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期末核心考點 烴的衍生物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春 高郵市期末)酒作為調味劑,在烹飪領域發揮著奇妙的作用,其主要成分為乙醇,下列乙醇發生的反應中沒有C—O鍵斷裂的是( )A.乙醇制備乙醚B.乙醇與HBr制備C2H5BrC.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D.乙醇制取乙烯2.(2024秋 淮安期末)下列有關乙醇、乙酸說法正確的是( ?。?br/>A.都是無色無味的液體B.都能與金屬Na反應生成H2C.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D.都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3.(2024 江蘇學業考試)下列關于乙醇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官能團為﹣OHB.能與NaOH反應C.能使酸性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D.可用于殺菌消毒4.(2023春 崇川區期末)某同學設計實驗探究乙醇與鈉反應,并將生成的氣體通過灼熱的CuO,探究反應產物。已知:①CaCl2+xC2H5OH→CaCl2 xC2H5OH②Cu2O+2H+=Cu+Cu2++H2O,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夾持儀器已省略,干燥管內的試劑均足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裝置乙中的試劑不能與裝置丁中的試劑互換B.開始探究實驗時,應先向燒瓶中加入乙醇,再點燃酒精燈C.由加入乙醇的質量和裝置丙減少的質量可推知乙醇中羥基上的氫能與鈉反應D.將丙中生成的紅色固體溶于稀硝酸,溶液變藍,不能說明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5.(2023 姜堰區模擬)利用如表中裝置和試劑依次完成乙烯的制取、除雜及檢驗,其中不合理的是( ?。?br/>A B C D裝置試劑 無水乙醇和濃硫酸 氫氧化鈉溶液 品紅溶液 溴水A.A B.B C.C D.D6.(2024 江蘇模擬)實驗室進行乙酸乙酯的制備。下列相關原理,裝置及操作正確的是( ?。?br/>A.用裝置甲混合乙醇與濃硫酸B.用裝置乙制備乙酸乙酯C.用裝置丙收集乙酸乙酯D.用裝置丁提純乙酸乙酯7.(2024秋 常州期末)實驗室在如圖所示裝置中制備乙酸乙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在試管a中先加入濃硫酸,再加入乙醇和乙酸B.試管b中的試劑為飽和NaOH溶液C.試管b中的導管應伸入溶液液面以下D.若改為酒精燈直接加熱,則產物的純度下降8.(2024 江蘇學業考試)下列有關乙酸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常溫下為無色無味的液體B.能與Na2CO3溶液反應C.與乙醇互為同分異構體D.不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9.(2024秋 鎮江期末)鎮江被譽為“中國醋都”,食醋的主要成分為醋酸(CH3COOH),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CH3COOH的摩爾質量為60g/molB.CH3COOH+NaOH=CH3COONa+H2O屬于復分解反應C.CH3COOH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成CH3COO﹣和H+D.CH3COOH可以用于除水垢10.(2023春 雨花臺區期末)乙醛的銀鏡反應實驗如下:步驟1:向試管中加入1mL2%AgNO3溶液,邊振蕩邊滴加2%氨水,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并迅速轉化為灰褐色。步驟2:向試管中繼續滴加2%氨水,觀察到沉淀完全溶解。步驟3:再向試管中加入3滴乙醛溶液,振蕩,在60~70℃水浴中加熱,觀察到試管內壁形成了光亮銀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步驟1中觀察到的白色沉淀為AgOHB.步驟2中沉淀溶解是因為生成了銀氨配合物C.步驟3中產生銀鏡說明乙醛具有還原性D.實驗結束后試管壁上的銀可以用稀硫酸洗滌除去11.(2023春 天津期末)右圖為實驗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裝置圖.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br/>A.向a試管中先加入濃硫酸,然后邊搖動試管邊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B.試管b中導氣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目的是防止實驗過程中產生倒吸現象C.實驗時加熱試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時將乙酸乙酯蒸出,使反應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D.試管b中飽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隨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12.(2023 江蘇學業考試)乙醇在化工、醫療、食品及燃料等方面應用非常廣泛。乙醇與二甲醚的結構式如圖所示,下列關于乙醇與二甲醚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分子式不同B.