原產物是_____(填化學式)。②當電解電壓為U3V 時,電解生成的C2H4 和HCOO 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17. 某研究小組按下列路線合成抗炎鎮痛藥“消炎痛”(部分反應條件已簡化)。已知:ⅰ、 SOClR COOH 2→RCOClⅱ、DPPAⅲ、R-COOH+R'NH2 →(1)化合物 D 中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2)A 為芳香族化合物,A→B 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填序號)。a.F中氮原子的雜化方式均為 sp2b.B → D 的反應類型為氧化反應c.E 的芳香醛類同分異構體共有 6 種(4)F → G 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5)I 的結構簡式是_____。(6)由F可制備物質K ,轉化過程如下圖:第7頁/共21頁寫出試劑 a 和中間產物 Q 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18. 用廢催化劑(主要成份為V2O 、WO3 、TiO2 、Fe3O4 、Al2O3 、SiO5 2 )回收金屬元素,制備光學材料WO3 、陶瓷材料TiO2 、媒染劑偏釩酸銨。資料:溶液中金屬離子開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 pH 如下表所示。金屬離子 Fe3+ 2+Al3+ Fe開始沉淀 pH 1.9 3.7 6.8完全沉淀 pH 3.2 4.7 8.3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提高“酸浸”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寫一點即可)。(2)濾渣 2 主要為_____。(3)雙氧水“氧化”時,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4)檢驗TiO2 沉淀是否洗滌干凈的方法是_____。(5)以TiO2 為原料制備納米鐵,用納米鐵可以去除廢水中的Cu2+。常溫下,選擇Cu2+初始濃度為2 10 4 mol L 1的廢水,控制納米鐵用量相同,測得Cu2+去除率隨初始 pH 的變化如圖所示。初始pH 在3 6內Cu2+去除率隨初始 pH 增大緩慢上升,而初始 pH 在6 7內Cu2+去除率隨初始 pH 增大快速上升的原因是_____。(6)含釩溶液的進一步處理,會用到萃取劑 (C4H9O) PO ,結構如圖所示,與釩離子配位的能力:1 號3第8頁/共21頁O 2號O ,可能的原因是_____。(7)偏釩酸銨(N H4VO3 )在空氣中灼燒得到V2O5 。稱取1.60g 灼燒后的產物,加入稀硫酸溶解后,向其中加入0.20mol L 1的H 12C2O4 溶液50mL ,再用0.10mol L 的KMnO4 溶液滴定過量的H2C2O4 溶液至終點,消耗KMnO4 溶液的體積為8.00mL,則產物中V2O5 的質量分數為_____。(已知:V2O5 的相對+ + + +分子質量為 182,V2O5 + 2H = 2VO2 + 2H2O,2VO2 +H2C2O4 = 2VO2 + 2CO2 +2H )19. 某小組發現金屬與銅鹽溶液的反應具有多樣性,進行如下探究。儀器 編號 金屬 溶液( 4mL0.2mol L 1 ) 現象劇烈反應,溫度升高,產生大量氣體,析出較多紫紅色固體,且不斷增多;體系顏Ⅰ Mg CuSO4 溶液( pH 3.4 )色變化:淡藍色溶液→幾乎無色,溶液中生成藍色沉淀。劇烈反應,溫度迅速升高,產生大量氣體,析出較多紫紅色固體;體系顏色變化:Ⅱ Mg CuCl 溶液( pH 3.42 ) 淺藍色溶液→橙色渾濁物,溶液pH 升高至 9.5 左右,鎂條上紫紅色的固體幾乎不見。