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9.5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教學課件+精品微課視頻+逐字稿+教學設計)北師大版(2024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同步教學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9.5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教學課件+精品微課視頻+逐字稿+教學設計)北師大版(2024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同步教學資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逐字稿
封面頁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進入第九章“機械和功”的第五節——“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的學習。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會用到各種各樣的機械,那使用這些機械到底能不能省功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開啟今天的學習之旅。
導入新課頁
大家看這張圖,工人在提升豎井中的重物時,沒有直接提起重物,而是使用了滑輪組、定滑輪和輪軸等簡單機械進行組合。那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使用這些簡單機械到底有什么優勢呢?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然后和旁邊的同學交流交流。其實啊,使用簡單機械可以省力、省距離,還能改變力的方向。那既然能省力、省距離,能不能省功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探究的問題。
觀察與思考頁
同學們,我們來看這兩張圖,一張是直接提升物體,另一張是用滑輪提升物體。那用機械提升物體與直接提升物體所做的功相同嗎?大家仔細觀察一下,然后大膽地猜測一下。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 實驗目的和步驟頁
我們先來明確一下這次實驗的目的。我們要比較用動滑輪和直接提升時所做的功。具體的實驗步驟如下: 第一步,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勻速提升一定的高度,然后計算拉力所做的功,我們把它記為(W1)。 第二步,用彈簧測力計并借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再計算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所做的功,記為(W2)。 第三步,比較兩次做功(W1)和(W2)的大小。
實驗需要用到的器材有彈簧測力計、砝碼、動滑輪、線等。大家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
實驗探究 - 實驗注意事項頁
在進行實驗時,有幾個注意事項大家一定要牢記。 第一,兩次都要緩慢提升同一物體,并且提升相同的高度。 第二,測力計要在提升過程中讀數,這樣才能保證讀數的準確性。 第三,測量距離時要記錄始、末位置的刻度,這樣才能準確計算出物體移動的距離。
收集數據頁
現在大家已經完成了實驗,我們來一起收集一下實驗數據。大家看這個表格,第一列是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提升的情況,包括拉力(F)、重物升高的高度(h)和拉力(F)做的功(W_1);第二列是用彈簧測力計和一個動滑輪提升的情況,包括拉力(F')、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和拉力(F')做的功(W_2)。大家把自己實驗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中。
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提升 用彈簧測力計和一個動滑輪提升
拉力(F/N) 重物升高的
高度(h/m) 拉力(F)做的
功(W_1 /J) 拉力(F’ / N)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 拉力(F’)做的
功(W_2 /J)
2 0.1 1.2 0.2
實驗結果與結論頁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雖然在兩次實驗中鉤碼被提升了相同的高度,但用動滑輪提升做的功要多一些,也就是(W_1 < W_2)。這就說明,使用動滑輪提升物體不能省功。那為什么用動滑輪提升會多做功呢?這就涉及到使用機械做的三種功,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使用機械做的三種功頁
同學們,使用機械做的功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有用功。我們使用機械提升鉤碼,將鉤碼提升一定的高度是我們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也就是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記為(W_{有用})。計算公式是(W_{有用}=Gh),這里的(G)是物體的重力,(h)是物體被提升的高度。 第二種是額外功。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不可避免地要對繩和動滑輪本身做功,還要克服摩擦不得不做的功,這部分功叫作額外功,記為(W_{額外})。如果不計摩擦和繩重,那么(W_{額外}=G_{動}h),其中(G_{動})是動滑輪的重力。 第三種是總功。手拉繩所做的功叫作總功,記為(W_{總})。總功等于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如果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s),手拉繩子的力為(F),滑輪重為(G_{動}),那么(W_{總}=W_{有用}+ W_{額外} =(G+G_{動})h = Fs)。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實例分析頁
大家看這張圖,這是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時期,人們從水井中獲取生活用水時使用的轆轤和水桶。當使用轆轤和水桶從井中提水時,對水桶做的功是額外功,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提水,對水桶做功并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又不得不做;對水做的功是有用功,這是我們提水的目的;手的動力所做的功是總功,它包括了有用功和額外功。
機械效率 - 定義頁
