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六章自然災害第2節地質災害課件+練習含答案(教師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六章自然災害第2節地質災害課件+練習含答案(教師用)

資源簡介

(共59張PPT)
第六章 自然災害
第二節 地質災害
課標導讀 思維導圖
課程標準 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
核心素養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常見地質災害的成因,理解各種地質災害之間的關聯性。(綜合思維)
2.能夠通過區域分布圖,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和我國地質災害嚴重區域,判斷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分析不同地質災害的異同。(區域認知)
3.正確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樹立預防為主、監測預報的思想觀念。(人地協調觀)
●情境導學
2023年1~7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 243起,發生造成人員死亡失蹤的地質災害26起,造成5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26 794萬元人民幣。2023年前7月我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32起,避免了1 606人的可能因災傷亡。從災情類型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從災情等級看,有特大型地質災害,大型地質災害,中型地質災害,小型地質災害。
我國為什么地質災害多發?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我國是一個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的國家,面積廣闊又決定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以及氣候條件的復雜性。因此中國的地質災害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發生頻繁。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成因不同,包括板塊構造運動、地形地勢、植被、氣候及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
必備知識 自主梳理
?地震
1.概念:地殼中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_______或錯位,積聚的能量便以_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稱為地震。
斷裂
地震波
2.地震構造
圖中A為_______,B為_______,AB為___________,BD為_________,弧線CD為_________:是把地面___________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線
破壞程度
3.震級和烈度
(1)震級: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個震級。
(2)烈度:表示地震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___烈度。地震烈度大小與震級、___________、震中距、地質構造、___________等有關。

多個
震源深度
地面建筑
4.危害
直接影響 造成房屋倒塌,破壞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礎設施,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漏、疫病蔓延等災害
間接影響 破壞當地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
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變,損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 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隱蔽性
5.分布
(1)世界:板塊交界處是地震易發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世界主要地震帶。
(2)我國:主要有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_______等地震災害發生頻繁。
1
烈度與震源深度、震中距有何關系?
提示:震源深度越深,對地面的破壞程度越小,烈度越小;相反,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壞程度越大,烈度越大;反之,烈度越小。
環太平洋
地中海—喜馬
拉雅地震帶
四川
?滑坡和泥石流
類型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山地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_________整體下滑的現象 山區_______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圖示
滑動面
溝谷
類型 滑坡 泥石流
形成
條件 巖體比較破碎、地勢起伏較_____、植被覆蓋度較差 地形陡峻、具有豐富的_______物質以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
多發
地區 山地丘陵區以及___________頻繁的地區 山區溝谷中
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尤以_______地區最為多發
危害 破壞或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多與山洪相伴,能夠摧毀聚落,破壞森林、農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松散
工程建設
西南
2
我國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比較頻繁的是哪個?說出原因。
提示:云貴高原。地形崎嶇,降水季節變化大,暴雨多,又處于板塊碰撞擠壓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巖石破碎,故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都比較多。
1.我國東部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活躍、最密集區。( )
2.地震死亡人數與震級大小呈正比例關系。( )
3.川滇山地多發生冰川泥石流。( )
4.滑坡、泥石流的發生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
