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訓練44 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分值:100分(選擇題1~13題,每小題7分,共91分)(2025·八省聯考四川地理)梅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鎮景觀特征的新型鄉村聚落。近年來,該村致力于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美好共同體”。下圖為“梅林村1975年、200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圖”。據此完成1~3題。1.影響1975年、2020年該村房屋選址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A.道路布局、農田分布 B.河流分布、農田分布C.道路布局、河流分布 D.農田分布、道路布局2.相較于2000年,2020年該村( )A.工業用地規模擴大 B.農業用地規模擴大C.居住用地布局分散 D.公共建筑用地集中3.在建設“美好共同體”的過程中,該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發展區域商業中心B.建設優質商品糧基地C.打造大規模工業園D.推動用地多功能協同(2024·河南部分學校聯考)歷史文化村落是指形成于歷史發展過程之中,保留至今且具有獨特的物質形態及一定文脈特征的古村落,是人類聚落文明的重要遺產。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化村落眾多。下圖示意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的分布。完成4~6題。4.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整體分布距河較近,主要原因是有利于( )A.貿易 B.漁獵 C.取水 D.防洪5.浙江省西南部山區歷史文化村落密度較高,主要是因為其( )A.經濟發達,人口流動性大B.氣候宜人,適宜居住C.人口密集,村落數量多D.相對獨立,受外部擾動小6.浙江省位于陰坡的歷史文化村落數量是陽坡的1.41倍,其原因可能是陰坡( )A.光照多 B.耕地多C.降水多 D.地勢低(2024·廣東汕頭模擬)日本東京澀谷站地處谷地,該車站樞紐核心區采用“城市核”設計,將商業、公交、文化及公共服務等功能在樞紐核心區進行垂直疊加,實現不同功能的空間復合,從而提升城市服務能級。下圖示意日本東京澀谷站“城市核”。據此完成7~8題。7.東京澀谷站采用“城市核”模式,考慮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氣候條件 B.人口密度C.隔音效果 D.地形地勢8.下列功能區中,布局“城市核”對城市空間優化作用最大的是( )A.商業區 B.工業區C.低密度居住區 D.高密度居住區(2024·浙江寧波模擬)某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在城區部署電動汽車反向充電(電動汽車給電網充電)新型裝置。未來電動汽車既可作為交通工具,還可利用峰谷電的時機,成為“移動充電寶”,為車主增加收入。下圖為“該市局部城區示意圖”。完成9~10題。9.電動汽車反向充電的高峰時段最可能是( )A.0:00~4:00 B.8:00~12:00C.18:00~22:00 D.20:00~24:0010.反向充電新型裝置最可能布局在大型地面停車場,且工作日利用率高的區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25·河南新鄉期末)小堡村地處北京東郊,20世紀90年代,由于承接圓明園畫家村的搬遷,由從事傳統種植業的農村轉型為畫家集聚的藝術空間。小堡村繼承了圓明園畫家村的現代藝術精神和文化氛圍,其藝術空間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下圖)。2012年之后,小堡村藝術空間形態變化速度趨緩。據此完成11~13題。11.小堡村藝術空間形態變化過程中,可能減少的用地類型是( )A.交通建設用地 B.商業用地C.村民自住用地 D.會展用地12.與共生階段相比,小堡村爆發階段( )①入駐門檻較高 ②投資主體多元 ③治安管理難度增大 ④商業利潤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2012年之后,小堡村藝術空間形態變化速度趨緩,主要是因為( )A.土地租金上漲 B.開發接近飽和C.當地村民外遷 D.藝術市場萎縮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旅游型傳統村落空間重構是對現有居民點進行景觀要素的重建及聚落結構上的重組,可以實現聚落功能上的重塑。