碳氫鍵(C﹣H)數目相同C.互為同分異構體D.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相同13.(2022 鼓樓區模擬)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過程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步驟1: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邊振蕩邊緩緩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再加入幾片碎瓷片,加熱并收集蒸出的乙酸乙酯粗品。步驟2:向盛有乙酸乙酯粗品的試管中滴加1~2滴KMnO4溶液,振蕩,紫紅色褪去。步驟3: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乙酸乙酯粗品,振蕩,有氣泡產生。A.步驟1中使用過量的乙醇能提高乙酸的轉化率B.步驟1中使用碎瓷片的目的是作反應的催化劑C.步驟2中紫紅色變淺說明乙酸乙酯粗品含有乙烯D.步驟3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H+═H2O+CO2↑14.(2022 高郵市模擬)科學家研究了乙醇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新方法:2C2H5OH(g)CH3COOC2H5(g)+2H2(g)。在常壓下反應,冷凝收集,測得常溫下液態收集物中主要產物的質量分數如圖所示。關于該方法,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br/>A.反應溫度不宜超過300℃B.適當減小體系壓強,有利于提高乙醇平衡轉化率C.在催化劑作用下,乙酸是反應歷程中的中間產物D.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減少乙醚、乙烯等副產物是工藝的關鍵15.(2024 如東縣模擬)高分子是生產生活中的常見物質。下列物質中不屬于高分子的是( ?。?br/>A.纖維素 B.油脂 C.天然橡膠 D.聚乙烯16.(2022春 濱??h期末)下列有關溴乙烷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在溴乙烷中滴入AgNO3溶液,立即有淡黃色沉淀生成B.溴乙烷在加熱、NaOH水溶液作用下可生成乙烯C.溴乙烷在加熱、NaOH的醇溶液作用下可生成乙醇D.溴乙烷可用乙烯與溴化氫加成來制取17.(2023 常熟市開學)實驗室由乙醇制取溴乙烷(沸點為38.4℃)的實驗如下。步驟1:在試管Ⅰ中依次加入2mL蒸餾水、4mL濃硫酸、2mL95%的乙醇和3gNaBr粉末,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步驟2:在試管Ⅱ中注入蒸餾水并浸入裝有自來水的燒杯中,將試管Ⅰ的導管插入試管Ⅱ的蒸餾水中;步驟3:加熱試管Ⅰ至微沸狀態數分鐘后,冷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步驟1中加入蒸餾水的目的是減緩反應速率B.步驟2中裝有自來水的燒杯主要起冷卻作用C.由乙醇制取溴乙烷的有機反應屬于取代反應D.可用Na2SO3溶液除去溴乙烷中混有的Br218.(2024春 深圳期末)實驗室利用乙醇催化氧化制取粗乙醛(沸點為20.8℃,能與水混溶)的反應裝置如圖所示,關于實驗操作或敘述錯誤的是( ?。?br/>A.該反應中銅為催化劑,硬質玻璃管中銅網出現紅黑交替現象B.甲中選用熱水,有利于乙醇揮發,乙中選用冷水,有利于冷凝收集產物C.試管a中收集產物,加入Na有可燃性氣體生成,說明試管a中粗乙醛中混有乙醇D.不能利用分液的分離方法除去試管a內乙醛中的雜質19.(2024春 和平區期末)將1mol乙醇(其中的羥基氧用18O標記)在濃硫酸存在并加熱下與足量乙酸充分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生成的水分子中含有18O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不含有18OC.可能生成45g乙酸乙酯D.可能生成相對分子質量為88的乙酸乙酯20.(2024春 南開區期末)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備乙酸乙酯。實驗如下:①向濃H2SO4乙醇混合液中滴入乙酸后,加熱試管A②一段時間后,試管B中紅色溶液上方出現油狀液體③停止加熱,振蕩試管B,油狀液體層變薄,下層紅色溶液褪色④取下層褪色后的溶液,滴入酚酞后又出現紅色結合上述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加熱試管的目的之一是把乙酸乙酯及時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B.③中油狀液體層變薄主要是乙酸乙酯溶于Na2CO3溶液所致C.③中紅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酚酞溶于乙酸乙酯中D.③中振蕩試管B,產生氣泡,發生反應:期末核心考點 烴的衍生物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春 高郵市期末)酒作為調味劑,在烹飪領域發揮著奇妙的作用,其主要成分為乙醇,下列乙醇發生的反應中沒有C—O鍵斷裂的是( ?。?br/>A.乙醇制備乙醚B.乙醇與HBr制備C2H5BrC.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D.乙醇制取乙烯【分析】A.乙醇制備乙醚的反應為2C2H5OHC2H5OC2H5+H2O,該反應中一個乙醇分子的C—O鍵斷裂,另一個乙醇分子的O—H鍵斷裂,然后重新結合生成乙醚;B.反應為C2H5OH+HBrC2H5Br+H2O,反應中乙醇分子的C—O鍵斷裂,溴原子取代羥基;C.