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地理試卷(2025·云南模擬)我國傳統人力運輸方式有提、挑、扛、頂和背等。我國某省西北部山區,竹編背簍(如下圖)是一種常見傳統背運工具,至今仍在使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該地傳統人力運輸方式多為背運,主要是因為當地( )A.坡陡路窄 B.蚊蟲襲擾 C.地面濕滑 D.天氣多變2.該地多用竹子編制背簍的主要原因是( )A.硬度較高 B.工藝簡單 C.造型美觀 D.取材方便3.推測該省最可能是( )A.吉林省 B.江蘇省 C.湖南省 D.陜西省(2025·云南模擬)如下圖為2010年、2020年部分省(市)的省際人口流動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2020年四省(市)的省際人口流動特點是( )A.北京人口流入以鄉村為主 B.浙江人口流動為凈流出C.重慶人口流出以城鎮為主 D.四川人口流動為凈流出5.2010年、2020年四省(市)中流入鄉村人口數量最多的省(市),最可能出現( )A.鄉村人口比重上升 B.城鄉之間差距縮小C.城鎮人口容量降低 D.土地利用強度減弱(2025·云南模擬)2007年,貴州荔波等三地聯合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2017年,荔波大小七孔景區村民從遺產地核心區搬遷到統一規劃建設的夢柳布依風情小鎮。小鎮緊鄰景區入口,呈現街區與商住一體民居有序排列的開放空間格局(如下圖),以實現“景(區)鎮一體化”發展目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對景區而言,夢柳小鎮規劃建設的主要價值體現在( )A.協同生態管控 B.提高門票收入C.擴大客源市場 D.增加就業機會7.夢柳小鎮內部空間結構的突出特點是( )A.以行政辦公區為中心 B.中心商業區功能突出C.功能區空間分異明顯 D.居住區兼具商旅功能8.近期能顯著促進景區發展的機遇是( )A.即將完工的荔波機場改擴建工程B.2023年貴(陽)南(寧)高鐵的運營C.夢柳小鎮民族風情文化展演活動D.2014年“中國南方喀斯特”增補四地(2025·云南模擬)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黃河上游,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關系到寧夏及黃河中下游地區水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下圖為寧夏回族自治區2015年—2020年各類水量及利用情況變化圖(圖中地表水資源量不包括黃河過境水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關于寧夏水資源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地表水資源較地下水資源豐富B.耗水量取決于本地的水資源量C.寧夏供水量取決于引(黃河)水量D.地下水資源量主要受降水量的影響10.保障寧夏水資源安全的合理措施有( )①設置行業用水階梯水價②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③大量引黃河水補地下水④渠化河道減少下滲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5·云南模擬)下圖為2024年12月1日北京時間20時亞洲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此時,甲地大雪。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甲地此時風向為( )A.西南風 B.東南風 C.東北風 D.西北風12.甲地大雪的主要形成條件是( )①水汽供應充沛②氣流輻散顯著③日本暖流影響④上升運動強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據圖分析,此時( )A.乙地大雪紛飛,外出注意保暖 B.丙地寒風凜冽,不宜外出夜跑C.丁地滿天星宿,適宜戶外觀星 D.戊地海面封凍,不宜出海作業(2025·云南模擬)石灰巖被溶蝕后,不溶性組分積累轉化為巖溶殘積層,該層可成為成土木母質。殘積層及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分解和生物呼吸,能產生巖溶作用所需的大量二氧化碳。下圖是我國西南巖溶區一處類型石灰巖風化殼剖面。下表為采樣點的部分元素測試教據(元素百分含量以氧化物形式表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上表測試數據表明,在石灰巖溶蝕過程中( )A.鐵、鈦元素流失 B.鈣、鎂元素流失C.鎂、鐵元素富集 D.鈦、鈣元素富集15.圖中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的顏色是( )A.紅褐色 B.灰白色 C.暗黑色 D.青灰色16.根據剖面結構,推測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生的層位是( )A.旱地耕作層 B.巖溶殘積層C.巖粉及碎裂巖層 D.基巖層17.(2025·云南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東非高原的盧旺達曾長期依賴農業和礦業,生產技術落后,資源環境壓力大,經濟增長之力。1998年以來,盧旺達依托有效的國家治理與穩定的營商環境,著力發展信息通信技術業和高瑞生態旅游業(如觀賞珍稀野生動物)等,成功探索了一條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轉型道路,成為國際投資在非洲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近年來,中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加強。下圖為盧旺達地理概況圖。(1)推測盧旺達如果不實施綠色轉型發展,可能面臨的環境問題。(2)分析盧旺達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有利區位條件。(3)說明中盧經貿合作對盧旺達經濟持續發展的作用。18.(2025·云南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對荷蘭淺水湖泊研究發現,處于清水態的湖泊,隨著入湖磷的增加,會出現浮游植物增多等現象:當湖水總磷濃度超過臨界值后,沉水植物(全部位于水面下,根部固著于底泥的高等水生植物)快速減少,直至消亡,湖泊由清水態轉變為濁水態。湖泊處于濁水態時,沉水植物消亡促進底泥再懸浮,磷更易向湖水中釋放:控制外源輸入后,湖水中總磷濃度降低,湖泊緩慢地由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下圖為湖泊兩種狀態轉變過程中沉水植物覆蓋度與湖水總磷濃度關系的示意圖。(1)闡述磷過量輸入導致湖泊沉水植物消亡的原理。(2)分析控制磷輸入后,湖泊出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緩慢的原因。(3)簡述該項研究對湖泊保護的啟示。19.(2025·云南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考古證實,位于杭州灣南岸的上山遺址、跨湖橋遺址、河姆渡遺址展示了本區域作文化序列。下表為三個遺址的稻作農業考古發掘概況。圖9為三個遺址分布示意圖。圖10為長江下游地區氣溫變化示意圖。遺址 出現時間(距今) 出土農耕石器類型及制作工藝特點 稻作農業發展情況上山遺址 約10000年 石刀、石皺等;少量石品具有磨光特,點。 已知世界最干的稻作農業起源地。出土極少量稻谷顆啦。跨湖橋通址 約7600年 石希、石錛、石畫等,類型較多;采用打、琢、磨等工藝,磨制相對粗糙。 已知最早在海岸帶開晨稻作農業生產區域。出土一定敷量稻谷、稻米、格殼;格谷是食物的重要補充。河母渡遺址 約7000年 石斧、石錛、石畝、礪石等,奧型多、數量豐富:采用打、琢、磨等工藝,磨創精細,器型規整。 