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核心考點 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一.科學探究題(共20小題)1.(2025 岳西縣模擬)化學反應通常伴有吸熱、放熱、發光等現象,這些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但有些化學反應往往沒有明顯的現象。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們對此進行了探究。(1)下列實驗操作,均沒有明顯的現象,其中有化學反應發生的是 。A.氧氣通入水B.氮氣通入水中C.CO2通入水中D.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查閱資料】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提出問題】如何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呢?【設計方案】同學們經過討論設計了如下兩種方案。序號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方案一如圖所示,用軟塑料瓶收集一瓶CO2,倒入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蓋緊瓶蓋,振蕩 軟塑料瓶變癟 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方案二如圖所示,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段時間CO2,再滴入足量的X溶液 有氣泡產生(2)請你寫出方案一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有同學對實驗方案一有質疑,原因是 。(4)方案二中X溶液可以是 。A.稀鹽酸B.KCl溶液C.Ba(OH)2溶液(5)上述方案驗證發生化學反應的原理是驗證反應物的消失(減少)或 。【拓展探究】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裝置繼續進行探究實驗。向集滿CO2的三頸燒瓶中先擠入50mL水,振蕩,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瓶中氣壓變化曲線如圖2。(6)該裝置可以通過向外拉動注射器活塞來檢查其氣密性,若 (填現象)說明氣密性良好。(7)請解釋圖2中ab段變化趨勢的原因: 。再擠入50mLNaOH溶液,振蕩,瓶中壓強繼續變化,請在圖2上將瓶中壓強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補充完整 。2.(2025 宿州三模)興趣小組同學發現裝滿生石灰的塑料試劑瓶已經膨脹破裂,他們對此現象充滿好奇,決定一起探究這瓶生石灰是否變質并測定其成分,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查閱資料】①Ca(OH)2加熱到580℃時會發生分解反應,生成CaO和H2O。②堿石灰是氫氧化鈉與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③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探究一:生石灰是否變質(1)取部分樣品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手觸摸試管外壁,無法感覺到明顯的 (填“吸熱”或“放熱”)現象。興趣小組得出結論:生石灰已經變質。探究二:變質生石灰的成分【進行實驗】Ⅰ.連接裝置,檢查裝置氣密性;Ⅱ.稱取10.0g樣品于裝置B中,先通入空氣一段時間,稱量C、D、E裝置的質量;Ⅲ.然后邊通入空氣,邊用酒精噴燈加熱(能達到1000℃高溫)至完全反應;Ⅳ.繼續通空氣一段時間,再稱量C、D、E裝置的質量,測得C增重,D增重,E沒有增重。(2)步驟Ⅳ中“繼續通空氣一段時間”的作用是 。【實驗結論】(3)根據步驟Ⅳ中C增重,可知樣品中一定含有 ;根據步驟Ⅳ中D增重,可知樣品中一定含有 。(4)該生石灰樣品在變質過程中涉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寫一個)。【反思評價】(5)若步驟Ⅳ中測得C增重0.9g,D增重2.2g,E沒有增重,則樣品中成分有 。(6)若缺少A裝置或缺少E裝置,導致生石灰樣品中某一成分質量偏小,該成分是 。3.(2025 青島自主招生)化學興趣小組課外實驗時,取出鎂條,發現久置的鎂條有一層灰黑色的“外衣”。他們把該鎂條放入試管中,倒入一定濃度的鹽酸,觀察到有氣泡產生,試管壁發燙。同學們對此氣體成分產生了興趣。【提出問題】產生的氣體是什么?【查閱資料】①灰黑色“外衣”中含有MgCO3;②無水CuSO4遇水由白色變為藍色;③HCl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AgCl。【猜想假設】猜想一:H2、CO2;猜想二:H2、CO2和水蒸氣;猜想三:H2、CO2、水蒸氣和HCl氣體。【設計實驗】為檢測產生的氣體成分,同學們設計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1)猜想三中有HCl氣體的理由是 。(2)B裝置中出現白色沉淀,證明產生的氣體中一定含有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C裝置的作用是 。(4)甲同學觀察到E裝置中無水硫酸銅變為藍色,他據此認為產生的氣體中一定有H2;乙同學認為,必須在CD裝置之間連接一個盛有 的洗氣瓶,才能確認H2的存在。(5)若顛倒B裝置和C裝置的連接順序, (填“能”或“不能”)檢驗出HCl氣體的存在,理由是 。【反思評價】(6)在加熱氧化銅之前,必須先通一段時間氣體,這樣做的目的是 。4.(2025 天心區一模)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以氫氧化鈉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任務一】氫氧化鈉能否與二氧化碳反應(1)小明同學用如圖1實驗驗證氫氧化鈉的性質。若要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生了反應,左邊燒杯中應盛的是 ,觀察到 ,則能夠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任務二】氫氧化鈉能否與酸發生反應(2)小海同學向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緩慢滴加稀鹽酸(如圖2所示),實驗中觀察到 ,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3)小麗同學用pH傳感器探究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如圖3所示)。她認為該實驗可以證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理由是: 。【任務三】氫氧化鈉的用途與制備氫氧化鈉溶液可以用于“捕捉”CO2,小陽同學通過下列反應流程,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CO2分離出來,進行儲存利用。(4)寫出物質Y的化學式 。工業上常用電解飽和氯化鈉溶液的方法制備氫氧化鈉。以此法制得的氫氧化鈉含少量氯化鈉,氫氧化鈉又會因存儲過程產生少量碳酸鈉。為驗證某氫氧化鈉樣品中是否含有碳酸鈉和氯化鈉,可取少量該樣品溶于水, (請將后續操作、現象補充完整),則說明樣品中含碳酸鈉和氯化鈉。5.(2025 長春模擬)某實驗小組同學進行了“碳”究之旅,請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務。探究一: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設計與實驗】同學們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條,完成如下實驗操作。實驗操作 實驗Ⅰ 實驗Ⅱ 實驗Ⅲ 實驗Ⅳ實驗現象 紙條不變色 紙條不變色 紙條變紅色【解釋與結論】(1)分析對比實驗 (填實驗序號),得出的結論: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2)分析對比實驗Ⅲ和Ⅳ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生成的物質呈 性。【拓展提升】(3)由以上探究過程可知,對于沒有明顯實驗現象的化學反應,可加入適當的試劑證明 (填“新物質生成”或“反應物消失”),從而證明了發生化學反應。探究二:在實驗室里進行木炭與氧化銅反應實驗,加熱一段時間后,小組同學將冷卻后的固體取出,發現固體中仍有黑色固體。同學們對試管中的固體成分進行探究。【提出猜想】甲:Cu、C、CuO 乙:Cu、CuO(4)請寫出你的一種合理猜想: 。【進行實驗】(5)同學們為了確定固體成分,取剩余固體在空氣中灼燒沒有觀察到發紅光出現,證明 同學的猜想正確,繼續實驗最終確定了固體成分。【深入探究】(6)小組同學將80gCuO和9g木炭粉在密閉的容器內隔絕空氣加強熱使充分反應,通過CO2傳感器測得容器內CO2的質量隨反應時間變化趨勢圖:(C+2CuO2Cu+CO2↑)①計算t1時產生二氧化碳最高點的質量 g。②結合數據分析,t1時間后二氧化碳質量降低的原因 。6.(2025 碑林區四模)初中所學的一些化學反應沒有明顯現象,除了借助指示劑外,能否通過化學反應導致的壓強或溫度的變化加以驗證?是否還有其他途徑驗證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同學們分為兩組,各選一個實驗進行探究,并對反應后溶液的溶質成分進行拓展性探究。探究I 如何證明沒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確實發生了?【查閱資料】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提出問題】 怎樣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 怎樣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反應?【設計實驗】 裝置及操作 滴入氫氧化鈉溶液溶液后,U型管a端液面下降。 裝置及操作 注入氫氧化鈉溶液后,過一會打開彈簧夾,B中水進入A中。【討論分析】 設計有缺陷:氫氧化鈉溶液進入試管后,液體體積增大,壓縮空氣后也會出現相同現象。 設計有缺陷;不能排除注入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水溶解二氧化碳或與二氧化碳反應也會出現相同現象。【繼續探究】 向燒杯加入一種溶液后,滴入初溫相同的另一種溶液,連接數字采集器和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的數據及曲線如圖。 將B中的水換作氯化鋇溶液,注入氫氧化鈉溶液后,過一會打開彈簧夾,B中溶液進入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實驗解釋或結論】 能夠說明二者發生反應的證據是 。 有明顯現象的反應方程式是 。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1)補全第一組、第二組的內容: 、 。【反思交流】(2)第二組【繼續探究】實驗是通過檢驗 的方法證明無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的發生。【拓展應用】(3)第二組【繼續探究】中代替氯化鋇溶液也能達到目的的是 (填序號)A.稀鹽酸B.酚酞溶液C.硝酸鈣溶液D.氫氧化鋇溶液探究Ⅱ第二組實驗最后A中上層清液中溶質成分有哪些?【討論分析】裝置A中上層清液的溶質肯定含有氯化鈉。【提出問題】裝置A中上層清液的溶質除氯化鈉外還有什么?【查閱資料】氯化鈣溶液呈中性。【猜想假設】猜想一:氫氧化鈉 猜想二:碳酸鈉 猜想三:氯化鋇 猜想四:氫氧化鈉、碳酸鈉 猜想五:氫氧化鈉、氯化鋇【實驗探究】(4)取A中上層清液,滴入氯化鈣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 不成立。(5)繼續滴入氯化鈣溶液至過量,再滴入酚酞溶液,觀察到 ,猜想四成立。7.(2025 沛縣二模)生活中經常會用果蔬洗鹽清洗蔬菜和水果,某小組同學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于是踏上了揭秘“果蔬洗鹽”的項目化學習之旅。【查閱資料】食用級pH調節劑可能是碳酸鈉、碳酸氫鈉、乳酸、檸檬酸中的一種或兩種。任務一:定性探究果蔬洗鹽組成某品牌果蔬洗鹽 配料:精制鹽(NaCl)、食用級pH調節劑【實驗初探】(1)取少量該“果蔬洗鹽”溶于水,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成 色,說明該“果蔬洗鹽”溶于水呈堿性。小組同學對其組成提出如下猜想。【提出猜想】猜想一:NaCl、Na2CO3 猜想二:NaCl、NaHCO3 猜想三: 。【查閱資料】Na2CO3受熱不易分解:NaHCO3加熱后易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實驗再探】(2)填寫如表實驗步驟 現象 結論①取少許“果蔬洗鹽”于試管中,加熱至固體質量不再改變,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果蔬洗鹽”中含有 ②向步驟①加熱后殘留的固體中加入足量的 產生氣泡 “果蔬洗鹽”中含有Na2CO3【實驗分析】(3)小組同學認為步驟②中不能證明“果蔬洗鹽”中含有Na2CO3理由是 。任務二:定量探究果蔬洗鹽組成(4)為進一步確定“果蔬洗鹽”的組成,小組同學又運用定量思想補充了下列實驗:操作一:裝置B中放有10g“果蔬洗鹽”樣品,完全反應后測得裝置D增重0.33g。