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講 訓練35 植被分值:100分(選擇題1~13題,每小題6分,共78分)(2024·河北部分重點高中聯考)板根(如圖),也被稱為板狀根,是熱帶雨林高大喬木常見的根部形態,具有支撐、吸收營養、呼吸、改變微環境等功能,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板根一般生長在較淺的土層中,很少深入到土層深處。胸徑(又稱干徑,指喬木主干離地表面胸高處的直徑)被認為是板根發生的指標因子,且板根的數量和大小隨胸徑的增加而增加。據此完成1~2題。1.推測與其他樹木根部相比,板根在高大喬木生長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支撐 B.吸收營養C.呼吸 D.改變微環境2.板根很少深入到土層深處,一般生長在較淺的土層中的主要原因是( )A.熱帶雨林地區土層薄,根系易在淺層發育B.熱帶雨林,便于高大喬木種群的擴散C.深層土壤板結嚴重,使板根難以深入D.利于充分發揮呼吸和吸收養分的功能(2024·廣西桂林開學考試)草原一般是指在較干旱環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植被群落,按其所處的熱量帶可以劃分為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下面左圖示意熱帶草原景觀,右圖示意溫帶草原景觀。據此完成3~4題。 3.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植被群落共有的特征是( )A.植被種類 B.植被特征C.季相變化 D.植被密度4.與熱帶草原相比,溫帶草原( )A.喬木占據優勢B.矮小的灌木較多C.植被高度更高D.常見大型動物遷徙活動(2024·貴州遵義模擬)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蓋狀況的一種遙感指標,植被覆蓋度越好,NDVI值越大,中亞地區NDVI值普遍偏低,與降水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中亞地區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據此完成5~6題。5.導致中亞地區NDVI值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是( )A.距離海洋遠 B.地勢起伏小C.植被蓋度小 D.河流數量少6.影響中亞北部地區NDVI值的植被類型主要是(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2025·江西九江期中)有“雨極”之稱的乞拉朋齊,當地人將檳榔樹干挖成中空,橫跨在河流上方,再由人工引導印度榕的次生根往檳榔樹干里生長。當次生根不斷生長,遇到河對岸的土壤就會扎根,一座橋就逐漸“種”出來了(如圖)。據此完成7~9題。7.推測印度榕的顯著特征是( )A.次生根稀少 B.耐旱能力強C.葉片呈針狀 D.生長速度快8.樹橋建成后越來越牢固,可能是因為( )A.根系持續生長 B.使用頻率下降C.河水侵蝕減弱 D.維護力度加大9.相對于傳統的橋梁,樹橋的優勢在于( )①人力投入小 ②“建設”成本低 ③“建設”時間短 ④生態破壞小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皖豫名校聯盟模擬)在青藏高原有一個特殊的地帶——高山流石灘,那里沒有蔥蘢的樹木灌叢,放眼望去,是一片毫無生命跡象的荒涼“石灘”,但在巖塊與碎石之間有各種美麗而獨特的高山花卉綻放。如圖為“青藏高原高山流石灘上的藍色花朵景觀圖”。據此完成10~11題。10.青藏高原的高山流石灘應出現在( )A.灌叢與高山草甸之間B.高山草甸與雪線之間C.林線以下D.雪線以上11.青藏高原高山流石灘上的很多花卉都呈現藍色,主要是為了( )A.抵抗霜凍、強風 B.躲避昆蟲啃食C.避免紫外光的傷害 D.減少熱量散失(2025·山東青島期末)黃河三角洲由泥沙堆積而成,其成土過程也是地勢不斷抬高和土壤不斷脫鹽的過程。黃河三角洲濕地在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耐鹽耐澇的堿蓬種群,耐鹽耐旱的檉柳種群及較為穩定的蘆葦種群。據此完成12~13題。12.黃河三角洲濕地自陸向海的優勢種群依次為( )A.蘆葦種群—檉柳種群—堿蓬種群B.檉柳種群—堿蓬種群—蘆葦種群C.堿蓬種群—檉柳種群—蘆葦種群D.檉柳種群—蘆葦種群—堿蓬種群13.隨著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推進,推測黃河三角洲濕地植被演替方向為( )A.種群空間分布趨于穩定B.蘆葦種群有所擴大C.堿蓬種群向內陸方向擴展D.各種群向海洋方向擴展14.(2024·福建福州開學考試)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多肉植物指植物的根、莖、葉營養器官中至少有一個器官肥厚多汁、儲存著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減少時滿足植物的生存需要,等待雨季的到來。非洲的納馬夸蘭地區生長著1 000多種當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時間植物在休眠,但只需幾場冬雨或大霧,就萬物復蘇、百花齊放。(1)分析納馬夸蘭地區的多肉植物數量大且種類多的自然原因。(2)判斷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節并說明原因。(3)圖中甲地的多肉植物葉片不及納馬夸蘭地區的肥厚,試分析其原因。答案精析1.A 2.D [第1題,由材料“板根的數量和大小隨胸徑的增加而增加”可以推斷,胸徑越大,喬木越高大,相應地,板根越大、數量越多。熱帶雨林地區高大喬木處在多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高大喬木樹冠較大,易被強降雨等摧倒,板根則反映了高大喬木對環境的特殊適應。其作為一種強而有力的根系,可以很好地避免高大喬木因冠幅寬大導致的“頭重腳輕”站不穩的問題,有效地支撐樹木的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風、暴雨的侵襲。故選A。第2題,熱帶雨林地區高溫多雨,樹木生長旺盛,枯枝落葉掉落到地面后很快就會腐爛,土壤形成的過程快,土層較厚,排除A;植物主要通過種子傳播使種群擴散,板根屬于根系的一部分,對喬木種群的擴散基本無影響,B錯誤;由于熱帶雨林地區溫度高、水分充足,微生物對有機質(枯枝落葉等)的分解快,營養物質大多集中在淺層土壤中,因此板根生長在淺層土壤中更利于其充分發揮呼吸作用,讓植物在多雨潮濕的環境中也能正常生長和吸收養分,而不是因為深層土壤板結阻擋了根系深入,D對、C錯。]