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期末押題卷】上海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化學期末模擬預測卷一(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期末押題卷】上海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化學期末模擬預測卷一(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上海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化學期末模擬預測卷
一.解答題(共8小題)
1.(2025 楊浦區二模)甲酸中有羧基又有醛基,使甲酸既表現出羧酸的性質又表現出醛的性質。甲酸被廣泛用于有機合成、醫藥等領域。
(1)甲酸是弱酸,其電離方程式為    。
(2)設計實驗,驗證甲酸分子中含有醛基。試劑、操作及現象是    。
(3)二聚甲酸是甲酸分子間通過氫鍵形成的八元環狀二聚體,其結構式為    。
甲酸既是燃料,也是具有應用前景的儲氫材料。甲酸催化分解生成CO2和H2時,會發生副反應生成CO和H2O。400K、100kPa時,Pt催化甲酸分解的反應進程如圖所示。
帶“*”的化學式表示微粒被吸附于催化劑表面。
分析圖中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4)400K、100kPa時,1mol甲酸分解為H2和CO2時,    kJ熱量。
A.放出2.94
B.放出134.1
C.吸收2.94
D.吸收134.1
(5)對甲酸分解為H2和CO2的分析,正確的是    。
A.低溫下自發進行
B.高溫下自發進行
C.任意溫度下自發進行
D.任何溫度下不能自發進行
(6)甲酸分解為CO和H2O的反應中,決速步驟的活化能為    kJ mol﹣1。
A.140.59
B.159.83
C.134.87
D.212.68
(7)分子吸附于催化劑表面,有化學吸附與物理吸附兩種模式,前者分子與催化劑之間形成了化學鍵,而后者沒有。分析圖中數據,CO吸附于Pt表面主要是    吸附。A.化學
B.物理
(8)若反應進程中某些微粒在催化劑表面吸附能力過強,會導致催化效果下降,解釋原因:    。
我國科學家研發了采用超疏氧電極的甲酸燃料電池,其結構如圖所示。
(9)關于該燃料電池的說法正確的是    (不定項)。
A.a是正極
B.a上的反應:HCOOH﹣2e﹣═CO2↑+2H+
C.b上H+被消耗
2.(2025 浦東新區開學)(1)某校化學興趣小組同學為對比Na2CO3和NaHCO3的性質,進行了如下實驗。向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分別滴加0.1mol L﹣1的鹽酸,溶液pH變化如圖。
①圖     是Na2CO3的滴定曲線。
A.甲
B.乙
②A′~B′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所含微粒種類相同
B.A′、B′均滿足:
C.水的電離程度:A>B>C
(2)測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的pH隨溫度變化情況。測得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的pH隨溫度變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Na2CO3的水解是放熱反應
B.M點之前,升高溫度溶液的pH減小,原因是水解平衡逆向移動
C.N點時NaHCO3已完全分解
D.若將N點溶液恢復到25℃,pH>8.62
(3)設計如圖裝置進行Na2CO3和NaHCO3穩定性差異對比實驗(加熱及夾持裝置省略)。
①將分別裝有Na2CO3和NaHCO3的試管同時放入甘油油浴加熱(甘油沸點為290℃),目的是     。
②該實驗用飽和碳酸鈉溶液檢驗反應的產物,a、b試管中的實驗現象分別為:a     ;b     。
③試管b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4)向1mol L﹣1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分別滴加少量FeCl2溶液,均產生白色沉淀,后者有氣體產生。
已知:?。?mol L﹣1的NaHCO3溶液中,,[OH﹣]=2×10﹣6mol L﹣1。
ⅱ.25℃時,,。
①請問NaHCO3與FeCl2反應產生的沉淀是     ,通過計算說明。
②寫出NaHCO3與FeCl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3.(2025 虹口區校級三模)尿素[CO(NH2)2]是常用的化肥與工業原料。尿素生產一般控制在180﹣200℃,15~25MPa下進行,主要分以下兩步:
反應①:2NH3(g)+CO2(g) H2NCOONH4(l)氨基甲酸銨)ΔH1=﹣100.4kJ mol﹣1
反應②:H2NCOONH4(l) CO(NH2)2(l)+H2O(l)ΔH2=27.6kJ mol﹣1
某實驗小組模擬工業上合成尿素的條件,在固定體積密閉容器中投入4mol NH3和1mol CO2,實驗測得反應中各組分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
(1)合成尿素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示意圖可能是     。
(2)合成尿素總反應進行到約     min時達到平衡。
(3)中間產物氨基甲酸銨具有強還原性,會嚴重破壞鎳制容器表面的氧化膜,使容器表面的腐蝕速率加快。在工業生產尿素過程中,可通入適量氧氣來防止這一現象。若生產時通入的CO2氣體中混有少量H2S則在有氧氣存在的條件下,容器表面腐蝕反應的速率會比無氧氣時更快,其原因可能是     。
尿素在結晶過程中主要副反應是尿素發生脫氨反應。其反應歷程如下:
反應③:CO(NH2)2(l) HNCO(g)+NH3(g)(快)
反應④:HNCO(g)+CO(NH2)2(l) (H2NCO)2NH(l)(縮二脲)(慢)
