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集體備課本單元以“感受金秋時節(jié)的自然之美”為主題,編排了《望洞庭》《山行》《夜書所見》三首古詩和《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秋天別樣的風景。《古詩三首》是古代詩人眼中的秋景;《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兒童的視角,描寫了深秋時節(jié)鋪滿落葉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從多個方面描繪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聽聽,秋的聲音》描寫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每一篇課文都有著濃濃的秋意,無論是秋山、秋葉、秋雨還是秋天的聲音,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單元語文要素在課文中的梯度序列內(nèi)容 教學要點字詞識寫 ◎認識29個生字,讀準2個多音字,會寫34個字,會寫27個詞語。◎書寫要規(guī)范,做到橫平豎直,把字寫得規(guī)范、端正、整潔。書寫時注意握筆姿勢正確。語言積累 ◎能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能用一字組多詞,積累“腳印”“印章”等詞語。◎能寫出形容四季的詞語,主動積累描寫四季的詞語。◎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本單元的4首古詩,背誦《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寫《山行》。閱讀理解 ◎能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難懂的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聽聽,秋的聲音》,邊讀邊想象畫面,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中體會秋天的活力。書面表達 ◎借鑒課文或“閱讀鏈接”的表達方法,用幾句話寫出自己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想象秋天的雨會把顏色分給誰,仿照例句寫句子。◎能借助例文并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了解日記可寫的內(nèi)容、日記的基本格式以及寫日記的好處。◎能堅持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4 古詩三首1.認識“庭、未”等5個生字,讀準“磨、挑”2個多音字,會寫“洞、庭”等10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首古詩。默寫《山行》。3.能借助注釋,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從古詩中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了什么季節(jié)。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能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3首古詩,并默寫《山行》。3課時第1課時課型:新授 執(zhí)行時間: 月 日 執(zhí)教:1.認識“庭、未”2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會寫“洞、庭、相、未”4個字。2.想象《望洞庭》描繪的景色,結(jié)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望洞庭》的大意。板塊一 單元導讀,“方法”引航1.默讀篇章頁上面部分的語句,說一說: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什么?(感受金秋時節(jié)的自然之美)2.畫出提示本單元課文學習要求的語句,交流:你認為“多種方法”是哪些方法?(生自由表達)3.(課件出示3首古詩)提問:本課的3首古詩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秋)教師板書課題,學生初讀三首古詩。板塊二 運用學法,學習《望洞庭》1.談話導入:我們先來領(lǐng)略洞庭湖的波瀾壯闊(簡要介紹洞庭湖),再隨唐代詩人劉禹錫一同望洞庭。(簡要介紹詩人劉禹錫,板書“望洞庭”。)2.教師范讀詩題,指導學生練讀詩題,讀懂詩題(望洞庭湖)。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指名讀,正音,指導讀好停頓。)4.理解詩意,多種形式朗讀古詩:(1)借助注釋,理解前兩句詩和后兩句詩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前兩句詩寫詩人近望所見:水月交融、湖平如鏡。后兩句詩寫詩人遙望所得:“山水翠”“青螺”。)(2)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平靜、和諧)(3)詩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會想些什么?(生自由表達)板塊三 指導書寫,交流學習所得1.指導書寫“洞、庭、相、未”4個字,如“洞”左窄右寬,右部的“口”首筆豎在豎中線上;“庭”的點從豎中線起筆。2.引導學生從古詩內(nèi)容、學習方法、學習體會等不同方面交流學習所得。3.總結(jié):今天,我們運用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學習了古詩《望洞庭》,以后,同學們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繼續(xù)去閱讀其他描寫自然風景的古詩。第2課時課型:新授 執(zhí)行時間: 月 日 執(zhí)教:1.認識生字“斜”,會寫“徑、斜、愛、霜”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山行》。3.通過注釋或者圖片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4.借助關(guān)鍵詞語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古詩的美。板塊一 精講研讀,理解詞語INCLUDEPICTURE"語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臨時資料\\語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1.談話導入: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呢?(秋天)聽語氣,感覺大家很喜歡秋天呀!