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模擬考試試題地 理考試時量:75分鐘 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近年來,國內高鐵樞紐地區逐步成為城市擴展的新型空間。高鐵樞紐地區選址過于偏遠或偏向中心均會影響城市向高鐵樞紐地區擴展。高鐵距離指數是指高鐵站到城市中心的距離與設站后城市建成區面積之比,距離指數在0.93~2.14之間的高鐵樞紐產生的城市空間擴展效應最明顯。下表示意我國部分地區高鐵距離指數。據此完成下面小題。高鐵站 上海虹橋 杭州東站 成都東站 長沙南站 重慶北站 貴陽北站 銅仁南站 宜春站高鐵距離指數 0.47 0.43 0.48 1.33 1.26 1.47 18.50 2.991.下列城市中,高鐵樞紐產生的城市空間擴展效應最明顯的是( )A.長沙南站 B.成都東站 C.宜春站 D.上海虹橋2.城市規劃一般都合理科學,宜春站的距離指數不在最優區間的原因是( )A.促進中心城市發展 B.緩解城市內部交通擁堵 C.預留城市發展空間 D.促進中心城市人口外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北京798藝術區前身是新中國建立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的798廠房,后逐漸發展成北京朝陽區的藝術地標。下圖示意798藝術區發展歷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早期,影響文化創意產業落戶798藝術區的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市場 C.技術 D.租金4.2006年后,798藝術區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產業多元發展 B.包容性增強 C.政府積極打造 D.知名度提高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人口流動的模式不斷發生著變化。人口遷移成本是指為了實現人口遷移而花費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的費用,遷移成本主要與社會經濟因素相關。下表展示了中國部分省市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后的人口遷移特征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省市 2010—2015年遷移流量 2015—2020年遷移流量 變化北京 高 中 下降上海 高 中 下降甲 高 高 略有變化浙江 中 中 略有下降乙 低 中 上升甘肅 低 中 上升注:遷移流量指凈遷入量,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5.表格中的甲、乙區域最有可能是( )A.廣東,新疆 B.廣東,福建 C.黑龍江,新疆 D.四川,廣東6.表中數據反映出我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影響下,人口遷移的變化特點是( )A.東部沿海對人口遷移具有持續的吸引力B.我國各區域人口遷移流量差異逐漸擴大C.“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沿線省市人口遷入D.西部地區的人口遷移流量占比呈下降趨勢7.下列因素中,對“一帶一路”沿線省市間人口遷移成本影響較小的是( )A.遷入地戶籍制度 B.遷入地人均GDPC.省際的地理距離 D.遷出地生態環境云瀑是流云翻越山脊后順山坡傾瀉而下的景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清涼峰的太子尖海拔1557米,是云瀑多發地。2025年2月18日清晨,有網友在太子尖拍攝到極為壯觀的云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圖示中云瀑翻越山脊的主要方向是( )A.自東南向西北 B.自西南向東北C.自西北向東南 D.自東北向西南9.本次云瀑形成的主要條件可能是( )A.坡面地形、夜晚水分蒸發和過境暖鋒B.坡面地形、地表持續降溫和濕潤空氣C.崎嶇地表、大氣逆輻射強和水汽冷凝D.崎嶇地表、晝夜溫差較大和風力強勁10.下列各地最易觀賞到云瀑現象的是( )A.12月-次年2月的賀蘭山 B.3-5月的黃土高原C.5-9月的廬山 D.9-11月的陰山在氣候暖濕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總體呈快速擴張趨勢,部分湖泊發生水系重組(鄰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匯流關系)。