(4)已知共價鍵的極性強弱會影響成鍵原子的電子云密度。在縮二脲的結構式()中圈出電子云密度最小的H原子。
(5)在尿素結晶過程中,反應③可視為處于平衡狀態。實驗表明,在合成尿素的體系中,NH3的濃度越高,縮二脲生成速率越慢,其原因是     。
含有結晶水的Ni3(BO3)2(硼酸鎳)晶體表面存在“”結構。用加熱后的Ni3(BO3)2晶體作催化劑,以CO2、N2為原料,電解KHCO3溶液可獲得尿素。
(6)電解法制尿素時向一側電極通入CO2和N2在該電極上生成尿素。
①生成尿素的電極名稱為     。
②另一電極上有兩種氣體生成,電極反應式為     。
(7)若硼酸鎳摩爾質量為Mg mol﹣1,晶體密度為ag cm﹣3,晶胞體積為bcm3,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則一個硼酸鎳晶胞中含Ni2+的數目為     個(用含M、a、b、NA的代數式表示)
(8)加熱后的硼酸鎳晶體表面會因Ni—O鍵斷裂而產生LA位點,LA位點與相鄰的LB位點共同形成FLP位點,其催化機理(部分)如圖所示。
①實驗表明,在150℃下加熱硼酸鎳晶體得到的催化劑催化效果最好,溫度過高或過低催化效果會降低,原因是     。
②溶液中若存在SCN會極大地降低催化劑的活性,結合催化機理解釋原因     。
4.(2025春 閔行區期末)工業制硫酸流程如下,轉化器內發生反應:。
(1)FeS2中硫元素顯     價。
(2)黃鐵礦進入沸騰爐中需要粉碎,原因是     。
(3)在硫酸工業生產中,轉化器中使用熱交換器的作用是     。
①將SO2轉化為SO3的反應熱及時導出
②預熱進入轉化器的原料氣
③調節轉化器內的溫度保持在催化劑的最佳活性溫度范圍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2025春 閔行區期末)在一定條件下,將一定量SO2、O2的混合氣體在2L密閉容器中充分反應,在反應相同時間內測得SO3的體積分數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
(1)溫度高于500℃時,SO3的體積分數迅速降低的條件可能是    。
A.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 B.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
(2)500℃時,密閉容器中達到平衡狀態的標志是    。
A.SO2和O2的物質的量之比恒為2:1
B.密閉容器中氣體質量不再變化
C.SO3的物質的量不隨時間而變化
D.SO2的消耗速率與SO3的生成速率相等
(3)如上圖所示,溫度為500℃時,反應時間為10min,此時測得容器內氣體總物質的量為10mol,則0~10minSO3的生成速率是    。
(4)測定空氣中SO2含量的實驗如下:取標準狀況下,1.000L空氣(含N2、O2、CO2、SO2),通過足量碘水發生反應:SO2+I2+2H2O=2HI+H2SO4,在所得溶液中加入稍過量的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后將沉淀洗滌、干燥,稱得其質量為0.233g。計算空氣樣品中SO2的體積分數    。(寫出計算過程)
6.(2025春 閔行區期末)中國科學院科研田隊研究發現,在常溫常壓和可見光下,基于LDH(一種固體催化劑)可合成NH3,反應示意圖如圖。
(1)從固氮角度看,該過程屬于     固氮。
A.人工 B.生物 C.大氣
(2)上圖中N2、NH3等分子結構模型均為     。
A.球棍模型 B.空間填充模型
(3)寫出NH3的電子式     。
7.(2023秋 黃浦區校級期末)Ⅰ.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烷烴的主要來源是石油和天然氣。下列關于烷烴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烷烴中的碳原子均以共價單鍵的形式與碳原子或氫原子相連
B.相鄰兩個烷烴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CH3原子團
C.分子式符合CnH2n+2的烴一定是烷烴
D.通常情況下烷烴都是氣態
(2)下列化學用語正確的是    
A.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B.CCl4的電子式:
C.異丁烷的結構簡式:
D.丙烷分子的空間填充模型:
(3)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關于甲烷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常溫常壓下甲烷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B.甲烷分子的空間結構呈正四面體形
C.甲烷在空氣中安靜地燃燒,火焰呈淡藍色
D.甲烷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4)下列物質互為同系物的是    
A.與
B.CH3—CH3與
C.CH3CH2Cl與CH2ClCH2Cl
D.CH4與CH3CH2Cl
Ⅱ.有同學用排飽和食鹽水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觀察發生的現象?;卮鹣铝袉栴}:
(5)寫出甲烷和氯氣反應,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    。
(6)大約30min后,可以觀察到量筒壁上出現     液體,該現象說明生成了     。(填序號)
①CH3Cl;②CH2Cl2;③CHCl3;④CCl4。
(7)量筒內出現的白霧是     ,量筒內液面     。(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8.(2024秋 黃浦區校級期末)實驗室用A、C制備D(乙酸乙酯)可以采用如圖所示裝置。
(1)右側大試管中加入的是     溶液。
(2)接收裝置還可改用如圖中的     。
(3)請寫出用分子中氧原子是18O的A制備乙酸乙酯的化學方程式:    (在反應物和產物中標出18O),反應類型為     。
