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教材解析《兩小兒辯日》是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科學精神”主題中的第一課,作為單元開篇,通過兩小兒對“太陽遠近”的辯論,展現了觀察、質疑與邏輯論證的思辨過程,為本單元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文中的兩個小兒,說明自己的觀點時,都有理有據,舉出了具體的事例,而且還運用了聯系生活、反問等辯論方法,來增強辯論的效果。其文言文形式與口語交際“辯論”活動形成古今呼應,引導學生從經典文本中汲取思辨智慧,再遷移至現代語言實踐中。《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講的是與孔子有關的事情,卻出自《列子·湯問》。那么,列子寫這個故事,想揭示怎樣的觀點呢?又想帶給學生怎樣的啟示呢?文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可以通過深入學習感悟,這也為我們跳出文本創設了思考的空間,引發多角度思考感受辯論的理趣。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對文言文的節奏和停頓,并能背誦課文。 2.能運用借助注釋等多種方法,理解字句意思,利用課堂作業本中的思維導圖梳理兩小兒辯日的觀點和理由。 3.情境中角色扮演,模仿古代小兒進行“辯斗”,體會文中人物特點,感悟故事帶來的啟示,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學重難點借助注釋等多種方法,理解字句意思,體會文中人物特點,感悟故事帶來的啟示,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學過程一、由“辯”而啟,激活“學”的思維火花(一)依次出示“辯”的篆書、隸書、楷書,猜一猜這是什么字?怎么猜的?小結:“辯”就是言語間的唇槍舌劍、針鋒相對,所以“辯”的中間是言字旁,和說話有關。(二)辯論,自古有之,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辯論故事,你知道有哪些?結合學生回答,依次呈現:戰國時莊子和惠子的魚樂之辯,留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金句;三國時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東吳抗曹,辯論竟然影響了戰爭的局勢;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的辯論直接推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交往準則。辯論是思想的碰撞,盡顯人們的智慧與涵養。【設計意圖】通過漢字演變展示,建立字形與字義的關聯認知,滲透漢字構字規律。精選莊子和惠子、諸葛亮、周恩來三個典型辯論案例,構建“個人哲理-國家決策-國際外交”的認知梯度,展現辯論在不同維度的思想力量,從而激發學生“學”的思維火花。二、由“辯”而學,規劃“整”的學習活動(一)本節課我們將走進兩千多年前發生在兩個孩子身上的一場辯論——《兩小兒辯日》。師板書課題,學生思考看到這個題目想了解什么?結合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三個學習活動:辯什么、怎么辯、為什么辯。(二)出示學習活動一辯什么學習提示:讀: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借助注釋讀懂課文。畫:用橫線畫出兩小兒各自的觀點,波浪線畫出各自的理由。1.想了解辯題首先要讀通課文,開火車檢查學生朗讀,根據學生的朗讀出示停頓節奏線,并相機指導學生朗讀。①指導“為”和“知”為通假字。②發現“去”和“湯”是“古今異義”。小學階段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2.齊讀全文,讀出文言文的節奏。3.指名匯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結合課堂作業本梳理。4.文言文的特點是言簡義豐,已經很簡短了,還能把它變得更簡潔,形成板書嗎?5.現在知道兩小兒在辯什么?(太陽的遠近)6.梳理全文:讀到這里,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講了孔子看見兩小兒在辯論太陽遠近的故事。(板書:孔子、兩小兒、辯論)【設計意圖】認知心理學研究顯示,先整體后局部的認知順序有助于學習者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整體框架,進而形成全局觀念。因此,課堂伊始,梳理出學生最想探究的三個問題“辯什么、怎么辯、為什么辯”,問題驅動走進文本,整體把握全文脈絡。三、由“辯”而探,聚焦“個”的關鍵屬性(一)知道了兩小兒在“辯什么”,接下來探究他們“怎么辯”,他們的辯論有什么技巧呢?怎么辯學習提示:默讀課文,找找兩小兒有哪些辯論技巧,找到后同桌交流。1.學生匯報辯論技巧:觀點+理由、聯系生活、運用反問…… 2.觀點+理由:辯論時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觀點,做到觀點明確,再通過具體事例闡明理由。3.聯系生活:順勢學習句子,圖片出示車蓋和盤盂,這是古代兒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指導學生用朗讀讀出像車蓋一樣大的太陽,像盤盂一樣小的太陽,形成鮮明對比。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4.運用反問:注意語氣詞“乎”,運用反問可以增強表達的效果,讓自己辯得更有氣勢。(二)嘗試辯論1.請兩位學生利用兩小兒的語言來辯論,其他學生評價。(學生第一次辯斗,朗讀課文痕跡明顯,缺少辯斗的感覺) 2.播放辯論視頻,邊看邊思考:我們的辯論還可以加點什么?學生匯報加點語氣、神態、動作……結合學生匯報形成辯斗評價標準,理解課文中用“辯斗”來表達兩小的辯論,說明與生活中一般的爭辯不一樣,從而爭做“三星辯斗選手”。3.全體起立,結合辯斗小錦囊(錦囊內容為語氣詞:非也、謬矣、非然也、此言差矣,提醒學生辯斗的時候可以反復使用,如非也非也、謬矣謬矣等)想象兩小兒辯斗時的語氣、神態、動作,與同桌、小組成員自由練習,還原當時的辯斗場面,并推選小組“三星辯斗選手”。