產生大量氣體,光亮鋁條表面出現“海綿狀”紫紅色固Ⅲ Al CuCl pH 3.42 溶液( ) 體;溶液 pH 下降至 2 左右,鋁表面仍有紫紅色固體。 已知:ⅰ、CuCl 為白色沉淀,能溶解在Cl 濃度較大的溶液中,生成絡離子 CuCl2 第9頁/共21頁ⅱ、CuOH 為黃色沉淀且易分解ⅲ、 25℃時, K sp Mg (OH) =1.8 10 11、K sp Cu (OH) = 2.2 10 20、2 2Ksp (CuOH) =1.2 10 14、Ksp (CuCl) =1.2 10 6(1)寫出實驗Ⅰ、Ⅱ中生成紫紅色固體的離子方程式_____。(2)結合化學用語解釋實驗Ⅰ中出現藍色沉淀的原因_____。(3)探究實驗Ⅱ中橙色沉淀的成分①甲同學推測實驗Ⅱ中的沉淀中含有CuCl ,因為可能發生Cu +CuCl2 = 2CuCl 的反應,甲同學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證實了其推測,現象是_____。②查閱資料,實驗Ⅱ中的橙色渾濁物中主要成分為Cu2O,進行以下實驗:向實驗Ⅱ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鹽酸,沉淀迅速溶解,溶液呈綠色,底部出現紅色銅。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4)對比實驗Ⅰ和Ⅱ,解釋鎂與氯化銅反應時會有Cu+ 生成,而鎂與硫酸銅反應則沒有的原因_____。(5)實驗Ⅲ中 pH 下降至 2 左右的原因是_____。(6)綜合上述實驗,金屬與銅鹽溶液反應的多樣性與_____等有關。第10頁/共21頁參考答案第一部分本部分共 14題,每題 3分,共 42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 【答案】A【詳解】A. 14C原子核內有 6 個質子,A 錯誤;B.晶體與非晶體的最可靠的科學方法是 X 射線衍射法,X 射線衍射法研究晶體結構、形貌和各種缺陷的重要手段,可對青銅器微觀晶體結構進行分析,B 正確;C.銅像表面的銅綠不會與空氣中成分反應,能在空氣中穩定存在,C 正確;D.合金為金屬材料,青銅是銅、錫等金屬的合金,屬于金屬材料,D 正確;故選 A。2. 【答案】B【詳解】A.CO2 分子中存在碳氧雙鍵,電子式: ,A 正確;B.鉀為 19 號元素,失去 1 個電子形成鉀離子: ,B 錯誤;6-1 2C.H2O 中心 O 原子價層電子對數為 2+ =4,O 原子采用 sp3雜化,O 原子上含有 2 對孤電子對,2價層電子對互斥(VSEPR)模型: ,C 正確;5 1D.Cr 為 24 號元素, 基態Cr 原子的簡化電子排布式為: Ar 3d 4s ,D 正確;故選 B。3. 【答案】B【詳解】A.鹽析通過加入鹽類使蛋白質溶解度降低析出,從而實現分離,A 正確;B.葡萄糖是單糖,無法水解,其生成 CO2和 H2O 的過程為氧化分解,屬放熱反應,但題目中“水解”表述錯誤,B 錯誤;C.核苷酸水解生成核苷和磷酸,C 正確;D.植物油加氫后飽和程度提高,穩定性增強,不易氧化,D 正確;故選 B。4. 【答案】A【詳解】A.蔗糖在酸或酶的作用下水解:C12H22O11 (蔗糖)+H O 酸 或酶2 →C6H12O6 (葡萄糖)+C6H12O6 (果糖),A 錯誤;B.堿性鋅錳電池的負極反應為鋅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氫氧化鋅,B 正確;第11頁/共21頁C.二氧化硫還原溴生成溴離子,同時生成硫酸,C 正確;D.鐵粉在高溫下與水蒸氣反應生成可燃氣體氫氣和四氧化三鐵,D 正確;故選 A。5. 【答案】D【詳解】A.N 原子 2p 能級半充滿,結構穩定,第一電離能大于同周期相鄰元素,第一電離能: N O ,故 A 正確;B.H2O 分子間形成的氫鍵比 NH3分子間形成的氫鍵多,所以沸點:H2O NH3 ,故 B 正確;1C. PH3、NH3中心原子價層電子對數為 3+ (5 3 1) =4,二者均為 sp3 雜化,且均含有 1 個孤電子2對,空間構型均為三角錐形,電負性 N>P,N 對成鍵電子對吸引力更大,孤對電子斥力更大,導致其鍵角更大,所以鍵角:PH3 NH3,故 C 正確;D.F 原子半徑小于 Cl 原子,鍵長 H-F選 D。