①裝置C的作用是 。②實驗前和實驗后都要鼓入一段時間空氣,實驗后鼓入空氣的作用是 。操作二:向裝置B完全反應后的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產生CO2的質量 (填“>”、“<”或“=”)0.33g(實驗操作無誤),則該“果蔬洗鹽”中一定含有Na2CO3。③試計算該“果蔬洗鹽”中NaHCO3的質量分數 。(寫出計算過程)任務三:揭秘果蔬洗鹽殺菌原理(5)①當環境中鹽水濃度 (填“>”、“<”或“=”)細胞液的濃度時,水會通過細胞壁從細胞內流出。因此,用果蔬洗鹽水浸泡一段時間,表面的細菌便會脫水而死。②殺蟲劑中往往含有機磷等成分,有機磷在堿性環境中可以迅速分解。8.(2024秋 自貢期末)4月2日馬邊勞動工業園區年產5萬噸磷酸鐵鋰新材料項目正式投產,其中草酸亞鐵可作為電動汽車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的原料,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草酸亞鐵晶體(FeC2O4 2H2O)分解的實驗探究。查閱資料:①白色無水硫酸銅固體CuSO4遇水會變成藍色晶體CuSO4 H2O②堿石灰的成分為NaOH和CaO的固體混合物猜想:草酸亞鐵晶體分解會產生CO、CO2、H2O氣體。實驗方案:按照如圖裝置進行實驗,驗證猜想(夾持裝置部分已省略)實驗步驟如下:A、連接好裝置,并檢查裝置氣密性,氣密性良好。B、開始實驗前先通入一段時間的氮氣。C、開始點燃A處酒精燈,并觀察后續各出實驗現象直至草酸亞鐵晶體變成黑色,停止加熱。D、繼續通入氮氣至裝置冷卻至室溫。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前先通一段時間氮氣的目的是 。(2)能證明草酸亞鐵晶體分解會產生CO2的現象是 。(3)D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寫出C中可能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4)實驗過程中發現F處黑色粉末變紅,G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分解產物中有 。(5)有同學提出應該增加H裝置,H裝置應該放在 兩個裝置之間,此時觀察到H裝置中白色固體變為藍色晶體,證明分解產物有H2O。(6)從環保的角度考慮,該實驗的不足之處是裝置G后面缺少尾氣處理裝置,下列裝置合理的是 。(選填字母序號)9.(2025 西寧二模)某校化學小組進行如圖甲所示的兩個實驗。實驗結束后如圖乙所示,將兩支試管的上層清液倒至同一潔凈的燒杯中,混合后發現燒杯中有白色沉淀產生,同學們深感好奇,于是進行了如下的探究。探究活動一:對白色沉淀的成分進行探究【查閱資料】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作出猜想】白色沉淀為:Ⅰ.BaCO3;Ⅱ.① (填化學式),作出此猜想的理由是②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驗證】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分析與結論向白色沉淀樣品中加入③ (填試劑名稱) 沉淀溶解產生氣泡 猜想④ 成立探究活動二:待燒杯中的物質充分反應后過濾,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探究。【作出猜想】猜想Ⅰ:溶質是NaCl和NaOH;猜想Ⅱ:溶質是① (填化學式);猜想Ⅲ:溶質是NaCl、NaOH和Na2CO3。【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 預測實驗現象 對應結論向濾液中逐漸加入稀硫酸直至過量 若始終無明顯現象 猜想Ⅰ成立若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Ⅱ成立若② 猜想Ⅲ成立【反思與總結】(1)將稀硫酸改為加入酚酞溶液③ (填“能”或“不能”)達到實驗目的。(2)分析反應后溶液中溶質成分,除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要考慮反應物是否過量。10.(2025 鄒平市模擬)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利用提供的試劑: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來探究酸堿鹽的性質。小明同學將氯化鈉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現象,而將混合溶液加熱一段時間后,意外地聞到一種刺激性氣味。【提出問題】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猜想與假設】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猜想2、可能是氯化氫;猜想3、可能是氨氣(1)大家討論后認為猜想3不合理,依據是 。【查閱資料】(2)SO2和CO2的化學性質相似,都能與水反應,請寫出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探究】(3)如圖所示,小亮將產生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觀察到 ,于是他認為猜想2正確。【評價與改進】(4)小剛認為小亮的結論不科學,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試劑通過實驗確認了猜想2正確。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如圖所示,將產生的氣體 【結論】加熱氯化鈉與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氣體是氯化氫。【拓展應用】(5)實驗室可用加熱氯化鈉和硫酸反應制取氯化氫氣體,同時生成硫酸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屬于 基本反應類型。(6)已知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請推測實驗室制取氯化氫氣體最適宜的方法為 (填序號)。A.加熱氯化鈉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B.加熱氯化鈉固體和稀硫酸的混合物C.加熱氯化鈉固體和濃硫酸的混合物(7)由于氯化氫氣體有毒,為防止身體受到傷害,完成該實驗時一定要 。11.(2025 順德區二模)【科學探究】班級勞動基地的植物發黃、干癟,施加氮磷鉀肥料無果后,老師建議施用“鐵肥”,興趣小組對“鐵肥”展開系列探究。任務一:揭秘鐵肥“鐵肥”用于補充植物中鐵元素的肥料,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使葉脈保持綠色。“鐵”主要以亞鐵離子① (寫符號)被植物吸收。任務二:探究鐵肥“鐵肥”主要成分可能是FeCl2、FeSO4中的一種或兩種,興趣小組對鐵肥成分進行探究。【猜想】猜想一:FeCl2 猜想二:FeSO4 猜想三:② 。【查閱資料】AgCl是白色難溶物,FeCO3是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設計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i.取少量鐵肥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入過量的③ (填序號)溶液,過濾 a.BaCl2 b.Ba(NO3)2 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成立ii.往濾液滴入幾滴的AgNO3溶液 ④ 【交流與討論】寫出“步驟i”的化學反應方程式⑤ ;將鐵肥和鉀肥(K2CO3混合施用以增強肥效,你同意嗎,請說出原因⑥ ;任務三:制備鐵肥利用酸堿鹽知識嘗試制備鐵肥,設計方案如圖。i.“X”的物質類別是⑦ 。ii.方案中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⑧ (填字母)。12.(2025 淮南一模)某小組在學習“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進行了如下探究。【提出問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還是溶解在水中?【查閱資料】①15℃、101kPa時,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表:溶劑 水 酒精溶解度 1.0 0.5②15℃時,在酒精中氫氧化鈉易溶,碳酸鈉微溶。【實驗設計】15℃、101kPa時,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實驗甲、實驗乙.【分析與表達】(1)如果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化學方程式是 。(2)實驗前,兩套裝置都進行氣密性檢查,實驗甲裝置氣密性檢查的方法是用手緊握左邊的試管,若U形管內液體出現 現象,一段時間后回落到原位置,則說明左側試管氣密性 (選填“良好”或“不好”);同理檢查右側試管。(3)實驗乙中,將氫氧化鈉完全滴入錐形瓶中,注射器會自動向內移動并將酒精推入錐形瓶中,活塞的移動速度 (填字母)。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再變慢實驗乙中,還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4)實驗乙中,120mL酒精 (選填“能”或“不能”)換成水,原因是 。(5)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與氫氧化鈉反應,但實驗乙的數據還不夠準確,造成實驗乙誤差的原因可能有 。(寫一條)13.(2025 煙臺一模)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探究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做了以下實驗:(1)A試管中的現象是 。(2)B試管中發生反應的微觀實質是 。為探究B試管中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同學們進行了以下探究。【猜想與假設】(3)猜想一:Na2SO4;猜想二:Na2SO4、H2SO4猜想三: 。【設計并進行實驗】(4)完成并記錄以下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少量B試管中反應后的溶液,滴加碳酸鈉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②另取少量B試管中反應后的溶液,滴加硝酸鎂溶液 猜想一不成立,猜想三成立為探究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反應過程中pH的變化,甲、乙兩組同學按圖2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測定出溶液pH變化如圖3所示。(5)甲組實驗pH變化對應的曲線是 (填“Ⅰ”或“Ⅱ”)。若取M點對應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現象是 。(6)氫氧化鈉溶液久置在空氣中會變質,向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適量 溶液可除去雜質。14.(2025 西安模擬)同學們以鹽酸為例研究酸的化學通性,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分析溶液的溶質成分時不考慮酸堿指示劑)。【進行實驗】(1)上述試管 (選填“A”“B”或“C”)內所選試劑與稀鹽酸之間發生的反應不能代表酸的化學通性。(2)實驗結束后,將A、B、C中的某兩支試管內的所有物質倒入D燒杯中,開始時無明顯現象,一段時間后產生白色沉淀,上層清液為無色。【提出問題】D燒杯的上層清液中溶質有哪些?【猜想假設】猜想一:可能有HCl;猜想二:可能有MgCl2。[討論交流]大家一致認為猜想一不正確,請用化學方程式解釋: 。[實驗驗證]同學們設計如下實驗方案,請你幫他們完成探究過程。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取少量D中上層清液,測其pH pH 7 猜想二正確另取少量D中上層清液,滴加 (填化學式)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實驗結論]結合上述實驗過程可知,燒杯D中的上層清液中所含溶質是 。[反思交流]分析整個實驗探究過程可知,試管A中觀察到的現象無法得出酸堿中和反應已經發生的結論,若要得到該結論,需要增加的進一步操作和實驗現象是 。15.(2025 蓬江區一模)戰國時期的《周禮 考工記》中記載古人曾在草木灰(含有K2CO3)的水溶液中加入貝殼燒成的灰(主要成分為CaO),利用生成物中能夠去污的成分來清洗絲帛,從而增加絲帛的光澤和強度。【提出問題】草木灰和貝殼灰混合加水,所得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質?【猜想假設】(1)猜想1:KOH 猜想2:KOH和Ca(OH)2 猜想3:KOH和 【分析討論】(2)溶質中一定含有KOH的原因是 (寫化學方程式),興趣小組猜測混合液中起去污作用的可能是KOH,為驗證這一猜想,設計了以下實驗。【實驗探究】(3)操作 現象 結論取少量混合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 溶液變紅 混合液呈堿性【實驗反思】(4)有同學認為上述實驗中,僅通過溶液變紅就得出去污作用是因為KOH存在的證據并不充分,理由是 。