反應為2C2H5OH+O22CH3CHO+2H2O,該反應中是乙醇分子的O—H鍵和與羥基相連碳原子上的C—H鍵斷裂;D.反應為C2H5OHCH2=CH2↑+H2O,反應中乙醇分子的C—O鍵斷裂,同時脫去一分子水發生消去反應。【解答】解:A.乙醇制備乙醚的反應為2C2H5OHC2H5OC2H5+H2O,該反應中一個乙醇分子的C—O鍵斷裂,另一個乙醇分子的O—H鍵斷裂,然后重新結合生成乙醚,有C—O鍵斷裂,故A錯誤;B.乙醇與HBr制備C2H5Br的反應為C2H5OH+HBrC2H5Br+H2O,反應中乙醇分子的C—O鍵斷裂,溴原子取代羥基,有C—O鍵斷裂,故B錯誤;C.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應為2C2H5OH+O22CH3CHO+2H2O,該反應中是乙醇分子的O—H鍵和與羥基相連碳原子上的C—H鍵斷裂,沒有C—O鍵斷裂,故C正確;D.乙醇制取乙烯的反應為C2H5OHCH2=CH2↑+H2O,反應中乙醇分子的C—O鍵斷裂,同時脫去一分子水發生消去反應,有C—O鍵斷裂,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乙醇的化學性質,以及常見有機化學反應的反應機理和化學鍵的斷裂情況。2.(2024秋 淮安期末)下列有關乙醇、乙酸說法正確的是( ?。?br/>A.都是無色無味的液體B.都能與金屬Na反應生成H2C.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D.都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分析】A.乙醇是有香味的液體,乙酸具有刺激性氣味;B.鈉和乙醇、乙酸都能發生反應生成氫氣;C.乙醇是中性的非電解質;D.乙酸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解答】解:A.乙醇、乙酸是無色,有氣味的液體,故A錯誤;B.乙醇、乙酸的官能團中的氫原子和鈉發生反應生成氫氣,故B正確;C.乙酸是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乙醇是醇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故C錯誤;D.乙醇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乙酸不能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乙醇和乙酸的性質比較,注意知識的熟練掌握,題目難度不大。3.(2024 江蘇學業考試)下列關于乙醇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r/>A.官能團為﹣OHB.能與NaOH反應C.能使酸性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D.可用于殺菌消毒【分析】A.乙醇由﹣OH和﹣C2H5構成;B.乙醇為中性物質,為非電解質;C.乙醇具有還原性;D.乙醇可使蛋白質變性。【解答】解:A.乙醇由﹣OH和﹣C2H5構成,﹣OH是乙醇的官能團,故A正確;B.乙醇為中性物質,為非電解質,與NaOH溶液不反應,故B錯誤;C.乙醇具有還原性,高錳酸鉀溶液具有強氧化性,兩者反應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此反應類型為氧化反應,故C正確;D.75%的乙醇水溶液可以使蛋白質變性,則可用于殺菌消毒,故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為高頻考點,把握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為解答的關鍵,側重常見有機物性質的考查,題目難度不大。4.(2023春 崇川區期末)某同學設計實驗探究乙醇與鈉反應,并將生成的氣體通過灼熱的CuO,探究反應產物。已知:①CaCl2+xC2H5OH→CaCl2 xC2H5OH②Cu2O+2H+=Cu+Cu2++H2O,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夾持儀器已省略,干燥管內的試劑均足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裝置乙中的試劑不能與裝置丁中的試劑互換B.開始探究實驗時,應先向燒瓶中加入乙醇,再點燃酒精燈C.由加入乙醇的質量和裝置丙減少的質量可推知乙醇中羥基上的氫能與鈉反應D.將丙中生成的紅色固體溶于稀硝酸,溶液變藍,不能說明紅色固體中含有Cu2O【專題】有機實驗綜合.【分析】A.乙中的CaCl2的作用為除去生成H2中的乙醇,丁中無水CuSO4作用是驗證丙中生成水;B.將甲中生成過量的H2通入丙中,除去丙中的空氣后,再點燃酒精燈;C.當除去丙中的空氣后H2再與CuO反應生成水;D.H2與CuO反應生成紅色固體Cu,Cu與稀硝酸可以反應生成藍色Cu(NO3)2溶液。【解答】解:A.丁中無水CuSO4作用是驗證丙中生成水,乙中的CaCl2的作用為除去生成H2中的乙醇,不能互換,故A正確;B.將甲中生成過量的H2通入丙中,除去丙中的空氣后,再點燃酒精燈,故B正確;C.乙醇與鈉反應生成的H2先排盡裝置中的空氣,當除去丙中的空氣后H2再與CuO反應生成水,不能用于計算確定,故C錯誤;D.H2與CuO反應生成紅色固體Cu,Cu與稀硝酸可以反應生成藍色Cu(NO3)2溶液,故紅色固體可以為Cu,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實驗方案的設計,側重考查學生有機實驗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5.(2023 姜堰區模擬)利用如表中裝置和試劑依次完成乙烯的制取、除雜及檢驗,其中不合理的是( ?。?br/>A B C D裝置試劑 無水乙醇和濃硫酸 氫氧化鈉溶液 品紅溶液 溴水A.A B.B C.C D.D【專題】氣體的制備與性質檢驗類實驗.【分析】A.溫度計用來測量混合液溫度,不是生成氣體的溫度;B.