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部分 第五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含解析,共7份)2026屆高中地理大一輪復習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部分 第五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含解析,共7份)2026屆高中地理大一輪復習練習

資源簡介

第五章 第1講 訓練28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1題,每小題7分,共77分)
(2024·浙江名校聯盟模擬)香港某濱海火山世界地質公園中有一種形似“菠蘿包”的巖石,其成分主要是石英二長巖(花崗巖類巖石),巖石長期顯露于地表,巖石內部產生分層,從外向里逐層剝落,表面則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不規則的網格狀裂縫,形成“菠蘿包”。下面左圖為“‘菠蘿包’巖石景觀圖”,右圖為“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圖中字母表示巖漿、沉積物和三大類巖石。完成1~2題。
 
1.組成“菠蘿包”的巖石屬于右圖中的(  )
A.a B.b C.d D.e
2.形成“菠蘿包”表面網格狀裂縫的外力作用可能是(  )
A.風化作用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侵蝕
(2024·廣東清遠名校聯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拔1 200米的盤吉爾塔格山巖體多為火山巖,巖石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鈣,形成獨特的火山巖石林景觀(如圖)。據此完成3~5題。
3.該地巖石最可能是(  )
A.石灰巖 B.大理巖
C.花崗巖 D.玄武巖
4.該地巖石主要由(  )
A.流水挾帶泥沙固結形成
B.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
C.大規模的海陸變遷形成
D.干旱區風化物沉積形成
5.形成該石林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力侵蝕和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和風力侵蝕
C.物理風化和風力堆積
D.流水侵蝕和風力堆積
圖示地貌位于廣東省仁化縣,該類地貌在我國分布廣泛,具有頂平、身陡、麓緩,水平層理構造明顯的特點,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據此完成6~7題。
6.圖示地貌崖壁近90°垂直,十分陡峭,其成因最可能是(  )
A.冰川刨蝕 B.海水溶蝕
C.風沙吹蝕 D.重力崩塌
7.導致該地貌巖層出露地表的內力作用為(  )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張
C.變質作用 D.巖漿活動
(2024·遼寧遼陽模擬)云臺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地形復雜,以雄、險、秀、幽、奇為特色。其山體主體為淺海相紅色砂巖,周邊有出露的花崗巖地貌,花崗巖峰林地貌時有發育。下面兩圖分別為“云臺山花崗巖峰林地貌景觀圖”及“紅石峽景觀圖”。完成8~9題。
8.與云臺山主體巖石類型相同的是(  )
A.花崗巖 B.玄武巖
C.片麻巖 D.石灰巖
9.右圖所示紅石峽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
A.沉積作用—流水作用—地殼抬升—巖漿侵入
B.沉積作用—地殼抬升—剝蝕出露—流水作用
C.沉積作用—剝蝕出露—地殼抬升—流水侵蝕
D.地殼抬升—沉積作用—剝蝕出露—流水侵蝕
(2024·江西九江模擬)夷平面是在構造相對穩定條件下,經過長期地質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是地貌長期發展的產物。雨滴擊濺侵蝕地表,導致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團粒被分散等現象,稱為雨滴濺蝕作用。下圖示意某干旱草原地區夷平面演化。據此完成10~11題。
10.與低凹處相比,該地區高凸處更易受到雨滴濺蝕作用,可能是因為高凸處(  )
A.植被較稀疏 B.土壤孔隙大
C.徑流速度快 D.降水強度大
11.形成該夷平面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流水堆積 B.地殼下降
C.外力侵蝕 D.巖層拉伸
12.(2025·青海格爾木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3分)
丹霞山位于南嶺南麓,山體以紅色砂巖和礫巖為主,砂巖顆粒孔隙小且均勻,具有良好的滲透性,毛細作用使鹽風化過程明顯。該地巖石發育著形態和規模不同的風化洞穴,其中小型蜂窩狀洞穴的發育最具特色。在大而深的洞穴內存在昆蟲、藍細菌等生物,它們對洞穴后壁的小型蜂窩狀洞穴會產生一定影響,同時也吸引著許多科考人員去洞穴內開展探洞活動。下圖示意丹霞山錦江兩岸的祿意堂和錦石巖洞相對位置。
(1)簡述小型蜂窩狀洞穴的主要形成過程。
(2)分析祿意堂崖壁小型蜂窩狀洞穴難以長期保留的主要原因。
(3)簡述錦石巖洞內生物對小型蜂窩狀洞穴破壞和保護的途徑。
(4)指出科考人員在錦石巖洞內開展探洞活動前所需準備的個人物品。
答案精析
1.C 2.A [第1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組成“菠蘿包”的巖石屬于花崗巖類巖石,屬于侵入巖。根據右圖中箭頭判斷,c由上升出露形成,所以c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積物,b是沉積物形成的沉積巖,所以f是沉積巖變質形成的變質巖,e是巖漿,d是侵入巖,a是噴出巖,所以組成“菠蘿包”的巖石屬于d,故選C。第2題,由材料可知,“菠蘿包”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不規則的網格狀裂縫,裂縫主要是由風化作用形成,“菠蘿包”屬于致密花崗巖,在晝夜溫差大的情況下,巖石表面和內部因熱脹冷縮而產生應力差異,進而產生裂縫。在長期的物理風化作用下,巖石表面逐漸破碎、脫落,形成不規則的網格狀裂縫,A正確;風力侵蝕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B錯誤;冰川侵蝕主要發生在高山和極地地區,C錯誤;該地位于濱海地區,主要受到海水的沖刷,不屬于流水侵蝕,D錯誤。故選A。]
3.D 4.B 5.A [第3題,由材料可知,圖中巖體多為火山巖,火山巖屬于噴出巖,最可能是玄武巖,D正確;石灰巖是沉積巖,A錯誤;大理巖是變質巖,B錯誤;花崗巖是侵入巖,C錯誤。故選D。第4題,根據上題分析可知,火山巖為噴出巖,是巖漿上升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形成的,故選B。第5題,圖中火山巖石林景觀的形成首先是巖漿上升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火山巖,再經過地殼運動,向上抬升出露地表,然后經過外力的風化、侵蝕(該地以風力侵蝕和流水侵蝕為主),最終形成火山巖石林景觀,A正確;該石林景觀海拔并不高,沒有冰川分布,不受冰川侵蝕作用的影響,B錯誤;該地貌為侵蝕地貌,不是受風力堆積形成的,C、D錯誤。故選A。]
6.D 7.A [第6題,據材料可知,該地區位于廣東省,氣溫較高,降水較多,且該地并不臨海,風沙吹蝕、海水溶蝕與冰川刨蝕作用較弱;崖壁近90°垂直,十分陡峭,其成因最可能是重力崩塌,故選D。第7題,該地巖層呈水平分布,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判斷巖石為沉積巖,而非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C、D錯誤;根據巖層形態為水平層理,未見褶皺,判斷未經過內力作用的拉張作用和擠壓作用,B錯誤;該景觀巖層是成巖后經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形成,A正確。]