已形成較成熱的稻作農業生產體系。出土大量稻術、格谷、稻葉、稻稈堆積層,發據出大西權水稻田道址。(1)推測圖1中所示區域稻作農業空間拓展特點。(2)從人地相互作用角度,推測距今7600年至7000年,跨湖橋地區海岸帶的稻作農業發展過程。(3)某地理小組擬對河姆渡(遺址)時期稻作農業發展水平做全面考察。請為該小組選擇實地考察點,并確定相應的考察內容。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D3.C【知識點】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解析】【點評】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1.山區地形復雜,坡度較大,道路狹窄崎嶇,挑、扛等運輸方式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難以施展,且容易失去平衡,而背運相對更穩定、更適合在這種復雜地形中行走,便于人們在狹窄陡峭的山路上運輸物品,因此該地傳統人力運輸方式多為背運,主要是因為當地坡陡路窄,而與蚊蟲襲擾、地面濕滑和天氣多變關系不大,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2.該地多用竹子編制背簍的主要原因是山區竹林較多,便于就近取材,D正確;竹子編制的背簍硬度并不高,A錯誤;竹編工藝也較為復雜,一般要專門的篾匠進行編制,B錯誤;背簍主要考慮是否方便、實用,造型美觀不是主要因素,C錯誤。故答案為:D。3.竹子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的山地丘陵地區,吉林和陜西不是典型的竹子分布區,AD排除;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平原較多,而湖南省位于亞熱帶,且丘陵山地分布面積廣,竹林較多,因此該省最可能是湖南省,C正確,B錯誤。故答案為:C。【答案】4.D5.B【知識點】國內人口遷移及其特點;人口遷移的影響【解析】【點評】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2)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業、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其中經濟因素是人口遷移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4.A、據圖示信息可知,2020年北京流入城鎮人口數量遠大于鄉村人口數量,說明北京人口流入以城鎮為主,A錯誤;B、2020年浙江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都是流入人口數量大于流出人口數量,說明浙江人口流動為凈入,B錯誤;C、2020年重慶人口流出以鄉村為主,C錯誤;D、2020年四川人口鄉村流入人口數量遠小于流出人口數量,城鎮人口四川流入人口稍低于流出人口,所以四川人口流動為凈流出,D正確。故答案為:D。5.A、據圖示可知2010年、2020年四省(市)中流入鄉村人口數量最多的省是浙江省,但這兩年流入浙江城鎮的人口數量更多,僅從圖示人口數據分析浙江鄉村人口比重不會上升,A錯誤;B、流入到鄉村的人口數量增加,會為鄉村地區提供勞動力,為浙江的鄉村經濟發展帶來活力,有利于城鄉之間差距縮小,B正確;C、流入到鄉村的人口多少與城鎮人口容量是否降低無關,排除C;D、進入到鄉村的人口變多,土地利用強度會增加,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6.A7.D8.B【知識點】城鎮的空間結構;城鄉區位因素【解析】【點評】夢柳小鎮由政府統一規劃,以布依族風格建筑為主,同時融入了荔波布、水、苗、瑤四大民族的服飾、餐飲和建筑文化,提升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小鎮內設有民族特色住房、幼兒園、社區服務管理中心、旅游產品展示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等設施,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此外,夢柳小鎮還積極發展旅游業,鼓勵群眾自主創業,將小鎮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商旅產業園,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6.村民從遺產地核心區搬遷到夢柳小鎮,有利于對景區進行統一的生態管控,減少人類活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保護景區的自然生態和景觀資源,這是夢柳小鎮規劃建設對景區的主要價值所在,A正確;景區主要是依托景區內的旅游資源收取門票、擴大客源、增加就業,故景區的門票、市場、就業均與該小鎮規劃建設關系不大,BCD錯誤。故答案為:A。7.根據材料 “小鎮呈現街區與商住一體民居有序排列的開放空間格局” 可知,夢柳小鎮的居住區兼具商業和旅游功能,居民可以利用自家的房屋開展商業經營活動,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D正確;夢柳小鎮規模較小,功能區空間分異不明顯,沒有分化出行政辦公區和中心商業區等功能區,ABC錯誤。故答案為:D。8.2023 年貴(陽)南(寧)高鐵的運營,會大大提高荔波景區的交通可達性,使更多的游客能夠更便捷地到達景區,從而顯著促進景區的發展,B正確;2014年“中國南方喀斯特”增補四地,已過去近10年,荔波機場距景區較遠,且是改擴建工程,對該景區的消費人群影響不大,AD錯誤;夢柳小鎮民族風情文化展演活動影響力較小,不能顯著促進景區發展,C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9.C10.A【知識點】水資源概況;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解析】【點評】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①開源: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庫;開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樹造林,涵養水源。②節流:控制人口增長;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9.A、讀圖可知,寧夏地下水資源較地表水資源豐富,A錯誤;B、耗水量高于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之和,因此耗水量不是僅取決于本地的水資源量,B錯誤;C、寧夏供水量遠高于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之和,較為接近引(黃河)水量,因此寧夏供水量取決于引(黃河)水量,C正確;D、寧夏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降水較少,地下水資源量受降水量的影響較小,D錯誤。故答案為:C。10.