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5 周亞夫軍細柳◎文化自信:感受人物精神,做一個恪盡職守、不畏強權的人。◎語言運用: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重點)◎思維能力:把握文章寫人敘事的技巧,理解人物形象。(難點)◎審美創造:體會本文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的特點。【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準備】布置學生完成第25課預習部分。第1課時【課時目標】1. 積累有關司馬遷及《史記》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匯。2.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節。【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初步感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從題目上看有哪些信息?(生:題目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發生地點。)也就是說,題目的意思是周亞夫駐軍細柳營。軍隊駐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卻被載入史冊,名垂千古,為什么呢?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了解原因。在學習正文之前,同學們先自由閱讀課文,了解與課文相關的文學常識,并作簡單的整理和歸納。【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的印象,進而提高學習本文的興趣。提示學生重點積累有關司馬遷及《史記》的文學常識。課件出示:周亞夫(?—前143),西漢名將,絳侯周勃之子,封條侯,歷仕漢文帝、漢景帝兩朝,以善于治軍領兵,剛正不阿著稱。軍事才華卓越,在吳楚七國之亂中,他統率漢軍,不到三個月便平定了叛軍,拯救了漢室江山。文帝,即劉恒(前202—前157),西漢皇帝。他勵精圖治,興修水利,施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經濟,鞏固中央集權,開啟了“文景之治”。司馬遷(約前145—?),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風俗,采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任太史令。后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奴事有所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和書表的編寫體例。《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板書:周亞夫軍細柳 司馬遷《史記》)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積累文言詞匯2.朗讀指導教師播放課文范讀錄音,學生聽后自由朗讀,感受文章大意。3.分角色朗讀找出文中寫文帝慰問細柳營的內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并分角色朗讀。提示:讀文言文要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注意圈點標畫疑點難點。這一環節,可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小組討論解決處理,教師點評。4.疏通文意結合預習成果,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自主疏通文意。出現疑難,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組內討論無法解決的問題,在班內師生共同交流討論。通假字:(1)軍士吏被甲(“被”同“披”,穿著)(2)改容式車(“式”同“軾”,車前橫木。這里用作動詞,指扶軾)一詞多義:上自勞軍(名詞,軍隊)至霸上及棘門軍(名詞,軍營)軍霸上(動詞,駐軍)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動詞,派;名詞,使者)使人稱謝(動詞,派)【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同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互幫互助,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檢查預習成果,了解學生疏通的情況,幫助學生掃除疑難,正確理解文意。三、再讀課文,情節梳理1.自由朗讀課文,簡要概括每段內容。預設 第1段交代事件背景:匈奴大舉攻入邊境,周亞夫等將軍奉命備戰。第2段寫漢文帝勞軍的情況,集中表現周亞夫的治軍有方、剛正不阿。第3段寫勞軍結束后漢文帝和群臣的反應:“群臣皆驚”,文帝發出由衷的贊嘆。2.用簡練的語言分別概括漢文帝在霸上、棘門營和細柳營勞軍的經過。漢文帝分別給予了什么樣的評價?(可用原文語句回答)預設 在霸上、棘門營的勞軍經過: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漢文帝評價: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在細柳營的勞軍經過:先驅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軍中不得驅馳,天子按轡徐行;周亞夫持兵揖,以軍禮見,天子改容式車。漢文帝評價:嗟呼,此真將軍矣!可得而犯邪!【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通過文帝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軍隊后發出的由衷感嘆,明確故事是在鮮明的對比中呈現的。本環節的設計旨在為下一課時探究“真將軍”做鋪墊。第2課時【課時目標】1. 緊扣“真將軍”,學習周亞夫的精神品格。2.學習本文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比、襯托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學過程】一、合作探究研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設問1: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周亞夫不愧為“真將軍”?這些語句寫出了怎樣的細柳軍?怎樣的周亞夫?預設 (1)“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細柳軍常備不懈,嚴陣以待。周亞夫治軍有方。(2)“天子先驅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細柳軍軍紀嚴明,令行禁止。(3)“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周亞夫剛正不阿,凜然不可犯。設問2:文章在塑造周亞夫時,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預設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特別是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點。