某村莊地處雪峰山,是集古樹林、梯田、古寨于一體的瑤族傳統村落,2009年該村所在的雪峰山大花瑤景區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和土地資源,引起村落居民點的空間重構。截至2021年,該村形成了包括古樹林、禁山碑等在內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花瑤挑花傳習所、文體廣場等旅游服務設施的村落景觀文化、社會交往核心區。下圖示意該村各村民小組位置(a)及2009~2021年居民點空間分布演變(b、c)。(1)指出該村落民居建筑的空間分布形態,并說明在空間重構過程中民居建筑功能的轉變。(2)長沖組民居建筑相對保持穩定,試簡述其原因。(3)說明該旅游型傳統村落居民點空間重構對推動鄉村振興的作用。答案精析1.D 2.A 3.D [第1題,由圖可知,1975年的居住用地零散分布在農田之中,故影響該村房屋選址的主要因素是農田分布;2020年居住用地沿主干道分布,故影響該村房屋選址的主要因素是道路布局。D正確。第2題,由圖可知,相較于2000年,2020年該村工業用地規模擴大、農業用地規模縮小,A正確,B錯誤;居住用地布局趨于集中分布,C錯誤;公共建筑用地基本維持不變,分布較為分散,D錯誤。第3題,由材料可知,梅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鎮景觀特征的新型鄉村聚落,不適宜發展區域商業中心,A錯誤;農業用地面積不斷減少,且靠近杭州主城區,不適宜建設優質商品糧基地,B錯誤;打造大規模工業園會侵占更多農業用地,可能造成環境污染,C錯誤;推動用地多功能協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符合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美好共同體”的愿景,D正確。]4.C 5.D 6.B [第4題,對于人類來說,河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水源、漁獵和交通運輸等。浙江省是我國歷史上耕作業發達的地區,歷史文化村落多分布在河流附近,主要是因為取水方便,C正確;古村落的主要產業是種植業,貿易量有限,漁獵量有限,A、B錯誤;村落建在河流沿岸反而容易遭到洪水的侵擾,D錯誤。 第5題,高海拔的山地地區可以為歷史文化村落提供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單元,降低村落的可進入性,從而減輕外部擾動對村落的影響,使村落得以較好地保存,D正確;浙江省西南部山區地勢起伏大,交通不便,人口流動性差,A錯誤;與北部平原相比,山區地形崎嶇,不適宜居住,人口較為稀疏,B、C錯誤。第6題,陰坡光照條件不如陽坡好,A錯誤;浙江省受山脈影響地形破碎,而歷史文化村落是農耕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故可以推斷陰坡耕地較多,B正確;陰坡為北坡,處于東南季風背風坡,降水少,C錯誤;陰坡和陽坡的地勢相差不大,D錯誤。]7.D 8.A [第7題,由文字材料可知,東京澀谷站地處谷地,在該車站的樞紐核心區將各種服務功能進行垂直疊加,減小了地形地勢對不同功能區分布的影響,因此考慮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地勢。選D。第8題,商業區人多地狹,布局“城市核”可在垂直方向上布局城市服務功能,減少用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城市空間優化作用最大,選A。]9.B 10.A [第9題,電動汽車反向充電是指電動汽車在電力需求低峰時段充電,而在電力需求高峰時段放電給電網,以平衡電網的供需關系。一般來說,電力需求的高峰時段是白天,尤其是工作日的上午和下午,在這個時間段內,商業、工業和居民用電都比較高。因此,電動汽車反向充電的高峰時段也應該是電力需求較高的時段。8:00~12:00是上午的工作時段,電力需求通常較高,故選B。第10題,反向充電新型裝置布局需要考慮到電力需求、停車場的規模和停車需求。大型地面停車場通常有充足的停車空間,而且如果停車場位于電力需求高的區域,反向充電裝置的利用率也會更高。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區域位于工業區,這里白天有大量車輛停放(工人停放),且電力需求較高。因此,甲區域是反向充電新型裝置布局的理想地點,工作日利用率會相對較高,A正確;居住區白天汽車停放較少,B錯誤;工作日商業區用電量相對工業區少,C錯誤;綠地用電量少,且不會有大量汽車停放,D錯誤。]