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蛟龍”探海》教案第1課時【教學目標】1.梳理“蛟龍”探海的來龍去脈,感悟“蛟龍”探海成功的重要意義。2.了解“海空連線”的背景、連線內容和意義。【教學重點】1.梳理“蛟龍”探海的來龍去脈,感悟“蛟龍”探海成功的重要意義。2.了解“海空連線”的背景、連線內容和意義。【教學難點】梳理“蛟龍”探海的來龍去脈,感悟“蛟龍”探海成功的重要意義。【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出示各國深海潛水艇照片)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片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海洋。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約71%的面積,里面蘊藏著豐富的寶藏。世界各國都在大力開展探索海洋奧秘、開發海洋資源的活動。而深海潛水器是進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運載作業裝備。我國也在積極地發展自己的深海潛水器。“蛟龍號”就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蛟龍”探海》,重溫“蛟龍”探海和海空連線的過程。設計意圖:從海洋的重要性和各個國家的深海探測器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夯實基礎1.作者簡介許晨,出生于1955年,山東德州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居者有其屋》《真情大援川》《巍巍“泰山”》等。2.寫作背景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龍號”成功挑戰馬里亞納海溝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手控對接。這兩大高新科技事件,實現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美好夢想。2014年,許晨在國家海洋局特別批準下,跟隨“蛟龍號”深入西太平洋,親臨“蛟龍號”深潛探海現場,實地采訪了包括“蛟龍號”研發、深潛、后勤保障等在內的深潛事業的參與者。返航后,他潛心構思寫作,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本文就節選自其中。3.初讀感知(1)聽讀課文播放課文朗讀,聽讀課文,注意讀音,并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預設:本文主要記敘了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深潛7000米的過程及意義。(2)字詞正音蛟(jiāo)龍 憧憬(chōnɡ jǐng) 蹣跚(pán shān) 驀(mò)然 矗(chù)立 矚(zhǔ)目 突襲(xí) 宏(hónɡ)圖繪(huì)聲繪色 淋漓(lín lí)盡致 浩瀚(hàn)無際波瀾(bō lán)起伏 躊躇(chóu chú)滿志 劈(pī)波斬浪自由朗讀自由朗讀課文,給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預設:第一部分(1—2段):概述人類對海洋的向往與探索。第二部分(3—20段):寫“蛟龍”探海及海空連線,展現了我國偉大的科技成就。第三部分(21段):作者為中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驕傲自豪,贊揚了中華民族的探索精神。追問:剛才是給整篇課文劃分結構層次。請給第二部分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每層的大意。預設:第一層(3—7段):介紹試驗海域的具體情況,點明“蛟龍”探海的難度之高、意義之大。第二部分(8—15段):詳細記敘“蛟龍”探海這一事件的過程。第三部分(16—20段):詳細記敘了“神舟九號”和“蛟龍號”連線的過程。設計意圖:通過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基本內涵;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本,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課堂活動(一)活動任務一1.發布任務結合課文內容,梳理“蛟龍號”探海的全過程。“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工程項目的海底試驗原因具體歷程 準備階段 “蛟龍號”海試團隊目標海域探海過程 日期天氣出征儀式下潛過程探海結果 時間深度2.活動安排(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蛟龍號”探海的原因、具體歷程和意義等相關內容。(2)結合課文內容和資料,提取、歸納關鍵信息,試填寫表格。(3)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形成小組結論。(4)小組派代表展示表格,分享小組結論,教師相機引導、歸納、總結。3.成果展示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教師相機指導。預設:“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工程項目的海底試驗原因 “蛟龍號”深潛海試是在全球深海探測技術快速發展,各國競相開展深海資源開發和科學研究的背景下進行的。具體歷程 準備階段 “蛟龍號”海試團隊 2012年6月3日,“蛟龍號”海試團隊由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前往西太平洋。目標海域 馬里亞納海溝:西太平洋中一片波瀾起伏的海域,因其是地球海洋最深點,適合進行7000米深潛海試。探海過程 日期 2012年6月24日,與“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手控對接同日。天氣 清晨,沒有晴朗的海天,沒有壯觀的日出。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風雨突襲,海況不佳,但周密嚴格的探測表明,天氣條件會逐漸好轉,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備試驗條件。出征儀式 北京時間4時20分,三名試航員葉聰、劉開周、楊波進行出征儀式。下潛過程 3個多小時的下潛,過程中現場指揮部緊張有序,監控屏幕上顯示水下各種數據。探海結果 時間 北京時間9時07分深度 7020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最新紀錄,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二)活動任務二細讀課文,探究問題,體會此次探海活動的非凡意義。