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中綜合素質評價(限時:150 分鐘 滿分:120 分)一、積累和運用(共7 小題,計24 分)[2025 咸陽秦都區階段練習改編] 社團活動是通過實踐、合作等方式,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培養同學們的興趣愛好的第二課堂。三秦中學組織“展示社團風采”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領略風光】文學社成員圍繞“校園的四季”撰寫了一段隨筆,請解決其中的語言文字問題。校園的四季,多彩而又美麗,記錄著時間的流轉與生命的律動。春天最美的是清晨,鳥兒呼朋_____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伴隨著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組成了一首和諧美妙的樂曲。夏天最美的是夜晚,幾個同學結伴坐在操場上,晚風輕輕拂過,帶走白天的燥熱,留下一份清涼。秋天最美的是午后,陽光灑進教室,溫暖而舒適;窗外的天空澄澈無比,讓人心_____神怡。冬天最美的是雪飄的時刻,雪花似精靈般自由飛舞,校園仿佛停止了一切喧嚷,只剩雪花飄落的輕柔。1. 請確認語段中加點字的讀音。(只填序號)(2 分)(1)流轉 (A. zhuǎn B. zhuàn) __________(2)澄澈(A. dèng B. chéng) __________2. 請在橫線上各填寫一個漢字,將語段中的兩個成語補充完整。(2 分)(1)呼朋__________伴 (2)心__________神怡【品味意蘊】詩文中的智慧和情感,能夠引導我們感受生活的真諦,感受世界的美好。讀書社成員撰寫了下面的一段隨筆。3. 根據情境,填寫合適的詩文句。(11 分)吟誦經典詩文,赴一場思想、情感、視覺交織的盛宴。讀“(1)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2) 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觀滄海》),領會曹操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讀“(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上受降城聞笛》),體會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讀“(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十二章》),學習孔子不取不義之財的做人原則;讀“油蛉在這里低唱,(5) _______________”(《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感受魯迅筆下百草園里的無限樂趣;讀“(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春》),想象春花的可愛與美麗。【傳承文化】<陜西地方文化>茗香茶社成員參與非遺研學活動,前往涇渭茶博園,了解茯茶的制作技藝,探尋茯茶背后的文化。下面是他們撰寫的研學收獲,請修改完善。①涇渭茶博園集仿古茯茶作坊、涇渭茯茶博物館、非遺工坊等文旅項目為一體,打造了陜西第一家茯茶文化深度體驗園區。②園區以茶文化為主題,通過泡茶、做茶等互動形式,讓我們更好地感受了茯茶的魅力。③我們在炒茶工藝的講解中,深入了解了每一片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蛻變過程□在動手筑茶的實踐中,親身體會了制茶工藝的復雜精妙□在觀察茯茶金花的過程中,探索了茶葉微觀世界的神奇奧秘。④通過這一次研學之旅,使我們走進了茯茶的世界,感受到茶葉的溫度與情感,領略到茯茶獨特的歷史韻味及承載的傳統文化之美。4. 按詞性劃分,第①句中加點的“作坊”和“第一”分別屬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2 分)5. 請在第③句中的方框內填入恰當的標點符號。(2 分)6. 第④句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請將修改意見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繹經典】話劇社成員準備從名著中取材進行排演,邀請你一同參與。7. 話劇社打算將《朝花夕拾》的相關內容編成話劇,請你完成下面的任務。(3 分)(1)大家搜集了一些人物的語言,請你幫忙寫出對應的人物。(1 分)人物的語言 人物“我想,可以請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自然,這也許是前世的事……。” 陳蓮河“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 _____________“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么屁電報呢。” 范愛農(2)扮演壽鏡吾老先生的小語與編劇產生了分歧,請你補全他們的對話。(2 分)小語:舞臺上我表演讀書時,演學生的同學們不用表演人聲鼎沸的讀書場景,只需要表演偷偷玩耍就行了。這不是能更好地表現壽鏡吾老先生對學生的溫和與寬容嗎?編劇:那可不行,你再看看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語:好吧!