5.云南省常遭泥石流災害侵襲。( )
×
×
×
×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情境解讀
圖表探究:唐山地震與汶川地震及災害的比較。
任務一 地震
項目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震級/里氏 7.8級 8.0級
震源深度 12 km 14 km
震中烈度 11度 11度
死亡或失蹤人數 24萬多人 8.6萬多人
直接經濟損失 30億元左右 8 000多億元
●問題探究
問題1.分析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提示:地殼中的巖層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會發生傾斜或彎曲。當積累起來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聚起來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從而形成地震。
問題2.探討材料中兩次地震災害的損失差異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汶川地震死亡人數少于唐山地震,說明人們防震減災能力提高;汶川地震經濟損失大于唐山地震,說明隨著經濟發展,經濟密度增大
●歸納提升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震級和烈度
(1)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可能有多個烈度。震級越大,烈度越大。震級和烈度的區別如下表所示。
項目 震級 烈度
定義 表示地震釋放能量多少的等級 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
單位 級 度
影響
因素 大小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 震級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淺,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還受地質構造和地面建筑物等的影響
分類
依據 根據釋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根據人們的感覺,室內設施的反應,建筑及地面的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
(2)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
3.分布: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和環太平洋地帶是世界主要地震帶。原因如下:
知識拓展:我國地震多發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與板塊構造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的四個地震多發區和南北地震帶都位于板塊交界處或板塊內部的構造斷裂帶。
1.下圖示意我國西南某地區等高線分布和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高低分區。據此回答(1)~(2)題。
●典例剖析
(1)該地區地震頻發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殼較薄,且內部結構脆弱
B.山體高大,對地殼的壓力增大
C.位于板塊邊界的火山地震帶
D.區域多斷層且呈西北—東南走向
(2)該地區D點發生強震時,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壞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級高 B.距離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處斷層帶
【解析】 第(1)題,我國西南地區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地殼活動頻繁,地震多發;地殼較薄、山體高大并不是地震頻發的主要原因;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斷層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故選C。第(2)題,讀圖可知,丁地處于斷層帶上,受地震的破壞作用最大,導致其破壞程度最大;每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丁地距離震源較遠;海拔高不是其破壞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故選D。
●對點訓練
1.讀某地等震線圖,完成(1)~(2)題。
(1)若甲地為震中(  )
A.震級a>b>c
B.②處受到的破壞程度一定比①③處大
C.在②處比①處先感覺到地震
D.甲為地震烈度最高區
(2)下列選項中,能正確反映震中距與地震震級及烈度關系的是(  )
【解析】 第(1)題,震級是表示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a、b、c震級應該一致。地表破壞程度與震源深淺、震中距、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關,不能斷定②處受到的破壞程度一定比①③處大。①處距離震中更近,比②處先感覺到地震。等震線是烈度相等的各點連成的線,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區,一般情況下,離震中距離越遠,烈度越小,甲地為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區。故選D。第(2)題,震級是表示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一般情況下,離震中距離越遠,烈度越小。故選D。
●情境解讀
2022年11月26日,意大利伊斯基亞島發生山體滑坡。受暴雨的影響,滑坡誘發泥石流。泥石流涌入當地一個小鎮,吞沒了至少一座房屋,并將汽車卷入大海中。尋找失蹤人員、疏散和救援的工作有序進行。附近的那不勒斯市向事發地點派出救援人員,但天氣狀況導致他們難以進入該島。
任務二 滑坡、泥石流
●問題探究
問題1.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相同點有哪些?
提示:突發性;主要發生在山區;破壞力強;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
問題2.滑坡、泥石流產生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滑坡能破壞或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泥石流能夠摧毀聚落,破壞森林、農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兩者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
問題3.滑坡、泥石流可能形成哪些地質地貌景觀?
