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在答題卡和答題卷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和座位號后兩位。2.答題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3.答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卷上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晰。作圖題可先用鉛筆在答題卷規定的位置繪出,確認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描清楚。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4.考試結束,務必將答題卡和答題卷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 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通過改“小田”變“大田”,打造“田、水、路、林、智”五位一體的現代農業,引領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正把具備條件的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據此完成1-3題。1.南湖區原來多為“小田”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濕潤 B.地形破碎 C.人多地少 D.道路分隔2.南湖區改“小田”變“大田”的主要目的是①增加耕地面積 ②提高土壤肥力 ③提升機械化水平 ④吸引農民返鄉A. ①② B. ①③ B. ②④ D. ③④3.除改善田塊細碎化問題以外,南湖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關鍵是A.加強防洪排澇 B.改善生態環境 C.防治水土流失 D.培育優良品種隨著大城市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長,快速公交系統 (簡稱“BRT”,如圖所示)因其高效性曾廣受居民歡迎。但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和私家車的普及,部分城市的 BRT逐漸降級或停運。據此完成4-5題。4.與普通公交系統相比,BRT 的特點是A.路權獨立 B.成本低廉 C.機動靈活 D.站點密集5. BRT 被降級或停運的根本原因是A.道路擁堵加劇 B.城市經濟發展 C.運營效率下降 D.線路覆蓋有限某城市的文化創意園區,位于閑置的國有柴油機廠(注:1972年建立),保留和改造了該廠大跨度穹窿頂廠房、紅磚煙囪等標志性工業建筑,現已成為當地的文創地標。據此完成6-8題。6.推測柴油機廠成立時在城市中的位置及影響因素是A.城區 設施完善 B.城區 通勤便利 C.郊區 交通便捷 D.郊區 政府決策7.當地政府依托柴油機廠舊址建立文化創意園區,主要目的是A.盤活低效用地 B.豐富居民生活 C.改變用地方式 D.增加城市面積8.文化創意園區保留柴油機廠標志性工業建筑是為了A.拓展服務功能 B.保留建筑工藝 C.傳承歷史文化 D.降低建設成本內蒙古西南部的烏海市烏達煤田深處封存著一片遠古森林遺跡,科研人員發現在黑色的煤層之間夾著一層厚度約66厘米的灰白色巖層,其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并推斷其形成過程與龐貝古城的命運相似,因此稱其為“植物龐貝城”。此次事件末期,地球進入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過程,9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在2024年國際地質大會上,“烏達植被化石產地”成功入選“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見證了地球的滄桑巨變。下圖示意地質史上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濃度的變化。據此完成9-10題。9.推測烏海“植物龐貝城”被毀的地質年伐為A.奧陶紀 B.二疊紀 C.侏羅紀 D.白堊紀10.含有植物化石的灰白色巖層形成的地質作用是A、風力堆積 B.流水堆積 C.冰川堆積 D.火山灰堆積黃河下游起始于桃花峪,匯入渤海,全長786千米,河道上段陡下段緩。小浪底水庫位于桃花峪上游120千米處,自1999年投入運行以來,引起河床的沖淤演變。下圖示意2003-2015年黃河下游主要水文站河床泥沙中值粒徑的時空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11.圖示時期,黃河下游河段總體A.侵蝕大于堆積,河床抬升 B.侵蝕大于堆積,河床下降C.堆積大于侵蝕,河床抬升 D.堆積大于侵蝕,河床下降12.小浪底水庫運行后,黃河下游河床的縱剖面平均坡度A.趨于增大 B.基本不變 C.趨于減小 D.先增后降13.研究表明,小浪底水庫運行后黃河下游的輸沙量沿程呈增大趨勢,其原因可能是A.流量增加,攜帶泥沙能力增強 B.泥沙粒徑漸大,單位體積重量增大C.流量減小,河水泥沙濃度增大 D.泥沙粒徑漸小,沿程不斷補給河流為研究農作物間作模式對光合有效輻射(能被綠色植物用來進行光合作用的太陽輻射)的影響,河南省商丘市某農業研究所在試驗田內間作冬小麥和春玉米,每四行小麥之間預留70厘米種植兩行玉米。小麥10月16日播種,5月30 日收獲,玉米4月 15 日播種。