在物理學中,我們把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它的定義式是(\eta=\frac{W_{有用}}{W_{總}}),其中(\eta)表示機械效率,(W_{有用})是有用功,(W_{總})是總功。機械效率沒有單位,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機械效率 - 單位和物理意義頁
由于額外功不可避免,所以有用功總是小于總功,那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在使用機械工作的時候,我們當然希望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份額越多越好,也就是做功的效率越高越好。機械效率反映了機械的性能高低,機械效率越高,說明這個機械越“給力”。
實例分析 - 數據表格頁
大家看這個表格,這里記錄了不同做功方式下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率。我們來分析一下,桶裝,手吊運時,有用功是(300J),額外功是(60J),總功是(360J),機械效率是(83%);桶裝,動滑輪吊運時,有用功還是(300J),額外功變成了(90J),總功是(390J),機械效率是(77%);袋裝,動滑輪吊運時,有用功依然是(300J),額外功是(45J),總功是(345J),機械效率是(86%)。大家可以看到,袋裝,動滑輪吊運的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份額多,機械效率最高,說明這種辦法最好。
交流討論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場合都涉及“效率”的概念,比如學習效率。大家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像工作效率、勞動效率、生產效率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舉出的這個“效率”的意義是什么,然后和同學交流交流。
例題頁
同學們,我們來看這道例題。工人利用滑輪組將一桶沙子從地面提升到(9m)高的樓層,桶和沙子的總質量為(118kg),動滑輪的質量為(2kg),忽略摩擦和繩重,(g)取(10N/kg)。我們要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首先,我們來計算桶和沙子所受的總重力(G_{桶沙}=m_{桶沙}g =118 kg\times10 N/kg=1180 N)。 然后,計算動滑輪所受的重力(G_{動}=m_{動}g=2kg\times10N/kg=20 N)。 接著,計算提升過程中的有用功(W_{有用}=G_{沙}h=1180N\times9 m=10 620 J)。 再計算提升過程中的額外功(W_{額外}=G_{動}h=20N\times9 m=180J)。 最后,計算拉力所做的總功(W_{總}=W_{有用}+W_{額外}=10620J+180J=10 800J)。 根據機械效率的定義式(\eta=\frac{W_{有用}}{W_{總}}),可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eta=\frac{10620J}{10800J}\approx 98.3%)。
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頁
同學們,我們來看這張廣告宣傳畫,一個巨大的滑輪提起一個小皮箱,宣傳文字寫著“事無大小,必盡全力”。那滑輪組機械效率與物重有什么定性關系呢?其實,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物體時,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這張圖中,滑輪提升的物體物重很小,機械效率很低,這其實是一種浪費。
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被提升物體的重力,物體重力越大,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機械效率就越高。 二是動滑輪、機械自身的重力,動滑輪和機械自身的重力越大,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就越低。 三是摩擦、繩子的重力,摩擦和繩子的重力會增加額外功,從而降低機械效率。
那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措施可以提高機械效率呢?可以和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課堂小結頁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很多重要的知識。我們探究了使用機械是否省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還學習了使用機械做的三種功: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了解了機械效率的概念,它是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并且機械效率總小于(1)。最后,我們還分析了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希望大家課后能夠認真復習,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物理觀念
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能區分三種功的物理意義。
掌握機械效率的定義及公式 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 1 的原因。
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建立 “功的原理” 的物理觀念。
(二)科學思維
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歸納 “使用機械不省功” 的結論,培養歸納推理能力。
運用類比法比較直接做功與機械做功的差異,提升科學思維的遷移能力。
通過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培養邏輯分析和批判性思維。
(三)科學探究
經歷 “提出問題 — 設計實驗 — 收集數據 — 分析結論” 的探究過程,學習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在實驗中規范操作、記錄數據,培養實驗探究能力和誤差分析能力。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
認識機械效率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將物理知識服務于社會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及計算。
機械效率的定義、公式及應用。
(二)教學難點
理解 “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的原理。
區分有用功與額外功,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5 分鐘)
教師講解:
