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 “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文化自信:學習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精神。 ◎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詞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掌握新聞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相關知識,了解其寫法特點。(重點) ◎思維能力:理清課文的新聞要素,理解新聞特寫的新聞價值。(難點) ◎審美創造:欣賞作者描繪的畫面,感受文中體現的運動之美。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 一、課前對話,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飛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嗎? 預設?“飛天”指壁畫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飛舞的神?!傲杩铡敝父吒叩卦诳罩谢蚋呱娇罩?。師: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被作者贊為“飛天”仙女的運動員。同學們看看課文標題,猜猜她是誰? 預設?中國女跳水運動員呂偉。師:呂偉11歲開始練習跳水,14歲進入國家隊,16歲拿下亞運會金牌,許多專業媒體都將“跳水皇后”“跳水女皇”這樣的稱號送給了她。1982年呂偉奪冠后,出現了許多關于她的新聞報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中國一代“跳水皇后”的“飛天”之美。?(板書:“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設計意圖由“飛天”的含義引入課文,補充交代呂偉的相關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對新聞特寫特點的探究作鋪墊。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1.了解新聞特寫?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新聞特寫嗎? 課件出示新聞特寫,是指以形象化的描寫作為主要表現手段,截取新聞事件中最具有價值、最生動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從而鮮明再現典型人物、事件、場景的一種新聞體裁。?新聞特寫兼有新聞和文學的特點,但由于其強調新聞性、時效性和真實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訊體裁。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本文體裁的特點,掌握新聞特寫的基礎知識。2.朗讀課文,積累字詞?3.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用表格的形式梳理其新聞要素。 預設?何時 1982年11月24日何地 達卡多拉游泳場何人 呂偉何事 女子十米跳臺跳水比賽如何 在跳水比賽中奪魁設計意圖指導學生朗讀、書寫、記憶,夯實字詞基礎。4.扣住體裁特點提煉信息?設問1:這則新聞特寫報道了一件什么事?著重抓住什么場面來刻畫??(學生舉手回答) 預設?這則新聞特寫報道了跳水姑娘呂偉在印度新德里亞運會上贏得金牌這一事件。課文著重抓住呂偉跳水的瞬間(1.7秒)來細致刻畫。設問2:呂偉跳水動作連貫流暢,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卻解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怎么做到的??(學生討論作答) 預設?呂偉完成跳水動作只是瞬間的事,想要解說清楚十分困難,所以,作者采用了動作分解的解說方法,把完整連貫的跳水動作分解為起跳、騰空、入水三個部分,逐一刻畫,猶如慢鏡頭回放,精彩地再現了跳水的全過程,讓讀者仿佛親眼看見一般。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提煉信息、扣住新聞特寫的特點來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三、探究寫法,美點尋蹤?1.分析寫作手法之妙?師:本文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效果??(學生通讀課文,小組合作探討) 預設?本文開頭起筆不凡,采用了動靜結合、側面襯托的寫法。先是“靜”中的呂偉站在10米高臺的前沿“沉靜自若,風度優雅”,再用“飄浮的白云”“掠過的飛鳥”“翹首的觀眾”這些動態的物象加以襯托,動靜相宜,充分展現了呂偉的沉著冷靜、堅定自信和觀眾的高度關注,為呂偉的起跳作了一個巧妙的鋪墊。師補充:文中還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對呂偉起跳前的沉靜自若及起跳、騰空、入水一系列動作的慢鏡頭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寫,而對外國記者的贊嘆,觀眾的掌聲、歡呼聲,游泳場的氣氛,印度觀眾的驚嘆的描寫則是側面描寫。這樣結合起來寫,更有力地凸顯了呂偉跳水動作的完美、跳水技藝的精湛和跳水表演的精彩絕倫。師:課文除了運用正側面描寫、動靜結合的寫法外,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預設?(1)比喻。如“緊接著,是向前翻騰一周半,同時伴隨著旋風般的空中轉體三周,動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呂偉跳水的動作比作“旋風”“流星”,形象地表現了呂偉跳水動作的迅速、完美、無可挑剔。 (2)擬人。如“1.7秒的時間對她似乎特別慷慨,讓她從容不迫地展示身體優美的線條”。