反應過程中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氣體,通過氫氧化鈉溶液可以除去乙烯氣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和揮發出來的乙醇;C.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紅溶液褪色,用來檢驗二氧化硫氣體是否除盡;D.乙烯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使溴水褪色,可證明制得的氣體含有乙烯。【解答】解:A.無水乙醇和濃硫酸共熱到170℃發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溫度計的作用是測量混合液的反應溫度,不是生成氣體的溫度,則溫度計應插入反應混合液中,故A錯誤;B.由于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使部分乙醇發生脫水生成碳單質,碳與濃硫酸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氣體,則制得的乙烯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乙醇蒸汽,通過氫氧化鈉溶液除去乙烯氣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和易溶于水的乙醇,故B正確;C.由于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可與溴水反應,再通過品紅溶液,檢驗二氧化硫氣體是否除盡,防止干擾后續實驗現象,故C錯誤;D.最后將氣體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說明乙烯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可證明制得的氣體含有乙烯,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乙烯的制備以及生成物的檢驗,難度不大,熟悉乙烯制備過程中的實驗原理、副反應及其產物是解答的關鍵。6.(2024 江蘇模擬)實驗室進行乙酸乙酯的制備。下列相關原理,裝置及操作正確的是( )A.用裝置甲混合乙醇與濃硫酸B.用裝置乙制備乙酸乙酯C.用裝置丙收集乙酸乙酯D.用裝置丁提純乙酸乙酯【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理解與辨析能力.【分析】A.混合時應將濃硫酸注入乙醇中;B.乙醇、乙酸加熱時發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濃硫酸作催化劑、吸水劑,加入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C.飽和碳酸鈉可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酯的溶解度;D.用蒸餾的方式分離出乙酸乙酯,溫度計水銀球應該在燒瓶的支管口。【解答】解:A.混合時應將濃硫酸注入乙醇中,故A錯誤;B.酯化反應中濃硫酸作催化劑、吸水劑,加入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圖中裝置合理,故B正確;C.飽和碳酸鈉可吸收乙醇、除去乙酸、降低酯的溶解度,圖中裝置應該用飽和碳酸鈉溶液收集乙酸乙酯,且導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故C錯誤;D.用蒸餾的方式分離出乙酸乙酯,溫度計水銀球應該在燒瓶的支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有機物的性質,側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7.(2024秋 常州期末)實驗室在如圖所示裝置中制備乙酸乙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在試管a中先加入濃硫酸,再加入乙醇和乙酸B.試管b中的試劑為飽和NaOH溶液C.試管b中的導管應伸入溶液液面以下D.若改為酒精燈直接加熱,則產物的純度下降【專題】無機實驗綜合;分析與推測能力.【分析】A.根據實驗室制備乙酸乙酯的實驗步驟,通常是先加入乙醇和乙酸,再加入濃硫酸,因為濃硫酸的稀釋會放出大量熱量,應該最后加入;B.根據乙酸乙酯的制備反應,試管b中通常使用飽和碳酸鈉溶液;C.試管b中的導管不應伸入溶液液面以下,防倒吸;D.根據加熱方式對反應的影響,若改為酒精燈直接加熱,可能會導致反應溫度過高,從而引起副反應,導致產物的純度下降。【解答】解:A.在試管a中應先加入乙醇和乙酸,再加入濃硫酸,故A錯誤;B.試管b中的試劑通常為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未反應的乙醇和乙酸,同時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層,故B錯誤;C.試管b中的導管不能伸入溶液液面以下,防倒吸,故C錯誤;D.若改為酒精燈直接加熱,則可能導致反應溫度過高,引起副反應,產物的純度下降,故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乙酸乙酯的實驗室制備方法,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了解實驗步驟、反應條件和產物處理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8.(2024 江蘇學業考試)下列有關乙酸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常溫下為無色無味的液體B.能與Na2CO3溶液反應C.與乙醇互為同分異構體D.不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理解與辨析能力.