6. 【答案】C【分析】該裝置為電解池,電解池中陽離子向著陰極移動,根據氫離子移動方向可知,a 電極為陰極,發 + 生還原反應:CO2 + 2NO3 +18H +16e = CO (NH2 ) + 7H2O ,b 電極為陽極,發生氧化反應:22H2O 4e = O +4H+2 。【詳解】A.尿素中的 C 原子形成 1 個C = O鍵、2 個C N鍵,采用的是 sp2 雜化,A 正確;B.根據分析可知,b 電極為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B 正確;C.標況下, b 電極每生成1.12LO2 ,即0.05mol ,轉移電子0.2mol,為保持電荷守恒,應有0.2molH+移向 a 極,C 錯誤; + D.根據分析可知,a 電極為陰極,發生還原反應:CO2 + 2NO3 +18H +16e = CO (NH2 ) + 7H2O ,2D 正確;答案選 C。7. 【答案】B【詳解】A.實驗室用氫氧化鈣與氯化銨固體混合物加熱反應可生成氨氣,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氨氣,A 正確;B.分離乙醇和水時需進行蒸餾,蒸餾時溫度計下端應處于燒瓶支管口的位置,B 錯誤;C.NO2為紅棕色氣體,N2O4為無色氣體,觀察到放在熱水中的容器的顏色比放冰水中的更深,即可探究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2NO2 (g) N2O4 (g),C 正確;D.在鐵制品上鍍銅,鐵作陰極,銅作陽極發生氧化反應,D 正確;答案選 B。8. 【答案】C第12頁/共21頁【分析】“煅燒”過程中 MgCO3轉化為 MgO;“浸出”過程中,得到含 SiO2、 Al (OH ) 、Fe(OH ) 的3 3廢渣以及含 Mg2+的濾液;用氨水沉淀 Mg2+,并使其生成 Mg(OH)2,最后通過煅燒得到高純鎂砂。【詳解】A.“沉鎂”過程中,溫度不宜太高,否則一水合氨會大量分解產生氨氣,使得氨水利用率降低,A 正確;B. Al (OH ) 、Fe(OH ) 的 Ksp遠小于 Mg(OH) 3+ 3+2的 Ksp值,當 pH 達到一定值時, Fe 與3 3 Al 先沉淀,而Mg2+ 不沉淀,最終達到分離效果,B 正確;C.石灰乳代替氨水,會引入雜質 Ca2+,可能影響產物的純度,C 錯誤;D.氯化銨溶液水解呈酸性,在“浸出”過程中可以溶解 MgO,D 正確;故答案選 C;9. 【答案】D 【詳解】A. NaHSO3 溶液顯酸性,是因為HSO3 的電離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使得氫離子濃度大于氫氧根離子濃度,A 正確;B.溶液中,根據電荷守恒,兩種物質的溶液中都存在c (Na+ )+ c (H+ ) = 2c (SO2 3 )+ c (HSO 3 )+ c (OH- ),B 正確;C.二氧化硫能和亞硫酸鈉生成亞硫酸氫鈉,C 正確;D.酸性條件下,硝酸根離子會氧化亞硫酸根離子、亞硫酸氫根離子生成硫酸根離子,干擾硫酸根離子的鑒定,D 錯誤;故選 D。10. 【答案】C【詳解】A.過程 I 中O2 將二價錳氧化為四價錳,根據轉移電子守恒可知,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為::2Mn (OH) +O2 + 4OH = 2MnO2 3 + 4H2O ,A 正確; 22-B.如圖Mn (OH) 在過程 I 化合價升高,作還原劑,MnO3 在過程Ⅱ中化合價降低又重新生成2Mn (OH) ,故Mn (OH) 在反應中起催化劑作用,B 正確;2 2S O2 2 C. 2 3 轉化為SO4 的過程中,硫元素化合價共升高了 8 價,共轉移 8 個電子,由O2 ~ 4e 可知,n (S 2 2O3 ) : n (O2 ) =1: 2 ,C 錯誤;2-D.