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己亥雜詩(其五)》教案教學目標1.把握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2.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感悟詩人遭遇挫折但仍不忘報國、為國家貢獻自己畢生精力的精神。4.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1.把握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2.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3.感悟詩人遭遇挫折但仍不忘報國、為國家貢獻自己畢生精力的精神。教學難點1.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2.感悟詩人遭遇挫折但仍不忘報國、為國家貢獻自己畢生精力的精神。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時1課時課前準備1.教師:制作相關課件。2.學生:熟讀詩歌;搜集和作者有關的資料。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清道光十九年(1839),這一年,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這一年,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貪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一年,力主改革時弊的龔自珍憤然辭官南下,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在了315首日記體組詩中;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農歷己亥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龔自珍寫于己亥年的雜詩當中的一首。二、自我研學1.作者簡介。龔自珍(1792~1841),號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學務博覽,重經世濟民,著有《龔自珍全集》。《病梅館記》和《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皆為其代表作。他被譽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2.背景介紹。《己亥雜詩(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一年,英國利用鴉片入侵,朝廷分為主戰與主和兩派。龔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戰,因而“忤其長官,賦歸來”。他辭官南歸,后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往返途中創作了大型組詩《己亥雜詩》。三、整體感知1.朗讀詩歌,用“/”劃出詩句的節奏。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2.理解詩意。浩蕩:這里形容愁緒無邊無際的樣子。吟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天涯:天邊,形容很遠的地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言外之意是說,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落紅,落花。譯文: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四、合作探究探究任務:品讀詩歌,把握詩人情感。探究過程:1.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思考以下問題:①賞析: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②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③詩中寫了詩人的幾種感情?2.全班分為4個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并記錄討論要點。3.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答案分享,教師點評指導。成果展示:①一、二句敘事抒情,寫龔自珍報國無門,終于辭官回歸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悶。用“浩蕩”來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陽西斜來烘托離愁,更為愁緒抹上了一層濃重的色彩,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的情懷。第二句具體可理解為:甩響馬鞭,奔向遙遠的天涯,從此和朝廷天各一方,決然離開京城,湮沒于滾滾紅塵之中。②后兩句比喻明志。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③主要寫了詩人的兩種感情。一是離別之感。詩人因為敢于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危機和統治集團的專橫腐朽,所以受到排擠,仕途遇到挫折,不得不離開京城,奔向遙遠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悶的。二是詩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廣闊的天地,進行新的奮斗,表現了其不忘報國、為國家貢獻自己畢生精力的精神。五、課堂小結本詩是龔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詩的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寫黯淡的前途迫使他揮鞭遠離京師,抒發了詩人離京南返時的愁緒。另一方面表達了詩人雖已辭官遠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來有機會還要為國效力的決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與國家的深沉豐富的思想感情。全詩寄情于物,形象貼切,渾然一體,感人至深。六、布置作業1.背誦并默寫詩歌。2.積累寫“落花”的詩句。板書設計《己亥雜詩》敘事抒情:離開京城,遠離朝廷——愁緒萬千比喻明志:落紅——自己的身世花——朝廷(社會、國家)雖然辭官,但仍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不甘沉淪 不畏挫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