3.C 4.B [第3題,讀圖可知,熱帶草原植被種類以稀樹草原為主,溫帶草原植被種類以低矮的草原為主,植被種類不同,植被特征與植被密度也不相同,A、B、D錯誤;熱帶草原與溫帶草原都有明顯的茂盛期和枯黃期,即都有明顯的季相變化,故選C。第4題,因熱帶草原水熱狀況比溫帶草原好,故熱帶草原比溫帶草原喬木占據優勢,且溫帶草原矮小的灌木較多,A錯誤,B正確;熱帶草原植被高度更高、常見大型動物遷徙活動,C、D錯誤。]5.A 6.B [第5題,中亞地區深處亞歐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少,植被稀少,植被蓋度小,NDVI值小,故選A。第6題,中亞地區深處亞歐大陸內部,遠離海洋,降水少,森林對水的需求量大,因此森林不是中亞地區主要的植被類型,A錯誤;中亞北部地區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影響,經丘陵地形抬升,北部降水比中部多,形成草原植被,B正確;荒漠分布在降水稀少地區,C錯誤;苔原分布在緯度高、氣候寒冷的地區,D錯誤。]7.D 8.A 9.B [第7題,結合材料“再由人工引導印度榕的次生根往檳榔樹干里生長。當次生根不斷生長,遇到河對岸的土壤就會扎根”可知,印度榕次生根較多,A錯誤;印度榕生存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中,耐旱能力弱,B錯誤;葉片呈針狀為耐旱植被的特征,C錯誤;印度榕生存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中,結合材料可知其生長速度較快,D正確。故選D。第8題,印度榕生長速度較快且次生根較多,A正確;牢固程度與使用頻率關系不大,B錯誤;河水侵蝕能力與河流流速有關,一般變化較小,C錯;樹橋為天然長出的橋,不需刻意人工維護,D錯。第9題,樹橋是天然長出的橋,人力投入小;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無需投入建筑材料等,“建設”成本低;①②④正確。與人工建設橋梁相比,樹橋生成時間較長。選B。]10.B 11.C [第10題,由材料“高山流石灘,那里沒有蔥蘢的樹木灌叢,放眼望去,是一片毫無生命跡象的荒涼‘石灘’”說明,該地由于海拔高,氣溫低,不能滿足植被生長對熱量的需求,因此一片荒涼,故高山流石灘應位于雪線與高山草甸之間,B正確;灌叢與高山草甸之間應是不同植被的過渡地帶,A錯誤;林線是森林分布的上限,林線以下森林茂盛,C錯誤;雪線之上冰雪覆蓋,不是“石灘”,D錯誤。第11題,流石灘上的很多花卉都呈現藍色,是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到地面上比較多,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只有那些花色素為藍、紫色的,才能有效地反射紫外線,避免紫外光的傷害,C正確;藍色花朵會吸引昆蟲,不可避免地會被昆蟲啃食,B錯誤;與抵抗霜凍、強風,減少熱量散失無關,A、D錯誤。]12.A 13.C [第12題,由材料可知,黃河三角洲成土過程是地勢不斷抬高和土壤不斷脫鹽的過程。三角洲最前端堆積體形成年代較短,地勢較低,含鹽量高,因此“耐鹽耐澇的堿蓬”形成了優勢種群;隨著地勢不斷抬高,土壤鹽分降低,“耐旱耐鹽的檉柳”形成優勢種群;靠近陸地的部分形成年代較久,經過充分的地勢抬升、脫鹽、有機質積累,自然地理環境比較穩定,蘆葦種群較為穩定,所以蘆葦群落應為最靠近陸地的優勢種群。故選A。第13題,由所學知識可知,隨著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推進,黃河河口輸沙量減小,加之入海口附近海水侵蝕較強,沖淤平衡被打破,侵蝕加劇,三角洲萎縮,種群空間分布不再穩定,海岸帶的堿蓬種群向內陸方向擴展擠壓檉柳種群的生長空間,檉柳和蘆葦種群分布空間會被壓縮,蘆葦種群縮小,故選C。]14.(1)數量大:多肉植物營養器官肥厚,儲存大量水分,可以維持旱季的生存;旱季較長,其他物種難以生存;受寒流影響,多大霧天氣,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有短暫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適宜地區面積廣。種類多:緯度跨度大,范圍廣;區域內地勢起伏大,適宜多種多肉植物生長。(2)夏季。原因:夏季氣溫高,蒸發旺盛,降水少;多肉植物進入休眠,生長緩慢,減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維持生命。(3)甲地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光照強,易使葉片灼傷;全年干旱少雨,不能滿足多肉植物對水分的需求。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講 訓練36 土壤分值:100分(選擇題1~6題,每小題7分,共42分;7~11題,每小題8分,共40分)(2024·九省聯考江西地理)地理研究小組前往東北平原某地開展黑土調查,發現在典型沉積剖面中,底部是風成黃土(形成于距今約2.50萬~1.20萬年),中上部為黑土。下圖示意該地地形及一處沉積剖面。據此完成1~2題。1.與距今約1.18萬~0.56萬年相比,距今約2.50萬~1.20萬年該地( )A.氣候濕潤,植被繁茂B.氣候干旱,植被稀疏C.氣候濕潤,巖石風化強烈D.氣候干旱,巖石風化緩慢2.根據剖面結構和黑土形成年代,推知該剖面的位置最可能是(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2025·云南昆明期末)土壤碳含量取決于碳的輸入量和輸出量,自然生態系統中土壤碳輸入主要受有機體殘渣歸還量的影響。下圖示意貢嘎山東坡針葉林中四個樣地土壤剖面各層碳含量隨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樣地海拔逐漸升高。據此完成3~4題。3.圖中a、b、c層分別對應土壤剖面中的( )A.母質層、淋溶層、淀積層B.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C.淀積層、淋溶層、母質層D.淋溶層、母質層、淀積層4.S2樣地b層土壤碳含量明顯高于其他樣地,該現象指示了S2樣地( )A.枯枝落葉最少 B.大氣溫度最高C.微生物量最少 D.淋溶作用最強(2024·江蘇南通模擬)我國南方山區某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該河水位季節變化大,水位暴漲暴落,部分河段發育了寬闊的河漫灘。