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集體備課本單元的課文,在文體上為回憶性散文、傳記,在內(nèi)容主題上與“生活的記憶”“重要的他人”有關: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jīng)歷,或展現(xiàn)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本單元的幾篇課文在刻畫人物的方法上既有共同點,又各具特色。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在記敘典型事例時,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來突出人物品格;《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中,作者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以片段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復現(xiàn)出真實可信的魯迅形象;《天上有顆“南仁東星”》中,作者依照時間順序,選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自然呈現(xiàn)出人物的可貴精神;《美麗的顏色》一文中,作者則將敘述與引用相結(jié)合,刻畫出飽滿、感人的人物形象。這四篇課文的語言也各有特色,或多次運用反語,呈現(xiàn)出辛辣諷刺的效果(如《藤野先生》);或質(zhì)樸無華,平靜的文字中蘊含著真摯深沉的愛與懷念(如《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或于敘述中穿插大量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場景描寫(如《天上有顆“南仁東星”》);或在平實客觀的記述中,洋溢著一份詩意、溫情的色彩(如《美麗的顏色》)。閱讀這些作品時,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語言,以提高其語言賞析能力。教學本單元時,可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旁批、點評、賞析;適當補充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推薦類文,進行拓展、對比閱讀;指導學生借鑒、運用課文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學寫傳記;引導學生從紅色經(jīng)典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涵養(yǎng)浩然正氣。分類 內(nèi)容 課時 教學要點課文 7.藤野先生 2 1.了解回憶性散文和傳記的文體特點,引導學生從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跡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 2.引導學生抓住回憶性散文和傳記內(nèi)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jié)等特點,掌握閱讀方法。 3.指導學生品味風格多樣的語言,提高賞析能力。 4.指導學生學寫人物傳記,引導學生在寫作中 借鑒、運用課文中學到的刻畫人物的方法。 5.指導學生閱讀紅色經(jīng)典作品,感受時代激蕩,學習革命英雄精神,豐富學生自身的精神世界。8.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 29.天上有顆“南仁東星” 110.美麗的顏色 1寫作 學寫傳記 1整本書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 怎樣讀紅色經(jīng)典作品 27 藤野先生◎文化自信: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尊心。◎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詞語,能根據(jù)特定場景正確運用。了解反語的修辭手法。◎思維能力:梳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本文的線索。把握回憶性散文的基本特點。抓住文中關于藤野先生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的描寫,感受他的高尚品格。(重點)◎?qū)徝绖?chuàng)造:理解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揣摩魯迅獨特的語言風格。(難點)【教學課時】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初步感知文意,抓住關于藤野先生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的描寫,感受人物品格。2.梳理文章線索,理清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師:請同學們默讀屏幕上的文字。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師:古之學者必有師。以上是我們七年級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于“我”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的描寫。童年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的“方正、質(zhì)樸、博學”十分信服、敬畏。除了壽鏡吾先生,讓魯迅感念的還有一位老師——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魯迅為什么說“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呢?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老師吧!(板書:藤野先生 魯迅)【設計意圖】由所學導入,回顧學過的課文內(nèi)容,“溫故而知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導入新課。二、初讀感知,觸摸“偉大”1.預學展示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文體知識;字詞積累。【設計意圖】以黑板板書、屏幕顯示等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2.初讀感知(1)抓住外貌描寫,獲取有效信息。師:大家能分清圖片上哪個是魯迅,哪個是藤野先生嗎?文中是怎樣描寫藤野先生的外貌的?預設 右圖為魯迅、左圖為藤野先生。