8.D 9.B [第8題,據材料可知,云臺山山體主體為淺海相紅色砂巖,屬于沉積巖;花崗巖屬于侵入巖,玄武巖屬于噴出巖,片麻巖屬于變質巖,石灰巖屬于沉積巖。故選D。第9題,據材料“山體主體為淺海相紅色砂巖,周邊有出露的花崗巖地貌,花崗巖峰林地貌時有發育”可知,紅色砂巖是沉積作用形成的,往往在地殼深處,經地殼抬升至較高處;花崗巖為侵入巖,需要剝蝕出露地表;花崗巖峰林地貌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故右圖所示紅石峽地貌的形成過程是沉積作用—地殼抬升—剝蝕出露—流水作用,故選B。]
10.A 11.C [第10題,干旱草原地區,低凹處水分條件較好,植被茂盛;高凸處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護,易遭受雨滴濺蝕,分散土壤顆粒,并將其濺散到低凹處,A正確。據材料無法判斷土壤孔隙,排除B。徑流速度與雨滴濺蝕作用相關性小,排除C。兩處降水強度差異小,排除D。故選A。第11題,由材料可知,夷平面是在構造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平坦地形,內力作用穩定,故主要是受外力作用,排除B、D。夷平面是由剝蝕和夷平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夷平面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外力侵蝕,C正確,排除A。]
12.(1)鹽溶液在砂巖的小孔隙間滲透,經毛細作用使鹽物質到達巖石表面;鹽溶液的水分蒸發,巖石表面孔隙形成鹽結晶;鹽風化致巖石孔隙擴大,后巖石受重力作用剝落,形成凹坑洞穴。
(2)崖壁直接與錦江水汽接觸,高海拔溫度低致水汽多凝結,洞穴易受流水侵蝕;崖壁日溫差大,風化作用顯著;小型洞穴易擴大或消失。
(3)動物在洞內居住活動,分泌物和排放氣體加速風化破壞洞穴;藻類附著在巖石的硬化表面,使砂巖免受雨水和流水侵蝕,對洞穴的巖石崩解起保護作用。
(4)探照燈(照明用品)、頭盔、雨具(雨衣、雨靴)、手套、手杖。第五章 第1講 訓練29 地質構造與地貌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2題,每小題7分,共84分)
(2024·福建福州聯考)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地質構造。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  )
A.P處適合修建大型水壩
B.N處容易發現地下水源
C.M處為背斜谷
D.Q處為向斜山
2.圖中Q處海拔高于N處,其原因是Q處(  )
①巖漿活動劇烈 ②巖層抗蝕力強 ③位于斷層的上升盤 ④風力侵蝕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江西重點中學協作體模擬)地下水庫是以巖石天然空隙為儲水空間,在人工干預下形成的具有儲存和調蓄水資源能力的地下水開發工程。地下水庫儲水區必須具有相對封閉的邊界條件。瑪納斯河流域地處準噶爾盆地南緣,該流域從1950年開始興建地表水庫群,目前瑪納斯綠洲已成為新疆最大的綠洲農耕區。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在瑪納斯河流域建設地下水庫,作為地表水庫的補充。下圖示意瑪納斯河流域局部地質剖面。據此完成3~4題。
3.瑪納斯地下水庫選址甲處的地質條件,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洼地地勢低,利于地下水匯集
B.向斜構造,利于地下水儲存
C.沉積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儲存、運移空間大
D.泥巖透水性差,形成相對封閉的邊界
4.瑪納斯地下水庫開采量最大的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地層接觸關系是指新老地層或巖石在空間上的相互疊置狀態,常見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不整合接觸。整合接觸是指上、下地層之間沒有發生過長時期沉積中斷或地層缺失;不整合接觸是指上、下地層間的層序發生間斷。下圖為“某地地層分布俯視圖”。據此完成5~6題。
5.圖示河流東岸地層接觸關系及地殼運動狀況描述合理的是(  )
A.整合接觸,地殼持續下降
B.整合接觸,地殼持續上升
C.不整合接觸,地殼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
D.不整合接觸,地殼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
6.若地層年齡T1>T2>T3,則該地有可能是(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2025·云南昆明期末)下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7~8題。
7.該地侵蝕面附近缺失的地層是(  )
A.奧陶紀地層 B.新近紀地層
C.第四紀地層 D.三疊紀地層
8.圖中斷層的形成(  )
A.晚于古近紀 B.晚于侏羅紀
C.早于二疊紀 D.早于泥盆紀
(2024·山東青島模擬)某地區位于華北板塊中部,出露地層為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巖,石炭系—二疊系砂巖、粉砂巖和頁巖,侏羅系各類噴出巖。下圖示意該地區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地層在地表出露情況。據此完成9~10題。
9.從奧陶紀到石炭紀,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
A.下降沉積—抬升侵蝕—下降沉積
B.抬升侵蝕—下降沉積—水平擠壓
C.下降沉積—水平擠壓—抬升侵蝕
D.抬升侵蝕—下降沉積—抬升侵蝕
10.圖中花崗巖(  )
①切穿了背斜核部 ②切穿了向斜核部 ③晚于侏羅紀形成 ④晚于二疊紀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浙江S9聯盟聯考)下圖為“某區域地質結構示意圖”,地層O3、S1、S2、S3、D、C依次由老到新。據此完成11~12題。
11.甲地構造地貌為(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12.東山的形成是由于(  )
A.巖層水平擠壓隆起
B.巖層斷裂抬升
C.巖層抗蝕能力差異
D.巖漿噴發冷凝
13.(2025·山東泰安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
材料一 五色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4 473米,由玄武巖、變質砂巖、板巖及蝕變玄武巖組成。夏季部分冰雪融化,陽光照射下,呈現出灰白、灰黃、淺綠、紫紅、灰黑五色半圓弧,像一道美麗的彩虹。6 000萬~4 0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開始激烈碰撞,五色山地區伴隨青藏高原整體抬升形成褶皺山脈。約78萬年前,第四紀冰期冰川作用再次深刻地改造了五色山地區的地貌,最終造就了現今五色山的奇異美景。
材料二 下圖為五色山景觀。
(1)指出五色山的構造地貌類型并描述五色山景觀特征。
(2)從內力作用角度分析五色山巖層特征形成的原因。
(3)說明外力作用對五色山地表形態的塑造。
答案精析
1.D 2.B [第1題,P處有斷層存在,不適合修建大型水壩,A錯誤;N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且地勢較高,不易發現水源,B錯誤;M處巖層彎曲不明顯,并不是背斜,但地勢較低,最可能是由外力侵蝕形成的谷地,C錯誤;Q處巖層向下彎曲,且地勢較高,為向斜山,故選D。第2題,圖中巖層均為沉積巖,未顯示該地區出現巖漿活動,①錯誤;Q處為向斜,向斜槽部巖石受擠壓,較為堅硬,巖層抗蝕力強,不易被侵蝕,②正確;Q處所在巖層地處斷層的上升盤,③正確;N處和Q處相距不遠,且高度差異不大,其受到的風力侵蝕作用差異較小,④錯誤。故選B。]