上述流程中涉及的氧化還原反應有過程Ⅰ、過程Ⅱ、S O2-2 3 轉化為SO4 ,CaO 轉化為Mn (OH) ,可2H2O MnSO4以通過CaO →Ca (OH ) → Mn (OH ) 實現,該過程涉及復分解反應,D 正確;2 2故選 C。11.【答案】D【詳解】A.腈 (CH3CH2CN)和異腈 (CH3CH2NC)化學式相同,結構不同,互為同分異構體,A 正確;B.由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圖可知,兩種路徑生成的產物的總能量均低于反應物,故AgCN 與第13頁/共21頁CH3CH2Br 生成腈和異腈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B 正確;C.由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圖可知,后續物Ⅰ、Ⅱ轉化為產物,分別斷開的是 N…Ag 和 C…Ag,且后者吸收更多的能量,故Ⅰ中“”之間的作用力比Ⅱ中“”之間的作用力弱,C 正確;D.過渡態物質的總能量與反應物總能量的差值為活化能,即圖中峰值越大則活化能越大,峰值越小則活化能越小,活化能越小反應越快,活化能越大反應越慢,決定總反應速率的是慢反應;從反應速率的角度有利生成后續物Ⅱ,物質能量越低越穩定,從后續物的穩定性的角度有利生成后續物 I,D 錯誤;故選 D。12. 【答案】B+【詳解】A.常溫下醋酸銨溶液的 pH=7,則 NH4 與 CH3COO-的水解平衡常數相等,說明 CH3COOH、NH3 H2O的電離平衡常數相等,A 正確;B.由圖可知,d 點 Na+的物質的量是 b 點 Cl-的 2 倍,但兩點溶液體積不同,故兩種離子的濃度不存在 2倍關系,B 錯誤;C.a 點溶質為 CH3COONH4,促進水的電離,c 點溶質為 CH3COOH、NH4Cl,d 點溶質為 CH3COONa、NH3 H2O;CH3COOH 和 NH3 H2O都抑制水的電離,由 A 項分析可知兩者電離平衡常數相等,故對水的電離的抑制程度也相同,故水的電離程度: a c = d ,C 正確;D.b 點溶質為等物質的量的 CH3COOH、NH4Cl 和 CH3COONH4(假設不考慮電離和水解),根據物料守恒可得 c (CH3COOH)+ c (CH3COO- ) = 2c (Cl- ),D 正確;故答案選 B;13. 【答案】D【詳解】A.結合已知,推測X 的結構式為 ,核磁共振氫譜有三個峰,峰面積比為1:1:1,故 A 錯誤;B.結合已知,推測 Z 的結構式為 ,在一定條件下完全水解生成醇與羧酸鹽的物質的量比為1: 2,故 B 錯誤;C.結合已知,推測 Z 的結構式為 , Z 通過碳碳三鍵的加聚反應生成的高分子看碳碳雙鍵是否存在,所以不一定容易降解,故 C 錯誤;第14頁/共21頁D.結合已知,一分子 和一分子 首尾結合可以生成,故 D 正確;答案選 D。14. 【答案】C【分析】實驗Ⅰ:溶液變棕黃,發生反應 2Fe2++H2O +2+2H =2Fe3++2H2O,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 KSCN 溶液,溶液變紅,說明有+3 價鐵離子生成,產生氣泡,說明有氧氣生成,Fe3+催化下 H2O2 分解產生,消耗 H+,pH 值增大;實驗Ⅱ:同實驗Ⅰ,且是放熱反應。混合物顏色加深并且有渾濁,pH 值減小,說明 Fe3+ 發生了水解,產生紅褐色膠體,使溶液酸性增強,2Fe2++H2O2+4H2O=2Fe(OH)3(膠體)+4H+;實驗Ⅲ:現象與 II 相同,同時生成刺激性氣味氣體,該氣體能使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但不褪色,說明生成酸性氣體,則說明在 Fe3+ 發生水解后生產的 HCl 揮發,據此分析;【詳解】A.H O 溶液與 FeSO 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2Fe2++H O +2H+2 2 4 2 2 =2Fe3++2H2O,A 正確;B.