提示:滑坡遺跡、泥石流沉積地貌、堰塞湖等。
●歸納提升
1.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成因、分布和特點
滑坡、泥石流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導致的地質災害,都具有突發性特點,是山區主要的自然災害。我國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滑坡、泥石流災害十分頻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點如下:
2.滑坡和泥石流的異同
項目 滑坡 泥石流


點 發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區溝谷中
運動物質的體積大小 較大 較小
是否必須有水的參與 可以無水的參與 必須有水的參與
相同點 ①主要發生在山區;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質向下運動;③人類活動可誘發其發生;④破壞力極強;⑤由外力作用導致;⑥突發性
3.地質災害成因上的關聯性分析
知識拓展:我國地質災害的多發地區——西南地區
西南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類不合理的活動,使該地區成為我國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具體如下圖所示。
2.四川西部某自然災害監測預報中心為監測某學校附近的一處山體滑坡,分別在學校內(基準點)和滑坡體頂部(監測點)安裝了監測設備。下圖為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以學校為基準點監測到的滑坡體位移數據。據此回答(1)~(2)題。
●典例剖析
(1)該滑坡體的移動方向是(  )
A.西偏南 B.南偏西
C.東偏北 D.北偏東
(2)推測導致該地滑坡位移速度變化的主要誘因是(  )
A.地震強度 B.重力條件
C.大氣降水 D.氣溫變化
【解析】 第(1)題,據圖可知,該滑坡體主要在偏北和偏東的負方向上積累位移,并且偏東方向的負方向積累位移更多,即主要位移方向應該是西偏南,A正確。故選A。第(2)題,該滑坡位移速度變化持續時間較長,應該與短歷時的地震和重力崩塌無關;氣溫在更長時間的物理風化中引起巖石斷裂,再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從持續時間以及位移速度變化上看,滑坡位移速度變化與氣溫變化無關;主要誘因應該與該時間段內的大氣降水強度有關,C正確。故選C。
●對點訓練
2.(2024·邢臺高一檢測)下圖為泥石流示意圖及發生泥石流時逃生示意圖。完成(1)~(3)題。
(1)從泥石流示意圖推測云南泥石流多發的原因,正確的有(  )
①地質構造復雜,巖層松軟破碎 ②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 1 000 mm以上,且暴雨日數多 ③山高坡陡,地表崎嶇 ④開礦棄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和過度放牧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當泥石流發生時,在泥石流流經區和堆積區的游客,正確的逃生方法是(  )
A.朝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勢低的地方
B.垂直于河谷方向逃離,盡量逃往地勢較高處
C.沿著山谷向山頂奔跑,尋找制高點
D.站在原地大聲呼救
(3)為防御此類地質災害,該地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植被覆蓋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護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第(1)題,泥石流的發生與云南的地形、地質、巖石、降水、植被破壞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活動等有關。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地表崎嶇,西部屬橫斷山區,高山深壑很多,為泥石流的暴發提供了很好的場所。該地區的土石來源豐富,滇北高山高原地震活動頻繁且烈度大,使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提供大量松散的泥土石塊,一些地區處于褶皺帶上,巖石受擠壓變形程度高,破碎嚴重,也提供了大量的泥土石塊;該地區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尤其是夏秋兩季,受濕潤多雨的西南季風控制,很多地區一般日降水量就能滿足泥石流形成的條件。除了這些自然條件以外,人類的活動如開礦棄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和過度放牧等,也往往會導致大范
圍生態失衡、水土流失,崩塌加劇,為泥石流發生提供了固體物質來源。故選D。第(2)題,當滑坡、泥石流發生時,應選擇垂直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避開河谷;不應朝河流下游方向跑到地勢最低的地方,應朝地勢較高的地方逃生;垂直于河谷方向逃往地勢較高處;地質災害發生速度快,原地不動,等著看清泥石流的準確前進方向再做決定就晚了。故選B。第(3)題,提高植被覆蓋率,可以保持水土,使地表物質更加穩定,①正確;修建水利工程可以調節河流的徑流量,但是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影響不大,②錯誤;修建護坡工程,可以穩固谷坡,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③正確;清除河道淤泥,對河道內水流排泄有利,但對滑坡、泥石流沒有影響,④錯誤。故選D。
課堂小結
課堂達標 鞏固訓練
讀我國某自然災害發育分布圖,回答1~2題。
1.該自然災害最可能是(  )
A.干旱 B.寒潮
C.沙塵暴 D.滑坡
2.關于該自然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冬季風是該災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該災害北方比南方的發育程度高
C.地形是該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