1.課文為什么要從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寫起?2.作者為什么要反復介紹馬里亞納海溝?3.作者怎樣表現下潛團隊緊張而不失有序的工作狀態?4.作者為什么要詳細交代“海空連線”的過程?點撥與展示:1.引導展示(見旁批)2.引導展示讀一讀文章介紹目標海域——馬里亞納海溝的句子,說一說你的發現和體會。為了萬無一失、確保成功,國家海洋局、科技部等部門選擇了地球海洋最深點——著名的馬里亞納海溝。它全長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處位于斐查茲海淵,達11034米。這條海溝的形成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預設:大量具體的數據細致的描寫和客觀的記述,準確地介紹了馬里亞納海溝既寬又深的特點,表現了“蛟龍號”探海的難度之大,體現出我國深潛團隊敢于挑戰的勇氣和自信。讓讀者如身臨其境,感受真切。3.引導展示在“蛟龍號”下潛過程中,聯系上下文,注意細節,體會作者是怎樣表現“緊張有序”的。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沒有晴朗的海天,沒有壯觀的日出。大海如同一個情緒善變的孩子,時而風雨交加,時而電閃雷鳴。“向陽紅09號”中國科學考察船迎風破浪,如定海神針般地停在預定海域。北京時間4時20分,海試團隊舉行了簡短的出征儀式……3個多小時的下潛,“向陽紅09號”試驗母船上的現場指揮部緊張有序,監控屏幕上不斷顯示著水下各種數據,揚聲器中不時響起“蛟龍號”潛航員和水面控制人員之間沉著冷靜的通話聲。北京時間9時07分,話筒里傳來了潛航員、主駕駛葉聰的聲音:“這里是‘蛟龍’,這里是‘蛟龍’。我們已經坐底7020米!”點撥:自然環境:“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環境描寫,寫出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性,渲染了緊張的氣氛。科學考察船:“如定海神針般地停在預定海域”,與惡劣的環境形成對比,展現出船只和團隊的穩定與有序。時間節點:“北京時間4時20分”“3個多小時的下潛”“北京時間9時07分”通過強調關鍵的時間節點,清晰地呈現出試驗的進程,也營造出一種緊張而有序的氛圍。工作狀態:“監控屏幕上不斷顯示著水下各種數據,揚聲器中不時響起“蛟龍號”潛航員和水面控制人員之間沉著冷靜的通話聲”,通過“不斷顯示”“不時響起”“沉著冷靜”等對于場景細節的描繪,進一步展現出團隊緊張而不失有序的工作狀態。小結:7000米級下潛已能探索絕大多數深海區域,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掌握深潛技術的國家,我們擁有了自主打開“深海寶庫”的鑰匙。設計意圖:本環節以“了解‘蛟龍號’探海歷程”為主問題,引導學生找出文章關鍵信息,梳理探海歷程及意義,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訓練學生獲取信息和歸納信息的能力。4.引導展示背 景:同日海空壯舉海空連線 連線內容:海空通過電波傳遞祝福重要意義:展現我國偉大科技成就引導:文章的標題是《“蛟龍”探海》,為何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寫“海空對話”?點撥:①突出意義重大。“海空對話”展現了“蛟龍號”與“神舟九號”在同一天分別在深海和太空取得重大突破這一歷史性時刻,強調了這兩項壯舉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意義,標志著中國在深潛和航天領域的卓越成就,體現了中國科技的強大實力。②增強情感表達。通過“海空對話”,傳達出潛航員和航天員之間的祝福以及他們對祖國科技事業的美好祝愿,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科研人員的自豪與喜悅之情,也激發了讀者的自豪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③豐富主題內涵。“海空對話”不僅僅是簡單的交流,更象征著中國在不同領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體現了中國在深潛、航天等多領域協同發展、不斷進取的探索精神。小結:“蛟龍號”選擇6月24日開展下潛試驗,這天也是“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手控交會對接的日子,創造了上天入海的奇跡,展現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通過勾畫、提取關鍵信息,梳理“海空連線”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5..拓展結合以下資料或查閱其他相關資料,說說此次探海活動對我國的意義。資料鏈接1:深海是國際海洋科學技術的熱點領域,對于人類解決資源短缺、拓展生存發展空間意義重大。深海開發離不開深海載人裝備。20世紀80年代,部分發達國家相繼研發出2000~6500米級的大深度載人潛水器。中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不到800米,遠遠落后于美、法、俄、日等國家。資料鏈接2: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長度14000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這為中國的海洋探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點撥:標志著中國在深海探測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深海探測領域的話語權;有助于推動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的發展;有助于深海探測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四、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載人深潛工程一次里程碑式的深潛海試——“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至7020米深度的壯舉,以及與“神舟九號”的海空對話,表達了對中國科技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驕傲和自豪,對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的贊頌。概述人類對海洋的向往與探索“蛟龍”準備探海始末 “蛟龍”下潛“蛟龍”坐底海空連線,互相祝愿升華主旨:表達自豪與贊頌之情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本課學習內容。