【方案優化】(5)取少量混合液于試管中滴加過量的 ,直至反應停止后再繼續檢驗KOH的存在。有同學提出也可以測量上述反應后溶液的pH,測定溶液的pH可以使用 ,方法是 。【拓展延伸】(6)從環保角度考慮,用草木灰和貝殼灰混合液清洗絲帛相比現代一些含磷洗滌劑的優點是 。(7)我國傳統風味美食松花蛋常用生石灰、草木灰、食鹽等腌制而成,所以食用時常有澀味,可在食用時加入廚房調味品 去除澀味。16.(2025 清遠一模)鐵是世界年產量最高的金屬,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金屬,化學興趣小組對鐵釘與稀硫酸反應的異常現象進行相關探究。(1)將鐵釘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可以觀察到鐵釘表面 ,同時還發現金屬表面銀白色光澤迅速變暗,后又變為黑色的現象。溶液變成淺綠色,一段時間后,溶液由淺綠色變成黃色。(2)鐵釘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探究一:光澤的鐵釘表面變黑的物質是什么?【查閱資料】ⅰ.Fe3O4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含Fe2+和Fe3+的溶液,含Fe3+的溶液能使硫氰化鉀(KSCN)溶液變紅色,而含Fe2+的溶液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ⅱ.鐵在冶煉中可能有少量游離碳存在于其中。ⅲ.酸性的硫酸亞鐵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硫酸鐵,硫酸鐵溶液能與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作出猜想】猜想1:Fe3O4;猜想2:碳;猜想3:鐵粉。【實驗探究】(3)用小刀刮下鐵釘表面黑色物質,取A、B、C三支試管,將黑色物質置于A試管中:實驗序號 操作 現象 結論1 向A中加入過量稀硫酸 黑色物質全部溶解,溶液變成淺綠色 猜想2不成立2 取實驗1中少量溶液于B中, 溶液沒有變成紅色 猜想1不成立3 另取實驗1中少量溶液于C中,往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猜想3成立【分析評價】(4)有同學認為實驗3沒必要做也能證明猜想3成立,理由是 。探究二:鐵釘和稀硫酸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由淺綠色變成黃色,黃色溶液的溶質除了硫酸和硫酸鐵外,是否含有硫酸亞鐵?(5)填寫下列表格。實驗序號 操作 現象 結論4 取少量黃色溶液于試管中, 紫紅色溶液褪色 含硫酸亞鐵【交流】(6)酸性環境下的硫酸亞鐵溶液久置于空氣中會生成硫酸鐵,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4FeSO4+2H2SO4+O2=2 +2H2O。【拓展】(7)要使變黃的硫酸鐵溶液重新變回淺綠色,可采用的一種措施為 。17.(2025 潮陽區一模)菠菜中的草酸含量較高,若烹飪不當,被人體吸收的草酸可能會在體內形成草酸鈣結石。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草酸和草酸鈣(CaC2O4)的性質進行了以下探究:(1)探究草酸性質。取一定量菠菜加水搗碎,過濾。過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用pH試紙檢驗濾液,pH<7,說明草酸顯 性;(2)探究草酸鈣性質。他們反復多次搗菠菜汁,加入過量澄清石灰水后過濾、洗滌、干燥,獲得一定量的草酸鈣固體。取少量固體加熱,固體減少,有氣體產生。【提出問題】草酸鈣加熱分解的產物有哪些呢?【作出猜想】從草酸鈣化學式CaC2O4猜想:a.殘余固體是CaO;b.氣體只含CO2c.氣體只含 ;d.氣體是CO2和CO的混合物。【實驗探究】實驗 現象 結論A.冷卻后取殘余固體于試管中加水 試管發燙 猜想a (填“正確”或“錯誤”)B.用微型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加熱草酸鈣,檢驗氣體產物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uO由黑色變紅色 氣體中含有 、 (寫化學式)根據實驗B現象可判斷猜想 正確草酸鈣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思】豆腐(含CaSO4)與菠菜(含H2C2O4)一般不能大量同食,原因是 。18.(2025 赤峰二模)氣體的制取和性質是初中化學核心知識之一,結合以下實驗裝置回答問題。(1)寫出標號①儀器的名稱: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進行該實驗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有 (填字母序號)。(3)氫氣是最理想的能源,實驗室常用鋅粒和稀硫酸制取。若制取并收集較干燥的氫氣,應選擇的裝置組合是 (從圖1的A~E中選擇,填字母序號)。若選用F裝置制氫氣,其優點是 。炭和水蒸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也會生成氫氣,同時生成碳的氧化物。為探究該反應生成氣體的成分,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部分步驟及裝置已省略)。【猜想與假設】同學們討論得出,氣體成分有H2,還有CO和CO2中的一種或兩種。【查閱資料】①H2具有還原性;②無水硫酸銅是一種白色固體,遇水會變成藍色。【設計并進行實驗】將反應生成的氣體按圖2裝置進行實驗:(4)A裝置的作用是 。【實驗現象與結論】(5)同學們通過圖2所示實驗得出結論:炭和水蒸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了H2和CO據此請你寫出實驗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思與評價】(6)從環保角度考慮,該實驗存在的不足是 。19.(2025 海州區一模)胃酸過多需要服用抗酸藥物,常用的抗酸藥物有碳酸氫鈉片、鋁碳酸鎂片,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對這兩種藥物進行了探究。【查閱資料】鋁碳酸鎂片的有效成分的化學式為Al2Mg6(OH)16CO3 4H2O,幾乎不溶于水。活動一:定性探究抗酸藥物與“胃酸”的反應。(1)胃液的pH (填“>”、“<”或“=”)7,抗酸藥中的離子可以與其中的氫離子發生反應,從而降低胃液酸性。鋁碳酸鎂片中含有鋁離子、鎂離子、氫氧根離子和碳酸根離子,其中起抗酸作用的微觀粒子是 (填粒子符號)。(2)小海取一定量碳酸氫鈉片與4mL稀鹽酸(模擬胃酸)反應(藥片中的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參加反應),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他們對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產生了興趣并做如下實驗探究。(3)猜想1:只含有NaCl;猜想2:含有NaCl、HCl;猜想3:含有 。【實驗探究】(4)請完善下面表格: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實驗一 取一定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 無明顯現象 猜想2不成立實驗二 另取一定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加 猜想3成立活動二:定量探究抗酸藥物與“胃酸”的反應,對比分析產生CO2的速率快慢和抗酸能力強弱,從而評價兩種抗酸藥物的適用情況。如圖1,利用數字化實驗分別測定等質量碳酸氫鈉片、鋁碳酸鎂片與“胃酸”反應時,產生CO2的速率快慢和pH的變化,得到“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與時間”關系曲線(如圖2)、“pH與時間”關系曲線(如圖3)。請結合圖示分析并回答問題:(5)患有胃潰瘍的病人不易過多服用哪種藥物?并說明理由: 。(6)抗酸能力更強的藥物是誰?并說明理由: 。【反思與評價】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根據個人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種類的胃藥。20.(2025 盤龍區一模)探尋大禹治水中遺漏的生物柴油催化劑。項目一:分析史實探原理大禹治水中的“火燒水澆法”是一種利用熱脹冷縮原理來破碎巨石的方法。具體操作:引燃草木將巨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加熱,然后突然用冷水澆灌,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石頭崩裂。(1)巨石加熱后其主要成分會分解產生氧化鈣和二氧化碳。(2)冷水澆灌后氧化鈣遇水會 (“放熱”或“吸熱”)并生成氫氧化鈣。(3)氫氧化鈣隨水流下遇到草木燃燒后的灰燼(主要成分是碳酸鉀)會發生化學反應。項目二:模擬史實尋物質將一定量石灰水放入盛有碳酸鉀溶液的燒杯中,充分反應后過濾,探究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成分。【猜想與假設】猜想一:氫氧化鉀猜想二:氫氧化鉀和氫氧化鈣猜想三: 【實驗方案】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步驟一:取少量濾液加入過量 溶液 無氣體產生 猜想三不成立步驟二:向步驟一實驗后的溶液 逐滴加入足量碳酸鈉溶液 猜想二成立【實驗結論】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成分為氫氧化鉀和氫氧化鈣項目三:催化效果看比較(1)通過上述轉化可得到氫氧化鉀,氫氧化鉀是制備生物柴油的重要催化劑,其在催化轉化過程中質量和 不改變。(2)氫氧化鉀催化劑用量對菜籽油轉化生物柴油的轉化率有一定影響,請結合以下實驗數據歸納實驗結論 。序號 醇油摩爾比 反應溫度 反應相同 氫氧化鉀用量 菜籽油轉化率1 8:1 70℃ 2h 0.9% 83%2 8:1 70℃ 2h 1.0% 89%3 8:1 70℃ 2h 1.1% 86%4 8:1 70℃ 2h 1.2% 84%中考核心考點 反應后物質成分的探究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科學探究題(共20小題)1.(2025 岳西縣模擬)化學反應通常伴有吸熱、放熱、發光等現象,這些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但有些化學反應往往沒有明顯的現象。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們對此進行了探究。(1)下列實驗操作,均沒有明顯的現象,其中有化學反應發生的是 CD 。A.氧氣通入水B.氮氣通入水中C.CO2通入水中D.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查閱資料】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提出問題】如何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呢?【設計方案】同學們經過討論設計了如下兩種方案。序號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方案一如圖所示,用軟塑料瓶收集一瓶CO2,倒入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蓋緊瓶蓋,振蕩 軟塑料瓶變癟 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方案二如圖所示,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段時間CO2,再滴入足量的X溶液 有氣泡產生(2)請你寫出方案一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3)有同學對實驗方案一有質疑,原因是 NaOH溶液中的水也能吸收CO2導致塑料瓶變癟 。(4)方案二中X溶液可以是 A 。A.稀鹽酸B.KCl溶液C.Ba(OH)2溶液(5)上述方案驗證發生化學反應的原理是驗證反應物的消失(減少)或 有新物質生成 。【拓展探究】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裝置繼續進行探究實驗。向集滿CO2的三頸燒瓶中先擠入50mL水,振蕩,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瓶中氣壓變化曲線如圖2。(6)該裝置可以通過向外拉動注射器活塞來檢查其氣密性,若 松手后活塞能回到原位 (填現象)說明氣密性良好。(7)請解釋圖2中ab段變化趨勢的原因: 擠入50mL水瓶內氣體被壓縮,壓強增大 。再擠入50mLNaOH溶液,振蕩,瓶中壓強繼續變化,請在圖2上將瓶中壓強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補充完整 。【考點】探究酸堿的主要性質.【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CD;(2)2NaOH+CO2= Na2CO3+H2O;(3)NaOH溶液中的水也能吸收CO2導致塑料瓶變癟;(4)A;(5)有新物質生成;(6)松手后活塞能回到原位;(7)擠入50mL水瓶內氣體被壓縮,壓強增大;。