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浙教版(2024版)科學七年級下冊4.4 保護土壤 同步訓練一、選擇題1.(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A.將廢棄農用塑料埋入土壤 B.實行稻草還田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過量施用化肥【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保護土壤的三種方法:1.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機肥。2.對糞便、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再隨便填埋到土壤里。3.養殖蚯蚓一類的動物,來進行對土壤的保護。【解答】A. 將廢棄農用塑料埋入土壤,不利于土壤保護,A錯誤;B. 實行稻草還田 ,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和有機物成分,利于保護土壤,B正確;C. 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不利于土壤保護,C錯誤;D. 過量施用化肥 ,不利于土壤保護,D錯誤;故答案為:B2.(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質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化學肥料和農藥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經處理均對環境造成污染。【解答】 A、化學肥料和農藥不合理施用,其殘留物不僅污染土壤,也會污染水體,A錯誤。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在土壤中經發酵會形成農家肥料,不會污染土壤,B正確。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體,經滲透或澆灌會污染土壤,C錯誤。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觸土壤會使土壤受到污染,D錯誤。故選:B3.(2024八下·臨海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答案】A【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 垃圾焚燒即通過適當的熱分解、燃燒、熔融等反應,使垃圾經過高溫下的氧化進行減容,成為殘渣或者熔融固體物質的過程,可能導致止重金屬、有機類污染物等再次排入環境介質中。【解答】 A、焚燒廢棄垃圾,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做法不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正確。B、分類回收垃圾,能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C、積極植樹造林,能吸收有害氣體和粉塵,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D、 合理使用農藥 ,能減少環境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4.土壤的鹽漬化會嚴重影響耕地的質量,導致作物減產。鹽漬化后導致作物減產的根本原因是( )。A.土壤缺少無機鹽B.土壤缺少水分C.土壤溶液濃度過大,植物難以吸水D.土壤板結,植物根系難以獲得空氣【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 土壤鹽漬化導致作物減產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濃度過大,接近或大于細胞液濃度,使得植物細胞難以吸水。【解答】當土壤鹽漬化發生時,土壤溶液的濃度變得過大,這個濃度接近或甚至超過了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由于植物細胞無法從高濃度的土壤溶液中吸取水分,反而會導致細胞內的水分向外流失,造成植物脫水。這種情況下,植物不僅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而且由于滲透壓的作用,植物細胞還可能因為過度失水而死亡。故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5.(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B.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各種化肥農藥的濫用會造成土壤污染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B、濫用化肥,導致土壤成分發生改變,污染土壤。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是農業節約用水的方法,發揮水的最大效能,合理。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 ,充分利用土壤,合理的措施。故選B。6.一次性塑料購物袋的大量使用會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主要原因是( )。A.塑料購物袋有毒B.塑料購物袋難以分解而破壞土壤結構C.塑料購物袋分解后會產生有毒物質D.塑料購物袋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化學污染【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一次性塑料袋是一種難以降解的塑料,會造成白色污染。【解答】A.一次購物袋是無毒的,故A錯誤;B.一次性塑料購物袋難以分解而破壞土壤結構,從而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故B正確;C.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是難以分解的,故C錯誤;D.塑料購物袋不會對土壤造成化學污染,故D錯誤。故答案為:B。7.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B.在耕地上進行玉米與大豆的間作套種C.為了增加肥效,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D.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措施【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可以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有利于保護環境,故A不符合題意;B.在適宜耕作的土地上進行玉米和大豆的間作套種,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會污染環境,故B不符合題意;C.化學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環境、破壞土壤結構,故C符合題意;D.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不會污染環境,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8.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是重要的資源。 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B.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C.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D.土壤資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脅在于過度開發和土壤污染【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①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②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A.土壤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微生物(分解者),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它們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的遺體遺物中含有有機物,細菌和真菌會分解動植物遺體或動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機物來生成無機物,供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還田的有機物必須經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C錯誤,但符合題意;D.