五、拓展延伸課上我們學習“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相關內容,現在我們來了解其他深海載人潛水器的閃亮名片——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等。說一說讀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感想?我國三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名稱】“蛟龍號” 【介紹】“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其命名寓意“蛟龍入海”,讓“中國龍”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名稱】“深海勇士號” 【介紹】“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簡稱“深海勇士”是中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的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潛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憑借它的出色發揮,像勇士一樣探索深海的奧秘。【名稱】“奮斗者號” 【介紹】“奮斗者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深海潛水器,于2020年11月10日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 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奮斗者號”這個名字充分反映了當代科技工作者持續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體現了中國載人深潛團隊“最美奮斗者”的形象。潛水器項目的研發團隊希望通過這個名字,激勵更多的科研人員不斷努力,探索深海未知領域。明確:從“蛟龍號 ”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斗者號”我國載人深潛技術實現從弱到強、從個體到譜系的突破,科技的巨大進步令人驚嘆,彰顯了強大的國力。這是無數科研人員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我為他們驕傲,為祖國自豪。我要向勇于創新、銳意進取的廣大科研人員學習,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創新能力,在未來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一份力量。設計意圖:閱讀關于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的資料,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六、布置作業1.當堂練習基礎過關:根據文章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列舉古今中外關于海洋的神奇而美麗的神話傳說,表現了人們對海洋的向往和憧憬,富有詩情畫意。B.文章中關于馬里亞納海溝的描寫運用了大量的數據,但又不是非常確切的描述,表述缺乏真實性。C.文章沒有按照我國載人深潛事業的發展脈絡進行敘述,而是選取了至關重要的7000米深潛試驗來展開,抓住重要歷史時刻,突出重大成就。D.文章中最后一段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科學工作者的贊美和對我國科學技術取得輝煌成就的自豪之情。明確:B(文章中對馬里亞納海溝的描述“全長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處位于斐查茲海淵,達11034米”,這些具體的數據讓讀者對海溝的規模和深度有了清晰而準確的認識。)2.課后作業探究拓展:搜集2012年“蛟龍號”與“神舟九號”雙向報道文章,進一步了解海空“對話”,感受我國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設計意圖:通過多樣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9 / 9《“蛟龍”探海》教案第2課時【教學目標】1.品讀體會這篇報告文學作品的文學性。2.深入理解文中所表現的科學精神及其內涵,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1.品讀體會這篇報告文學作品的文學性。2.深入理解文中所表現的科學精神及其內涵,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難點】深入理解文中所表現的科學精神及其內涵,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通過瀏覽課文,梳理了文章的結構層次,概括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以表格形式梳理了“蛟龍號”7000 米載人潛水器工程項目的海底試驗的原因、具體過程和重大意義。同時結合旁批,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這節課讓我們從文學表達的角度繼續品賞這篇報告文學,感悟我國科技工作者身上所體現的科學精神。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引入新的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節課的順利開展作鋪墊。二、課堂活動報告文學是運用文學藝術手法,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運用文學的描寫手法,使人與事更具典型意義,但在基本事實上不允許虛構,兼具社會責任感與人文情懷,被稱為“文學的報告”。其基本特征是紀實性、文學性、新聞性。(一)活動任務一1.發布任務品味報告文學語言,試從詞語運用、修辭和表達方式等角度,賞析其文學性。2.活動安排(1)精讀課文,圈點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從詞語運用、修辭等語言角度和記敘、描寫等表達角度進行賞析,批注感受。(2)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形成小組結論。(3)小組派代表分享小組結論,教師相機引導、歸納、總結。3.成果展示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教師相機指導。(1)從詞語運用的角度進行賞析。預設1:這里是亞洲大陸和大洋洲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馬里亞納海溝所在之處。“之間”“北起”“西南至”“附近”等詞語準確地交代了試驗海域的地理位置。預設2:憑著這種志向與精神,我們英雄的海試團隊劈波斬浪,按計劃在這片海域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潛試驗。