3.A 4.A [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洼地地勢低,利于地下水匯集,但不屬于地質條件,A符合題意;甲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構造,利于地下水儲存,B不符合題意;甲處含水沉積物厚度大,地下水的儲存、運移空間大,C不符合題意;圖中砂礫巖兩側為泥巖,泥巖透水性差,形成相對封閉的邊界,D不符合題意。第4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春季氣溫低,冰雪融水少,且降水少,瑪納斯河水量少;此時農業需水量大,地表水難以滿足需求,故地下水庫開采量最大,故選A。]
5.D 6.A [第5題,讀圖可知,河流東岸地層缺失了T4層,故其為不整合接觸。地殼運動狀況應是東岸地殼先下降接受沉積,然后上升遭受侵蝕或因為地殼上升而沒有接受T4時期的沉積,之后地殼持續下降再接受沉積形成T5層,故選D。第6題,若地層年齡T1>T2>T3,河流兩側地層年齡結構是中間老、兩翼新,是背斜構造。再由中部有河流流經,河流發源于谷地,因此該處是背斜谷,故選A。]
7.D 8.B [第7題,根據地質年代變化,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該地侵蝕面附近地層是二疊紀石灰巖與侏羅紀泥灰巖,因此缺失三疊紀地層,故選D。第8題,讀圖可知,侏羅紀以前的巖層發生斷裂,而古近紀侵入巖體是連續的,說明古近紀侵入巖體形成最晚,故斷層形成晚于侏羅紀,早于古近紀。選B。]
9.A 10.B [第9題,根據材料“出露地層”可知,當地首先要有巖層沉積,后經過抬升侵蝕才會有出露地層。圖示沉積間斷面位于奧陶紀和石炭紀之間,缺失志留紀、泥盆紀地層,說明此地質時期可能有抬升侵蝕作用,因此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以下降沉積作用為主,而泥盆紀至石炭紀以抬升侵蝕作用為主,導致志留紀、泥盆紀地層缺失;此后該地區地層又繼續下降,接受沉積,因此地質過程為下降沉積—抬升侵蝕—下降沉積,A正確。第10題,根據圖示可知,花崗巖切穿區域中心巖層老、兩翼巖層新,可判斷為背斜,①正確,②錯誤;圖示二疊紀地層表面有變質巖,說明花崗巖侵入了二疊紀地層,地層表面受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因此花崗巖形成時間晚于二疊紀,④正確;侏羅紀地層無變質巖分布,可判斷花崗巖早于侏羅紀形成,③錯誤。故選B。]
11.B 12.C [第11題,甲地等高線向高處凸出,則甲地地形為山谷;結合圖中地層分布,O3、S1、S2、S3、D、C依次由老到新可知,甲地地層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構造,故甲地構造地貌為背斜谷,故選B。第12題,東山所在地區的C地層較南北兩側的D地層形成較晚,即東山所在地區的地層中間新、兩翼老,說明該地巖層由于水平擠壓作用向下彎曲,形成了向斜構造,但地層沒有明顯的斷裂錯位,A、B錯誤;東山所在地層因兩翼巖層的擠壓,硬度較大,不易遭受外力侵蝕而被保留,形成山地,C正確;圖中沒有信息表明該地有巖漿噴發活動,D錯誤。故選C。]
13.(1)構造地貌類型:向斜山。景觀特征:頂尖坡陡(頂部呈金字塔形,山脊如刀刃);色彩多樣;巖層分層明顯,彎曲成弧。
(2)鄰近板塊邊界處,巖漿活動和地殼運動頻繁;巖層易發生變質作用,形成不同顏色的巖層;巖層發生彎曲,形成向斜構造,使巖層呈圓弧狀。
(3)向斜側翼經差異風化剝蝕,槽部保留成山;冰期時,受冰川作用,形成角峰等冰川地貌;光照強,溫差大,風化作用強,巖層崩塌,山體較陡。第五章 第1講 訓練30 板塊運動與地貌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2題,每小題7分,共84分)
(2025·河北滄州期中)下圖為“沿赤道繪制的一段板塊構造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圖中乙處的地貌與巖石類型為(  )
A.海溝 變質巖 B.海嶺 玄武巖
C.島弧 花崗巖 D.海溝 玄武巖
2.圖中甲地貌所在板塊最有可能為(  )
A.印度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非洲板塊 D.美洲板塊
3.下列山脈中與圖中甲處地貌的成因類似的是(  )
A.阿爾卑斯山脈 B.喜馬拉雅山脈
C.海岸山脈 D.阿巴拉契亞山脈
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由兩部分組成:沒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鏈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島鏈(圖1所示)。這些海底火山的年齡從西北到東南逐漸變“年輕”,“身高”也在增長。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提出了地球熱點理論:隨著板塊運動,板塊漂移過地幔柱時,地幔柱的“羽流”沖破巖石圈造成火山噴發(圖2所示)。據此完成4~5題。
4.圖1所示區域太平洋板塊的運動方向是(  )
A.自西北向東南 B.自東北向西南
C.自東南向西北 D.自西南向東北
5.皇帝海山鏈中的海山均沒于海面以下,是因為(  )
A.海洋地殼下沉 B.火山噴發規模小
C.受外力侵蝕 D.海平面上升
(2024·河北保定六校聯考)破火山口是指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受自然或人工的破壞而成為不完整的火山口,多數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噴發之后火山錐下方空虛陷落而形成的。下圖示意阿留申群島部分破火山口區面積。據此完成6~7題。
6.圖中火山帶的直接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
B.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張裂拉伸
C.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
D.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張裂拉伸
7.與通常的火山口相比,破火山口(  )
A.形狀規則 B.面積更大
C.錐體更高 D.坡度更陡
(2024·四川涼山模擬)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和若鐵路于2022年建成通車,標志著世界首條沙漠鐵路環線實現閉環。鐵路沿線建設了大量高架橋(如圖),橋梁的建設采用預制裝配式橋墩技術(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墩柱,運輸到施工現場通過專業機械裝配安裝)。為更好地防沙固沙,和若鐵路采用“外阻內固,外高內低”的防沙模式,即在鐵路兩側不同距離設置高立式沙障(1.5米高)、蘆葦草方格以及攔沙植被等保護線路。據此完成8~10題。
8.和若鐵路大量建設高架橋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洪水危害 B.縮短線路里程
C.預留風沙通道 D.減少占用耕地
9.與傳統的現場澆筑施工方式相比,和若鐵路采用預制裝配式橋墩技術可以(  )
①減少生態破壞 ②降低技術要求 ③縮短工程工期 ④大幅降低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為達到更好的防沙固沙效果,推測目前和若鐵路沿線兩側由內到外依次設置(  )
A.高立式沙障、攔沙植被、蘆葦草方格
B.高立式沙障、蘆葦草方格、攔沙植被
C.蘆葦草方格、高立式沙障、攔沙植被
D.蘆葦草方格、攔沙植被、高立式沙障
(2024·福建泉州模擬)展線的實質是通過修建盤山線路降低線路坡度。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段的關角展線群是我國現存展線最密集的地方,隨著2014年新關角隧道的通車,關角展線群會逐漸被取代。下圖是“關角展線群及新關角隧道示意圖”。讀圖,回答11~12題。
11.促使鐵路建設采用展線技術的影響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經濟 C.社會 D.技術
12.有專家認為,關角展線是即將消失的景觀,其原因是(  )
A.減輕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危害