11.C 12.C 13.B [第11題,隨著藝術空間的開發和商業化進程,原本用于村民自住的用地可能會轉變為商業用地、會展用地或交通建設用地,以滿足藝術空間的發展和游客的需求。因此,村民自住用地可能會減少,而交通建設用地、商業用地、會展用地可能增多,C正確。第12題,小堡村爆發階段藝術空間快速擴展,說明入駐門檻較低,①錯誤;隨著藝術產業鏈的發展,更多不同類型的投資主體進入小堡村投資藝術產業,②正確;由于外來流動人口增加,治安管理難度增大,③正確;小堡村爆發階段藝術相關建筑規模快速擴張,說明商業利潤較高,④錯誤。故選C。第13題,由材料可知,2012年至今,小堡村藝術空間已經占據絕大部分用地,未轉化為藝術空間的地方有限,故小堡村開發接近飽和,藝術空間形態變化速度趨緩,B正確。]14.(1)空間分布形態:條帶狀。功能轉變:從傳統單一居住型向“居住+經營/旅游”復合型轉變。(2)位于旅游發展外圍區(距離村落核心區較遠),且交通不便,受外部因素影響弱。(3)(民居建筑增加經營性功能)村民收入多元化,就業途徑增多,收入增加;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吸引人口回流;傳承和發揚花瑤文化,強化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第二部分 第二章 訓練45 城鎮化分值:100分(選擇題1~13題,每小題6分,共78分)(2024·河南豫南六校聯考)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城鎮化路徑可以概括為“雙軌城鎮化”,即“自下而上城鎮化”和“自上而下城鎮化”。自下而上城鎮化指城鎮化的動力和機制主要來自鄉村;自上而下城鎮化則是由政府提倡、主導,并給予政策支持,進而引導城鎮化的發展。據此完成1~3題。1.促使城鎮化自下而上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交通 B.勞動力C.土地 D.經濟2.自下而上城鎮化主要發生在我國的( )A.東南沿海 B.云貴高原C.西北內陸 D.黃河流域3.下列城市中最可能符合自上而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是( )①深圳 ②溫州 ③廣州 ④蘇州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2024·廣東汕頭模擬)與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業人口向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的異地城鎮化不同,就近城鎮化是指農業人口遷移到戶籍登記地所在省份的城鎮就業和居住的城鎮化過程。下圖示意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城市群甲和乙的就近城鎮化模式。據此完成4~5題。4.近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的主要動力是( )A.工業基礎雄厚 B.自然環境優越C.經濟快速發展 D.對外開放較早5.相比城市群甲,城市群乙( )A.城市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小B.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較弱C.應加快中小城鎮發展速度D.應鼓勵農業人口跨省遷移(2025·浙江湖州期末)日本的城鎮化經歷了城鎮化、逆城鎮化和再城鎮化過程。在此過程中,日本的人口遷移主要表現為從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的遷移,且年輕人占比高。下圖表示1960~2022年日本的城鎮化率和城鎮人口增長率。據此完成6~8題。6.日本經歷再城鎮化的時期是( )A.1960年~1975年 B.1975年~2000年C.2000年~2010年 D.2010年~2022年7.城鎮化過程中,日本人口遷移可能影響( )A.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加劇B.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減小C.非大都市圈就業機會減少D.大都市圈內交通壓力緩解8.2010年之后,日本城鎮人口增長率特點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國際人口遷移 B.人口自然增長C.國內人口遷移 D.逆城鎮化(2024·九省聯考貴州地理)生態綠楔指從城市外圍由寬變窄像楔子一樣楔入城市的大型生態用地。下面圖1示意長江沿岸某城市生態綠楔分布,圖2為該城市2013~2020年生態綠楔內部土地利用比重的變化。據此完成9~10題。9.該城市生態綠楔的主要生態作用是( )A.