文中第6段:“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設計意圖】根據(jù)圖片區(qū)分魯迅和藤野先生,實際上是讓學生關注文中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在感知文本的過程中提取有效信息。(2)請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評價一下藤野先生。(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簡要說感受)提示:抓住關于藤野先生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的描寫,圍繞“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這句話進行理解。預設 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嚴謹、尊重他人、富有人情味、有探究求實的精神等。【設計意圖】一是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二是整體感知,一詞立骨,抓住反映人物內(nèi)核的詞語——“偉大”。三、再讀課文,理清思路1.梳理內(nèi)容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到過的地點。預設 東京→仙臺→北京。師補充:本文是按“東京→仙臺→北京”的地點轉(zhuǎn)換順序行文的,著重記述了“我”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時的見聞和感受。2.概括事件師:文章圍繞藤野先生寫了哪幾件事?預設 初識藤野先生,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告別藤野先生。3.分段概括師:請同學們在梳理內(nèi)容、概括事件的基礎上,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并簡述各部分大意。預設 第一部分(1—3):寫“我”在東京的見聞、感受以及轉(zhuǎn)到仙臺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4—35):寫“我”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和分別,并通過具體事例,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zhì)。第三部分(36—38):寫“我”離開仙臺后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動。4.提煉線索師:剛剛我們梳理了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了文章所講的事件,那么文章是以什么為線索來串聯(lián)這些事件的?預設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方面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圍繞表現(xiàn)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zhì)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接著寫初到仙臺受優(yōu)待,再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分別,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另一方面,以作者的愛國情感為暗線,很多材料,如寫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寫赴仙臺途中的兩個地名,寫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yī)從文等,都圍繞著這條暗線展開。【設計意圖】本文篇幅較長(38段),從查找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入手,通過跳讀,概括人物事件,進而概括全文大意,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理清作者思路。四、深情朗讀,以聲傳情(選讀片段,指點學生朗讀)教師小結(jié):1.讀對“清國留學生”裝束的描述時要用嘲諷的口吻。2.讀“日暮里”與“水戶”處要流露出深沉而憂慮的感情。3.讀藤野先生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之處要表現(xiàn)出對藤野先生的敬意。4.讀“匿名信事件”與“看電影事件”時要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憤慨。5.讀“告別”部分要表現(xiàn)出不得不惜別的師生深情。【設計意圖】語文課堂應重視朗讀,教師更要從語氣、語調(diào)、重音、節(jié)奏等方面引導學生根據(jù)文字內(nèi)容,把握語感,讀出情感,從而實現(xiàn)“以讀促悟”。第2課時【課時目標】1.根據(jù)具體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質(zhì)。2.品味文章語言,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尊心。【教學過程】一、回顧導入,自然引入師:上節(jié)課我們梳理了文章內(nèi)容,提煉了文章的線索,初步感知了藤野先生的形象。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文本,進一步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理解作者在特定時期的情感,并揣摩文章獨特的語言風格。二、以事知人,體會“偉大”1.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師:選擇文章中讓你感受最深的事,說說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預設初識藤野先生:不拘小節(jié)、比較隨性、生活簡樸、治學嚴謹。添改講義:認真敬業(yè)、平等待人、有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沒有民族偏見。糾正解剖圖:尊重科學、要求嚴格、一絲不茍、和藹可親、認真負責。關心解剖實習:關注學生、熱情誠懇。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有探究求實的精神。師點撥:本文的目的不是敘事,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質(zhì)。我們在寫作時,也應圍繞人物,選擇最能凸顯人物性格和品質(zhì)的典型材料。2.