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為探索者 “畫像”——六單元任務三活動設計教案教學目標1.能圍繞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搜集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梳理提取關鍵信息。2.結合資料,深入理解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精神與貢獻。3.用編列年表或記述經歷的方式,為科學工作者“畫像”。教學重點1.能圍繞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搜集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梳理提取關鍵信息。2.結合資料,深入理解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精神與貢獻。教學難點用編列年表或記述經歷的方式,為科學工作者“畫像”。教學過程一、導入回顧任務二的科技成就,提問:“這些輝煌成就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與精神品質?”引出為探索者“畫像”活動。展示《中國科技歷程》時間軸簡表時期 關鍵科技成就先秦 青銅冶煉、水利工程都江堰、《甘石星經》秦漢 造紙術、后風地動儀、《黃帝內經》魏晉南北朝 圓周率、灌溉翻車隋唐 雕版印刷、火藥、趙州橋宋元 活字印刷、指南針、《授時歷》明清 《天工開物》、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近代 江南制造總局、漢陽鐵廠;唐胥鐵路;侯氏制堿法;馮如研制中國首架飛機新中國初期 兩彈一星、雜交水稻、青蒿素改革開放 863 計劃、超級計算機銀河一號、曙光一號21 世紀 載人航天、高鐵、5G、量子通信、神威超算、嫦娥探月、二維半導體芯片“無極”中微子實驗姓名 領域 突破性成就潘建偉 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 帶領團隊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完成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等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使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陳云霽 芯片設計(處理器架構) 提出多項處理器架構創新技術,主導研發寒武紀系列處理器架構,為人工智能芯片的自主研發提供了重要支撐,推動我國在高端芯片架構設計領域的突破。陳天石 人工智能芯片 創立寒武紀科技,開發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芯片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終端、服務器、自動駕駛等領域,提升了我國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梁建英 高鐵技術 作為“復興號”動車組總設計師,主持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了我國高速列車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轉變,推動高鐵技術向更安全、高效、智能方向發展。王貽芳 高能物理(核能相關) 領導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為核能利用、天體物理研究等提供了關鍵依據,相關成果對基礎物理和核能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提升了我國在高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你是否了解這些關鍵科技的關鍵推動者?他們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質?設計意圖:建立人物與時代的關聯,深化對科學精神的理解。銜接任務二,激發對科技工作者的關注。二、活動過程任務一:選擇科技人物任務描述:請你從任務二的科技領域中選一位你想深入了解的科技工作者,說明你選擇的原因,小組交流。分享角度——關鍵詞、核心事跡活動要求:小組推選代表展示本組成果,全班交流。成果展示1:標題:深海追夢人——徐芑qǐ南關鍵詞:蛟龍號之父、七旬院士、耐壓殼體“魔術師”核心事跡:62歲臨危受命擔任蛟龍號總設計師,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帶領團隊在實驗室“泡”了300多天,親手繪制300多張耐壓殼體設計圖,最終讓中國潛水器下潛深度從600米躍升至 7000米。退休后仍參與“奮斗者號”研發,77 歲時隨船出海見證萬米下潛。成果展示2:標題:AI 芯片拓荒者 —— 陳天石關鍵詞:寒武紀創始人、80后科學家、國產替代領軍者核心事跡:16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5歲獲計算機博士學位,31歲創立寒武紀科技。學生時代曾因數學成績不佳自嘲“學渣”,卻在人工智能與芯片交叉領域開辟新賽道,帶領團隊在國際頂級會議上連獲最佳論文獎,打破歐美學術壟斷。2017年,寒武紀1A處理器搭載華為 Mate 10,成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芯片,性能達傳統CPU的25倍,能效提升50倍,助力華為手機智能體驗超越蘋果。面對美國芯片封鎖,帶領團隊突破 400 多項核心技術。2025年寒武紀成為全球AI芯片領域“非英偉達選項”的領軍者。