提升耕地質量B.改善城區空氣質量C.抑制洪澇侵襲D.增強城市熱島效應10.為維護生態綠楔的生態功能,該城市應( )①推進農田標準化建設 ②推廣城區屋頂綠化 ③加強水域岸線的監測 ④引導城市擴展方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4·湖北部分省級示范性高中聯考)由于郊區城鎮化產生了交通的“潮汐現象”,即每天早晨某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傍晚則相反。具體車流情況,根據城市功能區布局存在差異。為此,交通部門設置了“潮汐車道”,在早晚高峰期時,相應調整部分車道的行駛方向。下面左圖中a、b兩條折線分別示意某條溝通市中心和城郊主干道的雙向交通車流量,右圖示意該干道上的潮汐車道。完成11~13題。11.“潮汐車道”設置的主要目的是( )A.減少道路違章行駛 B.加強城市交通管理C.優化配置道路資源 D.美化城市道路景觀12.“潮汐式擁堵”在各大、中城市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①居民的“潮汐式出行” ②區域功能單一 ③城市機動車的高使用頻率 ④市中心交通擁堵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為緩解該干道不同時段交通擁堵,潮汐車道的管理運行是( )A.t1之前的時間段,潮汐車道開放為進城方向B.t1~t2時間段,潮汐車道開放為出城方向C.t3~t4時間段,潮汐車道開放為出城方向D.t4之后的時間段,潮汐車道開放為進城方向14.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中村村民市民化進程備受關注。改革開放前,Y村是典型的嶺南村落。20世紀80年代開始,政府對Y村進行城市建設,最終在其附近建成了新的城市中軸線和中央商務區(CBD)。發展過程中,村民對自住房屋進行加建和出租,Y村逐漸成為外來人口聚居地。2009年,Y村撤銷村委會建立居委會;2016年,歷經三年拆遷改造后,Y村居民實現回遷。圖1示意Y村現在的區位,圖2示意Y村村民的市民化過程。(1)從村落時代發展至今,概括Y村地域景觀發生的明顯變化。(2)分析城中村時代Y村成為外來人口聚居地的主要原因。(3)簡述城鎮化對Y村村民市民化的意義。答案精析1.D 2.A 3.B [第1題,據材料可知,自下而上城鎮化是指城鎮化的動力和機制主要來自鄉村,說明該類地區鄉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鄉鎮企業發展較早,推動了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就地轉移,屬于就地城鎮化模式,故影響城鎮化自下而上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經濟,選D。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自下而上城鎮化屬于就地城鎮化模式,四個選項中,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鄉鎮企業發展較廣泛,推動了鄉村就地城鎮化,A正確;云貴高原、西北內陸、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因此自下而上城鎮化發生概率較小,B、C、D錯誤。 第3題,自上而下的城鎮化是由政府提倡、主導,并給予政策支持,進而引導城鎮化的發展。選項中廣州屬于省會城市,深圳屬于經濟特區,二者城鎮化發展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符合自上而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①③對;溫州、蘇州鄉鎮企業發展較早,且發展速度較快,符合自下而上城鎮化的發展模式,②④錯誤。故選B。]4.C 5.C [第4題,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基礎較薄弱,A錯誤;自然環境對城鎮化的影響不大,且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較東部地區惡劣,B錯誤;近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是就近城鎮化的主要動力,C正確;我國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較晚,D錯誤。