設置行業用水階梯水價是一種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措施,可以鼓勵用戶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這種措施可以間接保障水資源安全,①正確;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可以減少對新鮮水資源的需求,有助于保護水資源安全;再生水是指經過處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資源,如污水處理后的中水等,②正確;大量引黃河水補地下水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對黃河生態系統和下游地區的水資源安全造成不利影響;此外,這種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③錯誤;渠化河道可以減少水流的自然下滲量,但也會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和自凈能力;此外,減少下滲量并不能直接保障水資源安全,反而可能導致土壤鹽堿化等問題的加劇,④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11.C12.D13.B【知識點】等壓面、等壓線、等溫線等分布圖的判讀【解析】【點評】等壓線圖中風向的判斷: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畫出等壓線在擬求風向點的切線并作垂直于切線的虛線箭頭,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順著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轉45度的角度(若為高空,則偏轉90°),畫出實線箭頭,箭頭所指即經過該點的近地面風向。11.根據等壓線圖判斷風向,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甲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致由東向西。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風向右偏,所以甲地此時風向為東北風,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12.甲地靠近低壓(氣旋)中心,盛行上升氣流,加之氣旋中心南側偏南風可以從海洋大量水汽,水汽供應充沛,氣流在上升過程中容易凝結,形成降雪,①④正確;氣旋水平方向上氣流輻合,②錯誤;甲距離海洋較遠,受日本暖流影響小,③錯誤。故答案為:D。13.A、乙地附近等壓線向低值方向彎曲,為高壓脊附近,天氣晴朗,A錯誤;B、丙地等壓線密集,風力強勁,且高壓中心位于其西側,吹西北風,寒風凜冽,不宜外出夜跑,B正確;C、此時為北京時間20時,丁地位于80°E附近,地方時比北京時間晚約2小時40分,此時地方時約為17是20分,還未進入黑夜,不適合戶外觀星,C錯誤;D、戊位于30°N海域,緯度較低,海域沒有結冰期,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14.B15.A16.C【知識點】喀斯特地貌【解析】【點評】巖溶作用是指地下水或雨水在巖層中溶解其中的礦物質,從而導致巖石的溶解、腐蝕和崩解的過程。 這種作用主要發生在含有碳酸鹽的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等巖石中。14.在石灰巖溶蝕過程中,土壤中的元素會隨著水體淋溶下滲流失,對比表格數據可知,鈣和鎂在②處的含量遠高于①處,而鐵和鈦元素并沒有出現②處較①處多的現象,因此,在石灰巖溶蝕過程中,鈣、鎂元素大量被淋溶流失,而鐵和鈦元素流失較少,A錯誤,B正確;溶蝕過程是一個侵蝕過程,一般不會導致元素富集,CD錯誤。故答案為:B。15.①靠近圖中巖溶殘積層,讀表格中信息可知,①處Fe2O3含量高,鐵氧化后會呈現紅色,因此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的顏色是紅褐色,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6.巖溶殘積層由不溶性組分積累而成,不易被溶蝕,因此不利于巖溶作用發生,B錯誤;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含量較高,可溶性物質也較少,不利于巖溶作用發生,A錯誤;基巖層還未經風化,裂隙少,透水性差,不易被溶蝕,不利于巖溶作用發生,D錯誤;巖粉及碎裂巖層裂隙多,利于水體下滲,且巖石風化強度高,較為破碎,容易溶于水中,因此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生,C正確。故答案為:C。17.【答案】(1)氣候干旱,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易引發荒漠化(沙漠化);湖泊萎縮,濕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采礦導致礦產資源枯竭,引發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2)國家治理有效,政策支持力度大:營商環境穩定,協作條件好;綠色轉型發展,環境優美,吸引高技術產業發展: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高端旅游業;與我國等其他國家合作,獲得國際資金,技術等支持。(3)中國提供資金支持,有利于盧旺達融資;中國提供人才、技術支持,為信息通信等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資源;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提供廣闊的國際市場和銷售渠道;中國游客眾多,有利于盧旺達高端旅游業擴大客源;中盧經貿合作項目有利于盧旺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產業升級。【知識點】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生態脆弱區及其特點與治理;“一帶一路”戰略【解析】【分析】(1)盧旺達曾長期依賴農業和礦業,且生產技術落后。盧旺達位于東非高原,降水相對較少,氣候較為干旱,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易導致植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引發荒漠化(沙漠化);長期農業等的發展需水量大,導致入湖水量減少,湖泊萎縮,濕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長期的采礦導致礦產資源枯竭,同時地下的礦洞等容易引發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礦石的加工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2)結合材料“1998年以來,盧旺達依托有效的國家治理與穩定的營商環境,著力發展信息通信技術業和高瑞生態旅游業(如觀賞珍稀野生動物)等,成功探索了一條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轉型道路”可知,盧旺達國家治理有效,政府重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政策支持力度大;國內營商環境穩定,協作條件好,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過進行綠色轉型發展,生態環境得到修復,環境污染狀況減輕,環境優美, 利于吸引高技術產業發展;擁有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等,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高端旅游業(如觀賞珍稀野生動物);近年來,中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加強,盧旺達與我國等其他國家合作,獲得國際資金、 技術等支持。(3)與盧旺達相比,中國經濟較發達,資金較雄厚,技術較先進,因此中國可以為盧旺達提供資金支持,有利于盧旺達融資,緩解資金不足的問題;中國可以為盧旺達提供人才、技術支持,為信息通信等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資源和技術保障;中國是世界知名的人口大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可以為盧旺達的產品提供廣闊的國際市場和銷售渠道;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消費水平提高,旅游的需求量大,游客眾多,有利于盧旺達高端旅游業擴大客源;近年來,中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加強,中盧經貿合作項目有利于盧旺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產業升級。