小麥生育期對預留行會產生一定的遮蔭效果。下圖示意兩個睛日的間作預留行內遮蔭率的日變化。據此完成14-16題。14.據材料推測,試驗田內小麥和玉米種植行的布局為A.東西向 B.東北-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東南向15.預留行內遮蔭率5月高于2月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晝夜長短 B.小麥葉面積 C.太陽高度 D.玉米葉面積16.僅考慮光合有效輻射的影響,對比單作小麥或玉米,該間作模式下A.單株小麥平均產量增加 B.單株玉米平均產量減小C.小麥生長發育相對變差 D.玉米生長發育相對提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焉耆盆地生長著享有“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美譽的紅辣椒,這里是我國最大的優質衛業紅辣椒生產基地,常年種植面積超20萬畝 焉耆紅辣椒個大色艷、肉質厚實,紅色素與營養成分含量高,曬干率也高,是加工紅色素、提取辣椒素的上好原料,廣泛用于醫學、化妝品、軍事、安保等領域。從傳統農耕邁向智能化生產,通過輕點手機,酒灌系統精準供應水肥,采收機高效作業,科技正重塑焉耆辣椒產業,讓這座西部小城變身“世界椒房”。左圖示意焉耆盆地所在區域,右圖為墕 盆地戈壁灘晾曬辣椒的場景。(1)說明焉耆盆地利于晾曬辣椒的自然背景。(6分)(2)相對于種植鮮食辣椒,分析焉耆大面積種植工業辣椒的原因。(6分)(3)分析焉耆盆地采用智慧農業方式種植辣椒對當地勞動力的有利影響。(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西伯利亞地區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是注入北冰洋的重要河流,在北極碳循環中占據重要地位,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及環境演變、受氣候、徑流、凍融及人類活動等影響,該地區河流有機碳輸出具有明顯差異。下表是鄂畢河和勒拿河有關數據比較,下圖為鄂畢河和勒拿河2009-2017年有機碳輸出量的季節分布(春季指5-6月,夏季指7-10月,冬季指11月一次年4月)。比較項目 流域面積(104km2) 年徑流量(km3) 流域平均坡度(°) 多年凍土覆蓋率(%) 水庫數量(座) 春夏徑流量集中度鄂畢河 311 405 1.98 4 4 低勒拿河 247 525 4.91 90 0 高(1)與鄂畢河相比,分析勒拿河有機碳輸出量較大的原因。(4分)(2)與勒拿河相比,指出鄂畢河有機碳輸出量的季節變化特征.并分析原因。(6分)(3)分析全球變暖對西伯利亞地區河流有機碳輸出特征的影響。(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魯汶流是印尼穿越流的分支,發端自帝汶海,沿澳大利亞西岸向南流動。通過研究魯汶流區S測站地層中熱帶浮游有孔蟲T的相對豐度(T的相對豐度=T的殼體數÷所有浮游有孔蟲殼體數×100%),重建了距今32000年以來魯汶流強度變化,結合古海洋和古氣候學記錄可知,魯汶流強度的冰期—間冰期變化與海平面升降導致的印尼海道和澳大利亞西測沿海陸架的變化有關。研究發現,近年來的強拉尼娜現象會造成魯汶流增強,進而影響澳大利亞西部自然環境和人類活 。上圖示意魯汶流所在區域及S測站位置 下圖示意32000年以來有孔蟲T的相對豐度及相對海平面高度的變化。(1)判斷魯汶流的冷暖性質,分析其強度變化對S測站熱帶有孔蟲T相對豐度的影響。(6分)(2)說明由冰期到間冰期魯汶流強度的變化特點及原因 (6分)(3)分析強拉尼娜造成的魯汶流增強事件對澳大利亞西部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6分)合肥一中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地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A A B D A C B D B C D C B A1.C“小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密集導致人均耕地少,土地被人為分割的很小,“小田”是長期人地矛盾下小農經濟的產物,C正確。2.B小田改大田通過減少田埂、溝渠等非生產用地,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①對。整合田塊更利于大型機械作業,提升生產效率,應對農業勞動力不斷流失和短缺的問題,③對。提高肥力需采用施肥等方式改良,與田塊大小無關,吸引農民返鄉不是該項措施的主要目的,②、④錯。B正確。3.A杭嘉湖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易受洪澇威脅。完善排灌設施,減輕水旱災害是實現農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重要舉措,優先于生態環境改善和優良品種培育。該地為平原,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A正確。4.A快速公交系統(BRT)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專用車道即路權獨立,不受其他交通干擾,保障快速通行,A正確。BRT建設和運營成本通常更高,B錯誤。普通公交通常與社會車輛混行,靈活性強和站點密集是其特點,C、D錯誤。5.B BRT被降級或停運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經濟水平提升后,軌道交通(需高投資)和私家車普及成為可能,交通需求升級,B正確。