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表達與呈現:致敬科技》教案教學目標1.搜集科技工作者相關資料,提取重要信息,用文字為其“畫像”。2.觀看科技領域影視作品,撰寫相關文字介紹。3.回顧科幻作品的內容及其特點,嘗試創作科幻故事。教學重點1.搜集科技工作者相關資料,提取重要信息,用文字為其“畫像”。2.觀看科技領域影視作品,撰寫相關文字介紹。教學難點回顧科幻作品的內容及其特點,嘗試創作科幻故事。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時1課時課前準備1.教師:制作相關課件,提前準備科技工作者的資料,指導學生布置預習。2.學生:準備科技工作者的案例,按興趣選擇任務方向。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遨游太空的衛星實現了我們對“星辰大海”探索的夙愿;疾馳原野的高鐵使得“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想象走進現實;萬物互聯的5G網絡織就了“天涯若比鄰”的智慧經緯。今天我們將揮灑胸中的筆墨,通過不同的活動方式向科技事業和科技工作者致敬!二、合作探究任務一:為探索者“畫像”。請同學們選擇一位你了解的科技工作者,用上節課我們所學的“搜集與整理”的方法,瀏覽與他有關的新聞報道、傳記資料等,從中提取重要信息,用文字為他“畫像”。任務要求:①可以編列科技工作者的大事年表。②可以記述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經歷。③還可以分析他身上的科學精神。同學們先在小組內展示作品,并將優秀作品在全班展示,將展示作品匯集成冊。示例:1.編制“大事年表”。“兩彈”元勛——錢學森大事年表錢學森 赤子之心,報國志堅; “兩彈一星”,功勛卓著; 早年經歷 1911年 出生于中國上海1929年 考入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 獲得留美資格1935年 赴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海外求學研究經歷 1936年 獲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39年 獲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43年 參與美國“曼哈頓計劃”(核武器研制)1945年 升任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1947年 創立了“錢學森彈道”理論,晉升為正教授歸國建設 1955年 突破美國阻撓回到祖國。1956年 奉命組建中國首個火箭導彈研究所1960年 主持研制成功中國首枚“東風”系列導彈1964年 主持研制“兩彈結合”試驗并獲得成功1970年 主持領導“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并成功發射我國首顆衛星學術貢獻 1986年 倡議組建“863計劃”1989年 獲得“小羅克韋爾獎章”1991年 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稱號1999年 獲中共中央表彰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記述錢學森主要經歷。錢學森,中國火箭與導彈事業奠基人,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新中國成立后他主動放棄美國優渥的科研與生活條件,懷揣一顆赤子之心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傾盡畢生所學為中國航天事業奠定堅實基礎。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主持研制成功中國首枚導彈“東風-1號”;成功進行“兩彈結合”試驗,實現中國具備遠程核打擊能力;主持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工作,為中國國防科技和航天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錢學森是一位戰略科學家,他提出的系統工程理論和“錢學森彈道”至今仍在航天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東風系列導彈成為保衛國家安全的“國之大器”。他的名字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相連,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科技工作者。3.分析錢學森科學精神。①熱愛祖國:放棄美國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懷揣一顆赤子之心歷經千辛萬苦回到祖國,將畢生所學奉獻給中國的航天和國防事業,真正踐行了“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信念。② 追求卓越 :錢學森從理論到實踐,始終以最高標準要求進行科研工作,推動中國航天技術走向世界前列。③無私奉獻:投身航天事業,不計個人得失,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國家的航天與國防事業。④務實創新:開創性地提出多項物理學前瞻性理論,為國家鍛造“國之大器”提供理論基礎的同時,還為國家培養了眾多人才,并強調理論與實驗的相結合,精益求精,嚴謹科學。技法點撥:①搜集整理與人物相關的資料,如報紙、雜志、人物傳記等。②提煉人物的重大事件,按時間或一定邏輯順序進行梳理。③總結提煉人物精神。任務二:介紹科技影視作品。觀看科技領域相關的影視作品,包括科技事業、科技工作者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觀看時要注意記錄重要信息,觀看結束后及時撰寫相關介紹文字。在小組內分享自己所記述的作品。示例:1.播放電影《橫空出世》的片段,科學家用珠算計算復雜的物理學計算公式。請同學們觀看時記錄電影中的重要信息并填寫表格:電影名稱 橫空出世涉及領域核心情節人物精神點撥:電影名稱 橫空出世涉及領域 國防科技核心情節 科學家用珠算計算復雜的物理學計算公式人物精神 堅持不懈、樂于奉獻2.撰寫介紹文字。在電影《橫空出世》中,一群科學家在悶熱的天氣中,為了趕時間,一邊狼吞虎咽地吃包子,一邊用算盤和計算尺運算原子彈爆炸所需要的數字。