第5題,讀圖可知,相比城市群甲,城市群乙高就近城鎮化率城市遷入的農業人口主要來自本省其他縣,說明該地城市等級差距大,城市間經濟發展差距較大,A錯誤;相比城市群甲,城市群乙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較強,B錯誤;城市群乙的中小城鎮,特別是小城鎮發育不足,對農業遷移人口的吸引力較弱,應當重點發展中小城鎮,C正確;人口跨省遷移會導致省內勞動力資源不足,不利于本省經濟發展,故不應該鼓勵農業人口跨省遷移,D錯誤。]6.C 7.A 8.B [第6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可以反映城鎮化水平的高低。讀圖可知,日本1960年~1975年城鎮化水平提高,屬于城鎮化階段;1975年~2000年城鎮化水平保持穩定;2000年~2010年再一次經歷了城鎮化水平提高的過程,為再城鎮化階段;2010年~2022年城鎮化水平又保持穩定。故選C。第7題,在日本的城鎮化過程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遷往大都市圈,會導致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加劇,A正確,B錯誤;城鎮化過程往往伴隨著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非大都市圈就業機會并不會減少,C錯誤;隨著大都市圈城鎮人口增加,交通壓力加大,D錯誤。第8題,2010年之后,日本城鎮人口增長率很低,甚至降為負值,主要是因為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人口自然增長率小,B正確;日本經濟發達,吸引國際人口遷入,不會導致城鎮人口增長率為負值,A錯誤;2010年之后日本城鎮化水平基本穩定,沒有出現明顯逆城鎮化現象,國內人口遷移對城鎮人口增長率影響較小,C、D錯誤。]9.B 10.D [第9題,提升耕地質量不屬于生態功能,A錯誤;生態綠楔內部植被和水域面積較廣,可以改善城區空氣質量,降低城市熱島效應,B正確,D錯誤;生態綠楔可以調節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但不能抑制洪澇侵襲,C錯誤。第10題,推進農田標準化建設可以改善農田生產條件,但對維護生態綠楔的生態功能作用不大,①錯誤;屋頂綠化不屬于生態綠楔范圍,②錯誤;加強水域岸線的監測,發現問題后可以及時進行河湖水域岸線生態修復,③正確;引導城市擴展方向可以減少對生態綠楔用地的占用,維護生態綠楔的生態功能,④正確。故選D。]11.C 12.A 13.B [第11題,根據材料可知,“潮汐車道”是指根據交通流量的變化適時對車輛行駛方向進行調整的車道,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優化配置道路資源,減輕高峰期間交通壓力,減少城市交通擁堵,C正確。第12題,“潮汐式擁堵”在各大、中城市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居民的“潮汐式出行”,①對;區域功能單一,人們工作時間相差不大,“潮汐式擁堵”容易發生,②對;城市機動車使用頻率高,家庭轎車數量大,“潮汐式擁堵”容易發生,③對;市中心交通擁堵是結果,不是原因,④錯。故選A。第13題,根據右圖可知,早高峰出現在出城方向,晚高峰出現在進城方向,結合左圖的時間軸,可判斷a代表出城方向車流量,b代表進城方向車流量。t1之前的時間段和t4之后的時間段,進城方向和出城方向的交通量都低于道路通行能力,不需要開放潮汐車道,A、D錯誤;t1~t2時間段,出城方向交通量超過道路通行能力,出城交通擁堵,因此出城方向應開放潮汐車道,B正確;t3~t4時間段,進城方向交通量超過道路通行能力,進城方向交通擁堵,因此進城方向應開放潮汐車道,C錯誤。]14.(1)農業用地變為建筑用地;自建平房變為高樓;道路等級提高;鄉村景觀轉變為城鎮景觀。(2)村民可供出租的房源多;租金較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通勤時間較短;周圍就業機會多。(3)由農村村民轉變為城市居民;由主要從事第一產業轉變為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第二部分 第二章 訓練46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分值:100分(選擇題1~11題,每小題8分,共88分)(2025·八省聯考云南地理)我國傳統人力運輸方式有提、挑、扛、頂和背等。我國某省西北部山區,竹編背簍(下圖)是一種常見傳統背運工具,至今仍在使用。據此完成1~3題。1.該地傳統人力運輸方式多為背運,主要是因為當地( )A.坡陡路窄 B.蚊蟲襲擾C.地面濕滑 D.天氣多變2.該地多用竹子編制背簍的主要原因是( )A.硬度較高 B.工藝簡單C.造型美觀 D.取材方便3.推測該省最可能是( )A.吉林省 B.江蘇省C.湖南省 D.