B.縮短距離和列車的運營時間
C.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的提升
D.保護野生動物遷徙
13.(2025·陜西商洛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臺灣島是我國第一大島,位于東海南部,西依臺灣海峽,東瀕太平洋。島形狹長,地形復雜,臺灣山脈縱貫南北,海拔3 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河流多險灘瀑布,富水力資源,不宜通航。下圖示意臺灣島地形、河流及周邊板塊分布。
(1)描述臺灣島的地形特征。
(2)在圖中黑色線段上繪制箭頭表示菲律賓海板塊的移動方向,并從板塊運動角度解釋臺灣山脈的成因。
(3)說明臺灣山脈對其東西兩側河流流向和流程的影響。
答案精析
1.B 2.D 3.C [第1題,據圖可知,乙處板塊呈相離運動,為生長邊界,且分布于海洋中,推知乙處為海嶺,軟流層巖漿噴出形成玄武巖,故選B。第2題,據圖可知,甲地貌為西側地勢最高、東側地勢較高、中部地勢最低,陸地西側邊緣為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的消亡邊界,東側大洋中部為生長邊界,推知甲地貌所在的板塊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塊,故選D。第3題,結合上題可知,甲處為安第斯山脈,該山脈為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褶皺山脈,海岸山脈成因與之相同,C正確;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都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擠壓形成,A、B錯誤;阿巴拉契亞山脈位于美洲板塊內部,D錯誤。故選C。]
4.C 5.C [第4題,根據材料可知,這些海底火山的年齡從西北到東南逐漸變“年輕”,說明越向西北巖漿巖越老,形成時間越早,說明太平洋板塊自東南向西北運動,故選C。第5題,皇帝海山鏈中的海山均沒于海面以下,是因為受外力侵蝕,如海浪侵蝕等;海洋地殼下沉、火山噴發規模小、海平面上升對其影響較小。故選C。]
6.A 7.B [第6題,根據圖文信息可知,該火山帶位于阿留申群島,位于北美洲和北太平洋之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處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板塊的碰撞擠壓導致地殼活動頻繁,形成火山帶,故選A。第7題,多數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噴發之后火山錐下方空虛陷落而形成的,因此破火山口的海拔較低,錐體應該更低,C錯誤;火山口陷落坍塌破壞,使火山口面積更大,B正確;由于是受重力空虛陷落而形成的,具有突發性,形狀不規則,A錯誤;一般而言,海拔越低,其坡度越緩,D錯誤。故選B。]
8.C 9.B 10.D [第8題,由材料可知,和若鐵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南緣,氣候干旱,因此該地發生洪水災害的概率比較小;塔里木盆地的南緣沙漠廣布,不適合農耕;鐵路沿線建設大量的高架橋對其線路里程影響不大,塔里木盆地地區多風沙,為減少風沙對鐵軌的侵蝕破壞,以橋代路預留風沙通道,故選C。第9題,采用預制裝配式橋墩技術,減少在塔里木盆地現場施工的時間,減少對塔里木盆地的生態破壞,同時在工廠里加工制作可以不受天氣、風沙等環境的影響,大大縮短工期,①③正確。采用預制裝配式橋墩技術需要使用專業機械裝配安裝,其技術要求比傳統的現場澆筑施工更高,成本更高,②④錯誤。故選B。第10題,和若鐵路采用“外阻內固,外高內低”的防沙模式,三種防沙模式的高度由高到低分別為高立式沙障、攔沙植被、蘆葦草方格,因此鐵路沿線兩側由內到外依次為蘆葦草方格、攔沙植被、高立式沙障,故選D。]
11.A 12.C [第11題,從“展線的實質是通過修建盤山線路降低線路坡度”可知,促使鐵路建設采用展線技術的影響因素是地形,展線可以降低線路坡度,故選A。第12題,“隨著2014年新關角隧道的通車,關角展線群會逐漸被取代”說明關角展線消失是被隧道取代,新關角隧道修建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C正確。]
13.(1)山地為主;地勢中部、東部高,西部低(或中間高,四周低),地勢起伏大;海岸線平直。
(2)繪圖如下。成因:臺灣島位于菲律賓海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菲律賓海板塊向西運動,俯沖到亞歐板塊以下,亞歐板塊東部邊緣抬升,形成臺灣山脈。
(3)臺灣山脈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河流向東西兩側分流;山脊(或分水嶺)位于臺灣島的中東部,西側河流流程較長,東側河流流程短。第五章 第2講 訓練31 河谷的演變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1題,每小題7分,共77分)
(2024·安徽淮北模擬)下圖為“金沙江某段河谷發育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該河谷的沉積物主要來自(  )
A.河流、火山活動
B.河流、滑坡
C.火山活動、冰川作用
D.滑坡、冰川作用
2.該河谷的發育過程主要是(  )
A.下切—崩塌—堆積—側蝕
B.堆積—崩塌—下切—沉積
C.下切—沉積—側蝕—下切
D.堆積—側蝕—沉積—下切
(2024·山西晉中模擬)下圖示意美國圣胡安河某處河床在一次暴雨洪水泛濫過程中的變化。該地氣候干旱,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河床有深厚的沉積物層。P為此次暴雨洪水泛濫過程中河床的最大深度。據此完成3~5題。
3.該河河床沉積物層深厚的直接原因是(  )
A.上游的植被覆蓋率較低
B.該地區河谷的巖性較軟
C.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D.該地區的河床地勢較陡
4.導致河床P值變化大的因素是(  )
①降水強度 ②植被覆蓋率 ③沉積物硬度
④晝夜溫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洪水期,Ⅰ階段河床不降反升,最可能是河流(  )
A.水位上漲,河岸崩塌嚴重
B.流量增大,凹岸侵蝕加劇
C.流量減少,泥沙大量沉積
D.含沙量大,沉積大于侵蝕
(2024·江蘇四校開學考試)倒置河床是一種高出周邊地表的古河流地貌,可以表征區域氣候的波動變化。沙漠中分布的倒置河床多發育在山前傾斜洪—沖積平原上。下圖為“倒置河床及沖積扇示意圖”。完成6~8題。
6.倒置河床形成期間,該區域氣候的主要變化特征是(  )
A.風速由大變小 B.降水由少變多
C.晝夜溫差變大 D.太陽輻射減弱
7.沙漠地區倒置河床主要發育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8.沙漠地區倒置河床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主要是由于(  )
A.形成后期風力侵蝕減弱
B.流水侵蝕弱
C.表層物質抗侵蝕能力強
D.沉積物深厚
(2025·西藏林芝期末)古洮河曾經自西向東流經岷縣,后因岷縣東部地區相對高度發生顯著改變,河流斷流,在岷縣地區形成堰塞湖。研究表明,木寨嶺至岷縣河段也曾為古河道,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形成現在的洮河水系(下圖)。如今洮河上、下游分別流經青藏高原和隴西黃土高原,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緩。據此完成9~11題。
9.洮河流經岷縣掉頭轉向,是由于岷縣東部地區發生了強烈的(  )
A.地殼下沉 B.地殼抬升
C.流水侵蝕 D.流水沉積
10.有關木寨嶺至岷縣河段流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一直向南
B.前期向北,后期向南
C.一直向北
D.前期向南,后期向北
11.如今,與下游河道相比,上游河道的(  )