下圖為“該河某河漫灘表土粒徑構成與有機質含量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5.影響河漫灘不同部位表土粒徑構成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水文 B.坡度 C.生物 D.時間6.砂礫石灘有機質的主要來源是( )A.原地植物殘體 B.草地土壤淋溶C.成土母質分解 D.河川徑流沉積(2024·廣東茂名模擬)生物結皮是指藻類、地衣、苔蘚等植物和微生物與土壤膠結形成的復合體,其發育演替過程依次為無結皮、藻結皮、藻—蘚混生結皮和蘚結皮四個階段。納塵量表示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生物結皮所滯納的降塵量。下圖示意黃土高原某地在8 m/s風速下納塵量與結皮相對含水率的關系。據此完成7~8題。7.與生物結皮的納塵量呈正相關的因素有( )①相對含水率 ②發育階段 ③風速大小 ④氣溫高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生物結皮的納塵作用對土壤發育的直接影響表現在增加( )A.成土母質 B.土壤水分C.土壤養分 D.生物總量(2024·山東新高考聯盟聯考)砂姜黑土是經脫沼澤作用而形成的半水成土,質地比較黏重,澇漬旱災多發。其中黑土層土壤結構以塊狀和棱塊狀為主,結構體很緊實,容重大,具有強烈的膨脹性和收縮性,濕時土體膨脹,干旱時結構體之間產生裂隙。農業技術人員經過多年試驗,摸索出了一種改良砂姜黑土的措施——秸稈還田和深耕細作相結合。下圖示意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砂姜黑土剖面形態特征和各土層主要理化性質。完成9~11題。9.最可能有砂姜黑土分布的是( )A.坡地 B.階地 C.洼地 D.臺地10.從土壤的結構和質地推測砂姜黑土澇漬旱災多發原因有( )①多雨季,土體膨脹,蓄水性能降低,多發澇漬②少雨季,孔隙容積增大,水分蒸發快,引發旱災③黑土層土壤塊狀和棱塊狀結構透水性好,易發旱災 ④黑土層土壤結構易切斷與下部連接的毛細管,多發澇漬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1.秸稈還田和深耕細作對改善砂姜黑土的作用不包括( )A.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B.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C.增加土壤容重和孔隙度D.破壞土壤的棱塊狀結構12.(2025·八省聯考晉陜青寧地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土壤有效水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其多少與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等有關。下圖揭示了土壤質地與土壤有效水的關系。為探究有機質與土壤有效水的關系,某實驗小組進行了模擬實驗,實驗報告如下表所示。實驗名稱 土壤滲水實驗實驗目的 探究有機質含量對土壤有效水的影響實驗材料 土壤樣品、相同燒杯2個、量杯2個、蒸餾水實驗步驟 步驟1:將土壤樣品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去除大部分有機質,記錄為樣品A,未作處理的另一份記錄為樣品B。 步驟2:將A、B樣品分別裝入標有A、B的燒杯中,保證兩份樣品體積相同。 步驟3: 步驟4: 步驟5:實驗結果 樣品B的滲水深度小于樣品A實驗分析 質地相同的兩份土壤樣品具有相近的土壤有效水下限。因此,樣品A、B的土壤有效水多少可由滲水深度推斷實驗結論(1)據圖示,將砂土、壤土和黏土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從大到小排序。(4分)(2)補齊上表中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8分)(3)從砂土、壤土和黏土中任選兩種,提出增加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的方法。(6分)答案精析1.B 2.C [第1題,據圖文材料可知,距今約2.50萬~1.20萬年,該地為風成黃土,即風力沉積顯著,說明當時氣候干旱,植被稀疏;距今約1.18萬~0.56萬年,該地為黑土,說明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發育,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故選B。第2題,該沉積剖面上部為黑土,土層較厚。讀左圖可知,丙處地勢低平,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易形成土層深厚、肥力高的黑土,C正確。]3.B 4.D [第3題,從圖示信息可知,a、b、c三層位于凋落物層以下且深度逐漸加深,根據所學土壤垂直剖面的相關知識并結合選項可知,圖中a、b、c層分別對應土壤剖面中的淋溶層、淀積層和母質層,故選B。第4題,由圖可知,在凋落物層和淀積層(b層)中,S2樣地的土壤碳含量都是最高的,但是在淋溶層(a層)中,S2樣地的土壤碳含量相對較小,由此指示出S2樣地的淋溶作用強,從而導致淋溶層土壤碳流失及淀積層中土壤碳積累,D正確;S2樣地的土壤碳含量在凋落物層中最高,說明其枯枝落葉收入量最大,A錯誤;S2樣地海拔較S1高,故大氣溫度不是最高的,B錯誤;S2樣地海拔適中,氣溫適宜,因此土壤微生物量并非最少,C錯誤。]5.A 6.D [第5題,河漫灘是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灘地,由洪水期水流挾帶的泥沙沉積而成,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挾帶的泥沙顆粒大,沉積的先后順序是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距離河床越近、粒徑越大,所以水文是影響河漫灘不同部位表土粒徑構成差異的主要因素,故選A。第6題,砂礫石灘是河流洪水期漫灘沉積,枯水期出露的河灘,有機質主要來源于河流搬運沉積,D正確;圖中砂礫石灘上原地植物稀少,A錯誤;草地土壤淋溶作用使有機質被帶走,土壤發育差,該圖示信息顯示,草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B錯誤;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來源,分解的產物是無機物,不會產生有機質,C錯誤。]