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洛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質量檢測地理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共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球狀風化是指由于巖石突出的棱角易受風化,導致棱角逐漸縮減,最終趨向球形的風化過程。圖1為澳大利亞北領地的花崗巖球狀風化地貌景觀,圖2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形成圖1中景觀的巖石屬于圖2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2.圖1所示景觀的形成過程可能是( )A.高溫高壓→節理發育→地殼抬升→球狀風化 B.地殼抬升→固結成巖→節理發育→球狀風化C.巖漿活動→地殼抬升→風力侵蝕→球狀風化 D.冷卻凝固→地殼抬升→節理發育→球狀風化盛海灣位于山東半島北部(如圖),瀕臨北黃海。研究表明,威海灣南部海域存在明顯的季節性上升流,上升流出現時海灣內海水呈現有規律的運動。據此完成3-5題。3.推測威海灣南部出現上升流的季節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上升流出現時,威海灣甲、乙兩處海水運動的方向是( )A.甲處從北黃海流入威海灣,乙處從威海灣流入北黃海B.甲處從威海灣流入北黃海,乙處從北黃海流入威海灣C.甲處從北黃海流入威海灣,乙處從北黃海流入威海灣D.甲處從威海灣流入北黃海,乙處從威海灣流入北黃海5.發生上升流的海域周邊( )①降水增多 ②降水減少 ③氣溫上升 ④氣溫下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是甲烷與水在低溫高壓下形成的類冰結晶物質,多賦存于深海海底地層。當地質結構變化或壓力變動時,甲烷溢出形成“冷泉”。甲烷既是強效溫室氣體也是潛在清潔能源,冷泉滲漏區超80%的甲烷會被微生物代謝利用,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獨特的冷泉生態系統。如圖為甲烷釋放、運移及對海洋的影響路徑圖。據此完成6-8題。6.圖中①、②、③、④分別是( )A.反射地面輻射、海水溫度上升、海平面升高、溶解大氣CO2增多B.吸收地面輻射、海水溫度上升、海平面升高、溶解大氣CO2增多C.增強太陽輻射、海平面升高、海水溫度上升、抑制海水對流D.吸收地面輻射、海水溫度上升、海平面升高、抑制海水對流7.下列關于“冷泉”現象,敘述正確的是( )A.形成于低溫高壓環境 B.多見于巖漿巖海底地層C.集中于板塊邊界地帶 D.促進海底甲烷資源形成8.冷泉底棲生物群落( )A.通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 B.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 C.有利于海底沉積層形成 D.制約生物多樣性演化咸潮是沿海河口因海水上潮入侵河道,使河水鹽度升高的現象,珠江口是我國成潮多發的區域。2023年,位于珠江上游西江段的大藤峽水利工程建成投運,與上游的天生橋、下游珠海本地的竹銀水庫一道,構成了流域水資源配置的“三道防線”,有效“壓咸補淡”,保障了珠江口淡水供應的穩定性。如圖示意珠江流域范圍及主要水利工程分布。據此回答9-11題。9.珠江口咸潮最嚴重的時間是(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2月10.珠江流域水資源配置“三道防線”的作用表現在( )A.天生橋水庫應急調水,適時向下游補水 B.大藤峽水庫儲備水源,持續向下游補水C.竹銀水庫抓時機蓄水,確保供水量穩定 D.各水庫獨立運行,保障流域水資源配置11.除利用水利工程“壓咸補淡”之外,保障珠江口淡水供應的措施還有( )A.加強河口清淤,降低河床高度 B.修復河口生態,提高調節能力C.咸潮期珠江口轉向下游取水 D.取締高耗水產業,保障淡水供應2016年安徽省啟動合肥經濟圈升級為都市圈(圖1),推動其并入長三角城市群。在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2025年合肥再獲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政策批復,兩大戰略疊加,有力助推合肥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圖2為2012-2021年合肥城市首位度(都市圈中發展要素的集中程度)變化圖。據此完成12-14題。圖1 圖212.合肥都市圈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 )A.地理位置優越 B.城市聯系緊密 C.國家政策支持 D.農業基礎較好13.2012-2021年間,合肥都市圈中( )A.各城市區域發展仍不平衡 B.合肥市輻射能力顯著增強C.城市間產業協同發展良好 D.合肥市經濟發展速度較慢14.為進一步推動合肥都市圈發展,未來合肥市應( )①增強集聚效應 ②加大產業承接 ③加快創新升級 ④提升協同效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旱地是指無灌溉設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種植旱生農作物的耕地;水澆地是指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地形是影響耕地類型分布的重要因素。如圖為河南省地形圖,表1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河南省耕地結構的數據。據此完成15-16題。耕地類型 面積(萬畝) 占比水澆地 6887.01 61.1%旱地 3361.17 29.82%水田 1022.91 9.08%耕地總面積 11271.1 100%15.河南省耕地類型的空間分布可能是( )A.水田多分布于東部平原 B.水澆地多分布于北部山區C.旱地多分布于西部丘陵 D.旱地多分布于東南部平原16.下列關于河南省旱地和水澆地特點表述正確的是( )A.旱地不會發生水土流失 B.水澆地集約化程度較高C.旱地作物的適應性較差 D.水澆地的產量波動較大二、綜合題(共52分)17.(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若爾蓋濕地(如圖)是位于黃河上游的高原草甸濕地,素有“黃河蓄水池”之稱。