沒想到,改編也有這么多講究。【原文】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二、閱讀(共14 小題,計46 分)現代文閱讀(共8 小題,計30 分)(一) [2025 西安雁塔區第二中學月考改編]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8 ~ 10 題。(9 分)材料一: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根據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直接動機與間接動機。直接動機與學習活動本身直接相關聯,表現為對所學習的學科內容或學習活動的直接興趣和愛好。如喜歡音樂的同學,在聽音樂時非常享受,因此在學習音樂時表現出很強的學習動機。間接動機與社會意義相聯系,是學生內化了社會觀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師期望的結果,例如學生為了獲得老師或家長的表揚、物質獎勵或達到其他目的而努力學習。一般來說,直接動機更能持久地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最早對學習動機和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的是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二者的關系呈現為倒U 型曲線。材料二:除了較強的學習動機,我們還要講究一定的學習策略,例如:(一)整體學習和部分學習這是根據所學材料的學習量不同而劃分的兩種學習方式。整體學習又稱全部學習,是把所學材料看作一個單元,一遍一遍地學習,直到學會為止;部分學習又稱分段學習,是把所學材料分成若干段落,逐段學習。學會第1 段后,再學第2 段,以此類推,最后把已學會的各段綜合起來。(二)記憶術(1)位置記憶法:通過與你熟悉的某種地點順序相聯系來記憶一些名稱或者客體順序的方法。(2)縮寫與編歌訣:指利用每個句子的第一個字形成一個縮寫,常常采用簡語或歌謠口訣來記憶,比如二十四節氣歌;理解、背誦柳宗元的《江雪》時,記成“千萬孤獨”。(3)諧音聯想法:是指學習一種新材料時運用語音聯想,假借意義,將無意義材料轉變成有意義材料的一種精加工策略。比如將“3. 14159”記成“山巔一寺一壺酒”。(三)及時復習識記了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會不斷遺忘的。對于遺忘的進程,心理學家們很早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并做了大量研究。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實驗提出了遺忘曲線,他發現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根據這一規律,復習最好要及時進行。(四)過度學習該理論又稱為“過度識記”,也是由艾賓浩斯提出的,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后仍繼續識記的記憶策略,例如一篇課文讀10 遍便剛好可以背下來,但讀完10 遍之后最好再多讀幾遍。過度學習有利于識記材料的保持。但是也要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地重復再重復。一般說來,學習程度以150% 為佳,其效果也最好。(五)利用元認知,監控、調節自己的學習這是一種典型的學習策略,指學生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的有效監視及控制的策略。比如在考試過程中,讀完一篇文章后,問自己“我已經讀懂這篇文章了嗎”,如果自認為讀懂了,便開始做題;做題時有意關注時間,判斷自己的做題速度,如果發現自己做得太慢,就加快審題和寫字的速度。材料三:七年級(2)班“一日學習小結”精選甲同學:上午最后一節課,梁老師講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識,我覺得這一章很有意思,特別感興趣,就聽得比較認真。放學后,我留在教室里做數學作業,但只做了幾道題,感覺不是很順手,我覺得可能是自己還沒有熟練掌握,就沒再做了,隨即翻開筆記復習了一會兒。我回家后再做數學作業,就輕松多了。乙同學: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孫老師竟然要求我們明天就能流利背誦全文,太高估我們了吧?晚上,我拿出書來開始背誦,感覺課文有點長,背誦起來好難呀,又是一個充實而“愉快”的夜晚!8. 閱讀材料一中的圖1,說說面對不同難易程度的任務,學習動機與效率之間的關系。(3 分)(1)結論一:面對困難或復雜的任務,動機水平處于________(偏低 中等 較高)水平時,學習效率最好。(2)結論二:面對容易或簡單的任務,動機水平處于________(偏低 中等 較高)水平時,學習效率最好。(3)結論三:面對難易適中的任務,動機水平處于________(偏低 中等 較高)水平時,學習效率最好。9. <情境題>假如你是七年級(2)班的語文科代表,請結合材料三中乙同學的“一日學習小結”,從材料二中選取三條合適的學習策略幫助他把課文《〈論語〉十二章》背熟。(3 分)10.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為了中考體育能拿滿分,雖然辛苦仍然努力訓練屬于直接動機。