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 唐詩五首◎文化自信:體會我國古代文人豐富的情感。熱愛中華優秀詩詞文化。(重點)◎語言運用:了解律詩的文體知識。積累優美的詩句。◎思維能力:了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借以分析詩歌,領會詩人謀篇布局之精巧。發揮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難點)◎審美創造:誦讀詩歌,領略律詩的韻律之美。【教學課時】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掌握律詩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領略律詩的韻律美。2.疏通詩意,字斟句酌地讀詩,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情感。【教學過程】一、簡介唐詩師: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詩,但唯有唐代的詩歌流傳數量最多、影響最為廣泛。作為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的唐詩,或雄壯渾厚,或清雅秀麗,意境深遠,具有深厚的美學韻味。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走進唐代,走進唐詩。(板書:唐詩五首)【設計意圖】由對唐詩的簡單介紹引入課文,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二、了解律詩1.律詩的基本特征課件出示: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簡稱“五律”或“七律”。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2)一般說來,律詩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應是對仗句。(3)一般情況下,律詩要求全詩通押一個韻,限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4)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音安排有一定之規,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對。【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律詩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詩結構,為接下來的教學作鋪墊。2.把握律詩的結構——起承轉合課件出示:元代范德機的《詩格》中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一首律詩一般由四聯構成,往往遵循起承轉合的格局。首聯,起,開門見山,直接扣題。頷聯,承,緊承首聯,延續延伸。頸聯,轉,轉折變化,由此及彼。尾聯,合,點明題旨,收束全詩。【設計意圖】此課件資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律詩一般的結構特點,理解詩歌的整體性,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思路。三、教讀《野望》1.知人論世,了解作者2.放聲吟誦,讀出節奏課件出示:(1)讀準字音。東皋(ɡāo) 徙倚(xǐ) 驅犢(dú)(2)讀出節奏。(點學生讀,教師指導)課件出示: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3.借助注釋,疏通詩意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大意。(學生交流討論后,在班上分享)課件出示:我傍晚時分站在東皋向遠處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皆披覆落日的余暉。牧人驅趕著牛群回圈,獵人騎馬帶著獵獲的鳥獸歸來。大家相顧無言并不相識,我只好吟唱歌曲,懷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齊了。4.字斟句酌,賞析詩句課件出示:我們可以這樣賞析詩句:這句詩中,“ ”一詞用得好,它寫出了 ,表現了 。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選擇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進行賞析。預設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寫出了人物內心的苦悶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出詩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卻始終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緒。(2)“秋色”“落暉”等詞呈現出濃濃秋意,蘊含著淡淡傷感。詩人舉目四望,山、樹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3)“返”“歸”等詞本充滿溫情,但在詩中卻呈現出憂郁、孤獨、清冷的色彩,這是詩人心緒投射于外物的反映。(4)“采薇”運用了典故,詩人在現實中難覓知音、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質,抒發了詩人的隱士情懷及孤獨苦悶之情。5.感知情懷,理解情感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預設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在蕭瑟恬靜的景色中流露出詩人孤獨、抑郁的心緒,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教師小結:這首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這首詩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較早的一首格律嚴整的五言律詩。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設計意圖】本環節先引導學生簡單了解詩人王績,從而更好地感受詩歌中蘊含的情感。然后通過字斟句酌的讀詩方法,感受詩歌中投射出來的詩人孤寂的心境。最后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四、教讀《黃鶴樓》1.釋題導入,知人論世(1)解讀詩題。黃鶴樓是位于湖北武漢的一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當年崔顥登臨此樓,產生了一種人去樓空、吊古傷今的寂寞之感,加上被神話傳說觸動,胸中不禁迸發出詩情,面對無限的時空唱出了一曲悠遠的千古絕響。(2)了解作者。2.放聲吟誦,讀出節奏(1)讀準字音。