成果展示3:標題: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關鍵詞:中國“天眼”之父、射電望遠鏡奠基人核心事跡:1994年,他放棄國外優渥條件,回國提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構想,歷時12年走遍貴州391個喀斯特洼地,選定“天眼”臺址。60歲起擔任FAST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帶領團隊突破400多項技術難題,在西南深山堅守22年,即使身患重病仍堅持指導工程建設。2016年,FAST落成啟用,成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實現中國天文觀測能力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設計意圖:提供多維度資料,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同時明確目標人物,引導有針對性地搜集資料。任務二:搜集信息,了解人物任務描述:小組合作,查閱科技工作者相關資料,提取重要信息:生平經歷、主要成就、典型事跡及重要細節,進一步了解人物,挖掘人物精神。資料渠道——人物傳記、新聞訪談、紀錄片片段。示例:深海領域:參考《徐芑南:交大成就我的深潛人生》,整理其從潛艇兵到總設計師的職業軌跡。《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72歲再出征》,總結其“十年磨一劍”的科研態度。天文領域:觀看《天眼巨匠——南仁東》紀錄片,記錄他為FAST選址徒步500公里的經歷。參考《“天眼之父”南仁東:大國重器 深探蒼穹》,梳理他“從國際權威到深山‘包工頭’”的角色轉變。成果展示:南仁東:信息維度 具體內容(標注來源)生平經歷 1945年:出生于吉林,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系。 1982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工作。后在日本國立天文臺任客座教授,并先后在荷蘭、加拿大、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地開展客座研究。1984年始,使用國際甚長基線網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主持完成歐洲及全球網十余次觀測。建立中國相關后圖像處理中心,使80年代中國進行VLBI數據分析成為可能。 1993 年:在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提出中國應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1994 年:首次提出 “中國天眼”——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工程構想,向中科院提交申請書,主持該項目的推進工作。 1994-2005 年:放棄國外高薪,回國提議建造 FAST 望遠鏡,主持 FAST 臺址選址工作,走遍貴州上百個喀斯特洼地,歷經 12年,最終從 391 個候選洼地中確定理想臺基。 2006 年: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委員主席,是中國天文學界首次在此層面任職。2012 年:指導 FAST 相關 項目的立項及組織實施,提出調試階段觀測計劃,確立原創科學策略。 2016 年 9 月 25 日:FAST 落成啟用,成為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身患疾病,堅持工作直至親眼見證這一時刻。次年去世。(搜狗百科)《天眼巨匠——南仁東》紀錄片《“天眼之主要成就 ①主導建成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靈敏度比德國波恩望遠鏡高 50%②推動中國射電天文從“追趕”到“領跑”,發現59顆新脈沖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數據)典型事跡 ①為選址走遍貴州500多個喀斯特洼地,徒步里程超500公里,手繪100多張地形圖(紀錄片鏡頭)②面對村民質疑,挨家挨戶走訪300余次,用“望遠鏡能看到外星人”通俗解釋科研意義(訪談記錄)相關細節 ①患肺癌后仍堅持到 FAST工地,戴著呼吸機參與調試,臨終前說“FAST 建成了,我就算死也瞑目了”(同事回憶)②拒絕在 FAST 銘牌上刻自己名字,稱“項目成功是集體的功勞”(《大國重器》解說詞)設計意圖:培養搜集與篩選信息能力,深入了解人物。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復雜性,避免扁平化塑造。任務三:撰寫人物“畫像”任務描述: 通過編大事年表、記述經歷、分析科學精神、談感悟等方式用文字為科技工作者“畫像”。評價標準:維度 優秀標準描述事實準確 關鍵事件時間、地點、人物關系無錯誤,引用權威資料。精神提煉 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科學精神。表達符合文體要求 編列年表:使用說明性語言,簡明、流暢、準確。 記述經歷:使用文學性語言,表達生動具體,親切而有感染力。 分析精神:使用論述性語言,觀點鮮明,富有邏輯。成果展示:追光者——南仁東與天眼的十年長征他是中國射電望遠鏡奠基人南仁東。他被稱為天眼之父、深山“包工頭”、星空追夢人。1994年,他放棄國外優渥條件,回國提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構想,歷時12年走遍貴州 391個喀斯特洼地,選定“天眼”臺址。60歲起擔任 FAST 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帶領團隊突破400多項技術難題,在西南深山堅守 22年,即使身患重病仍堅持指導工程建設。2016年,FAST 落成啟用,成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實現中國天文觀測能力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跨越。