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 北京卷化學本試卷共10頁,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4題,每題3分,共42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我國科研人員在研究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的月壤時,發現月壤鈦鐵礦()存在亞納米孔道,吸附并儲存了大量來自太陽風的氫原子。加熱月壤鈦鐵礦可生成單質鐵和大量水蒸氣,水蒸氣冷卻為液態水儲存起來以供使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月壤鈦鐵礦中存在活潑氫B.將地球上開采的鈦鐵礦直接加熱也一定生成單質鐵和水蒸氣C.月壤鈦鐵礦加熱生成水蒸氣的過程中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D.將獲得的水蒸氣冷卻為液態水的過程會放出熱量2.下列化學用語或圖示表達不正確的是A.乙醇的分子模型: B.的模型:C.S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D.基態原子的價層電子排布式: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糖類、蛋白質和油脂均為天然高分子 B.蔗糖發生水解反應所得產物互為同分異構體C.蛋白質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可得到氨基酸 D.不飽和液態植物油通過催化加氫可提高飽和度4.物質的微觀結構決定其宏觀性質。乙腈()是一種常見的有機溶劑,沸點較高,水溶性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乙腈的電子式: B.乙腈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C.乙腈的沸點高于與其分子量相近的丙炔 D.乙腈可發生加成反應5.下列反應中,體現還原性的是A.加熱分解有生成B.和的混合溶液加熱有生成C.固體在溶液中溶解D.溶液中滴加溶液出現白色沉淀6.下列方程式與所給事實不相符的是A.用鹽酸除去鐵銹:B.用溶液除去乙炔中的C.用乙醇處理廢棄的D.將通入水中制備硝酸:7.下列實驗的相應操作中,不正確的是A.制備并檢驗 B.實驗室制取為防止有害氣體逸出,先放置浸溶液的棉團,再加熱 實驗結束時,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C.分液 D.蒸餾先打開分液漏斗上方的玻璃塞,再打開下方的活塞 冷卻水從冷凝管①口通入,②口流出A.A B.B C.C D.D8.時,在濃溶液中通入過量,充分反應后,可通過調控溫度從反應后的固液混合物中獲得和固體。已知:、、溶解度(S)隨溫度變化關系如下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通入后開始發生反應:B.時,隨反應進行先析出C.將反應后的固液混合物過濾,濾液降溫可析出固體D.在冷卻結晶的過程中,大量會和一起析出9.依據下列事實進行的推測正確的是事實 推測A 固體與濃硫酸反應可制備氣體 固體與濃硫酸反應可制備HⅢ氣體B 難溶于鹽酸,可作“鋇餐”使用 可代替作“鋇餐”C 鹽酸和溶液反應是吸熱反應 鹽酸和溶液反應是吸熱反應D 的沸點高于 的沸點高于A.A B.B C.C D.D10.乙烯、醋酸和氧氣在鈀()催化下高效合成醋酸乙烯酯()的過程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①中反應為B.②中生成的過程中,有鍵斷裂與形成C.生成總反應的原子利用率為D.催化劑通過參與反應改變反應歷程,提高反應速率11.為理解離子化合物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可設想固體溶于水的過程分兩步實現,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固體溶解是吸熱過程B.根據蓋斯定律可知:C.根據各微粒的狀態,可判斷,D.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與固體和溶液中微粒間作用力的強弱有關12.為研究三價鐵配合物性質進行如下實驗(忽略溶液體積變化)。已知:為黃色、為紅色、為無色。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①中濃鹽酸促進平衡正向移動B.由①到②,生成并消耗C.②、③對比,說明:②>③D.由①→④推斷,若向①深黃色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也無明顯變化13.一種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P合成路線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物A中有手性碳原子 B.反應物A與B的化學計量比是C.反應物D與E生成P的反應類型為加聚反應 D.高分子P可降解的原因是由于鍵斷裂14.用電解溶液(圖1)后的石墨電極1、2探究氫氧燃料電池,重新取溶液并用圖2裝置按i→iv順序依次完成實驗。