【分析】A.常溫下乙酸是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液體;B.乙酸具有酸性;C.乙酸與乙醇分子式不同;D.乙酸具有酸性。【解答】解:A.常溫下乙酸是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液體,故A錯誤;B.乙酸具有酸性,可與Na2CO3溶液反應,故B正確;C.分子式相同,結構不同的化合物互為同分異構體,乙酸與乙醇分子式不同,不互為同分異構體,故C錯誤;D.乙酸具有酸性,可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有機物的結構與性質,側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9.(2024秋 鎮江期末)鎮江被譽為“中國醋都”,食醋的主要成分為醋酸(CH3COOH),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CH3COOH的摩爾質量為60g/molB.CH3COOH+NaOH=CH3COONa+H2O屬于復分解反應C.CH3COOH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成CH3COO﹣和H+D.CH3COOH可以用于除水垢【專題】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專題;理解與辨析能力.【分析】CHCOOH具有酸的通性,是弱酸,據此進行解答。【解答】解:A.CH3COOH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0,則其摩爾質量為60g/mol,故A正確;B.CH3COOH+NaOH=CH3COONa+H2O屬于復分解反應,故B正確;C.CH3COOH是弱酸,不能完全電離,故C錯誤;D.CH3COOH的酸性大于碳酸,故可以用于除水垢,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醋酸的相關性質,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題目比較簡單。10.(2023春 雨花臺區期末)乙醛的銀鏡反應實驗如下:步驟1:向試管中加入1mL2%AgNO3溶液,邊振蕩邊滴加2%氨水,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并迅速轉化為灰褐色。步驟2:向試管中繼續滴加2%氨水,觀察到沉淀完全溶解。步驟3:再向試管中加入3滴乙醛溶液,振蕩,在60~70℃水浴中加熱,觀察到試管內壁形成了光亮銀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步驟1中觀察到的白色沉淀為AgOHB.步驟2中沉淀溶解是因為生成了銀氨配合物C.步驟3中產生銀鏡說明乙醛具有還原性D.實驗結束后試管壁上的銀可以用稀硫酸洗滌除去【專題】有機實驗綜合;探究與創新能力.【分析】A.氨水少量時,氨水中一水合氨電離出氫氧根離子和銀離子結合成白色的AgOH沉淀;B.AgOH與NH3 H2O反應生成 Ag(NH3)2OH而溶解;C.[Ag(NH3)2]OH和乙醛發生銀鏡反應生成Ag,Ag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而乙醛發生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被氧化;D.可以用具有強氧化性的硝酸溶解Ag。【解答】解:A.氨水少量時,氨水中一水合氨電離出氫氧根離子和銀離子結合成白色的AgOH沉淀,因此步驟1中觀察到的白色沉淀為AgOH,故A正確;B.AgOH與NH3 H2O反應生成 Ag(NH3)2OH而溶解,AgOH轉變成[Ag(NH3)2]+,故B正確;C.[Ag(NH3)2]OH和乙醛發生銀鏡反應生成Ag,Ag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而乙醛發生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被氧化,步驟3中產生銀鏡說明乙醛具有還原性,故C正確;D.可以用具有強氧化性的硝酸溶解Ag,試管內壁的銀鏡,可用稀硝酸洗去,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實驗方案的設計,側重考查學生有機實驗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11.(2023春 天津期末)右圖為實驗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裝置圖.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br/>A.向a試管中先加入濃硫酸,然后邊搖動試管邊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B.試管b中導氣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目的是防止實驗過程中產生倒吸現象C.實驗時加熱試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時將乙酸乙酯蒸出,使反應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D.試管b中飽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隨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分析】A、濃硫酸密度大,應將濃硫酸加入到乙醇中,以防酸液飛濺,乙酸易揮發,冷卻后再加入乙酸;B、a試管受熱不均,試管b中的導管伸入液面下可能發生倒吸;C、根據平衡移動原理分析;D、制備乙酸乙酯時常用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乙酸乙酯,目的是除去乙醇和乙酸、便于聞乙酸乙酯的香味,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層.