左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內流區重組后的水系。右圖示意該內流區水系重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變化(與2000年的水位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關于水系重組前后甲乙丙三湖的說法,正確的是( )A.重組前甲湖湖水匯入乙湖 B.重組前乙湖湖水匯入丙湖C.重組后甲湖流域面積擴大 D.重組后乙湖湖盆容積縮小12.隨著氣候暖濕化,該區域湖泊鹽度明顯降低的是( )A.甲湖、丙湖 B.甲湖、乙湖C.乙湖、丙湖 D.甲湖、乙湖、丙湖2023年9月以來,借著重陽節(陰歷九月初九)登高望遠的習俗,大家用手機拍攝的各種短視頻,將“爬上拉脊山看日出”這一話題迅速推上了熱搜。為了奔赴一場日出,2023年11月5日(陰歷九月廿二)程同學和家人凌晨5時從拉脊山北部的西寧出發,前往拉脊山。完成下面小題。13.重陽節當天,拉脊山日出后的2個小時內,遠處雪山的影子( )A.向偏南方向移動,影長變長 B.向偏北方向移動,影長變長C.向偏南方向移動,影長變短 D.向偏北方向移動,影長變短14.重陽節到11月5日期間( )A.正午太陽方位不變 B.遠處雪山正午日影先變長再變短C.日出方位與正南方向的夾角變大 D.日落方位與正南方向的夾角變大我國祁連山東南端受地形對水汽抬升作用的影響,不同海拔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存在較大差異。下圖為祁連山東南端山地北坡土壤垂直帶譜(左圖)及其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右圖)。完成下面小題。15.與灌叢草甸土相比,祁連山東南端山地北坡森林灰褐土有機質含量特點及主要原因( )A.低 森林群落帶內降水較多、淋溶作用較強B.低 森林生態系統對有機質的消耗能力較弱C.高 森林帶動植物殘體轉化的土壤有機質多D.高 有機質分解速度較慢,利于有機質積累16.祁連山東南端北坡2500~3300m的山地針葉林植被( )A.樹種單一,群落結構簡單 B.抗寒抗旱,革質葉片C.植被稀疏,莖葉多白色茸毛 D.枝繁葉茂,春花盛開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居住著黎、苗、漢等多個民族。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公園社區是指受國家公園發展建設所涉及或影響的社區,包括位于公園內的內部社區、處于公園重要出入口的入口社區等。下圖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所在區域示意圖。(1)指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立后當地社區產業結構的變化。(4分)(2)簡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中發揮的作用。(6分)(3)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部社區和入口社區中任選其一,為社區居民增收提出具體措施。(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土壤溫度、積雪、植被覆蓋影響凍土的最大凍結深度、凍結時長。受地形因素影響,山區往往發生逆溫現象。伊犁河谷的典型逆溫現象出現在海拔800m~1600m之間。圖1為“伊犁河谷地的位置示意”,圖2為“土壤凍結最大深度隨海拔變化情況及其年降水量示意圖”。材料二:伊犁河谷是我國西北地區主要黃土分布區之一,某考察組觀察到伊犁河谷黃土呈帶狀分布于河流階地、低山丘陵區,且自西向東黃土顆粒逐漸變細。(1)簡述伊犁河山谷冬季逆溫的發生條件。(6分)(2)分析季節凍土最大凍結深度在海拔約1200m以上變深的原因。(6分)(3)說明伊犁河谷黃土層的形成過程。(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孢粉是植物的孢子和花粉的統稱,地層中的孢粉能反映地質歷史時期的植被群落及其演替。大興安嶺北部某盆地多年凍土發育,森林和濕地交錯分布。研究發現,盆地內30kaBP(3萬年)以來經歷了多次氣候變化,植被演替明顯,沉積地層可劃分為5個孢粉帶(圖),各孢粉帶的孢粉占比組合差異顯著(表)。研究認為,氣候導致的凍土環境變化是冰盛期該地植被演替的主要驅動力。