①水量較小 ②落差較小 ③沉積作用較強 ④下蝕作用較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4·九省聯考新疆地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一般情況下,河流流經彎道時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長江下荊江河段多急彎,研究發現,該河段豐水期主流線偏向凸岸一側,越接近主流線流速越快。受河面寬度及主流偏向影響,該河段存在“凸沖凹淤”的特殊演變過程,尤其是上游三峽工程蓄水攔沙后,主流線繼續偏移,凹岸心灘快速發育,凸岸侵蝕明顯增強。為整治河道,當地在下荊江急彎段修建護岸堤壩工程。下圖示意下荊江河段某典型急彎的心灘及護岸堤壩位置。
(1)說出下荊江河段發育眾多急彎的自然條件。
(2)指出下荊江河段泥沙沖刷量最大的季節,并說明理由。
(3)簡述下荊江河段凹岸心灘的形成過程。
(4)分析三峽工程蓄水后凸岸侵蝕增強的原因。
(5)推測護岸工程的修建對河道“凸沖凹淤”演變的影響。
答案精析
1.B 2.C [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該河谷位于金沙江河段,該河谷沉積物主要為堰塞湖沉積和河流沉積,堰塞湖主要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導致大量滑坡體堵塞河道而形成,產生大量沉積物;河流沉積主要來自河流侵蝕挾帶的上游或河流兩岸地區的泥沙,故選B。第2題,由圖可知,該河流先是通過下切形成“V”形谷,此時有少量河流沉積物,之后滑坡形成堰塞體進而形成堰塞湖,產生大量沉積物,然后河流通過側蝕,使得河道展寬變淺,最后河流下切侵蝕使河道中部加深變窄,故選C。]
3.C 4.A 5.D [第3題,該地氣候干旱,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說明該地降水較集中,多暴雨,侵蝕能力強,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該河河床沉積物層深厚,C正確;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可能是植被覆蓋率較低,也可能是地形陡峭或者土質疏松,但不屬于沉積物層深厚的直接原因,A錯誤;巖性軟、地勢陡易被侵蝕,不易形成深厚沉積物層,B、D錯誤。故選C。第4題,由材料“P為此次暴雨洪水泛濫過程中河床的最大深度”可知,降水強度大時,河流補給量大,水量大,河流水位高,P越大,①正確;植被覆蓋率越低,涵養水源的能力越弱,河流流量變化越大,水位變化越大,P值變化大,②正確;沉積物硬度、晝夜溫差對流水侵蝕影響小,③④錯誤。故選A。第5題,讀圖可知,Ⅰ階段,河流水位升高,河流徑流量變大,挾沙能力增強,帶來大量泥沙,此時沉積大于侵蝕,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抬升,D正確。]
6.C 7.B 8.C [第6題,依據倒置河床示意圖從早期地面到現在地面河床地貌的變化可以推測,早期地面形成階段降水較多、氣候濕潤,這一階段因降水較多,洪水和河流水多,帶來的礫石、泥沙多,大量沉積于河床,地面較高;沙漠倒置河床形成階段降水稀少、氣候干旱,這一階段因洪水和河流水的大量減少,晝夜溫差大,風速較大,風化作用強,風力侵蝕搬運作用較強。河床附近沙漠上的質地松軟的砂質沉積物被風力侵蝕并搬運到其他地方,地勢降低,河床地勢相對增高,形成倒置河床。故選C。第7題,讀圖可知,②處位于沖積扇,地勢較緩,水流速度慢,泥沙沉積多,容易形成河床地貌,符合倒置河床的發育位置,B正確;①處為洪積扇扇頂,地勢較高,水流速度快,泥沙沉積少,不易形成河床地貌,A錯誤;③④處位于沖積扇扇緣,雖然水流速度較慢,但不符合沙漠地區倒置河床的發育位置,C、D錯誤。故選B。第8題,沙漠地區倒置河床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主要取決于其所在地區的侵蝕作用和抗侵蝕能力。沙漠地區的河床通常覆蓋著抗風化和抗侵蝕能力較強的物質,如堅硬的巖石或粗顆粒的沉積物,這些物質能夠抵抗風化和侵蝕作用,使得河床得以保存,C正確;形成后期風力侵蝕減弱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沙漠地區的風力侵蝕通常較強,一般不會減弱,A錯誤;流水侵蝕弱雖然有助于河床保存,但沙漠地區的河流流量和流速往往較低,流水侵蝕本身就較弱,B錯誤;沉積物深厚可能會增加河床的穩定性,但并不是決定其保存下來的關鍵因素,D錯誤。故選C。]
9.B 10.D 11.C [第9題,洮河曾經自西向東流經岷縣,后因岷縣東部地區相對高度發生顯著抬升(地殼抬升),形成堰塞湖,導致洮河流向改變,故選B。第10題,據材料可知,木寨嶺處有分水嶺,早期木寨嶺地勢高,岷縣地勢低,河流自北向南流;后來岷縣發生地殼抬升,河流由岷縣自南向北切穿分水嶺后向北流,故木寨嶺至岷縣河段前期流向為向南,后期流向為向北,選D。第11題,由材料“上游比下游河道平緩”可知,上游河流落差小,流速慢,下蝕作用較弱,河流以沉積作用為主,②③正確、④錯誤;上游支流眾多,集水面積大,水量大,①錯誤,故選C。]
12.(1)地勢平坦;受下游洞庭湖水頂托;河岸多松散沉積物;豐水期河流流量大。
(2)季節:夏季。理由: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為汛期,河流流量大,沖刷能力強。
(3)河水經過彎道時河道變寬,流速減慢;豐水期主流偏向凸岸,凹岸附近流速較慢;河水挾帶的泥沙在凹岸不斷堆積,逐漸形成心灘。
(4)泥沙多在上游三峽庫區沉積,該河段含沙量減少;三峽工程蓄水后枯水期縮短且最低水位上升,凸岸堆積減弱;凹岸心灘擴大,主流線繼續向凸岸偏移,凸岸侵蝕增強。
(5)護岸工程主要位于凹岸,修建護岸工程后,凹岸抗侵蝕能力增強,凸岸淤積增強;減緩了河道自然裁彎取直,利于河道“凸沖凹淤”的持續。第五章 第2講 訓練32 沖積平原的形成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5題,每小題6分,共90分)
(2024·廣東陽江模擬)河漫灘指位于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洪水時被淹沒,枯水時出露的灘地。下圖為“自東向西流淌的河流河漫灘發育示意圖”。完成1~3題。
1.圖中南岸沒有河漫灘的原因可能是(  )
A.遭受人為破壞
B.位于凹岸,遭受侵蝕
C.地轉偏向力作用
D.位于凸岸,遭受侵蝕
2.圖中河漫灘將(  )
A.向北退縮,北岸面積縮小
B.向北退縮,北岸面積擴大
C.向南擴展,北岸面積縮小
D.向南擴展,北岸面積擴大
3.與平原河漫灘相比,山區河漫灘(  )
A.坡度更小 B.發育更充分
C.寬度更窄 D.沉積物更細
(2025·貴州銅仁期中)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其挾帶的物質由于流速減慢就分散沉積下來。下圖示意太行山東麓沖積扇分布。讀圖,完成4~6題。
4.太行山東麓南部沖積扇規模遠大于北部,與其成因不相關的因素是南部(  )
A.地勢開闊,扇體拓展空間大
B.地勢落差小,河流流速平緩
C.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
D.山地迎風坡,降水量大
5.與華北平原東部相比,太行山東麓沖積扇(  )
A.地勢低平 B.面積穩定
C.土壤透氣性好 D.鹽漬化嚴重
6.太行山對東麓農業生產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
A.山區冰雪融水為農業主要灌溉水源
B.山區植被覆蓋率高,山麓土壤肥沃
C.抬升東南季風,減少洪澇災害
D.阻擋西北風侵襲,降低寒潮頻次
(2025·浙江金華期末)秘魯東南部的圣母河流域雨量豐沛,但季節分配不均,該河流因盛產沙金而遠近聞名,考察發現其金礦顆粒主要來源于南部山區的巖漿巖和變質巖中,河流兩側被牛軛湖圍繞的古河漫灘是沙金的高富集區。下圖示意圣母河流域。據此完成7~9題。
7.圖中甲處地貌類型是(  )
A.河漫灘 B.沖積扇
C.三角洲 D.沙丘
8.圖中牛軛湖形成的自然作用是(  )
①水流慣性 ②地轉偏向力 ③人工裁彎取直 ④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圣母河淘金的最佳時期是(  )
A.1~2月 B.3~5月
C.6~8月 D.11~12月