【點評】服務業是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產業。服務業可分為商業性服務業和非商業性服務業。商業性服務業如零售、餐飲、住宿、金融、娛樂等,主要以營利為目的;非商業性服務業,如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等服務業,不以營利為目的。社會經濟因素對商業性服務業的區位選擇影響較大。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勞動力、集聚、政策法規、歷史文化等。市場因素受人口規模、人口平均消費水平、居民消費偏好等影響。18.【答案】(1)磷過量輸入,浮游植物爆發,遮擋光照,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減弱;浮游植物消耗二氧化碳,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減少,不利于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爆發的(有害)浮游植物死亡后分解,水質惡化。(2)沉水植物消亡后,底泥再懸浮,持續釋放內源磷;失去沉水植物保護,湖底侵蝕釋放泥沙;浮游植物爆發,死亡后釋放大量生物殘骸碎屑;生態系統脆弱性強,沉水植物覆蓋度恢復緩慢。(3)統籌控制內源和外源營養物質,預防富營養化;注意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不同層次植被群落的保護:預防為主,一經破壞難以修復。【知識點】水污染及其成因【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當磷過量輸入湖泊時,會導致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這些浮游植物會遮擋陽光,使得沉水植物無法接受到足夠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光合作用減弱;同時,浮游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減少,這對于沉水植物來說是不利的,因為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此外,當這些爆發的浮游植物死亡后,它們的分解過程會導致水質惡化,進一步影響沉水植物的生存,因此,磷過量輸入會導致湖泊中的沉水植物逐漸消亡。(2)由材料可知,在控制磷輸入后,雖然外源磷的輸入得到了控制,但湖泊內部的磷循環仍然在進行,沉水植物消亡后,底泥容易再懸浮,這會持續釋放內源磷到湖水中;此外,失去沉水植物的保護,湖底容易受到侵蝕,從而釋放更多的泥沙和磷;同時,浮游植物在爆發期間會積累大量的生物量,當它們死亡后,會釋放大量的生物殘骸碎屑,這些碎屑在分解過程中也會釋放磷,因此,盡管控制了外源磷的輸入,但由于湖泊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內源磷的持續釋放,湖泊由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的過程仍然非常緩慢。(3)這項研究揭示了磷過量輸入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湖泊狀態轉變的過程。對于湖泊保護來說,需要統籌控制內源和外源營養物質,預防湖泊的富營養化,這包括減少磷肥的使用、控制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措施;其次,要注意保護湖泊中的不同植被群落,特別是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等,這些植被在維持湖泊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最后,湖泊保護應該以預防為主,因為一旦湖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恢復起來將非常困難且耗時漫長,因此,需要加強對湖泊生態系統的監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點評】磷過量輸入導致湖泊沉水植物消亡的原理主要從光合作用、水質等方面分析。控制磷輸入后,湖泊由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緩慢的原因主要從底泥懸浮、植物保護、生態、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分析。該項研究對湖泊保護的啟示主要從控制污染源、植被群落保護、預防等方面分析。19.【答案】(1)從丘陵向沿海平原拓展,海拔逐漸下降;向東北方向(再向東)擴展。(2)該時段氣溫波動下降,海岸線逐漸后退,陸地逐漸擴大,海岸帶水稻種植空間擴大;受海水影響減弱,土壤條件改善,地下水礦化度降低,環境承載力提升,有利于水稻種植;人口數量增長,對稻米的需求增加,石器磨制工藝有進步。(3)考察點:在河姆渡遺址附近受人類干擾較小的水稻田遺址中選擇考察點。考察內容:水稻田遺址的面積和范圍:水稻田里的水稻相關遺跡的類型、規模;周邊出土的其他糧食遺跡;出土農耕石器的類型、數量及磨制水平;出土的古人類遺跡,推測古代人口密度。【知識點】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農業發展的方向與措施【解析】【分析】(1)從上山遺址海拔53米,到跨湖橋遺址海拔4米,再到河姆渡遺址海拔1米,說明稻作農業空間逐漸向低海拔拓展;上山遺址在圖示的最西南側,跨湖橋遺址和河姆渡遺址都在其東北側,所以稻作農業空間逐漸向東北方向擴展;地形上看上山遺址位于丘陵地形,而跨湖橋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是平原地形,所以是從丘陵向沿海平原拓展。(2)據氣候變幅圖可知,隨著氣溫的波動下降,海岸線逐漸后退,陸地逐漸擴大,這為水稻種植提供了更多的空間;隨著海水從原有海岸線退卻,海水影響將會大大減弱,土壤中的鹽分來源將會減少,土壤條件改善,隨著海水遠離原有的海岸線,海水入侵作用減少,地下水礦化度降低,環境承載力提升,種植水稻的環境趨向優化,有利于水稻種植;跨湖橋遺址位于沿海平原,隨著該區域人口數量增長,人們對稻米的需求增加,相關生產工區石器磨制工藝會有進步。(3)野外考察為避免現代環境對考察結果的影響,應盡量選擇受現有人類活動干擾少的地區,所以需要在河姆渡遺址附近受人類干擾較小的水稻田遺址中選擇考察點。考察內容應包括①耕地面積的調查:水稻田遺址的面積和范圍,種植區域的變化;②糧食產量的調查:水稻田里的農產品水稻的相關遺跡的類型、規模;③糧食種類的調查:周邊出土的其他糧食遺跡;④農業生產工具的調查:考察出土農耕石器的類型、數量及磨制水平,可以了解當時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和農業生產效率;⑤農產品消費市場地調查:通過考察出土的古人類遺跡,如房屋、墓葬等,可以推測當時的人口密度和生活狀況,從而進一步了解稻作農業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點評】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候(熱量、光照、水分、晝夜溫差)、水資源、地形、土壤;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需求、交通、國家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勞動力。自然因素中的氣候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各地區由于熱量、光照、水分條件的差異形成了農業生產極為明顯的地域性。