D.植被破壞不是造成該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
【解析】 第1題,圖中有滑坡體和滑動面,所以該自然災害最可能為滑坡。故選D。第2題,滑坡一般發生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區;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誘發性因素之一。故選C。
北京時間2016年4月16日0時25分,日本九州島(32.75°N,130.80°E)發生了7.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圖為“此次地震震源附近區域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日本此次地震(  )
①位于板塊交界地帶 ②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 ③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④地殼穩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此次地震可能(  )
A.導致大阪工業生產全部停產
B.誘發九州島雪崩
C.威脅附近核電站安全
D.誘發強烈的臺風災害
【解析】 第3題,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地帶地殼不穩定,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故選A。第4題,此次地震位于九州島,距離大阪工業區有一段距離,不一定會導致其工業生產全部停產;九州島緯度較低,4月份積雪融化,因此不會誘發雪崩;地震會威脅附近核電站安全;地震會誘發海嘯,但不會誘發臺風。故選C。
(2024·吉林延邊模擬)讀“我國某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及災害鏈圖”,完成5~6題。
5.在上圖所示的山區自然災害鏈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
D.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6.如果發生滑坡,受災最嚴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解析】 第5題,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形成與暴雨無關,因此①為地震,排除B、D。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因此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④為泥石流;地震會使地表變得破碎,易造成崩塌和滑坡。故選A。第6題,滑坡多發生在陡坡地區,丁村位于陡崖之下,如果發生滑坡,受災情況最嚴重,故選D。
7.讀我國泥石流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A地區是我國泥石流多發地區,分析導致該地區泥石流多發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地殼活動頻繁,巖層破碎;②地形起伏,相對高差大;③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圖中B地區泥石流較A地區少,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人類活動可直接或間接地誘發泥石流?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2)題,泥石流的形成條件:①陡峻的地形;②破碎的巖石疏松碎屑物質;③植被覆蓋率較低;④短時間產生大徑流量的氣象條件。結合泥石流發生的條件及A、B所在地區進行分析。第(3)題,大規模的工程活動不僅可能改變地形,還可能產生大量疏松碎屑物質等。植被覆蓋率會因砍伐森林等活動減少,從而導致涵養水源能力下降,致使暴雨過后的地表徑流增大。
B地地處內陸,
氣候干燥,降水稀少。
砍伐森林;大規模
的工程活動。第六章 第二節
課時跟蹤·分層訓練
學業考達標練
一、選擇題
1.關于地震、滑坡兩種地質災害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兩種地質災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內能釋放的結果
B.兩種地質災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體表現形式
C.兩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都與氣象災害存在著關聯性
D.兩種地質災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
【解析】 巖石圈內部在各種內力作用下,能量聚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各種形式釋放。地應力的釋放形成了地震,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A、B錯誤;地震與氣象災害并無關聯,C錯誤;地震可能誘發滑坡災害,兩者之間具有關聯性,D正確。故選D。
2021年11月21日18時51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震中)發生4.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多地民眾通過手機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預警系統發出的地震預警。下圖示意地震發生時重慶市和成都市發布的地震預警信息。據此完成2~3題。
2.關于此次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震源位于地幔
B.橫波對地面建筑的破壞能力更強
C.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相同
D.地震釋放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
3.ICL地震預警系統能提前發布預警信息,主要是利用(  )
A.縱波的波速快于橫波 B.橫波的波速快于縱波
C.橫波僅在固體中傳播 D.縱波可在氣體中傳播