崔顥(hào) 千載(zǎi) 萋萋(qī)(2)讀出節奏。(點學生讀,教師指導)課件出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3.借助注釋,疏通詩意(學生借助注釋,默讀詩歌并弄懂詩歌大意)課件出示:傳說中的仙人已騎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剩下一座黃鶴樓。黃鶴離去不再返回,千百年來只剩下白云在此飄蕩。晴日里的原野上漢陽一帶的樹木分明可見,鸚鵡洲上草木茂盛。太陽將要落山,故鄉在何處?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令人發愁。4.研讀共品,自由賞析(1)斟詞酌句。師:請同學們分析“此地空余黃鶴樓”和“白云千載空悠悠”中的兩個“空”意義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討論后,在班上分享)預設 第一個“空”字強調空間上的虛無。仙人駕鶴離去后,兀立于蒼茫宇宙下的黃鶴樓似乎無所憑依,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心的孤獨感。第二個“空”字強調時間上的邈遠。千載白云,空自飄蕩,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心的失落與惆悵。(師生對讀:學生讀一、三句,教師讀二、四句;讀出悵惘之情)(2)賞析詩句。師:詩人在第五、六句寫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發了什么情感?預設 第五、六句寫登樓所見的明麗之景,第七、八句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教師小結:這首詩通過寫詩人游覽黃鶴樓的所見所感,抒發了吊古傷今之情和思念家鄉之愁。【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引導學生簡單了解黃鶴樓,然后根據朗讀停頓引導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在梳理詩意后通過品析名句里的重點字詞,進一步了解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人所傳達出來的情感。五、教讀《使至塞上》1.放聲吟誦,讀出節奏課件出示: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此詩押“ɑn”韻,在誦吟韻腳字時,要特別注意平仄起伏,這樣讀詩,才會讀出韻味來。2.借助注釋,疏通詩意(學生借助注釋,默讀詩歌并弄懂詩歌大意)師點撥:這首詩寫景十分傳神,詩人以大漠、秋天為背景,以“征蓬”“歸雁”“孤煙”“長河”“落日”為意象,組成一幅塞外風光圖,意境奇特,氣象博大。課件出示:我乘一輛車要去慰問邊關守軍,出使途中經過居延。像飄飛的蓬草飄出了漢地關塞,如北歸的大雁飛入了胡人地域。大沙漠里一股烽煙直上云天,黃河邊上西沉的落日正圓。走到蕭關恰逢負責偵察、巡邏的騎兵,得知統帥正在燕然前線。3.字斟句酌,賞析詩句我們可以這樣賞析詩句:這句詩中,“ ”一詞用得好,它寫出了 ,表現了 。比如,“大漠孤煙直”中,“直”一詞用得好,它寫出了茫茫大漠之中一縷烽煙直上云霄的壯麗景象,“直”字顯得很有力量,表現了一種勁拔堅毅之美。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選擇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進行賞析。預設 (1)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遠行之人,用在這里,暗示此次行程的遙遠。此外,“征蓬”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抒發了詩人被排擠的苦悶和遠離家鄉、漂泊無定的愁緒。(2)“直”字寫出了“孤煙”之勁拔、堅毅,有雄渾壯闊之美;“圓”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暖和蒼茫之感。這兩個詞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景象,還把詩人孤寂的情緒融入廣闊的景象中,觸動人心。4.理解情感,把握主旨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預設 這首邊塞詩通過寫詩人出使邊塞的行程和行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渾的大漠風光中情感得到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引導學生朗讀,再梳理詩意,并通過品析名句里的重點字詞,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人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板書設計】第2課時【課時目標】1.朗讀詩歌,了解詩歌主要內容。2.品詞析句,感受詩歌意境,理解詩人情感。【教學過程】一、回顧導入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野望》《黃鶴樓》和《使至塞上》三首詩,同學們可以談談這三首詩分別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感嗎?(學生發言,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剩下的兩首詩——《渡荊門送別》和《錢塘湖春行》,一起去領略荊門及錢塘湖的美好風光。【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課內容,引入新課。二、教讀《渡荊門送別》1.朗讀全詩(1)讀準節奏。(點學生讀,教師指導)課件出示: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2)讀出情感。比如“山隨平野盡”中的“隨”就要讀成連音,因為船在航行,景在移動,這是一段連續而又漫長的路途,所以讀音要拖長。“仍憐故鄉水”中的“憐”就要讀得比較溫柔,情意綿綿,結合詩人情感,讓自己的心中也充溢著留戀與不舍,就能讀出詩歌的感情。(3)學生展示讀。(4)自由朗讀,讀出大意。課件出示:我乘舟遠渡到荊門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隨著平曠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奔入遼遠無際的原野之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霞多變,形成海市蜃樓的美景。我還是喜愛故鄉的水,不遠萬里送我遠行的小舟。【設計意圖】注意誦讀方法的點撥,幫助學生提升誦讀水平。2.研習詩歌師:請同學們再讀詩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問題。(1)首聯交代了什么內容?表達方式是什么?預設 首聯交代此行的目的——到楚地遠游;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2)頷聯寫了哪些景物?寫作角度是什么?