【解答】解:A、配制混合液時先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邊振蕩邊加入濃硫酸,冷卻后再加入冰醋酸,故A錯誤;B、a試管受熱不均,試管b中的導管伸入液面下可能發生倒吸,導管要插在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防止倒吸,故B正確;C、反應為可逆反應,及時將乙酸乙酯蒸出,使反應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故C正確;D、制備乙酸乙酯時常用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乙酸乙酯,目的是除去乙醇和乙酸、便于聞乙酸乙酯的香味,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層,故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備以及對操作與反應裝置理解,題目難度不大,注意制取乙酸乙酯加入試劑時應考慮濃硫酸的稀釋問題.12.(2023 江蘇學業考試)乙醇在化工、醫療、食品及燃料等方面應用非常廣泛。乙醇與二甲醚的結構式如圖所示,下列關于乙醇與二甲醚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式不同B.碳氫鍵(C﹣H)數目相同C.互為同分異構體D.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相同【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分析】A.乙醇與二甲醚分子式都是C2H6O;B.1個乙醇分子含有5個C﹣H,1個二甲醚含有6個C﹣H;C.分子式相同結構不同的有機物互為同分異構體;D.結構決定性質。【解答】解:A.乙醇與二甲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都是C2H6O,故A錯誤;B.1個乙醇分子含有5個C﹣H,1個二甲醚含有6個C﹣H,二者含C﹣H鍵數不同,故B錯誤;C.乙醇與二甲醚分子式都是C2H6O,結構不同,互為同分異構體,故C正確;D.乙醇與二甲醚雖然分子式相同,但是二者結構不同,性質不同,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有機物結構與性質,熟悉乙醇與二甲醚結構組成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13.(2022 鼓樓區模擬)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過程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步驟1: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邊振蕩邊緩緩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再加入幾片碎瓷片,加熱并收集蒸出的乙酸乙酯粗品。步驟2:向盛有乙酸乙酯粗品的試管中滴加1~2滴KMnO4溶液,振蕩,紫紅色褪去。步驟3: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乙酸乙酯粗品,振蕩,有氣泡產生。A.步驟1中使用過量的乙醇能提高乙酸的轉化率B.步驟1中使用碎瓷片的目的是作反應的催化劑C.步驟2中紫紅色變淺說明乙酸乙酯粗品含有乙烯D.步驟3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H+═H2O+CO2↑【專題】有機實驗綜合.【分析】乙酸、乙醇在濃硫酸作用下發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該反應為可逆反應,增大某一反應物,有利于另一反應物的轉化;碳酸鈉溶液有利于吸收乙醇、乙酸、分離乙酸乙酯;乙醇具有還原性,可以被高錳酸鉀氧化。【解答】解:A.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該反應為可逆反應,增大某一反應物,有利于另一反應物的轉化,使用過量的乙醇能提高乙酸的轉化率,故A正確;B.步驟1中使用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液體暴沸,故B錯誤;C.步驟2中紫紅色變淺說明乙醇具有還原性,故C錯誤;D.步驟3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CH3COOH═H2O+CO2↑+2CH3COO﹣,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取原理,把握反應原理即可解答,注意濃硫酸和飽和碳酸鈉溶液的作用,本題目難度不大。14.(2022 高郵市模擬)科學家研究了乙醇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新方法:2C2H5OH(g)CH3COOC2H5(g)+2H2(g)。在常壓下反應,冷凝收集,測得常溫下液態收集物中主要產物的質量分數如圖所示。關于該方法,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br/>A.反應溫度不宜超過300℃B.適當減小體系壓強,有利于提高乙醇平衡轉化率C.在催化劑作用下,乙酸是反應歷程中的中間產物D.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減少乙醚、乙烯等副產物是工藝的關鍵【專題】有機實驗綜合.【分析】A.根據圖知,溫度超過300℃時乙酸乙酯質量分數減少、乙醚質量分數增大;B.