實驗 電極I 電極Ⅱ 電壓/V 關系i 石墨1 石墨2 aii 石墨1 新石墨 biii 新石墨 石墨2 civ 石墨1 石墨2 d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說明實驗i中形成原電池,反應為B.,是因為ii中電極Ⅱ上缺少作為還原劑C.,說明iii中電極I上有發生反應D.,是因為電極I上吸附的量:iv>iii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共58分。15.通過和的相互轉化可實現的高效存儲和利用。(1)將的基態原子最外層軌道表示式補充完整: 。(2)分子中鍵角小于,從結構角度解釋原因: 。(3)的晶胞是立方體結構,邊長為,結構示意圖如下。①的配體中,配位原子是 。②已知的摩爾質量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該晶體的密度為 。()(4)和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如下。①室溫下,和反應生成而不生成。分析原因: 。②從平衡的角度推斷利于脫除生成的條件并說明理由: 。16.鉛酸電池是用途廣泛并不斷發展的化學電源。(1)十九世紀,鉛酸電池工作原理初步形成并延續至今。鉛酸電池工作原理:①充電時,陰極發生的電極反應為 。②放電時,產生a庫侖電量,消耗的物質的量為 。已知:轉移電子所產生的電量為96500庫侖。③作為電解質溶液性質穩定、有較強的導電能力,參與電極反應并有利于保持電壓穩定。該體系中不氧化,氧化性弱與其結構有關,的空間結構是 。④鉛酸電池儲存過程中,存在化學能的緩慢消耗:電極在作用下產生的可將電極氧化。氧化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隨著鉛酸電池廣泛應用,需要回收廢舊電池材料,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回收過程中主要物質的轉化關系示意圖如下。①將等物質轉化為的過程中,步驟I加入溶液的目的是 。②步驟Ⅱ、Ⅲ中和作用分別是 。(3)鉛酸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因生成導電性差的大顆粒,導致電極逐漸失活。通過向負極添加石墨、多孔碳等碳材料,可提高鉛酸電池性能。碳材料的作用有 (填序號)。a.增強負極導電性b.增大負極材料比表面積,利于生成小顆粒c.碳材料作還原劑,使被還原17.一種受體拮抗劑中間體P合成路線如下。已知:①②試劑a是。(1)I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團是硝基和 。(2)B→D的化學方程式是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a.試劑a的核磁共振氫譜有3組峰b.J→K的過程中,利用了的堿性c.F→G與K→L的反應均為還原反應(4)以G和M為原料合成P分為三步反應。已知:①M含有1個雜化的碳原子。M的結構簡式為 。②Y的結構簡式為 。(5)P的合成路線中,有兩處氨基的保護,分別是:①A→B引入保護基,D→E脫除保護基;② 。18.利用工業廢氣中的制備焦亞硫酸鈉()的一種流程示意圖如下。已知:物質、(1)制已知: 由制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2)制I.在多級串聯反應釜中,懸濁液與持續通入的進行如下反應:第一步:第二步:Ⅱ.當反應釜中溶液達到3.8~4.1時,形成的懸濁液轉化為固體。①Ⅱ中生成的化學方程式是 。②配堿槽中,母液和過量配制反應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③多次循環后,母液中逐漸增多的雜質離子是 ,需除去。④尾氣吸收器中,吸收的氣體有 。(3)理論研究、與的反應。一定溫度時,在濃度均為的和的混合溶液中,隨的增加,和平衡轉化率的變化如圖。①,與優先反應的離子是 。②,平衡轉化率上升而平衡轉化率下降,結合方程式解釋原因: 。19.化學反應平衡常數對認識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限度具有指導意義。實驗小組研究測定“”平衡常數的方法,對照理論數據判斷方法的可行性。(1)理論分析①易揮發,需控制生成較小。②根據時分析,控制合適,可使生成較小;用濃度較大的溶液與過量反應,反應前后幾乎不變;,僅需測定平衡時溶液和。③與水反應的程度很小,可忽略對測定干擾;低濃度揮發性很小,可忽略。(2)實驗探究序號 實驗內容及現象I ,將溶液()與過量混合,密閉并攪拌,充分反應后,溶液變為黃色,容器液面上方有淡黃色氣體。II ,將溶液()與過量混合,密閉并攪拌,反應時間與I相同,溶液變為淡黃色,容器液面上方未觀察到黃色氣體。III 測定I、Ⅱ反應后溶液的;取一定量反應后溶液,加入過量固體,用標準溶液滴定,測定。已知:;和溶液顏色均為無色。①Ⅲ中,滴定時選用淀粉作指示劑,滴定終點時的現象是 。用離子方程式表示的作用: 。②I中,與反應前的溶液相比,反應后溶液的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平衡后,按計算所得值小于的K值,是因為揮發導致計算時所用 的濃度小于其在溶液中實際濃度。③Ⅱ中,按計算所得值也小于的K值,可能原因是 。(3)實驗改進分析實驗I、Ⅱ中測定結果均偏小的原因,改變實驗條件,再次實驗。控制反應溫度為,其他條件與Ⅱ相同,經實驗準確測得該條件下的平衡常數。①判斷該實驗測得的平衡常數是否準確,應與 值比較。②綜合調控和溫度的目的是 。8.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