B. 過度識記,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后仍繼續識記的記憶策略,它有利于識記材料的保持。C. 根據艾賓浩斯的觀點,假如你用10 分鐘便背會了曹操的《觀滄海》,為加深記憶,最好再多背10 分鐘。D.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因為遺忘是先慢后快,所以復習最好要及時進行。(二) 創新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 ~ 15 題。(21 分)老海棠樹史鐵生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塊空地,不論窗前窗后,要是能隨我的心愿種點什么, 我就種兩棵樹。一棵合歡,紀念母親。一棵海棠,紀念我的奶奶。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好像她們從來就在一起, 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樹的影子里張望。③老海棠樹近房高的地方,有兩條粗壯的枝丫,彎曲如一把躺椅。小時候我常爬上去,在那兒玩。奶奶在樹下喊:“下來吧,你就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頭不下來了?”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書、射彈弓,甚至寫作業。“飯也在上頭吃嗎?”她又問。對,在上頭吃。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枝丫,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覺呢,也在上頭睡?”沒錯。四周都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 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只是站在屋前的老海棠樹下,望著我。她必是羨慕, 猜我在上頭都能看見什么。④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樹下糊紙 袋,不時地沖我嘮叨:“就不說下來幫幫我?你那小手兒糊得多快!”我在樹上胡亂地唱歌。奶奶又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我說:“有我爸媽養著您,您干嗎要糊那破玩意兒?”奶奶不再吭聲,直起腰,喘口氣,這當兒就又呆呆地張望——從粉白的花間,一直到無限的天空。⑤夏天,老海棠樹枝繁葉茂,奶奶坐在樹下的濃陰里,又不知從哪兒找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一針一線地縫。天色暗下來時她沖我喊:“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沒見我忙不過來嗎?”我跳下樹,洗菜,胡亂一洗了事。奶奶生氣了:“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兒推開,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奶奶洗好菜, 重新撿起針線,從老花鏡上緣抬起目光,又會有一陣子愣愣地張望。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樹照舊果實累累,落葉紛紛。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還在夢中。那時我大些了,正在插隊, 從陜北回來看她。她已經腰彎背駝。“唰啦唰啦”的聲音把我驚醒,我趕緊跑出去: “您歇著吧,我來,保證用不了三分鐘。”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咳,你呀!你還不懂嗎?我得勞動。”我說:“可誰能看得見?”奶奶說:“不能那樣,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覺。”她掃完了院子又去掃街。⑦這樣我才明白,曾經她為什么執意要糊紙袋、補花,不讓自己閑著。她不是為掙錢,她為的是勞動。奶奶的心思我有點兒懂了:什么時候她才能像爸和媽那樣, 有一份名正言順的工作呢?大概這就是她的張望吧。不過,這張望或許還要更遠大些——她說過:得跟上時代。⑧所以在我的記憶里,幾乎每一個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燈下學習。窗外, 風中,老海棠樹枯干的枝條敲打著屋檐,摩擦著窗欞。奶奶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寫過:她學《國歌》一課時,把“吼聲”念成“孔聲”。我寫過我最不能原諒自己的一件事: 奶奶舉著一張報紙,小心地湊到我跟前:“這一段,你給我說說,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說:“您學那玩意兒有用嗎?”奶奶立刻不語,唯低頭盯著那張報紙,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動。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 “奶奶。”“奶奶!”