上海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化學期末模擬預測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解答題(共8小題)
1.(2025 楊浦區二模)甲酸中有羧基又有醛基,使甲酸既表現出羧酸的性質又表現出醛的性質。甲酸被廣泛用于有機合成、醫藥等領域。
(1)甲酸是弱酸,其電離方程式為 HCOOH HCOO﹣+H+  。
(2)設計實驗,驗證甲酸分子中含有醛基。試劑、操作及現象是 取甲酸少許于試管中,加入稍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至堿性,加入新制銀氨溶液振蕩,水浴加熱,有銀鏡生成,證明甲酸中含醛基  。
(3)二聚甲酸是甲酸分子間通過氫鍵形成的八元環狀二聚體,其結構式為   。
甲酸既是燃料,也是具有應用前景的儲氫材料。甲酸催化分解生成CO2和H2時,會發生副反應生成CO和H2O。400K、100kPa時,Pt催化甲酸分解的反應進程如圖所示。
帶“*”的化學式表示微粒被吸附于催化劑表面。
分析圖中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4)400K、100kPa時,1mol甲酸分解為H2和CO2時, A  kJ熱量。
A.放出2.94
B.放出134.1
C.吸收2.94
D.吸收134.1
(5)對甲酸分解為H2和CO2的分析,正確的是 C  。
A.低溫下自發進行
B.高溫下自發進行
C.任意溫度下自發進行
D.任何溫度下不能自發進行
(6)甲酸分解為CO和H2O的反應中,決速步驟的活化能為 B  kJ mol﹣1。
A.140.59
B.159.83
C.134.87
D.212.68
(7)分子吸附于催化劑表面,有化學吸附與物理吸附兩種模式,前者分子與催化劑之間形成了化學鍵,而后者沒有。分析圖中數據,CO吸附于Pt表面主要是 A  吸附。A.化學
B.物理
(8)若反應進程中某些微粒在催化劑表面吸附能力過強,會導致催化效果下降,解釋原因: 吸附能力強的微粒不易從催化劑表面脫落,使催化劑難以和反應物接觸,導致催化效果下降  。
我國科學家研發了采用超疏氧電極的甲酸燃料電池,其結構如圖所示。
(9)關于該燃料電池的說法正確的是 BC  (不定項)。
A.a是正極
B.a上的反應:HCOOH﹣2e﹣═CO2↑+2H+
C.b上H+被消耗
【答案】(1)HCOOH HCOO﹣+H+;
(2)取甲酸少許于試管中,加入稍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至堿性,加入新制銀氨溶液振蕩,水浴加熱,有銀鏡生成,證明甲酸中含醛基;
(3);
(4)A;
(5)C;
(6)B;
(7)A;
(8)吸附能力強的微粒不易從催化劑表面脫落,使催化劑難以和反應物接觸,導致催化效果下降;
(9)BC。
【分析】(1)甲酸是弱酸,水溶液中成長電離平衡;
(2)能發生銀鏡反應的物質必含有醛基官能團,甲酸含有醛基,可以發生銀鏡反應;據此涉及實驗驗證,銀鏡反應的條件是在堿性條件下發生;
(3)純凈的甲酸通過氫鍵形成二聚體;
(4)甲酸催化分解生成CO2和H2時是放出能量;
(5)反應自發進行的判斷依據是ΔH﹣TS<0;
(6)結合圖中能量變化分析,甲酸分解為CO和H2O的反應中,決速步驟的活化能最大;
(7)分子吸附于催化劑表面,有化學吸附與物理吸附兩種模式,前者分子與催化劑之間形成了化學鍵,而后者沒有,結合圖中變化分析判斷;
(8)吸附能力強的微粒不易從催化劑表面脫落;
(9)甲酸燃料電池中甲酸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為原電池負極反應,a上的反應:HCOOH﹣2e﹣═CO2↑+2H+,電極b為原電池正極,氫離子得到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為原電池正極反應。
【解答】解:(1)甲酸是弱酸,其電離方程式為:HCOOH HCOO﹣+H+,
故答案為:HCOOH HCOO﹣+H+;
(2)設計實驗驗證甲酸分子中含有醛基的試劑、操作及現象是:取甲酸少許于試管中,加入稍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至堿性,加入新制銀氨溶液振蕩,水浴加熱,有銀鏡生成,證明甲酸中含醛基,
故答案為:取甲酸少許于試管中,加入稍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至堿性,加入新制銀氨溶液振蕩,水浴加熱,有銀鏡生成,證明甲酸中含醛基;
(3)純凈的甲酸通過氫鍵形成二聚體,結構是,
故答案為:;
(4)圖中的能力變化分析可知,400K、100kPa時,甲酸催化分解生成CO2和H2時,放出2.94kJ熱量,故選A,
故答案為:A;
(5)甲酸的分解反應是放熱反應,焓變ΔH<0,△S>0,任意溫度下都能滿足ΔH﹣TS<0,反應能自發進行,故選C,
故答案為:C;
(6)甲酸分解為CO和H2O的反應中,決速步驟的活化能最大,圖中分析可知為140.59kJ mol﹣1﹣(﹣19.24kJ mol﹣1)=159.83kJ mol﹣1,
故答案為:B;
(7)帶“*”的化學式表示微粒被吸附于催化劑表面,分析副反應的反應進程,結合圖中數據,CO*吸附于催化劑表面,和H*、OH*反應生成了CO*和H2O,能量發生了變化,則CO吸附于Pt表面主要是化學吸附,故選A,
故答案為:A;
(8)若反應進程中某些微粒在催化劑表面吸附能力過強,會導致催化效果下降,原因是:吸附能力強的微粒不易從催化劑表面脫落,使催化劑難以和反應物接觸,導致催化效果下降,
故答案為:吸附能力強的微粒不易從催化劑表面脫落,使催化劑難以和反應物接觸,導致催化效果下降;
(9)甲酸燃料電池中甲酸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為原電池負極反應,a為負極,電極上的反應:HCOOH﹣2e﹣═CO2↑+2H+,電極b為原電池正極,氫離子得到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為原電池正極反應,2H++2e﹣=H2↑,b上H+被消耗,故選BC,
故答案為:BC。
【點評】本題考查了弱電解質電離、有機物的實驗驗證、化學反應能力變化分析判斷、原電池原理等知識點,注意知識的熟練掌握,題目難度中等。