孢粉帶孢粉類型 Ⅰ Ⅱ Ⅲ Ⅳ Ⅴ喬灌木 29.6% 31.2% 53.8% 62.8% 70.1%陸生草本 45.4% 59.9% 30.9% 11.3% 10.3%水生草本 21.3% 6.8% 11.2% 9.6% 7.8%蕨類苔蘚 3.7% 2.1% 4.1% 15.3% 11.7%(1)描述27.1kaBP以來,該盆地不同孢粉類型植被孢粉占比的變化特征。(6分)(2)指出Ⅰ—Ⅴ中為冰盛期對應的孢粉帶,并說明判斷依據。(6分)(3)從土壤環境變化的角度解釋冰盛期該地優勢物種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試卷第1頁,共3頁2025屆高三模擬考試試題參考答案1.A 2.C【解析】1.由材料可知,“距離指數在0.93~2.14之間的高鐵樞紐產生的城市空間擴展效應最明顯”。讀表格信息,長沙南站為1.33、成都東站為0.48、宜春站為2.99、上海虹橋為0.47,只有長沙南站位于0.93~2.14之間,所以效應最明顯,A正確,排除BCD。故選A。2.宜春站距離指數為2.99,遠離城區,對中心城市發展影響小,A錯誤;高鐵主要是對外交通,因此不能緩解現有的城市內部交通擁堵,B錯誤;宜春站距離指數為2.99說明高鐵站距離城市中心較遠,這就給城市發展預留了空間,C正確;增加就業機會,減少城市中心人口外遷,D錯誤。故選C。3.D 4.C【解析】3.1995年中央美院教授租用798廠閑置倉庫作為雕塑創作車間,2003年藝術家與藝術機構成規模租用閑置廠房。早期這里是閑置廠房,租金相對較低,吸引了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入駐,所以影響文化創意產業落戶798藝術區的主要因素是租金,D正確;此時還未體現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2006年以后 ),A錯誤;早期這里是閑置廠房,技術和市場并非早期吸引文化創意產業入駐的主要因素,BC錯誤。故選D。4.2006年成立“北京798藝術區領導小組”,開始主辦北京798藝術節;2007年多個國家的藝術中心入駐;2020年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這一系列發展是在政府積極打造和推動下實現的,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支持是798藝術區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C正確;產業多元發展、包容性增強、知名度提高是發展的表現和結果,而非主要原因,ABD錯誤。故選C。5.A 6.C 7.D【解析】5.甲區域遷移流量一直為高等級,為人口凈遷入區,應為經濟發達的廣東,而黑龍江、四川主要體現為人口遷出,CD錯誤;隨著西部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遷入西部的人口不斷增加,乙區域有可能是新疆,A正確;福建位于東南沿海,氣候溫暖濕潤,加上經濟發達,遷入人口量一直較高,B錯誤。故選A。6.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即2015~2020年),東部沿海地區(如上海、浙江)的人口凈遷入量有所下降,說明東部沿海地區對人口遷移的吸引力下降,A錯誤;東部地區遷移量由高到低,西部地區遷移量由低開始變高,區域差異逐漸減小,B錯誤;一帶一路經過的甘肅、新疆等西部地區人口遷移量增加,說明該倡議促進了沿線各省市人口遷入,C正確,D錯誤。故選C。7.戶籍與當地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存在直接聯系,遷入地戶籍制度會影響到人口遷移成本,A不符合題意;人均GDP可反映當地經濟發達程度,經濟越發達,就業機會越多,收入水平越高,會影響到人口遷移成本,B不符合題意;距離的遠近影響到人們的遷移意愿,影響人口遷移成本,C不符合題意;當前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而不是生態環境,故其對人口遷移成本影響小,D符合題意。故選D。8.A 9.B 10.C【解析】8.材料中提到“2025年2月18日清晨,有網友在太子尖拍攝到極為壯觀的云瀑”。 2月為北半球冬季,日出東南,因此太陽位于東南方向,太陽光線從東南方向射來,影子則投向西北方向。 根據照片中影子方向,可以判斷云瀑翻越山脊的主要方向是自東南向西北,A正確,B、C、D錯誤。 故選A。9.根據材料“云瀑是流云翻越山脊后順山坡傾瀉而下的景象”可知,云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種動態景觀,流云是云瀑形成的物質基礎,而流云的形成又與濕潤空氣有關,因此濕潤空氣是云瀑形成的條件之一。