“奶奶——”她終于抬起頭,眼里竟全是慚愧,毫無對我的責備。⑨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離開那張報紙,離開燈光,離開我,在窗上老海棠樹的影子那兒停留一下,繼續離開,離開一切聲響,飄進黑夜,飄向無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夢里,我的祈禱中,老海棠樹也隨之轟然飄去,跟隨著奶奶,陪伴著她,圍攏著她;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陰里,張望復張望, 或不斷地要我給她說說:“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刪改) 批注1:開篇點題, 揭示了奶奶與老海棠樹的密切聯系。批注2:老海棠樹上有“我”無憂無慮的童年,老海棠樹下有奶奶的張望。批注3:“ 不再吭 聲”寫出了奶奶不被理解的失落。批注4:言為心聲, 奶奶說的話強烈地表達了她對工作的渴望。批注5:畫橫線的句子中,標點符號的變化, 細膩地寫出了“我”從有一點不安, 到急于求得原諒,直至哀求的心理變化。批注6: ▲ .批注7:奶奶“張望” 的動作在文中反復出現,有什么含義?11. 默讀《老海棠樹》,完成下表。(3 分)時間 留在記憶里的事春天 奶奶坐在老海棠樹下糊紙袋,叫“我”幫忙,“我”不愿意夏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 奶奶在燈下學習,讓“我”說說報紙上的話的意思,“我”很不耐煩我發現:留在記憶里的事,看似瑣碎卻是作者對奶奶的獨特記憶。春、夏、秋、冬,一幅一幅的生活圖景, 有序展開。年年歲歲,老海棠樹見證了奶奶的人生,也寄寓了“我”對奶奶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小陜隨手批注了自己的困惑和感受。請你參照批注,對第⑨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作賞析式批注。(3 分)批注6(賞析式):13. 結合語境,解答批注7 中小陜的疑問:奶奶“張望”的動作在文中反復出現,有什么含義?(4 分)語境 含義探究奶奶只是站在屋前的老海棠樹下,望著我。 探究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奶奶不再吭聲,直起腰,喘口氣,這當兒就又呆呆地張望——從粉白的花間, 一直到無限的天空。奶奶洗好菜,重新撿起針線,從老花鏡上緣抬起目光,又會有一陣子愣愣地張望。大概這就是她的張望吧。不過,這張望或許還要更遠大些——她說過:得跟上時代。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陰里,張望復張望,或不斷地要我給她說 說:“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14. 文章最后一段中說“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對 “痛悔”的理解。(5 分)15. <高階思維>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寫道:“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請你運用聯結策略,探究奶奶對于“我”的成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6 分)小貼士:聯結是一種將問題或文本內容與其他材料、個人經驗等聯系起來進行閱讀學習的策略。它能夠拓寬閱讀的視野,豐富對文本的理解。古詩文閱讀(共6 小題,計16 分)(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 ~ 19 題。(12 分)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①?”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強者綏②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③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 周公。” (選自《世說新語》)【注釋】①履行:實行,實踐。②綏:安,安撫。③恣:任憑,聽任。④孤:古代王侯的自稱。16.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 分)(1)遠近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久而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孤往者嘗為鄴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異世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遠近稱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 分)A. 日月之行 B. 吾矛之利C. 下車引之 D.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18.