此句把時間擬人化了,說時間“特別慷慨”,實際上是突出了呂偉的跳水動作完成得既迅疾又瀟灑。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在品味好詞佳句的同時,體會動作描寫、正側面描寫、修辭手法在文中的巧妙運用。2.品味語言表達之美?師: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預設?本文的語言客觀、準確,體現了新聞語言的重要特點。作者不僅準確使用“舒”“舉”“蹬”“飛”“托”“插”等動詞表現跳水動作,還以“猶如”“似乎”等詞語,時時提醒讀者注意文中的“慢鏡頭”只是一種描寫。這樣就區分了客觀事實與主觀感受,體現了新聞“報道事實”的本質屬性。 本文在修辭手法的使用方面也很值得學習。例如,以“飛天”這個極富動感的靜態形象來比喻呂偉起跳時的身姿,既表現其優美,又體現了“身體猶如被空氣托住”的動作特點。又如,以“輕盈的、筆直的箭”比喻呂偉入水時的身體姿態,既呼應了前文的“修長美妙”,又表現出她身體打開得很充分,并引出了下文對她入水的精彩描寫。 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語,增強了文章語言的概括力,體現了新聞“盡量簡潔”的語言特點。同時,這些四字短語又使文章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和典雅的美感,可謂以美寫美,相得益彰。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新聞特寫中語言的感染力,使學生對其“美”有更深的認識。四、拓展延伸,體會價值?以下是1982年呂偉亞運會奪冠的一則消息: 中國運動員呂偉亞運會奪冠?新華社新德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在10米跳臺跳水比賽中,技壓群芳,一舉奪魁。?新德里跳水運動館,10米跳臺跳水比賽進入白熱化狀態。八名各國選手按照次序登臺比賽。4輪比賽過后,中國姑娘呂偉以微弱優勢排在第一。第五輪比賽,選手們紛紛上了難度。呂偉在最后一輪選擇的動作是“5136”,這是跳水比賽中難度系數最高的動作。只見她登上高臺,靜靜站立。起跳,向前翻騰一周半,空中轉體三周,身體打開,筆直地入水,壓住了水花。對于這完美的表現,裁判給了9.5分的高分。憑借著這一跳,呂偉獲得第9屆亞運會女子單人10米跳臺跳水賽金牌。 ?師:請仔細閱讀上面的消息,說說這則消息與本課新聞特寫的異同。?(學生討論作答) 預設?同:這則消息和課文寫的都是同一事件——呂偉奪冠,都具有真實、簡要、迅速的特點。 異:這則消息側重寫呂偉奪冠的經過,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語言準確精練。而課文側重描寫呂偉最后一跳之美,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語言生動形象。師補充:由此可見,消息和特寫的共同點是簡要而迅速地報道新聞事實。不同點是消息往往要報道新聞事件的全過程,而特寫主要抓住新聞事件中最有價值、最生動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展開。?師:與這篇消息相比,你認為新聞特寫有哪些獨特的傳播價值??(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小結) 預設?一般來說,消息是要報道某一新聞事件的整體情況,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實。新聞特寫則描寫最典型、最有表現力的瞬間或片段,將其拉長、放大、定格,從而形成一個焦點,將整個新聞事件折射出來,這樣的寫法細致入微且現場感強,為消息(甚至通訊)所不及。同時,由于新聞特寫呈現的事實是真切細致的,而越真切細致的事實往往越能打動讀者,因此,新聞特寫往往能賦予新聞事實以溫度,使讀者深受感染。 從新聞受眾的角度來看,他們對新聞報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層次,對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聞事件,他們往往不滿足于了解“發生了什么”,還想進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樣發生的”,甚至想現場目擊“具體情況如何”。在文字新聞中,新聞特寫是最能滿足第三種需求的,它能與消息、通訊互相配合,使新聞報道更有層次,更加豐滿、立體。教師小結:這篇新聞特寫,捕捉瞬間,落筆集中,重點突出,層次鮮明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飛天”畫卷。文勢有起有伏,動靜相宜,正面描寫與側面襯托結合,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主題凸顯了出來,不僅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們細細品鑒。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領悟本文所表現的新聞特寫的重要特征,通篇以表現“具體情況如何”為主,生動而具體地描繪了一個精彩的跳水瞬間,呈現出真切、細致的事實,賦予新聞事實以溫度,從而打動讀者。五、布置作業,學以致用?通過多媒體展示學校運動會上運動健兒們的精彩表現,要求學生運用從本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新聞特寫。?(學生自由完成習作)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模擬寫作,讀寫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學會寫有“新聞味”的作品。板書設計 設計亮點?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聞特寫的體裁,因此在探究文本前,先讓學生了解有關新聞特寫的知識,為深入學習作準備。教學中,再通過多樣的學生活動,如小組合作探究本文寫法并進行美點尋蹤、通過比較閱讀找出消息與新聞特寫的異同等環節,讓學生理解新聞特寫的特點和價值,從而真正掌握新聞特寫這一新聞體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