山口或懸崖是云瀑形成的位置條件,而坡面地形是云瀑傾瀉而下的地形條件。因此,坡面地形和濕潤空氣是云瀑形成的條件。2月為北半球冬季,地表持續降溫,水汽易凝結形成云瀑,B正確;夜晚水分蒸發量小,過境暖鋒會帶來降雨,不利于云瀑的形成,A錯誤; 大氣逆輻射強,氣溫高,不利于水汽冷凝,C錯誤;晝夜溫差大時,夜間地表輻射降溫顯著,空氣冷卻導致水汽迅速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低空云霧 ,但風力強勁,已形成的云霧易被強風驅散,難以積累足夠厚度和范圍形成云瀑所需的連續云層 ,D錯誤。故選B。10.云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動態景觀,流云是云瀑形成的物質基礎,而流云的形成又與濕潤空氣有關,因此濕潤空氣是云瀑形成的條件之一。廬山地處亞熱帶季風區,5-9月為雨季,濕潤氣流受山地抬升易形成云霧;加之廬山多陡峭坡面,云瀑現象頻發,C正確;12月-次年2月的賀蘭山,海拔高,地形復雜,且位于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冬季降水少,缺乏水汽,不易觀賞到云瀑現象,A錯誤;3-5月的黃土高原氣溫回升,蒸發強,降水少多大風天氣易出現沙塵天氣,B錯誤;9-11月的陰山,雖然海拔高,但水汽不充足,不利于云瀑的形成,D錯誤。故選C。11.B 12.A【解析】11.根據圖文材料可推測,甲湖水位增加明顯,形成外溢,變化最為明顯,外溢湖水流向乙湖,最終流向丙湖,因此丙湖與甲湖趨勢變化類似,因此甲湖對應為①,丙湖對應為②,乙湖對應為③。該水系重組主要原因在于氣候暖濕化,重組后甲湖流向乙湖,主要原因在于甲湖海拔較高,氣候暖濕化后,甲湖補給增多,湖泊水位上升,形成外溢,甲湖流域面積不會發生明顯變化,排除C;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乙湖水位變化較小,湖盆容積變化小,排除D;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變化趨勢相近,因此重組后甲湖變化較大,影響丙湖水位,重組前后乙湖對丙湖影響相差不大,因此重組前乙湖流向丙湖,甲湖未流向乙湖,排除A,B正確。故選B。1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顯上升,水量增加,鹽度降低,乙湖變化較小,幾乎保持原狀,鹽度不會明顯降低,因此A正確,排除BCD。故選A。13.D 14.A【解析】13.由材料信息可知,2023年11月5日為陰歷九月廿二,重陽節(陰歷九月初九)當天為10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拉脊山日出東南,日出后的2個小時內太陽不斷升高,太陽高度角變大,影長變短,正午時太陽位于正南方位,日出后太陽自東南向偏南方向移動,遠處雪山的影子向偏北方向移動,D正確,ABC錯誤。故選D。14.拉脊山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年內正午太陽方位始終為正南,A正確;重陽節到11月5日期間,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小,正午日影變長,B錯誤;隨著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南,日出方位與正南方向的夾角變小,日落方位與正南方向的夾角變小,CD錯誤。故選A。15.A 16.A【解析】15.據圖可知,灌叢草甸土分布高度為3300m-3800m,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50-200g·kg-1,森林灰褐土分布高度為2500m-3300m,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00-150g·kg-1,故與灌叢草甸土相比,祁連山東南端山地北坡森林灰褐土有機質含量較低,CD錯誤;祁連山東南端,一定程度上能受夏季東南風的影響,山地地形對水汽抬升作用,使得該區域降水較多,為森林生長提供水分,森林群落帶內降水較多、淋溶作用較強,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A正確; 森林生態系統對有機質的消耗能力較強,B錯誤。故選A。16.祁連山東南端北坡2500-3300m的山地針葉林植被,由于海拔較高,氣候條件相對單一,適合生長的樹種有限,所以樹種單一,群落結構簡單,A正確。抗寒抗旱、革質葉片多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的特征,該區域是山地針葉林,B錯誤。