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 分)(1)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 分)(2)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2 分)19. 你認為文中的陳元方是個怎樣的孩子?請簡要分析。(2 分)(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20、21 題。(4 分)峨眉山月歌李 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20. 下面這幅圖可以作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這兩句詩的配圖嗎?請簡述理由。(2 分)21. 詩歌的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 分)三、作文(50 分)22. <中考新考向>景山中學《心靈驛站》校報編輯正在向全體同學征稿,請你按照下列要求,寫一篇文章投稿。(50 分)對于朱自清來說,充滿蓬勃生機的春天,是一縷芬芳;對于冰心來說,那象征母愛的荷葉,是一縷芬芳;對于莫懷戚來說,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是一縷芬芳;對于海倫·凱勒來說,幫她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師,是一縷芬芳。生活中的人、事、景,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送來芬芳。在你的記憶深處,也一定有那么一縷芬芳, 幸福了你的歲月,溫暖了你的時光。你聞到了嗎?請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或體驗,以《我聞到了生活中的芬芳》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1)文體不限;(2)不少于500 字;(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和校名;(4)書寫要正確、規范、美觀。答案一、積累和運用1. (1)A (2)B2. (1)引 (2)曠3. (1)日月之行 (2)星漢燦爛(3)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4)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5)蟋蟀們在這里彈琴(6)花里帶著甜味兒 閉了眼4. 名詞 數詞5. ; ;6. 刪去“通過”或“使”。【點撥】第④句中畫橫線的部分濫用介詞,造成成分殘缺,缺少主語,應刪去“通過”或“使”。7. (1)衍太太(2)示例:壽鏡吾老先生對待學生不是僅有溫和與寬容,他也是有戒尺和罰跪的規則的。所以,我建議你扮演的壽鏡吾老先生一開始也會瞪眼并大聲命令學生一起讀書,學生剛開始也放開喉嚨讀得人聲鼎沸,后來他們的讀書聲才慢慢低了下去。我們改編名著人物,還是要遵照原文,不能脫離文本隨意改編。你覺得呢?二、閱讀(一)8. (1)偏低 (2)較高 (3)中等9. 示例:①運用整體學習和部分學習的策略,《〈論語〉十二章》有些難度,不容易一下子背完,建議他先熟讀全文,再一章一章地背誦,最后把各章綜合起來背誦;②運用過度學習的策略,即在剛好能背下課文的基礎上再適當識記幾遍,以加深記憶;③利用元認知,監控、調節自己的學習,背書時要實時監控自己的狀態(如精力集中與否),如有問題,要及時調整。10. B 【點撥】A 項,“仍然努力訓練”是為了中考體育能拿滿分,聯系材料一中的“間接動機與社會意義相聯系……其他目的而努力學習”可知,這屬于間接動機;C 項,根據材料二“(四)過度學習”中的“不能一味地重復再重復。一般說來,學習程度以150% 為佳,其效果也最好”可知,“最好再多背10 分鐘”表述有誤;D項,根據材料二中的圖2 可知,遺忘是先快后慢,本項中“先慢后快”的說法有誤。(二)11. (1)奶奶坐在老海棠樹下補花,喊“我”洗菜,“我”胡亂一洗了事(2)奶奶很早起床去掃院子、掃街,不要“我”幫忙(3)思念和痛悔12. 示例: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老海棠樹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海棠樹與奶奶的相依相伴,表達了“我”對奶奶的思念之情。13. “張望”是奶奶最有代表性的動作。“張望復張望”寫盡了奶奶的人生,其中有對“我”的疼愛和羨慕,有不被理解的失落,有對工作的渴望,有對進步的追求。14. “痛悔”是深切地后悔的意思。奶奶讓“我”給她說說報紙上“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但不理解奶奶渴望跟上時代的迫切心理,反而表現出了不耐煩甚至嘲諷的態度,致使奶奶慚愧萬分,無可慰藉。而這樣的過錯,“我”已無法彌補。奶奶請“我”解說報紙文字的情景,也就成了讓“我”永生痛悔的場景。15. 示例:首先,奶奶的勤勞影響著“我”。無論是春天糊紙袋、夏天補花、秋天掃院子和掃街,還是冬天在燈下學習,奶奶一年四季都在忙碌,為“我”樹立了榜樣,讓“我”懂得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生活和奮斗。其次,奶奶對自食其力的追求激勵著“我”。