展示工人使用滑輪組、定滑輪提升重物的圖片,提問:“工人為什么不直接提起重物,而是使用機械?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演示:用手直接提起鉤碼和用動滑輪提起相同鉤碼,引導學生觀察用力大小和移動距離的差異。
學生活動:
觀察演示實驗,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機械的優勢(省力、改變力的方向),猜想是否省功。
活動目的:通過生活實例和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建立認知沖突。
(二)實驗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15 分鐘)
教師講解:
明確實驗目的:比較直接提升物體與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所做的功。
指導實驗設計:控制變量(同一物體、同一高度),講解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緩慢勻速提升、準確測量力和距離)。
展示實驗表格,強調數據記錄規范。
學生活動:
分組實驗: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提升鉤碼和借助動滑輪提升相同鉤碼,記錄拉力F、提升高度h、繩子移動距離s,計算W1 = Fh和W2 = F's。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W2 > W1,使用動滑輪不省功。
活動目的:通過自主實驗探究,培養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能力,親歷 “使用機械不省功” 的結論推導。
(三)有用功、額外功、總功(10 分鐘)
教師講解:
結合實驗結果,講解三種功的概念:
有用功W有:為達到目的必須做的功(如提升重物W= Gh)。
額外功W額外:不可避免做的非目的功(如克服動滑輪重力、摩擦做功)。
總功W總:動力做的全部功(W總 = W有用+ W額外 = Fs)。
舉例:用轆轤提水時,對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對水桶做的功是額外功,手的拉力做的功是總功。
學生活動:
討論:“用桶裝水時,哪些功是有用功?哪些是額外功?” 加深對三種功的理解。
活動目的:通過概念講解和實例分析,幫助學生區分三種功,建立功的分類觀念。
(四)機械效率(15 分鐘)
教師講解:
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公式,用百分數表示,< 1(額外功不可避免)。
例題分析:工人用滑輪組提升 118kg 沙子到 9m 高處,動滑輪重 2kg,計算機械效率。
步驟:①算總重力G = mg;②算有用功W有用 = Gh;③算額外功W額外 = Gh;④算總功W總= W有用+ W額外;⑤算。
影響因素:物重、動滑輪重、摩擦(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eta越高)。
學生活動:
計算例題,規范解題步驟;討論 “如何提高機械效率”(減小額外功,如減輕動滑輪、減小摩擦)。
活動目的:通過公式推導和例題計算,掌握機械效率的應用,理解其物理意義及影響因素。
(五)交流討論與實例分析(10 分鐘)
教師講解:
展示不同做功方式的機械效率數據(如桶裝吊運、袋裝吊運),分析效率差異的原因。
討論廣告畫 “巨大滑輪提小皮箱” 的科學性,強調 “物重越小,機械效率越低”,滲透 “效率與實用” 的聯系。
學生活動:
舉例生活中 “效率” 概念(如學習效率、工作效率),類比機械效率的意義,分享如何提高效率的措施。
活動目的:聯系生活實際,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增強節約能源和優化機械的意識。
(六)課堂小結(5 分鐘)
教師講解:
梳理知識框架:
實驗結論:使用任何機械不省功。
三種功:W總 = W有用+ W額外。
機械效率:,影響因素及提高措施。
學生活動:
繪制思維導圖,標注易錯點(如額外功的來源),提出疑問(如 “是否存在 100% 效率的機械”)。
活動目的:構建系統知識體系,強化重點內容,為后續學習機械效率的應用奠定基礎。
五、教學反思
實驗探究中,學生可能因測量誤差導致W2與W1的差值不明顯,需引導分析誤差來源(如測力計讀數、距離測量)。
區分有用功和額外功時,可增加更多生活案例(如用斜面推物體),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機械效率的計算需強調單位統一和公式變形,避免計算錯誤。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7張PPT)
第五節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第九章 機械和功
工人通過滑輪組、定滑輪和輪軸提升豎井中的重物。工人為什么不直接提起重物,而是將這么多的簡單機械進行組合呢
使用滑輪組、定滑輪和輪軸等這些簡單機械的優勢是什么
導入新課
使用簡單機械的優勢
省力
省距離
改變力的方向
使用簡單機械可以省力、省距離,能省功嗎
導入新課
用機械提升物體與直接提升物體所做的功相同嗎?
直接提升物體
用滑輪提升物體
觀察與思考
1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比較用動滑輪和直接提升時所做的功
明確實驗目的和實驗步驟
2
W1
W2
1.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勻速提升一定的高度,計算拉力所做的功W1。
2.用彈簧測力計并借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勻速提升相司的高度,計算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所做的功W2。
實驗目的
實驗器材
3.比較兩次做功W1和W2的大小。
彈簧測力計、砝碼、動滑輪、線等
實驗步驟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①兩次緩慢提升同一物體,且提升相同高度。
②測力計要在提升過程中讀數。
③測量距離要記錄始、末位置的刻度。
實驗探究
3
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提升 用彈簧測力計和一個動滑輪提升 拉力F/N 重物升高的 高度h/m 拉力F做的 功W1 /J 拉力F’ / N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 拉力F’做的
功W2 /J
2 0.1 1.2 0.2
實驗注意事項: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實驗結果表明,雖然在兩次實驗中鉤碼被提升了相同的高度,但用動滑輪提升做的功要多一些。即W1 < W2
結論:使用動滑輪提升物體不能省功。
收集數據
4
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提升 用彈簧測力計和一個動滑輪提升 拉力F/N 重物升高的 高度h/m 拉力F做的 功W1 /J 拉力F’ / N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m 拉力F’做的
功W2 /J
2 0.1 0.2 1.2 0.2 0.24
省力并不省功
為什么多做功呢?