產生氣泡的原因是 Fe3+催化下 H2O2分解產生 O2,B 正確;C.溶液立即變為棕黃色,產生大量氣泡,并放熱,反應混合物顏色加深且有渾濁,且 pH 值減小,說明產物 Fe3+ 發生了水解,C 錯誤;D.產生刺激性氣味氣體的原因是 H2O2分解反應放熱,促進 Fe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動,產生的 HCl 受熱揮發,D 正確;故選 C。第二部分本部分共 5題,共 58分。315. 【答案】(1) ①. 1 個 sp 雜化 ②. 晶體硅是共價晶體,熔化破壞共價鍵,SiCl4 是分子晶體,熔化破壞分子間作用力,由于共價鍵的作用比分子間作用力強,所以共價晶體熔化需要吸收能量大,熔點高(2) (3) ①. 4 ②. 8 個頂點不同,三套各 4 根平行棱不相同,三套各 2 個平行面不ρN x2y同,不可以無隙并置 ③. A4 1021【小問 1 詳解】第15頁/共21頁①SiCl3 34 為正四面體空間構型,中心原子采用 sp 雜化,Si Cl 鍵是由硅的 1 個 sp 雜化軌道與氯的3p 軌道重疊形成σ鍵;②二者晶體類型不同,晶體硅是共價晶體,熔化破壞共價鍵,SiCl4 是分子晶體,熔化破壞分子間作用力,由于共價鍵的作用比分子間作用力強,所以共價晶體熔化需要吸收能量大,熔點高;【小問 2 詳解】Ge 在元素周期表第 4 周期第 IVA 族,最外層 4 個電子,基態 Ge 原子的價層電子軌道表示式與同主族的C、Si 相似,價層電子軌道表示式為 ;【小問 3 詳解】①從圖 a 晶胞圖可看出,與 Ge 距離最近的 Ge 的數目為 4 個;②平行六面體晶胞是 8 個頂點相同,三套各 4 根平行棱,三套各 2 個平行面,可以無隙并置,該基本單元8 個頂點不同,三套各 4 根平行棱不相同,三套各 2 個平行面不同,不可以無隙并置;1 1 1 1③M 的晶胞中有 Ge:8 + 4 +1= 4、Hg:6 + 4 = 4 、Sb:8,化學式為GeHgSb2 ,晶胞8 2 2 42 n M (摩爾質量)體積為 (x 10 7 ) (y 10 7 )cm3,根據晶胞密度計算公式ρ= ,則M 的摩爾質量為V NAρNAx2yg/mol;4 102116. 【答案】(1)降溫、增壓 (2) ①. 陽 ②. 4OH 4e = O2 +2H2O ③. b ④. CH3OH 4e +5OH = HCOO + 4H2O(3) ①. H2 ②. 1: 2【分析】電催化還原 CO2制備甲酸,則通入 CO2的電極(a 極)為陰極,電極反應為 H2O+CO2+2e-=HCOO-+OH-;b 極為陽極,電極反應為 4OH-- 4e-=O2↑+2H2O。【小問 1 詳解】由題可知,生成 HCOOH 的反應為氣體分子數減小的放熱反應,生成 CO 的反應為氣體分子數不變的吸熱反應;故采用①降溫方式有利于提高 HCOOH 的產率、降低 CO 的產率;②采用加壓使平衡朝著生成HCOOH 方向移動,提高 HCOOH 的產率、降低 CO 的生成量;【小問 2 詳解】由上述分析可知,b 為陰極,電極反應為 4OH-- 4e-=O2↑+2H2O;CH3OH 發生氧化反應生成 HCOO-,故KOH +CH 應將陽極區的電解液換成 3OH ,電極反應為CH3OH 4e +5OH = HCOO + 4H2O;【小問 3 詳解】①當電解電壓為U1V 時,若電解過程中含碳還原產物的 FE% 為 0,則水放電生成 H2,即陰極反應為2H O + 2e 2 = H 2 +2OH ;第16頁/共21頁F 12n (C2H4 )FE% (C2H4 ) Q總 24 n (C2H4 )②由圖乙可知 = = , =1:2。 FE% (HCOO ) F 2n (HCOO ) 8 n (HCOO )Q總17. 