古代的詩人也很喜歡秋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山行》。(簡要介紹詩人杜牧,板書“山行”。)2.學生齊讀詩題,理解詩題。(在山中行走)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指名讀,正音,指導讀好停頓。)4.理解詩意,多種形式朗讀古詩。(1)讀詩要邊讀邊想,看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請大家拿起筆來圈一圈。(2)交流圈畫的詞語,如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共同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3)(課件出示一幅秋山幽徑圖)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會有何感受?圍繞“遠”“斜”,讓學生說說詩人是否在山中行走。評議哪個同學的回答吻合詩意,并說說理由。板塊二 反復誦讀,感悟詩情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秋天的美好。(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指名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等。)2.感悟詩情:后兩句詩之間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停車和楓葉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因果關(guān)系)詩中哪個詞語說明了這種關(guān)系?(重點學習“坐”)這次秋游中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3.運用所學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完整地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INCLUDEPICTURE"語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臨時資料\\語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4.小結(jié):運用借助注釋、圖片等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詩人的心情。板塊三 書寫指導,拓展延伸1.配樂背誦古詩,教師范寫“斜、愛”等易錯字,并指導學生練寫“徑、斜、愛、霜”4個字。2.學生默寫《山行》,同桌互評、修改。小組推選優(yōu)秀書寫作品,全班展評。第3課時課型:新授1.認識“蕭、促”2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會寫“挑、落”2個字。2.通過演示動作、看圖片等方式理解“挑、落”的意思。用多種方式理解“蕭蕭、促織、籬落”等詞語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人滿懷鄉(xiāng)愁的心境。板塊一 圖片導入,識字寫字1.(課件出示教材插圖)學生看圖,說出圖中的景物、人物,創(chuàng)編小故事。2.教師板書詩題,學生讀詩題后交流對詩題的理解。(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聽見的寫下來)教師簡要介紹詩人葉紹翁。3.指名朗讀古詩,相機正音并點評。學生通過演示動作、看圖片等方式理解多音字“挑”。4.借助注釋理解“促織”的意思,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關(guān)注注釋。教師講述關(guān)于“促織”的故事,并相機指導學生書寫“挑、落”2個字。INCLUDEPICTURE"語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臨時資料\\語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板塊二 想象畫面,品讀詩句1.自由朗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課件出示《夜書所見》的朗讀節(jié)奏)指導學生讀好停頓。2.學習前兩句詩。(1)小組合作學習。說一說:透過前兩句詩中的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在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2)理解“蕭蕭”“動客情”,對比朗讀。①平常我們寫風常用“呼呼”,而詩中用了“蕭蕭”,能否把它換成“呼呼”呢?對比著讀一讀“呼呼梧葉送寒聲”“蕭蕭梧葉送寒聲”。(后一句更能體現(xiàn)詩人凄涼、悲傷的心境。)②古人常用“蕭蕭”來表現(xiàn)秋天的凄涼。此外,還可以從哪兒讀出詩人的孤獨之感?(江上秋風動客情)這里的“客”指誰?(葉紹翁)詩人為何稱自己為“客”呢?(因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鄉(xiāng)。)(3)了解詩人的生活狀況(介紹葉紹翁的隱居經(jīng)歷),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板書:思親念家)(4)小結(jié):詩人借助秋天的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這種寫法叫作借景抒情。(板書:借景抒情)3.學習后兩句詩。(1)“知”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何用“知”字,而不用“見”字?為什么這兩句詩不倒過來說呢?點撥:燈下的兒童在撥弄蟋蟀,并非作者看到的,所以,“知”在這里的意思是“料想、猜測”。INCLUDEPICTURE"語文要素7.eps"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臨時資料\\語文要素7.eps" \* MERGEFORMATINET (2)誰能用我們現(xiàn)在的說法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指名說)(3)引導學生想象:看到燈火,詩人回憶起了自己的家人、家鄉(xiāng),此時的他又會想些什么呢?(生交流)4.詩人借助了蕭蕭梧葉、秋風、兒童挑促織等景象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讓我們?nèi)谇橛谠姡黄鹱x出來吧!在本課教學中,通過任務(wù)驅(qū)動,多元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注重書寫與情感體悟。但存在小組合作參與不均、意境感悟不深、時間把控欠佳等問題。后續(xù)將優(yōu)化分層指導,改進提問設(shè)計,提升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