1 / 1云南省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地理試卷(2025·云南模擬)我國傳統人力運輸方式有提、挑、扛、頂和背等。我國某省西北部山區,竹編背簍(如下圖)是一種常見傳統背運工具,至今仍在使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該地傳統人力運輸方式多為背運,主要是因為當地( )A.坡陡路窄 B.蚊蟲襲擾 C.地面濕滑 D.天氣多變2.該地多用竹子編制背簍的主要原因是( )A.硬度較高 B.工藝簡單 C.造型美觀 D.取材方便3.推測該省最可能是( )A.吉林省 B.江蘇省 C.湖南省 D.陜西省【答案】1.A2.D3.C【知識點】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解析】【點評】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1.山區地形復雜,坡度較大,道路狹窄崎嶇,挑、扛等運輸方式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難以施展,且容易失去平衡,而背運相對更穩定、更適合在這種復雜地形中行走,便于人們在狹窄陡峭的山路上運輸物品,因此該地傳統人力運輸方式多為背運,主要是因為當地坡陡路窄,而與蚊蟲襲擾、地面濕滑和天氣多變關系不大,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2.該地多用竹子編制背簍的主要原因是山區竹林較多,便于就近取材,D正確;竹子編制的背簍硬度并不高,A錯誤;竹編工藝也較為復雜,一般要專門的篾匠進行編制,B錯誤;背簍主要考慮是否方便、實用,造型美觀不是主要因素,C錯誤。故答案為:D。3.竹子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的山地丘陵地區,吉林和陜西不是典型的竹子分布區,AD排除;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平原較多,而湖南省位于亞熱帶,且丘陵山地分布面積廣,竹林較多,因此該省最可能是湖南省,C正確,B錯誤。故答案為:C。(2025·云南模擬)如下圖為2010年、2020年部分省(市)的省際人口流動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2020年四省(市)的省際人口流動特點是( )A.北京人口流入以鄉村為主 B.浙江人口流動為凈流出C.重慶人口流出以城鎮為主 D.四川人口流動為凈流出5.2010年、2020年四省(市)中流入鄉村人口數量最多的省(市),最可能出現( )A.鄉村人口比重上升 B.城鄉之間差距縮小C.城鎮人口容量降低 D.土地利用強度減弱【答案】4.D5.B【知識點】國內人口遷移及其特點;人口遷移的影響【解析】【點評】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2)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業、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其中經濟因素是人口遷移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4.A、據圖示信息可知,2020年北京流入城鎮人口數量遠大于鄉村人口數量,說明北京人口流入以城鎮為主,A錯誤;B、2020年浙江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都是流入人口數量大于流出人口數量,說明浙江人口流動為凈入,B錯誤;C、2020年重慶人口流出以鄉村為主,C錯誤;D、2020年四川人口鄉村流入人口數量遠小于流出人口數量,城鎮人口四川流入人口稍低于流出人口,所以四川人口流動為凈流出,D正確。故答案為:D。5.A、據圖示可知2010年、2020年四省(市)中流入鄉村人口數量最多的省是浙江省,但這兩年流入浙江城鎮的人口數量更多,僅從圖示人口數據分析浙江鄉村人口比重不會上升,A錯誤;B、流入到鄉村的人口數量增加,會為鄉村地區提供勞動力,為浙江的鄉村經濟發展帶來活力,有利于城鄉之間差距縮小,B正確;C、流入到鄉村的人口多少與城鎮人口容量是否降低無關,排除C;D、進入到鄉村的人口變多,土地利用強度會增加,D錯誤。故答案為:B。(2025·云南模擬)2007年,貴州荔波等三地聯合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2017年,荔波大小七孔景區村民從遺產地核心區搬遷到統一規劃建設的夢柳布依風情小鎮。小鎮緊鄰景區入口,呈現街區與商住一體民居有序排列的開放空間格局(如下圖),以實現“景(區)鎮一體化”發展目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對景區而言,夢柳小鎮規劃建設的主要價值體現在( )A.協同生態管控 B.提高門票收入C.擴大客源市場 D.增加就業機會7.夢柳小鎮內部空間結構的突出特點是( )A.以行政辦公區為中心 B.中心商業區功能突出C.功能區空間分異明顯 D.居住區兼具商旅功能8.近期能顯著促進景區發展的機遇是( )A.即將完工的荔波機場改擴建工程B.2023年貴(陽)南(寧)高鐵的運營C.夢柳小鎮民族風情文化展演活動D.2014年“中國南方喀斯特”增補四地【答案】6.A7.D8.B【知識點】城鎮的空間結構;城鄉區位因素【解析】【點評】夢柳小鎮由政府統一規劃,以布依族風格建筑為主,同時融入了荔波布、水、苗、瑤四大民族的服飾、餐飲和建筑文化,提升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小鎮內設有民族特色住房、幼兒園、社區服務管理中心、旅游產品展示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等設施,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此外,夢柳小鎮還積極發展旅游業,鼓勵群眾自主創業,將小鎮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商旅產業園,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6.村民從遺產地核心區搬遷到夢柳小鎮,有利于對景區進行統一的生態管控,減少人類活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保護景區的自然生態和景觀資源,這是夢柳小鎮規劃建設對景區的主要價值所在,A正確;景區主要是依托景區內的旅游資源收取門票、擴大客源、增加就業,故景區的門票、市場、就業均與該小鎮規劃建設關系不大,BCD錯誤。故答案為:A。7.根據材料 “小鎮呈現街區與商住一體民居有序排列的開放空間格局” 可知,夢柳小鎮的居住區兼具商業和旅游功能,居民可以利用自家的房屋開展商業經營活動,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D正確;夢柳小鎮規模較小,功能區空間分異不明顯,沒有分化出行政辦公區和中心商業區等功能區,ABC錯誤。故答案為:D。8.2023 年貴(陽)南(寧)高鐵的運營,會大大提高荔波景區的交通可達性,使更多的游客能夠更便捷地到達景區,從而顯著促進景區的發展,B正確;2014年“中國南方喀斯特”增補四地,已過去近10年,荔波機場距景區較遠,且是改擴建工程,對該景區的消費人群影響不大,AD錯誤;夢柳小鎮民族風情文化展演活動影響力較小,不能顯著促進景區發展,C錯誤。故答案為:B。(2025·云南模擬)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黃河上游,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關系到寧夏及黃河中下游地區水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下圖為寧夏回族自治區2015年—2020年各類水量及利用情況變化圖(圖中地表水資源量不包括黃河過境水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關于寧夏水資源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地表水資源較地下水資源豐富B.