其它條件不變時,減小壓強平衡正向移動;C.由圖可知,乙酸的量逐漸增大,不是中間產物;D.催化劑具有選擇性。【解答】解:A.據圖知,溫度超過300℃時乙酸乙酯質量分數減少、乙醚質量分數增大,導致副產物含量增大,所以溫度不宜超過300℃,故A正確;B.其它條件不變時,減小壓強平衡正向移動,乙醇的轉化率升高,故B正確;C.由圖可知,液態收集物中乙醛產量初期偏大,但是慢慢就隨著乙酸乙酯的產量增大而減小,所以乙醛是反應歷程中的中間產物,而乙酸的量逐漸增大,不是中間產物,故C錯誤;D.工藝的關鍵是減少乙醚、乙烯等副產物的產生,催化劑具有選擇性,所以可以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來實現,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平衡影響因素,側重考查圖象分析判斷及知識綜合應用能力,明確圖中曲線含義、外界條件對平衡影響原理是解本題關鍵,D為解答易錯點,題目難度不大。15.(2024 如東縣模擬)高分子是生產生活中的常見物質。下列物質中不屬于高分子的是( )A.纖維素 B.油脂 C.天然橡膠 D.聚乙烯【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分析與推測能力.【分析】A.根據纖維素的相對分子質量進行分析;B.根據油脂的相對分子質量進行分析;C.根據天然橡膠的相對分子質量進行分析;D.根據聚乙烯的相對分子質量進行分析。【解答】解:A.纖維素是多糖,相對分子質量在一萬以上,屬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錯誤;B.油脂相對分子質量較小,不屬于高分子化合物,故B正確;C.天然橡膠是聚異戊二烯,相對分子質量在一萬以上,屬于高分子化合物,故C錯誤;D.聚乙烯是乙烯的加聚產物,相對分子質量在一萬以上,屬于高分子化合物,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高分子化合物的判斷。注意完成此題,需要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定義,即相對分子質量在一萬以上的化合物。掌握常見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是解題的關鍵。16.(2022春 濱??h期末)下列有關溴乙烷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在溴乙烷中滴入AgNO3溶液,立即有淡黃色沉淀生成B.溴乙烷在加熱、NaOH水溶液作用下可生成乙烯C.溴乙烷在加熱、NaOH的醇溶液作用下可生成乙醇D.溴乙烷可用乙烯與溴化氫加成來制取【專題】有機反應.【分析】A.溴乙烷難溶于水,不會發生電離;B.在氫氧化鈉的水溶液加熱的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生成乙醇;C.在氫氧化鈉的醇溶液加熱的條件下發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D.乙烯與溴化氫可發生加成反應。【解答】解:A.溴乙烷難溶于水,因此滴入硝酸銀溶液不會生成溴化銀淡黃色沉淀,故A錯誤;B.溴乙烷在加熱、NaOH水溶液作用下發生取代反應,也稱水解反應,產物為乙醇,故B錯誤;C.溴乙烷在加熱、NaOH的醇溶液作用下發生消去反應,產物為乙烯,故C錯誤;D.乙烯與溴化氫加成可生成溴乙烷,故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溴乙烷的性質,對比考查了溴乙烷取代反應與消去反應的反應條件、產物,側重考查歸納與總結的能力,題目難度不大。17.(2023 常熟市開學)實驗室由乙醇制取溴乙烷(沸點為38.4℃)的實驗如下。步驟1:在試管Ⅰ中依次加入2mL蒸餾水、4mL濃硫酸、2mL95%的乙醇和3gNaBr粉末,塞上帶導管的橡皮塞;步驟2:在試管Ⅱ中注入蒸餾水并浸入裝有自來水的燒杯中,將試管Ⅰ的導管插入試管Ⅱ的蒸餾水中;步驟3:加熱試管Ⅰ至微沸狀態數分鐘后,冷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步驟1中加入蒸餾水的目的是減緩反應速率B.步驟2中裝有自來水的燒杯主要起冷卻作用C.由乙醇制取溴乙烷的有機反應屬于取代反應D.可用Na2SO3溶液除去溴乙烷中混有的Br2【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分析】A.濃硫酸和溴化鈉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HBr,溶液中HBr和乙醇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溴乙烷;B.溴乙烷的沸點為38.4℃,冷水冷卻得到液態溴乙烷;C.有機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和原子團取代發生的反應為取代反應;D.Na2SO3溶液具有還原性,溴單質具有氧化性,二者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解答】解:A.步驟1中濃硫酸和溴化鈉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HBr,HBr與乙醇反應生成溴乙烷,加入蒸餾水是收集HBr,故A錯誤;B.溴乙烷的沸點為38.4℃,步驟2中裝有自來水的燒杯主要起冷卻作用,故B正確;C.由乙醇制取溴乙烷的有機反應為CH3CH2OH+HBrCH3CH2Br+H2O,屬于取代反應,故C正確;D.Na2SO3溶液具有還原性,可用Na2SO3溶液除去溴乙烷中混有的Br2,故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溴乙烷的制備原理和反應過程,注意知識的熟練掌握,題目難度不大。18.(2024春 深圳期末)實驗室利用乙醇催化氧化制取粗乙醛(沸點為20.8℃,能與水混溶)的反應裝置如圖所示,關于實驗操作或敘述錯誤的是( )A.