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年廣州市第六中學高三三模試題地 理命題人:高三地理備課組 使用時間:2025年5月24 日本試卷共7頁, 19 小題,滿分 100 分。考試用時75 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分,共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及醫療技術的提高,當今老年人選擇軌道交通開展長距離出行的意愿顯著提升。研究發現,武漢市老年人軌道交通出行特征在不同城市圈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圖1為新圈層老年人長時間軌道交通出行目的地分布情況。據此完成1-2題。1.新城圈層老年乘客長時間軌道交通出行目的地多為舊城圈層內站點,推測其出行目的為A.休閑游憩 B.醫療保健 C.工作需要 D.生活購物2.為從根本上減少新城圈層老年人跨區域長時間出行需求,建議A.新城圈層增配三甲醫院分院 B.優化新城圈層軌道交通服務質量C.增加新城圈層軌道交通線路 D.提高新城圈層軌道交通票務價格山東沂蒙山區分布著規則的蜂巢狀地貌。地質學家經過科考發現,該地貌由三角脊鏈形成(周邊谷地中間的三角形凸起地形形成的鏈狀地貌)。該地貌類型常見于喜馬拉雅山區。下圖為山東丘陵某地三角脊鏈的遙感監測圖。據此完成3-4題。3.根據所學知識,推測三角脊鏈形成于A.流水侵蝕 B.重力崩塌 C.冰川侵蝕 D. 風化侵蝕4.通過對三角脊鏈的觀察,可以直接判斷A.外力作用的強度 B.外力作用的方向C.地貌發育的規模 D.地貌形成的時間河南省科技館通過生態型循環水系統,能夠凈化雨水,實現“逢雨不內澇,遇旱不缺水”。某地理興趣小組在河南省科技館園區內發現多處下凹式綠地,該小組查閱資料制作了下凹式綠地模型(圖3左)和裸地模型(圖3右),分別將等量的水傾倒至兩個模型上,觀察實驗現象以探究其作用。據此完成5一6題。5.在實驗中可能觀察到,相較于裸地模型,下凹式綠地模型表面積水A.更快出現 B.更加渾濁C.消退更慢 D.水量更少6.小組內同學對實驗提出了改進建議,其中較為合理的是①倒水速度應一致 ②鵝卵石粒徑大小應均一③使用摻雜泥沙的水 ④制作更大模型進行實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M集團近年來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其通過投資和合作,構建了覆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系統,大大加強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2024年,M集團汽車全年交付量為13.5萬量,全年營收達311億元。圖4為M集團汽車產業鏈協同布局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7. M集團投資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主要目的是A.控制動力電池的生產技術 B.確保其核心零部件的穩定供應C.降低動力電池的生產成本 D.擴大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8. M集團汽車產業鏈協同布局能帶來的好處包括①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②促進產品創新迭代③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④降低供應商依賴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為研究不同草本植物對防風固沙的效果,近年來在毛烏素沙地進行的防風固沙實驗中,選取了沙打旺(多年生草本,冠層較為分散)和羊草(多年生禾本科,莖干直立)為實驗對象。統一植被高度為 10cm,研究不同植被蓋度下兩種草本植物群落的防風固沙效能。圖5 為沙打旺和羊草的風速廓線圖。據此完成9-10題。9.防風固沙效果最明顯的植物類型和植被蓋度分別是A、沙打旺,10% B. 羊草,40% C. 羊草, 10% D. 沙打旺,40%10.導致相同條件下沙打旺和羊草防風固沙效能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蓋度 B.植被高度 C.風速大小 D.植被結構冰川物質平衡能夠反映一段時間內冰川的物質和能量收支情況。青藏高原大部分冰川對氣溫變化的敏感性高于對降水的敏感性。受“高原放大效應”影響,青藏高原升溫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持續增暖。西風和季風是青藏高原氣候與環境變化的決定性因素。圖6示意青藏高原2000——2021 年均冰川物質平衡變化。據此完成11-12題。11. 青藏高原2000—2021 年均冰川變化的特點是A.東南部冰川增長強烈,西北部冰川增長較少,冰川總面積在增加B.東南部冰川退縮強烈,西北部冰川退縮較少,冰川總面積在減小C.東北部冰川增長強烈,西南部冰川增長較少,冰川總面積在增加D.東北部冰川退縮強烈,西南部冰川退縮較少,冰川總面積在減小12. 季風影響區冰川退縮強烈,西風影響區部分冰川趨于穩定甚至前進。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A.季風區氣溫升幅較大,西風區降水量穩定B.季風區冰川面積較小,西風區冰川面積較大C.季風區降水量減少,西風區降水量增加D.季風區降水量增加,西風區氣溫降低20世紀90年代以前,武漢市大路村僅靠微薄收益的農業支撐。21世紀初,隨著企業發展,大路村在鄉村空間、經濟、社會等領域發生了重構,近年更成為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典型范例。圖7表示2007-2021年大路村空間變化,表2為大路村企業基本信息。據此完成13-14題。表1企業類型 經營類型 年產值 (元) 薪資水平 (元/月) 固定雇傭本村人數(名)本土型 種養殖、深加工一體化 近億 —— 約280回歸型 種養殖、蛋品加工、餐飲服務 近千萬 3000-4000 15外來型 畜禽飼養、飼料銷售、水產品養殖及銷售 近30億 3000-5000 2013. 21 世紀初,大路村空間變化的特征為A.生產空間均衡化 B.生活空間無序化C.生態空間商業化 D.生產空間集中化14. 不同企業類型對鄉村發展的貢獻各不相同,推斷外來型企業在大路村鄉村振興中的主要局限是A.就業崗位欠缺 B.產業類型單一 C.經濟價值有限 D.文化交流不足某日,佛山某中學(23°N,113°E)可見太陽光從課室左前方射入 (如圖8所示), 由于課室窗簾被拆卸送洗, 出現了窗邊的同學一邊打傘一邊早讀的趣事。該窗戶朝向正北,學校早讀時間為北京時間7:00-7:30。據此完成15-16題。15.