耗水量取決于本地的水資源量C.寧夏供水量取決于引(黃河)水量D.地下水資源量主要受降水量的影響10.保障寧夏水資源安全的合理措施有( )①設置行業用水階梯水價②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③大量引黃河水補地下水④渠化河道減少下滲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9.C10.A【知識點】水資源概況;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解析】【點評】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①開源: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庫;開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樹造林,涵養水源。②節流:控制人口增長;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9.A、讀圖可知,寧夏地下水資源較地表水資源豐富,A錯誤;B、耗水量高于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之和,因此耗水量不是僅取決于本地的水資源量,B錯誤;C、寧夏供水量遠高于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之和,較為接近引(黃河)水量,因此寧夏供水量取決于引(黃河)水量,C正確;D、寧夏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降水較少,地下水資源量受降水量的影響較小,D錯誤。故答案為:C。10.設置行業用水階梯水價是一種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措施,可以鼓勵用戶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這種措施可以間接保障水資源安全,①正確;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可以減少對新鮮水資源的需求,有助于保護水資源安全;再生水是指經過處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水資源,如污水處理后的中水等,②正確;大量引黃河水補地下水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對黃河生態系統和下游地區的水資源安全造成不利影響;此外,這種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③錯誤;渠化河道可以減少水流的自然下滲量,但也會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和自凈能力;此外,減少下滲量并不能直接保障水資源安全,反而可能導致土壤鹽堿化等問題的加劇,④錯誤。故答案為:A。(2025·云南模擬)下圖為2024年12月1日北京時間20時亞洲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此時,甲地大雪。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甲地此時風向為( )A.西南風 B.東南風 C.東北風 D.西北風12.甲地大雪的主要形成條件是( )①水汽供應充沛②氣流輻散顯著③日本暖流影響④上升運動強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據圖分析,此時( )A.乙地大雪紛飛,外出注意保暖 B.丙地寒風凜冽,不宜外出夜跑C.丁地滿天星宿,適宜戶外觀星 D.戊地海面封凍,不宜出海作業【答案】11.C12.D13.B【知識點】等壓面、等壓線、等溫線等分布圖的判讀【解析】【點評】等壓線圖中風向的判斷: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畫出等壓線在擬求風向點的切線并作垂直于切線的虛線箭頭,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順著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轉45度的角度(若為高空,則偏轉90°),畫出實線箭頭,箭頭所指即經過該點的近地面風向。11.根據等壓線圖判斷風向,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甲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致由東向西。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風向右偏,所以甲地此時風向為東北風,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12.甲地靠近低壓(氣旋)中心,盛行上升氣流,加之氣旋中心南側偏南風可以從海洋大量水汽,水汽供應充沛,氣流在上升過程中容易凝結,形成降雪,①④正確;氣旋水平方向上氣流輻合,②錯誤;甲距離海洋較遠,受日本暖流影響小,③錯誤。故答案為:D。13.A、乙地附近等壓線向低值方向彎曲,為高壓脊附近,天氣晴朗,A錯誤;B、丙地等壓線密集,風力強勁,且高壓中心位于其西側,吹西北風,寒風凜冽,不宜外出夜跑,B正確;C、此時為北京時間20時,丁地位于80°E附近,地方時比北京時間晚約2小時40分,此時地方時約為17是20分,還未進入黑夜,不適合戶外觀星,C錯誤;D、戊位于30°N海域,緯度較低,海域沒有結冰期,D錯誤。故答案為:B。(2025·云南模擬)石灰巖被溶蝕后,不溶性組分積累轉化為巖溶殘積層,該層可成為成土木母質。殘積層及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分解和生物呼吸,能產生巖溶作用所需的大量二氧化碳。下圖是我國西南巖溶區一處類型石灰巖風化殼剖面。下表為采樣點的部分元素測試教據(元素百分含量以氧化物形式表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上表測試數據表明,在石灰巖溶蝕過程中( )A.鐵、鈦元素流失 B.鈣、鎂元素流失C.鎂、鐵元素富集 D.鈦、鈣元素富集15.圖中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的顏色是( )A.紅褐色 B.灰白色 C.暗黑色 D.青灰色16.根據剖面結構,推測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生的層位是( )A.旱地耕作層 B.巖溶殘積層C.巖粉及碎裂巖層 D.基巖層【答案】14.B15.A16.C【知識點】喀斯特地貌【解析】【點評】巖溶作用是指地下水或雨水在巖層中溶解其中的礦物質,從而導致巖石的溶解、腐蝕和崩解的過程。 這種作用主要發生在含有碳酸鹽的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等巖石中。14.在石灰巖溶蝕過程中,土壤中的元素會隨著水體淋溶下滲流失,對比表格數據可知,鈣和鎂在②處的含量遠高于①處,而鐵和鈦元素并沒有出現②處較①處多的現象,因此,在石灰巖溶蝕過程中,鈣、鎂元素大量被淋溶流失,而鐵和鈦元素流失較少,A錯誤,B正確;溶蝕過程是一個侵蝕過程,一般不會導致元素富集,CD錯誤。故答案為:B。15.①靠近圖中巖溶殘積層,讀表格中信息可知,①處Fe2O3含量高,鐵氧化后會呈現紅色,因此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的顏色是紅褐色,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16.