預設 寫了高山、平野、江流;是以移動視角來寫的。(3)請用一兩個詞語或短語來概括頷聯景物的特點。預設 雄渾開闊、氣勢磅礴。(4)頸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了什么景物?寫作角度是什么?預設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了江月、云彩;是以靜觀的視角寫的。(5)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抒發了什么情感?預設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抒發對故鄉的留戀和不舍之情。師補充:尾聯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眷戀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時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對蜀地的山水懷有深厚的感情,此次離別,難舍難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而說家鄉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他遠行,這和常人抒發情感的角度不一樣。教師小結:本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依戀之情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逐聯分析中感受律詩的章法結構之美。三、教讀《錢塘湖春行》1.知人論世,了解作者2.放聲吟誦,讀出節奏(點學生讀,教師指導)課件出示: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3.借助注釋,疏通詩意師: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大意。(學生自主交流,教師補充)課件出示:從孤山寺北出發,到賈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與湖岸齊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浪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幾只早早飛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忙著啄泥筑巢。紛繁的春花漸漸快要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面的美景,總覺得觀賞不夠,尤其是那綠色楊柳蔭蔽下的白沙堤。4.字斟句酌,賞析詩句(學生交流討論以下問題,教師小結)設問1:本詩是圍繞哪兩個字來寫的?詩人的行蹤是怎樣的?預設 圍繞“春”“行”來寫的。詩人行蹤: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設問2:頷聯中的“幾處”“誰家”能不能換成“處處”“家家”?為什么?預設 不能。因為“早鶯”尚少,只有“幾處”;“新燕”始回,尚未筑巢,不知“誰家”。“幾處”和“誰家”都表現了早春的特點。如果換成“處處”和“家家”,則說明“鶯”“燕”很多,與初春季節景象不太符合。設問3:頷聯中的“爭”和“啄”兩個動詞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預設 這兩個動詞惟妙惟肖地描摹了“鶯”“燕”的動態,傳神地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早春圖,流露出詩人對如此美景的無限喜愛之情。設問4:尾聯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預設 “最愛”一詞直抒胸臆,表明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尾聯抒發了作者對早春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教師小結:這首詩把西湖的初春圖景描繪得生機盎然、生動傳神。詩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愛的卻不是那鶯、燕、花、草,而是綠楊蔭里的白沙堤。詩人置身其間,飽覽山光湖色之美,心曠神怡。全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讀來讓人倍感喜愛與愉悅。【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并根據注釋梳理詩意,從而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板書設計】【設計亮點】本教學設計主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課文知識點,引領學生體會唐詩的美感。更為重要的是,傳授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比如“誦讀法”“知人論世”“字斟句酌”“起承轉合”等方法的呈現,讓學生在讀懂一首詩的基礎上學會自讀更多詩歌。資料鏈接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及其寓意1.景物類。如:“月亮”代表思鄉、思親之情;“長亭”“西樓”代表送別之所、離別之情;“夕陽”代表年老或表現失落、悲嘆滄桑;“空山”代表空曠幽靜之地;“孤舟”代表漂泊孤獨之感;“浮云”代表游子、漂泊……2.植物類。如:“菊花”象征堅貞、高潔的品格;“芳草”可以象征美好的生命,可以象征高潔的品格,可以象征愛情或美麗的女子,可以用來表達思鄉之情或對情人的思念;“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的寓意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意;“梅花”,是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的象征;“松柏”常象征堅貞不屈的品格;“蓮”與“憐”音同,借以表達愛情;“木葉”,有蕭瑟、飄零之感,表現惆悵落寞的心境;“落花”,有傷感之意;“竹”,象征高尚氣節;“丁香”,表達愁思或愛戀情結;等等。3.動物類。如:“杜鵑”,哀怨、凄涼或思歸;“烏鴉”,因經常出沒在荒涼之處,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鷓鴣”,其鳴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蟬”,高潔;“鴻雁”,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4.音樂曲調類。如:“關山月”,征戍離別;“梅花落”,孤單、冷落、凄涼;“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驕奢淫逸;“后庭花”,亡國之音;“折楊柳”,惜別懷人;“行路難”,世路艱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