7.A 8.C [第7題,由圖可知,三類結皮的納塵量均隨著相對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①正確。結合圖示三類結皮納塵量,蘚結皮>混生結皮>藻結皮可知,隨著發育階段的演替,納塵量逐漸增加,②正確。故選A。第8題,塵土中含有一定的有機質和礦物質,故生物結皮的納塵作用可增加土壤養分,C正確。]9.C 10.A 11.C [第9題,由材料“砂姜黑土是經脫沼澤作用而形成的半水成土,質地比較黏重,澇漬旱災多發”可知,砂姜黑土是在沼澤環境下形成,因此地勢低洼的洼地,容易形成砂姜黑土,C正確。 第10題,根據材料“黑土層土壤結構以塊狀和棱塊狀為主,結構體很緊實,容重大,具有強烈的膨脹性和收縮性,濕時土體膨脹,干旱時結構體之間產生裂隙”可知,多雨季,土體膨脹,使土壤孔隙封閉,蓄水性能降低,透水性差,雨水難以下滲,易引發澇漬,①正確,③錯誤;少雨季,結構體之間產生裂隙,孔隙容積增大,水分蒸發快,而且易切斷與下部連接的毛細管,影響地下水向上運移,地下水難以到達表層,易引發旱災,②正確,④錯誤。選A。第11題,秸稈還田和深耕細作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使土壤結構發生改變,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12.(1)壤土>黏土>砂土。(2)步驟3:用量杯分別量取適量的等體積蒸餾水。步驟4:分別將蒸餾水緩慢、均勻加入樣品A、B中。步驟5:靜置,(當土壤干濕分界線不再變化時,)對比樣品A、B滲水深度。實驗結論: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有效水多。(或有機質能提高土壤有效水。)(3)砂土:(增加黏粒,)改良為壤土;增加有機質。壤土:增加有機質。黏土:(摻砂,)改良為壤土;增加有機質。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講 訓練37 整體性分值:100分(選擇題1~12題,每小題6.5分,共78分)(2024·安徽合肥模擬)鮞粒是一種由核心和圍繞核心的包殼組成的球形或橢球形顆粒,其核心物質主要是陸源碎屑或生物碎屑顆粒,而包殼由化學沉淀形成的碳酸鹽礦物組成,形成于過飽和碳酸鹽的海水中。如圖為鮞粒照片。完成1~2題。1.鮞粒最可能分布在( )A.洪積扇 B.河口三角洲C.河漫灘 D.河流階地2.鮞粒的形態特征可以表明其形成環境( )A.擾動較強 B.溫度較低C.光照較弱 D.降水較多(2024·浙江五校聯盟模擬)物種豐富度是指一個生態系統中物種數量的多少。如圖為地理科研團隊在寧夏某地不同地點調查的物種豐富度情況。完成3~4題。3.推測影響沙丘間低地物種豐富度高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地勢 C.降水 D.熱量4.該地氣候趨于暖干,導致半固定沙地( )A.有機質的含量增加 B.沙生灌木優勢強化C.土壤顆粒粒度變細 D.草本植物總體增多(2025·江蘇南通期末)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偏東或偏西是白令海海冰面積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海冰面積的變化也對該區域水文、大氣等造成巨大影響。下面圖1示意1979~2021年白令海海冰融冰開始日與結冰開始日的變化,圖2示意阿留申低壓中心偏西時的位置。完成5~7題。5.1979~2021年白令海冰情的變化特征是( )A.結冰開始日延后,融冰開始日提前,結冰期增長B.結冰開始日延后,融冰開始日提前,結冰期縮短C.結冰開始日提前,融冰開始日延后,結冰期增長D.結冰開始日提前,融冰開始日延后,結冰期縮短6.推測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偏西時,白令海海冰面積變化趨勢及其成因( )A.變大 盛行偏北風B.變大 盛行偏南風C.變小 盛行偏北風D.變小 盛行偏南風7.白令海海冰大面積融化后該海域( )A.海水鹽度減小 B.海水溫度降低C.大氣逆輻射減少 D.空氣濕度減小(2024·廣東韶關模擬)冠層截留是指在降水過程中,水分被地表植被接收并直接蒸發而沒有進入土壤的過程。下圖示意我國西南山區不同海拔和坡向的森林面積占比和冠層截留貢獻率。完成8~9題。8.對冠層截留貢獻率影響最小的因素是( )A.森林面積 B.降水量C.風向 D.坡向9.僅考慮冠層截留的影響,西南山區海拔1 000~1 500 m處( )A.土壤蓄水量較大 B.地下徑流量較大C.地表徑流量較大 D.空氣的濕度較大(2024·四川內江模擬)青藏高原中部的色林錯,海拔4 530 m,冬半年以西風為主,11月至次年4月中下旬日均溫低于0 ℃,年均降水290~320 mm,太陽輻射較強。1976年后湖水上漲,渾濁度增大,2005年連通南部雅根錯。近年來,色林錯凍結期縮短。下圖為“色林錯湖水深度分布圖”。據此完成10~12題。10.一年中,色林錯下列區域最先結冰的是( )A.北部 B.南部 C.西部 D.中部11.色林錯東部沿岸比西部沿岸封凍期更長,主要是受( )A.西風影響 B.降水影響C.太陽輻射影響 D.湖水深度影響12.近年來,色林錯凍結期縮短的原因有( )①全球氣候變暖 ②渾濁度增大 ③降雪量小 ④湖泊面積增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2025·河南許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漠河市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大興安嶺北麓的山中峽谷地帶,是我國最北、緯度最高的縣級市。這里氣候寒冷,夏季多霧,興安落葉松茂密,沼澤濕地面積廣大,多年凍土層廣泛分布。研究表明,與100年前相比,東北地區多年凍土南界已北移20~30 km,漠河地區多年凍土持續退化,在山體斜坡和相對較高地區,凍土的融深加大、原始濕地萎縮;大量融水向低洼地區匯集,新生濕地擴張,破壞了植被的生長環境,大片興安落葉松傾倒、死亡。濕地植物從大氣中獲取大量的二氧化碳,又通過分解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排放到大氣中(在厭氧環境下,有機質腐爛分解會產生甲烷),影響了全球碳循環過程。下圖示意漠河市位置、河流與濕地分布和額木爾河某河段景觀。(1)分析漠河市夏季多霧的原因。(2)試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分析氣候變化對漠河地區土壤和植被的影響。(3)分析漠河濕地的變化對碳循環的影響。