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人們的過度開發導致土壤貧瘠,土壤污染引起土壤質量惡化,影響植物的產量和質量,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二、填空題9.在與水平面成15°角的傾斜木板上,分別鋪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無草皮土壤,用灑水壺取等量的水以同樣的方式淋澆,如圖所示。(1) 實驗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可知 對土壤有保護作用。(2)請你提出一條防治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答案】(1)草皮(2)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可以從植被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護的措施方面來切入分析。【解答】(1)同樣的傾斜角度,用等量的水和同樣的方式淋澆,裸地比有草皮的土壤水土流失嚴重,說明草皮對土壤有保護作用。(2)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黃土高原植被稀少。因此,治理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問題可以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10.(2022八下·樂清期末)2021年樂清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1)植物吸收土壤中無機鹽的器官是 。(2)樂樂把一定質量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經稱量后發現土壤質量變小,這說明土壤中存在 。(3)下列做法有助于減少耕地污染,保護土壤資源的是A.使用工業廢水灌溉土地 B.用大量化肥提高產量C.“秸稈還田”綜合治理 D.農業廢棄膜埋入土壤【答案】(1)根(2)有機物(3)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1)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細胞的體積大,細胞質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根據土壤的成分分析解答。(3) 從土壤保護方面分析。【解答】(1)植物吸收土壤中無機鹽的器官是根。(2)有機物具有可燃性。通過將干燥土壤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土壤中的有機物燃燒會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從而使得燃燒后土壤的質量減少,這說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3) A:使用工業廢水灌溉土地,會污染土地,不利于保護土壤。B:用大量化肥提高產量,不利于保護土壤。C:“秸稈還田”綜合治理,有利于保護土壤。D:農業廢棄膜埋入土壤,不利于保護土壤。故選C。三、實驗探究題11.(浙教版科學八下 4.6 保護土壤)把泥土按30°的坡度在一側為玻璃的箱子內堆好(如圖所示),在低處安上引水溝,放好接水桶。在其中的A坡上種上草皮。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同樣快的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酒水。兩個坡面的水流運動和水溝的匯水情況如表所示: 水流運動 匯入引水溝的水量 匯入引水溝的泥沙量A 較慢 較少 較少B 較快 較多 較多請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表中實驗結果說明 ,原因是植物的 把土壤顆粒緊緊地黏結在一起,植物的樹冠或莖葉可以減緩雨水直接沖擊土壤,大大減輕了 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沒有 的保護,就容易發生 。(2)水土流失現象往往與人們 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切相關,因此這些行為必須加以制止。(3)2021年,我國南方多地發生洪水,洪水對國家和人民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災后,我國政府決定嚴禁亂砍濫伐,多植樹種草,保護環境。這項措施主要是為了 (填字母)。A.改善大氣質量B.改善植被結構,防止水土流失C.保護當地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D.降低當地氣溫的日較差,從而減少洪災【答案】(1)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2)亂砍濫伐(3)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對水土流失的模擬實驗,需要注意實驗類問題的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并且能夠對題干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進行綜合問題解決。【解答】(1)由題干信息可知,A面試種植了草皮,由表中數據可知,此時流水變慢,攜帶泥沙較少,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這主要是植物的根系可以把土壤顆粒緊緊的黏結在一起,從而減輕了水土流失。而沒有植被保護的土壤,則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2)水土流失主要是缺乏植被保護,這與人類的亂濫發過度開發等有直接原因;(3)根據題干信息,我們在洪水過后造成的損失,再一次說明植被對土壤保護的重要性,因此改善植被的結構哦,將非常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故答案為:(1)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2)濫砍濫發;(3)B12.(浙教版科學八下 4.6 保護土壤)某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相對滯后,與生態示范區的建設不相適應。為此,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成員對市區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調查,結果如圖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場不同深度的垃圾樣品,測定鉻(Cr)、鉛(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數據如圖乙所示。請根據這些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為主。(2)下列對垃圾填埋場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確的是 (填字母)。A.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無價值B.有害元素的含量隨著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各種有害元素在0~30 cm層含量都低于30~60 cm層含量(3)請你根據上述信息對該城市垃圾處理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設想: (寫出一點即可)。【答案】(1)A(或有機物)(2)C(3)分類回收等【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題干信息獲取并且加工利用的能力,需要正確對待資源保護。【解答】(1)根據甲圖可以分析得出A(或者有機物)占據比例高達50%,是生活垃圾主要成分;(2)根據題干信息,垃圾掩埋的時候會根據有害垃圾的有害元素的含量進行不同深度的掩埋。通過乙圖,有害的元素在0-30cm層含量會低于30-60cm的含量,C正確;(3)垃圾的掩埋需要根據不同的成分進行不同的處理掩埋,因此我們需要在垃圾分類上重點開展,目前開展的垃圾分類回收就是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建議可以使加強分類回收。1 / 1新浙教版(2024版)科學七年級下冊4.4 保護土壤 同步訓練一、選擇題1.(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A.將廢棄農用塑料埋入土壤 B.