【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有新物質生成分析;(2)根據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書寫化學方程式;(3)根據二氧化碳溶于水分析;(4)根據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分析;(5)根據方案中的反應原理分析;(6)根據氣壓原理分析;(7)根據裝置中壓強變化分析。【解答】解:(1)A、氧氣通入水中,沒有明顯現象,沒有發生化學反應,故A不符合題意;B、氮氣通入水中,沒有明顯現象,沒有發生化學反應,故B不符合題意;C、CO2通入水中,沒有明顯現象,發生化學反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故C符合題意;D、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沒有明顯現象,發生化學反應,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D符合題意;故選:CD;(2)方案一發生的反應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為:CO2+2NaOH═Na2CO3+H2O;(3)由于NaOH溶液中含有水,CO2能溶于水且與水反應,也能使軟塑料瓶變癟,所以同學對實驗方案一有質疑;故答案為:NaOH溶液中的水也能吸收CO2導致塑料瓶變癟;(4)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段時間CO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鈉和KCl溶液不反應,碳酸鈉和Ba(OH)2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白色沉淀碳酸鋇,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產生,故選:A;(5)上述方案驗證發生化學反應的原理是驗證反應物的消失(減少)或新物質產生;故答案為:有新物質生成;(6)該裝置可以通過向外拉動注射器活塞來檢查其氣密性,若松手后活塞能回到原位,說明氣密性良好。故答案為:松手后活塞能回到原位;(7)圖2中ab段變化趨勢的原因是擠入50mL水,對CO2進行擠壓,CO2還沒溶于水,沒與水反應;再擠入50mLNaOH溶液,氣體壓縮,氣壓增大,振蕩,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裝置內壓強迅速減小,完全反應后,壓強不再變化,則瓶中壓強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補充完整為:。故答案為:擠入50mL水瓶內氣體被壓縮,壓強增大;。【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以及二氧化碳氣體的檢驗等知識,解答時抓住酸和堿的化學性質及發生的反應即可解答。2.(2025 宿州三模)興趣小組同學發現裝滿生石灰的塑料試劑瓶已經膨脹破裂,他們對此現象充滿好奇,決定一起探究這瓶生石灰是否變質并測定其成分,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查閱資料】①Ca(OH)2加熱到580℃時會發生分解反應,生成CaO和H2O。②堿石灰是氫氧化鈉與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③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探究一:生石灰是否變質(1)取部分樣品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手觸摸試管外壁,無法感覺到明顯的 放熱 (填“吸熱”或“放熱”)現象。興趣小組得出結論:生石灰已經變質。探究二:變質生石灰的成分【進行實驗】Ⅰ.連接裝置,檢查裝置氣密性;Ⅱ.稱取10.0g樣品于裝置B中,先通入空氣一段時間,稱量C、D、E裝置的質量;Ⅲ.然后邊通入空氣,邊用酒精噴燈加熱(能達到1000℃高溫)至完全反應;Ⅳ.繼續通空氣一段時間,再稱量C、D、E裝置的質量,測得C增重,D增重,E沒有增重。(2)步驟Ⅳ中“繼續通空氣一段時間”的作用是 將B中生成的氣體全部擠入C、D裝置中充分反應 。【實驗結論】(3)根據步驟Ⅳ中C增重,可知樣品中一定含有 氫氧化鈣 ;根據步驟Ⅳ中D增重,可知樣品中一定含有 碳酸鈣 。(4)該生石灰樣品在變質過程中涉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CaO+H2O=Ca(OH)2或CO2+Ca(OH)2=CaCO3↓+H2O (寫一個)。【反思評價】(5)若步驟Ⅳ中測得C增重0.9g,D增重2.2g,E沒有增重,則樣品中成分有 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 。(6)若缺少A裝置或缺少E裝置,導致生石灰樣品中某一成分質量偏小,該成分是 氧化鈣 。【考點】藥品是否變質的探究;生石灰的性質與用途.【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放熱;(2)將B中生成的氣體全部擠入C、D裝置中充分反應;(3)氫氧化鈣;碳酸鈣;(4)CaO+H2O=Ca(OH)2或CO2+Ca(OH)2=CaCO3↓+H2O;(5)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6)氧化鈣。【分析】(1)根據生石灰已經變質來分析解答;(2)根據反應后繼續通空氣一段時間可以將B中生成的氣體全部擠入C、D裝置中充分反應來分析解答;(3)根據濃硫酸具有吸水性,Ca(OH)2加熱分解會生成水來分析解答;根據堿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CaCO3高溫分解會生成二氧化碳來分析解答;(4)根據生石灰樣品在變質過程中發生的反應是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來分析解答;(5)根據題中數據來分析解答;(6)根據缺少A裝置會使測定的二氧化碳質量和水蒸氣偏大,計算出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鈣質量偏大,缺少E裝置會使測定的二氧化碳質量偏大,計算出的碳酸鈣質量偏大,氫氧化鈣的質量不變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生石灰是氧化鈣的俗稱,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且放出大量的熱,結論是生石灰已經變質,則取部分樣品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手觸摸試管外壁,無法感覺到明顯的放熱現象;(2)Ca(OH)2加熱到580℃時會分解生成氧化鈣和水,碳酸鈣在高溫條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則步驟Ⅳ中“繼續通空氣一段時間”的作用是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全部被C、D裝置吸收,使實驗結果更準確;(3)C裝置內是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根據步驟Ⅳ中C增重可知,樣品中一定含有Ca(OH)2,因為Ca(OH)2加熱分解會生成水,D裝置內是堿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根據步驟Ⅳ中D增重可知,樣品中一定含有CaCO3,因為CaCO3高溫分解會生成二氧化碳;(4)該生石灰樣品在變質過程中發生的反應是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5)C增重0.9g,即生成水的質量為0.9g,設樣品中Ca(OH)2的質量為x,Ca(OH)2CaO+H2O74 18x 0.9gx=3.7gD增重2.2g,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g,設樣品中CaCO3的質量為y,CaCO3CaO+CO2↑100 44y 2.2gy=5g由于3.7g+5g=8.7g<10.0g,所以樣品中一定存在氧化鈣,故樣品中成分有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6)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若缺少A裝置會使測定的二氧化碳質量和水蒸氣偏大,計算出的碳酸鈣和氫氧化鈣質量偏大,氧化鈣的質量等于樣品的質量減去碳酸鈣和氫氧化鈣的質量,則氧化鈣的質量偏小,缺少E裝置會使測定的二氧化碳質量偏大,計算出的碳酸鈣質量偏大,氫氧化鈣的質量不變,則氧化鈣的質量偏小,故若缺少A裝置或缺少E裝置,均會導致生石灰樣品中氧化鈣質量偏小。故答案為:(1)放熱;(2)將B中生成的氣體全部擠入C、D裝置中充分反應;(3)氫氧化鈣;碳酸鈣;(4)CaO+H2O=Ca(OH)2或CO2+Ca(OH)2=CaCO3↓+H2O;(5)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6)氧化鈣。【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3.(2025 青島自主招生)化學興趣小組課外實驗時,取出鎂條,發現久置的鎂條有一層灰黑色的“外衣”。他們把該鎂條放入試管中,倒入一定濃度的鹽酸,觀察到有氣泡產生,試管壁發燙。同學們對此氣體成分產生了興趣。【提出問題】產生的氣體是什么?【查閱資料】①灰黑色“外衣”中含有MgCO3;②無水CuSO4遇水由白色變為藍色;③HCl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AgCl。【猜想假設】猜想一:H2、CO2;猜想二:H2、CO2和水蒸氣;猜想三:H2、CO2、水蒸氣和HCl氣體。【設計實驗】為檢測產生的氣體成分,同學們設計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1)猜想三中有HCl氣體的理由是 鹽酸具有揮發性,會揮發出HCl氣體 。(2)B裝置中出現白色沉淀,證明產生的氣體中一定含有 HCl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HCl+AgNO3=AgCl↓+HNO3 。(3)C裝置的作用是 檢驗并除盡二氧化碳 。(4)甲同學觀察到E裝置中無水硫酸銅變為藍色,他據此認為產生的氣體中一定有H2;乙同學認為,必須在CD裝置之間連接一個盛有 濃硫酸 的洗氣瓶,才能確認H2的存在。(5)若顛倒B裝置和C裝置的連接順序, 不能 (填“能”或“不能”)檢驗出HCl氣體的存在,理由是 B、C裝置顛倒,會導致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HCl均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則無法判斷混合氣體中是否有HCl 。【反思評價】(6)在加熱氧化銅之前,必須先通一段時間氣體,這樣做的目的是 排盡裝置中的空氣,防止發生爆炸 。【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鹽酸具有揮發性,會揮發出HCl氣體;(2)HCl;HCl+AgNO3=AgCl↓+HNO3;(3)檢驗并除盡二氧化碳;(4)濃硫酸;(5)不能;B、C裝置顛倒,會導致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HCl均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則無法判斷混合氣體中是否有HCl;(6)排盡裝置中的空氣,防止發生爆炸。【分析】(1)根據鹽酸具有揮發性,會揮發出HCl氣體來分析解答;(2)根據HCl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AgCl和硝酸,B裝置中出現白色沉淀來分析解答;(3)根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來分析解答;(4)根據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來分析解答;(5)根據B、C裝置顛倒,會導致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HCl均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來分析解答;(6)根據氫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加熱可能發生爆炸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猜想三中有HCl氣體的理由是鹽酸具有揮發性,會揮發出HCl氣體;(2)HCl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AgCl,B裝置中出現白色沉淀,證明產生的氣體中一定含有HCl,HCl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Cl+AgNO3=AgCl↓+HNO3;(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C裝置的作用是檢驗并除盡二氧化碳;(4)氣體通入C裝置會帶出部分水蒸氣到D、E裝置中,觀察到E裝置中無水CuSO4由白色變為藍色,并不能判斷是D裝置中發生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故甲同學的結論不正確,氫氣與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水,要想驗證H2,則需要排除水蒸氣的干擾,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必須在C、D裝置之間連接一個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才能通過E裝置中無水CuSO4由白色變為藍色來確認H2的存在;(5)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HCl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顛倒B裝置和C裝置的安裝順序,不能檢驗出HCl氣體的存在,是因為B、C裝置顛倒,會導致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HCl均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則無法判斷混合氣體中是否有HCl;(6)氫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加熱可能發生爆炸,所以在加熱氧化銅之前,必須先通一段時間氣體,這樣做的目的是排盡裝置中的空氣,防止發生爆炸。