【解析】 第2題,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為11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殼。地震中,和縱波相比,橫波左右搖晃的破壞力更大。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不一定相同。地震釋放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故選B。第3題,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所以當地震發生時,縱波先到達地面,橫波后到達地面,二者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而電磁波的波速快于橫波,因此ICL地震預警系統能提前發布預警信息。縱波的波速快于橫波。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傳播速度快,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是與發布預警信息的原因無關。故選A。
下圖示意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讀圖,回答4~5題。
4.圖中示意泥石流的圖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國的發生頻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春季大于秋季
C.東部多于西部 D.北部多于南部
【解析】 第4題,根據四幅圖的具體情況,②示意泥石流。故選B。第5題,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地形、松散物質、水源。我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因此夏季泥石流發生頻率大于冬季,秋季泥石流發生頻率大于春季,A正確,B錯誤;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以平原、丘陵為主,西部以高原、山地為主,整體看泥石流東部少,西部多,C錯誤;我國降水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山地,因此泥石流發生的頻率北部少于南部,D錯誤。故選A。
滑坡是大量山體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動面整體滑動的現象(下圖)。據此完成6~8題。
6.滑坡多發的地區通常(  )
①山高谷深,坡度陡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地表植被覆蓋率高 ④必須有人為的因素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7.滑坡與泥石流的共同點是(  )
A.都是山谷中的洪流 B.兩者的成因相同
C.都主要發生在山區 D.都是暴雨引發的
8.滑坡造成的危害往往包括(  )
①淹沒村莊 ②淤塞河道 ③引發火災 ④導致沙塵暴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第6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坡度陡、降水集中區容易發生,①②正確。地表植被覆蓋率高,坡腳穩固地區則不易發生滑坡,人為因素不是滑坡發生的必然條件,有些滑坡發生與人為因素無關,③④錯誤。故選B。第7題,滑坡的特點是順坡“滑動”,泥石流的特點是沿溝“流動”。滑坡不是洪流。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沖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下,土體或巖體整體或分散地順斜坡向下滑動的現象。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潰壩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挾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兩者成因不同,不都是由暴雨引發的。不論是“滑動”還是“流動”,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質由高處向低處的一種運動形式。因此,“滑動”和“流動”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約,都主要發生在山區。故選C。第8題,滑坡體能夠淹沒村莊,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澇災害。故選B。
二、綜合題
9.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堰塞湖是由火山噴發、地震等引起山體巖石崩塌從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質稱為堰塞體,往往不夠穩定,易發生潰壩。下圖為我國西南某地地震形成堰塞湖示意圖。
(1)說明地震發生后該地區形成堰塞湖的原因。
_該地區地勢起伏大,河流流量較大;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堵塞河道,積水形成堰塞湖。__
(2)簡析堰塞湖可能給該區域地理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_容易誘發新的滑坡、泥石流;湖壩崩潰容易引發洪澇災害。__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該地海拔較高,等高線密集,坡度大,有河流;地震后,巖石破碎,碎屑物沿山體下滑,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第(2)題,堰塞體會阻斷河水下泄,堰塞湖水位可能會迅速上升,周圍山體也會受沖刷、侵蝕等,容易誘發新的滑坡、泥石流;同時,一旦潰壩,后果嚴重,隨時可能引發重大洪災。
選擇考提升練
一、選擇題
滑坡是我國山區常發生的一種地質災害。甲圖為某滑坡區域坡度與可能發生滑坡的面積關系圖,乙圖為某滑坡區域土質構成圖。讀圖,回答10~11題。
10.甲圖顯示(  )
A.坡度越大滑坡發生的頻率越高
B.滑坡發生頻率與坡度呈負相關
C.坡度15°左右滑坡發生的可能性最高