實行稻草還田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過量施用化肥2.(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質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化學肥料和農藥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3.(2024八下·臨海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4.土壤的鹽漬化會嚴重影響耕地的質量,導致作物減產。鹽漬化后導致作物減產的根本原因是( )。A.土壤缺少無機鹽B.土壤缺少水分C.土壤溶液濃度過大,植物難以吸水D.土壤板結,植物根系難以獲得空氣5.(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B.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6.一次性塑料購物袋的大量使用會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主要原因是( )。A.塑料購物袋有毒B.塑料購物袋難以分解而破壞土壤結構C.塑料購物袋分解后會產生有毒物質D.塑料購物袋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化學污染7.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B.在耕地上進行玉米與大豆的間作套種C.為了增加肥效,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D.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措施8.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是重要的資源。 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B.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C.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D.土壤資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脅在于過度開發和土壤污染二、填空題9.在與水平面成15°角的傾斜木板上,分別鋪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無草皮土壤,用灑水壺取等量的水以同樣的方式淋澆,如圖所示。(1) 實驗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可知 對土壤有保護作用。(2)請你提出一條防治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10.(2022八下·樂清期末)2021年樂清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1)植物吸收土壤中無機鹽的器官是 。(2)樂樂把一定質量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經稱量后發現土壤質量變小,這說明土壤中存在 。(3)下列做法有助于減少耕地污染,保護土壤資源的是A.使用工業廢水灌溉土地 B.用大量化肥提高產量C.“秸稈還田”綜合治理 D.農業廢棄膜埋入土壤三、實驗探究題11.(浙教版科學八下 4.6 保護土壤)把泥土按30°的坡度在一側為玻璃的箱子內堆好(如圖所示),在低處安上引水溝,放好接水桶。在其中的A坡上種上草皮。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同樣快的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酒水。兩個坡面的水流運動和水溝的匯水情況如表所示: 水流運動 匯入引水溝的水量 匯入引水溝的泥沙量A 較慢 較少 較少B 較快 較多 較多請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表中實驗結果說明 ,原因是植物的 把土壤顆粒緊緊地黏結在一起,植物的樹冠或莖葉可以減緩雨水直接沖擊土壤,大大減輕了 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沒有 的保護,就容易發生 。(2)水土流失現象往往與人們 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切相關,因此這些行為必須加以制止。(3)2021年,我國南方多地發生洪水,洪水對國家和人民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災后,我國政府決定嚴禁亂砍濫伐,多植樹種草,保護環境。這項措施主要是為了 (填字母)。A.改善大氣質量B.改善植被結構,防止水土流失C.保護當地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D.降低當地氣溫的日較差,從而減少洪災12.(浙教版科學八下 4.6 保護土壤)某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相對滯后,與生態示范區的建設不相適應。為此,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成員對市區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調查,結果如圖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場不同深度的垃圾樣品,測定鉻(Cr)、鉛(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數據如圖乙所示。請根據這些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為主。(2)下列對垃圾填埋場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確的是 (填字母)。A.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無價值B.有害元素的含量隨著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各種有害元素在0~30 cm層含量都低于30~60 cm層含量(3)請你根據上述信息對該城市垃圾處理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設想: (寫出一點即可)。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保護土壤的三種方法:1.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機肥。2.對糞便、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再隨便填埋到土壤里。3.養殖蚯蚓一類的動物,來進行對土壤的保護。【解答】A. 將廢棄農用塑料埋入土壤,不利于土壤保護,A錯誤;B. 實行稻草還田 ,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和有機物成分,利于保護土壤,B正確;C. 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不利于土壤保護,C錯誤;D. 過量施用化肥 ,不利于土壤保護,D錯誤;故答案為:B2.【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經處理均對環境造成污染。【解答】 A、化學肥料和農藥不合理施用,其殘留物不僅污染土壤,也會污染水體,A錯誤。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在土壤中經發酵會形成農家肥料,不會污染土壤,B正確。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體,經滲透或澆灌會污染土壤,C錯誤。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觸土壤會使土壤受到污染,D錯誤。故選:B3.【答案】A【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 垃圾焚燒即通過適當的熱分解、燃燒、熔融等反應,使垃圾經過高溫下的氧化進行減容,成為殘渣或者熔融固體物質的過程,可能導致止重金屬、有機類污染物等再次排入環境介質中。【解答】 A、焚燒廢棄垃圾,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做法不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正確。B、分類回收垃圾,能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C、積極植樹造林,能吸收有害氣體和粉塵,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D、 合理使用農藥 ,能減少環境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4.