(2024·貴州畢節期末)長期以來,我國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對我國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進行綜合治理,各流域在生態、經濟、社會取得顯著成就,極大改善了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洞庭湖作為長江中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其水文條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下圖為1961~2017年部分站點洞庭湖輸沙量變化情況。據此完成10~12題。
10.1960年以來,洞庭湖入湖輸沙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利工程攔截泥沙
B.中上游地區耕地面積擴大
C.河道泥沙采挖量增加
D.降水減少,沖刷作用減弱
11.1961~2017年,洞庭湖泥沙淤積量的變化是(  )
A.先增大,再減小 B.先減小,再增大
C.一直減小 D.一直增大
12.圖示時段洞庭湖泥沙淤積量達到最大值的時間大約在(  )
A.1964年 B.1998年
C.2006年 D.2015年
(2024·山西部分學校模擬)馬鞍山河段是長江下游典型的順直分汊河段,河段內洲灘眾多,消長頻繁。2012~2016年,馬鞍山河段內洲灘此消彼長,洲灘的面積和形狀發生了很大變化。下圖示意2012~2016年某時段馬鞍山河段的洲灘分布。完成13~15題。
13.馬鞍山河段內洲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風力堆積 B.地殼抬升
C.側向侵蝕 D.泥沙沉積
14.推測2012~2016年江心洲左緣的變化情況是(  )
A.向東生長 B.向東崩退
C.向西崩退 D.向西生長
15.2012~2016年心灘可能(  )
A.頭沖(刷)尾淤(積),與下何家洲連為一體
B.頭淤(積)尾沖(刷),與下何家洲連為一體
C.頭沖(刷)尾淤(積),與牛屯河邊灘連為一體
D.頭淤(積)尾沖(刷),與牛屯河邊灘連為一體
16.(2024·山東濟南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青居江心洲(下圖)位于嘉陵江青居曲流彎道處,整體呈現三角形,洲上沉積物從洲頭到洲尾顆粒由粗到細變化,且不同部位的發育情況各不相同。青居曲流頸部建有水電站,于2004年開始運行,水電站攔水大壩距離江心洲洲頭15 km,發電尾水排放位置正對洲尾。
(1)指出水電站運行之前青居江心洲a、b處岸線的發育趨勢。
(2)說明水電站發電對青居江心洲造成的影響。
答案精析
1.B 2.D 3.C [第1題,讀圖可知,該河段為河曲,由圖中指向標可知,河流南岸坡度較陡,是被侵蝕的一側,可判定南側應為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凹岸,選B。第2題,該河段為河曲,南岸為凹岸,易受侵蝕,北岸為凸岸,易受堆積。隨著南岸的不斷侵蝕,河漫灘將會向南擴展,河道北岸泥沙不斷堆積(河水挾帶底部泥沙,向北岸運移,在北岸沉積),面積擴大,故選D。第3題,與平原河漫灘相比,山區地勢起伏較大,河漫灘坡度更陡;河道較窄,發育不充分,寬度更窄;水流速度較快,沉積物顆粒較粗。故選C。]
4.D 5.C 6.D [第4題,太行山東麓南部沖積扇規模遠大于北部,與其成因相關的因素是南部地勢開闊,扇體拓展空間大,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地勢落差小,河流流速慢,帶來的沉積物堆積多,A、B、C正確,不符合題意;太行山東麓南北部均位于夏季風的迎風坡,選D。第5題,太行山東麓沖積扇位于太行山東部,地勢較高,沉積物的顆粒大,土壤透氣性好,A錯誤、C正確;與華北平原東部相比,太行山東麓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明顯,降水豐富,由于我國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降水的變率大,該山地東麓的河流流量大且徑流量變化大,因此沖積扇的面積不穩定,B錯誤;華北平原東部地勢低平,地下水水位高,鹽漬化嚴重,D錯誤。第6題,太行山東麓位于華北平原,降水相對較少,冰雪融水較少且植被覆蓋率較低,A、B錯誤;夏季太行山抬升東南季風,降水較多,易發生洪澇災害,C錯誤;冬季太行山阻擋西北季風(冬季風)侵襲,降低寒潮頻次,D正確。]
7.B 8.D 9.C [第7題,從圖中可知,甲處正好處于圣母河從山區進入平原區的山前地帶,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形成沖積扇,故選B。第8題,牛軛湖形成的自然作用是水流慣性,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流自然裁彎取直,①④正確;人工裁彎取直不屬于自然作用,③錯誤;地轉偏向力可以促進牛軛湖形成,并不是牛軛湖形成的必要條件,②錯誤。故選D。第9題,根據材料“古河漫灘是沙金的高富集區”,圖示區域位于南緯10°~20°之間,安第斯山脈的東側,受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熱帶草原氣候。6~8月,該地受東南信風影響,多晴朗天氣,降水少,為旱季,河流水位下降,河灘出露,便于開采沙金,且此時河流流量小,流速慢,開采沙金安全性高,利于沙金的開采。C正確。]
10.A 11.A 12.C [第10題,洞庭湖入湖輸沙量呈波動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是流域內水利工程的興建,攔截泥沙,A正確。第11題,1961~2006年,入湖輸沙量一直大于出湖輸沙量,以淤積為主,淤積量不斷增加;2007~2017年,入湖輸沙量小于出湖輸沙量,以侵蝕為主,淤積量開始減少,故1961~2017年洞庭湖泥沙淤積量的變化是先增大,再減小,故選A。第12題,1961~2006年,入湖輸沙量一直大于出湖輸沙量,河流以淤積為主,淤積量不斷增加,到2006年達到最大值,故選C。]
13.D 14.B 15.A [第13題,洲灘是河流挾帶的泥沙因流速減慢堆積而形成的,故選D。第14題,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江心洲左緣因受流水侵蝕作用而崩退,結合圖示指向標可知,應是向東崩退,故選B。第15題,心灘頭部迎著水流,受到流水沖刷,而尾部由于心灘的阻擋作用,流速減慢,泥沙淤積,隨著淤積的泥沙增多,其可能與下游的下何家洲連為一體,故選A。]
16.(1)a處岸線向北擴展;b處岸線向北后退。
(2)青居水電站發電時會對江心洲北部岸線沖刷,造成其侵蝕后退萎縮;發電尾水將侵蝕后的泥沙物質挾帶向上游洲頭和下游洲尾運移;洲頭沉積物細顆粒增多,洲尾粗顆粒物增多;江心洲的形態由三角形向狹長狀轉變。第五章 第3講 訓練33 喀斯特地貌與風沙地貌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0題,每小題8分,共80分)
下圖為“某地貌區三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據此完成1~2題。
1.該地貌的演化過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③地的地表特征為(  )
A.地下河交錯,別有洞天
B.筍柱相間,多姿多彩
C.墚峁交織,千溝萬壑
D.奇峰林立,崎嶇不平
(2024·浙江湖麗衢模擬)新疆某地發現了類似南方喀斯特的景觀,被稱為“鹽溶喀斯特”地貌。該地貌巖層的主要成分為NaCl,如圖為“鹽溶溶洞”中的“鹽鐘乳”景觀。完成3~4題。
3.形成“鹽溶溶洞”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
A.風力沉積 B.風力侵蝕
C.流水沉積 D.流水侵蝕
4.該地“鹽鐘乳”的形成需要(  )
①堅硬的巖性 ②干燥的空氣 ③水自洞頂滲出
④強勁的大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4·浙江嘉興模擬)秦皇島沙鍋店地區分布著石灰巖,局部發育了齊全的巖溶地貌,在我國北方較為罕見。進入21世紀以來,在雨水的溶蝕下,石灰巖裸露區又形成了各種新鮮的溝槽及溶蝕面。下圖為“秦皇島沙鍋店的地貌和構造圖”。據此完成5~6題。
5.甲處巖溶地貌發育齊全,其原因是甲處(  )
A.坡度較大,侵蝕嚴重
B.迎風坡,年降水量大
C.石灰巖分布面積較廣
D.地下水的流通作用強