答案精析1.B 2.A [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河口三角洲地區河流挾帶沉積泥沙(陸源物質)多,且鮞粒包殼形成于過飽和碳酸鹽的海水中,河口三角洲地區受海水影響大,故鮞粒最可能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地區,B正確;洪積扇、河漫灘以及河流階地受海水作用影響較小,排除A、C、D。第2題,由圖可知,鮞粒形態圓潤,磨圓度高,說明其形成時期受海浪磨蝕較明顯,表明其形成環境擾動較強,水動力條件較強,故選A。]3.B 4.B [第3題,沙丘間低地地勢相對較低,容易匯集水分,水分條件較好,有利于多種生物生存,所以物種豐富度高,B正確;光照、熱量在該區域內差異不是很大,不是主要影響因素,A、D錯誤;該區域降水整體較少且差別不是特別明顯,C錯誤。故選B。第4題,氣溫高,有機質分解快,不利于有機質含量的增加,A錯誤;沙生灌木更適應干旱環境,其優勢會強化,B正確;土壤顆粒粒度與成土母質有關,氣候對其影響小,C錯誤;氣候趨于暖干,土壤水分減少,不利于草本植物生長,草本植物總體減少,D錯誤。故選B。]5.B 6.D 7.A [第5題,讀圖1可知,實線是結冰開始日,虛線是次年的融冰開始日。結冰開始日整體延后了,融冰開始日整體提前了。結冰期=融冰開始日-結冰開始日,結冰期變短,故選B。第6題,低壓中心氣流輻合,從水平方向來看,北半球低壓中心西側為偏北風,東側為偏南風。與常年位置相比,如果阿留申低壓中心位置偏西,說明東側的偏南風勢力強,而偏南風由緯度較低的海域吹拂而來,驅動北太平洋暖濕空氣(暖海水)向北輸送進入白令海,會使該海域水溫隨之升高,不利于白令海海冰生成;同時偏南風勢力強,也不利于北側的海冰向南移動,抑制白令海北部的海冰向南擴展。所以,白令海海冰覆蓋范圍較常年平均變小,故選D。第7題,海冰融化后是淡水,會稀釋海水中的鹽分,故海冰大面積消融會導致局部海域海水鹽度下降,A正確;冰的反射率高于水面,故海冰大面積消融會降低海域的反射率,下墊面反射率低則吸收率高,故海水吸收太陽輻射增多,海水升溫,B錯誤;海水升溫增加水汽(云量),增加大氣濕度,從而使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多,進而使大氣逆輻射增強,加強溫室效應,致使底層大氣溫度升高,C、D錯誤。]8.C 9.D [第8題,讀圖可知,森林面積占比總體與冠層截留貢獻率呈正相關,A錯誤;降水量影響植被生長的水分條件,坡向影響光照和熱量條件,降水量和坡向最終影響森林的覆蓋度,因此也會影響冠層截留貢獻率,B、D錯誤;風向對植被生長影響較小,因此對冠層截留貢獻率影響最小,故選C。第9題,讀圖可知,我國西南山區海拔1 000~1 500 m處森林面積占比大,冠層截留的水量多,導致進入土壤的水分減少,土壤蓄水量、 地下徑流量和地表徑流量均較小,A、B、C錯誤;冠層截留的水量被地表植被接收并直接蒸發,導致空氣濕度較大,故選D。]10.A 11.A 12.B [第10題,色林錯北部區域緯度較高,氣溫較低,且北岸為淺水區,陸地為冷源,使北部區域最先結冰,A 正確。第11題,色林錯冬半年以西風為主,西部沿岸受西風影響,初冰和融冰時浮冰在東岸積累,所以東部沿岸比西部沿岸結冰早、融冰晚,封凍期更長,故選A。第12題,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氣溫升高,凍結期縮短,①正確;渾濁度增大,湖水吸收更多熱量,也會使凍結期縮短,②正確;湖泊面積增大,水量增多,降溫更慢,凍結期會縮短,④正確;降雪量小對凍結期影響不大,③錯誤。故選B。]13.(1)夏季氣溫較高,蒸發量大,臨河,濕地面積廣大,水汽充足;夏季降水較多,空氣濕度較大;地處峽谷地帶,水汽不易擴散;地形阻擋夏季風,風力小;地處內陸,晝夜溫差較大,夜間氣溫降低;峽谷地形,夜間多山風,水汽遇冷凝結成霧。(2)氣候變暖引起多年凍土融化;多年凍土融化加速山體斜坡和相對較高地區表層土壤水分蒸發和下滲,導致土壤變干;原始濕地萎縮,植被死亡;融水向低洼地區匯集,低洼地土壤濕度增加,形成新生濕地;多年凍土融化引起地表沉降甚至塌陷,新生濕地土質松軟,造成林木傾倒、死亡。(3)原始濕地萎縮,植被減少,固碳作用減弱;土壤變干,加劇土壤中有機質分解,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增多;新生濕地土壤水分增加,底層凍土融化,向大氣釋放的甲烷增多。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2講 訓練38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分值:100分(選擇題1~10題,每小題8分,共80分)(2024·浙江名校協作體開學考試)下圖為“亞歐大陸部分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完成1~2題。1.自然帶a、b、c分布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垂直地域分異規律B.地方性分異規律C.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D.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2.受全球變暖影響,圖中自然帶分布范圍及界限變化正確的有( )①a面積縮小 ②c與g分界線明顯北移 ③d面積縮小 ④e與f分界線西段變化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024·山東天一大聯考模擬)黃河流域位于我國北部,上游河源區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氣溫較低且降水稀少;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地區海拔在100米以下,主要為沖積平原。流域內地貌類型多樣,水熱分布不均,植被類型多樣。下圖示意黃河流域植被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3~4題。3.①②③④⑤表示的植被類型分別是( )A.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高寒草甸、熱帶雨林、溫帶草原B.常綠闊葉林、溫帶草原、高寒草甸、落葉闊葉林、溫帶荒漠C.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高寒草甸、常綠硬葉林、溫帶荒漠D.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高寒草甸、常綠闊葉林、溫帶荒漠4.