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下冊11.2《與妻書》教學設計【設計意圖】一、立足學情,以文化人《與妻書》字字泣血,筆墨含情,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情書”,打動了無數后之覽者,令人心有戚戚。學生們感動于林覺民與妻子的至愛深情,欽佩林覺民舍家為國的抱負使命,卻不能理解他既然深愛妻子,為何離她而去,于是提出能不能以更安全的方式參與革命,實現小愛與大愛的兩全。這樣的問題背后折射出來的是一部分學生真實的心態:我愿意承擔使命,但是在不犧牲個體幸福的前提下。所以筆者把教學的重難點設置在理解林覺民的時代使命,思考當代青年的抱負與使命。二、細讀文本,深入解讀林覺民勇于承擔使命的力量泉源是他和妻子之間的摯愛,所以首先從文本細讀中要讓學生體會夫妻摯愛的深沉。“愛”是極籠統概括的詞,教師要做好示范引導,要讓學生有更細化的表述,而不能只停留在空對空的回答。其次,引導學生理解:當愛被灌注了使命,它就變得博大。愛是有層次的,有力量的,最高層次的愛是因為愛你,我才能深察蒼生之悲,因為愛你,所以我愿為天下人的愛奮斗犧牲。三、關注現實,思辨探究學生面對這些英雄,會為他們歌頌,因為他們有價值判斷,可問題的思考不應該僅僅停留于此,當反問自己會如何做時,也許就正視了自己的怯懦。以現實事件讓學生看到不同時代的不同青年都承擔起了抱負與使命,對有社會爭議性的問題點出發,引發學生思辨探究,思考自身會如何承擔抱負與使命。【教學目標】1.體會夫妻摯愛的深沉,學習本文多種抒情方式。2.理解林覺民的時代使命,思考當代青年的抱負與使命。【教學難點】賞析文章重點字句含義,揣摩文中的“愛”與“悲”。【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時代使命的認識。【教學設計】任務一:尋“至愛汝”處,感至愛深情請找出林覺民與妻子的愛在文中的具體體現,說說打動你的原因。示例:“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林覺民回憶起二人新婚燕爾之時,雙棲之所。在場景的描寫、環境的營造、生活的細節里,我們感受到愛是無話不說的歡喜,是相依相守的甜蜜。任務二:析“就死”原因,明時代使命林覺民既然如此深愛妻子,為何離她而赴死?外因——國難當頭,滿目瘡痍“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補充資料1:當西洋的戰艦開至長江邊上之時,中華帝國這頭巨獸在風兩之下已難掩疲態與頹勢,火紅金黃的皮囊之下裝滿了腐臭的尸肉。大沽口炮臺揮舞著彩旗,騎著駿馬向著聯軍沖鋒的八旗子弟不復當年入關時的勇武,在排槍排炮面前尸橫遍野。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面對屈辱條約時聲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中華帝國的子民從未嘗受如此切膚之痛與亡國滅種之懼!補充資料2: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彼時中國社會局勢動蕩,波詭云譎,志士仁人普遍對民主革命缺乏信心,士氣低沉,而普通大眾則處于一種混沌未覺的蒙昧狀態,林覺民等人欲以死喚醒同胞。“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服神州,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內因——仁愛精神與大丈夫的文化基因“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補充資料3:孟子有言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林覺民認識到他的時代使命是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福。是使命和擔當賦予了愛力量,承載了信念的愛才會變得厚重博大。任務三:讓大愛永續,擔當使命2017年5月2日凌晨4時,福建寧德市柘榮縣乍洋鄉南洋村一民房發生火災,23歲的消防戰士姚衛君參與搜救一名困在火海中的95歲耄耋老人。在搜救過程中,民房中部墻體突然發生倒塌,姚衛君被墻體壓倒,經搶救無效犧牲。姚為君一直堅持在滅火救援的第一線,疏散搶救群眾70余人。每逢危難險重,他總是沖在前面,在這樣的壯舉發生后,有人發出“25歲換95歲老人到底值不值?”的疑問,你怎么看?學生觀點1:值得,因為生命的價值不能用年齡來衡量,消防員用生命換來對使命的堅守。學生觀點2:不值得,因為年輕的生命本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教師引導:就像革命不可能沒有犧牲,沖進火海救人也不是萬無一失的,作為革命者的林覺民和消防戰士姚衛君都隨時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他們與我們毫不相干,他們的選擇不是因為對個人的小愛,而是源自對堅守使命的堅定信念。課堂總結《文心雕龍》說道:“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在《與妻書》中我們感受到悲傷意緒中透露著浩然正氣。 【教后反思】一、教師對教材入情的解讀,課堂的教學情緒,情景的感染很重要,因為這是一篇道理都明白,需要用有真情的推動,才會理解“人活得崇高”的文章。筆者的教學語言有一定渲染力,但出于對內容的取舍,弱化了對學生誦讀文章的指導,使課堂缺失了文本情境對學生的浸潤。二、教師的教育格局影響著以文化人的效果,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討論需有教師的高位引領。一部分學生對“以生命為代價去達成使命”存在否定態度,認同先烈犧牲的價值,自己卻拒絕做出同樣的選擇。幸而更多同學對這類觀點持反駁態度,指出其精致利己的本質。如何在思想價值觀上引領學生是對教師人格和育人能力的深層考驗。三、課下可以將不同風格的絕筆家書放在一起,感受他們共同的“此心此情”。可以觀看紀錄片《絕筆》中先烈們的絕筆家書,讓學生體會到:絕筆,非終章。思考自己在當代的抱負與使命,這也體現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