側(cè)面襯托的作用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是否有跑題之嫌?資料助讀: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和庚子之役后,國富兵強,青年受的是軍國主義教育,往往妄自尊大、思想狹隘,在他們眼中,那時的中國是弱國。小背景:在仙臺醫(yī)專中,有些人認為中國人笨,是低能兒,學西洋醫(yī)學不可能及格,他們不能容忍一個中國人學習成績在一百多名日本學生中居中,因此對藤野先生精心輔導中國學生心生不滿。預設 “匿名信事件”中雖然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但是通過日本學生會干事的言行反襯出了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藤野先生作為教師,對“弱國”的學生沒有歧視和偏見,而是表現(xiàn)出熱情和關心,他是正直善良的、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他的高尚品質(zhì)難能可貴。而“看電影事件”激發(fā)了“我”對祖國的憂思,是“我”決心放棄學醫(yī)并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師補充:正是“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使魯迅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他去日本學醫(yī),本來是希望學成后可以療治國民的體魄,而這些經(jīng)歷,使他意識到比體魄更需要療治的是國人的靈魂,他認為必須要喚醒民眾麻木的思想,所以,他決定棄醫(yī)從文。【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教學生刻畫人物的方法:在寫人物時,可以直接描寫人物,也可以用對比、襯托等手法來側(cè)面表現(xiàn)人物。三、咬文嚼字,品味語言1.情境還原讀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diào),向?qū)W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原句)“我叫藤野嚴九郎……”(改句)師:改句看起來更合常理。你們怎么看?預設 原句比較口語化,能體現(xiàn)出藤野先生隨和的性格特點。通過學生演讀,體會藤野先生的親切隨和。2.抓副詞重讀(1)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2)原來我的講義已經(jīng)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xù)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jīng)學。(3)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diào)對我說道:“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xiàn)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師:作者用詞特別講究,你如何理解句中加點的詞?預設 (1)一個“便”字,寫出了藤野先生添改講義的速度之快。(2)“都……也都……”表明藤野先生添改得非常仔細,不僅涉及醫(yī)學知識的修改,還涉及日語語法錯誤的修改,實在令人感動。“一一”“一直”,表明藤野先生的添改是細致入微的,而且持續(xù)的時間非常長。這些詞語的運用,不夸張,不華麗,卻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出藤野先生的嚴謹、細心、真誠。(3)“總算”一詞,寫盡了藤野先生對“我”的擔憂和關心,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熱情誠懇和高度責任感。3.刪改句子讀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shù),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xiàn)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原文)“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現(xiàn)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改文)師:有人認為原句語言啰唆,改句更簡明得體。同學們怎么理解?預設 原句中“你看”是用商量的語氣和“我”對話。“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shù),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破折號后面的語言,表示對“我”移動血管位置的真實內(nèi)心想法的理解,但委婉中又不失堅定的力量:對學術(shù)不講究美感,要尊重事實。改句很直接,有命令的口吻。商量的語氣“我”尚且“還不服氣”,改句更易讓人產(chǎn)生抵觸心理和對抗情緒。【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賞析文中的副詞,將原句和改句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之妙以及不同表述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效果,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語言風格。4.重點語段讀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師:試分析這段話的含義。預設 清政府派遣這些留學生去國外留學,目的是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回來報效國家,然而實際上他們在國外不學無術(shù),忘記了自身使命和肩上的責任。作者在描寫留學生的丑態(tài)之后,采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用一句話進行了總結(jié)——“實在標致極了”,仿佛是內(nèi)心壓抑不住的“火山爆發(fā)”,極盡諷刺,酣發(fā)鄙夷、憎惡之胸臆。師:作者在這里采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暗諷“清國留學生”的丑態(tài)。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含諷刺意味?找出幾處,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預設 作者稱日俄戰(zhàn)爭時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的日本青年為“愛國青年”,說自己國內(nèi)的論敵——為軍閥政客張目的文人為“正人君子”,都是運用反語的修辭手法進行嘲諷。