影響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導因素是( )A.熱量 B.海拔C.水分 D.晝夜溫差(2024·浙江金華模擬)研究發現新疆大部分山地的馬鬃狀森林分布在山谷中,而西藏東南部地區部分山地馬鬃狀森林卻主要分布在山脊。完成5~6題。5.新疆大部分山地的馬鬃狀森林分布在山谷中,主要是由于山谷( )A.熱量條件好 B.水分條件好C.土壤條件好 D.地形起伏小6.西藏東南部地區部分山地馬鬃狀森林分布在山脊是因為西藏東南部( )A.山脊水分熱量、土壤條件更優,有利于樹木生長B.溝谷冰雪覆蓋面積大,土層薄,不利于樹木生長C.溝谷流水侵蝕嚴重,凍融強烈不利于樹木生長D.山脊光照條件好,蒸發旺盛,有利于樹木生長(2025·河北唐山期末)某谷地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的過渡地帶。下圖為“該谷地植被分布示意圖”。據此回答7~8題。7.坡頂到溝谷植被變化體現了(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B.垂直地域分異規律C.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8.影響該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A.熱量條件 B.降水狀況C.坡度陡緩 D.土壤水分(2024·浙江新高考教研聯盟聯考)在地圖上把下雪時段相同的地方用線連起來,就形成了等雪期線。下圖為“我國東北地區等雪期線分布示意圖”。完成9~10題。9.圖示等雪期線的分布體現了(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B.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10.圖示中部區域等雪期線向北凸出,與之關系最密切的是( )A.西北風 B.地形地勢C.東南風 D.降雪規模11.(2025·山西太原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天坑是喀斯特地區發育的四周巖壁峭立、平均深度超過100 m的地表負地形。云南深陷塘天坑(25°N,103°E)深148 m,其部分坑壁出現崩塌退化,崩塌堆積體在坑底周圍形成斜坡。負地形使坑內形成了獨特的局地小氣候以及差異性較大的植物生境。為研究其植物,采用正方形樣方,每個樣方選擇30×30 m。圖1示意深陷塘天坑樣方分布,圖2示意天坑坑壁退化。(1)在N1、E2、S3、WS1四個樣方中,推測植物數量最多的可能是哪個樣方,并說明理由。(2)與深陷塘天坑外相比,說明坑內氣候的特點。(3)分析S1~S5樣方一側坑壁出現崩塌退化最強的原因。答案精析1.C 2.D [第1題,由圖可知,a、b、c三自然帶最大的區別是緯度位置不同,以熱量為基礎,故a、b、c三自然帶所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故選C。第2題,全球變暖,氣溫上升,北冰洋沿岸積溫升高,苔原帶的南界北移,a面積縮小,①正確;g為高山高原氣候,c與g的分界線不會出現明顯的移動變化,②錯誤;d面積擴大,③錯誤;e與f分界線西段位于西部高山地區,受全球變暖影響小,④正確。故選D。]3.D 4.C [第3題,常綠硬葉林為地中海氣候區的典型植被,④植被位于黃河流域南部狹窄區域,應為我國南方的常綠闊葉林;結合所學知識,由于①②⑤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所以①②⑤表示的植被類型分別是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③位于上游河源區,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氣溫較低且降水稀少,所以③表示的植被類型是高寒草甸。故選D。第4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由于①②⑤距海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所以影響①→②→⑤植被演替的主導因素是水分,故選C。]5.B 6.C [第5題,通常來說,山谷熱量條件比山脊更好,但干旱地區影響植被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錯誤。新疆氣候干旱,山谷因為地勢較低,容易聚集來自高處的雪水和雨水,形成較好的水分條件,所以馬鬃狀森林主要分布在山谷中,B正確。土壤條件并不是決定森林是否分布在山谷或山脊的關鍵因素,C錯誤。地形起伏大小與森林分布的位置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第6題,在西藏東南部地區,山脊的水分和土壤條件通常不如山谷,A錯誤。在西藏東南部,由于海拔較高,溝谷雖可能存在冰雪覆蓋,但和山脊相比,土層較厚,B錯誤。溝谷易匯聚徑流,因此流水侵蝕較為嚴重,加之海拔高,凍融作用存在,不利于西藏東南部馬鬃狀森林分布,C正確。山脊光照條件好,利于樹木生長,但該區域海拔高,蒸發相對較弱,D錯誤。]7.D 8.D [第7題,圖示范圍局限于小尺度的谷地,水熱變化不足以形成大尺度的緯度地帶性、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排除A、C。谷地垂直高差不足200米,水熱條件差異較小,不能形成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排除B。根據示意圖,在較小范圍的不同區域分布著不同的植被類型,符合地方性分異規律,D正確。第8題,山坡地勢較高,而山谷地勢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土壤中水分含量較多,形成沼澤化土壤,生長水生植被,山坡土壤中水分含量較小,生長灌木、草等植被,因此影響該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而與熱量、降水狀況和坡度陡緩關系不大。故選D。]9.A 10.B [第9題,讀圖可知,圖示等雪期線數值大致表現為自南向北增大的趨勢,這符合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選A。 第10題,圖示中部區域是我國的松嫩平原,地形平坦開闊,西北側、東北側分布有大、小興安嶺,受山地的阻擋,冬春季冷空氣被削弱,加之受來自海洋的暖氣流影響較大,春季氣溫回升速度較快,因此雪期較同緯度東西兩側地區短,B正確;西北風并不會使松嫩平原的等雪期線呈現向北凸出的特點,排除A;夏季松嫩平原的積雪已融化,因此東南風并不會對該地等雪期線產生影響,C錯誤;降雪規模與等雪期線的彎曲形態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D。]