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6 白楊禮贊◎文化自信:理解白楊樹的精神品質,體會作者對廣大抗日軍民的崇敬、贊美之情,發揚中華民族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重點)◎語言運用:積累課后“讀讀寫寫”詞語,能根據特定場景正確運用。◎思維能力: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欲揚先抑、烘托、對比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學習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點。(難點)◎審美創造:體會文章昂揚向上的情感美。【教學課時】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梳理文章脈絡,把握文章感情。2.領會并學習運用欲揚先抑、烘托、對比等寫作技巧。【教學過程】一、詩歌朗讀,導入新課師: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歌,猜一猜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植物。課件出示: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羞與楠枋伍,甘居榆棗儔。丹青標風骨,愿與子同仇!生:白楊樹。師:沒錯,就是白楊樹!你們看,它筆直的干,聚攏的枝,白得樸素,綠得生機。茅盾先生在西北見到白楊樹時,他便“驚奇地叫了一聲”,并滿懷激情地寫了一篇文章——《白楊禮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這篇課文,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楊樹是怎樣的吧!(板書:白楊禮贊 茅盾)【設計意圖】由詩歌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快更好地進入情境。這首詩歌也是課本補白部分的內容,有助于提醒學生關注課本信息,拓展知識面。二、初讀感知,尋找“不平凡”1.基礎預學(1)作者簡介、背景介紹。(見《狀元大課堂》本課“作者名片”“背景鏈接”欄目)(2)字詞積累。(見《狀元大課堂》本課“字詞清單”欄目)2.朗讀課文,找關鍵句師:請同學們找出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課件出示: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第8段:白楊不是平凡的樹。……我贊美白楊樹……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3.反復誦讀,體悟情感師:這些語句都是贊美白楊樹,說其不平凡,但作者用詞有一些變化。如從“那”到“這”,從“實在是”到“決不是”,從“贊美”到“高聲贊美”,這說明了什么?預設 說明作者對白楊樹的觀察是從遠到近,感情是由淺入深的。作者對白楊樹的感情不僅僅是贊美,還有崇敬。師:“不平凡”在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中出現了4次,有何作用?預設 “不平凡”是作者抒發贊美之情的基礎,也是行文的感情線索,也就是說,本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作為抒情線索。【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有助于學生從文中有感染力的語句著手,整體上感受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三、學習技巧,感悟“不平凡”1.欲揚先抑設問1:第2、3段中作者的感受有怎樣的變化?這樣寫有何作用?預設 雄壯(偉大)—單調—驚奇。在懨懨欲睡時看到白楊樹,令作者振奮地驚叫起來,意在突出白楊樹的不平凡。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為下文詳細描寫白楊樹作好了情感鋪墊。設問2:第7段作者為什么先說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后又夸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預設 欲揚先抑。先說白楊樹可能不美,“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接著又說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夸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這樣寫既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也使得文章波瀾起伏,富于變化。2.烘托師:作者意在贊美白楊樹,為什么開頭要用大段文字寫西北高原?預設 作者在開頭先描寫高原景象,交代白楊樹的生存環境,烘托出一種“不平凡”的環境氛圍,為下文白楊樹的出現鋪墊、蓄勢。3.對比師:文章最后一段寫楠木有什么作用?預設 與白楊樹形成對比。將兩種樹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群進行對比,突出贊揚了白楊樹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設計意圖】通過對句段寫作技巧的分析,引導學生了解并學習文中的寫作技巧,為寫作奠定基礎。四、分析形象,理解“不平凡”1.感知白楊形象師:想要了解白楊樹的不平凡,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白楊樹的形象。本文第5段著重描繪了白楊樹的形象。請同學們再次朗讀第5段,圈畫描繪白楊樹外部形態和表現其內在氣質的關鍵詞句。2.分析外形特點師:第5段從哪些方面具體描寫了白楊樹的外形?請同學們在課本里圈畫出來。課件出示:干:筆直、丈把高、一丈以內絕無旁枝枝:一律向上、緊緊靠攏、絕不旁逸斜出葉: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皮:光滑、有銀色的暈圈、淡青色師:文中哪一個詞語可以概括白楊樹的總體形象呢?預設 力爭上游。教師小結:通過細致的描繪,白楊樹筆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美”便直觀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文章通過對白楊樹干、枝、葉、皮四個方面特點的描寫,突出了白楊樹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的形象。3.探尋內在品質師:從白楊樹的外在形象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其內在品質。從第5段中找出能表現白楊樹內在品質的詞語。課件出示:內在品質:倔強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撓教師小結:本段中用“力爭上游”總寫了白楊樹的形象特點,并用“倔強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惡劣環境下仍堅強不屈的美好品格。結束語:剛剛我們初步了解了白楊樹的形象特點,那么作者僅僅是在寫樹嗎?作者寫白楊樹的這些形象特點,意在突出什么品質?你們能聯想到什么人具有這樣的品質嗎?請同學們課下思考。