作為一個執著的追光者,他的卓越定格在生命的一個個瞬間。1994年的春天,50歲的南仁東站在日本國立天文臺的觀測臺上,望著望遠鏡對準的獵戶座星云,突然撥通了國內的電話:“我們該有自己的大望遠鏡了。” 這個決定讓他放棄了每年 300 萬日元的高薪,回到貴州的深山溝里。在麻懷村的12年,他成了村民眼中的“瘋老頭”。背著饅頭和礦泉水,踩著膠鞋翻山越嶺,用羅盤和卷尺丈量每一寸洼地。2003年夏天,暴雨沖毀了臨時搭建的觀測站,他蹲在泥水里搶救手繪的地形圖,膝蓋被碎石劃出血也渾然不覺:“這些洼地是FAST的‘搖籃’,丟什么都不能丟它們。”2016年FAST即將竣工,他卻因肺癌瘦得脫形。同事勸他休息,他戴著呼吸機指著望遠鏡說:“你看那反射面像不像一口銀碗?等它接收到宇宙的第一縷電波,我們就給全人類的天眼打開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抽屜里還整齊碼著37本勘測筆記,泛黃的紙頁上寫滿 “洼地海拔 1131米”“巖層承重系數達標”……如果讓我來為他寫頒獎詞,我想我會這么寫:您——敢為天下先:在國際射電天文競爭白熱化時,提出“建造世界最大望遠鏡”的“瘋狂計劃”,打破“中國造不出高端天文設備”的偏見。實干筑匠心:拒絕“紙上談兵”,用雙腳丈量500多個洼地,親手記錄20000多個數據點,將科研浪漫主義轉化為腳踏實地的 “愚公移山”。無私鑄國器:隱姓埋名十余載,婉拒個人榮譽,臨終前唯一心愿是 “FAST能早一天產出成果”,詮釋“科技報國”的赤子之心。您的故事讓我明白,科學精神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像他手中的卷尺 —— 丈量的是洼地的深度,托起的是星空的高度。當我們仰望 FAST反射面閃耀的銀輝,看到的不僅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眼睛,更是一位科學家用生命書寫的“極致”答卷。設計意圖:明確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關注寫作質量而非單純信息羅列。任務四:展示交流小組為單位展示作品,分享人物故事與精神。引導互評(如“從哪些細節能更突出人物的科學精神?”),補充完善(如介紹后續貢獻)。展示示例:1.人物引入播放 FAST全景視頻,對比 2005年選址時的荒山照片:“18 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坡;18 年后,它成了‘聆聽宇宙’的超級工程。讓我們走進總設計師南仁東的‘造眼’之路。”2.展示人物年表表格或思維導圖,配合圖片資料。3.講解人物事跡或朗讀“核心事跡”片段,體現人物浪漫情懷與科學追求的結合。4.傳承人物精神提問現場,補充其他資料。示例1:《AI芯片拓荒者 —— 陳天石》精神特質分析:技術突圍的勇氣:在AI芯片 “無人區” 中從零起步,用10年時間完成從論文到商用的跨越,打破 “造不如買”的慣性思維。產業報國的情懷:將公司命名為 “寒武紀”,寓意人工智能的 “生命大爆發”,以 “讓智能更普惠” 為使命,推動國產芯片替代。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從20人科研團隊到千億市值企業,頂住市場質疑壓力,持續投入研發,研發費用占比持續達 21%。示例2:《深海追夢人——徐芑南》的精神特質及感悟“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專注,“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的擔當,“數據說話、細節至上”的嚴謹。原來科學家不是“遙不可及的天才”,而是像您這樣“用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追夢者。設計意圖:增強表達能力,促進相互學習,深化對科學精神的理解。三、拓展補充資源包1.古代科技關聯: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虛擬導覽。2.現代科技延伸:航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信公眾號“科普天地”欄目。量子通信:中科院物理所《量子世界的100個故事》科普漫畫。3.大模型聯網搜索功能。4.其他資源地址分享。四、活動小結本次“為探索者‘畫像’”活動以“人物細節挖掘——精神特質提煉——文學化表達” 為主線,從“知道科學家名字”走向“理解科學精神本質”。活動要點為:1.信息搜集“精準化”:我們學會用表格分類記錄生平、成就、細節,如在南仁東案例中提取“徒步500 公里”“37 本勘測筆記”等數據,避免信息堆砌,體現“用事實說話” 的嚴謹性。2.精神解讀“具象化”:通過“暴雨中搶救圖紙”“病中調試設備” 等場景描寫,讓“奉獻”“堅持”等精神特質落地生根,讓我們感悟到 “科學精神藏在沾滿泥土的膠鞋里,寫在密密麻麻的筆記中”。3.表達能力的“文學化”:通過比喻(“造眼”“銀碗”)、對比(選址前后的環境變化)、引用(人物原話)等手法,將人物報道轉化為有溫度的“畫像”,如楊利偉 “太空共振時的心理描寫” 讓航天員的“勇敢”更具感染力。在處理古代科技人物(如張衡)時,同學們如果因資料碎片化導致細節不足,后續可查閱《后漢書 張衡傳》原文片段及考古研究成果,增強歷史人物的“立體感”。展示環節可增加 “跨時代對話”設計,如讓“南仁東組”與“張衡組”對比古今科學家的探索方式,深化“科學精神一脈相承” 的認知。五、課外作業1.基礎任務:為任務二中未涉及的科技工作者(如量子通信領域潘建偉、人工智能領域李德毅)補充“信息搜集表”,重點挖掘 1-2個體現其科學精神的關鍵事件。2.拓展任務:結合拓展資源包中的“古代科技關聯”,為張衡、沈括等古代科學家撰寫 “穿越時空的畫像”,要求融合歷史記載與現代科技視角(如“如果張衡看到 FAST,他會如何評價?”)。3.實踐延伸小組合作制作“科學精神明信片”:將撰寫的人物“畫像”提煉為100字以內的短詩或短句,配上插畫,贈送給學校科技社團。觀看紀錄片《強國基石》(聚焦大國工匠),對比“科技工作者”與“工匠”的精神共性,撰寫200字微評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