11.(1)S3。理由:該樣方地坡度最平緩,崩塌堆積體最多,土壤層厚;坑壁崩塌,四周坑壁對太陽輻射遮擋少,坡度較小,地下水、地表水易存留,光照和水分條件較其他樣方優越,故植物數量最多。(2)深陷塘天坑是負地形,與坑外相比,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導致氣溫較低;氣溫受外界影響小,變化小;地形封閉,水汽不易散失,空氣濕度大;地形閉塞,風速小;相對高度大,坑內坡向差別大,坑內各地帶來的降水差異大。(3)巖層走向向天坑內傾斜,重力加劇崩塌;與坑內其他區域相比,夏季獲得的太陽輻射多,氣溫較高,物理風化較強;生物資源豐富,生物風化作用較強等。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2講 訓練39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分值:100分(選擇題1~12題,每小題7分,共84分)(2024·江蘇南京模擬)瑪納斯河位于天山北麓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古氣候變化是引起該流域植被演變的主要原因。下圖示意距今4 800年來瑪納斯河流域植被垂直帶的推移。據此完成1~2題。1.植被類型Ⅱ、Ⅲ分別是( )A.高山草甸 高山針葉林B.高寒荒漠 高山針葉林C.高寒荒漠 針闊混交林D.荒漠草原 高山草原2.瑪納斯河流域植被垂直帶的推移,反映的氣候變化過程是( )A.冷濕—暖干—冷濕B.暖干—冷濕—暖干C.暖濕—冷干—暖濕D.冷干—暖濕—冷干(2025·天津北辰區期末)秦巴山地各山脈由于山體所處位置和自身特點的不同,使得各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差異顯著。下圖為“秦巴山地三列東西向山脈垂直自然帶譜圖”。完成3~5題。3.秦巴山地中,蓮花山垂直自然帶譜較為復雜的根本原因是( )A.基面高度大 B.相對高度小C.區域過渡位置 D.氣候類型多樣4.與米倉山相比,太白山山地落葉闊葉林帶分布上限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山體效應強 B.海拔較高C.緯度較高 D.降水量大5.蓮花山缺失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的主要原因是該山( )A.光照條件差 B.受冬季風影響大C.山麓降水量少 D.山麓土壤貧瘠(2024·江蘇四校開學考試)博羅科努山脈位于天山中段、伊犁河谷北側。從伊犁河谷北眺博羅科努山,植被變化顯著,草原和森林交替出現,山頂冰雪覆蓋,南北坡差異明顯。下面圖1為“博羅科努山脈位置示意圖”,圖2為“博羅科努山脈不同坡向冰川面積(1990年數據)及南坡植被分布圖”。完成6~7題。6.判斷博羅科努山脈南北坡雪線高低及原因( )A.南高北低 南坡是向陽坡B.南低北高 南坡是迎風坡C.南高北低 南坡是背風坡D.南低北高 北坡是迎風坡7.根據材料分析,博羅科努山脈南坡1 200~1 600 m范圍內甲植被類型為( )A.山地草甸 B.針葉林C.常綠闊葉林 D.落葉闊葉林(2024·江蘇蘇北七市模擬)某河流域最低處海拔1 800 m,相對高度大于4 000 m。下圖為“該流域植被景觀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8~10題。8.甲植被為( )A.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C.山地針葉林 D.常綠硬葉林9.導致M、N兩地冰川伸入高山灌叢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多且坡度大,冰川移動快B.光照弱且氣溫低,冰川消融慢C.降水少且光照強,灌叢分布廣D.氣溫高且蒸發強,草甸難發育10.該流域①~④地中最宜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5·遼寧營口期中)林線是森林分布的上限,林線以上無森林分布。在某些山區,受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影響,從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現由喬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現象,即林線倒置,此現象多見于橫斷山區。下圖是“我國西南地區高山林線海拔分布圖(單位:米)”。據此完成11~12題。11.影響藏東南地區林線海拔等值線向高緯凸出的主要因素有( )①緯度位置 ②海陸位置 ③地形 ④季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與東南丘陵相比,橫斷山區林線倒置明顯的主要原因是( )A.山地高差大 B.局部環流C.土壤肥力高 D.山坡降水多1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太白山地處秦嶺主脊,海拔3 771 m,是秦嶺最高峰,其山地各林帶(下圖)高于同屬秦嶺山區的其他山地。太白山林線高度在3 450 m左右,南北兩坡相當。太白山發育了世界上帶幅(山地林帶上限和下限之間的距離)最寬的山地落葉闊葉林帶,被稱為“超級垂直帶”。秦嶺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上,具有物種最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在垂直空間上形成較強競爭優勢。(1)從大氣受熱過程角度解釋太白山各林帶海拔較高的原因。(2)說明太白山南北兩坡林線高度相當的原因。(3)分析物種豐富的落葉木本植物對太白山“超級垂直帶”形成的作用。答案精析1.A 2.B [第1題,瑪納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受盛行西風影響,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遇地形抬升,半山腰處降水較多。由示意圖可知,自山麓向山頂,依次為荒漠、荒漠草原、禾草草原,水分條件逐漸變好,結合其半山腰處降水較多,可推測植被類型Ⅲ為需水量較大的森林植被,但該地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發育需熱量較高的針闊混交林,因此植被類型為高山針葉林;植被類型Ⅱ所處的地方海拔更高,氣溫更低,冷濕環境下發育高山草甸,A正確。