【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尋找關鍵詞句感知白楊形象。第2課時【課時目標】1.理解白楊樹的精神品質,學習象征手法的使用。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教學過程】一、問題導入,分析品格師:根據上節課我們對白楊樹形象的分析,同學們覺得白楊樹還具有哪些優秀品質?課件出示:我從白楊樹的________看出它具有________的優秀品質。預設 生1:我從白楊樹的淡青色樹皮看出它具有樸實無華的優秀品質。生2:我從白楊樹的絕不旁逸斜出的樹枝看出它具有正直不阿的優秀品質。……設問:你能聯想到什么人具有白楊樹的品質嗎?預設 堅強不屈的革命戰士。【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白楊樹的品格及內涵,進而聯想到具有相同品質的人。二、學習象征手法,禮贊不平凡之人師:通過白楊樹,茅盾先生聯想到了什么人?預設 聯想到了北方的農民、守衛家鄉的哨兵。師:白楊樹和北方的農民、守衛家鄉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預設 白楊樹傲然挺立的形象所折射出來的精神與農民和哨兵身上質樸、嚴肅、堅強不屈的特征極其相似,這樣就構成了象征。課件出示:象征,是借某一具體事物或形象表達某種意義,這一意義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作的聯想和寄托。象征不同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它是一種寫作技巧,大都表現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象征的作用,是將作者想說而不愿直說或不能直說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傳達給讀者,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師補充:白楊樹與北方軍民之間有相同的地域特征:文中所寫的白楊樹生長于黃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黃土高原。禮贊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也就禮贊了世上所有的白楊樹;歌頌“北方的農民”和“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也就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所有抗日軍民。師:白楊樹除了象征農民和哨兵外,還象征什么?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預設 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教師小結: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不被人重視”,但它“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磨折不了,壓迫不倒”,這與當時北方軍民“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象征手法及其作用,體會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通過問題加深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深刻感悟白楊樹精神,并由此內化為個人力量。三、運用象征手法,學習寫作技巧寫作時恰當運用象征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上,可以使行文曲折,表達含蓄,令文章增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下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說一說這些事物可以象征什么。課件出示:落葉、荷花、蠟燭、梅花、翠竹、鷹、太陽、孔雀、牛生: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以象征舍己為人的品質,可以象征辛勤耕耘的教師。……師:大家的思路逐漸被打開,可以拿出紙和筆開始寫作了。注意:本文前半部分著重于對白楊樹的自身形象進行描繪,再通過聯想和想象賦予它一定的象征意義,同學們可以借鑒文中的寫法,自然地運用象征手法。【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做出適當的聯想,學習使用象征手法寫片段作文,掌握象征手法的運用技巧。結束語:同學們,一篇優秀的散文,就如一幅無形的畫,又恰似一首讀不盡的詩。茅盾先生的散文達到了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他賦予了白楊樹特定的內涵。讓我們以茅盾先生寫的小詩《題白楊圖》作結,向白楊樹的精神致敬,向中華兒女身上所具有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精神致敬!(師生同讀課文后的《題白楊圖》一詩)【板書設計】白楊禮贊【設計亮點】本節課思路清晰,框架完整,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旨在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本節課引導學生了解并運用象征手法,從而深入理解文本,感受北方抗日軍民正直、質樸、團結向上、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以及作者對他們深厚的禮贊之情,并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用以指導自身的生活實踐。資料鏈接白楊樹的生活環境白楊樹是西北地區一種普通的樹,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楊樹的影子。白楊樹是不太講究生存條件的,大路邊,田埂旁,哪里有黃土,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它不追求雨水,不貪戀陽光,哪怕再堅硬的土地,只要給它一點水分,白楊樹的一截枝條就會生根、發芽、抽枝、長葉,就能把黃土地裝點,撐起一片綠色。它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嬌嫩的草坪那樣去澆灌,只要不揮刀斧去砍伐,給它一點環境和空間,它就會挺拔向上。素養提升“象征”和“比喻”的區別1.象征中的象征體都是具體的,被象征的本體,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體和本體通常都是具體的,不過也有少量比喻句中的本體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2.象征是著眼于全文或是文章局部的構思,是文章的寫作技法,如《白楊禮贊》;比喻則主要著眼于局部的語言表達效果,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3.象征和比喻常常結合而用,象征中必有比喻,但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4.象征講究象征體與本體之間的“神似”,而比喻一般只講究本體與喻體之間的“形似”。推薦閱讀朱金平《一棵小白楊》顧曉蕊《十萬殘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