山地針葉林植被相對茂密,而不是稀疏,莖葉多白色茸毛一般是高山草甸植被為了適應低溫、強輻射等環境的特征,C錯誤。該區域海拔較高,熱量條件不足,春季氣溫較低,不會出現山花盛開、枝繁葉茂的景象,D錯誤。故選A。17.(1)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提高。(2)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涵蓋了大量少數民族聚居點;國家公園建立后減弱公園內部少數民族地區開發,保護了民族文化;提升當地知名度,吸引游客,提高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性(增加區域經濟收入,提供保護資金)。(3)內部社區:為當地居民提供生態管護崗位,如護林員等;挖掘當地民俗文化體驗項目,引導當地居民從事相關服務活動。入口社區:合理規劃,發展旅游接待相關產業,如餐飲、住宿等;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進行生態產品生產,如綠色食品等。【分析】本大題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所在區域示意圖及相關文字為材料設置三道試題,涉及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的規律、自然保護區設立的依據和意義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等核心素養。解析:(1)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應屬于我國主體功能區中的禁止開發區域,所以建立國家公園后,可能會限制傳統農業的擴張,比如一些毀林開墾等破壞生態的農業活動會被禁止,使得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發展空間受限;會禁止大規模的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所以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隨著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的發揮,會吸引更多游客、科研人員等,從而帶動當地旅游業、餐飲住宿、交通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2)根據材料信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居住著黎、苗、漢等多個民族”提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涵蓋了大量少數民族聚居點;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國家公園建立后當地社區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即減弱公園內部少數民族地區開發,保護了民族文化;國家公園建立后當地社區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國家公園建立和當地社區第三產業比重提高會提升當地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大量游客和外界關注,當地依托國家公園發展旅游等產業,當地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如傳統建筑、服飾、歌舞等可以借此向外界展示,并能讓少數民族文化通過文化產品(如手工藝品)、文化表演等形式轉化為經濟效益(增加區域經濟收入,提供保護資金),讓少數民族居民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從而使當地少數民族更有動力去保護和傳承文化,提高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性。(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屬于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分別執行不同的生態保護標準,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核心區:嚴格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特殊的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活動);緩沖區:嚴格禁止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實驗區:可進行科研試驗、教學參觀旅游、物種馴化繁殖等活動。