6.新形成的溝槽、溶蝕面顯著增多的原因是(  )
A.大氣污染嚴重 B.年降水量增多
C.全球氣候變暖 D.植被破壞嚴重
(2024·江西景德鎮期末)烏爾禾雅丹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佳木河下游烏爾禾礦區,氣候極端干旱、植被稀少,當大風刮過時,會發出各種怪叫聲, 因此也被稱為“魔鬼城”。一億兩千萬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淡水湖泊。現在的烏爾禾分布區普遍存在多個突起的流線型雅丹分布在同一基座體上的現象——雅丹共基座現象。讀圖完成7~8題。
7.烏爾禾雅丹發育速度最快的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該分布區普遍存在雅丹共基座現象的原因有(  )
①盛行風向單一 ②湖泊沉積明顯 ③抗風蝕能力弱 ④流水侵蝕嚴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5·山東濟南期中)沙粒在搬運、堆積的過程中會在沙丘的內部形成具有一定形態特征的斜層理,其斜層理結構因沙丘的流動性不同而差異顯著。下圖示意穩定風向條件下兩種類型沙丘內部斜層理剖面。據此完成9~10題。
9.由圖可判斷出(  )
A.甲沙丘緩坡為背風坡
B.乙沙丘陡坡為迎風坡
C.甲沙丘斜層理逆風向傾斜
D.乙沙丘斜層理逆風向凸出
10.造成甲、乙沙丘斜層理結構差異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甲沙丘風速較小
B.乙沙丘水分含量較高
C.甲沙丘顆粒較大
D.乙沙丘地面起伏較小
11.(2024·江蘇鎮江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0分)
材料一 沙嶺沙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介于廬山與鄱陽湖之間。近年來,沙山面積逐年擴大,土地沙化情況日趨嚴重。沙山的表面呈現有規律的起伏,特別是在東部臨湖一側,發育一系列順盛行風延伸的壟狀地形。圖1為鄱陽湖沙嶺沙山位置及等高線地形示意圖(單位:m)。
材料二 沙嶺沙山臨湖一側的壟狀地形不是縱向沙丘,甚至不是真正的沙丘,而是侵蝕地貌。沙地的侵蝕地貌以風蝕坑最常見。風蝕坑的形態與地貌部位有關,較陡的迎風坡上一般是伸長的槽形風蝕坑,沙山臨湖一側具備發育槽形風蝕坑的基本條件。圖2為沙嶺沙山槽形風蝕坑形成演化示意圖。
(1)在沙嶺沙山等高線地形圖中用粗曲線繪出壟脊線并說明繪圖依據。
(2)簡述沙嶺沙山槽形風蝕坑的演化過程。
(3)提出沙嶺沙山開發與保護的對策。
答案精析
1.D 2.D [第1題,根據圖示經緯度位置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國南方地區。我國南方地區降水多,流水作用顯著,受流水侵蝕(溶蝕)、搬運等作用影響,高海拔地區地勢會逐漸變低,故該地貌的演化過程為②③①,D正確。第2題,地下河、筍柱(石筍、石柱)等屬于地下喀斯特地貌,A、B錯誤。“墚峁交織,千溝萬壑”是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態,C錯誤。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可知,③地地表崎嶇不平,奇峰林立,D正確。]
3.D 4.B [第3題,“鹽溶溶洞”的形成與流水作用有關,因為水可以溶解鹽分并在溶洞中形成各種形態。風力沉積和風力侵蝕與“鹽溶溶洞”的形成無關。流水沉積則更強調沉積物的堆積,而不是溶洞的形成。流水侵蝕與“鹽溶溶洞”的形成關系密切。故選D。第4題,“鹽鐘乳”的形成是鹵水從溶洞壁上滲出后,向下滴落的過程中接觸到干熱的空氣,NaCl不斷結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體,日積月累,形成“鹽鐘乳”。因此,該地形成“鹽鐘乳”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干燥的空氣(②)和水自洞頂滲出(③),B正確。]
5.D 6.A [第5題,甲處為石灰巖裸露區且為河谷,等高線較為稀疏,故坡度不大,A錯誤;該區域高差較小且區域范圍較小,區域內降水量差異不大,B錯誤;該地周邊為石灰巖裸露區且多為巖溶地貌發育區,但甲處巖溶地貌發育齊全,所以與石灰巖分布面積廣無關,C錯誤;甲處地處河谷,且石灰巖裸露,水源容易匯聚流通,地下水的流通作用強,有利于巖溶地貌的發育,故選D。第6題,新形成的溝槽、溶蝕面顯著增多,說明該地流水的溶蝕力或流動性增強。工業排放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大氣污染嚴重)容易形成酸雨,腐蝕力強,導致水的溶蝕力增強,使溝槽、溶蝕面增多,A正確;在短時間內,年降水量不會出現明顯趨勢的變化,21世紀以來年降水量一般較為穩定,B錯誤;巖溶地貌的形成主要取決于水的溶蝕力和流動性,全球氣候變暖在一定時間內的溫度變化幅度較小,21世紀以來微小的溫度變化對水的溶蝕力影響不大,C錯誤;21世紀以來我國在生態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在法制和宣傳方面已經有所進步,所以該地植被破壞嚴重的可能性較小,D錯誤。]
7.D 8.A [第7題,烏爾禾雅丹主要是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據材料可知,烏爾禾雅丹位于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佳木河下游烏爾禾礦區,冬季風力較大,風力侵蝕作用強,烏爾禾雅丹發育速度最快,故選D。第8題,雅丹共基座現象說明基座巖石堅硬不易侵蝕,抗風蝕能力強,③錯誤;該地位于干旱地區,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風力作用為主,④錯誤;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沉積巖,經風化、侵蝕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的土墩和凹地,受巖層抗侵蝕能力差異影響,抗侵蝕能力強的巖層得以保存下來,形成雅丹共基座現象,①②正確。故選A。]
9.C 10.B [第9題,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沙丘迎風坡較緩,A、B錯誤;甲沙丘斜層理逆風向傾斜,而乙沙丘斜層理順風向凸出,C正確,D錯誤。第10題,由所學可知,受風力搬運、堆積影響,甲沙丘迎風坡的沙子不斷向背風坡堆積,進而形成斜層理,但受沙丘移動影響,斜層理呈多層并行特點;乙沙丘受風力搬運、堆積影響,沙子不斷堆積形成斜層理,但沙丘因水分含量較高或受地形阻礙等因素影響,本身較為固定,并不移動,造成斜層理形成同心結構,B正確;結合材料“其斜層理結構因沙丘的流動性不同而差異顯著”,若甲沙丘所在地風速較小或甲沙丘顆粒較大,則不易流動,沙丘難以形成斜層理呈多層并行特點,A、C錯誤;乙沙丘地面起伏較小則有利于沙丘的流動,易形成斜層理呈多層并行特點,與圖示信息不符,D錯誤。]
11.(1)繪圖如下圖:
依據:等高線向低處凸起的點連線即為壟脊線(壟脊線順偏北盛行風分布)。
(2)末次冰期,贛江河漫灘受風蝕,泥沙在沙山沉積;冬季風強盛期,贛江水位下降,沙源減少,風力侵蝕加劇,形成風蝕坑;鄱陽湖形成期,湖蝕強烈,湖岸變陡,利于風蝕坑維持;現今,植被破壞,沙山活化,風蝕坑有擴大趨勢。
(3)因地制宜,創新地質旅游品牌;增加植被覆蓋率;退耕還湖;建立自然保護區。第五章 第3講 訓練34 海岸地貌與冰川地貌
分值:100分
(選擇題1~12題,每小題7分,共84分)
(2024·九省聯考廣西地理)冰川前進時會導致行進路徑上的樹木受傷甚至死亡,退縮后在其遺留的堆積體上樹木會重新生長。科研人員在某地由南向北傾斜的冰川末端槽谷中,沿某一剖面依次調查各壟狀堆積體上的樹木分布特征,調查中未發現受傷和死亡樹木。下圖為“該剖面上各采樣點最老云杉、楊樹的樹齡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反映該區域發生過完整的冰川進退事件的次數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同一堆積體上,楊樹與云杉年齡存在差異,說明楊樹(  )
A.生長早、更耐貧瘠 B.生長早、更耐嚴寒
C.生長晚、更耐干旱 D.生長晚、更耐漬水
3.推測采樣剖面在冰川槽谷中所處的位置和方向分別是(  )