奶奶執意通過勞動證明自己,這種努力追求獨立的精神,讓“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不能放棄,要努力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再者,奶奶對跟上時代的渴望啟發著“我”。她不斷學習,從讀《掃盲識字課本》到念報紙新聞,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時代的追隨,讓“我”認識到要保持學習的熱情和進取的心態,不斷提升自己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奶奶就像一顆星星,為“我”的成長路途添了光亮,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三)16. (1)稱贊 (2)更加 (3)曾經 (4)不同17. C 【點撥】“遠近稱之”中的“之”,代詞。A 項,助詞;B 項,助詞;C 項,代詞;D 項,助詞。18. (1)不知是令尊效法我,還是我效法令尊?(2)周公沒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沒有效法周公。【點撥】句(1)重點詞:法,效法;孤,古代王侯的自稱。句(2)重點詞:師,效法;亦,也。19. ①鎮定自若、聰明機智,從“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孔子亦不師周公”如此巧妙的回答可看出;②尊敬長輩、不卑不亢,陳元方對袁公的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面子,又維護了父親的尊嚴。【參考譯文】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候袁公。袁公問:“令尊在太丘時,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實行了什么(措施)?”陳元方說:“家父在太丘時,對強者用恩德去安撫他們,對弱者用仁義去撫慰他們,讓他們都能安居樂業,久而久之,(大家就)更加敬重他了。”袁公說:“我從前曾做過鄴縣縣令,(也)正是實行了這些措施。不知是令尊效法我,還是我效法令尊?”陳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應對舉動,(雖然)相隔遙遠,(卻是)一樣的。周公沒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沒有效法周公。”(四)20. 可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隨著江水流動。配圖中恰有半輪明月懸于高山前,且流動的江水中有明月的倒影。因此這幅圖可以作為該詩句的配圖。21. 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三、作文22. 【思路點撥】題目中的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芬芳”,其字面意思是“香,香氣”,生活中的“芬芳”不是某一種具體可感的味道,而是某人某事某物帶給我們的愉悅的心理體驗;一個是“聞”,它在這里的意思是“感受”。所以題目可以理解為“我”感受到了人情的美好、生活中的幸福等。此題適合寫記敘文或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從生活中選材,寫出真情實感。可以從親情的角度寫作,以親人為描寫對象,描寫家庭中溫馨的場面;也可以從師生情的角度寫作,以老師為描寫對象,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激等。注意運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描寫方法。例文:我聞到了生活中的芬芳有一朵來自心靈深處的玉蘭花,越開越旺。每每想起它,我總會聞到一股若有似無的清香。一天傍晚,我背著書包,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陽漸漸落下去了,昏暗的紅光從高樓的夾縫里射下來,試圖照亮行路人的心情。時間慢慢流逝,回家的路卻還很遠。街道依舊車水馬龍,五顏六色的燈光開始亮起,我機械地移動著雙腿,目光開始變得有些游離。“砰”的一聲過后,我的耳邊響起了罵聲:“你沒長眼睛啊,撞到車上……”騎車人一番指責后,揚長而去。我準備撿起散落一地的書本時,卻發現膝蓋上有一處小傷口,正在流血。我難過極了,這小小的傷口不只是在我的膝蓋上,更在我的心上,流出一種名為委屈的鮮血來。“姐姐,你的膝蓋流血了!”心情低落的我沒有理會這聲音,只是慢慢地往前走。然而,一條白色的手帕出現我的眼前,它的主人是一個身著白色連衣裙的小女孩。小女孩一臉擔憂地看著我的傷口:“姐姐,這條手帕給你,你擦一下膝蓋上的血吧。”這溫暖的話語讓我的心情頓時明媚起來。我看著面前這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覺得她如玉蘭花般美好。后來,我經常走在這條街道上,雖然再也沒見過那朵“玉蘭花”,但是我總能聞到一股馨香,感受到一種溫暖。回顧生活,我發現,有些人帶給我的溫暖,不是片刻的,而是長長久久的。他們帶給我的溫暖激勵我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我愿留一盞燈,給夜歸的人;我愿留一支蠟燭,給失意的人;我愿留一陣馨香,給需要幫助的人;我愿留一種愛,給所有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