陜西省(2024·福建名校聯盟聯考)傳統建筑是長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產物。希巴姆古城(下圖)最早的建筑可追溯到公元300年。城內建筑密度大,民居多為5~10層的高樓,墻體為泥質且厚度較大,每個房間都裝有上下兩排窗戶,但窗口極小。據此完成4~5題。4.為解決居住問題,希巴姆古城城內建筑密度大、樓層高,但一度未向外擴展空間。這主要是為了( )A.避免洪水侵襲 B.改善采光條件C.靠近飲用水源 D.減少侵占耕地5.根據希巴姆古城的建筑特點,可推知其所在地區( )①晝夜溫差大 ②風沙日數多 ③地形起伏小 ④旱災頻率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5·河南洛陽期中)布拉諾島位于亞得里亞海北部,是水城威尼斯“辨識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原因是島上的房子都被刷上了鮮艷的顏色,被譽為“上帝的調色盤”。地方政府規定島上的居民必須每年為他們的房屋粉刷一次,這也成了當地人的狂歡。據此完成6~7題。6.該島居民上千年前就把房屋涂成明亮的顏色起源于( )A.旅游發展 B.打魚為生C.宗教信仰 D.房屋加固7.地方政府要求每年粉刷的主要目的是( )A.服務游客拍照 B.引導居民狂歡C.保持特色景觀 D.節省市政投資(2024·安徽合肥模擬)生活在大興安嶺北段的鄂溫克族人曾以游獵、捕魚和飼養馴鹿為生,形成一種移動的生態遷移聚落。這種聚落由若干家庭共同組成,稱為“烏力楞”。“烏力楞”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共同勞動、獵獲品平均分配等制度。下圖示意鄂溫克族人生存空間格局。據此完成8~9題。8.“烏力楞”選址主要考慮當地的( )A.地形和水源 B.氣候和土壤C.軍事和交通 D.政治和文化9.“烏力楞”蘊含的地域文化有利于鄂溫克族人( )①穩定食物來源 ②抵御野獸侵襲 ③適應氣候變化 ④開墾肥沃土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4·九省聯考甘肅地理)世界文化遺產“蘇庫爾文化景觀”位于非洲尼日利亞東北部海拔1 045米的石質山丘上(10°45′N,13°34′E),距州府約290千米,年平均氣溫約28 ℃,干濕季分明。該遺產以梯田、傳統村落、圣樹崇拜等為文化特色并傳承至今。右圖示意該遺產地的傳統村落景觀。據此回答10~11題。10.該遺產地居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 )A.糧食作物種植 B.干季游牧C.熱帶經濟作物種植 D.木材加工11.該遺產地發展旅游業的核心優勢是( )A.國內客源市場廣闊 B.開發資金充足C.人地融合文化獨特 D.交通體系發達12.(2025·廣東汕尾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挪威維加島位于北極圈南部淺水區,多山。島上的漁村、碼頭、倉庫、鴨房(一種小木棚,為歐絨鴨棲息而建,島上居民很久以前就以照料絨鴨為他們生活方式的中心)和燈塔與周圍自然景色相得益彰,構成一幅獨特的北極民俗圖。歐絨鴨主要棲息于海上,以其絨毛為原料制成的羽絨制品在國際市場備受歡迎。每年極地暖季,大量歐絨鴨聚集在此筑巢繁殖(三個月后,成功孵化出的小鴨便隨“父母”離開)。歐絨鴨筑巢時,會用大量枝葉、青草、海藻等筑巢底,以自身絨毛排列在巢中作內襯。下圖示意維加島的地理位置。(1)據圖文材料,簡述維加島拉南吸引歐絨鴨筑巢的自然條件。(2)推測維加島先民為歐絨鴨搭建人工鴨房的目的,并分析其對歐絨鴨繁殖的影響。(3)結合維加島的環境和景觀,說明維加島地域文化特點。答案精析1.A 2.D 3.C [第1題,該地位于我國某省西北部山區,地形起伏大,若采用背運方式運輸物體,走山路時可以更好地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也更省力,可以解放雙手協助攀爬,提高運輸的安全性。因此該地傳統人力運輸方式多為背運,主要是因為當地坡陡路窄,與蚊蟲襲擾、地面濕滑和天氣多變關系不大,A正確。第2題,該地多用竹子編制背簍的主要原因是山區竹林較多,便于就近取材,D正確;竹子編制的背簍硬度并不高,A錯誤;竹編工藝較為復雜,一般要專門的篾匠進行編制,B錯誤;背簍編制材料的選擇主要考慮是否方便、實用,造型美觀不是主要因素,C錯誤。第3題,竹子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地丘陵地區,吉林省和陜西省不是典型的竹子分布區,A、D錯誤;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平原地區,而湖南省山地丘陵分布面積廣,竹林較多,因此該省最可能是湖南省,C正確,B錯誤。]