2.(2025 浦東新區開學)(1)某?;瘜W興趣小組同學為對比Na2CO3和NaHCO3的性質,進行了如下實驗。向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分別滴加0.1mol L﹣1的鹽酸,溶液pH變化如圖。
①圖  B  是Na2CO3的滴定曲線。
A.甲
B.乙
②A′~B′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  。
A.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所含微粒種類相同
B.A′、B′均滿足:
C.水的電離程度:A>B>C
(2)測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的pH隨溫度變化情況。測得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的pH隨溫度變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Na2CO3的水解是放熱反應
B.M點之前,升高溫度溶液的pH減小,原因是水解平衡逆向移動
C.N點時NaHCO3已完全分解
D.若將N點溶液恢復到25℃,pH>8.62
(3)設計如圖裝置進行Na2CO3和NaHCO3穩定性差異對比實驗(加熱及夾持裝置省略)。
①將分別裝有Na2CO3和NaHCO3的試管同時放入甘油油浴加熱(甘油沸點為290℃),目的是  提供較高溫度,便于鹽分解實驗  。
②該實驗用飽和碳酸鈉溶液檢驗反應的產物,a、b試管中的實驗現象分別為:a  開始有少量氣泡,后來無現象,無沉淀產生  ;b  有大量氣泡,后面有白色晶體析出  。
③試管b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4)向1mol L﹣1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分別滴加少量FeCl2溶液,均產生白色沉淀,后者有氣體產生。
已知:ⅰ.1mol L﹣1的NaHCO3溶液中,,[OH﹣]=2×10﹣6mol L﹣1。
ⅱ.25℃時,,。
①請問NaHCO3與FeCl2反應產生的沉淀是  FeCO3  ,通過計算說明。
②寫出NaHCO3與FeCl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答案】(1)①B;
②;
③AC;
(2)D;
(3)①提供較高溫度,便于鹽分解實驗;
②開始有少量氣泡,后來無現象,無沉淀產生;有大量氣泡,后面有白色晶體析出;
③;
(4)①FeCO3;
②。
【分析】(1)根據碳酸的電離平衡常數Ka1>Ka2,A′﹣B′發生的反應為碳酸鈉溶液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碳酸氫鈉,A點的溶質是碳酸氫鈉,碳酸氫根離子的水解能促進水的電離;B點溶質是NaCl,對水的電離無影響;C點的溶質是NaCl和HCl,鹽酸電離出的氫離子能抑制水的電離進行分析;
(2)根據鹽類的水解反應是吸熱反應,當加熱Na2CO3溶液時,水解平衡正向移動,同時溶液中還存在水的電離平衡,升溫對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程度大于水解平衡的影響程度,故Kw變大,且c(OH﹣)、c(H+)均變大,則溶液的pH減小,當加熱NaHCO3溶液時,情況與Na2CO3溶液類似,當M點時,pH突變,說明溶液中少部分的NaHCO3溶液分解生成了Na2CO3,進行分析;
(3)根據 Na2CO3加熱不分解,NaHCO3在加熱時會產生CO2,利用生成的CO2來對比Na2CO3和NaHCO3穩定性差異進行分析;
(4)根據向NaHCO3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產生白色FeCO3沉淀,還生成氣體,該氣體為CO2,進行分析。
【解答】解:(1)①碳酸的電離平衡常數Ka1>Ka2,則相同濃度的碳酸鈉溶液pH大于碳酸氫鈉溶液,實驗圖乙是碳酸鈉的滴定曲線,
故答案為:B;
②由圖可知,A′﹣B′發生的反應為碳酸鈉溶液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碳酸氫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
③A.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溶液中所含微粒均有鈉離子、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氫離子、氫氧根離子、碳酸分子和水分子,故A正確;
B.由圖可知,B′處碳酸鈉溶液與鹽酸完全反應生成氯化鈉和碳酸氫鈉,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關系,故B錯誤;
C.圖甲中,A點的溶質是碳酸氫鈉,碳酸氫根離子的水解能促進水的電離;B點溶質是NaCl,對水的電離無影響;C點的溶質是NaCl和HCl,鹽酸電離出的氫離子能抑制水的電離;故水的電離程度:A>B>C,故C正確;
故答案為:AC;
(2)A.水解反應是吸熱反應,故A錯誤;
B.由分析可知,M點之前,升高溫度溶液的pH減小,表明溶液中c(H+)增大,NaHCO3的水解是吸熱過程,水解平衡不可能逆向移動,主要原因是升溫對水的電離平衡的影響程度大于水解平衡的影響程度,c(H+)增大,pH減小,故B錯誤;
C.N點NaHCO3已經完全分解,則碳酸鈉溶液在45℃時的pH約為11.45,與碳酸氫鈉溶液的pH不符,故C錯誤;
D.由于N點時有部分NaHCO3轉化為Na2CO3,所以若將N點溶液恢復到25℃,pH>8.62,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3)①甘油沸點為290℃,則甘油油浴加熱的目的是提供較高溫度,便于鹽分解實驗,
故答案為:提供較高溫度,便于鹽分解實驗;
②Na2CO3熱穩定性較好,受熱難分解,升高溫度試管中氣體膨脹因此a中開始有氣泡,后來無現象,但無沉淀產生,NaHCO3受熱易分解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b中和飽和碳酸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氫鈉,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鈉,因此b中先有大量氣泡,后有白色晶體析出,
