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跨學科教案一、教學目標(一)語文核心素養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文中 “讀讀寫寫” 的詞語,如 “獲悉、交會、節點” 等,并能在具體語境中正確運用。能夠準確提取新聞的關鍵信息,流暢地概括新聞內容,提升語言概括與表達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梳理新聞的六要素和結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條理地組織信息。在分析新聞語言的準確性和簡潔性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夠對語言的運用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審美鑒賞與創造:體會新聞語言的簡潔美和準確美,感受新聞報道以精煉文字傳遞重大信息的魅力。從新聞所報道的航天成就中,感受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激發對科學探索之美的欣賞和追求。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傳承和弘揚中國航天人艱苦奮斗、勇于探索的精神文化。(二)跨學科目標科學學科:了解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對接等過程中的科學原理,如火箭發射的動力原理、飛船對接的軌道控制等,將語文學習與科學知識相結合,拓寬知識視野。美術學科:引導學生以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用藝術形式展現對這一事件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信息技術學科:鼓勵學生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收集更多關于中國航天的資料,學會篩選、整理信息,提升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六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和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能夠準確梳理本文的新聞要素和結構。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簡潔性,通過對文中具體詞句的分析,理解其如何精準傳達信息。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意義,感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空間站這一事件所蘊含的民族自豪感。(二)教學難點從新聞語言中深入挖掘中國航天事業背后所體現的航天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深遠影響。實現跨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從不同角度理解和闡釋這一新聞事件。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實踐活動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3 分鐘)播放一段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的視頻,視頻中展現火箭點火、升空、沖破大氣層的壯觀場景,以及發射現場人們緊張而又激動的神情。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看到這樣震撼的畫面,你們內心有怎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分享自己觀看視頻后的激動、自豪等情緒。展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的一些關鍵節點圖片,如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等,簡要介紹這些事件,然后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新聞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點明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的又一重大里程碑事件。(二)背景介紹(3 分鐘)運用 PPT 呈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 戰略的詳細內容,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解釋每一步的目標和意義。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以我國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為例進行說明。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可提及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活動等事件。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強調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的重大意義。介紹 2021 年神舟十二號發射時的相關背景信息,包括當時國際航天領域的發展態勢,以及中國航天事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讓學生了解這一事件在全球航天探索中的重要位置。(三)語文知識教學 —— 新聞要素與結構(10 分鐘)引導學生回顧新聞的六要素,通過提問的方式請學生回答,強化記憶。然后讓學生默讀課文,自主在文中勾畫出關于神舟十二號發射事件的六要素相關內容。請幾位同學站起來分享自己找到的內容,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梳理總結:何時: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時 22 分發射升空,6 月 17 日 15 時 54 分完成對接等具體時間節點。何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地點),太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運行及與空間站對接地點)。何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何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三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何故:航天領域要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如何: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升空至三名航天員順利進入天和核心艙的詳細過程,如入軌后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等。回顧新聞的結構組成部分,講解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各自的特點和作用。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本文對應的新聞結構部分。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闡述小組討論結果。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明確:標題:引標 “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點明新聞事實;主標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聚焦新聞核心點,突出事件重大意義,引題和正題相互配合,傳遞信息且吸引讀者。導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 3 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用簡潔語言概括了新聞的主要內容,引出下文。主體:“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后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 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詳細敘述了飛船發射后的一系列關鍵步驟和后續任務,是新聞的核心部分。背景:文中雖未獨立成段闡述背景,但在主體部分提及航天領域要驗證的關鍵技術等內容,可視為背景信息,為理解新聞事件提供支撐。結語:“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對新聞事件進行簡要總結,再次強調核心內容,強化主題。(四)語文知識教學 —— 新聞語言特點(8 分鐘)讓學生找出文中帶有數字的句子,如 “6 月 17 日 9 時 22 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 3 名航天員送上太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后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于北京時間 6 月 17 日 15 時 54 分,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 6.5 小時。” 組織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些數字在新聞中的作用。請學生發言,教師總結:這些精確的數字,如發射時間、對接時間、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等,體現了新聞語言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清楚準確地介紹了各個環節,突出了航天任務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航天科技的高精度和可靠性。引導學生關注文中一些體現飛船發射、對接等過程順利的形容詞,如 “準確”“順利”“成功” 等,分析這些詞的表達效果。通過對比去掉這些詞后的句子,讓學生體會這些詞如何生動地表現出我國航天技術的高超,以及此次任務完成的高質量,突出我國科技的新成就,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五)跨學科融合教學科學學科融合(7 分鐘):利用動畫演示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過程中火箭的工作原理,講解火箭如何通過燃料燃燒產生巨大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實現升空。結合課文中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等內容,解釋軌道設定和控制的科學知識,如萬有引力定律在航天領域的應用,讓學生明白飛船發射背后的科學道理,理解航天科技的復雜性和科學性。展示空間站的結構和功能示意圖,介紹空間站在太空中的運行方式,以及航天員在空間站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對照課文中提及的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關鍵技術,解釋這些技術的科學原理和重要性,如再生生保技術如何實現水資源、氧氣等的循環利用,讓學生了解航天科技對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支撐作用,將語文學習中的文字信息與科學知識緊密結合。美術學科融合(7 分鐘):展示一些以航天為主題的優秀繪畫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對空間站、飛船、航天員等元素的表現手法,以及畫面所傳達出的對航天探索的想象和情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運用色彩、線條等美術元素,展現自己對這一偉大事件的理解和感受。創作完成后,請幾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簡要介紹創作思路和想要表達的情感,其他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在藝術創作和交流中深化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和感悟。信息技術學科融合(5 分鐘):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如通過網絡搜索相關新聞報道、科普視頻、航天官方網站信息等。教師現場演示如何在網絡上篩選可靠的航天信息資源,如推薦一些權威的航天科普網站、官方媒體平臺等。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更多關于中國航天的資料,制作一份簡單的電子手抄報或信息簡報,下節課進行分享和交流,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拓展學生對航天知識的學習渠道。(六)情感升華與拓展延伸(4 分鐘)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話題為 “從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一事件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作為青少年,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 每個小組圍繞話題展開熱烈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并給予引導。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成果。有的小組可能提到中國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怕困難的精神;有的小組可能強調團隊協作在航天事業中的重要性;還有的小組可能談到青少年應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等。教師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總結和點評,進一步強調中國航天事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激勵學生傳承和弘揚航天精神,努力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七)課堂小結(2 分鐘)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新聞《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的六要素、結構特點、語言特色,以及通過跨學科融合所了解到的航天相關科學知識、美術創作表達和信息技術應用。再次強調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這一重大成就的意義,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保持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八)布置作業(1 分鐘)完成課后 “讀讀寫寫” 詞語的造句練習,每個詞語造兩個句子,要求句子語境恰當,語義明確。以本節課所學新聞為基礎,按照新聞的結構和要素要求,改寫一篇簡短的新聞報道,字數在 200 - 300 字左右,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簡潔性。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更多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資料,制作一份 A4 紙大小的電子手抄報,內容包括重要事件介紹、航天成就圖片、自己的感悟等,下節課進行展示和交流。五、教學資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對接等過程的視頻資料。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的圖片、圖表。關于航天科學原理的動畫演示素材。以航天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圖片。多媒體教學設備、網絡環境。六、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方法。跨學科融合部分可能存在學科知識銜接不夠自然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優化設計,加強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知識的綜合性和互通性。對于學生在討論和發言中的表現,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同時,在作業批改和展示交流環節,要認真點評學生的作品,及時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能力提升程度,以便在后續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強化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