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集體備課本單元以“探索自然,發現生命之美”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大自然的聲音》《讀不完的大書》三篇課文,語言各具特色,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古詩三首》描寫了山水美景;《大自然的聲音》通過對自然界各種聲音的生動描寫,表現了用心體驗大自然的妙趣;《讀不完的大書》呈現了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的“無盡的樂趣”。單元語文要素在課文中的梯度序列內容 教學要點字詞識寫 ◎認識31個生字,讀準2個多音字,會寫39個字,會寫27個詞語。◎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書寫要點,寫好“未、欠”等8個帶有撇、捺筆畫的字。語言積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三首》,背誦《大自然的聲音》第2~3自然段,默寫《望天門山》。◎能體會課文生動的語言,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能梳理總結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動積累語言、主動摘抄的意識。◎朗讀、背誦古詩《采蓮曲》。閱讀理解 ◎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能借助圖表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結尾的詞語或句子做下文的開頭”的語言現象,并嘗試續說這樣的句子。口頭表達 ◎能說出從課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樂趣。◎能在小組中簡單講述身邊的令人感到溫暖或不文明的行為,并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匯總小組意見,匯總意見時能盡量反映每個人的想法。書面表達 ◎能清楚地寫下生活中的某種現象及自己對此的想法。◎能主動用書面的方式與別人交流想法。20 古詩三首【教學目標】 1.認識“返、苔”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抹”,會寫“返、望”等1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望天門山》。3.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教學重難點】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課型:新授 執行時間: 月 日 執教:【課時目標】1.會寫“望、斷、楚、至、岸、孤”6個字。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望天門山》,能背誦并默寫。3.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教學過程】板塊一 談話導入,讀懂詩題1.教師談話導入,引出詩人李白,以“你們學過他的哪些詩”提問,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李白。教師對李白補充介紹,并出示其佳作《望天門山》。(課件出示《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詩題。)2.讀懂詩題: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詩題“望/天門山”。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門山”又是怎樣的一座山呢?板塊二 讀通詩句,讀出節奏1.自由朗讀《望天門山》,要求:讀通詩句,讀好停頓。2.個人展示讀。(課件相機呈現七言詩2/2/3的朗讀節奏劃分)教師提示學生拿起筆在自己的課本上畫一畫。3.教師范讀。引導:讀古詩,不僅要讀出節奏美,還要讀出它的韻律美,關注“楚江開”“日邊來”押ɑi韻。4.學生各種形式地練讀。板塊三 抓關鍵詞,想象畫面 INCLUDEPICTURE"語文要素3.eps" INCLUDEPICTURE "E:\\2025秋上\\小語\\教案版\\三年級\\語文要素3.eps" \* MERGEFORMATINET 1.厘清景物,整體感知。(1)請同學們默讀古詩,找一找每句詩分別寫了什么景物,用筆圈出來。(預設圈畫: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結合注釋,了解“天門”“青山”都是指“天門山”,“楚江”指流經楚地的長江部分,“碧水”指“長江水”。2.抓關鍵字詞想象畫面。(1)聚焦“斷”“開”想象畫面。①根據“斷”的構字特點想象畫面。(課件出示“斷”字的小篆字形圖)引導:左邊像一把刀把兩束絲完全剪斷,右邊像一把鋒利的斧子。看到這個“斷”字,你們能想象到天門山是怎樣被分開的嗎?②聚焦“開”字想象畫面。(在黑板上貼“山”字的卡片)引導:假如這是天門山,那么把天門山給分開的“大手”是什么?(教師演示動作)(2)理解“至此回”。引導:想象江水經過天門山時奔騰回旋的畫面,進一步體會山險水涌的自然美景。板塊四 品詞入境,感悟詩情1.品“出”“來”,想象畫面。(1)詩人乘船離天門山越來越近了,想象第3、4句詩描寫的畫面。(2)師相機質疑:兩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來”的?(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討論:當你坐車 或騎車行駛在路上的時候,路前方的景物帶給你怎樣的感受?體會詩句中“出”“來”所描寫的情形。)(3)體會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壯麗河山的喜愛之情。2.由“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孤帆”,聯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體會詩人的不同心境。