D.坡度40°以上的陡坡不會發生滑坡
11.從乙圖可知(  )
A.滑坡發生頻率與土質無相關性
B.土質顆粒越大,發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C.土質顆粒越小,發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D.砂質土壤發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解析】 第10題,讀圖可知,坡度15°左右,可能發生滑坡面積百分比最大,滑坡發生的可能性最大;坡度40°以上的陡坡也會出現滑坡。故選C。第11題,根據乙圖判斷,滑坡與土質有一定的關系,砂質土壤發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故選D。
受突發災害影響,某河道兩個觀測點的橫截面水深發生驟變(如圖所示)。圖1為較上游觀測點一,圖2為較下游觀測點二,這兩點距離較近。災害發生一段時間后,兩觀測點水位恢復至正常水平。據此回答12~13題。
12.引發該河段兩個觀測點橫截面水深驟變的原因是(  )
A.上游大壩開閘泄流 B.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C.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D.強降雨致山洪暴發
13.此次災害的生消過程中,該河段下游水量(  )
A.不斷增加 B.不斷減少
C.先增加后減少 D.先減少后增加
【解析】 第12題,觀測點一的斷面為正常狀態下的河流斷面,河床一側較陡(侵蝕岸),一側較緩(堆積岸),水深最深處可達12米;而觀測點二的整個河床水深較淺,水面寬僅45米,且河床中部很淺。綜上,應該是滑坡土石阻塞河道,使得上游觀測點一水位升高,下游觀測點二水位下降,B正確。故選B。第13題,此次災害開始時,滑坡土石阻塞河道,阻擋水流向下游流動,上游儲水增多,所以下游水量減少;上游儲水量不斷增多,壓力不斷增大,堆積在河床的滑坡體被流水沖垮崩塌,流向下游的水量增加,D正確。故選D。
近年來,全球地震頻繁發生,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下表為X、Y兩地同年出現地震的有關資料,X地位于北美西部地區,Y地位于南亞中部。讀表,回答14~15題。
地點 人口密度/(人/km2) 與震中的距離/km 地震發生時間(當地時間) 震級 死亡人數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凌晨4:00 7.1 1 820
14.從表中的資料看,下列哪項不能明確判斷(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產生的能量大于Y地
C.兩地都不位于震中
D.兩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強烈沖擊
15.Y地死亡人數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人口密度大 B.距離震中近
C.地震發生時間 D.位于板塊邊界地帶
【解析】 第14題,不能明確的是震源深度,符合題干要求,故A正確;從表格信息能夠明確的是震級(產生的能量),所以X地地震產生的能量大于Y地,不符合題干要求,故B錯誤;根據與震中的距離可以知道兩地都不位于震中,不符合題干要求,故C錯誤;有人員傷亡,兩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強烈沖擊,不符合題干要求,故D錯誤。故選A。第15題,地震產生的危害與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距震中的距離、地震發生的時間、抗震救災的能力等有關,所以A、B、C合理,但不符合題目要求。Y在南亞中部,不可能處在板塊邊界地帶,故D符合題意。故選D。
二、綜合題
1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 小河溝流域位于四川省鹽源縣鹽塘鎮境內,最高點高程2 748米,最低點高程為2 182米,主溝溝長約650米,以“V”形谷為主,溝道順直(下圖)。流域內坡耕地較發育,出露巖石結構疏松,溝道兩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2015年6月21日,小河溝流域突降暴雨,50分鐘降雨量達105.5毫米,水位突然上漲,誘發泥石流災害。根據之前預警,人員有序疏散,無人員傷亡。
(1)說明小河溝流域溝道兩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的原因。 溝谷為“V”形谷,坡度大;巖石結構疏松,易風化、破裂;降水多,易誘發崩塌、滑坡。 
(2)分析本次小河溝泥石流災害形成的自然條件。
流域突降暴雨,歷時短,降雨量大;高差大,坡度大,溝道順直,匯水速度快;巖石結構疏松,溝道兩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碎屑物質豐富;植被覆蓋率低,利于水流和碎屑物質的匯聚。 
(3)推測本次小河溝泥石流災害造成的危害。_毀壞房屋建筑,掩埋農田、道路,淤塞河流等。__
【解析】 第(1)題,據材料可知,小河溝流域以“V”形谷為主,可推測其兩岸地形陡峭,坡度較大;小河溝流域溝道兩岸巖石結構疏松,坡道結構不穩定;位于四川省境內,屬于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誘發滑坡和崩塌。第(2)題,據材料可知,流域內突降暴雨,且歷時短,降雨量大;溝谷兩岸坡度大,且溝道順直,使得地表徑流匯水速度和河水流速快;兩岸多小型崩塌和滑坡,碎屑物多,泥石流的物質來源多;“流域內坡耕地較發育”說明兩岸植被覆蓋率低,易誘發泥石流。第(3)題,泥石流的危害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挾帶碎屑物質掩埋和沖毀危害;二是洪流淹沒危害。此次泥石流災害掩埋河道、農田、道路,水位上漲淹沒村莊,毀壞房屋建筑。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新民市| 岳西县| 辽中县| 家居| 太仓市| 綦江县| 沙洋县| 班玛县| 友谊县| 金湖县| 长垣县| 辉南县| 新余市| 博客| 舟曲县| 瑞金市| 资溪县| 平利县| 远安县| 东丽区| 莱州市| 南宁市| 巴青县| 托克逊县| 长泰县| 枣庄市| 安岳县| 方城县| 石阡县| 壤塘县| 西和县| 日喀则市| 镇坪县| 沾化县| 门头沟区| 皋兰县| 龙岩市| 揭西县| 定边县|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