故答案為:(1)鹽酸具有揮發性,會揮發出HCl氣體;(2)HCl;HCl+AgNO3=AgCl↓+HNO3;(3)檢驗并除盡二氧化碳;(4)濃硫酸;(5)不能;B、C裝置顛倒,會導致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HCl均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則無法判斷混合氣體中是否有HCl;(6)排盡裝置中的空氣,防止發生爆炸。【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要將題中的知識認知透,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4.(2025 天心區一模)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以氫氧化鈉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任務一】氫氧化鈉能否與二氧化碳反應(1)小明同學用如圖1實驗驗證氫氧化鈉的性質。若要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生了反應,左邊燒杯中應盛的是 水 ,觀察到 放于氫氧化鈉溶液中的試管內液面上升較高,放于水中試管內液面上升較低 ,則能夠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任務二】氫氧化鈉能否與酸發生反應(2)小海同學向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緩慢滴加稀鹽酸(如圖2所示),實驗中觀察到 溶液由紅色變無色 ,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3)小麗同學用pH傳感器探究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如圖3所示)。她認為該實驗可以證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理由是: 溶液的pH逐漸減小 。【任務三】氫氧化鈉的用途與制備氫氧化鈉溶液可以用于“捕捉”CO2,小陽同學通過下列反應流程,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CO2分離出來,進行儲存利用。(4)寫出物質Y的化學式 CaCO3 。工業上常用電解飽和氯化鈉溶液的方法制備氫氧化鈉。以此法制得的氫氧化鈉含少量氯化鈉,氫氧化鈉又會因存儲過程產生少量碳酸鈉。為驗證某氫氧化鈉樣品中是否含有碳酸鈉和氯化鈉,可取少量該樣品溶于水, 加入足量稀硝酸,過一會兒產生氣泡證明樣品中有碳酸鈉,然后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證明樣品含有氯化鈉 (請將后續操作、現象補充完整),則說明樣品中含碳酸鈉和氯化鈉。【考點】探究酸堿的主要性質;物質的相互轉化和制備.【專題】物質的制備;科學探究.【答案】(1)水;放于氫氧化鈉溶液中的試管內液面上升較高,放于水中試管內液面上升較低;(2)溶液由紅色變無色;(3)溶液的pH逐漸減小;(4)CaCO3;加入足量稀硝酸,過一會兒產生氣泡證明樣品中有碳酸鈉,然后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證明樣品含有氯化鈉。【分析】(1)根據對比實驗分析;(2)根據酚酞在堿性溶液中變紅,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不變色分析;(3)根據溶液pH的變化分析;(4)根據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分析。【解答】解:(1)要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生了反應,左邊燒杯中應盛水,與氫氧化鈉溶液做對比實驗;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試管內氣體減少,壓強減小,能觀察到試管內液面上升較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壓強減小,使液面上升,但上升高度較低。故答案為:水;放于氫氧化鈉溶液中的試管內液面上升較高,放于水中試管內液面上升較低;(2)氫氧化鈉溶液中滴酚酞變紅,緩慢滴加稀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實驗中觀察溶液由紅色變無色,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故答案為:溶液由紅色變無色;(3)根據pH傳感器測定的數據可知,溶液的pH逐漸減小,證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故答案為:溶液的pH逐漸減小;(4)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鈣高溫下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Y為CaCO3;要證明氫氧化鈉樣品中是否含有碳酸鈉和氯化鈉,就是檢驗碳酸根離子和氯離子的存在,需要先加入足量稀硝酸檢驗碳酸鈉并除去氫氧化鈉,由于硝酸優先和氫氧化鈉反應,開始無明顯現象,過一會兒產生氣泡;然后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含有氯化鈉。故答案為:CaCO3;加入足量稀硝酸,過一會兒產生氣泡證明樣品中有碳酸鈉,然后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證明樣品含有氯化鈉。【點評】本題難度不是很大,了解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靈活運用對比實驗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5.(2025 長春模擬)某實驗小組同學進行了“碳”究之旅,請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務。探究一: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設計與實驗】同學們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條,完成如下實驗操作。實驗操作 實驗Ⅰ 實驗Ⅱ 實驗Ⅲ 實驗Ⅳ實驗現象 紙條不變色 紙條不變色 紙條變紅色【解釋與結論】(1)分析對比實驗 Ⅰ、Ⅱ、Ⅲ (填實驗序號),得出的結論: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2)分析對比實驗Ⅲ和Ⅳ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生成的物質呈 酸 性。【拓展提升】(3)由以上探究過程可知,對于沒有明顯實驗現象的化學反應,可加入適當的試劑證明 新物質生成 (填“新物質生成”或“反應物消失”),從而證明了發生化學反應。探究二:在實驗室里進行木炭與氧化銅反應實驗,加熱一段時間后,小組同學將冷卻后的固體取出,發現固體中仍有黑色固體。同學們對試管中的固體成分進行探究。【提出猜想】甲:Cu、C、CuO 乙:Cu、CuO(4)請寫出你的一種合理猜想: Cu、C 。【進行實驗】(5)同學們為了確定固體成分,取剩余固體在空氣中灼燒沒有觀察到發紅光出現,證明 乙 同學的猜想正確,繼續實驗最終確定了固體成分。【深入探究】(6)小組同學將80gCuO和9g木炭粉在密閉的容器內隔絕空氣加強熱使充分反應,通過CO2傳感器測得容器內CO2的質量隨反應時間變化趨勢圖:(C+2CuO2Cu+CO2↑)①計算t1時產生二氧化碳最高點的質量 22 g。②結合數據分析,t1時間后二氧化碳質量降低的原因 當氧化銅完全反應后,剩余的木炭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導致二氧化碳的質量降低 。【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Ⅰ、Ⅱ、Ⅲ;(2)酸;(3)新物質生成;(4)Cu、C;(5)乙;(6)①22;②當氧化銅完全反應后,剩余的木炭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導致二氧化碳的質量降低。【分析】(1)根據要得出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的結論,需要分別有二氧化碳單獨作用、水單獨作用以及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實驗進行對比來分析解答;(2)根據實驗Ⅲ中濕潤石蕊紙花放入二氧化碳中變紅,稀鹽酸、稀醋酸都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條變紅,稀鹽酸、稀醋酸都呈酸性來分析解答;(3)根據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反應的本質特來分析解答;(4)根據固體中仍有黑色固體,再結合甲、乙猜想來分析解答;(5)根據碳在空氣中灼燒會發紅光來分析解答;(6)①根據題中數據和方程式來分析解答;②根據氧化銅完全反應后,剩余的木炭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導致二氧化碳的質量降低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要得出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的結論,需要分別有二氧化碳單獨作用、水單獨作用以及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實驗進行對比,觀察實驗可知,實驗Ⅰ是二氧化碳單獨作用(將干燥石蕊紙花放入二氧化碳中),實驗Ⅱ是水單獨作用(將干燥石蕊紙花噴水),實驗Ⅲ是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將濕潤石蕊紙花放入二氧化碳中),所以應分析對比實驗Ⅰ、Ⅱ、Ⅲ;(2)實驗Ⅲ中濕潤石蕊紙花放入二氧化碳中變紅,實驗Ⅳ中稀鹽酸、稀醋酸都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條變紅,稀鹽酸、稀醋酸都呈酸性,通過對比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共同作用生成的物質呈酸性;(3)對于沒有明顯實驗現象的化學反應,加入適當試劑驗證新物質生成,就可以證明發生了化學反應,因為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反應的本質特征;(4)木炭與氧化銅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固體中仍有黑色固體,甲:Cu、C、CuO,乙:Cu、CuO,則可能木炭有剩余,所以合理猜想:Cu、C;(5)碳在空氣中灼燒會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若取剩余固體在空氣中灼燒沒有觀察到發紅光出現,說明固體中沒有碳,甲和提出的“Cu、C”猜想中都有碳,乙猜想中沒有碳,所以證明乙的猜想正確;(6)①由化學方程式C+2CuO2Cu+CO2↑可知,要使80g氧化銅完全反應,理論上需要木炭的質為6g<9g,所以木炭過量;設80g氧化銅完全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C+2CuO2Cu+CO2↑160 4480g xx=22g則t1時產生二氧化碳最高點的質量為22g;②t1時間后二氧化碳質量降低的原因是當氧化銅完全反應后,剩余的木炭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導致二氧化碳的質量降低。故答案為:(1)Ⅰ、Ⅱ、Ⅲ;(2)酸;(3)新物質生成;(4)Cu、C;(5)乙;(6)①22;②當氧化銅完全反應后,剩余的木炭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導致二氧化碳的質量降低。【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要將題中的知識認知透,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此類題難度較大,要細心進行分析解答。6.(2025 碑林區四模)初中所學的一些化學反應沒有明顯現象,除了借助指示劑外,能否通過化學反應導致的壓強或溫度的變化加以驗證?