【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 土壤鹽漬化導致作物減產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溶液濃度過大,接近或大于細胞液濃度,使得植物細胞難以吸水。【解答】當土壤鹽漬化發生時,土壤溶液的濃度變得過大,這個濃度接近或甚至超過了植物細胞的細胞液濃度。由于植物細胞無法從高濃度的土壤溶液中吸取水分,反而會導致細胞內的水分向外流失,造成植物脫水。這種情況下,植物不僅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而且由于滲透壓的作用,植物細胞還可能因為過度失水而死亡。故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5.【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各種化肥農藥的濫用會造成土壤污染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B、濫用化肥,導致土壤成分發生改變,污染土壤。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是農業節約用水的方法,發揮水的最大效能,合理。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 ,充分利用土壤,合理的措施。故選B。6.【答案】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一次性塑料袋是一種難以降解的塑料,會造成白色污染。【解答】A.一次購物袋是無毒的,故A錯誤;B.一次性塑料購物袋難以分解而破壞土壤結構,從而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故B正確;C.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是難以分解的,故C錯誤;D.塑料購物袋不會對土壤造成化學污染,故D錯誤。故答案為:B。7.【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可以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有利于保護環境,故A不符合題意;B.在適宜耕作的土地上進行玉米和大豆的間作套種,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會污染環境,故B不符合題意;C.化學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環境、破壞土壤結構,故C符合題意;D.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不會污染環境,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8.【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①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②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A.土壤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微生物(分解者),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它們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的遺體遺物中含有有機物,細菌和真菌會分解動植物遺體或動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機物來生成無機物,供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還田的有機物必須經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C錯誤,但符合題意;D.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人們的過度開發導致土壤貧瘠,土壤污染引起土壤質量惡化,影響植物的產量和質量,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9.【答案】(1)草皮(2)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可以從植被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護的措施方面來切入分析。【解答】(1)同樣的傾斜角度,用等量的水和同樣的方式淋澆,裸地比有草皮的土壤水土流失嚴重,說明草皮對土壤有保護作用。(2)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黃土高原植被稀少。因此,治理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問題可以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10.【答案】(1)根(2)有機物(3)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1)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細胞的體積大,細胞質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根據土壤的成分分析解答。(3) 從土壤保護方面分析。【解答】(1)植物吸收土壤中無機鹽的器官是根。(2)有機物具有可燃性。通過將干燥土壤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土壤中的有機物燃燒會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從而使得燃燒后土壤的質量減少,這說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3) A:使用工業廢水灌溉土地,會污染土地,不利于保護土壤。B:用大量化肥提高產量,不利于保護土壤。C:“秸稈還田”綜合治理,有利于保護土壤。D:農業廢棄膜埋入土壤,不利于保護土壤。故選C。11.【答案】(1)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2)亂砍濫伐(3)B【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對水土流失的模擬實驗,需要注意實驗類問題的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并且能夠對題干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進行綜合問題解決。【解答】(1)由題干信息可知,A面試種植了草皮,由表中數據可知,此時流水變慢,攜帶泥沙較少,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這主要是植物的根系可以把土壤顆粒緊緊的黏結在一起,從而減輕了水土流失。而沒有植被保護的土壤,則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2)水土流失主要是缺乏植被保護,這與人類的亂濫發過度開發等有直接原因;(3)根據題干信息,我們在洪水過后造成的損失,再一次說明植被對土壤保護的重要性,因此改善植被的結構哦,將非常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故答案為:(1)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2)濫砍濫發;(3)B12.【答案】(1)A(或有機物)(2)C(3)分類回收等【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題干信息獲取并且加工利用的能力,需要正確對待資源保護。【解答】(1)根據甲圖可以分析得出A(或者有機物)占據比例高達50%,是生活垃圾主要成分;(2)根據題干信息,垃圾掩埋的時候會根據有害垃圾的有害元素的含量進行不同深度的掩埋。通過乙圖,有害的元素在0-30cm層含量會低于30-60cm的含量,C正確;(3)垃圾的掩埋需要根據不同的成分進行不同的處理掩埋,因此我們需要在垃圾分類上重點開展,目前開展的垃圾分類回收就是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建議可以使加強分類回收。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浙教版(2024版)科學七年級下冊4.4 保護土壤 同步訓練(學生版).docx 新浙教版(2024版)科學七年級下冊4.4 保護土壤 同步訓練(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