探究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①有用功:將鉤碼(重為G)提升一定的高度h是我們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即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記為W有用。則:W有用=Gh
②額外功: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不可避免地要對繩和動滑輪(G動)本身做功;還要克服摩擦不得不做的功,這部分功叫作額外功,記為W額外。若不計摩擦和繩重,則:W額外=G動h
使用機械做的三種功
1
③總功:手拉繩所做的功叫作總功,記為W總。總功等于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若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s ,手拉繩子的力為F,滑輪重為G動。則:
W總=W有用+ W額外 =(G+G動)h = Fs
結論: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機械效率
如圖所示是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時期,人們從水井中獲取生活用水時使用的轆轤和水桶。
當使用轆轤和水桶從井中提水時,對水桶做的功 ,對水做的功是 ,手的動力所做的功是 。(均填“總功”“有用功”或“額外功”)。
實例分析
2
額外功
有用功
總功
機械效率
單位
3
物理學中,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通常用百分數表示。由于額外功不可避免,所以有用功總是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
機械效率
總功( J )
定義式
2
物理意義
4
機械效率的定義
1
在使用機械工作的時候,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份額越多越好。做功的效率越高,它反應機械的性能高低。
有用功 ( J )
機械效率
實例分析
5
做功方式 有用功/J 額外功/J 總功/J 機械效率
桶裝,手吊運 300 60 360 83%
桶裝,動滑輪吊運 300 90 390 77%
袋裝,動滑輪吊運 300 45 345 86%
袋裝,動滑輪吊運的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份額多,機械效率最高,辦法最好。
大米重100N
動滑輪重10N
桶重 20N
口袋重5N
機械效率
勞動效率
生產效率
工作效率
交流討論
6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場合涉及“效率”的概念,如學習效率等。你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 說明你舉出的這個“效率”的意義是什么,并與同學交流。
機械效率
例題 如圖 9.5-3所示,工人利用滑輪組將一桶沙子從地面提升到9m高的樓層,桶和沙子的總質量為118kg,動滑輪的質量為2kg。忽略摩擦和繩重,g取10N/kg。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解:桶和沙子所受的總重力:
G桶沙=m桶沙g =118 kgx10 N/kg=1180 N,
動滑輪所受的重力:G動=m動g=2kgx10N/kg=20 N。
提升過程中的有用功:W有用=G沙h=1180Nx9 m=10 620 J。
拉力所做的總功:W總=W有用+W額外=10620J+180J=10 800J。
提升過程中的額外功:W額外=G動h=20Nx9 m=180J。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98.3%
答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98.3%。
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
圖為某公司的一幅廣告宣傳畫,一個巨大的滑輪提起一個小皮箱,宣傳文字寫著“事無大小,必盡全力”。請你分析滑輪組機械效率與物重的定性關系,并結合這個關系談一談你對這幅廣告宣傳畫所表達觀點的看法。
使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影響其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①被提升物體的重力
②動滑輪、機械自身的重力
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物體時,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宣傳畫中滑輪提升物體,物重很小機械效率很低,是一種浪費。
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③摩擦、繩子的重力
說一說提高機械效率的措施?
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吉隆县| 沽源县| 阿尔山市| 普安县| 额敏县| 栖霞市| 彰化县| 建始县| 新晃| 潼关县| 长岭县| 泗阳县| 麻栗坡县| 元谋县| 普定县| 西峡县| 锡林郭勒盟| 当阳市| 临安市| 黄骅市| 甘肃省| 当阳市| 札达县| 鹿邑县| 谢通门县| 南澳县| 喜德县| 探索| 庄河市| 万载县| 招远市| 胶州市| 石首市| 梅州市| 上饶县| 紫阳县| 将乐县| 克拉玛依市| 沧州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