設問3:這些寫法對刻畫人物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預設 漢文帝在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與在細柳軍的兩次入營受阻、在營中“不得驅馳”而“按轡徐行”形成對比,體現出周亞夫的治軍嚴明。這可以說是“情勢”的對比。在霸上及棘門軍“將以下騎送迎”與在細柳軍時周亞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對比,體現出周亞夫的剛正不阿、恪盡職守。這可以說是“性格”的對比。出營門后,群臣的“驚”和漢文帝的“稱善者久之”也形成對比,表現出漢文帝的賢明、識大體。這可以說是“結果”的對比。以對比的手法給出了反面的參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鮮明。文中還有大量側面描寫,如寫細柳軍士吏全副武裝,寫軍門都尉、壁門士吏嚴格傳達將軍的指示,寫漢文帝及群臣的反應,都是從側面襯托周亞夫的形象。側面襯托的寫法避免了單一從正面來寫的直白、單調,提供了更多觀察人物的視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教師小結:司馬遷用最精簡的筆墨,講述了漢文帝慰勞霸上、棘門與細柳軍一事,通過正、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及對比、襯托的手法,表現了周亞夫治軍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凜然不可犯的“真將軍”形象。文中只有兩處對周亞夫的正面描寫:一個動作,一句話,盡管著墨不多,卻如畫龍點睛,鮮明地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品析人物形象,探究寫作方法,深入理解文本。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特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二、學以致用1.課后練筆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或對比、襯托的手法寫一個片段。不少于300字。提示:可以寫你熟悉的同學、老師、親人……比如,要表現一個人學習勤奮,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可以從哪些側面來寫?(學生自由習作)2.制作卡片《史記》中記述了許多各具特點的歷史人物,請從書中任選一位自己喜愛的人物,如屈原、廉頗、藺相如、項羽、張良、韓信、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了解其生平事跡,并制成人物介紹的資料卡片。(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相關資料,并制作人物資料卡片。)結束語:古往今來,像周亞夫這樣剛正不阿、堅守本真的人數不勝數,“精忠報國”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他們是我們真正應該崇拜的偶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對本課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對本文的印象,鞏固所學知識。【板書設計】周亞夫軍細柳【設計亮點】本文是一篇自讀文言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文章故事非常有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疏通字詞、文意的學習過程,學生可借助課本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完成,老師作簡要點評和指導即可。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則通過設計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抓手。教學目標的完成過程環環相扣,逐漸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背景鏈接漢文帝即位之后,與匈奴貴族繼續采取“和親”的政策,雙方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后來的匈奴單于聽信了奸細的挑撥,跟漢朝絕交了。公元前158年,匈奴單于起兵六萬,襲擾上郡和云中。為了加強防衛,漢文帝委派劉禮、徐厲、周亞夫三位將軍分別駐扎在霸上、棘門、細柳。這三處地方離長安較近,為了鼓舞士氣,漢文帝親自入營慰勞將士。本文講的就是這次勞軍的事情。素養提升《周亞夫軍細柳》中的詞句秘妙1.關注句式:連用三個“以……為……”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這一段主要圍繞“大入邊”之“大”來構建段落。整段文字看似與“大”無關,實則處處圍繞“大”字做文章。寫漢文帝三封將軍“以備胡”,這是從內容上寫胡人“入邊”之“大”:邊關吃緊,戰勢嚴峻。為了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珠聯璧合,司馬遷在言語上連用三個“以……為……”的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的聲勢從言語上體現“大”,以此增強文章的氣勢,形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急感。不僅如此,司馬遷還甚是在意言語細節。在連用三個“以……為……”時,打破言語的慣性,突然在第二個“以……為……”中省略了“以”字,這看似唐突,實則神妙,省略第二個“以”字后,“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不僅在視覺上間隔縮短,而且在朗讀時節奏更加緊促,使句子之間聯系更加緊密,軍情更顯危急,胡人“入邊”之形勢就顯得更“大”了。而且,三個“以……為……”之間張弛有度,一緊一松,營造了語勢上的跌宕起伏,極具音韻之美。2.關注標點:嘆號對句號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一個嘆號,將人物說話時的神情、語氣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在嘆號的補充下,原本粗筆勾勒的“先驅曰”三字就帶給人無窮的回味——先驅是如何“曰”的呢?與此同時,前文之“不得入”三字的簡筆也變得豐富起來,它里面有著極為豐富的故事,帶給我們豐富的畫面感與想象空間——那初到的先驅與細柳營的軍士之間發生了什么呢?“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句末的句號里,盡顯了軍門都尉之“曰”的神情和態度,與上文“天子且至!”句末的嘆號形成強烈反差,一個盛氣凌人、怒不可遏,一個有禮有節、淡定從容。這不僅反映了“曰”者的品質,更體現了周亞夫的治軍有方與訓練有術。一個標點的背后有著音容,有著故事,隱藏著人物形象,蘊蓄著作者對人物的情感。看似平平淡淡的文字,因為標點的存在而搖曳生姿了。3.關注虛詞:“于是”和“乃”彰顯圣賢風度,揚起故事波瀾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從文本繁簡而言,去掉此句中的“于是”也未嘗不可。但是,用上“于是”,事件發生的時間長度就出來了,故事就有了空間,“不得入”三字暗藏的君與將士之間的矛盾就出來了。面對尷尬,漢文帝并未發怒,而是派使者轉告將軍“吾欲入勞軍”。“乃”字反映出漢文帝的從容平和。“欲”表達“入”只是自己的愿望,且給了對方從容的取舍空間。“吾欲入”的言外之意是“并非一定要進入”。此處之“欲”與后文“其將固可襲而虜也”之“固”有天壤之別,展現了漢文帝的明事理、識大體,不愧為一代明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