故答案為:開始有少量氣泡,后來無現象,無沉淀產生;有大量氣泡,后面有白色晶體析出;
③b中二氧化碳與飽和碳酸鈉溶液反應,會生成溶解度小的碳酸氫鈉沉淀,離子方程式:,
故答案為:;
(4)①1mol L﹣1 NaHCO3溶液中:生成FeCO3沉淀所需;生成Fe(OH)2沉淀所需c2(Fe2+)1.25×10﹣5mol L﹣1;c1(Fe2+) c2(Fe2+),故NaHCO3與FeCl2反應產生的沉淀為FeCO3而不是Fe(OH)2,
故答案為:FeCO3;
②向NaHCO3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產生白色FeCO3沉淀,還生成氣體,該氣體為CO2,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探究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3.(2025 虹口區校級三模)尿素[CO(NH2)2]是常用的化肥與工業原料。尿素生產一般控制在180﹣200℃,15~25MPa下進行,主要分以下兩步:
反應①:2NH3(g)+CO2(g) H2NCOONH4(l)氨基甲酸銨)ΔH1=﹣100.4kJ mol﹣1
反應②:H2NCOONH4(l) CO(NH2)2(l)+H2O(l)ΔH2=27.6kJ mol﹣1
某實驗小組模擬工業上合成尿素的條件,在固定體積密閉容器中投入4mol NH3和1mol CO2,實驗測得反應中各組分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
(1)合成尿素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示意圖可能是  C  。
(2)合成尿素總反應進行到約  55  min時達到平衡。
(3)中間產物氨基甲酸銨具有強還原性,會嚴重破壞鎳制容器表面的氧化膜,使容器表面的腐蝕速率加快。在工業生產尿素過程中,可通入適量氧氣來防止這一現象。若生產時通入的CO2氣體中混有少量H2S則在有氧氣存在的條件下,容器表面腐蝕反應的速率會比無氧氣時更快,其原因可能是  S可能加速Ni 的腐蝕(或O2將 H2S氧化為強腐蝕性物質,如H2SO4),  。
尿素在結晶過程中主要副反應是尿素發生脫氨反應。其反應歷程如下:
反應③:CO(NH2)2(l) HNCO(g)+NH3(g)(快)
反應④:HNCO(g)+CO(NH2)2(l) (H2NCO)2NH(l)(縮二脲)(慢)
(4)已知共價鍵的極性強弱會影響成鍵原子的電子云密度。在縮二脲的結構式()中圈出電子云密度最小的H原子。
(5)在尿素結晶過程中,反應③可視為處于平衡狀態。實驗表明,在合成尿素的體系中,NH3的濃度越高,縮二脲生成速率越慢,其原因是  反應③為可逆反應,NH3濃度高使平衡逆向移動,HNCO 濃度降低,導致反應④(慢反應)速率減慢  。
含有結晶水的Ni3(BO3)2(硼酸鎳)晶體表面存在“”結構。用加熱后的Ni3(BO3)2晶體作催化劑,以CO2、N2為原料,電解KHCO3溶液可獲得尿素。
(6)電解法制尿素時向一側電極通入CO2和N2在該電極上生成尿素。
①生成尿素的電極名稱為  陰極  。
②另一電極上有兩種氣體生成,電極反應式為  4OH﹣﹣4e﹣= O2↑+2H2O  。
(7)若硼酸鎳摩爾質量為Mg mol﹣1,晶體密度為ag cm﹣3,晶胞體積為bcm3,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則一個硼酸鎳晶胞中含Ni2+的數目為    個(用含M、a、b、NA的代數式表示)
(8)加熱后的硼酸鎳晶體表面會因Ni—O鍵斷裂而產生LA位點,LA位點與相鄰的LB位點共同形成FLP位點,其催化機理(部分)如圖所示。
①實驗表明,在150℃下加熱硼酸鎳晶體得到的催化劑催化效果最好,溫度過高或過低催化效果會降低,原因是  溫度過低,Ni—O鍵斷裂少,FLP位點不足;溫度過高,晶體結構破壞,活性位點減少  。
②溶液中若存在SCN會極大地降低催化劑的活性,結合催化機理解釋原因  SCN﹣與LA位點(缺電子的 Ni2+)結合,占據催化活性位點,抑制CO2和N2的吸附  。
【答案】(1)C;
(2)55;
(3)S可能加速Ni 的腐蝕(或O2將 H2S氧化為強腐蝕性物質,如H2SO4);
(4);
(5)反應③為可逆反應,NH3濃度高使平衡逆向移動,HNCO 濃度降低,導致反應④(慢反應)速率減慢;
(6)①陰極;
②4OH﹣﹣4e﹣= O2↑+2H2O;
(7);
(8)①溫度過低,Ni—O鍵斷裂少,FLP位點不足;溫度過高,晶體結構破壞,活性位點減少;
②SCN﹣與LA位點(缺電子的 Ni2+)結合,占據催化活性位點,抑制CO2和N2的吸附。
【分析】(1)由題給信息可知,總反應為①+②:2NH3+CO2 CO (NH2)2+H2O,ΔH=ΔH1+ΔH2=﹣72.8kJ/mol(放熱反應),示意圖應為反應物總能量高于生成物,且有中間產物氨基甲酸銨的能量峰;
(2)由圖可知,各組分物質的量不再變化時約為55min;
(3)H2S與O2反應生成S和H2O,S可能加速Ni 的腐蝕(或O2將 H2S氧化為強腐蝕性物質,如H2SO4);
(4)中間N原子連接兩個羰基,羰基中O原子電負性強,吸電子能力強,羰基為吸電子基團,故N—H鍵的電子更偏向N原子,H原子電子云密度降低;
(5)反應③為可逆反應,NH3濃度高使平衡逆向移動,HNCO 濃度降低,導致反應④(慢反應)速率減慢;
(6)①通入CO2和N2的電極發生還原反應(N元素從0價→﹣3價),為陰極;
②另一電極為陽極,水電離的OH﹣放電生成 O2,同時可能有 CO2逸出,電極反應式:4OH﹣﹣4e﹣= O2↑+2H2O;
(7)晶胞質量:mol,Ni3(BO3)2中 Ni2+占 3 個,故數目為:;
(8)①溫度過低,Ni—O鍵斷裂少,FLP位點不足;溫度過高,晶體結構破壞,活性位點減少;
②SCN﹣與LA位點(缺電子的 Ni2+)結合,占據催化活性位點,抑制CO2和N2的吸附。
【解答】解:(1)由題給信息可知,總反應為①+②:2NH3+CO2 CO (NH2)2+H2O,ΔH=ΔH1+ΔH2=﹣72.8kJ/mol(放熱反應),示意圖應為反應物總能量高于生成物,且有中間產物氨基甲酸銨的能量峰,