巖溶殘積層由不溶性組分積累而成,不易被溶蝕,因此不利于巖溶作用發生,B錯誤;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含量較高,可溶性物質也較少,不利于巖溶作用發生,A錯誤;基巖層還未經風化,裂隙少,透水性差,不易被溶蝕,不利于巖溶作用發生,D錯誤;巖粉及碎裂巖層裂隙多,利于水體下滲,且巖石風化強度高,較為破碎,容易溶于水中,因此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生,C正確。故答案為:C。17.(2025·云南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東非高原的盧旺達曾長期依賴農業和礦業,生產技術落后,資源環境壓力大,經濟增長之力。1998年以來,盧旺達依托有效的國家治理與穩定的營商環境,著力發展信息通信技術業和高瑞生態旅游業(如觀賞珍稀野生動物)等,成功探索了一條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轉型道路,成為國際投資在非洲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近年來,中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加強。下圖為盧旺達地理概況圖。(1)推測盧旺達如果不實施綠色轉型發展,可能面臨的環境問題。(2)分析盧旺達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有利區位條件。(3)說明中盧經貿合作對盧旺達經濟持續發展的作用。【答案】(1)氣候干旱,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易引發荒漠化(沙漠化);湖泊萎縮,濕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采礦導致礦產資源枯竭,引發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2)國家治理有效,政策支持力度大:營商環境穩定,協作條件好;綠色轉型發展,環境優美,吸引高技術產業發展: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高端旅游業;與我國等其他國家合作,獲得國際資金,技術等支持。(3)中國提供資金支持,有利于盧旺達融資;中國提供人才、技術支持,為信息通信等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資源;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提供廣闊的國際市場和銷售渠道;中國游客眾多,有利于盧旺達高端旅游業擴大客源;中盧經貿合作項目有利于盧旺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產業升級。【知識點】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生態脆弱區及其特點與治理;“一帶一路”戰略【解析】【分析】(1)盧旺達曾長期依賴農業和礦業,且生產技術落后。盧旺達位于東非高原,降水相對較少,氣候較為干旱,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易導致植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引發荒漠化(沙漠化);長期農業等的發展需水量大,導致入湖水量減少,湖泊萎縮,濕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長期的采礦導致礦產資源枯竭,同時地下的礦洞等容易引發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礦石的加工產生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2)結合材料“1998年以來,盧旺達依托有效的國家治理與穩定的營商環境,著力發展信息通信技術業和高瑞生態旅游業(如觀賞珍稀野生動物)等,成功探索了一條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轉型道路”可知,盧旺達國家治理有效,政府重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政策支持力度大;國內營商環境穩定,協作條件好,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過進行綠色轉型發展,生態環境得到修復,環境污染狀況減輕,環境優美, 利于吸引高技術產業發展;擁有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等,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高端旅游業(如觀賞珍稀野生動物);近年來,中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加強,盧旺達與我國等其他國家合作,獲得國際資金、 技術等支持。(3)與盧旺達相比,中國經濟較發達,資金較雄厚,技術較先進,因此中國可以為盧旺達提供資金支持,有利于盧旺達融資,緩解資金不足的問題;中國可以為盧旺達提供人才、技術支持,為信息通信等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資源和技術保障;中國是世界知名的人口大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可以為盧旺達的產品提供廣闊的國際市場和銷售渠道;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消費水平提高,旅游的需求量大,游客眾多,有利于盧旺達高端旅游業擴大客源;近年來,中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加強,中盧經貿合作項目有利于盧旺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產業升級。【點評】服務業是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產業。服務業可分為商業性服務業和非商業性服務業。商業性服務業如零售、餐飲、住宿、金融、娛樂等,主要以營利為目的;非商業性服務業,如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等服務業,不以營利為目的。社會經濟因素對商業性服務業的區位選擇影響較大。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勞動力、集聚、政策法規、歷史文化等。市場因素受人口規模、人口平均消費水平、居民消費偏好等影響。18.(2025·云南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對荷蘭淺水湖泊研究發現,處于清水態的湖泊,隨著入湖磷的增加,會出現浮游植物增多等現象:當湖水總磷濃度超過臨界值后,沉水植物(全部位于水面下,根部固著于底泥的高等水生植物)快速減少,直至消亡,湖泊由清水態轉變為濁水態。湖泊處于濁水態時,沉水植物消亡促進底泥再懸浮,磷更易向湖水中釋放:控制外源輸入后,湖水中總磷濃度降低,湖泊緩慢地由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下圖為湖泊兩種狀態轉變過程中沉水植物覆蓋度與湖水總磷濃度關系的示意圖。(1)闡述磷過量輸入導致湖泊沉水植物消亡的原理。(2)分析控制磷輸入后,湖泊出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緩慢的原因。(3)簡述該項研究對湖泊保護的啟示。【答案】(1)磷過量輸入,浮游植物爆發,遮擋光照,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減弱;浮游植物消耗二氧化碳,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減少,不利于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爆發的(有害)浮游植物死亡后分解,水質惡化。(2)沉水植物消亡后,底泥再懸浮,持續釋放內源磷;失去沉水植物保護,湖底侵蝕釋放泥沙;浮游植物爆發,死亡后釋放大量生物殘骸碎屑;生態系統脆弱性強,沉水植物覆蓋度恢復緩慢。