道路擁堵可通過優化BRT緩解;效率下降或覆蓋不足是表象,不是根本原因。6.D1970年代中國工業布局多由政府規劃,國有工廠常建于郊區,地價低且符合政策,政府決策主導選址,非單純交通因素,且當時城市規模小,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郊區的交通便捷程度低于城區。D正確。7.A舊廠改造核心目的是提升閑置土地效能,通過文創賦予新功能,實現經濟價值再生,而非單純改變用途或擴張面積。A正確。8.C標志性建筑承載歷史文化記憶,改造保留可延續工業文化脈絡,形成獨特文創地標,增強吸引力與認同感,C正確。建筑工藝雖有一定特色,也并無以實物形式大量保留和改造的必要,B錯誤。原廠房在結構和功能上并不完全適合文創園的各類業態,且需投入較多成本進行改造,A、D錯誤。9.B地質史上的成煤期主要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位于圖示最早的森林形成之后。根據此后的物種大滅絕可知氧氣含量明顯下降,所以為晚古生代的二疊紀。B正確。10.D在煤層中夾著含大量化石的巖層一般為突發地質事件所致,且“形成過程與龐貝古城的命運相似”暗示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快速覆蓋掩埋森林植被,經固結成巖形成該現象,灰白色的巖層即為火山凝灰巖。D正確。11.B小浪底水庫攔截泥沙,下游清水下泄沖刷河床,侵蝕主導,泥沙中值粒徑增大反映河床粗化,表明侵蝕導致細顆粒流失,河床整體下降。B正確。12.C下游河道上段陡下段緩,持續沖刷使上段河床降低明顯,下段因侵蝕緩慢,河床降低幅度較小,整體縱剖面平均坡度減小。C正確。13.D因黃河下游河床自上而下發生沿程沖刷,且河床中的泥沙粒徑沿程逐漸減小,沿程輸沙量因細沙的持續補給而呈增大趨勢。D正確。14.C根據該地位置和圖可知,正午時刻預留行內的遮蔭率顯著降低,說明種植行沿南北向布局。C正確。15.B讀圖可知,5月遮蔭率明顯高于2月,主要因為隨著冬小麥生長,株高變高,葉片增大增長,伸向預留行內,遮蔭效果越來越明顯,B正確。正午前后的遮蔭率比上下午時段的遮蔭率低得多,說明玉米的葉面積影響不大,D錯誤。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主要影響遮蔭率的日變化,A、C錯誤。16.A因間作模式下小麥之間預留較大行寬,玉米種植晚,所以小麥獲得的光合有效輻射更強,單株平均產量會增加,A正確、C錯誤。玉米出苗和生長發育期,冬小麥的遮蔭率較高,獲得的光合有效輻射較少,生長發育遲于單作春玉米,D錯誤。雖然玉米的生長發育推遲,但小麥收獲后,玉米行寬較單作更大,獲得更充足的光照和更大的生長空間,單株產量會增加,B錯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18分)(1)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蒸發旺盛,利于辣椒快速脫水晾干;晝夜溫差大,白天溫度高,利于水分蒸發,夜晚溫度低,抑制微生物活動,防止辣椒變質;風速適中,促進水分蒸發,避免強風影響辣椒品質;戈壁灘平坦廣闊,利于大規模攤曬,地表干燥、透氣性好,減少霉變風險。(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新疆人口少,且受飲食習慣影響,鮮食辣椒市場需求少;工業辣椒可曬干后加工,降低運輸和儲存成本,而鮮食辣椒遠離市場,需冷鏈運輸,成本高,競爭力不足;工業辣椒附加值高,市場需求量大且穩定,經濟效益更高;加工產業鏈完善,政策支持力度大。(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3)降低體力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推動勞動力向技能型和管理型轉變,提高綜合素質;提高勞動效率和收入水平,吸引人才回流;催生新崗位,拓寬就業渠道。(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18.(16分)(1)勒拿河流域多年凍土覆蓋率高,凍土退化釋放的有機碳多(2分);勒拿河流域平均坡度大、徑流量大且集中(在春季),更強的侵蝕和搬運能力提升了有機碳輸出量。(2分)(2)鄂畢河有機碳輸出量的季節變化較小。(2分)鄂畢河流域濕地廣布,調節河流徑流,使徑流季節變化小;流域內四座水庫調節徑流,使徑流季節變化小;流域內人類活動多,干擾河流有機碳的自然輸送。(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3)凍土消融深度和范圍擴大,釋放更多有機碳,河流有機碳輸出量增加;(2分)冰雪融水增多,徑流量與侵蝕加強,輸出更多有機碳;(2分)冰雪、凍土融化期延長,徑流輸送時間延長,向北冰洋輸送有機碳時間變長。(2分)19.(18分)(1)暖流。(2分)魯汶流強度增加(減小),S測站的水溫升高(降低);(2分)熱帶有孔蟲T的生存環境改善(惡化),相對豐度增加(減小)。(2分)(2)增強。(2分)由冰期到間冰期,海平面上升;(2分)印尼海道變寬變深,印尼穿越流增強,(澳大利亞西側沿岸陸架被淹沒,魯汶流沿西岸向南流動的通道更通暢,)導致魯汶流增強。(2分)(3)沿海地區海溫和氣溫升高,降水增加;(2分)低鹽暖流增強,抑制沿岸上升流,減少浮游生物數量;(2分)海洋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干擾,導致珊瑚白化,魚類種群和分布變化,海洋生態系統受到影響。(2分)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