第2題,影響山地垂直帶譜數量多少的因素有熱量、降水和山地相對高度。距今4 800~3 000年,該山地的基帶植被為荒漠,說明此時降水量較少,但植被帶譜數量多,說明溫度較高,氣候為暖干特征;距今3 000~2 000年,高山針葉林的范圍擴大,說明此時降水增加,山地的垂直帶譜數量變少,說明此時溫度降低,氣候為冷濕特征;距今2 000年至今,山地針葉林范圍變小,說明降水減少,山地垂直帶譜數量增加,說明此時溫度升高,氣候變成暖干。故選B。]3.C 4.A 5.C [第3題,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分異的因素主要有熱量、水分、光照等。基面高度大,相對高差較小,使垂直自然帶譜更簡單,A、B錯;甘肅的蓮花山位于秦巴山地的西側,秦巴山地的西部位于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寒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三大自然區的過渡地帶,影響陸地自然地帶的因素較多,使山地垂直自然帶趨于復雜,C對;氣候類型多樣也是區域過渡位置影響下的結果,而非根本原因,D錯。第4題,米倉山頂部還有針闊葉混交林,說明在熱量條件影響下,該緯度地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只能分布到約2 300米的位置,太白山海拔更高,并不能使該自然地帶的分布海拔更高,B錯;太白山緯度高于米倉山,熱量條件更差,山地落葉闊葉林帶分布海拔應更低,C錯;太白山在米倉山北側,降水不一定比米倉山多,且影響垂直自然帶高低的主要因素是熱量,而非降水,D錯;太白山為秦嶺主峰,秦嶺比米倉山更加高大寬闊,山體效應(指隆起地塊的熱力效力)更強,導致不同山地垂直帶的分布上限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很好地解釋了緯度、海拔更高的太白山山地落葉闊葉林帶的分布上限比南側米倉山高的原因,故選A。第5題,光照不是影響自然地帶的主要因素,A錯;該地受冬季風影響比較大,但與自然地帶類型關系不大,B錯;土壤貧瘠不是影響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的主要原因,D錯;蓮花山位于暖溫帶,其基帶應該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但是其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受夏季風影響小,山麓降水很少,因此沒有形成闊葉林,而是形成了對水分要求更少的山地草原帶,C正確。]6.A 7.D [第6題,由圖2不同坡向冰川面積可知,南坡冰川面積遠小于北坡,所以南坡雪線高度高于北坡,B、D錯誤;南坡是陽坡,且伊犁河谷開口向西,匯聚大西洋的水汽,所以南坡為西風的迎風坡,A正確,C錯誤。第7題,根據文字材料可知,博羅科努山脈植被變化顯著,草原和森林交替出現。結合表格可以推測南坡1 200~1 600 m范圍內甲植被類型應為森林,A錯誤。針葉林在海拔2 100 m以上,該地海拔較低,熱量條件較好,不是針葉林,B錯誤。該地基帶區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所以不可能出現常綠林,C錯誤。該地屬于溫帶氣候,1 200~1 600 m處受地形影響形成地形雨,水資源相對基帶豐富,形成落葉闊葉林,D正確。]8.C 9.A 10.B [第8題,甲植被分布于高山灌叢和針闊混交林之間,應是山地針葉林,選C。第9題,根據經緯度可知,該地位于青藏高原南緣,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多,利于冰川的形成;文字材料提到該地相對高度大于4 000 m,說明坡度大,利于冰川的移動,故M、N兩地的冰川能夠深入海拔較低的灌叢帶,選A。第10題,該地總體海拔高,氣候寒冷。讀圖可知,②位于針闊混交林帶,說明該地水熱條件較好,較為宜居,選B。]11.D 12.B [第11題,受緯度位置影響,林線海拔等值線應大致與緯線平行,①錯誤;該區域海陸位置差異不大,②錯誤;該區域位于青藏高原經橫斷山區向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受地形影響,等值線向高緯凸出,③正確;受西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氣流影響,等值線向高緯凸出,④正確。故選D。第12題,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在谷底因受下沉氣流影響,氣流在下沉過程中增溫明顯,導致出現干熱風效應,谷底十分干燥,出現從山坡到谷底依次呈現由喬木到灌木再到草甸的現象。綜上所述,橫斷山區林線倒置明顯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環流,而與山地高差大、土壤肥力高、山坡降水多關系不大,故選B。]13.(1)太白山位于秦嶺主脊,且海拔最高,相同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塊的表面積大;山體可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并轉換成長波輻射被附近大氣吸收;從而使溫度高于同海拔其他山地,熱量條件更好,使林帶發育的位置更高。(2)太白山林線距離山頂較近,其山體體積較小,山坡面積較小;南北兩坡水分和熱量交換充分,水熱條件差別小。(3)物種豐富的木本植物為太白山落葉闊葉林帶提供了耐寒和耐熱物種;在林帶的上限和下限區域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拓寬了其垂直空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講 訓練35 植被.docx 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講 訓練36 土壤.docx 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講 訓練37 整體性.docx 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2講 訓練38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與地方性分異規律.docx 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2講 訓練39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