3.總結學習這首詩的方法。板塊五 積累背誦,指導書寫1.背誦積累。(1)齊讀全詩,男女生比賽讀。(2)填充詩句,指導背誦。(3)出示與詩句相關的圖片,學生配相應詩句。2.指導默寫整首詩。(1)重點指導書寫“斷”“楚”。(2)指導古詩書寫格式。(3)生自主默寫,師巡視。3.推薦學生自主閱讀李白寫的其他山水詩。【板書設計】第2課時課型:新授 執行時間: 月 日 執教:【課時目標】1.認識“返、苔、亦、宜”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抹”,會寫“返、飲、亦、欲、抹、宜”6個字。2.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鹿柴》和《飲湖上初晴后雨》詩句的意思。3.想象《鹿柴》和《飲湖上初晴后雨》描繪的景色。【教學過程】板塊一 回顧學法,導入新課1.背誦《望天門山》。2.回顧學習《望天門山》的方法:(1)讀通詩句,讀出節奏;(2)借助注釋讀,抓關鍵字詞想象畫面;(3)品詞入境,感悟詩情。3.明確學習任務:今天我們要運用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本課另外兩首古詩,去領略古時鹿柴和西湖的美麗風光。板塊二 遷移學法,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1.過渡揭題:(1)師談話引出詩題。(2)(師板書詩題)指導學生正確讀詩題,猜詩意。2.簡介詩人蘇軾及本詩的寫作背景。3.運用學過的方法自學古詩。(1)(課件出示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注意字音、朗讀節奏。(2)檢驗自學效果: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大家都讀懂了嗎?你的腦海里浮現了怎樣的畫面?①(出示晴天西湖)你想到了哪個詞語?(板書:瀲滟)假如你正和蘇軾坐在船上同游,你會看到什么樣的美景?想象說話:金色的陽光灑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蕩漾,波光粼粼。(課件出示詩句) ②“西湖之雨”你們又是抓住什么關鍵詞感受到的?(板書:空蒙)(出示雨天西湖)想象說話:輕紗似的雨灑在西湖上,西湖云霧迷蒙,群山若隱若現。(課件出示詩句)③多種形式賞讀“晴、雨西湖”:晴、雨兩種天氣,西湖兩種美!我們怎樣才能把這么美的詩句讀好呢? (3)引導學生交流詩人把西湖比喻成“西子”的巧妙,入境體會贊美之情:①簡介西施,了解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②引導學生感悟詩情:這么美的西施,詩人是怎么贊美她的呢?“淡妝濃抹”只是贊美西施嗎?③指導朗讀。(4)鏈接兩首寫西湖的詩,進一步感受“淡妝濃抹總相宜”:①(課件出示《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兩首寫西湖的詩)教師指導學生讀完后談談感受到了西湖怎樣的美。②小結時回扣“淡妝濃抹總相宜”。4.背誦、積累古詩:(1)指名讀,齊讀。(2)填空搭支架背誦。(3)根據描述說詩句。(4)齊背全詩。板塊三 運用學法,學習《鹿柴》1.學習單助學,小組合作學習:(1)談話導入,引出詩題。(2)簡介王維。(3)(課件出示學習單)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學習單,運用前兩首詩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2.朗讀古詩。提示:注意“柴”字的讀音;把握好停頓,讀出節奏美、韻律美。3.讀懂詩意:(1)感知詩意:結合插圖、注釋,練習說詩意。(2)適時點撥重點詞語(“鹿柴”“但”“返景”)的意思。4.想象詩境。(1)自由讀詩,說說整首詩給你怎樣的感受。(幽靜、深遠)(2)提問:哪句詩給你這種感覺?你通過這句詩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點撥:第一句直接寫出山的空曠;第二句從聽覺的角度,用人的聲音襯托出山林的寂靜;第三句寫出深山的幽深;第四句從視覺的角度,寫夕陽余暉照射在青苔上,更顯幽暗。5.熟讀成誦。師生合作朗讀;同桌賽讀;全班齊誦;小組比賽背誦。板塊四 指導書寫,交流收獲1.指導書寫“返、飲、亦、欲、抹、宜”。2.交流學習所得:學習了這幾首古詩,你有什么收獲?點撥:引導學生從古詩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體會等方面談收獲。3.回顧學習三首古詩的方法以及詩中所描繪的美景,持續激發學生對“山水詩”的興趣,鼓勵學生課下繼續去領略自然山水的壯麗和古詩的魅力。【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三首古詩的教學,我做到了梯度訓練:在第一首詩《望天門山》的學習中教授古詩學習的方法——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借助注釋,抓關鍵字詞想象畫面;品詞入境,感悟詩情。第二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學習則聚焦學法,運用學法自學。到學習《鹿柴》時,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學習,完成學習單,借助平移式的練習,讓學習方法在實踐中“內化”“顯化”,力爭教與學相融無痕。其中第一、第二首古詩的學習,我還通過鏈接相關古詩或詩句,讓學習古詩的過程更加豐富。如由“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孤帆”,聯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體會詩人的不同心境;在《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學習中,由西湖美景鏈接了另外兩首寫西湖的詩,感受西湖的“淡妝濃抹總相宜”。三首古詩學完之后,告訴學生古詩王國里的“山水詩”還有很多,鼓勵他們繼續去領略自然山水的壯麗和古詩的魅力。整個思路的設計意在點燃學生對古詩學習的熱情,鍛煉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