故答案為:C;
(2)由圖可知,各組分物質的量不再變化時約為55min,
故答案為:55;
(3)H2S與O2反應生成S和H2O,S可能加速Ni 的腐蝕(或O2將 H2S氧化為強腐蝕性物質,如H2SO4),
故答案為:S可能加速Ni 的腐蝕(或O2將 H2S氧化為強腐蝕性物質,如H2SO4);
(4)中間N原子連接兩個羰基,羰基中O原子電負性強,吸電子能力強,羰基為吸電子基團,故N—H鍵的電子更偏向N原子,H原子電子云密度降低,則中間的N連接的H的電子云密度最低,可知,
故答案為:;
(5)反應③為可逆反應,NH3濃度高使平衡逆向移動,HNCO 濃度降低,導致反應④(慢反應)速率減慢,
故答案為:反應③為可逆反應,NH3濃度高使平衡逆向移動,HNCO 濃度降低,導致反應④(慢反應)速率減慢;
(6)①通入CO2和N2的電極發生還原反應(N元素從0價→﹣3價),為陰極,
故答案為:陰極;
②另一電極為陽極,水電離的OH﹣放電生成 O2,同時可能有 CO2逸出,電極反應式:4OH﹣﹣4e﹣= O2↑+2H2O,
故答案為:4OH﹣﹣4e﹣= O2↑+2H2O;
(7)晶胞質量:mol,Ni3(BO3)2中 Ni2+占 3 個,故數目為:,
故答案為:;
(8)①溫度過低,Ni—O鍵斷裂少,FLP位點不足;溫度過高,晶體結構破壞,活性位點減少,
故答案為:溫度過低,Ni—O鍵斷裂少,FLP位點不足;溫度過高,晶體結構破壞,活性位點減少;
②SCN﹣與LA位點(缺電子的 Ni2+)結合,占據催化活性位點,抑制CO2和N2的吸附,
故答案為:SCN﹣與LA位點(缺電子的 Ni2+)結合,占據催化活性位點,抑制CO2和N2的吸附。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化學平衡的知識,題目難度中等,掌握化學平衡移動的判斷方法,結合題給信息是解答該題的關鍵。
4.(2025春 閔行區期末)工業制硫酸流程如下,轉化器內發生反應:。
(1)FeS2中硫元素顯  ﹣1  價。
(2)黃鐵礦進入沸騰爐中需要粉碎,原因是  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使之充分氧化  。
(3)在硫酸工業生產中,轉化器中使用熱交換器的作用是  D  。
①將SO2轉化為SO3的反應熱及時導出
②預熱進入轉化器的原料氣
③調節轉化器內的溫度保持在催化劑的最佳活性溫度范圍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1)﹣1;
(2)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使之充分氧化;
(3)D。
【分析】黃鐵礦FeS2在沸騰爐中與空氣充分反應生成SO2和礦渣Fe2O3,SO2和O2經過凈化進入轉化器中反應得到SO3,反應放出的熱量經過熱交換及時導出,SO3進入吸收塔用98.3%濃硫酸吸收,最后經過稀釋得到所需濃度的硫酸。
【解答】解:(1)FeS2中Fe元素為+2價,硫元素顯﹣1價,
故答案為:﹣1;
(2)黃鐵礦進入沸騰爐中需要粉碎,原因是:通過粉碎可以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使之充分氧化,
故答案為: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提高反應速率,使之充分氧化;
(3)在硫酸工業生產中,SO2催化氧化得到SO3,同時放出大量的熱,轉化器中使用熱交換器的作用是:①將SO2轉化為SO3的反應熱及時導出,有利于后續步驟中SO3的吸收;②同時預熱進入轉化器的原料氣,使其溫度達到反應的條件;③調節轉化器內的溫度保持在催化劑的最佳活性溫度范圍內;①②③均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5.(2025春 閔行區期末)在一定條件下,將一定量SO2、O2的混合氣體在2L密閉容器中充分反應,在反應相同時間內測得SO3的體積分數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
(1)溫度高于500℃時,SO3的體積分數迅速降低的條件可能是 B  。
A.升高溫度平衡正向移動 B.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
(2)500℃時,密閉容器中達到平衡狀態的標志是 C  。
A.SO2和O2的物質的量之比恒為2:1
B.密閉容器中氣體質量不再變化
C.SO3的物質的量不隨時間而變化
D.SO2的消耗速率與SO3的生成速率相等
(3)如上圖所示,溫度為500℃時,反應時間為10min,此時測得容器內氣體總物質的量為10mol,則0~10minSO3的生成速率是 0.45mol/(L min)  。
(4)測定空氣中SO2含量的實驗如下:取標準狀況下,1.000L空氣(含N2、O2、CO2、SO2),通過足量碘水發生反應:SO2+I2+2H2O=2HI+H2SO4,在所得溶液中加入稍過量的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后將沉淀洗滌、干燥,稱得其質量為0.233g。計算空氣樣品中SO2的體積分數   。(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1)B;
(2)C;
(3)0.45mol/(L min);
(4)。
【分析】(1)溫度高于500℃時,SO3為生成物;
(2)A.SO2和O2的起始物質的量未說明;
B.密閉容器中氣體質量一直不變化;
C.隨著平衡的移動SO3的物質的量是個變化值;
D.SO2的消耗速率代表正反應,SO3的生成速率也代表正反應;
(3)溫度為500℃時,反應時間為10min,SO3的體積分數為90%,此時測得容器內氣體總物質的量為10mol,則SO3物質的量為9mol;
(4)溶液中加入稍過量的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后將沉淀洗滌、干燥,稱得其質量為0.233g,得硫酸鋇物質的量為,根據原子守恒,得二氧化硫的物質的量為0.001mol,標準狀況下,體積為0.001mol×22.4L/mol=2.24×10﹣2L。
【解答】解:(1)溫度高于500℃時,SO3為生成物,體積分數迅速降低可能是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