是否還有其他途徑驗證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同學們分為兩組,各選一個實驗進行探究,并對反應后溶液的溶質成分進行拓展性探究。探究I 如何證明沒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確實發生了?【查閱資料】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提出問題】 怎樣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 怎樣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反應?【設計實驗】 裝置及操作 滴入氫氧化鈉溶液溶液后,U型管a端液面下降。 裝置及操作 注入氫氧化鈉溶液后,過一會打開彈簧夾,B中水進入A中。【討論分析】 設計有缺陷:氫氧化鈉溶液進入試管后,液體體積增大,壓縮空氣后也會出現相同現象。 設計有缺陷;不能排除注入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水溶解二氧化碳或與二氧化碳反應也會出現相同現象。【繼續探究】 向燒杯加入一種溶液后,滴入初溫相同的另一種溶液,連接數字采集器和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的數據及曲線如圖。 將B中的水換作氯化鋇溶液,注入氫氧化鈉溶液后,過一會打開彈簧夾,B中溶液進入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實驗解釋或結論】 能夠說明二者發生反應的證據是 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漸減小至等于7,然后小于7,溶液溫度升高 。 有明顯現象的反應方程式是 BaCl2+Na2CO3=BaCO3↓+2NaCl 。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1)補全第一組、第二組的內容: 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漸減小至等于7,然后小于7,溶液溫度升高 、 BaCl2+Na2CO3=BaCO3↓+2NaCl 。【反思交流】(2)第二組【繼續探究】實驗是通過檢驗 有新物質生成 的方法證明無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的發生。【拓展應用】(3)第二組【繼續探究】中代替氯化鋇溶液也能達到目的的是 ACD (填序號)A.稀鹽酸B.酚酞溶液C.硝酸鈣溶液D.氫氧化鋇溶液探究Ⅱ第二組實驗最后A中上層清液中溶質成分有哪些?【討論分析】裝置A中上層清液的溶質肯定含有氯化鈉。【提出問題】裝置A中上層清液的溶質除氯化鈉外還有什么?【查閱資料】氯化鈣溶液呈中性。【猜想假設】猜想一:氫氧化鈉 猜想二:碳酸鈉 猜想三:氯化鋇 猜想四:氫氧化鈉、碳酸鈉 猜想五:氫氧化鈉、氯化鋇【實驗探究】(4)取A中上層清液,滴入氯化鈣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 一、三、五 不成立。(5)繼續滴入氯化鈣溶液至過量,再滴入酚酞溶液,觀察到 溶液變紅色 ,猜想四成立。【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探究酸堿的主要性質.【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漸減小至等于7,然后小于7,溶液溫度升高;BaCl2+Na2CO3=BaCO3↓+2NaCl;(2)有新物質生成;(3)ACD;(4)一、三、五;(5)溶液變紅色。【分析】(1)根據圖像分析;根據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分析;(2)根據碳酸鈉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3)根據碳酸鈉的性質分析;(4)根據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5)根據實驗結論猜想四成立分析。【解答】解:(1)由圖像可以看出,第一組實驗中,初始溶液的pH>7,顯堿性即為氫氧化鈉溶液,隨著另一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漸減小至等于7,然后小于7,溶液的酸堿性發生了改變,可說明二者發生反應,根據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溫度升高,也可判斷二者發生化學反應;第二組實驗中,將B中的水換作氯化鋇溶液,注入氫氧化鈉溶液后,A中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無明顯現象,過一會打開彈簧夾,B中溶液進入A中,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則可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有明顯現象的反應為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化學方程式是BaCl2+Na2CO3=BaCO3↓+2NaCl;故答案為:溶液的pH由大于7逐漸減小至等于7,然后小于7,溶液溫度升高;BaCl2+Na2CO3=BaCO3↓+2NaCl;(2)碳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第二組繼續探究實驗中,能與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有碳酸鈉生成,則可驗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是通過檢驗有新物質生成的方法證明無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的發生;故答案為:有新物質生成;(3)A、稀鹽酸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若觀察到產生氣泡,也可說明有碳酸鈉生成,可驗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正確;B、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均顯堿性,均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無法檢驗碳酸鈉的存在,不能達到目的,錯誤;C、硝酸鈣溶液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硝酸鈉,若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也可說明有碳酸鈉生成,可驗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正確;D、氫氧化鋇溶液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若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也可說明有碳酸鈉生成,可驗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正確;故選:ACD;(4)將B中的水換作氯化鋇溶液,注入氫氧化鈉溶液后,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過一會打開彈簧夾,B中溶液進入A中,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有白色沉淀生成;A中上層清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氯化鈉,可能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鈉、氯化鋇;取A中上層清液,滴入氯化鈣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則說明A中上層清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鈉,則猜想一、三、五不成立;故答案為:一、三、五;(5)根據實驗結論猜想四成立,即裝置A中上層清液的溶質除氯化鈉外還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繼續滴入氯化鈣溶液至過量,過量的氯化鈣溶液可以完全除去碳酸鈉,防止對氫氧化鈉的檢驗成分干擾,再滴入酚酞溶液,觀察到溶液變紅色,說明含有氫氧化鈉,則可驗證猜想四成立;故答案為:溶液變紅色。【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7.(2025 沛縣二模)生活中經常會用果蔬洗鹽清洗蔬菜和水果,某小組同學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于是踏上了揭秘“果蔬洗鹽”的項目化學習之旅。【查閱資料】食用級pH調節劑可能是碳酸鈉、碳酸氫鈉、乳酸、檸檬酸中的一種或兩種。任務一:定性探究果蔬洗鹽組成某品牌果蔬洗鹽 配料:精制鹽(NaCl)、食用級pH調節劑【實驗初探】(1)取少量該“果蔬洗鹽”溶于水,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成 藍 色,說明該“果蔬洗鹽”溶于水呈堿性。小組同學對其組成提出如下猜想。【提出猜想】猜想一:NaCl、Na2CO3 猜想二:NaCl、NaHCO3 猜想三: NaCl、Na2CO3、NaHCO3 。【查閱資料】Na2CO3受熱不易分解:NaHCO3加熱后易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實驗再探】(2)填寫如表實驗步驟 現象 結論①取少許“果蔬洗鹽”于試管中,加熱至固體質量不再改變,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果蔬洗鹽”中含有 NaHCO3 ②向步驟①加熱后殘留的固體中加入足量的 稀鹽酸 產生氣泡 “果蔬洗鹽”中含有Na2CO3【實驗分析】(3)小組同學認為步驟②中不能證明“果蔬洗鹽”中含有Na2CO3理由是 NaHCO3加熱后分解會生成Na2CO3 。任務二:定量探究果蔬洗鹽組成(4)為進一步確定“果蔬洗鹽”的組成,小組同學又運用定量思想補充了下列實驗:操作一:裝置B中放有10g“果蔬洗鹽”樣品,完全反應后測得裝置D增重0.33g。①裝置C的作用是 干燥二氧化碳氣體 。②實驗前和實驗后都要鼓入一段時間空氣,實驗后鼓入空氣的作用是 使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裝置吸收 。操作二:向裝置B完全反應后的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產生CO2的質量 大于 (填“>”、“<”或“=”)0.33g(實驗操作無誤),則該“果蔬洗鹽”中一定含有Na2CO3。③試計算該“果蔬洗鹽”中NaHCO3的質量分數 12.6% 。(寫出計算過程)任務三:揭秘果蔬洗鹽殺菌原理(5)①當環境中鹽水濃度 > (填“>”、“<”或“=”)細胞液的濃度時,水會通過細胞壁從細胞內流出。因此,用果蔬洗鹽水浸泡一段時間,表面的細菌便會脫水而死。②殺蟲劑中往往含有機磷等成分,有機磷在堿性環境中可以迅速分解。【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鹽的化學性質.【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藍;NaCl、Na2CO3、NaHCO3;(2)①NaHCO3;②稀鹽酸;(3)NaHCO3加熱后分解會生成Na2CO3;(4)①干燥二氧化碳氣體;②使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裝置吸收;大于;③12.6%;(5)>。