又如,說日本“愛國青年”雖抗議托爾斯泰引用《新約》中的話,但他們“暗地里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話里有話,含義無窮。文中不少語句都體現(xiàn)了作者冷峻、犀利、幽默、深刻的語言風格。【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咬文嚼字”,讓學生學會從字里行間來品析文章深意,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揣摩魯迅先生“幽默諷刺、含蓄深蘊”的語言風格。四、精讀片段,感知“我”之形象師:回憶性散文的基本特點,便是時時處處都有“我”的存在,表現(xiàn)“我”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受。精讀第1—5段,思考“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預設 1.“我”是一個愛國的人。文章開頭寫“我”因在東京看見“清國留學生”盤結(jié)辮子,庸俗腐朽,整日渾渾噩噩,并未積極學習以報效國家而感到憤慨。這是“我”愛國情感的表現(xiàn)。而“我”看到“日暮里”驛站被勾起家國愁思,和因“水戶”這一地名想起愛國志士朱舜水并表達對他的敬意,也是“我”愛國之情的體現(xiàn)。2.“我”是一個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人。如“我”在仙臺受到部分友好人士的優(yōu)待時,認為是“物以希為貴”的緣故。這種推測飽含“弱國”國民的辛酸,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又如提及日本解剖學著作“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點明日本的研究“并不比中國早”,既飽含著作者的自豪之情,也表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3.“我”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文中提到“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zhuǎn)”,說明“我”對書本感興趣,渴求學到新知識。4.“我”是一個專心求學、不盲目追求娛樂和享受的人。“我”看到清國留學生整天不學無術(shù),覺得非常失望,于是準備離開東京,到別的地方去看看。教師小結(jié):“我”是一個東渡日本留學、專心求學、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懷的學生。【設計意圖】透過事件看人物性格,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刻畫人物的時候往往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五、寫作拓展,書寫“偉大”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就像一盞不滅的燈,照耀著人的心靈,給人以精神力量。那么,有沒有一位給過你精神力量的老師呢?當然,這個人的身份不局限于在學校教學的老師,也可以是親人、朋友,甚至僅有一面之緣的人。這個人又是因為什么而撥動了你的心弦?請同學們試著寫一寫。注意,在描寫人物時要投入真摯的情感,讓讀者能夠自然而然地感覺到你筆下人物的精神和品質(zhì)。【板書設計】【設計亮點】本課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人物。人物的深入人心,來源于作者入木三分的刻畫。“分析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理解魯迅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分析事件、品味語言,可以感受人物的偉大形象和人格魅力。資料鏈接藤野先生概況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1874年出生于日本的一個醫(yī)學世家,畢業(yè)于愛知醫(yī)學校(現(xiàn)名古屋大學)。1904年,他在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教書。1912年仙臺醫(yī)專改為東北帝國大學醫(yī)學部;1915年醫(yī)學部升格為東北帝國大學醫(yī)科大學,藤野因?qū)W歷不夠而離職。藤野先生后來回到故鄉(xiāng)開設私人診所。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故。獲悉這一消息后,藤野先生寫成悼文《謹憶周樹人君》,發(fā)表在日本《文學案內(nèi)》。1945年8月11日,藤野先生在福井逝世。魯迅非常看重《藤野先生》一文1934年,日本巖波書店計劃在“巖波文庫”中收入魯迅的作品,編成《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寫信給魯迅,問應當收入哪些作品,魯迅回信說:“請全權(quán)辦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1935年,《魯迅選集》日譯本即將出版之際,巖波書店特地派人專程到上海再一次征求魯迅的意見,魯迅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藤野先生眼中的魯迅令魯迅記憶深刻、深深感念的藤野先生主動幫他修改訂正課堂筆記的事情,藤野先生本人也有記憶,他記得魯迅上課時非常努力,很認真地記筆記,不過作為留學生,魯迅入學時還不能很好地聽、說日語,學習上比較吃力,藤野先生就在每次講完課后留下來,看看魯迅的筆記,幫他把漏記、記錯的地方訂正過來。藤野先生說:“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對于魯迅把自己“這些微不足道的親切當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藤野先生說他自己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藤野也很誠懇地說,在他的記憶中,魯迅不是成績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藤野先生記得魯迅到他家去玩過,但已沒有什么特別的印象。至于一直掛在魯迅北京寓居書房墻上的那張?zhí)僖跋壬恼掌短僖跋壬分杏涗浀氖牵斞鸽x開仙臺的前幾天,藤野先生把他叫到家里去給了他這張照片,照片背后還寫著“惜別”兩個字。但藤野先生在《謹憶周樹人君》中說:“可是我已經(jīng)記不清是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形式把這張照片贈送給周君的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