當天的日期可能為A.12月22日 B.3月21日C.6月22日 D.9月23日16.若窗簾還未裝回,當天該列同學需再次打傘遮擋陽光的時間可能是A.10:00 B.13:00 C.14:00 D.17:00二、非選擇題:共三小題,52 分。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安徽省蕪湖市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近代以來,蕪湖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城市,擁有家電、機械加工等眾多傳統產業。2013年,蕪湖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當地依托本地高校和科研機構,推動機器人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2024年,政府發布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全力扶持該產業發展。目前,蕪湖已經集聚超過300家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產值突破400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七。圖9示意萊蕪市地理位置。(1)分析2013年蕪湖市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優勢條件。 (8分)(2)說明蕪湖市機器人產業發展對其他地區的啟示。 (6分)(3)分別闡述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對地區產業與就業的有利影響。 (8分)18.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拉薩河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是雅魯藏布江的重要支流。拉薩河谷橫截面呈兩側陡、底部寬闊平坦的“U”型。拉薩河谷兩側山坡分布有古老的圍椅狀冰斗地貌(圖10),其地形平坦指數小于典型冰斗平坦指數(平坦指數越小,洼地中部的深度越淺)。河谷底部有較厚沉積巖層,最下部為中更新統砂礫混合層,其上為質地較均一的砂層(圖11)。據研究,拉薩河谷在中更新統曾經歷大規模冰川作用,后氣候轉暖。在最上層全新統地層中,拉薩河谷有多級階地發育。(1)從流水作用的角度,分析拉薩河谷地區冰斗平坦指數較小的原因。 (8分)(2)說明拉薩河谷全新統地層中階地的形成過程。 (6分)(3)結合地形和地質特征,闡述拉薩河谷曾經歷大規模冰川作用的依據。 (4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12分)受大氣環流影響,南海海面高度呈現季節變化特征。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東亞季風增強,促使南海海面高度季節變化加大。疊加氣候變化導致的其他因素影響,進一步增大南海沿岸地區極端高水位發生風險。圖12為某月份南海海面高度距平示意圖。(1)說明圖中泰國灣海面高度距平出現極大值的原因。 (6分)(2)分析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南海沿岸地區極端高水位發生風險增大的原因。(6分)2025 年廣州市第六中學高三三模試題地理答案一、選擇題(48分,每題3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C B D C B A D D B A D A C D二、非選擇題(52分)17. (22分)(1)工業基礎好,能快速構建機器人產業鏈,提供零部件;高校與科研機構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持;靠近長三角經濟發達城市,機器人應用市場廣闊;地處鐵路與高鐵交匯處,交通便利,降低運輸成本;國家政策支持。 (8分)(2)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規劃;注重產學研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完善上下游產業鏈配套,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結合本地工業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6分)(3)產業方面: (任選兩點即可,共4分):推動產業升級,使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帶動機器人的研發、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技術革新;機器人的應用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就業方面(任選兩點即可,共4分):填補相關領域的勞動力空缺,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催生機器人程序員、維護工程師、AI 訓練師等高技能就業崗位;促使勞動力從低技能、重復性崗位,向高附加值、創造性崗位轉移,促進勞動力素質提高。18. (18分)(1)西南季風帶來濕潤氣流,降水豐富;流水侵蝕冰斗兩側山脊,導致冰斗兩翼變低;流水帶來堆積物在冰斗底部堆積,導致冰斗底部變高;冰斗形成距今時間較長,流水作用時間長。 (8分)(2)(中更新統后)氣候變暖,冰川融水增多,拉薩河流量增大;拉薩河帶來大量沉積物,形成有較厚沉積地層;地殼間歇性抬升,導致拉薩河間歇性下切,形成階地。 (6分)(3)地形:河谷為較寬闊的U型谷,為大規模冰川侵蝕而成(與該地區河流下切形成的V型谷不符);河谷兩側分布有冰斗,說明曾經經歷冰川作用。地質:中更新統地層沉積物顆粒大小不規則,推測為冰川搬運的冰磧物;中更新統地層之下,無法找到更老的沉積地層,可推測該地原有沉積物曾被冰川作用全部侵蝕運離。 (地形,地質各2分,共4分)19. (12分)(1)此時該地(冬季)受東北信風與東北季風共同作用(偏北風)的影響(2分);在盛行風推動下,大量海水自東北(北)向西南(南)方向流動,進入泰國灣; (2分)當表層海水流動到泰國灣時,由于灣內海域面積較小(1分),且受陸地喇叭狀輪廓影響(1分),水位上升較大,進而導致泰國灣在圖示季節海面高度最大。(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2分);東亞季風增強使南海沿岸地區海面高度上升幅度增大(2分);臺風、寒潮等氣象災害發生頻率提高,疊加氣象災害增水(風暴潮)的概率增大(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