學習提示:◎對照評價標準,和同桌辯斗。◎六人小組內找對手辯斗。①兩生上臺辯斗,其他學生點評。②推選班級“三星辯斗選手”進行師生辯斗,其他學生點評。(教師順勢再加一個回合:非然也非然也非然也!學生隨即回復:此言差矣此言差矣此言差矣?。?br/>③男女生辯斗,增加難度,背誦課文辯斗部分。4.這樣辯斗下去,兩小兒能辯出結果嗎?為什么?(不能,角度不同,沒有誰對誰錯)【設計意圖】朗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式,三次遞進式辯斗訓練“朗讀-模仿-創造”遵循“理解-遷移-創新”認知規律,創新朗讀形式直至背誦,并聚焦文言文“個”的關鍵屬性,最終引導學生理解“角度決定觀點”的思辨本質。四、由“辯”而延,生成“思”的科學精神(一)原來這場辯論不是瞎辯的,兩小兒各自以看見或感受到的事實為依據,從不同角度有理有據地辯論,難怪孔子——不能決也。決是什么意思?(判斷)(二)出示《列子﹒湯問》資料,引出思辨題。《列子·湯問》出自《列子》,相傳是戰國時列御寇所著。全文內容多為民間傳說、寓言和神話故事。課文《紀昌學射》由《列子湯問》中相關內容改寫而成。 1.“多為民間傳說、寓言和神話故事”,說明今天學習的課文可能——是虛構的。 2.這個可能并不是真實的故事,流傳兩千多年,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六人小組選擇一個角度,把代代相傳的原因凝練成一個詞寫下來,用觀點加理由有理有據地說說你的收獲。學習活動三:為什么辯學習提示:小組討論:這個故事流傳至今,究竟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可以從孔子、兩小兒、辯論等的角度,凝練成一個詞,用觀點加理由說說收獲。3.小組派代表匯報收獲,并板貼詞卡。 預設:孔子:實事求是、謙虛好學 …… (學生匯報時,順勢引出孔子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br/>兩小兒:科學探索、善于觀察……辯論:有理有據、事實為證…… (三)結合板書總結全課:我們以“辯”字為學習主題,通過“辯什么、怎么辯、為什么辯”三個學習活動,知道要學習孔子( ),學習兩小兒( ),更了解辯論要( ),當然隨著學習的深入、年齡的增長,你對這篇課文可能還會有其他的啟示(教師順勢寫省略號)。(四)出示篇章頁:怪不得篇章頁上說“科學發現的機遇,總是等著好奇而又愛思考的人?!睂W生齊讀。下課。【設計意圖】通過“不能決也”的深度追問,引導學生理解孔子“承認認知局限”本身就是科學態度。設置“虛構故事為何流傳”的思辨議題,要求用“觀點+理由”論證,既鞏固前面所學的辯論技巧,又實現從“文本理解”到“價值判斷”的思維躍升,順勢用單元篇章頁來總結全課,從而將古代寓言與現代科學精神進行聯結。板書設計兩小兒辯日觀點 晨近午遠 晨遠午近理由 遠小近大 近熱遠涼觀點+理由教學反思《兩小兒辯日》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第1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則,也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圍繞“科學精神”為主題,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第三學段的學習內容相匹配,重在引導學生分析觀點和理由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兩小兒辯日》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具有故事層與寓意層雙重結構,體現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進階發展,其教學可以在小學中高段適時地起到橋梁作用與引導作用。因此,本堂課重點是熟讀成誦,說出兩小兒說理的過程,理解“思考問題要考慮角度”的思維方法并運用從不同角度說理的方式。一、 學為中心,驅動學生自主探究 作為小學階段最后一篇文言文,本節課突破逐字串講模式,以 “辯什么、怎么辯、為什么辯”三大核心問題為導向 ,引導學生自主梳理文意、分析辯論邏輯(觀點+理由)、探究文化內涵。學生通過借助注釋、辨析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等,實踐了 高階文言解碼策略 ,為初中文言學習奠定方法論基礎。二、創新朗讀形式,構建文言體驗的三重境界 余琴老師說:“關于文言文的教學,教師不要想得太復雜?;灸繕耸钦_朗讀、讀好停頓,學生能借助注釋知道文章大概講了什么,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能背誦課文,就已達到要求。進入高年段,則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相關資料,把握文章的內容,圍繞對文章的理解,稍作一些生發?!北菊n中,從初讀、齊讀到后面的辯斗,都是在朗讀課文,但形式多樣,學生在辯斗過程中不知不覺背誦了課文。三次遞進式“辯斗”訓練(朗讀-模仿-創造)也體現了思維層級:依托文本語言還原辯論內容;通過視頻觀察提煉辯論要素(語氣、神態、動作);運用“辯斗錦囊”進行個性化表達。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親歷 “從言到思”的轉化過程 ,理解“角度決定觀點”的思辨本質,從而落實了“重證據、負責任”的表達,發展了學生的理性精神。三、 文化傳承與思維發展的雙向融合 課堂伊始,通過 “辯”字溯源不僅激活了漢字思維,更以“言字旁”為錨點,貫通全文辯論的“言語交鋒”內核。學生從字形理解延伸到歷史案例, 建立“辯”的文化認知圖譜 ,為文言學習注入文化基因。同時,課堂結束以 “虛構故事為何流傳”的思辨議題 ,推動學生從文本表層走向價值深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框架下的辯論學習更具有整體性、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本課設置的三個學習活動,將文言文學習置身于整個辯論主題的文化語境中,引導學生圍繞“辯”作持續深入的文本探索,扎實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