該反應中銅為催化劑,硬質玻璃管中銅網出現紅黑交替現象B.甲中選用熱水,有利于乙醇揮發,乙中選用冷水,有利于冷凝收集產物C.試管a中收集產物,加入Na有可燃性氣體生成,說明試管a中粗乙醛中混有乙醇D.不能利用分液的分離方法除去試管a內乙醛中的雜質【專題】有機實驗綜合;探究與創新能力.【分析】甲裝置提供氣態的乙醇,則甲中選用熱水,硬質試管中氧氣與Cu反應:2Cu+O22CuO,甲中揮發出的乙醇再與CuO反應:CH3CH2OH+CuOCH3CHO+Cu+H2O,可以觀察到銅網出現紅色和黑色交替的現象,銅作催化劑,乙中選用冷水,用于冷凝生成的乙醛,乙中試管收集到粗乙醛,空氣中的氧氣參與反應而被消耗,則集氣瓶中收集到的氣體主要是氮氣,據此解答。【解答】解:甲裝置提供氣態的乙醇,則甲中選用熱水,硬質試管中氧氣與Cu反應:2Cu+O22CuO,甲中揮發出的乙醇再與CuO反應:CH3CH2OH+CuOCH3CHO+Cu+H2O,可以觀察到銅網出現紅色和黑色交替的現象,銅作催化劑,乙中選用冷水,用于冷凝生成的乙醛,乙中試管收集到粗乙醛,空氣中的氧氣參與反應而被消耗,則集氣瓶中收集到的氣體主要是氮氣;A.實驗室利用乙醇催化氧化制取粗乙醛,Cu首先與氧氣反應生成黑色的CuO,CuO再與乙醇反應生成紅色的Cu,則該反應中銅為催化劑,硬質玻璃管中銅網出現紅黑交替現象,故A正確;B.由分析可知,甲中選用熱水,將無水乙醇變為乙醇蒸氣,有利于乙醇揮發,乙中選用冷水,有利于冷凝收集產物,故B正確;C.鼓入的空氣中含有水蒸氣,乙醇催化氧化也生成水,導致試管a的粗乙醛中混有水,加入的Na會與水反應生成具有可燃性的H2,所以試管a中收集產物,加入Na有可燃性氣體生成,不能說明試管a中粗乙醛中混有乙醇,故C錯誤;D.試管a的乙醛中混有水和乙醇,乙醛與水、乙醇均能混溶,不會出現分層,則不能利用分液的分離方法除去試管a內乙醛中的雜質,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實驗方案的設計,側重考查學生有機實驗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19.(2024春 和平區期末)將1mol乙醇(其中的羥基氧用18O標記)在濃硫酸存在并加熱下與足量乙酸充分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生成的水分子中含有18O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不含有18OC.可能生成45g乙酸乙酯D.可能生成相對分子質量為88的乙酸乙酯【專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及推斷;分析與推測能力.【分析】與CH3COOH發生酯化反應:,據此分析;【解答】解:A.根據分析可知,生成的水中不含18O原子,故A錯誤;B.根據分析可知,乙酸乙酯中含有18O原子,故B錯誤;C.該反應為可逆反應,參加反應,生成酯的物質的量為0<n(酯)<1mol,即質量關系為0<m(酯)<90g,故C正確;D.生成乙酸乙酯的相對分子質量為90,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酯化反應的原理和特點,以及對反應物和生成物中同位素標記的理解。酯化反應中,醇提供羥基中的氫原子,羧酸提供羥基,生成水和酯。20.(2024春 南開區期末)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備乙酸乙酯。實驗如下:①向濃H2SO4乙醇混合液中滴入乙酸后,加熱試管A②一段時間后,試管B中紅色溶液上方出現油狀液體③停止加熱,振蕩試管B,油狀液體層變薄,下層紅色溶液褪色④取下層褪色后的溶液,滴入酚酞后又出現紅色結合上述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加熱試管的目的之一是把乙酸乙酯及時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B.③中油狀液體層變薄主要是乙酸乙酯溶于Na2CO3溶液所致C.③中紅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酚酞溶于乙酸乙酯中D.③中振蕩試管B,產生氣泡,發生反應:【專題】有機實驗綜合;探究與創新能力.【分析】A.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應是可逆反應,及時蒸出乙酸乙酯;B.③中油狀液體層變薄主要是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被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所致;C.酚酞是有機物,易溶于有機溶劑;D.③中振蕩試管B,產生氣泡,醋酸和碳酸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解答】解:A.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應是可逆反應,加熱試管的目的之一是及時蒸出乙酸乙酯,使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故A正確;B.③中油狀液體層變薄主要是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被飽和碳酸鈉溶液吸收所致,故B錯誤;C.酚酞是有機物,易溶于有機溶劑,③中紅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酚酞溶于乙酸乙酯,故C正確;D.③中振蕩試管B,產生氣泡,醋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醋酸鈉和二氧化碳,離子方程式為:,故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實驗方案的設計,側重考查學生有機實驗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