【答案】(1)羧基、氯原子(碳氯鍵)FeCl3(2) +Cl2 → +HCl一定條件(3)bc (4) + → +H2O(5) 2 (6) ①. 2 ②. 2【分析】A 為芳香族化合物,結合 A 的分子式可知,A 為甲苯,A 發生苯環上的取代反應生成 B,則 B 的結構簡式為: ,B 中甲基被氧化為羧基生成 D,D 發生信息 i 的反應生成 E 為 ,F 與發生信息 ii 的反應生成 G 為 ,G 和 E 發生取代反應生成 H 為 ,H 發生信息 ii 的第二步反應生成 I 為第17頁/共21頁,I 發生酯基的水解反應生成消炎痛;【小問 1 詳解】由 D 的結構簡式可知,D 的官能團的名稱是羧基、氯原子(碳氯鍵);【小問 2 詳解】FeCl3A 為甲苯,A 與氯氣在FeCl3 做催化劑作用下發生苯環的取代反應生成 B,方程式為: +Cl2 →+HCl;【小問 3 詳解】a.F中氨基( NH2 )氮原子存在 1 對孤對電子,價電子對數為 ,的雜化方式均為 sp34 ,a 錯誤;b.B → D 的反應是甲基被氧化為羧基,反應類型為氧化反應,b 正確;c.E 為 ,不飽和度為 1,E 的芳香醛類同分異構體共有 (箭頭所指醛基的位置),共有 6 種同分異構體,c 正確;故選 bc;【小問 4 詳解】一定條件由分析可知,F → G 的化學方程式是 + →第18頁/共21頁+H2O;【小問 5 詳解】由分析可知,I 的結構簡式是 ;【小問 6 詳解】由 P→Q 的條件可知,P 發生信息 iii 的反應,則 P 中必須含有氨基和羧基兩種官能團,F 發生信息 ii 的反應生成 P 為 ,則試劑 a 為 ,P 發生信息 iii 的反應生成 Q 為,Q 中醚鍵轉化為酚羥基得到 K。18. 【答案】(1)粉碎,增大鹽酸濃度等(2)Al (OH) 、Fe(OH)3 3H O + 2Fe2+ + 2H O = 2FeOOH + 4H+(3) 2 2 2(4)取最后一次水洗液于試管中,加入鹽酸酸化,再加入 BaCl2 溶液,無沉淀產生,說明已經洗滌干凈,反之則沒有洗滌干凈(5)初始 pH+在 3 6 范圍內, pH 上升, c (H )減小,與 H+ 反應的鐵減少,更多的鐵與Cu2+ 反應,Cu2+去除率緩升;初始 pH 在6 7范圍內,除了鐵與Cu2+反應外, pH 上升, c (OH)增大,Cu2+沉淀生成Cu (OH) ,Cu2+ 去除率迅速上升。2(6)1 號O 所連丁基體積較大,空間位阻大,不易配位(7)91%【分析】廢催化劑經“鹽酸酸浸”后,TiO2 、SiO2 因不與鹽酸反應進入濾渣 1,其余轉變成相應離子進入濾液中;濾液中加入氨水調 pH 至 5,得到含 Fe(OH)3、Al(OH)3 的濾渣 2;所得濾液中加入雙氧水,將Fe2+氧化成 FeOOH,所得釩鎢溶液進一步分離得到 WO3 和釩溶液;釩溶液經一系列處理最終得到 V2O5;第19頁/共21頁濾渣 1 中的TiO2 與硫酸反應生成可溶的 TiOSO4,經一系列處理最終轉化為TiO2 。【小問 1 詳解】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或增大反應物濃度都可以提高速率;【小問 2 詳解】由上述分析可知濾渣 2 為 Fe(OH)3、Al(OH)3;【小問 3 詳解】2+加入雙氧水將 Fe2+氧化成 FeOOH,故離子方程式為H2O2 + 2Fe + 2H2O = 2FeOOH + 4H+;【小問 4 詳解】檢驗TiO2 是否洗滌干凈,可以檢驗是否有硫酸根殘留,故檢驗方法為:取最后一次洗滌液于潔凈的試管中,先加入鹽酸酸化,再加入適量的 BaCl2溶液,如無白色沉淀產生,則說明洗滌干凈,反之則沒有洗滌干凈;【小問 5 詳解】pH 在 3~6 內,納米鐵還會被溶液中的 H+消耗,導致 Cu2+的去除受到影響,隨著 pH 的增大,更多的納米鐵與 Cu2+反應,綜上,Cu2+的去除率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pH 在 6~7 內,Cu2+除了與納米鐵反應,還會與OH-反應生成沉淀,導致 Cu2+去除率顯著上升;【小問 6 詳解】萃取劑結構中 P 原子連有 3 個-O-(CH2)3CH3基團,造成較大位阻效應,使得 1 號 O 原子與釩離子配位能力弱于 2 號 O 原子;【小問 7 詳解】+根據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守恒可知,存在如下計量關系: 2V2O5 ~ 2VO2 ~ H2C2O4 ,5H 32C2O4 ~ 2KMnO4,故樣品中 n(V2O5)= 0.20mol / L 50 10 L8 10 3mol 182g / mol 2.5 0.1mol / L 8 10 3 L = 8 10 3 mol ,ω= 100% = 91%。