上世紀60年代以來,濕地退化日益嚴重并呈碎片化發展,沙化面積急劇擴大。近年來,當地通過填溝還濕、禁(限)牧還濕、防風固沙等一系列措施,使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成效顯著。(1)分析上世紀60年代以來,若爾蓋濕地退化嚴重的原因。(6分)(2)說明若爾蓋濕地退化可能引起的生態問題。(6分)(3)為該區域未來高質量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6分)18.(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安徽省銅陵市素有“中國古銅都”之稱,新中國成立后,很快形成較為完整的采選-冶煉-加工產業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期粗放式開發及大量冶金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當地出現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2009年安徽銅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年來,銅陵市突破重重困境,實施雙軌轉型戰略,一方面加強海外投資,在智利、秘魯、厄瓜多爾等銅礦富集國建立采選基地;另一方面積極建設銅基新材料產業鏈(如圖)。通過“內外聯動”的產業革新,銅陵實現了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成功跨越,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典型范例。(1)指出安徽銅陵在產業轉型期面臨的困境。(6分)(2)說明安徽銅陵積極推動銅基新材料產業鏈建設的原因。(6分)(3)從國家安全角度,說明銅陵在海外投資建立銅礦采選基地的意義。(6分)19.(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萬年前,因日月山隆起阻斷倒淌河,青海湖與黃河水系分離,逐漸形成封閉的咸水湖,使原本生活在黃河中的鯉魚被困于青海湖,后演化成當地特有魚類——湟魚。湟魚是青海湖“水-魚-鳥”共生濕地生態系統的核心物種,每年5-9月需從青海湖洄游到上游河流中產卵繁殖。上世紀50年代起,攔河筑壩阻斷了湟魚的洄游通道,影響湟魚繁殖。為解決這一問題,當地建設了魚梯(圖2)輔助湟魚洄游,有效維護了青海湖濕地的生態健康。圖1為青海湖水系圖。圖1 圖2(1)分析日月山隆起后,青海湖演變成咸水湖的原因。(6分)(2)說明湟魚成為青海湖“水-魚-鳥”共生濕地生態系統核心物種的原因。(6分)(3)推測魚梯對輔助湟魚洄游所起的作用。(4分)洛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質量檢測地理試卷參考答案1-5BDBAD 6-10DCDCD 11-15BCACC 16B17.(18分)(1)地處高寒地區,生態脆弱;全球變暖,蒸發量增大;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開溝放水,將濕地開墾為草場。(任答3點得6分)(2)涵養水源能力下降,使黃河水量不穩定;水位下降,河、湖床裸露,引起土地沙化;生物棲息地減少和碎片化,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氣候調節能力下降,氣候惡化,干旱加劇;碳匯功能下降,濕地碳釋放,加劇全球變暖。(任答3點得6分)(3)改變牧業方式,通過散養、圈養和補飼結合,減輕草場的壓力;延長產業鏈,提高畜牧產品附加值;依托高原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發展旅游業;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農業;鞏固濕地治理成效并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任答3點得6分)18.(18分)(1)銅礦資源枯竭,原料供應不穩定;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長期發展冶金工業造成環境污染;就業崗位減少,失業人數增加;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任答3點得6分)(2)銅加工產業技術成熟,產業基礎良好;銅基新材料產業鏈環境影響小;銅基新材料產品主要應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潛力大;能夠帶動銅加工產業的技術革新和高質量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銅陵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就業崗位。(任答3點得6分)(3)有助于提高國家銅礦資源供應穩定性,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維持國內相關產業的穩定運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減少國內的資源環境壓力,有利于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降低銅加工及相關產業的原料成本,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加強戰略性資源儲備,提高我國在全球資源市場的影響力,增強國際話語權。(任答3點得6分)19.(16分)(1)日月山隆起阻斷倒淌河,青海湖成為封閉內陸湖,湖水失去外泄通道;入湖徑流不斷攜帶鹽分進入青海湖;青海湖所在地區氣候變干,蒸發旺盛,導致湖中鹽分積累,湖水鹽度升高,成為咸水湖。(6分)(2)湟魚是許多鳥類的主要食物來源,維持了鳥類的生存和繁衍;湟魚以湖中的浮游生物為餌料,控制著浮游生物的數量,對維持湖水生態平衡起著關鍵作用;湟魚的排泄物為濕地植被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促進濕地植被繁茂,增強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6分)(3)保證洄游通道暢通;降低大壩造成的水位落差,減緩水流阻力;魚梯的凹槽提供休息的空間,減少魚類洄游中的體力消耗。(任答2點得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