【分析】(1)根據紫色石蕊溶液遇堿性溶液變藍來分析解答;根據碳酸鈉溶液、碳酸氫鈉溶液都顯堿性,氯化鈉溶液顯中性,再結合猜想一、二來分析解答;(2)①根據碳酸氫鈉受熱分解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來分析解答;②根據Na2CO3和稀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來分析解答;(3)根據NaHCO3加熱后分解會生成Na2CO3來分析解答;(4)①根據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來分析解答;②根據實驗后通入空氣能使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裝置吸收來分析解答;根據產生CO2的質量大于0.33g,說明除了碳酸氫鈉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物質能與稀硫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來分析解答;③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和方程式來分析解答;(5)根據外界鹽水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水會通過細胞壁從細胞內向外滲出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紫色石蕊溶液遇堿性溶液變藍,則取少量該“果蔬洗鹽”溶于水,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溶液變成藍色,說明該“果蔬洗鹽”溶于水呈堿性,碳酸鈉溶液、碳酸氫鈉溶液都顯堿性,氯化鈉溶液顯中性,猜想一:NaCl、Na2CO3,猜想二:NaCl、NaHCO3,則猜想三:NaCl、Na2CO3、NaHCO3;(2)①碳酸氫鈉受熱分解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草莓洗鹽”中含有NaHCO3;②結論是“果蔬洗鹽”中含有Na2CO3,Na2CO3和稀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則向步驟①加熱后殘留的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觀察到產生氣泡;(3)因為NaHCO3加熱后分解會生成Na2CO3,所以向步驟①加熱后殘留的固體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產生氣泡,不能證明原“草莓洗鹽”中含有Na2CO3;(4)①裝置C中裝有濃硫酸,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其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氣體;②實驗前和實驗后都通入一段時間空氣,實驗后通入空氣的作用是使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裝置吸收,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③設樣品中碳酸氫鈉的質量為x,2NaHCO3Na2CO3+H2O+CO2↑168 44x 0.33gx=1.26g則該“果蔬洗鹽”中NaHCO3的質量分數為100%=12.6%,若產生CO2的質量大于0.33g(實驗操作無誤),說明除了碳酸氫鈉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物質能與稀硫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所以“草莓洗鹽”中一定含有Na2CO3;(5)當外界鹽水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水會通過細胞壁從細胞內向外滲出,則用草莓洗鹽水浸泡有一段時間,果蔬的細菌便會失水而死。故答案為:(1)藍;NaCl、Na2CO3、NaHCO3;(2)①NaHCO3;②稀鹽酸;(3)NaHCO3加熱后分解會生成Na2CO3;(4)①干燥二氧化碳氣體;②使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裝置吸收;大于;③12.6%;(5)>。【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要將題中的知識認知透,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此類題難度較大,要細心進行分析解答。8.(2024秋 自貢期末)4月2日馬邊勞動工業園區年產5萬噸磷酸鐵鋰新材料項目正式投產,其中草酸亞鐵可作為電動汽車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的原料,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草酸亞鐵晶體(FeC2O4 2H2O)分解的實驗探究。查閱資料:①白色無水硫酸銅固體CuSO4遇水會變成藍色晶體CuSO4 H2O②堿石灰的成分為NaOH和CaO的固體混合物猜想:草酸亞鐵晶體分解會產生CO、CO2、H2O氣體。實驗方案:按照如圖裝置進行實驗,驗證猜想(夾持裝置部分已省略)實驗步驟如下:A、連接好裝置,并檢查裝置氣密性,氣密性良好。B、開始實驗前先通入一段時間的氮氣。C、開始點燃A處酒精燈,并觀察后續各出實驗現象直至草酸亞鐵晶體變成黑色,停止加熱。D、繼續通入氮氣至裝置冷卻至室溫。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前先通一段時間氮氣的目的是 除去裝置中的空氣,防止對實驗造成干擾 。(2)能證明草酸亞鐵晶體分解會產生CO2的現象是 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3)D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凈 ,寫出C中可能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4)實驗過程中發現F處黑色粉末變紅,G處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分解產物中有 一氧化碳或CO 。(5)有同學提出應該增加H裝置,H裝置應該放在 A、B 兩個裝置之間,此時觀察到H裝置中白色固體變為藍色晶體,證明分解產物有H2O。(6)從環保的角度考慮,該實驗的不足之處是裝置G后面缺少尾氣處理裝置,下列裝置合理的是 ABCD 。(選填字母序號)【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性質或變化規律.【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除去裝置中的空氣,防止對實驗造成干擾;(2)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凈;2NaOH+CO2=Na2CO3+H2O;(4)一氧化碳或CO;(5)A、B;(6)ABCD。【分析】(1)實驗前先通一段時間氮氣的目的是排出裝置中的空氣,防止影響實驗結果,同時能夠防止發生爆炸;(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4)加熱時氧化銅和一氧化碳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5)水和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固體五水硫酸銅;(6)一氧化碳難溶于水,有毒。【解答】解:(1)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實驗前先通一段時間氮氣,目的為除去裝置中的空氣,防止干擾實驗;故答案為:除去裝置中的空氣,防止對實驗造成干擾;(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能證明草酸亞鐵晶體分解會產生CO2的現象是A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答案為: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C中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能除去裝置中的二氧化碳,則D裝置的作用為檢驗二氧化碳是否除干凈;C中反應的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故答案為: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干凈;2NaOH+CO2=Na2CO3+H2O;(4)一氧化碳能和黑色的氧化銅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G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可說明分解產物中含有一氧化碳;故答案為:一氧化碳或CO;(5)無水硫酸銅遇水變藍色,能證明產物中是否含有水,則若想證明分解產物中是否有水,可將H裝置放在A、B裝置之間;故答案為:A、B;(6)A、尾氣中含有有毒氣體一氧化碳,則可用氣球收集,該選項裝置合理;B、一氧化碳難溶于水,可用該裝置收集,該選項裝置合理;C、一氧化碳難溶于水,可用該裝置收集,該選項裝置合理;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燃燒的方法除去,該選項裝置合理;故選:ABC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9.(2025 西寧二模)某校化學小組進行如圖甲所示的兩個實驗。實驗結束后如圖乙所示,將兩支試管的上層清液倒至同一潔凈的燒杯中,混合后發現燒杯中有白色沉淀產生,同學們深感好奇,于是進行了如下的探究。探究活動一:對白色沉淀的成分進行探究【查閱資料】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作出猜想】白色沉淀為:Ⅰ.BaCO3;Ⅱ.① BaSO4 (填化學式),作出此猜想的理由是② Ba(OH)2+H2SO4= BaSO4↓+2H2O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驗證】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分析與結論向白色沉淀樣品中加入③ 稀鹽酸(或稀硝酸等答案為不唯一) (填試劑名稱) 沉淀溶解產生氣泡 猜想④ Ⅰ 成立探究活動二:待燒杯中的物質充分反應后過濾,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探究。【作出猜想】猜想Ⅰ:溶質是NaCl和NaOH;猜想Ⅱ:溶質是① NaCl、NaOH、Ba(OH)2 (填化學式);猜想Ⅲ:溶質是NaCl、NaOH和Na2CO3。【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 預測實驗現象 對應結論向濾液中逐漸加入稀硫酸直至過量 若始終無明顯現象 猜想Ⅰ成立若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Ⅱ成立若② 產生氣泡 猜想Ⅲ成立【反思與總結】(1)將稀硫酸改為加入酚酞溶液③ 不能 (填“能”或“不能”)達到實驗目的。(2)分析反應后溶液中溶質成分,除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要考慮反應物是否過量。【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專題】科學探究.【答案】探究活動一:【作出猜想】BaSO4;Ba(OH)2+H2SO4= BaSO4↓+2H2O;【實驗驗證】稀鹽酸(或稀硝酸等答案為不唯一);Ⅰ;探究活動二:【作出猜想】NaCl、NaOH、Ba(OH)2;【設計實驗方案】產生氣泡;【反思與總結】(1)不能。【分析】根據氫氧化鋇與稀硫酸反應會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分析。【解答】解:探究活動一:【作出猜想】白色沉淀還可能是BaSO4,作出此猜想的理由是氫氧化鋇與稀硫酸反應會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Ba(OH)2+H2SO4= BaSO4↓+2H2O;故答案為:BaSO4;Ba(OH)2+H2SO4= BaSO4↓+2H2O;【實驗驗證】向白色沉淀樣品中加入稀鹽酸(或稀硝酸等合理酸),因為碳酸鋇能與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沉淀溶解產生氣泡,說明沉淀中有碳酸鋇,猜想Ⅰ成立;故答案為:稀鹽酸(或稀硝酸等答案為不唯一);Ⅰ;探究活動二:【作出猜想】碳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氫氧化鋇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如果氫氧化鋇有剩余,且碳酸鈉也有剩余,混合后反應,濾液中溶質可能是NaCl、NaOH、Ba(OH)2;故答案為:NaCl、NaOH、Ba(OH)2;【設計實驗方案】若猜想Ⅲ成立,即溶質是NaCl、NaOH、Ba(OH)2,向濾液中逐漸加入稀硫酸直至過量,開始時稀硫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無明顯現象,當氫氧化鈉反應完后,稀硫酸與碳酸鈉反應會產生氣泡;故答案為:產生氣泡;【反思與總結】(1)將稀硫酸改為加入酚酞溶液不能達到實驗目的。因為濾液中一定有氯化鈉,且無論哪種猜想,溶液都可能顯堿性(猜想Ⅰ、Ⅲ中都有氫氧化鈉),酚酞溶液都會變紅,無法區分不同的溶質成分;故答案為:不能。【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10.(2025 鄒平市模擬)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利用提供的試劑: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來探究酸堿鹽的性質。小明同學將氯化鈉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現象,而將混合溶液加熱一段時間后,意外地聞到一種刺激性氣味。【提出問題】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猜想與假設】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猜想2、可能是氯化氫;猜想3、可能是氨氣(1)大家討論后認為猜想3不合理,依據是 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反應物中不含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氮氣 。【查閱資料】(2)SO2和CO2的化學性質相似,都能與水反應,請寫出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SO2+Ca(OH)2=CaSO3↓+H2O 。【實驗探究】(3)如圖所示,小亮將產生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觀察到 紫色石蕊溶液變紅 ,于是他認為猜想2正確。【評價與改進】(4)小剛認為小亮的結論不科學,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試劑通過實驗確認了猜想2正確。