(3)統籌控制內源和外源營養物質,預防富營養化;注意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不同層次植被群落的保護:預防為主,一經破壞難以修復。【知識點】水污染及其成因【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當磷過量輸入湖泊時,會導致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這些浮游植物會遮擋陽光,使得沉水植物無法接受到足夠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光合作用減弱;同時,浮游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減少,這對于沉水植物來說是不利的,因為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此外,當這些爆發的浮游植物死亡后,它們的分解過程會導致水質惡化,進一步影響沉水植物的生存,因此,磷過量輸入會導致湖泊中的沉水植物逐漸消亡。(2)由材料可知,在控制磷輸入后,雖然外源磷的輸入得到了控制,但湖泊內部的磷循環仍然在進行,沉水植物消亡后,底泥容易再懸浮,這會持續釋放內源磷到湖水中;此外,失去沉水植物的保護,湖底容易受到侵蝕,從而釋放更多的泥沙和磷;同時,浮游植物在爆發期間會積累大量的生物量,當它們死亡后,會釋放大量的生物殘骸碎屑,這些碎屑在分解過程中也會釋放磷,因此,盡管控制了外源磷的輸入,但由于湖泊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內源磷的持續釋放,湖泊由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的過程仍然非常緩慢。(3)這項研究揭示了磷過量輸入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湖泊狀態轉變的過程。對于湖泊保護來說,需要統籌控制內源和外源營養物質,預防湖泊的富營養化,這包括減少磷肥的使用、控制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措施;其次,要注意保護湖泊中的不同植被群落,特別是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等,這些植被在維持湖泊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最后,湖泊保護應該以預防為主,因為一旦湖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恢復起來將非常困難且耗時漫長,因此,需要加強對湖泊生態系統的監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點評】磷過量輸入導致湖泊沉水植物消亡的原理主要從光合作用、水質等方面分析。控制磷輸入后,湖泊由濁水態恢復為清水態緩慢的原因主要從底泥懸浮、植物保護、生態、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分析。該項研究對湖泊保護的啟示主要從控制污染源、植被群落保護、預防等方面分析。19.(2025·云南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考古證實,位于杭州灣南岸的上山遺址、跨湖橋遺址、河姆渡遺址展示了本區域作文化序列。下表為三個遺址的稻作農業考古發掘概況。圖9為三個遺址分布示意圖。圖10為長江下游地區氣溫變化示意圖。遺址 出現時間(距今) 出土農耕石器類型及制作工藝特點 稻作農業發展情況上山遺址 約10000年 石刀、石皺等;少量石品具有磨光特,點。 已知世界最干的稻作農業起源地。出土極少量稻谷顆啦。跨湖橋通址 約7600年 石希、石錛、石畫等,類型較多;采用打、琢、磨等工藝,磨制相對粗糙。 已知最早在海岸帶開晨稻作農業生產區域。出土一定敷量稻谷、稻米、格殼;格谷是食物的重要補充。河母渡遺址 約7000年 石斧、石錛、石畝、礪石等,奧型多、數量豐富:采用打、琢、磨等工藝,磨創精細,器型規整。 已形成較成熱的稻作農業生產體系。出土大量稻術、格谷、稻葉、稻稈堆積層,發據出大西權水稻田道址。(1)推測圖1中所示區域稻作農業空間拓展特點。(2)從人地相互作用角度,推測距今7600年至7000年,跨湖橋地區海岸帶的稻作農業發展過程。(3)某地理小組擬對河姆渡(遺址)時期稻作農業發展水平做全面考察。請為該小組選擇實地考察點,并確定相應的考察內容。【答案】(1)從丘陵向沿海平原拓展,海拔逐漸下降;向東北方向(再向東)擴展。(2)該時段氣溫波動下降,海岸線逐漸后退,陸地逐漸擴大,海岸帶水稻種植空間擴大;受海水影響減弱,土壤條件改善,地下水礦化度降低,環境承載力提升,有利于水稻種植;人口數量增長,對稻米的需求增加,石器磨制工藝有進步。(3)考察點:在河姆渡遺址附近受人類干擾較小的水稻田遺址中選擇考察點。考察內容:水稻田遺址的面積和范圍:水稻田里的水稻相關遺跡的類型、規模;周邊出土的其他糧食遺跡;出土農耕石器的類型、數量及磨制水平;出土的古人類遺跡,推測古代人口密度。【知識點】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農業發展的方向與措施【解析】【分析】(1)從上山遺址海拔53米,到跨湖橋遺址海拔4米,再到河姆渡遺址海拔1米,說明稻作農業空間逐漸向低海拔拓展;上山遺址在圖示的最西南側,跨湖橋遺址和河姆渡遺址都在其東北側,所以稻作農業空間逐漸向東北方向擴展;地形上看上山遺址位于丘陵地形,而跨湖橋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是平原地形,所以是從丘陵向沿海平原拓展。(2)據氣候變幅圖可知,隨著氣溫的波動下降,海岸線逐漸后退,陸地逐漸擴大,這為水稻種植提供了更多的空間;隨著海水從原有海岸線退卻,海水影響將會大大減弱,土壤中的鹽分來源將會減少,土壤條件改善,隨著海水遠離原有的海岸線,海水入侵作用減少,地下水礦化度降低,環境承載力提升,種植水稻的環境趨向優化,有利于水稻種植;跨湖橋遺址位于沿海平原,隨著該區域人口數量增長,人們對稻米的需求增加,相關生產工區石器磨制工藝會有進步。(3)野外考察為避免現代環境對考察結果的影響,應盡量選擇受現有人類活動干擾少的地區,所以需要在河姆渡遺址附近受人類干擾較小的水稻田遺址中選擇考察點。考察內容應包括①耕地面積的調查:水稻田遺址的面積和范圍,種植區域的變化;②糧食產量的調查:水稻田里的農產品水稻的相關遺跡的類型、規模;③糧食種類的調查:周邊出土的其他糧食遺跡;④農業生產工具的調查:考察出土農耕石器的類型、數量及磨制水平,可以了解當時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和農業生產效率;⑤農產品消費市場地調查:通過考察出土的古人類遺跡,如房屋、墓葬等,可以推測當時的人口密度和生活狀況,從而進一步了解稻作農業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點評】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候(熱量、光照、水分、晝夜溫差)、水資源、地形、土壤;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需求、交通、國家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勞動力。自然因素中的氣候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各地區由于熱量、光照、水分條件的差異形成了農業生產極為明顯的地域性。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云南省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地理試卷(學生版).docx 云南省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地理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