他們沒有盲目選擇相信蘇聯人留下的數據,而是用最原始的工具計算著自己心中的正確答案。當鏡頭掃過他們布滿血絲的眼睛以及被汗水浸透的衣領時,我感到無比的震撼。響徹會議室的珠算碰撞聲里暗藏的不僅是一組組數字的推演,更是一個民族自信地吶喊。先輩們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用盡了各種辦法為我們嘗試了各種強國之路,哪怕是最原始的道路,卻從沒給自己考慮過一絲退路,他們用草稿紙上的每一道筆跡,在戈壁灘上書寫著中國科技史上最壯麗的詩篇。任務三:創作科幻故事。我們在搜集整理現實中科技成就的過程中,也許已經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幻想了未來的世界。嘗試以某一領域的科技知識為基礎,結合合理的預測與想象,創作一則科幻故事,表現你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的思考。活動1.復習課文,深化對科學與自然的理解。請同學們復習課文《帶上她的眼睛》或者拓展閱讀其他優秀的科幻小說,進一步了解科幻作品的特點,深化自己對人與科學、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填寫表格。示例:作品名稱 帶上她的眼睛內容梳理科學想象運用手法蘊含情感點撥:作品名稱 帶上她的眼睛內容梳理 主人公在度假時用“眼睛”(VR設備)帶一位陌生女孩欣賞草原風光。女孩對自然中的景物和細微環境都感到激動,這一系列的反常行為引起主人公疑惑。后來才得知,女孩是“落日六號”地心探測器的領航員,探測器因事故墜入地核,僅剩她一人被困在地心深處無法出來,她將永遠獨自一人在地球深處開展科研工作,這個眼睛則是她與地表最后的聯系。科學想象 描繪了未來地心探索的科學藍圖,設想了可以進入地球內部的“落日六號”地航飛船,能傳遞感官的“眼睛”,中微子通信系統,可抵御地心高壓的中子船體和長期維持生命的循環系統等。運用手法 對人物的細節描寫,如《帶上她的眼睛》一文中對女孩心理和神態的細節描寫,對環境的描寫,便于讀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作品。蘊含情感 困于地心的領航員雖身處絕境,卻對生活充滿熱愛,她對自然美景的陶醉,對環境細節的喜愛,讓讀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與樂觀。引發了人們對未來科學探索、孤獨、生命意義的思考。科幻作品寫作特點總結:①科幻作品雖然具有想象性,但是以一定的科學知識、假說為基礎,這是它區別于神話故事的顯著特點。②科幻作品不只是以介紹科學知識為目的,而是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表明作者的某種理念,表達出作者的某種情感,要注意科幻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③科幻作品還要善用修辭,搭建合理環境。科幻類文章描繪的環境并非為現實環境,因此需要對搭建創造的環境進行準確得體的描述,對想象的事物進行生動形象描寫。這也需要作者創作時采用一定的修辭手法,賦予物體以生命色彩,以此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活動2.創作科幻故事。請同學們根據總結的科幻小說寫作特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構思一篇科幻文章,撰寫提綱并在小組內討論分享,每小組推選一位同學在全班展示。示例:題目科學基礎幻想方向沖突設計表達情感點撥:題目 定居月球科學基礎 神舟飛船、嫦娥號、衛星通訊技術 幻想方向 在月球建立星際基地,星際基地人口繁衍,與地球開始發生沖突沖突設計 月球基地逐漸發展壯大,資源人口增加,就是否供養地球或獨立產生沖突,月球基地分裂成兩派,地球派和月球派。表達情感 無論走多遠都應該記得自己的家,出走多年也還要記得來時的路,科技創新也要記得人文關懷。示例片段:基地的警報聲再次響起,刺眼的紅光在基地里閃爍。這是來自全月球130個基地的代表表決失敗的信號。這是一場關于月球未來的會議,中央基地會議廳里的政客們對月球未來的前途吵得愈發激烈。這些人大抵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第一代月球基地移民為主的地球派,他們都是具備冒險精神的地球科學家,他們早年常年往返于地球與月球,對地球有很深的感情。他們主張月球人定期回到地球,月球只是地球的基地,應該將資源無償供給地球。第二類則是月球一代二代居民所生的孩子,他們很多人都沒有回過地球,或只是簡短地回過地球,對地球并沒有太深的感情。現在月球的資源越來越豐富,他們則認為各個月球基地應該聯合起來,反抗地球。“現在地球每年從月球無償拿走數萬億噸的礦產資源,但是每次從地球來的飛船僅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我們絲毫沒有實用價值的工藝品和紀念品。”來自西經27號的基地代表杜剛憤怒地說,“這些東西的價值或許只是提醒我們應該感激地球,用更多的礦產資源來回饋他們!”“可是我們都是來自地球啊,月球基地建設的費用也是來自地球,我們用礦產回饋他們有什么不對嗎?”……五、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通過瀏覽搜集科技工作者的資料和信息,并用“人物畫像”的形式深入地體會了科技工作者的科學成就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觀看影視作品讓我們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了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點點滴滴。在了解科技工作者生活和成就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創作科幻故事的靈感。通過學習和感受,讓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科學發展不是輕而易舉,而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奮斗,讓我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六、課堂作業1.請同學們根據提綱內容,完成科幻作品的創作。2.推薦閱讀課外的科幻作品:《三體》《沙丘》《球狀閃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