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如圖所示,將產生的氣體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無明顯現象 【結論】加熱氯化鈉與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氣體是氯化氫。【拓展應用】(5)實驗室可用加熱氯化鈉和硫酸反應制取氯化氫氣體,同時生成硫酸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Cl+H2SO4Na2SO4+2HCl↑ 。該反應屬于 復分解反應 基本反應類型。(6)已知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請推測實驗室制取氯化氫氣體最適宜的方法為 C (填序號)。A.加熱氯化鈉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B.加熱氯化鈉固體和稀硫酸的混合物C.加熱氯化鈉固體和濃硫酸的混合物(7)由于氯化氫氣體有毒,為防止身體受到傷害,完成該實驗時一定要 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 。【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性質或變化規律;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鹽的化學性質;反應類型的判定.【專題】科學探究.【答案】(1)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反應物中不含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氮氣;(2)SO2+Ca(OH)2=CaSO3↓+H2O;(3)紫色石蕊溶液變紅;(4)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無明顯現象;(5)2NaCl+H2SO4Na2SO4+2HCl↑;復分解反應;(6)C;(7)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來分析解答;(2)根據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亞硫酸鈣沉淀和水來分析解答;(3)根據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顯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來分析解答;(4)根據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氯化氫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來分析解答;(5)根據加熱氯化鈉和硫酸反應制取氯化氫氣體,同時生成硫酸鈉來分析解答;(6)根據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來分析解答;(7)根據氯化氫氣體有毒,為防止身體受到傷害,完成該實驗時一定要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反應物中不含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氮氣,則猜想3不合理;(2)SO2和CO2的化學性質相似,都能與水反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即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則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即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亞硫酸鈣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O2+Ca(OH)2=CaSO3↓+H2O;(3)根據實驗結論猜想2正確,即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為氯化氫,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顯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則小亮將產生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觀察到紫色石蕊溶液變紅;(4)根據實驗結論猜想2正確,即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為氯化氫,根據提供的試劑,二氧化硫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氯化氫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該反應無明顯現象,則可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觀察到無明顯現象,說明產生的氣體不是二氧化硫,而是氯化氫,即可得出猜想2正確;(5)實驗室可用加熱氯化鈉和硫酸反應制取氯化氫氣體,同時生成硫酸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Cl+H2SO4Na2SO4+2HCl↑,該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基本反應類型屬于復分解反應;(6)由于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所以實驗室制取氯化氫氣體最適宜的方法為加熱氯化鈉固體和濃硫酸的混合物,避免氯化氫溶于水,故選:C;(7)由于氯化氫氣體有毒,為防止身體受到傷害,完成該實驗時一定要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故答案為:(1)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反應物中不含氮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氮氣;(2)SO2+Ca(OH)2=CaSO3↓+H2O;(3)紫色石蕊溶液變紅;(4)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無明顯現象;(5)2NaCl+H2SO4Na2SO4+2HCl↑;復分解反應;(6)C;(7)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11.(2025 順德區二模)【科學探究】班級勞動基地的植物發黃、干癟,施加氮磷鉀肥料無果后,老師建議施用“鐵肥”,興趣小組對“鐵肥”展開系列探究。任務一:揭秘鐵肥“鐵肥”用于補充植物中鐵元素的肥料,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使葉脈保持綠色。“鐵”主要以亞鐵離子① Fe2+ (寫符號)被植物吸收。任務二:探究鐵肥“鐵肥”主要成分可能是FeCl2、FeSO4中的一種或兩種,興趣小組對鐵肥成分進行探究。【猜想】猜想一:FeCl2 猜想二:FeSO4 猜想三:② FeCl2和FeSO4 。【查閱資料】AgCl是白色難溶物,FeCO3是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設計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i.取少量鐵肥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入過量的③ b (填序號)溶液,過濾 a.BaCl2 b.Ba(NO3)2 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成立ii.往濾液滴入幾滴的AgNO3溶液 ④ 無明顯現象 【交流與討論】寫出“步驟i”的化學反應方程式⑤ FeSO4+Ba(NO3)2=BaSO4↓+Fe(NO3)2 ;將鐵肥和鉀肥(K2CO3混合施用以增強肥效,你同意嗎,請說出原因⑥ 不同意,鐵肥中的亞鐵離子與鉀肥中的碳酸根離子會生成難溶的碳酸亞鐵,降低肥效 ;任務三:制備鐵肥利用酸堿鹽知識嘗試制備鐵肥,設計方案如圖。i.“X”的物質類別是⑦ 鹽 。ii.方案中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⑧ bc (填字母)。【考點】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鹽的化學性質;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專題】科學探究.【答案】任務一:Fe2+;任務二:【猜想】FeCl2和FeSO4;【設計實驗】b;無明顯現象;【交流與討論】FeSO4+Ba(NO3)2=BaSO4↓+Fe(NO3)2;不同意,鐵肥中的亞鐵離子與鉀肥中的碳酸根離子會生成難溶的碳酸亞鐵,降低肥效;任務三:i.鹽;ii.bc。【分析】任務一:根據常見的離子符號書寫;任務二:根據不共存的離子分析;任務三:根據金屬的化學性質和復分解反應定義分析。【解答】解:任務一:“鐵肥”用于補充植物中鐵元素的肥料,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使葉脈保持綠色。“鐵”主要以亞鐵離子Fe2+形式吸收。故答案為:Fe2+;任務二:【猜想】“鐵肥”主要成分可能是FeCl2、FeSO4中的一種或兩種,結合已有猜想可知,猜想三:FeCl2和FeSO4;故答案為:FeCl2和FeSO4;【設計實驗】取少量鐵肥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入過量的Ba(NO3)2,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有硫酸根離子,因為鋇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產生白色沉淀硫酸鋇;往濾液滴入幾滴的AgNO3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沒有氯離子,因為氯離子與銀離子產生沉淀,故猜想二成立。故答案為:b;無明顯現象;【交流與討論】“步驟i”中硝酸鋇與硫酸亞鐵反應,產生硫酸鋇沉淀和硝酸亞鐵,化學反應方程式為FeSO4+Ba(NO3)2=BaSO4↓+Fe(NO3)2;不能將鐵肥和鉀肥(K2CO3混合施用,因為鐵肥中的亞鐵離子與鉀肥中的碳酸根離子會生成難溶的碳酸亞鐵,降低肥效。故答案為:FeSO4+Ba(NO3)2=BaSO4↓+Fe(NO3)2;不同意,鐵肥中的亞鐵離子與鉀肥中的碳酸根離子會生成難溶的碳酸亞鐵,降低肥效;任務三:i.“X”的物質類別是鹽,鐵與排在它后面金屬的硫酸鹽溶液置換,生成硫酸亞鐵;故答案為:鹽;ii.復分解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方案中屬于復分解反應的是bc。故答案為:bc。【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常見物質的性質,主要利用物質的性質來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結合各方面的條件得出正確結論。12.(2025 淮南一模)某小組在學習“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進行了如下探究。【提出問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還是溶解在水中?【查閱資料】①15℃、101kPa時,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表:溶劑 水 酒精溶解度 1.0 0.5②15℃時,在酒精中氫氧化鈉易溶,碳酸鈉微溶。【實驗設計】15℃、101kPa時,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實驗甲、實驗乙.【分析與表達】(1)如果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化學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2)實驗前,兩套裝置都進行氣密性檢查,實驗甲裝置氣密性檢查的方法是用手緊握左邊的試管,若U形管內液體出現 右高左低 現象,一段時間后回落到原位置,則說明左側試管氣密性 良好 (選填“良好”或“不好”);同理檢查右側試管。(3)實驗乙中,將氫氧化鈉完全滴入錐形瓶中,注射器會自動向內移動并將酒精推入錐形瓶中,活塞的移動速度 B (填字母)。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再變慢實驗乙中,還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在錐形瓶中觀察到白色渾濁現象 。(4)實驗乙中,120mL酒精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換成水,原因是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且碳酸鈉微溶于酒精 。(5)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與氫氧化鈉反應,但實驗乙的數據還不夠準確,造成實驗乙誤差的原因可能有 酒精具有揮發性 。(寫一條)【考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