A.谷底,南北向 B.谷底,東西向
C.谷坡,南北向 D.谷坡,東西向
(2024·福建三明模擬)冰蓋冰川中流動速度明顯大于其周圍冰體的部分叫作冰流。在格陵蘭島海岸線附近,能看到巨大的冰川在蜿蜒的峽谷中游走,冰流前鋒探入大海,峽谷中橫臥的冰川與峽灣共存,這種地貌便是冰峽灣(下圖)。據此完成4~6題。
4.冰峽灣的形成過程可能是(  )
A.冰蓋—冰流—“U”形谷—冰流前鋒入海—冰峽灣
B.冰蓋—“U”形谷—冰流—冰峽灣—冰流前鋒入海
C.冰流—冰蓋—冰流前鋒入海—“U”形谷—冰峽灣
D.冰流—冰蓋—冰峽灣—“U”形谷—冰流前鋒入海
5.我國冰峽灣地貌缺乏的原因主要是(  )
A.冰川缺乏 B.緯度較低
C.地形平坦 D.海拔偏低
6.前往格陵蘭島觀察冰峽灣現象最合適的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河南信陽模擬)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地貌,由于冰川作用方式不同,其迎冰面和背冰面特征不同。下圖為“羊背石形成示意圖”。完成7~8題。
7.下列關于羊背石地貌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羊背石是由冰川沉積作用而成
B.背冰面因冰川作用而多有擦痕
C.迎冰面因冰川作用形成磨光面
D.根據坡度差異可判斷冰川厚度
8.野外考察時,最容易觀察到羊背石的地方是(  )
A.天山 B.雪峰山
C.秦嶺 D.大興安嶺
(2025·北京大興區期末)我國臺灣地區新北市著名景點象鼻巖在2023年12月16日13時55分斷裂崩塌,“鼻子”部位整個墜落海中,從前后對比圖可看到,象鼻部分已經整個消失不見。象鼻巖由砂巖和頁巖或粉砂巖構成。下面兩圖為“斷裂前后的象鼻部分對比圖”。完成9~10題。
9.象鼻巖的形成過程是(  )
①風化、侵蝕作用使拱洞擴大 ②地層下降,沉積物沉積并固結成巖 ③地層上升,出露海面 ④海浪差異化侵蝕形成拱洞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10.造成象鼻巖斷裂崩塌的能量來源主要有(  )
①太陽能 ②重力能 ③地熱能 ④生物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山東日照模擬)地質學上,把海水從海岸入侵陸地的過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陸地的過程叫海退。全球氣候變化對海水進退產生深刻影響。海水在向陸地推進或退卻的過程中,沉積物的顆粒大小會隨水深發生變化。一般而言,水體越深,沉積物顆粒越小。下面左圖示意海侵或海退時形成的沉積序列,右圖示意按順序發展的不同時期海平面。據此完成11~12題。
11.根據甲、乙沉積序列推斷(  )
A.甲表示海侵,陸地面積縮小
B.乙表示海退,陸地面積縮小
C.甲表示海退,陸地面積擴大
D.乙表示海侵,陸地面積擴大
12.甲沉積序列時期(  )
A.老沉積層的面積大于新沉積層
B.地球上有更多的碳元素被固定
C.海平面發展順序為4—3—2—1
D.多年凍土融化使溫室氣體釋放
13.(2025·四川綿陽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廣東韓江三角洲平原(圖1)原為海灣。距今2 500年以來,該地地殼和海平面基本穩定,三角洲上逐漸形成多條高大寬闊的沙壟(圖2)。兩晉開始,大量移民陸續進入韓江流域開墾荒地,建立村鎮。宋末以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當地先民“與海爭地”,不斷開發濱海鹽堿地,在沙壟上建立村落。
(1)說明韓江三角洲上任一條沙壟的形成過程。
(2)描述韓江三角洲沙壟的走向特點,并分析沙壟數量多的原因。
(3)簡述韓江三角洲上村落建立時間的空間差異,并指出這些村落易遭受的自然災害。
答案精析
1.C 2.A 3.D [第1題,圖中顯示的三個堆積物上樹齡差別較大,時間間隔較長,說明分別是在三個不同時期形成的,選C。第2題,同一堆積體上,楊樹出現的時間早于云杉,排除C、D;堆積體是冰磧物,土壤貧瘠,隨著植物的發育,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多,故楊樹更耐貧瘠,選A。第3題,三個堆積體中,形成最早的海拔最高,形成最晚的位于最低處,如果這三個堆積體位于谷底,后形成的堆積體一定會把早形成的破壞掉,上面的樹木會被損毀,而材料說樹木并沒有被破壞,說明這三個堆積體不可能位于谷底,排除A、B;因該冰川位于由南向北傾斜的谷中,即谷地是南北走向,該剖面線又不是沿谷底走向,則意味著剖面線不是南北走向,排除C,選D。堆積體分布與剖面線情況如下圖所示。
]
4.A 5.B 6.B [第4題,讀圖并結合材料可知,冰蓋冰川中流動速度明顯大于其周圍冰體的部分叫作冰流,故先有冰蓋的形成,后形成冰流,隨著冰川(冰流)的侵蝕作用,形成“U”形谷,冰流前鋒入海,使得峽谷中橫臥的冰川與峽灣共存,形成冰峽灣。故選A。第5題,我國冰峽灣地貌缺乏是因為我國緯度較低,氣溫較高,河流入海口處不會有冰川的存在。故選B。第6題,冰峽灣現象是峽谷中橫臥的冰川與峽灣共存,故應選擇既有冰川又有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峽灣地貌共存的季節,夏季氣溫高,海拔高處仍有冰川存在,海拔低處氣溫高,冰川融化,冰川入海后隨水流移動進入峽灣,形成冰峽灣地貌。故選B。]
7.C 8.A [第7題,根據圖示可知,冰川在羊背石上方運動,對其產生磨蝕作用,故其應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A錯誤;圖示羊背石的背冰面受到冰川挖蝕作用而破碎,而不是產生擦痕,B錯誤;圖示羊背石的迎冰面因冰川在其上方運動,產生磨蝕作用,使其表面形成磨光面,C正確;圖中的坡度差異主要是由于迎冰和背冰導致的,不能判斷冰川厚度,D錯誤。第8題,由于羊背石是冰川運動形成的地貌,故其應發育在有冰川分布的地區,天山海拔較高,有現代冰川存在,故可以觀察到羊背石,A正確;而雪峰山、秦嶺和大興安嶺沒有現代冰川發育,故不容易觀察到羊背石,B、C、D錯誤。]
9.D 10.A [第9題,材料中提到“象鼻巖由砂巖和頁巖或粉砂巖構成”,說明象鼻巖是沉積巖,所以先形成沉積巖,之后地層上升,出露海面,再之后海浪差異化侵蝕形成拱洞,最后風化、侵蝕作用使拱洞擴大,形成象鼻巖。故選D。第10題,象鼻巖斷裂崩塌的主要原因是風化、海浪侵蝕、風力侵蝕、重力坍塌。其中風化、海浪侵蝕、風力侵蝕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能,重力坍塌能量來源是重力能。地熱能、生物能影響小。①②正確,③④錯誤。故選A。]
11.A 12.D [第11題,據材料可知,海水入侵陸地,陸地面積縮小,海水退出陸地,陸地面積擴大,排除B、D。據材料“水體越深,沉積物顆粒越小”,結合圖示甲沉積序列,下層顆粒物大、則海水較淺,上層顆粒物較小、則海水較深,故沉積過程中,海水深度由淺變深,表示海侵,陸地面積縮小,A正確、C錯誤。第12題,甲為海侵形成的沉積序列,海洋面積擴大,沉積層逐漸擴大,新沉積層面積大于老沉積層,排除A。海侵期間,海平面上升,進而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多年凍土融化,溫室氣體被釋放,碳元素被釋放,D正確、排除B。海侵期間,海平面逐漸向陸地延伸,發展順序為1—2—3—4,排除C。]
13.(1)河流挾沙入海后,受海水頂托在沿岸淺灘處堆積,形成水下沙堤;泥沙持續堆積使沙堤升高,露出水面形成水上沙堤;河流和潮流挾帶的泥沙受阻進一步堆積,使水上沙堤加寬、加高,形成沙壟。
(2)特點:多為東北—西南走向;與海岸線大致平行;與河流流向垂直。原因:流域開發強度大,韓江含沙量大;位于季風區,降水豐富,韓江徑流量大,輸沙多,泥沙沉積速率較快,海岸線向海推移較快。
(3)空間差異:由西北向東南推遲。
自然災害:風暴潮、沙塵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云县| 道孚县| 平利县| 青川县| 曲阜市| 威远县| 新昌县| 安龙县| 桓仁| 镇宁| 朝阳市| 上犹县| 苏尼特右旗| 自贡市| 伊春市| 青田县| 柘城县| 宜州市| 修水县| 淮阳县| 房山区| 商丘市| 甘德县| 常宁市| 双柏县| 仪征市| 霍林郭勒市| 绥滨县| 沐川县| 达日县| 镇赉县| 德惠市| 应城市| 会东县| 阜康市| 枣阳市| 西藏| 康定县| 原平市| 什邡市|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