故答案為:B;
(2)A.SO2和O2的起始物質的量未說明,所以比值無法判斷是否平衡,故A錯誤;
B.密閉容器中氣體質量一直不變化,所以無法判斷是否平衡,故B錯誤;
C.隨著平衡的移動SO3的物質的量是個變化值,所以不隨時間而變化說明達到平衡,故C正確;
D.SO2的消耗速率代表正反應,SO3的生成速率也代表正反應,所以相等無法判斷是否平衡,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3)溫度為500℃時,反應時間為10min,SO3的體積分數為90%,此時測得容器內氣體總物質的量為10mol,則SO3物質的量為9mol,則0~10minSO3的生成速率是,
故答案為:0.45mol/(L min);
(4)溶液中加入稍過量的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后將沉淀洗滌、干燥,稱得其質量為0.233g,得硫酸鋇物質的量為,根據原子守恒,得二氧化硫的物質的量為0.001mol,標準狀況下,體積為0.001mol×22.4L/mol=2.24×10﹣2L,樣品中SO2的體積分數為,
故答案為:。
【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平衡,側重考查學生平衡移動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
6.(2025春 閔行區期末)中國科學院科研田隊研究發現,在常溫常壓和可見光下,基于LDH(一種固體催化劑)可合成NH3,反應示意圖如圖。
(1)從固氮角度看,該過程屬于  A  固氮。
A.人工 B.生物 C.大氣
(2)上圖中N2、NH3等分子結構模型均為  A  。
A.球棍模型 B.空間填充模型
(3)寫出NH3的電子式    。
【答案】(1)A;
(2)A;
(3)。
【分析】(1)根據固氮的來源和固氮的概念進行分析;
(2)根據分子結構模型的類型進行分析;
(3)根據氨分子由一個氮原子和三個氫原子組成,氮原子與每個氫原子形成一個共價鍵,進行分析。
【解答】解:(1)該過程使用化學方法將氮氣轉化為氨氣的過程,所以屬于人工固氮,
故答案為:A;
(2)上圖中N2、NH3等分子結構模型均為球棍模型,
故答案為:A;
(3)氨分子由一個氮原子和三個氫原子組成,氮原子與每個氫原子形成一個共價鍵,NH3的電子式為,
故答案為:。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固氮的分類、分子結構模型和電子式的相關知識點。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例如,了解固氮的定義、分子結構模型的類型以及電子式的寫法等,都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
7.(2023秋 黃浦區校級期末)Ⅰ.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烷烴的主要來源是石油和天然氣。下列關于烷烴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BD 
A.烷烴中的碳原子均以共價單鍵的形式與碳原子或氫原子相連
B.相鄰兩個烷烴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CH3原子團
C.分子式符合CnH2n+2的烴一定是烷烴
D.通常情況下烷烴都是氣態
(2)下列化學用語正確的是  C 
A.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B.CCl4的電子式:
C.異丁烷的結構簡式:
D.丙烷分子的空間填充模型:
(3)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關于甲烷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D 
A.常溫常壓下甲烷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B.甲烷分子的空間結構呈正四面體形
C.甲烷在空氣中安靜地燃燒,火焰呈淡藍色
D.甲烷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4)下列物質互為同系物的是  B 
A.與
B.CH3—CH3與
C.CH3CH2Cl與CH2ClCH2Cl
D.CH4與CH3CH2Cl
Ⅱ.有同學用排飽和食鹽水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觀察發生的現象?;卮鹣铝袉栴}:
(5)寫出甲烷和氯氣反應,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   。
(6)大約30min后,可以觀察到量筒壁上出現  油狀  液體,該現象說明生成了  ②③④  。(填序號)
①CH3Cl;②CH2Cl2;③CHCl3;④CCl4。
(7)量筒內出現的白霧是  鹽酸的小液滴  ,量筒內液面  上升  。(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答案】(1)BD;
(2)C;
(3)D;
(4)B;
(5);
(6)油狀;②③④;
(7)鹽酸的小液滴;上升。
【分析】(1)A.烷烴是一類有機化合物;
B.相鄰兩個烷烴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CH2原子團;
C.分子組成符合CnH2n+2的烴一定是烷烴;
D.當烷烴碳原子數小于或等于4時,烷烴在常溫下呈氣態;
(2)A.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為;
B.CCl4的電子式為;
C.異丁烷的結構簡式為;
D.為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3)A.通常情況下,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
B.甲烷分子中C原子是sp3雜化;
C.甲烷在空氣中安靜的燃燒,火焰呈淡藍色;
D.甲烷性質穩定;