“劈波斬浪”“一次又一次”體現了海試團隊嚴謹求實、勇攀高峰、拼搏奉獻的精神。預設3:“蛟龍號”海試團隊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穿過長江吳淞口,躊躇滿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遙遠而親近的海域。“躊躇滿志”是心滿意足、從容自得的樣子,這里用擬人的手法表現“蛟龍號”海試團隊的信心和從容。“親近”意思是(雙方)親密,關系密切。盡管海試地點距離出發港口萬里之遙,但因為它是“蛟龍號”海試團隊即將進行科學探索的重要場所,承載著他們的使命和責任,所以在精神和情感上顯得“親近”。這種“親近”體現了海試團隊對科學探索的深厚情感和堅定決心。(2)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預設1:于是,當歷史老人腳步蹣跚地走到了20世紀,深達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繼出現了美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日本人的身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人類探索海洋的歷史人格化,寫出了人類探索深海過程的漫長與艱難。預設2:大海如同一個情緒善變的孩子,時而風雨交加,時而電閃雷鳴。“向陽紅09號”中國科學考察船迎風破浪,如定海神針般地停在預定海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手法,將天氣多變的大海比作情緒善變的孩子,將中國科學考察船比作定海神針,兩者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形象地寫出環境的惡劣、試驗的艱難與科研人員的決心。預設3:她那寬闊而堅實的甲板上,高高矗立著一臺類似龍門吊的設備,伸出兩只長長的手臂,懷抱著紅白相間的小鯨魚一樣的機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中國科考船人格化,“懷抱”一詞準確生動且富于感情,形象地寫出了中國科考船與“蛟龍號”的位置關系,表達了對“蛟龍號”的呵護與期待。預設4:是夢想,是宏圖,是雄心壯志引領著中華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無不為這偉大的壯舉感到驕傲和自豪!對偶和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長短句的靈活結合,不僅朗朗上口,音韻和諧,而且充滿氣勢,豪邁壯闊,表達出濃烈的驕傲與自豪之感。(3)從表達方式的角度進行賞析。預設1:“太好了!這太有意義了!我們已經作好了充分準備,保證完成任務!”這是對海試團隊的語言描寫。 響亮而堅定的承諾,表達了海試團隊的自信、完成任務的決心和強烈的愛國情懷。預設2:北京時間4時20分,海試團隊舉行了簡短的出征儀式,三名潛航員葉聰、劉開周、楊波身著藍色的潛航工作服,與大家相互擊掌,微笑著進入潛水器。運用了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相互擊掌”是在互相鼓勵,“微笑”體現出團隊良好的心理素質。預設3:“祝愿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愿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運用了語言描寫。深海下潛創造新紀錄的英雄們,發出對祖國載人航天事業熱烈親切的祝愿。從口語化的表達進行賞析。預設1:對了!這就是舉國關注、世界矚目的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正在進行深潛7000米的海試。“對了”用口語化的表達,既拉近了文本與讀者的距離,使得敘述更加親切、自然,又引出話題,提示讀者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重要的、值得關注的內容。預設2:好啊!“神舟”上天,“蛟龍”入海,海空連互致祝福。“好啊!”這一口語化的表達,既傳達出作者的喜悅和肯定,也易于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強化主題,表達了對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探索精神的贊揚之情;使整個敘述過程更加生動、有趣,避免了單調和乏味。小結:這篇科學報道既有真實記錄,又有藝術加工,同時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既嚴謹又生動。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具體語句的分析,體會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培養學生分析文本、歸納總結的能力。(二)活動任務二1.發布任務結合課文內容,梳理本文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怎樣的科學精神,解讀其內涵。科學精神 內容體現 內涵解讀示例:勇于創新 中國自主研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挑戰深潛極限。 展示了在科技領域勇于嘗試、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是科技進步的關鍵。2.活動安排(1)邊讀邊畫出體現我國科技工作者科學精神的關鍵語句,按照示例,填寫表格。(2)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形成小組結論。(3)小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師相機引導、歸納、總結。3.成果展示科學精神 內容體現 內涵解讀示例:勇于創新 中國自主研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挑戰深潛極限。 展示了在科技領域勇于嘗試、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是科技進步的關鍵。堅韌不拔 海試團隊面對惡劣海況,仍按計劃進行深潛試驗。 表現了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屈不撓的堅韌品質,是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團結協作 海試團隊、指揮部、潛航員等各方緊密配合,共同完成深潛任務。 體現了科學研究中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勇攀高峰 “蛟龍號”不斷挑戰深海探測極限,勇攀科技高峰。 體現了科研人員敢于挑戰、勇于攀登的科學精神,是推動科學事業不斷突破的重要動力。拼搏奉獻 科研人員長期投入深海探測研究,默默奉獻。 