1.6g19. 【答案】(1)Mg +Cu2+ = Cu +Mg2+(2)金屬鎂消耗H+ ,Mg + 2H+ = Mg2+ +H2 ,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酸性減弱和溫度上升,促進平衡 Cu2+ + 2H2O 2H+ +Cu (OH) 右移,且 K sp Cu (OH) Ksp Mg (OH) ,所以生成藍色的2 2 2Cu (OH) 沉淀2+ 2+(3) ①. 電流計的指針偏轉,兩極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 Cu2O + 2H = Cu +Cu +H2O (4)在還原劑鎂的作用下Cu2+ → Cu+ ,與溶液中的Cl 生成CuCl 沉淀,繼而轉化為 CuCl2 ,隨著反應發生;體系堿性增強,轉化為CuOH 和Cu2O(5)2Al+ 3Cu2+ = 3Cu + 2Al3+且Al3+水解程度大于Cu2+(6)陰離子、金屬種類第20頁/共21頁【分析】三組實驗都出現了紫紅色固體,該固體為銅,說明發生了金屬的置換反應;實驗Ⅰ中,硫酸銅是強酸弱堿鹽,銅離子發生水解從而使溶液呈酸性,鎂是活潑金屬,和H+ 反應放出H 2+ +2 ,從而使平衡Cu + 2H2O 2H +Cu (OH) 右移,產生藍色沉淀; 2實驗Ⅱ中,除了發生實驗Ⅰ的反應外還會發生,Cu +Cu2+ + 2Cl = 2CuCl ,溶液 pH 升高至 9.5 左右,生成CuOH 黃色沉淀,其不穩定,發生反應導致出現橙色渾濁物;實驗Ⅲ中,Al3+和 Cu2+都會水解生成 H+,實驗 3 中發生反應:2Al+3Cu2+=3Cu+2Al3+,Al3+水解程度大于Cu2+,所以 pH 下降至 2 左右;【小問 1 詳解】實驗Ⅰ、Ⅱ中生成紫紅色固體 Cu,說明發生了金屬的置換反應,離子方程式為:Mg +Cu2+ = Cu +Mg2+ ;【小問 2 詳解】+ 2+由分析可知,實驗Ⅰ中出現藍色沉淀是因為金屬鎂消耗H+ ,Mg + 2H = Mg +H2 ,隨著反應的進2+ +行,溶液酸性減弱和溫度上升,促進平衡Cu + 2H2O 2H +Cu (OH) 右移,且2K sp Cu (OH) K sp Mg (OH) ,所以生成藍色的Cu (OH) 沉淀; 2 2 2【小問 3 詳解】①Cu +CuCl2 = 2CuCl 中金屬銅發生氧化反應,Cu2+ 發生還原反應,兩電極均生成CuCl 白色沉淀,故現象是:電流計的指針偏轉,兩極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Cu2O沉淀中加入足量鹽酸,沉淀迅速溶解,溶液呈綠色,底部出現紅色銅,說明Cu2O發生歧化反+ 2+應,離子方程式為:Cu2O + 2H = Cu +Cu +H2O;【小問 4 詳解】CuCl 溶液中存在較大濃度的Cl 2 ,而金屬鎂將Cu2+ 還原為Cu+ ,其能與Cl 反應反應生成 CuCl 白色沉2 淀,繼而轉化為 CuCl ,金屬鎂繼續消耗 + ,體系堿性增強,轉化為 和Cu O; 4 H CuOH 2【小問 5 詳解】由分析可知,實驗Ⅲ中 pH 下降至 2 左右的原因是:發生了反應:2Al+3Cu2+=3Cu+2Al3+,Al3+水解程度大于 Cu2+,所以 pH 下降至 2 左右;【小問 6 詳解】對比實驗Ⅰ、實驗Ⅱ可知,銅鹽溶液中陰離子種類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對比實驗Ⅱ、實驗Ⅲ可知,金屬的種類的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反應。第21頁/共2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