內部社區應屬于核心區、緩沖區,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生態管護崗位,如護林員等,增加收入;可以通過挖掘當地民俗文化體驗項目,引導當地居民從事相關服務活動,增加收入。入口社區應屬于實驗區,可以合理規劃,發展旅游接待相關產業,如餐飲、住宿等服務科研人員、游客等,增加經濟收入;可以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進行生態產品生產,如綠色食品等,通過銷售產品,提高收入等。18.(1)伊犁河谷向西開口,冬季有利于大西洋暖濕西風深入,谷底溫度較高;天山山體高大,冬季高山冷空氣下沉,集聚谷底;谷底暖空氣被抬升,從而形成下冷上熱的逆溫層。(2)1200米以上降水量增多,季節性積雪厚度增大,減弱了冬季地面熱量散失,保溫作用增強;逆溫效果明顯,海拔1200米以上地區處在逆溫層上部,溫度較高;降水量增加和逆溫現象顯著使得1200米以上地區水熱條件改善,植被覆蓋率高,熱容量大土壤不易凍結。(3)盛行西風攜帶來自中亞沙漠的沙塵(伊犁河中下游的沙塵),遇山地阻擋;在爬坡上升過程中動力減弱,搬運能力下降而沉積。【分析】本題以伊犁河谷地的位置及其降水量和土壤凍結最大深度隨海拔變化情況示意圖為背景材料,涉及逆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外力作用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解析:(1)逆溫的形成是溫度由近地面向高空遞增,使得下冷上熱,受地形影響,山區往往易發生逆溫現象。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北麓的河谷地帶,向西開口,冬季有利于大西洋暖濕西風深入,使得谷底溫度較高;另外天山山體高大,冬季高山上氣溫低,冷空氣因密度較大而下沉,集聚于谷底;此時谷底暖空氣被抬升,從而形成下冷上熱的逆溫層。(2)讀圖2可知,山地降水呈現隨海拔升高降水增多,1200米以上降水量增多,使得季節性積雪厚度增大,會減弱冬季地面輻射熱量散失,保溫作用增強,使得海拔高處溫度得以保持;由上題分析可知,伊犁河谷逆溫效果明顯,山坡上溫度高,降水量增加和逆溫現象顯著使得海拔1200米以上地區水熱條件改善,加之植被覆蓋率高,降低了日溫差和年溫差,熱容量大土壤不易凍結,所以凍土最大凍結深度在海拔約1200m以上變深。(3)由材料可知,伊犁河谷是我國西北地區主要黃土分布區之一,考察組觀察到伊犁河谷黃土呈帶狀分布于河流階地、低山丘陵區,且自西向東黃土顆粒逐漸變細。說明是盛行西風攜帶來自中亞沙漠的沙塵,遇山地阻擋,風速減慢,在爬坡上升過程中動力減弱,搬運能力下降,在河流階地、低山丘陵區逐漸沉積形成黃土層。19.(1)喬灌木孢粉占比持續升高;陸生草本孢粉占比持續下降;水生草本孢粉和蕨類苔蘚孢粉占比先升高后降低。(2)Ⅱ孢粉帶Ⅱ的陸生草本植物占比最高,且遠高于喬灌木,說明氣候寒冷;水生草本占比很低,說明水域面積較小,氣候干旱。(3)冰盛期,多年凍土層向上發展,活動層變薄,制約植物根系深度;土壤溫度降低,濕度下降,趨于干冷;陸生草本植物根系淺,且耐寒耐旱,具有競爭優勢,成為冰盛期的優勢物種。【分析】本題以圖文材料為背景,設置3道小題,涉及影響植被的因素物種形成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解析:(1)據表中數據分析,27.1kaBP以來(Ⅱ -Ⅴ),喬灌木孢粉占比持續升高,且Ⅲ-Ⅴ比例最高;27.1kaBP以來(Ⅱ -Ⅴ),陸生草本孢粉占比持續下降,下降幅度較大;水生草本孢粉和蕨類苔蘚孢粉占比先升高后降低,變化幅度小于喬灌木孢粉、陸生草本孢粉。(2)喬灌木生長需要較多的水熱,氣候應該暖濕,陸生草本植物生適合在較冷干環境生長。表中孢粉帶Ⅱ的陸生草本植物占比最高,且遠高于喬灌木,說明此時期氣候寒冷,適合陸生草本植物生長;此時期水生草本占比很低,說明水域面積較小,說明氣候干旱。(3)氣候導致的凍土環境變化是冰盛期該地植被演替的主要驅動力。冰盛期,氣候寒冷,凍土發育,多年凍土層向上發展,活動層變薄,植物根系難以向下伸展,制約植物根系深度;冰盛期,氣候寒冷,土壤溫度降低,濕度下降,趨于干冷,適合陸生草本植物生長;陸生草本植物根系淺,且耐寒耐旱,在冰盛期具有競爭優勢,成為冰盛期的優勢物種。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