展現了科研人員為了科學事業和國家利益,不畏艱難、甘于奉獻的拼搏精神。追問:“是夢想,是宏圖,是雄心壯志引領著中華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這句話體現了怎樣的精神?無論是航天領域的“神舟”系列飛船,還是深海探測領域的“蛟龍號”,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未知、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精神。引導:文章最后提到“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無不為這偉大的壯舉感到驕傲和自豪”這種民族自豪感是如何產生的?預設:這種民族自豪感主要來源于中國航天和深海探測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這些成就不僅展示了中國的科技實力,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勇氣。它們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因為它們是中華民族共同努力、不懈奮斗的結果。引導:學完本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示呢?預設1:我們要勇于面對未知和挑戰,不斷追求科技進步和創新。預設2:只有不斷追求科技進步,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預設3:在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中,團結合作是至關重要的。……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再次咀嚼文本,強化其對我國科技工作者科學精神的認識,體會作者對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精神贊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從修辭、詞語運用等角度分析了本篇報告文學的語言特點,感悟了我國科技工作者身上所體現的勇于創新、堅韌不拔、團結協作、勇攀高峰、拼搏奉獻等科學精神,希望這些精神也能照亮你們的人生探索之路。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本課學習內容。拓展延伸我們學習了許晨筆下關于“蛟龍號”的相關內容。下面我們來讀讀《“蛟龍號”的深海之旅》一文,說一說文段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從中可以看出“蛟龍號”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義?“蛟龍號”的深海之旅①“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它的最大下潛深度可達7000米級,這意味著它能夠抵達全球超過99%的海底區域,為我國的深海探測事業開啟了新的篇章。②當“蛟龍號”緩緩潛入深海,那是一個神秘而又充滿未知的世界。周圍是漆黑一片,只有潛水器上的燈光在黑暗中閃爍,照亮了周圍的海水。透過觀察窗,能夠看到各種奇特的海洋生物,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像是透明的水母,在水中輕盈地飄蕩;有的則像是長著巨大鉗子的蝦類,在海底爬行。③隨著深度的增加,水壓也在不斷增大。“蛟龍號”的外殼采用了高強度的鈦合金材料,能夠承受巨大的水壓,確保了潛水器內人員的安全。同時,潛水器內的各種設備也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科研人員們時刻關注著各項數據,記錄著深海中的各種現象。④在一次深海探測任務中,“蛟龍號”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海底突然發生了小型的地質變動,周圍的海水變得渾濁起來,潛水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是,“蛟龍號”的船員們并沒有驚慌失措,他們迅速采取措施,調整潛水器的姿態,穩定住了局勢。經過一番努力,“蛟龍號”成功脫離了危險區域,繼續完成了探測任務。⑤這次經歷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蛟龍號”的可靠性和我國科研人員的高超技術水平。“蛟龍號”不僅是一艘載人潛水器,更是我國深海探測事業的驕傲,它承載著我國科學家們對深海奧秘的探索夢想,向著更深、更遠的海底進發。明確:這篇閱讀文章以“蛟龍號”的深海之旅為線索,主要介紹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性能,以及它在一次深海探測任務中遇到地質變動并成功應對的經歷,突出了其可靠性和我國科研人員的高超技術水平。“蛟龍號”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在深海探測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它能夠幫助我國科學家深入了解深海奧秘,進行海洋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提升我國在國際海洋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深海探測人才,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發展。設計意圖:閱讀課外文章,進一步加深對“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的認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六、布置作業1.當堂練習基礎過關:中國人取名有自己的詩意和浪漫。 請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寫一段話,對“蛟龍”這一名稱加以解釋。【示例】中國新一代月面著陸器命名為“攬月”:“攬月”取自毛澤東的詩詞“可上九天攬月”,彰顯了中國人探索宇宙、登陸月球的豪邁與自信。參考示例:“蛟龍”取自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形象,彰顯了中國人探索海洋、暢游深海的豪情與壯志。2.課后作業能力提升:以“我眼中的‘蛟龍’精神”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探究拓展:搜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我國海洋科技的發展歷史。9 / 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蛟龍”探海》第1課時 教案.docx 《“蛟龍”探海》第2課時 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