(4)A.和均為二氯甲烷;
B.CH3—CH3與相差3個CH2原子團;
C.CH3CH2Cl為一氯取代物,CH2ClCH2Cl為二氯取代物;
D.CH4為烴,CH3CH2Cl為鹵代烴;
(5)甲烷和氯氣反應,生成一氯甲烷;
(6)甲烷可以和氯氣發生取代反應,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狀的液體,一氯甲烷是氣體;
(7)甲烷可以和氯氣發生取代反應,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狀的液體,一氯甲烷是氣體,生成的氯化氫極易溶于水,遇水蒸氣形成白霧。
【解答】解:(1)A.烷烴是一類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都以碳碳單鍵相連,其余的價鍵都與氫結合而成的化合物,故A正確;
B.相鄰兩個烷烴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CH2原子團,故B錯誤;
C.分子組成符合CnH2n+2的烴一定是烷烴,故C正確;
D.當烷烴碳原子數小于或等于4時,烷烴在常溫下呈氣態,碳原子在5到16時是液體,故D錯誤;
故答案為:BD;
(2)A.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為,故A錯誤;
B.CCl4的電子式為,故B錯誤;
C.異丁烷的結構簡式為,故C正確;
D.為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3)A.通常情況下,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故C正確;
烷烴里分子組成最簡單的是含有1個碳原子的甲烷,故A正確;
B.甲烷分子中C原子是sp3雜化,其分子結構是正四面體型,故B正確;
C.甲烷在空氣中安靜的燃燒,火焰呈淡藍色,故C正確;
D.甲烷性質穩定,不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故D錯誤;
故答案為:D;
(4)A.和均為二氯甲烷,是同一種物質,故A錯誤;
B.CH3—CH3與相差3個CH2原子團,互為同系物,故B正確;
C.CH3CH2Cl為一氯取代物,CH2ClCH2Cl為二氯取代物,兩者為不同的物質,故C錯誤;
D.CH4為烴,CH3CH2Cl為鹵代烴,是不同類物質,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5)甲烷和氯氣反應,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
(6)甲烷可以和氯氣發生取代反應,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狀的液體,一氯甲烷是氣體,
故答案為:油狀;②③④;
(7)甲烷可以和氯氣發生取代反應,生成的氯化氫極易溶于水,遇水蒸氣形成白霧,容器中的壓強較低,液面上升,
故答案為:鹽酸的小液滴;上升。
【點評】本題考查有機物的結構與性質,側重考查學生有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
8.(2024秋 黃浦區校級期末)實驗室用A、C制備D(乙酸乙酯)可以采用如圖所示裝置。
(1)右側大試管中加入的是  飽和Na2CO3  溶液。
(2)接收裝置還可改用如圖中的  CD  。
(3)請寫出用分子中氧原子是18O的A制備乙酸乙酯的化學方程式: CH3CH218OH+CH3COOHCH3CO18OCH2CH3+H2O  (在反應物和產物中標出18O),反應類型為  取代反應或酯化反應  。
【答案】(1)飽和Na2CO3;
(2)CD;
(3)CH3CH218OH+CH3COOHCH3CO18OCH2CH3+H2O;取代反應或酯化反應。
【分析】(1)根據乙醇和乙酸發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進行分析;
(2)根據乙酸乙酯和苯都是有機物,相互溶解,導管插入液面以下,會造成倒吸,多孔球泡可增大接觸面積,有利于除去雜質乙酸和乙醇,進行分析;
(3)根據乙醇和乙酸發生酯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酸脫羥基、醇脫氫結合成水,進行分析。
【解答】解:(1)乙醇和乙酸發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右側大試管中加入的是飽和Na2CO3溶液,有利于乙酸乙酯的分層,且除去乙酸和乙醇雜質,
故答案為:飽和Na2CO3;
(2)A.乙酸乙酯和苯都是有機物,相互溶解,不利于收集乙酸乙酯,故A不符合題意;
B.導管插入液面以下,會造成倒吸,故B不符合題意;
C.選擇長頸漏斗可防止倒吸,可作為接收裝置,故C符合題意;
D.多孔球泡可增大接觸面積,有利于除去雜質乙酸和乙醇,可作為接收裝置,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D;
(3)乙醇和乙酸發生酯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酸脫羥基、醇脫氫結合成水,用分子中氧原子是的CH3CH2H制備乙酸乙酯的化學方程式:CH3CH218OH+CH3COOHCH3CO18OCH2CH3+H2O,反應類型是取代反應或酯化反應,
故答案為:CH3CH218OH+CH3COOHCH3CO18OCH2CH3+H2O;取代反應或酯化反應。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取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昌平区| 张家口市| 鄢陵县| 桦甸市| 文安县| 虎林市| 怀来县| 类乌齐县| 武汉市| 甘南县| 大城县| 东阳市| 济源市| 平度市| 界首市| 敖汉旗| 平谷区| 堆龙德庆县| 南平市| 磐石市| 阜康市| 阳谷县| 南投县| 天峨县| 黄骅市| 枣阳市| 沧州市| 丽江市| 南宫市| 阳山县| 瓮安县| 平泉县| 永嘉县| 临颍县| 六安市| 恭城| 大悟县| 外汇| 唐河县|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