4.D 5.A [第4題,根據地理位置可知,希巴姆古城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全年高溫少雨,水分是制約其種植業發展和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根據材料“最早的建筑可追溯到公元300年”,可知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人們駕馭自然的能力極其有限,生產活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大。由圖可知,希巴姆古城是在該地區的綠洲上發展起來的,其糧食供應主要來自古城周圍的耕地。為減少侵占有限的耕地,古城居民選擇增加城內建筑密度,建筑物向高處發展,故選D。第5題,根據材料并結合區域特征可知,希巴姆古城所在地全年高溫少雨,晝夜溫差大,周圍沙漠廣布,風沙活動頻繁。“墻體為泥質且厚度較大”可以阻隔室內外熱量交換,阻隔室外高溫熱浪,使室內保持相對適宜的溫度;“每個房間都裝有上下兩排窗戶”利于通風,可在適宜的時段排出屋內的熱氣,降低屋內溫度。“窗口極小”是為了避免在通風時段,風沙通過窗戶進入室內,影響居住生活。綜合以上分析,可知①②項正確,故選A。]6.B 7.C [第6題,旅游發展是近現代的產物,而非上千年前就存在,因此房屋被涂成明亮的顏色不是起源于旅游發展,A錯誤;捕魚是小島居民主要的生計方式,他們用小木船出海打魚,修船工將修船剩下的油漆調為各種顏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風對木質房屋的侵蝕,這種習俗就一直延續到城市的建筑風貌上,B正確;一般宗教信仰對顏色沒有過多的要求,即使有,也是比較單一的色彩,C錯誤;房屋加固通常是通過結構性的措施來實現,而非通過改變房屋的顏色,D錯誤。第7題,地方政府要求島上的居民每年為他們的房屋粉刷一次,這一規定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島上獨特的色彩景觀,這種景觀是小島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C正確。]8.A 9.A [第8題,根據材料“鄂溫克族人曾以游獵、捕魚和飼養馴鹿為生”,故“烏力楞”選址靠近河流、森林,便于游獵、捕魚和獲得水源;讀圖可知,“烏力楞”位于河流凸岸,受洪水威脅小,堆積作用明顯,地形相對平坦,便于聚落建設。A正確。第9題,鄂溫克族人以游獵、捕魚和飼養馴鹿為生,聚落四周多原始森林,便于捕獵;靠近河流,便于捕魚,可以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烏力楞”由若干家庭共同組成,便于抵御野獸侵襲,①②正確。與適應氣候關系不大;鄂溫克族人以游獵、捕魚和飼養馴鹿為生,并非定居開墾農田,所以與開墾肥沃土地無關,③④錯。故選A。]10.C 11.C [第10題,由材料可知,當地有梯田景觀,應該以種植業為主,排除B、D;該遺產地位于海拔1 045米的石質山丘上,土層較薄,不利于糧食作物種植,排除A;由當地的緯度及年平均氣溫可知,該遺產地位于熱帶地區,干濕季分明,應為熱帶草原氣候,水分條件好,又因當地修建了梯田,地勢相對平坦,適合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故選C。第11題,由材料信息“該遺產以梯田、傳統村落、圣樹崇拜等為文化特色并傳承至今”可知,該地人地融合文化獨特,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故選C。]12.(1)拉南地處西風的背風地帶(維加島東北側),避風條件好;靠近沼澤地,筑巢材料充足;距海洋近且周圍海域水淺,便于歐絨鴨覓食和繁殖。(2)目的:人工鴨房位置固定,方便收集絨毛制作防寒制品,同時增加額外收入。影響:人工鴨房棲居空間較大且牢固(安全性好),利于歐絨鴨繁殖期躲避天敵;能避風且更舒適,有利于提高歐絨鴨繁殖存活率。(3)在高緯寒冷地帶(惡劣生存環境)中,形成了獨特、儉樸的生產生活方式(依靠捕魚和加工鴨絨毛為生)和獨具特色(鴨房等)的人文景觀,體現了當地居民頑強勇敢的精神品質和趨利避害的生活智慧,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人地和諧)的地域文化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訓練44 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docx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訓練45 城鎮化.docx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訓練46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